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
1、乒乓球是一项趣味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充满情感的比赛,欢乐与绝望,喜悦与悲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每一场比赛,魅力无限的乒乓球早已进入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当中。它深深地吸引着热爱运动的人们,经常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及应急性。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比赛方法,通过基本技术学习和裁判实践,使学生具备组织一般性比赛的能力。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海事法律;模块化教学;高效海事法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59-02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明显成效,目前已被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普遍采用,但在海事法律课程中应用的较少。而海事法律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法律学科,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有必要首先厘清相关理论问题。
一、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尚无统一性的界定。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模块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目的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此我们可以将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界定为一种以培养海事法律思维、职业素质与应用能力为目的,以相关知识模块和实践教学为教学形式、内容与手段的应用型法律教学模式。
二、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价值
从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施效果来看,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实施价值。
1.有利于对学生海事法律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动态化和互动式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EPO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师将海事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二者融为一体,充分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实情景的相互融合,使得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教学情境下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海事法律理论知识的精髓和真谛,切实地将抽象的海事法律知识与相关规范同海事司法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掌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基本技巧与方法,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有利于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比,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一,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在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海事法律专业知识与能力都被列入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之中,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评价标准更加明确。海事法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按照培养目标将相关海事法律专业知识有机分解为各知识模块,并为各知识模块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与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这样可以随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据此,海事法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则将评价主体扩大到了学生与海事法律实务部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缩小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与海事法律实务部门所需实际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根据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在规律,笔者认为高校实施该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要求我们在高校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几方面具有前瞻性。一是相关海事法律教材编写应当具有前瞻性。优秀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这要求相关教材的编写者在编纂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融入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相关海事法律课程教学计划应当具有前瞻性,即应当注意紧密结合航运发展趋势与相关职业发展前景来设计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建议:其一,注重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计划,尤其是根据海运业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其二,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内与国际新近出台的各类重要的海事法律法规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应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三,注重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鼓励教师积极采用EPO、微课、慕课等卓有成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2.动态性原则。所谓动态性原则就是我们在高校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根据我国及国际海事法律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以此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能够满足未来海运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海事法律人才。
3.实践性原则。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育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据此,实践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即在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鼓励教师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努力培训学生的海事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与法律思维,并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和锻炼相应实践能力与思维。
4.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我们首先应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理念,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以及其专业特点与职业走向来设计能够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海事法律教学内容、方法与能力培养目标。其次,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与层次水平的学生,制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科学、准确与客观的分析,从而实现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与客观判断方面的考核作用,达到以评促教的积极效果。
四、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根据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模块。
1.基础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将海事法律基本理论的传授与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海事法律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航海业务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包括《海牙规则》、《汉堡规则》等海上货物运输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中涉及航海业务的法律内容。二是有关航海安全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内容包括《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责任民事公约》等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有关海难救助、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等涉及航海安全的重要内容。三是有关船员权益与职责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内容包括《STCW78/2010公约》等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船员条例》中有关船员劳动权益保护与工作职责等基本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当积极鼓励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教师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EPO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围绕上述基本教学内容展开相关实践性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2.提高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设计来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激发其求知欲望与学习海事法律的主动性。为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利用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实践项目,让其结合所学的海事法律基础知识,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完成解释或解决海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任务。例如,教师可选取实务中存在较大法律争议或面临法律调整空白的海事法律纠纷案件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寻求解决之道,并针对现有海事立法存在的空白与缺陷提出完善建议甚至是立法建议,以此更进一步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与思维基础。
