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任通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任通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任通知

调任通知范文1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7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喜爱”,18%的学生表示“没感觉”,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兴趣的,这为日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调查分析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设计了“在大学期间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名著”的问题。58%的学生表示只看过1~3本,29%的学生表示看过4~8本,13%的学生表示从来都没有看过。从数据可知,有1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看过一本传统文学经典。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诸如追捧情人节、圣诞节,吃麦当劳、肯德基,看《变形金刚》《阿凡达》,等等。[1]传统文化名著的阅读正趋于边缘化的状态,其中有13%的学生表示从来没看过古典名著,这个数据很让人惊讶。当然,这么高的比例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原因,诸如:网络媒体异常发达,很多学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网络媒体来阅读书籍。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最终导致他们在追求感官化的文字体验时,忽视了从古典名著中去汲取智慧。

(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设计了“您是怎样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的问题。经过统计,其中有35%的学生表示主要是从网络媒体中获得,有22%的学生表示是从长辈的教育或者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27%的学生表示主要靠古典书籍获得,另外还有5%的学生表示从学校活动中获得。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学习。因此,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多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近年来,“国学热”逐步升温,央视“百家讲坛”相继播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康震解读坡”等,给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线生机。[3]

二、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分析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否则,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来看,先进文化建设无疑应当注重吸取包括道家、儒家等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他们的睿智,进而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4]在被问及“‘忠、义、礼、智’等传统价值观对自己有多大影响”的问题时,有23%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6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还有1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自己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数据显示,尽管当前有少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持消极态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同时,在被问及“你关注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5%的学生选择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33%的学生是为了“拓宽视野”,20%的学生认为是“传承传统文化”,3%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6%的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结果表明,约10%左右的学生从不关注或者是被动应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客观反映出了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5]在被问及“您认为传统节日能够吸引您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时,有40%的学生选择“传统中的家、国的概念”,25%的学生选择“传统节日象征的人文因素”,28%的学生选择“被传统节日的气氛所吸引”。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传统节日还是能引发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因此,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相比,当前我国对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大力提倡,需要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在被问及“您觉得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您产生影响”的问题时,有58%的学生认为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方面,25%的学生认为是“价值取向”,12%的学生认为是“生活态度”,5%的学生认为是“人生视角”。从中不难看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当今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人生目标,也不局限于用传统视角去理解和分析所面对的新情况、新形势,这也就意味着当今高职生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多元化。

三、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开始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这一敏感的群体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被问及“您面对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抢注中国传统文化商标有何感想”这一问题,65%的学生选择“认真地自我反省”,20%的学生选择“痛斥他们的行为”,10%的学生选择“引以为荣(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所接受)”,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还是很高,要比社会中一般人的关注度要高得多。[6]在被问及“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较大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这一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处境艰难。其中,70%的学生表示“需要加强保护,16%的学生表示“不好说”,12%的学生表示“顺其发展”,2%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保护”。这样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自我判断。在被问及“您认为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76%的学生认为“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可以共同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全球化会导致传统文化衰竭”。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极大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清醒,并没有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太大的干扰。很多学生还是很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民族荣誉感,这其实也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当今的“90后”大学生虽然有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已具备独立的评判态度。另外,通过调查也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因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有所差异。

调任通知范文2

为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残联字[]57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县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协作,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我县绝大部分残疾人都居住在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尽管近年来我县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资料不够健全,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乡镇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调查统计工作任务;统计部门要发挥组织实施大型社会调查的优势,主动在方案实施、人员培训、业务指导、技术咨询、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协助做好残疾人调查工作;民政部门要发挥基层组织熟悉群众、擅长入户工作的特点,与县残联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与职能相关的残疾人情况数据核实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卫生部门要在残疾人种类和等级的鉴定、医务人员的组织和培训等方面积极参与;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调查所需经费,保障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残联组织实施好这次调查工作,确保资金、车辆、办公场所、调查设备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按照全县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建调查队伍。县政府分管领导是本次调查工作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县成立五个调查队,调查队队长是直接责任人。各乡镇要抽调有经验、责任心强、能胜任工作的统计员、调查员和医务人员组建调查小组,负责现场调查工作。各乡镇调查小组在县调查队指导下,对普查工作全过程要严格把关,统计员应由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熟悉基层情况、有较好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村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为骨干。

(二)实施人员培训。本次调查对统计指标口径、定残标准、工作流程、入户调查询问方法及技巧、审核、录入等环节,省残联已做了统一、明确的要求,各乡镇残联要在县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参与调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为调查工作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

(三)广泛开展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为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残疾人家庭的配合。

