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数乘法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1

"小数乘法"这个版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的课本内容,它整合了三四年纪所学的"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此之上做出了延伸。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经常出错,导致并不能够准确的计算。

1.小数乘法计算当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对于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当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这么几个类型:

1.1 是将小数乘法的竖式和小数加法的竖式相混淆。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了。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当中,要求对齐小数点,然后再一一相加或相减;但是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当中,要求将小数末位对齐。一部分学生总是先入为主的根据加减法竖式习惯对齐小数点,然后再进行计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有问题的。

1.2 是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小数点的位数是如何点的,甚至有的情况是忘记小数点。对此应当巩固学生对于小数点的概念: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乘积位置就有几位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上。

1.3 是计算过程出现错误。基本上这一类问题出于粗心大意,要么是忘记点小数点,要么是忘记进位、进位出错等。

1.4 就是思想上的计算错误。计算本来就是接触数字,是一件严谨和细心的事情,学生们一向认为计算十分枯燥,带着一种"烦"的心情去计算,自然避免不了出错。

2.对待小数乘法的教学策略

在教授小数乘法方面的知识时,首先还是让孩子锻炼口算的能力,熟能生巧,在熟悉了运算过程之后自然失误就会变少。然后需要教师在教授小数乘法这一方面的知识时,着重突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给学生们加深印象。教师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必须要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针对学生制定出教学预案。当学生在计算当中出现失误时,作为教师不能够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应当心平气和的去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算法,让学生弄清楚易错点,并且对于往后学生的计算中做好反馈工作,随时了解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并且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计算习惯。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2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原因分析;教学对策;巧用

相对于小学生所学的其他的简便运算方法,乘法分配律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为乘法分配律是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纽带,并不是单一的运算关系,所以乘法分配律更为复杂。同时,乘法分配律既有典型的常规型试题,又有非典型的变形题型;既包括顺向的分配,又包括逆向的合成。即便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公式烂熟于心,在应用时也难免出现错误。

一、乘法分配律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一)教材方面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在对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进行介绍时相对集中,缺乏知识趣味性,缺少足够的练习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应用,所以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很可能会不扎实。再加上小数、分数的存在,更加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成了难点,在以后的简便算法应用中出现很多问题。

(二)教师方面

1.注重外形,缺少内在

多数数学老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将讲学的重点放在了算式的外部形态的解释上,缺乏对内在的算术方法、算理的讲解,造成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分配律的形式,并不能完全理解规律内在的本质,导致后续问题的出现。

2.侧重知识灌输,缺乏知识构建

许多教师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受到功利心理的驱动,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注意知识的连续性,而是武断的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知识链出现断层。强迫学生架起“空中楼阁”,“硬逼”学生根据几个等式发现规律性的内容,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归纳,只要时间稍长,这种暂时性的记忆必然消失。

3.看重练习,轻视体验

教师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往往运用题海战术,及其达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建立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体验,要达到熟能生巧的母的也很困难。

(三)学生方面

1.心理层面

现在的小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于不明白或者是做错的数学题,会进行有目的的掩饰,很可能会不懂装懂,从回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出现的困难。

2.认知层面

首先,对于乘法分配律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对于以前学过的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正式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经常运用,但对于乘法分配律则没有直接的经验,就算是有时用到过,也是出于无意识的形态。其次,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太大。学生缺乏对其内在算理的理解,就会摸不着头脑,不能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就会在实际运用时感到无从下手。最后,缺少自主学习体验。学生只是在课堂上从表面上上了解到乘法分配律,并没有从实质上对其进行领悟。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对策

(一)加强前期的知识积累

学习乘法分配律不能架设空中楼阁,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题经验,找到知识点的联系处,经过一定的过度,顺利的构建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后的乘法教学索要教授的内容,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打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使用教材完成更加系统化的教学任务。

(二)使学生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

学生需要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乘法分配律就是要使得运算更为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要重在“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即让学生动手计算,初步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简便性。指导学法,拓展变式题在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分数、小数的运用中时,要注重对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运用小数乘法与除法之间及小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达到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目的。

(三)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泉

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稳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形象、生动的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数学教师应不断丰富课堂中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很重要,不仅需要数学老师有生动的表达,同样需要严谨的数学语言,简约的表达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数学老师如果有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学习时的心情欢畅,这样更易于接受知识点。

三、巧用乘法分配律

下面介绍几种巧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一)化整为零法

(1)248×25=(200+40+8)×25

=200×25+40×25+8×25

=5000+1000+200=6200

(2)25■×4=25×4+■×4=100+1=101

(二)“锦上添花”法

89×89+89=89×89+89×1

=89×(89+1)=89×90=8010

(三)巧妙拆除法

24×24/25=(25-1)×24/25

=25×24/25-1×24/25

=24-24/25=23■

(四)“张冠李戴”法

(1)6×4/25+4×19/25

=6×4/25+19×4/25=(6+19)×4/25=4

(2)3/5×4/7+1/5×3/7

=4/5×3/7+1/5×3/7=(4/5+1/5)×3/7=3/7

(五)“移花接木”法

546×2.5+45.4×25=54.6×25+45.4×25

=(54.6+45.4)×25=100×25=2500

(六)“偷梁换柱”法

87÷4+10×0.25+3/4

=87×1/4+10×1/4+3×1/4

=(87+10+3)×1/4=25

四、结论

乘法分配律在教学和学生运用中的确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教师找对了方法,学生理解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后,就会很熟练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燕舞.巧用乘法分配律[J].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06年6月.

[2]饶优煌.“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10月.

[3]吴新超.“乘法分配律”教后随感[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年9月.

