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诗三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诗三首范文1
一、客户转介绍
利用现有老客户开发新客户,任何一个客户都会在多年的运作之中形成一个同行圈,在这个圈子里多多少少会形成相对的人脉,至少他会知道很多同行的联系方式和基本业务情况,如果找对合适的老客户来介绍新客户,老客户自身的威望和号召力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你现有合作的老客户是一座金矿,就看你如何去有效的挖掘。
在挖掘的手段和方式上其实很简单,物质刺激和感情投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感情投入,日本有一位伟大的商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廉价但是最为有效的客户开发方式其实就是感情投入,这是唯一的投入最小但回报最大的方式。
二、直接开发大的客户终端
由于渠道政策,由于价格,或者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或者是为有效的真正控制客户,可以直接选择比较大的终端客户进行运作,而不是被动的由中间渠道商运作和掌控。在直接开发终端客户时,一定要选择大的终端客户进行运作,中小客户由于用量有限而且非常分散,运作起来非常占用时间,比较大的终端客户一是用量较大,二是能够起到榜样的效果和作用,三是对于终端的掌控力量加强。
三、业务员开票员带金销售
对于普药运作,除去少数的具有渠道品牌概念的产品外,很多普药产品不具备渠道品牌的概念,在终端的用药习惯上不具有忠诚度可言,转化的几率和频率非常高,在转换的主导力量之中,医药公司的开票员或业务员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业务员或开票员的一句话就可以轻易的让客户转换所使用的药品,他们是药品销售达成的关键人物和关键环节。
在一般医药公司的薪酬体系之中,开票员或业务员的总体收入都很低,公司给予他们的是较低的基本工资和非常低的销售提成,这样他们非常看重厂家给予的额外提成,厂家给予的额外提成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目前很多厂家所采用的办法。
在具体的运用上,要想使带金销售真正起到效果和作用,必须有效做到以下要求:一是要坚持连续性,不能今天有,明天突然没有啦,如果公司的政策空间不能保证连续性,那就要事先给予开票员和业务员说明这个是阶段性的;二是在给予的方式上要进行详细的测算,了解其他同类厂家的政策,是直接按销售比例返点,是按整件提取一定的金额,是给予礼品,是多长时间兑付,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同样的战术手段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四、搞定公司高层行政命令
很多医药公司虽然销售很多品种,但在对待每个品种的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没有很明确的品类管理的概念,但对于很多公司而言,都会对一部分厂家给予公司政策和命令上的重点支持,能够成为医药公司重点支持和运作的品种其销售效果更是厉害。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必须有效的搞定医药公司的高层人物,使高层人物认可和接受并采取具体的措施给予支持和推广。
五、客户答谢会
客户答谢会是目前第三终端开发运用较多的手段,答谢会已经出现同质化和疲劳化,但在很多区域还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这就象做广告一样,你长时期的做广告突然广告停下来,就会给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造成很大的障碍。答谢会不能频繁的开,但不能不开,至少要保持露脸的广告效果,让终端客户知道你了解你。
六、搭顺风车
医药公司每年都会有很多次大型的由其公司举行的大型促销会,很多厂家也在不断的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把握和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和作用。这些无论是医药公司举行的活动还是其他厂家举行的活动,都是宣传和销售推广产品的有效时机,是非常廉价的顺风车。作为市场开发人员,要有一颗敏感的嗅觉,时刻关注这些顺风车,时刻去研究这些顺风车,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搭上各种各样的顺风车。
七、行业监管系统利用
对于医疗系统和药店系统而言,都有直接的监管单位,各个区域的卫生监管系统和医药监督系统,对当地的医药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关键人物的推荐是一股很强大的销售推动力量。有效地做好当地行业监管系统的力量,做好关键人物的关系,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场合和销售场合,让他们说句话,让他们对所管辖的区域做个暗示,都会很顺利的达成销售。
八、邀请高层互动
有效的高层互动是建立、巩固和强化双方合作关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就象两个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建立一样。作为公司应该对于合作比较好的客户或非常有潜力的客户,由公司高层出面进行专门的拜访,一方面显示合作的诚意和对客户的忠实程度,一方面由公司高层直接洽谈大的合作意向和政策,对于销售工作的开展会大大加速。在恰当的时机,邀请客户到公司参观访问,公司进行专门的接待,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参观公司体会到公司的硬件实力,隆重的接待,充分显示对客户的忠实和体现公司的实力,比业务员洽谈多少次都会有很强烈的效果。
短诗三首范文2
政治新授课“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结构包括以下步骤:“三段”: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提升、课后复习巩固;“五步”:情景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总结提升。下面我重点就课中教学流程介绍一下:
第一步:情景导入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的科学有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法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复习提问法、知识逻辑结构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漫画法、时政新闻法、情景法等,按导入手段分有传统手段(语言、文字、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等)。
以情景导入法为例说明。
情景设计指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真实事件设计教学情景,再根据情景中的有用信息设计问题。这一步最为关键。如果所设计的情景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或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何设计情景?