三、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安排在年8月31日前完成,各乡镇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把握进度,搞好衔接,认真抓好事前准备、现场调查、质量抽查、数据处理、评估分析和开发利用等各阶段的工作,按计划、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坚持依法调查。要保护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权、报告权和监督权。调查人员要自觉遵守《统计法》,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对其填报登记的内容严格保密,不得向调查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泄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调查数据。对于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明确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包括辖区内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符合国家残疾人评定标准的残疾人、疑似残疾人。残疾人的类型包括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

(三)开展现场调查登记。调查员要坚持入户调查,认真填写《省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调查要注意方式方法,宣传如实申报调查项目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要主动宣传调查数据保密的有关规定,以消除调查对象及其亲属的心里顾虑。要尽量询问调查对象本人,不能接受调查的,以其家庭成员(监护人)提供的情况为准进行登记;特殊情况下,询问其邻居进行议查核实。有残疾证的,以残疾证类型、等级为准;没有残疾证或疑似残疾的调查对象应建议其到指定医院进行鉴定。

(四)确保数据质量。要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登记数据不重不漏、准确无误。各级调查机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广大调查人员要认真走访,仔细询问;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和方法诊断,确保原始数据客观准确、真实可靠。要高度重视事后质量抽查,每级抽查都要填写事后质量抽查表和对填报数据进行评估,抽查评估不合格的,要重新入户调查登记,并再次组织验收,直到合格通过为止,确保采集数据真实准确。

调任通知范文3

一、充分认识人性化交通管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涵义。所谓人性化交通管理,就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交通管理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交通安全违法和重大交通事故犯罪嫌疑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人认识到危害性,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服法,悔过自新。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内涵在于执法活动的公正、高效。只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才是交通管理执法机关的最大、最根本的“人性化交通管理”。如果交通管理部门不能保持公正,也就无从谈及人性化交通管理。执法枉法或随意执法,执法不严、不公、不廉,对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再大的关怀,也是徒劳无益。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人性化交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交通管理者的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就不可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实施人性化交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实现法律的立法宗旨,即社会秩序的理想化和充分保障人权的实现。人性化交通管理要求交通管理者在公正执法时,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维护其正当权益,顾及其感受,让公民在体会法律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它是政治文明在执法领域的生动体现。相信随着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性化交通管理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充分认识依法纠正交通违法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人性化交通管理的举措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但“人性化交通管理”说到底仍然是执行法律的活动,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来惩罚交通违法和交通犯罪的过程,它具有刚性的一面,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不能因为冠有“人性化”之名,就能随意篡改法律,不依法纠正或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换句话说,人性化交通管理要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定程序,不能违背法的精神,法律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及一切交通管理者永不能悖离的“底线”。因此,依法管理交通,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前提,也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保障,而且“人性化”要求的是符合人类常规的伦理道德,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制定的法律,其实已经融入了人性化的成分。也就是说,交通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要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就不会发生损害违法人基本人权的恶性事件,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相反,如果交通管理不以法律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而过多强调“人性化”、“个性化”,就难免不被滥用变成“人情化”,假借“人性化交通管理”之名来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就彻底背离了“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初衷,反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依法交通管理,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深刻理解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人权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道路上行人、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为舒缓交通,保证公民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交通法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生命、对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从百姓利益出发,维护车主利益,增强权力监督制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让处于相对弱势的行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强制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的门口道路没有过街设施的,应当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通行标志;二是人行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行人优先的原则,机动车经过人行道应该减速行驶,遇行人正通过人行道,应减速慢行;三是否定“撞了白撞”。第七十六条关于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规定明确否定了颇受争议的“撞了白撞”的说法,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机构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等等,无疑都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综述整个《交通法》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不再一一列举。

交通法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保护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条条充满了人间温情,假如人们能够按照新的法规去出行,那么,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道路交通秩序就会更加文明畅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舒心平安。

四、强化四种意识,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意识,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的问题。执法为民是执法主体的天职,也是执法者的宗旨。公安交警作为一支重要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量,应将执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统一到“为民”这一根本点上来。要树立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交警的执法为民意识,牢固执法为民思想,将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切实消除循私枉法,消除执法活动中宗旨不清、认识模糊、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有效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是强化规范意识,解决执法过程中“随意执法”的问题。部分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手续和按程序办事,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想当然进行执法,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坏了队伍的形象。规范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前提,要强化规范和程序意识,形成依法执法和依法办事的执法行为习惯,不能主观臆想和随意执法。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解决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引导全体民警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交通民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调任通知范文4

【摘要】近年来,我国美沙酮在治人员复吸率明显提高现象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由于美沙酮在治人员的自身原因等因素,提出注重美沙酮在治人员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沙酮在治人员;复吸;原因;预防;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吸毒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在我国又卷土重来,而且,只要人们一旦染毒,毒魔就会缠绕着吸毒者难以根除。现在虽然有了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但是在本门诊实际工作中仍然发现有大部分的在治人员存在偷吸的现象,以此现象做此次研究调查。