[4]赵存焕.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巧用乘法分配律[J].学周刊.2012年第4期.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3

我国当代的学校书法教育已在逐渐被重视,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书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表达能力强,造型美,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书法教育,已成为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并组织专家共同编写《写字》教材,把写字课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之内。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被批准开始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并授予其学位资格,这足以体现国家对书法的高度重视。

河南省是书法大省,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河南省是全国最早的把《书法艺术》列为地方课程的省份。作为人口第一大省,这一举措对全国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河南共开发了7套《书法艺术》中小学教材,《书法艺术》课程已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我校于2005年开始开设《书法艺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不足。

一、《书法艺术》课程对学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书法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以及现行的《书法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了《书法艺术》比原《写字》课程的变化。《书法艺术》的课程设计,尊重书法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吸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借鉴现代课程论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以儿童化、生活化、情趣化的专题为基本结构形式,通过教材、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有效地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些特点来分析,《书法艺术》课程把美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好字。而且其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尽量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尊重、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书法艺术》低年级教材侧重于趣味性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愉悦,高年级教材侧重于知识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协调书法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必备的书法知识与书写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学生书法审美素质和创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和谐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课程把书法的学校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超越了以前《写字》课程。

二、书法教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时期,是培养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书法正好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书法艺术》课程开设以后,学生的作业认真了,字体干净,卷面美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法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作风。这种改观迅速而且普遍,在教师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此同时,书法教学全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对历史等的兴趣。比如临写唐楷,老师会给他们讲述唐代书法的简况,当他们知道唐太宗也喜欢书法,当他们知道像李白、贺知章、杜牧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当他们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为官清正时,他们对唐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李白与张旭”等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他们感觉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是这样博大精深。这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学习书法中还强调书德书风,注重人品书品,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形成健康的个性有极大帮助。书法艺术追求“美”,与之相应而表现在人品上便是“善”。艺术的“美”只有与人格的“善”结合在一起,才能经久不衰。而随着书法学习的进步,知识必然越来越多,心胸也会越来越宽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就易于认识,从而进一步全方位提高自己。“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写字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道德情操必定高尚。书法促进了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格。书法艺术包含着各种文化因素,譬如诗的情感、韵味,画的章法、意境,音乐和舞蹈的旋律、节奏,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的深奥、哲理、继承等等。如善于启发引导,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书法艺术》课程强调的“智育功能”。学好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归纳、总结水平,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而当书写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再有所提高,就必然要深入到历史、音乐、美术、雕塑、舞蹈以及戏剧等姊妹艺术领域中或边缘艺术中吸收精华,从而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品。书法为学生提供了使各种艺术门类高度结合的实践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动脑能力。《书法艺术》课程其实是一门美育的课程。

三、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艺术》课程广泛开展之后,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缺乏。虽然师范教育中有写字课,但它并非专业的书法课程。现在学校的教师都有初级的书法知识,但是要教授《书法艺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完全胜任。据我了解,这一问题比较普遍。

2.教学观念落后。《书法艺术》的教材设计有独到的特点,书写技能是核心,但不是全部,对书法艺术特点的了解,对书法传统的了解,这些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把《书法艺术》当《写字》课程来教。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目标;教学方式

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及应用、提高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

1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目标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与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和学

2.1 创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他们的抵触情绪,创设恰当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

创设学习环境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激发性的导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2 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目前小学教学应由技能型教学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把牵着学生学习转变为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2.2.1 形象直观式。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例如在《认识计算机》这一章中,就可以采用形象直观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2.2 任务驱动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分层教学的目的,设立难易不等的教学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做;任务有人做,通过任务来完成教与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师操作或者演示一段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往往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熟练的操作演示、动听的音乐和精彩的视频也可能使学生看完、听完就完了,学生过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及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带着“任务”去欣赏、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3 网络探究式。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教师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做成一个动态学习网站,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形式上只是一位召集者。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课标、教材、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新课程下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三、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四、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数学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关键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快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2.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面应该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等教学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3.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有人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可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亚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练习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2]郑小翔.论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3]陈茜.刍议教学方法的创新[J].今日科苑,2010(18).

[4]郭翠花.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小数乘法教学范文6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很自然地找到了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减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地针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情境,青蛙一个一个地从地下往上冒,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得快敲得准。这样学生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情境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三、分层练习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因此,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由老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交数学课代表抄在黑板一角或小黑板上,题后按难易程度,分别标明分值。

2.题目类型不拘,可以是判断、选择,也可以是几何形体知识或应用题或简算等,一般和所学知识点同步。

3.加分题不对全体学生作统一要求,各人自由选做,判断、选择题需写明理由交数学老师,做对的加分后到每组数学组长处登记分数(用记分册),每周五由各组长公布本周各人累计积分情况。

4.加分方法因人而异。第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需在教师讲解前独立完成方能得满分;在教师讲解后完成的,只能得原分值的50%。第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独立完成的,加原分值的200%;在“小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加原分值的150%;在教师讲解后完成的仍加满分。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开展此项活动之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大部分同学看到课本中加*的附加题,便有畏难情绪,想也不想便丢在一边,很少有人主动完成,做对的更是屈指可数。平时,学生也极少主动讨论数学问题。“挑战加分题”的活动开展后,“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他们时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有时老师忘了出题,学生还主动要题目,做完了总是抢着送给老师,唯恐自己落后。看到得了加分,则更是喜上眉梢。他们从“挑战”中体验到了攻克难题后的快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在数学学习方面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加分方法,不仅让“学困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而且让“学优生”感觉到竞争的压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