3.职业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基本海事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职业思维与职业素养,为其今后从事海事法律及相关职业提供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因而这一模块对于今后立志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在此模块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模拟出接近海事法律纠纷实际的逼真情境,并让学生模拟航运公司的法律顾问、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船员等角色,根据自身职业要求与特点,寻求运用海事法律知识解决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类海事法律纠纷的途径,从而掌握利用法律武器化解航海过程中的权益纠纷的实践能力,以此将学生培养成为自觉依法航海的、具有较强海事法律职业能力、职业思维与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航海人才。
五、结语
本文对于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相关基本问题所作的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对其持续探究,并愿就相关问题广泛求教于学界同仁。
参考文献:
[1]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科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科教学服务的特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有利补充,在内容选取上应使学生充分体会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运行变化规律,为“数形结合”创造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能为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也可通过图形变换的动感,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在学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及。目前,国内许多高中将其开设成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二、设计概述
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Maltin Dougiamas在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该平台界面简单、精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
本课程在Moodle平台下进行,利用平台中的资源模块、程序教学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讨论模块、评价互动模块等功能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重点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环节完成几何画板课程学习所需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期分析
1 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几何画板》,要求学生能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几何画板制作方法;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Moodle平台对课程中概念性知识及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网页、文本等形式呈现,并可通过增加一些与几何画板知识相关的站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通过程序教学模块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使用几何画板,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添加视频、Flas等学习资源到平台中,直观地让学习者掌握几何画板作品的制作方法,并了解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2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熟悉几何画板窗口组成;②掌握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③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几何画板中相关工具的使用,熟悉软件的基本作图方法;②通过构造、参数、度量等菜单的使用,画出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及相关带参数方程图形,完成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参与实际操作的态度;②树立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协作、互相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使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几何画板作品。
3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学生通过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选修内容,其自身已具备了一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4 教学策略。本课程的教学策略选择的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环节为搭建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
(二)教学过程
1 搭脚手架。(1)教师活动:围绕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学习目的及步骤;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资源。(2)学生活动:通过平台查阅学习目的及步骤。(3)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4)具体资源及环境:Moodle文本编写页;PPT文档:Word文档。
2 进入情境。(1)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数学、物理课的教学情境,观看案例,讨论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几何图形及用于教学的优势;布置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学生活动:进入几何画板优势讨论区发表观点:应用所提供资源完成点、线、圆等基础操作学习。(3)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情境。(4)具体资源及环境:几何画板优势在线讨论;Word文档。
3 独立探索。(1)教师活动:教师演示――构造、度量、参数等菜单的操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制作方法、验证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带参数方程Y=KX+B的图像制作;让学生分析其构造菜单应用方法、构造原理:布置任务,并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作适当的提醒,学生独立探索图形构造方法。(2)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学习图形构造操作、思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带参数的抛物线方程图像的操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帮助文件、讨论区、老师获取指导。(3)设计意图: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探索问题讨论区。
4 协作学习。(1)教师活动:根据上一环节布置的三个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速度不同,教师在学生制作时进行巡视,在不打扰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布置课外任务:利用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加强对构造、度量及计算、参数图像的学习,完成图形变换内容学习以及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2)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方式(3人一组,每人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完成后小组间利用作品讨论区,相互交流各自的制作心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度量及计算、函数图像的学习与制作[制作一动画按钮,画正弦曲线,验证勾股定理,实现函数图像的绘制及完成利用图形变换,绘制车轮在平面上滚动中,轮上一固定点的轨迹(摆线)]。(3)设计意图: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作品讨论区;作业区。
5 效果评价。(1)教师活动:学生以小组提交作品后,教师利用互动评价模块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作业等级并给出反馈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随机抽取两个组进行评价,其他作品评价待课后完成),进行教学总结。(2)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作品自评及互评,也可对作品写出评价反馈意见。(3)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4)具体资源及环境:互动评价模块。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02-02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是20世纪三大教学理念之一,该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基于一个假设:个体犹如一粒种子,只要外部环境适当,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个体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教学观看来,真正的学习是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相互贯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学习材料的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能真正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该学习理念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更加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这一理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转化和应用自己的创造性。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强调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功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也正是该理论的应用价值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日渐成熟,像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21世纪初,我国才实施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提到,各级高等院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总体来讲,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该课程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和本土化等方面做得仍不够到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课程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对于“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该理论认为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培养学生个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非常有利。