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其次,搜集时事材料。政治学科特点决定了要用鲜活的材料来设计教学情景。鲜活的材料搜集离不开网络。一方面,从网上下载资料减轻了书写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下载音像资料,形象生动,兴趣盎然。
例如:讲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可以通过“小沈阳的二人转”视频导入,易于吸引学生,然后通过对“二人转”的认识,设计一个问题:今后如何更好的发展二人转?从而导入本节课。这充分体现了情景导入的效应。
第二步:合作探究成共识
第一步完成以后,紧接着进入十分重要的第二步精心设问。问题设计不合理,会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三主三合原则”的体现。怎样设计问题?按英特教育理论,课堂教学问题分为三层: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内容问题是指识记层次的问题,此类问题比较简单,能直接在教材或者所设计的情景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单元问题是指理解层次的问题,此类问题的难度介于内容问题和基本问题之间,需要运用单元知识,找到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逻辑思维才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基本问题指运用层次的问题,此类问题的难度最大,需要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进行迁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深层次的问题,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后进入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明辨是非,理解学科原理,通过教师评价和小结形成共识。这一步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合作品质等。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要遵循民主原则和公平原则。
英国科林・帕德盖特的研究认为把课堂讨论分为:选题-正方陈述-反方评价-总结四个阶段。这种方法用得较少,而用得多的方法是:先让部分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进行评价分析和小结。
第三步:精讲点拨破难点
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答案、互评完善之后,老师要就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讲解,及时点拨。在这里还是要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重点在于学生的疑惑之处。
第四步:当堂达标夯基础
通过前面的步骤,基本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及原理,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会用知识,因此要设计必要的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少而精,要联系实际,要有层次性。课堂上安排3-5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为宜。
练习题的主要来源有两个:资料上现成的题和自创的题。不管是用资料上的题还是自己原创的题,都要围绕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题目要有一定的思维度,不要太容易,材料题的选材要典型。什么样的材料是典型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材料是典型材料,或者说,其所包含的信息与教材知识和原理密切相关的材料是典型材料。
第五步:巩固提升强能力
短诗三首范文3
这个温室里的苗子刚刚定植,总体上看,苗子长得不错。但是有一个品种的番茄苗上出现了一些叶斑(图1)。
园区技术员告诉我,这些苗子是从远郊买来的,当时没有发现有问题,并问我所见的叶斑是什么病害?我仔细地看了一下,这些病斑深褐色,似有轮纹。我初步认为是“番茄早疫病”。建议他们将有病的叶子打掉,然后使用代森锰锌防治2次。
但是,说完后我还不大放心。因为仅根据症状来鉴定病害,往往只能看个大概。只有使用解剖镜或显微镜才能够看得比较准确。于是我就收集了一些病叶(图2),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
我首先在解剖镜下观察第一个病斑时,仅看到叶面变成了褐色,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病原体。再换一个病叶,才看到叶斑上有很多的小黑点。而且有的小黑点还顶着一小块胶状物。又看了一片,还有这样的小黑点。我的直觉认为,这应当是番茄斑枯病。小黑点是它的分生孢子器,顶着的那块胶状物,是它放出来的孢子角。我又看了几个病斑,情况都差不多(图3)。说明我在园区的判断是错误的。
为了进一步确认,我将病斑上滴上水,5min后用刀片将小黑点刮下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果然见到一些针状的孢子。再看,还找到一个分生孢子器,证明我见到的确实是番茄斑枯病(图4)。
本人对于番茄斑枯病并不陌生,最早于1980年的4月17日,在北京市黄土岗公社太平桥大队就见过。后来,分别在北京市的朝阳、海淀、昌平、大兴、房山、门头沟、怀柔、延庆、密云都有所见。但是发生较重的地方是北京市的延庆和房山两个区县。大都在夏季多雨的季节比较严重。
当时我们是这样记载的:
番茄可以在任何生长阶段染病,但主要流行期是在开始结果的时候。受害部位为叶片和叶柄。据报道,果实和茎也可以受害,但是我们没有能见到。叶片受侵的初期,叶背呈水浸状不规则小斑,继而出现于叶正面。病斑扩大为近圆形,大小一般为1.5~4.5mm。病斑周围暗褐色,中间灰白色(发展快时往往见不到变白的情况),以后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图5)。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后变为灰褐色,上散生小黑点。从整株而言,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使植株蒙受较大的损失(图6)。