1 研究对象

本门诊美沙酮在治人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2 结果

(一) 一般情况 :本次随机调查共调查美沙酮在治人员200例, 其中男154例(77%),女46例(23%)。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26.5岁,年龄最小20岁,最大53岁。(二) 婚姻状况??被调查者中,已婚32例(16%),离婚97例(48.5%),未婚71例(35.5%)。(三)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文化7例(3.5%),初中文化148例(74%),高中或中专文化45例(22.5%)。(四)目前职业:个体户26例(13%),无固定职业(打零工)43例(21.5%),无职业104例(52%),农民27例(13.5%)。 (五)偷吸原因 :就偷吸原因上来说主要的原因是心情烦闷所引起的共有170例,所占比例85%;这其中因为与家人吵架所引起的有111例,所占比例55.5%,见表1。

3 讨论

本次随机抽样调查美沙酮在治人员200例,调查对象男性多于女性。吸毒人群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77.5%,其中小学文化以下占3.5%。未婚和离婚人数占84%。有固定职业只占13%,无业和无固定职业者占73.5%。

4 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青年人多,文化程度低,婚姻质量较差。

(2)有固定职业只占13%,无业和无固定职业者占73.5%。无固定职业或待业是吸毒这一弱势群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得到全社会重视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3)加强对吸毒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辅导对躯体功能治疗起辅助作用,尤其是心理的治疗,纠正不良情绪和提高对吸毒错误认识,使美沙酮在治人员重新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提高美沙酮在治人员的偷吸现象的降低。

(4)不同性别美沙酮在治人员偷吸现象分析,女性吸毒者各领域得分低于男性,尤其是心理功能,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社会关注的需求更强烈,甚至社会、家庭对女性的道德准则要求较男性高有关。

(5)排除社会的歧视 在2008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七十条还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戒毒人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社会特别是基层社区、乡镇组织、相关单位和群众应对戒毒人员采取帮助、支持和包容的态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戒毒人员,并协助解决他们的一些具体困难。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帮助、支持和温暖,有助于保持操守;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不稳定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

本次调查的例数不多,对美沙酮在治人员的偷吸的现象更深层次调查分析及评估需进一步研究。吸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预防吸毒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着手进行宣传教育,如何对吸毒者进行综合矫治,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调任通知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认同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31-02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引路人,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因而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现实情况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琐碎,不少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因为找不到纵向发展的职业路径和目标而感到迷茫和焦虑,不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从而造成辅导员岗位流动性较大。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建设目标。随着这一标准的颁布,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

一、研究背景、对象和方法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本文问卷参考江苏省徐莉的研究,围绕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这6个维度对职业认同进行测量,共30个题项,采用1-5点评分,职业认同赋值为6个衡量要素的加权,权值均为1/6。其中,是否觉得职业受人尊敬、是否觉得有自豪感、光荣和神圣感、是否觉得辅导员相关议题与自己有关等列为职业认识;是否非常热爱认可辅导员工作、选择辅导员工作是否源于喜爱、工作是否充满活力和激情、工作是否能带来幸福感等列为职业情感;是否能实现人生价值、工作环境是否和谐、即使重新选择职业是否仍然坚决选择高校辅导员等列为职业价值观;是否认为自己适合辅导员工作、是否可能在辅导员工作上取得成就、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是否能够发挥才能、是否符合兴趣选择等列为职业期望;是否愿意坚守岗位、是否遇到困难能够克服、是否不受干扰等列为职业意志;是否能够控制情绪、是否坚持学习、是否觉得自己优秀等列为职业技能。

样本选取的对象是近年广西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参赛者。选取此类参赛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状态的最高水平。

样本选取了参赛的41名辅导员为被试。其中男性15人,女性26人;25-30岁26人,31-35岁15人;本科学历11人,研究生学历30人;工龄在5年以下的28人,5―10年的10人,11―20年的3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3人,2000-3000元24人,3000-4000元10人,4000-5000元4人;区重点高校5人,区普通高校18人,区大专院校13人,区民办高校5人;初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7人,副高职称1人;科员25人,副科6人,正科9人,副处1人。

样本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及各因素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见,广西最优秀的辅导员群体职业认同度为中等偏上,均值为3.2754。其中职业期望、职业技能认同度较高,均值分别为3.5366和3.7951。这说明广西优秀的辅导员们成就动机突出,希望在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个人能力也较为优秀和突出。职业认识均值为3.2341,说明辅导员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基本准确。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稍低,均值为2.8598和2.9512。此外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观相关性值为0.652,两者之间本身也是高度相关。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

