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知识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生活化,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知识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并着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且将课本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生活能力。
1.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大多文章均是对生活的感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以及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文中描述的景象或是情感体验,在自身的生活中能够激起共勉,并让文中的理论指导生活。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文中的人物描写较为细腻,并且情感变化脉络较为清晰。通过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突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次背影描写和情感变化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父亲和生活阅历进行思考,并对学生和父亲的情感状况进行调查,让学生写出父亲为自己所做的最为感动的故事。以此增进学生对生活及父亲的感恩之情,理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对自己无私的爱,与此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2.应用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初中生的生活体验
文字是开展各类活动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能够可以应用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排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情景对话、手抄报、即席采访等。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加深其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奥楚蔑洛夫在断案时,关于是否是将军家的狗的不同言辞和情绪变化,进行揣摩和演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变色龙”这一比喻。并且结合文中突出的语言特点,充分利用其强烈的讽刺意味,展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的沙皇专制统治的丑恶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性丑恶的一面,并在生活中作为反面教材,培养自身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装》等文章时,教师可编成情景短剧让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将课文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应用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丰富教学活动
通常学生对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在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时,会有更多的理解,也会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生活实践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自然中和人文关怀中学会感恩生活,形成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并且构成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体系。
例如,教师可让给学生进行书信交流,让学生交到各自的笔友,还可让学生进行广告标语、对联等的创作。同时加强学生的作文能力,在生活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养成随笔的良好习惯。另外还需紧密结合课文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在生活中常见的环保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察报告,对环境污染行为,资源浪费现象等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又如,在学生《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并描述自身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体验。此后,让学生每周都为母亲做一件事,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会学生感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4.应用人文环境构造初中生广阔的语文空间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室和校园中,建造出恰如其分的人文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应用各类人文性质的材料和题材结合生活实践对校园和教室进行布置。促进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形成,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和其他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例如,可建造开放式的院门和围墙,或僻处专门的教室,进行壁画展示,诗词、书画和成语等长廊,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教室的布置的布置方面,将其布置成为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中布置不同的知识角,如学生自创的书画展,优秀作文展,或是图书角、生物角和时事角等。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将教室布置为不同的风格,如“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秋高气爽”、“银装素裹”等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在观察和思考中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有提升学生的学生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完善其思维体系,促进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生活和语文教学中的关系,促进二者间关系的相互转化,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琼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综合能力[J].甘肃教育
[2]朱奇松.让语文教学荡起“生活”之桨[J].科教文汇(中旬刊)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2
马建华(1966-)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而初中生是系统接触英语的最初阶段,也是对英语形成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期间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内容入手,分析初中阶段学习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中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
随着中国与外国贸易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国社会也对会说地道英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不仅会说英语还得回交流,达到其对话的目的。这就对英语教学也随之提高了要求。众所周知,初中生是刚开始系统接触英语,也是对事物形成意识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重视这个时期,这时期对英语形成的价值观将会影响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乃至影响以后的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及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1]。交际能力中包括我们常见的听、说、读、写以外,也包括得体和适当的运用语言。也就是说,在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文化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由此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因此,想要提高跨文化能力,教学离不开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等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一面。
二、初中英语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其本质是是一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初中生是系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进入初中的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开始认知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事物产生分辨能力。这个时期是初次系统接触英语的关键期,开始慢慢形成跨文化意识,对一些国外的文化产生好奇,也开始意识到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是形成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教师一贯的灌输书面知识,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如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指出的:“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2]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系统的知识方面,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适当的场合跟适当的人说适当的的话,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与尴尬。为此英语教学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们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文化与他人文化的不同。这不仅要求教师传授他国文化也需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一遍让学生有效的区分开来,有意识的接受文化方面的知识,避免只学课堂理论,导致对英语失去兴趣影响以后的学习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在这阶段除了传授词汇,语法等内容以外还需有意识的传授不同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和语言习惯等。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者交际过程中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更加得体的,适合的使用语言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能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要想掌握地道的英语,就必须先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以实现文化意识目标开始。现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几个建议和策略:
(一)、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建议
初中阶段教师应在一些简单的语音、词汇、表达方式与文化背景出发讲授一些有关文化的知识。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说英语时用英语思维,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养成一种习惯。帮助学生们为以后的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结合英美文化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进行教学,也可以跟同学一起观看有文化价值的电影或者小说等读物,其中,教师要深刻的提点其文化的不同与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找机会多与本国人交流,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人情及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通过中外文化对比,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所在才能在与对方的文化比较中找到分歧,并找到相应的不足点[3]。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学会判断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找出更好的交流方式及理解的点。