该菌的病原菌为番茄壳针孢。学名:Septpria lycopersici Speg.。本菌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期部分分生孢子器突破表皮外露,器细胞比较疏松,壁外常沾带一部分菌丝体,孢子器大小为:49~122.5×49~128μm。孢子器孔口处壁较薄,孔口直径在7.5~57.5μm之间。器孢子着生于扁球形的器底部,丛生,数量较大,成熟后孢子成孢子角状由孔口溢出。器孢子无色,线形,直或微弯,1~4个隔膜,大小为:45~90×2.3~2.8μm(图7)。
我又查了一下防治方法。当前推荐的防治措施如下:
防治番茄斑枯病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重的措施。包括:
(1)轮作倒茬。苗床用新土或两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阳畦或地块育苗,定植田实行3~4年轮作。
(2)从无病株上留种,并用52℃温水浸种30min,取出晾干催芽播种。
(3)选用抗病品种,如浦红1号、广前4号、蜀早3号等。
(4)高畦栽培,地膜覆盖,适当密植,注意田间排水降湿。
(5)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用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抗病力。
(6)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这些文献上虽然介绍的防治方法不少,但是在已经定植了的这些番茄上,可行的防治法主要是加强管理和使用化学农药。
短诗三首范文4
我问组织者信息所农村科技服务热线的小曹,讲什么内容。他说:“主要是那里的菜农反映今年种植的大棚西瓜发生了大面积的死秧,让我们请人去给诊断一下,并给大家讲讲怎么解决。”
我问:“有没有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发病的情况、病株的照片什么的。我好准备一下。”他回答说:“没有。”
按说,这不是我的习惯。给菜农培训,我一般都要花些时间,做好准备,以便有的放矢。哪怕是给5、6 个人培训,也都是这样。尽量让听讲的人有所收获。但是,小曹也是受人之托,并没有到现场看过,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大兴区安定镇我去过不止一次。那里有一个装备十分先进的农业服务中心。除了有一套较新的信息系统外,还有一个农产品展览室、一个配有投影装置的大教室。
信息所农村科技服务热线的小曹和我一起去的安定镇农业服务中心。出来迎接我们的是该中心的姚副主任和乡村技术能手。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镇常年种有2000多亩的大棚嫁接西瓜,平均每户种植3 个棚(亩)。一年两茬,上茬是西瓜,下茬再种植一茬叶菜或玉米等。上茬一个棚可以卖到4、5万元钱,下茬可将全年的投入收回来。一年下来一户的纯效益十几、二十万。由于效益比较好,这些年这茬西瓜种植得特别火。但是,近一个星期,有不少农户反映,定植后死秧比较多。没有了苗,损失就大了。希望我能找找原因,想办法把死秧给防治住。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心里有了点底。因为今年我在一个部队的农场见到过这种情况,那里发生死秧的除了西瓜外,还有豇豆、黄瓜。所不同的是,部队农场发生在日光温室里,发病较早。经过诊断,所谓的死秧,是一种根腐病,俗称“沤根”。经过防治目前已都好转。
在姚副主任和乡村技术能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该镇的马各庄村。一眼望去这里的塑料大棚(无后墙的冷棚)确实不少。我们在路边一户菜农两棚西瓜前停了下来。工作人员开始布置会场。实际上就是将事先做好的横幅挂在一个大棚的北侧。不一会儿,附近的菜农蜂拥而至。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来的,更多的是开着面包车、农用三轮车来的。一时间把不宽的小柏油路挤了个水泄不通。
这两个瓜棚的主人,一个中年的菜农姚师傅走了过来。向我介绍种植的情况。他说了自己种植大棚西瓜已经有几年了,从来没出现过死秧的情况。今年也不知怎么了,自打(西瓜苗)栽上,就不断地死(秧),好在准备的嫁接苗较多,已经补了几次,到现在还有死的。说着,从大棚里拔了几棵枯死的苗给我看。
这些苗萎蔫的情况轻重不一,比较轻的在主根上有局部变为淡褐色、水浸状,新根不少;萎蔫较重的在主根的一侧出现大面积淡褐色、水浸状、凹陷的坏死区,侧根发锈。还有一些根的下半截已经烂在土里,只剩下表皮及一根根的维管束。
看后我告诉姚师傅,这是西瓜沤根病。
“今年我们这里发生得不少,您能给我们讲讲这种病是怎么得的,如何防治吗?”姚师傅说。
这时,信息所农村科技服务热线的小曹对大家说:“大家安静一下,今天的现场培训现在开始。请李明远老师,为我们讲讲怎么防治西瓜沤根。”他把一套佩戴式扩音装置给我戴上,站在棚前开始“讲课”。
我举着姚师傅采来的西瓜病秧,对大家说:“大家看到了没有,这就是西瓜沤根病。这种病初发生时,外叶枯黄打蔫,有的叶片从外缘生斑枯死,开始还有个绿色的心叶,以后整个植株枯死。比较容易从地里拔出。拔出的根,发锈;毛根少, 局部或一侧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个根都会烂掉。露出茎中一根根的维管束。”
“这种病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同的情况发病的原因不同。常见的往往是由冷害、不腐熟的肥料,以及高温弱光照引起。不过,目前我们看到的,多半是由冷害引起。这种病害在育苗期就会发生。但是,这里看到的是在定植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定植后地温低造成的。因为在北京的塑料大棚一般冬季是空闲的,少数的种些像菠菜之类的叶菜类,地温很低。如果在定植前不先把地温提高到一定程度,种上西瓜就会发生沤根。
“这是因为瓜类(实际上大多数蔬菜也是这样)当土温低的时候,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和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也随之下降。而这时棚里的气温已经上来了,瓜苗出现了消耗大于供应的情况,根系处于饥饿状态,时间长了,根系就会腐烂。”
“您刚才说棚里的地温低,我们定植西瓜的时候,提前一个月就把棚膜扣上了,(地温)还能低吗?要将地温提到多少度,才不算低?”一个菜农提问。
“这个问题提的好。一般来说,夜间的温度低于12 ℃,就容易发生沤根。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人量过地温?”
“我量过。”一个中年菜农回答。
“什么时候量的,能有多少度?”我问。
“就在前两天。那天是晴天,下午3、4点钟,是13、14 ℃。”
“也有死秧发生吗?” 我问。
“有,不多。”
“不错,这位师傅很有心计。不知您把温度计插得有多深?”