因此,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应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理念仍主要体现为偏重于就业安置,提高就业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质量关注较少。多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与学仍是传统的理论灌输,而对于如何选择与接受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进行真实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重视不够。在保证和提高就业率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普遍做法是“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很多学生的选择。而这样的做法无疑会造成毕业生的短期就业,很难在用人单位扎根存活。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呼吁高校应切实为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位、选准点,而不应只为提高就业率,就一味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而正确地进行就业定位,则主要依赖高校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多重目标,不仅在于培养职业意识,宣传就业政策,而且在于传授择业技巧,指点成才之路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习并不只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学习者可自主发动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现实的,且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并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动机,促使其进行探究学习。由于要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并能够引起其自主发动与选择。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非简单机械化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协调需要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大学一至四年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年级发展要求和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安排情况来制订完整的教学规划,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而非一个教学内容模板。此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太单一,应该全面考虑加强学生的就业导向,如求职心理、自主创业指导等,而非单纯地偏重教育性指导,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指导的形式上要加强实践操作性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指导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师主动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传达着教学的价值理念,体现着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很难实现,并且教材建设的层次性和内容板块的完整性也是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有关的文件学习、网络信息搜索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Moodle平台;教学质量;促进交流
中图分类号:TP3-4
Moodle就是一个互联网课程动态管理软件体系,以构建理论为设计基础,借助网络功能进行教师课程教学,从而方便学生学习。Moodle课程平台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学校都在利用Moodle课程平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解决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费用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为探究如何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使得校本开发管理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总结。
1 简述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本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地区、学校的课程信息资料,进行多样性课程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颁布课程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是对国家所颁布的教育课程的完善[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将学校视为课程构建的场所,教师则是课程构建的主导群体,在国家课程规范标准下,按照本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课程构建的持续性优化行为[2]。
2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下面笔者对Moodle课程平台开发设计的系统结构、开发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构建Moodle课程平台展开论述。
2.1 简述Moodle的系统结构
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的形式,每个模块所代表的课程开发对象不同。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顺应当前的三层B/S结构,大体上能够完成信息分享、业务管理与用户页面三者的分层构建,该系统结构设计使用较为灵活,并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具体的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表示如表1。
表1 Moodle课程平台系统结构图
图2 Moodle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流程图
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校本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提炼,因此在Moodle课程的开发上就无需进行教学内容的重复。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课程开发应当以精炼、科学、高质量为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应对能力,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3 如何构建Moodle校本课程平台体系
Moodle能够在各类型支持PHP的课程平台上进行配置,Windows与Lixux系统中都能安装Moodle软件。首先要在Debian-Linux(Debian是能够使计算机运作的基本程序与工具的自由操作系统,Linux是操作系统中心)上安装Moodle系统,并按照命令进行Apache、PHP与PostgreSQL基本软件的安装;其次,对以上基本软件进行合理协调,也就是构建Moodle数据库以及使用者认证程序;接着将debian:~#apt-get install Moodle安装至系统之中,同时告知Moodle数据库的使用者身份以及密码;最后于使用者的浏览器中设置Moodle系统,进行最后一步安装操作[3]。
3 Moodle课程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
Moodle课程平台不仅支持课程开发的管理员工作,同时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网络平台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是Moodle的主要功能体现。
3.1 Moodle课程平台的管理员功能
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软件、硬件网络氛围,构建课程系统,对使用该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的认证和管理。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调整修改系统相应配置,维护课程和使用者的资料安全,设置站点页面、安装并管理功能模块,还要构建新课程,安排课程进行和教课老师。
3.2 Moodle课程平台的教师教学功能
课程任课教师安排分为主导教师与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能够管理学生成绩并阅览学生活动报告,参与教师讨论模块,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导教师是开发编辑课程信息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构建教学计划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评价标准等。
3.3 学生课程开发功能模块
学生能够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查阅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等学习活动,也能将教学感想记录成日记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准备,选课,获知教学公告,和同学在线讨论学习,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等。
4 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下文从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阐述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4.1 教学目标制定
Moodle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并不是取代网络环境中的课程实施教学和网络教学,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Moodle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调节,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和技能方面的培养[4]。
4.2 教学方案设计
Moodle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要从课程的教学、促进互动、课程辅导等教学作用出发。注意在Moodle课程的方案设计中坚持以人文本,将教育改革作为教学宗旨,设计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学习资源的分析和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4.3 评教评学设计
Moodle课程的校本课程应用中的各项专题谈论、作业以及测试等评教功能形成了Moodle的评教体系,对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给予很大支持。评教评学设计分为形成类评教和总结类的评教。形成类评教指的是任课老师以及管理员在进行网络教学中利用程序实现教学效果,能够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网络教学调整。总结类评价是在教学整体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操作进行最后评价,是整体网络课程教学价值评估准则。
5 总结
Moodle课程平台是一个成本较低和扩展性强的高技术教学工具,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主义课程管理系统,在服务与教育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分享教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史文成.初探Moodle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1):21-22.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