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宗教文化,教师要适当的讲解一下其文化与历史,使学生体会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在与中国宗教文化的比较中寻找民族的差异,要培养面对国外不同文化时不能以批判的眼光判断更是要以理解与包容的眼光对待,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入的体会其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其文化当中,这无非是对学习英语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知识点直接总结归纳给学生,而采用启发式,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接受并消化知识的习惯,学会发现语言特征与规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充分认识它们的实际功能和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输出。这就需要教师要采用足够的实例进行分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区别,从而培养其语言意识。例如在讲英语写作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中英文写作的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用相同题目写作的两篇文章,但由于作者使用的语言不同,一中一英,这就使得两篇文章的表达意思有所不同。通过实例的对比和启发式的引导,鼓励学生动参与发现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即在用英语写作时要用英语的意识来思考分析问题,以符合英语的写作手法,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直观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课文翻译和语法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听说入手,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用英语主导课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单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鼓励学生用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讲解新单词,新句子,无意识地避开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干扰,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主要途径是从对单词的阐释和短文的复述入手,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新单词,并通过PPT的展示和简明扼要的阐述将课文内容的轮廓勾勒出来,使学生有效获得语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输入,并通过自身的内部学习机制转化为其知识的有效组成部分。
循序渐进式。语言意识的培养是逐步提升的过程,语言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这需要学习者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词汇系统的建立是语言意识培养的基础,包括词汇的语音语调以及语义等等,这都是语言意识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其有力的保障。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中的文化障碍,如词汇、发音、语义概念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问题等缘故,语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又如,中国人把狗视为卑贱之物,狗急跳墙、鸡鸣狗盗、狗仗人势等都是贬义词,而在英美文化中,却将狗视为忠诚伴侣,如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词汇系统、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英语思维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可见,语言意识培养的关键是为学生努力提供创造观察和思考语言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其主动发现语言规则和规律,建立英语思维,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着其发展。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应注意自己语用规则。这也就关系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初中生是刚处于形成跨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阶段,并且这会影响以后的英语学习和交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教师在其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地道的目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熟练地运用准确的目的语进行交际,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及能力。与此同时,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将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London:OUP,1971.
[2] BROWN 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hird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15.
[3] 王 波.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9):121.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兴趣 方法指导 策略
一、问题
1.学生化学成绩分化严重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以后,学习知识量突增,而此时学生的分析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太高,机械的记忆较多,学习本身就较困难。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混杂,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信心有所动摇。还有许多学生只对实验感兴趣,而对化学理论感到乏味。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这种情况从中考成绩上就可以看出来,整体情况也是如此。
2.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化学成绩并不高。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学生只愿意看实验现象,不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内涵,对化学概念更是厌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3.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
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做实验时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步骤紊乱,丢东落西,药品浪费。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做题时,不善于思考,知识迁移运用不会,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二、方法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此时放弃学习化学,极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削弱他们应对世界和挑战世界的能力。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
1.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验是验证发现新东西的直接的可靠的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成绩也就好。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还可做些兴趣实验,以此诱导学生向往奥秘神奇,变化无常的化学王国。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云:“学贵有方。”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1)强化学生识记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在学习中要克服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记忆要联系物质的性质;记忆要联系实际,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而且要定时的巩固记忆。
(2)及时归纳、总结
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运用归纳的方法效果较好。把具体的,相对独立的事物加以中和;把性质相似的物质归纳到一起;把颜色相似的归纳到一起等。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3)教会比较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如把气体的制备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放在一起去比较学习,这样就容易多了。把酸碱的定义、物理特性、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效果就好多了。
(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你就会挖掘生活中素材,使神秘的化学变得平常。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讲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纸张很容易点燃,而煤炭却不易点燃,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等。
(5)分散教材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对教材中有些有些安排比较集中的部分可以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元素符号,在开学初教学任务不重的情况下,先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如铁、铜、铝、木碳、氧气、氮肥、磷肥等物质中出现的元素给出元素符号加以记忆。又如化学式的记忆可以在学习物质性质的过程中,从涉及的文字表达式中给出物质的化学式加以记忆。
4.突破教材难点,扫除障碍
学生不会理解教学难点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就会逐渐丢失学习化学的情趣。在教学中或用贴切的比喻化难为易。或设阶梯层层推进。例如,教学时要突破微观与宏观的思维模式,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还有数字与符号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既要明确数字的含义,又要会找其中巧妙的记忆方法。同时把没有生命的数字变得鲜活起来,把它们分别放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看它们能代表什么意义,这样会激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5.面向全体学生
在化学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抛弃后进生,使大部分学生跟上来,这样才有学习的气氛。才会形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之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有的学生成绩差,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后进生机会,给后进生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是不同的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激趣作用;教学质量
前言:
初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英语教师在展开日常的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和必要的。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开展初中英语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对于重难点词汇的记忆。
一、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激趣的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介绍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老师可以从音标和单词的教学方法入手,推行新概念式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了在初中英语中运用“激趣式”教学手段,可以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角度出发,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研究,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挖掘。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最基本的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推广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合作、互助与团结的学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活动的高效展开。