“不大深,也就是2、3 cm。”
“这样的温度仍有可能发生沤根。你的西瓜定植已经快一个月了。您是在近期、好天、一天中土温最高的时候测的地表温度。如果倒退到20 天前,在夜里或阴天测量10~20 cm的土温,很有可能在12 ℃以下。今年这个沤根发生的很普遍,就是和冬、春北京阴天多,温度低而长有关。”
“西瓜烂根是不是长有什么病菌?这些病菌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农民问。
“在烂根上,常见的病菌比较多,如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和一些细菌。它们都在促进根系腐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病菌不是从外面传进来的,当地就有,长期的在土壤中腐生生活。在瓜苗比较健壮的时候,并不为害瓜苗。但是,当瓜苗衰弱的时候,这些病菌就很有杀伤力。就像“黄鼠狼专吃病鸭子”一样。说白了,沤根实际上是生理病害(冷害)和侵染性病害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防治它,也得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设法提高地温。定植前要测量一下地温,采取措施包括:扣二道膜、扣小拱棚、铺地膜,避免大水漫灌,来提高地温。当地温达到12 ℃以上再定植。如果还是死秧,那就应当多备一些苗,准备补苗。”
“再就是用药防治。上面说到的病原菌共有两大类:真菌(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细菌。真菌中有卵菌(腐霉)和非卵菌(丝核菌、镰刀菌)。所使用的药剂应当和它们对应。我来之前听说你们使用了恶霉灵和甲基硫菌灵。这都有效。”
“说到防治沤根,比较传统的方法是使用铜铵合剂或硫酸铜灌根。铜铵合剂的制法是每667 m2用硫酸铜2 kg加碳酸氢铵11 kg,混匀,堆闷15~20 h后撒施在定植穴内。此外,定植后每667 m2用硫酸铜2~3 kg随水浇施。一般,施一次硫酸铜可满足2~3 年内作物对铜元素的需求。还有材料介绍,喷洒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
短诗三首范文5
9
短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1.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qī)上。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tāo)的清响。
C.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cháo)里。
2.下边句子中的“/”表示朗读的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C.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漫灭(
)
清响(
)
回忆(
)
思潮(
)
【答案】
1.A
2.A
3.漫灭(磨灭)
清响(响声)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第二课时
一、形近字组词
漫(
)
藤(
)
萝(
)
膝(
)
慢(
)
腾(
)
箩(
)
漆(
)
二、阅读《繁星》(一五九),回答问题。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
心中的风雨来了,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3.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填空。
冰心,原名
,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
(年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
(诗句)”。
【答案】
一、漫(漫步)
藤(藤萝)
萝(萝卜)
膝(膝盖)
慢(慢慢)
腾(腾飞)
箩(箩筐)
漆(漆黑)
二、1.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
困难
挫折
痛苦
3.对母亲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三、谢婉莹
现代
一片冰心在玉壶。
10
绿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mò
shuǐ
pínɡ
jiāo
chā
zhǐ
huī
jiào
liàn
(
)
(
)(
)
(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绿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三、汉字变脸(加偏旁组字组词)。
安 _____(
) _____(
)
军 _____(
) _____(
)
四、字义推敲(选择恰当解释,填序号)。
1.(
)按着:①用手或手指压;②止住;③依照,按照;④考查。
2.(
)舞蹈:①践踏,踩;②跳动。
【答案】
一、墨
水
瓶
交
叉
指挥
教
练
二、蓝
浅蓝
深蓝
瓦蓝
湛蓝
三、安 按(按时)
案(方案)
军 挥(指挥) 辉(光辉)
四、1.③
2.②
第二课时
一、仿照样子,写词语。
绿得发黑
二、选择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填序号)
集中:①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②
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1.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
)
2.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
)
交叉:①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②部分相重的。③间隔穿插
3.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利益交叉。(
)
4.他告诉我每一个交叉点处都有埋藏的宝藏。 (
)
5.晚会上的歌舞和时装表演,交叉进行。(
)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填空。
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这里写到绿的不同层次的词语有:(
)。
2.你还知道哪些绿:(
)。
【答案】
一、红得发紫
白得透亮
紫得发黑
二、1.②
2.① 3.② 4.①
5.③
三、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碧绿,油绿,青翠,葱绿,黄绿、苍绿、新绿
11
白桦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huà
máo
rónɡ
rónɡ
xiāo
sǎ
huā
suì
ménɡ
lónɡ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树枝
(
)的枝头
(
)的花边
(
)的流苏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在(
)的寂静中,(
)着这棵白桦。
2.在(
)的金晖里,闪着(
)的雪花。
【答案】
一、白
桦
毛茸
茸
潇
洒
花穗
朦
胧
二、(白雪皑皑)(毛茸茸)(雪绣)(洁白)
三、1.朦胧
玉立
2.灿灿
晶亮
第二课时
一、辨字组词。
桦(
)
涂(
)
绣(
)
辉(
)
哗(
)
蜍(
)
锈(
)
晖(
)
二、补充词语。
(
)的寂静
(
)的雪花
(
)朝霞
(
)的光华
(
)的金晖
三、缩写下面的句子。
1.姗姗来迟的朝霞在白桦四周徜徉着。
2.