男女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差异,但不明显。男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均值为3.327,女辅导员均值为3.2481。男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略高于女辅导员。在各因素的比较中,男辅导员的职业认识略低于女辅导员,两者均值分别为3.1067和3.3077,其他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认同度都高于女辅导员。

2.年龄差异

参与问卷的辅导员年龄阶段为20-29和30-39两个年龄阶段,在职业认同上有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3.1692和3.4593,显著性达到0.469。30岁以上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比30岁以下的高。职业价值观差异较大,30岁以上职业价值观均值为3.7212,20-29岁均值为3.3500。

3.学历差异

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学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职业认同差异不大,均值分别为3.2436和3.2870。但在职业认识上,本科生的职业认识均值低于研究生,两者分别为3.0727和3.2933;在职业价值观上,本科生均值低于研究生,分别为2.7955和3.0083。在职业技能上,本科生均值高于研究生,分别为3.9273和3.7467。

4.工龄差异

5年以下工龄的职业认同度均值为3.2225,5―10年均值为3.3280,11―20年均值为3.5933。在职业情感这一因素中,5年以下工龄得分为2.8304,略微高于5―10年工龄得分2.8250。

5.月收入差异

月收入3001-4000元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均值为3.5900。其次分别为收入4001-5000元、2000元以下、2001-3000元,均值分别为3.5100、3.2233、3.1117。

6.职称差异

职称越高职业认同度越高。副高职称职业认同均值为4.0600,中级为3.3824,初级为3.1622。但在职业认识上,副高职称的辅导员均值仅为2.4000。

7.行政级别差异

行政级别越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越高,均值分别为副处3.6200,正科3.5478,副科3.4350,科员3.1252。只有在职业价值观上,副科均值最高为3.4583,其次是正科3.2778,随后是科员和副处。

8.学校类别差异

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均值最高,为3.4422,重点高校均值最低,为2.9560。职业认识、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普通高校认同度高,均值依次是3.4333、3.1806和3.0417,职业期望民办高校均值最高,为3.7200,职业技能大专院校均值最高,为3.9231。

三、数据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广西优秀的高校辅导员群体中,职业认同度中等偏上。结合访谈调研,普遍反映所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而职业期望和职业技能认同度高,说明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辅导员对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

二是从性别差异上看,男性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更高些。这与许多研究表明的女性辅导员职业认同度高于男辅导员的研究结果不同。当前辅导员队伍女性数量占多数,访谈调研中发现,男性辅导员对职业道路和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更为清晰,女性辅导员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是年龄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存在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阅历的增长,价值观会逐步趋于稳定且更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这与部分研究中体现的年轻人职业认同度更高的结论也不一致。

四是学历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学历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不大。当前普通高校及重点院校辅导员学历要求均为硕士,可见硕士学历在辅导员队伍中占大比例,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一趋势,学历差距将逐步缩小。

五是工龄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呈正相关。工龄越长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越高。同时也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情感降低,这与新辅导员对工作的热情度更高的一般情况吻合。

六是月收入水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收入水平中等的辅导员群体占多数,这部分人职业认同程度最高。收入水平并不是影响职业认同度的绝对因素。

七是行政级别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呈正相关,即行政级别越高职业认同度越高。科级干部更认同辅导员职业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八是职称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呈正相关,辅导员职称越高,职业认同程度也越高。此项结果会受到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人数影响,具有副高职称的辅导员人数较少。

九是不同学校类型的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普通高校职业认同度高于重点高校,这可能与重点高校竞争环境更为激烈有关。

四、结论和建议

(一)关注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很多辅导员对工资待遇水平普遍不满意,认为收入水平不高。从访谈了解到的情况上看,一线辅导员更在意的是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目标,需要建立在对一线辅导员工作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上,具体包括对辅导员工作职能的明确而清晰的定位。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满足其基本的需求,是辅导员安心工作的前提,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二)关心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辅导员职业发展普遍有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和学历晋升这几种途径。一线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在职称晋升和学历晋升上不占优势,而职务晋升也并不容易。这些困难容易让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根据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职业能力标准,中级和高级辅导员的条件要求与教师系列的中级与高级职称相比明显难度更大,辅导员会更倾向于花精力在专业学习上,逐步转向专业技术职务。因而各高校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上应该搭建平台和重视激励措施,从高校内部的收入分配、工作分配及职业发展上予以关心,让一线辅导员感受到尊重、归属和爱。

(三)及时追踪辅导员职业认同状态

辅导员职业认同状态会受到工作年限、职务、职称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科学和及时追踪辅导员职业认同状态对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每年或者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辅导员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状态,满足辅导员高级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马燕.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范式与影响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15(12)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自我认同与满意度测评研究》(2014MSZ027);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满意度测评研究》

调任通知范文6

关键词:长春;高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上和学校中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能够更加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上一篇播音学习

下一篇名言故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