二、提高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激趣效果的具体手段
(一)开展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感官结合刺激的激趣工作
为了体现出教学工作中的激趣效果,可以开展“看电影”学英语法、经典英语歌曲学英语法、经典名著赏析法、英语诗歌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接触经典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等,用优美的台词和经典的故事情节,刺激学生的感觉细胞。《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不仅为它所描写的美好意境所折服,更被歌曲中唯美动人的旋律所吸引。对于歌词中语法运用和词组固定搭配的方法介绍来说,开展观影教学法具有一定的意义。“Near...far... Wherever you are 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 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让初中生学唱这些电影歌曲,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英文表达文段的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拼读基础知识能力。电影是以音频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最终保证学生在愉快的记忆和学习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歌曲中使用“Wherever you are ”这种倒装的句式,进行表达,对于学生使用英语倒装句的写作技巧来进行作文写作有帮助。
(二)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关怀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对部分后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后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一帮一”的辅助模式,帮助学生结成英语学习的小组,安排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成绩略微差的学生一起,组成兴趣活动小组,从而帮助部分后进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成绩的共同进步。
学生可以从短文中找到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从而强化自己的基础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其中“Near...far...”表示的是,不管是远还是近,与中文表达方法中的方式比较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主动语态中的表达方法,强化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句法基础知识的记忆。
让学生自主从优美的语段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句式表达的句子,供给学生模仿。学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的句式类型进行“仿写”和“扩写”,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多类型英语表达环境的运用水平。“I believe that---”这种定语从句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通过此种定语从句的造句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言,推行重难点句型强化训练
采用正能量激励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比如“I believe that action speak loulder than words”(我坚信行动胜于空谈。)“Love was when I loved you。”这种表达方法的应用是过去完成进行时的典型表达方法。在初中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同类项的“一般过去时”进行模仿训练:I loved watch tv programes when I was a young boy.对应一般过去时的时态表达方法,最为常见的还有一般将来时:I love watching tv programes,I am going to visit a famous movie actor.”对学生进行多类型的句式表达方法训练,可以让其对句子的不同种类有清晰的了解。它们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等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存在于句型环境中,提高了学生英语表达的生动和活泼性。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激趣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展开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探索初中英语的兴趣和攀登英语高峰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怀浩,林立甲,冷静等.教学临场感与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初中英语网络研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51-58.
[2]刘忠政.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困惑与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28(6):153-156.DOI:10.3969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5
英语教学中教师常碰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所谓学生的两极分化,就是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学习兴趣高,积极主动,效果也好;另外一些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的学习,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学习效果不良成绩上老拖后腿,毫无起色。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感觉新鲜有趣,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陆续有一些同学就落后掉队,使英语教学陷入被动,成为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老是落后于全班其他同学的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或违反课堂纪律,对自己的学习一点也不重视。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多听多读,而那些学困生根本不在英语上花时间,再加上我国英语教学班额大、人多、课时少,又缺乏语言环境,所以有许多初中生成了英语“学困生”。这样下去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有许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每位英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及矫正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数年的学生成绩,笔者发现英语学科的两极分化现象较其他学科明显,随着年级的提高,学困生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侧面说明英语教学由主动开始向被动转化,严重时,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造成英语两极分化的原因。每个学科都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英语表现的特别突出,为什么英语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比其他科目严重呢?我觉得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正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他们的愿望和需要,英语学习受不稳定情绪的支配,学习热情冷热无常,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了“不想学”的念头,久而久之,形成了学困生。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英语学科中的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其表现是:有的学生贪玩、懒惰,没有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而是养成了等待、依赖的习惯,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主动接触新知识,只等教师讲授,只完成简单的抄写作业,有针对性、难度大的作业则通过抄袭完成。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讲方法,不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而是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能坚持长时间集中,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学习效果很差。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因素,性格内向,上课总是默不做声,害羞、胆怯、不敢张嘴,生怕出错丢面子。其实,越不敢张嘴,就越不会读,恶性循环下去,形成“哑巴英语”;许多学困生死记硬背单词、句型,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融会贯通,只能断章取义,照本宣科,不能充分理解听、说、读、写之间的必然联系,结果脑子中只形成一些零碎孤立的语言信息,缺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客观原因
现在,学校的升学率仍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部分学校、教师非常重视少数优秀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忽视对知识欠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管理。学校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升学,学生被封闭在狭窄的教室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学生正常的成长和发展没有自由拓展的活动空间。有的教师虽然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缺乏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教法陈旧、枯燥,仍然实施“填鸭式”教学,英语课上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讲解单词、词组、语言、对话或课文,活生生的语言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更谈不上积极的“双边活动”;课后以题海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学生掌握的是一些零散的语言,而不能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为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教师就必须根据两极分化产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1、教师要善于调动和爱护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与教法,坚持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有超前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预测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要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所教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录音、录像、调频广播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和实物模型、挂图、幻灯、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讲课语言要生动,表情要自然,教态要和蔼,手势要恰当。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英语角、师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语歌、上演英语戏等活动,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始终高涨。
2、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班上每一名学生负责。要特别关注中下游学生的学习,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当他们出现学习困难时,随时帮助解决。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对待后进生,对他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学习问题。决不可视他们为包袱,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3、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6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人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颠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问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