一层银色的光华抹在白雪皑皑的枝头上。
【答案】
一、(白桦)
(糊涂)
(绣花
)
(光辉
)
(哗哗)
(蟾蜍)
(生锈
)
(余晖
)
二、(朦胧)(晶亮)
(姗姗来迟)
(银色)(灿灿)
三、1.朝霞徜徉着。
2.光华抹在枝头上。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选择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
炫(xuàn
xuàn)
怯(qiè
què)
曝(pù
bào)
涉(sè
shè)
二、巧填词语。
踏着(
)
涉过(
)
抖去(
)
曝着(
)
三、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
2.(凤蝶儿)把它五彩的智慧树叶,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
3.在天晴了的时候,应该到哪里去走走呢?到小径中去走走。(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的小诗,诗中描绘了
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
【答案】
一、炫(xuàn)
怯(qiè)
曝(pù)
涉(shè)
二、新泥
溪流
水珠
阳光
三、1.拟人
2.比喻
3..设问
短诗三首范文6
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诗”运动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介绍,着力建构“小诗”这一新诗体,赋予其特定的美学内涵和诗学特征。但在广泛的创作实践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限制了“小诗”的发展。由于模糊了“小诗体”和“小诗形”的区别,诗体的要求被简单地置换为大小体积的概念,其含混性和暧昧性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对这一创作潮流的重新梳理,将引发我们对现代汉诗诗体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会现代汉诗营造自身美学内涵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
【关键词】 小诗/译介/诗体探索/美学内涵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诗”运动,是新诗在符号形式上实现了对旧体诗的变革,确立了自由诗这一主导形式后,针对新诗资源的不足和创作实践的消沉,力图借鉴外来资源,纠正早期白话诗的贫弱,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小诗”勃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1921—1924),围绕它展开的翻译介绍、创作实践和批评三者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风靡一时的文流,对于拓展草创期新诗的艺术表现力,使新诗从旧诗词的情调、风格和格律的窠臼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在另一方面,作为早期新诗着力营构的一种诗歌体式,“小诗”集中典型地凸现了当时的新诗人寻找“自我”表达和艺术策略之间的冲突,彰显了评论家在新诗发展方向的设计和构想中存在的矛盾和疑虑。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范型”,“小诗”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诗体,它到底能不能成立?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辨析。
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诗人和评论家的文章中,常常使用“小诗”、“短诗”、“短歌”、“杂诗”等名目不一的称谓来指称当时诗坛上短小的诗作。“小诗”这一概念虽然常被时人提起,而且早在1919年就写下以《小诗》为名的短诗,但这更多地只是一个便利的说法,除了指代诗形短小外,并没有特定的美学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小诗”代表的是诗形的“短”或者表达内容的“杂”,瞬间的体验、零星的思想都可以搜集起来,用两三句话加以传达。因此,其内涵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认定,显得含混而笼统。
“小诗”能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诗学内涵和美学特征的概念,用来特指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种诗歌体式,并在文学史上留下较为清晰的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周作人的着力推荐,得益于他一系列翻译、介绍小诗的文章。① 周作人对“小诗”的译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作品到理论的过程。在1916年发表的《日本的俳句》和1921年的《日本的诗歌》两文中,周作人开始用“小诗”指称日本的诗歌,但重在介绍诗作,并没有对“小诗”作明确的定义。一直到1922年发表《论小诗》一文,将“小诗”命名为“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并且追溯了“小诗”的传统渊源和外来的影响,归纳了“小诗”的特点,“小诗”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才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内涵,以一种区别于旧体诗的新诗体的面貌,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当时专门刊发诗歌作品的《诗》杂志,从第一卷第四期(1922年7月发行)起,将所刊发的诗歌按性质、风格的不同分类发表,专门设立“小诗”一栏。② 这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尝试作“小诗”的人甚多,也说明了在翻译、批评与创作的共同作用下,“小诗”这一命名在当时已被普遍接受。
“日本诗歌”是作为一种可资借鉴、在内容和形式上兼具了新的品质的诗歌“范型”被周作人翻译、介绍到中国新诗界的。周氏精通日文,对日本的俗歌、短歌、俳句、川柳等诗形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相当熟悉,对石川啄木、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等人的诗歌风格心仪不已,认为“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它“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③“颇适于抒写刹那的印象,正是现代人的一种需要”。④ 他十分推崇日本诗歌“用了简练含蓄的字句暗示一种情景”⑤ 的特点,而且强调其要点“在于有弹力的集中”,要“将切迫地感到的对于平凡事物之特殊的感兴,迸跃地倾吐出来”。⑥ 这是对小诗诗质特征的概括——既要浓缩凝练,又要意在言外。
周作人在对日本诗歌的反复吟味中读出了小诗的含蓄和集中,同时对其“调子和气韵”也很重视。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日本俳句的翻译中。在日本诗歌诸多诗形中,周氏尤其看重俳句幽玄轻妙的俳谐特色,不仅选择俳句作为最早翻译的日本诗形,而且对俳句的起源、变化有详细的介绍,对俳句的形式、性质及其内容的适应范围有理论上的探讨。由于倾心于俳句“利用特有的助词,寥寥数语,在文法上不成全句而自有言外之意”,⑦ 周作人在翻译时充分调动现代口语的表现功能,力图精密、微妙地传达出诗作原来的风格。他曾举古诗“漠漠水田飞白鹭”一句为例,认为“意境虽好,七个单音太迫促了,不能将这印象深深印入人的脑里,又展发开去,造成一个如画的诗境,所以只当作一首里的一部分”。⑧ 针对这种“单音而缺乏文法变化的中国语”⑨ 的不足,周作人在翻译时往往选择在句中使用双音节词增加音节数,以此舒缓诗作的促迫感觉;有时也将末尾的名词译为单音节词,以求一种点到为止、有松有紧的节奏感。如:
枯枝上乌鸦的定集了,秋天的晚。
许多声音呼着晚潮的贝类呀,春天的风。
给他吮着养育起来罢,养花的雨。
同时用语气助词“呀”、“吧”等对应俳句句末的“切字”(“在俳句尤为重要,每句必有,……他的意义大约与‘哉’相似”⑩),并与“着”、“了”等虚词相配合,营造一种徐缓优美、余音袅袅的韵味。如:
柳叶落了,泉水干了,石头处处。
易水上流着,蔥叶的寒冷呀。
虽然周作人屡次提到日本诗歌的“不易译”、“如同嚼饭哺人一样”,但他通过翻译借鉴外来资源,以求拓展早期新诗艺术表现力的意识仍然相当鲜明。他从诗的内质和节奏两方面着力建构“小诗”的诗学内涵,力图在诗的具体做法上为当时的新诗人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诗歌新“样式”,回应了诗坛“增多诗体”(11) 的提倡。在兼顾传达原作的精髓与保持、发挥本国语言特色两者上,他的翻译体现了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和转化的努力,(12) 朱自清因此称赞他的翻译“实在是创作”。(13)
二
作为早期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作人对日本“小诗”的热情译介,无疑是为新诗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的东洋风,为创作主体寻找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提供了参照的可能。这一做法对当时在诗歌建设道路上苦苦寻找出路的众多诗人来说,影响颇大。
然而,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在被广泛实践的过程中,“小诗”自身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和切实的体现,其内涵一直处于较混杂的状态。在1921年到1923年的实际创作中,虽然作诗的人很多,发表的诗作很多,(14) 但真正实践了这种诗体探索并体现了周作人倡导的“小诗”风格的作品却不多见。在当时,写诗的人普遍感到旧诗词因为受思想的束缚,为了成就整篇的诗句,而将偶然吟得的一两句话铺张成八句或四句,以致陷入僵硬老套的窠臼。在“诗体解放”的主张下,他们努力地寻求将自然流露的“诗思”真实恰切地表达出来,首先就表现在对偶然所得的诗意的重视和突出上,“我以为写诗全凭灵感:感到那里,就写到那里;那怕只有一句,就写一句;一句也可以成好诗的,不必硬凑。”(15) 应该肯定的是,“小诗”这种新的诗体将诗人和读者长期以来为旧体诗所塑造和规范的想像力释放了出来,显得活泼自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捕捉到生活中的诗意,显然是作诗的第一步;但把诗意直接摆到纸上,是否就是作诗的全部呢?
1924年,胡怀琛出版了专著《小诗研究》,指出“小诗二字,是近日诗坛上很流行的一个名词。……或称他做短诗,但不及小诗普遍。我以为就字义上说,小诗二字,也很妥当,所以决定称他为小诗”。(16) 胡怀琛将当时盛极一时的“短诗”称作“小诗”,并不是出于对这种诗体诗学特征的概括,而更多的是出于当时“小诗”这一命名被“普遍”认可,觉得“妥当”。值得留意的是,他述说自己之前创作短诗,坦言“在当时我不叫他是小诗,只叫他是诗意。以为只有诗的意思,而没有做成诗;其实也就是所谓小诗了。”(17) 可见,在胡怀琛眼中,“小诗”就是诗意,并不包含更多的美学追求。而诗意,离“做成诗”,显然还有一些差距。梁实秋在批评冰心的小诗时就曾指出:“单纯的诗意若不是在质里含着浓密的情绪,不能成为一首好诗,因为这种诗只能在读者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象,甚或印象全无。”(18) 胡怀琛却认为小诗“篇幅短,究竟容易做;略微有了一点意思,或者是本着一种自然的感触,随便写出来,也就是一首好的小诗。”并且据此判断“小诗的成绩,很可观了。”(19) 这种对小诗的理解和判断是相当随意的,事实上是延续了早期新诗人对白话诗的简单理解,将诗意等同于诗,又将“小诗”的“小”简单的理解为诗形的“短”,实际上是无意中取消了小诗作为一种诗体应有的艺术规范。而过分强调小诗的“随意”和“自然”无疑会给人造成新诗容易作的错觉,助长了自由诗粗制滥造的倾向。在小诗创作“红火”了几年之后,胡怀琛试图对“小诗”作出某些归纳和概括时,对这一诗体的诗学内涵仍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认识,这种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小诗”表面上看似简短、自然,实际上在捕捉和表现诗意上最容易落入琐屑、浅陋中。朱自清在《诗》一卷一号上发表他尝试创作的三首短诗时,特地作了一个长序,对短诗“啴缓和美的节奏”和意境及音节上的“集中”进行了一番阐述,并引用俞平伯的信说:“短诗所表现的,只有中心的一点。但这一点从千头万绪中间挑选出来,真是极不容易。读者或以为一两句耳,何难之有;而不知神思之来,偏不难于千百句而难于一二句。”(20) 因而感叹“世间往往有很难的事被人误会为很容易,短诗正是一例。”(21) 小诗之难,就难在如何用心感悟自然万物、捕捉生活中涌上心头又稍纵即逝的“诗意”,将其转化为可以想象、揣摩并能激发读者情感的“意象”,并用意象暗示一种情景,传达一种心境。日本俳句“以象写意”的方法实际上沟通了传统诗词写景抒情的模式,暗合了人们心中对传统小令的审美定势,在简短的诗形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但这种写法却没有在当时的小诗创作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对日本“小诗体”的粗疏理解导致了创作的简单化——缺乏对诗意的提炼和开掘,忽视对诗歌意象的选择、打磨、组合和转化,诗人主体对生活瞬间的感悟就无法得到集中而有力的体现,只流于一般的抒情和说理,“失了那曲包的余味”,(22) 也就失去了“小诗”触动人心的力量。
此外,“小诗”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转贴于
早在1919年,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时就曾感叹“只用散文说明大意,也正如将荔枝榨了汁吃,香味已变,但此外别无适当的方法,所以我们引用的歌,只能暂用此法解释了。”(23) 后来他介绍日本的俗歌,既想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期望保存本来的若干风格。这两方面的顾忌使他“不得不抛弃了做成中国式的歌谣的妄想,只能以这样的散文暂自满足。”(24) 周氏的翻译,主要是依赖字词本身所具有的语气,来造成一种啴缓和美的效果,而不是依靠情绪的点的跳跃来形成诗歌的内在韵律,而后者,恰恰是诗歌这一文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质和精髓。再加上他基本不顾日本诗歌原有的字数和格律,采用的是一种“散文语体”、“散文句式”来传达语义,这在当时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却使诗的内在节奏略显平淡。正如有论者指出:周氏的翻译“走的基本是‘以文为诗’的路子,追求文法的‘组织精密’,却极少考虑诗是否应该有自身独特的节奏”、“忽略了诗的音节节奏和语义之间因和谐、紧张、错位而产生的效果”。(25) 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外部形式上,始终维持一句到底的形式,并不作分行的处理,显然是重视诗句语调的缓甚于情绪的跳跃和跨度。要用这样一种散文的句式、文法和舒缓的语调来“迸跃地倾吐”“切迫”的感觉,似乎并不容易做到,反倒有可能阻滞了小诗在诗质上对“弹力的集中”的追求,也无法确立其作为一种“诗体”在形式上的最基本的样式。毕竟,分行书写是诗歌的一种基本格式,它在有起有迄中沟通了读者的阅读经验。
周作人曾经区分了印度的小诗和日本的小诗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别——一为冥想,一为享乐,但他用散文句法译介的日本小诗在诗形上却与泰戈尔的“散文诗”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二者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作为其广泛影响的一面、伴随着各自独特的思想被接受下来,无形中加剧了诗坛重“文法”而轻“诗法”的不良倾向。当时的许多“小诗”,句式随意、分行很不规则,在诗歌的形式上缺乏自觉意识。例如诗人徐玉诺发表在《诗》月刊上的诸多“小诗”、“杂诗”,基本上就是无题的“散文诗”,在诗质和诗形上都没有体现出“小诗”的特点;而1926年“海音社”的诗人谢采江出版《荒山野唱》,其中的“小诗”专辑——“弹簧上”的“小诗”,就都是一句到底的散文式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倾向被当时的评论家称赞为新诗的“两个新的特质”之一,即“诗的音调与形式已完全和‘词’不同而和散文相近,有些新诗并且连分行写法也弃而不用,而用散文的写法。”(26) 在那个“唯新是举”的年代,这似乎成了一种可喜的现象。创作思维的散文化和外部格式的非诗化从内外两方面偏离了“小诗”的诗体探索,削弱了它的价值,这种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是导致“小诗”在1925年后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逐渐衰亡的内在原因。
三
“小诗”在迅速升温、引发了一股竞相模仿的创作潮流并赢得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招致了相当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成仿吾认为小诗是“犯不着去制造的一种风格甚低的诗形”,号召青年朋友们要“急起而从事防御”。(27) 梁实秋则警告诗人小诗“是一种最易偷懒的诗体,一种最不该流为风尚的诗体。”(28) 面对创作与批评一“冷”一“热”的巨大反差,我们不禁要追问:“小诗”到底能不能作为一种诗体而成立?它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胡怀琛在考察小诗与中国旧诗的关系时,将一些“小诗”改为“一联律诗”、“半首绝诗”,或“几句词”,声称“前人所做的旧诗词,固然可以改为现在流行的小诗;就是现在所流行的小诗,也可以改为旧式的诗词”,而且觉得“两样的写法,不过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实质上,毫无分别。……正不必是非此即彼。”(29) 这里所谓的“小诗”,其实和传统的诗词并没有什么差别,只在于打破文言和韵律的束缚,以口语入诗,在诗的精神上仍是一种旧的情调、一种抽象的说明、或一种游戏的姿态。如果“小诗”和“旧诗词”之间真的“毫无分别”,并且可以随时的改写,那么这样的“小诗”也能称为一种新诗体吗?它还有提倡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吗?缺乏现代的精神和新鲜的趣味,小诗就难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朱自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流行的大多数短诗“在新的瓶子里……只有感伤的情调和柔靡的风格;正和旧诗、词和散曲里所有的一样。”(30) 并以此鼓励诗人多创作长诗,“以调剂偏枯的现势!”(31)
其实,诗无论长短,只以艺术的优劣来评判。长诗和短诗,各有可贵之处,然而在所表达的情感上,却也各有倾斜。长诗适合将那些曲折委婉、层叠顿挫之情,在一唱三叹的回环盘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短诗则可能将所承载的感情以精简深刻的方式加以传达。而小诗则不仅要短,更要“小”,要小而巧,巧而精,如电光火石,忽然而起,忽然而灭,却能紧紧抓住并即兴抒发刹那间涌上心头的、瞬间的感兴和领悟,显得紧凑而动人。小诗体在诗形和诗质上是互相对应的,它有自身的表达范围,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是小诗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更是它诗体的内在规定性。小诗的容积既小,若想用它来包罗一切错综复杂的感情,则往往负载的情绪过重。这是当时的“小诗”创作中的另一种流弊。对此,周作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日本诗人如与谢野晶子内藤鸣雪等都以为各种诗形自有一定的范围,诗人可以依了他的感兴,拣择适宜的形式拿来应用,不致有牵强的弊,并不以某种诗形为唯一的表现实感的工具,意见很是不错。现在的错误,是在于分工太专,诗歌俳句,都当作专门的事业,想把人生的复杂反应装在一定某种诗形内,于是不免生出许多勉强的事情来了。中国新诗坛里也有这样的事,做长诗的人轻视短诗,做短诗的又想用他包括一切,未免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有‘先存体裁的观念而诗料却随后来到’(32) 的弊病,其实这都是不自然的。俳句在日本虽是旧诗,有他特别的限制,中国原不能依样的拟作,但是这多含蓄的一两行的诗形也足备新诗之一体,去装某种轻妙的诗思,未始无用。”(33)
出于对中国新诗坛的就近观看,周作人对小诗诗体的把握显得比较冷静和客观。他是将小诗作为一种在诗质和诗形上都有自身诗学内涵、可以为当时消沉的诗坛提供某种可操作性实验的诗体加以推广和倡导的。他认为“小诗”有自己适于表达的对象和范围,“足备诗体的一种”;同时也只是新诗可能出现的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因此并不想用它囊括一切。正是基于对“小诗”的内在规定性的深刻体认,他才着力营构这一诗体,并在它为举世所诟病的时候,仍坚信“现在一时的消沉是不足介意的,只须更向前走去,自然可以走到别一个新的境地。……小诗的是非,本没有千古不易的定理,……那世俗的笼统的诟病只是一种流行的话,不足凭信。”(34) 遗憾的是,当时试验作“小诗”的人,真正有明确的诗体意识的并不多,风靡一时的创作潮流遮蔽了内在的贫弱。由于模糊了“小诗体”和“小诗形”的区别,诗体的要求就被简单地置换为大小体积的概念,其含混性和暧昧性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虽然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在此后的诗歌写作中常有余响,(35) 其活力、特质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一直为人所关注,新世纪更有论者提出小诗“是汉语诗歌的正根”,因此要“拿小诗来‘练功’”、“找回我们借以安身立命的现代汉诗之精神指纹和语言归所”。(36) 但这些探索也只是落在诗形的长短规范上,而未能看到小诗弱点的延续,恰恰反映了瞬间的感悟、灵感式的哲理对诗体的内在要求和呼唤。
对“小诗”的反思和阐述,其实不仅是针对当时的创作,它也指向了一个更基本、更深层的问题,即新诗的诗体问题。新诗是否需要相对稳定的体式?摆脱了旧诗词的自由诗是否还需要形式的规范?“破坏”后的新诗“建设”应该如何在诗歌文类的意义上得到落实?这是新诗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本质问题。“小诗”的倡导和实践,正是应对这一内部危机的一种尝试。周作人说:“现在自由有了,正需要限制。”(37) 这里的“限制”不是指具体的格律的限制,而是指一定的诗体意识在诗质和诗形上对自由诗的引导和规范。新诗在精神上当然是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但是作为一种主体表达方式,它的创作规则和艺术手段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诗歌形态(体式)上,并在一种较为稳定的诗体探索上建立起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新诗才能为自己寻找并创造出新的发展机制。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运动,虽然在中国新诗坛上初步建立了一种新诗体,但当时的诗体建设是相当粗糙和简陋的,“运动式大发展”(38) 使得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实践,理论与创作之间也没能形成很好的回应。对这一创作潮流的重新梳理,将引发我们对现代汉诗诗体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会现代汉诗营造自身美学内涵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
注释:
① 从1916年开始,周作人陆续发表了《日本之俳句》(1916),《日本的诗歌》(1921),《日本诗人一茶的诗》(1921),《日本俗歌四十首》(1922),《石川啄木的短歌》(1922),《论小诗》(1922),《日本的小诗》(1923)等文章,翻译介绍日本诗歌。
② 《编辑余谈》,《诗》,1922年第一卷第四号。
③⑥ 周作人:《论小诗》,《觉悟》,1922年6月29日。
④⑦⑨(33) 周作人:《日本的小诗》,《诗》,1923年第二卷第一号。
⑤ 周作人:《石川啄木的短歌》,《诗》,1922第一卷第五号。
⑧⑩ 周作人:《日本的诗歌》,《小说月报》,1921年5月。
(11)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12) 当时诗坛上对松尾芭蕉的《古池》一诗有三种译法:曾译为“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周作人译为:“古池——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成仿吾则认为应该保留俳句原有的音节,译为:“仓寂古池呀,小蛙儿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周氏的翻译,取的既不是式的传统“五言”的句法,也不完全服从于原作音节的要求,而侧重于在“汉语的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达诗人对“自然的诗境”的领悟。参见周作人:《日本的小诗》、《〈陀螺〉序》;成仿吾《诗之防御战》。
(13)(22)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14) 当时的报刊杂志刊登的“小诗”很多:《时事新报·学灯》先后登载刘大白的《旧梦》(101首),宗白华的《流云》(48首);《晨报副刊》先后登载王剑三(统照)的《小诗》(76首),冰心的《繁星》(164首)、《春水》(182首);江席珍的《黄花》(93首);《诗》则登载汪馥泉的独句小诗《妹嫁》(29首),且开辟了“小诗”的专栏,在诗坛形成一股“小诗热”。
(15) 陈斯白:《杂诗·序》,《诗》,1922年第一卷第五号。
(16)(17)(19)(29) 胡怀琛:《小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24年6月。
(18)(28) 梁实秋:《〈繁星〉与〈春水〉》,《创造周报》1923年第12号。
(20) 朱自清:《杂诗三首·序》,《诗》,1922年第一卷第一号。
(21)(30)(31) 朱自清:《短诗与长诗》,《诗》,1922年第一卷第四号。
(23) 周作人:《日本的诗歌》,发表于《小说月报》1921年5月。但在该文篇末作者特意指出“是两年前的旧作”,也即作于1919年。
(24) 周作人:《日本俗歌四十首》,《诗》,1922年第一卷第二号。
(25) 王中忱:《定型诗式与自由句法之间》,《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
(26) 刘延陵:《前期和后期》,《诗》,1922年第一卷第四号。
(27)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创造周报》,1923年第一号。
(32) 云菱:《小评坛·小诗的流行》,《诗》,1922年第一卷三号。
(34)(37) 周作人:《〈农家的草紫〉序》(作于1924年,刊于该书1929年初版本),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5) 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