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考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1
一.引言
在建筑施工时采用节能思想是降低建筑耗源及提高室内的居住环境舒适度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最近几年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耗能的不断上升,建设高速发展这使得建筑中的噪音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给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建筑施工的单位就因建筑噪音问题经常同周围的居民发生矛盾纠纷,从而使得因建筑噪音而带来的投诉日益上升。城市化的建设加速,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交道也越来越本文由收集整理发达,机动车越来越多,也给临街的住宅的住户带来非常严重的噪音污染。施工产生的许多噪音通常是来源于工地施工设施。这些噪音通常分贝相对较大大,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的单位会因为赶工期而连夜的施工,造成了周围居民根本无法正常的休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噪音污染。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同时综合考虑噪音的控制及建筑环保节能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节能及噪音控制的重大意义
在建筑节能方面,不管是在夏季的隔热还是在冬季的保温,建筑的耗源主要是因为房屋屋顶、门窗及地面以及外墙面的导热和渗透。在此我们通常把这些统称为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传热和其传热系统有密切关系,系数越小证明传热越慢,反之成立;气流渗透和建筑的密封性关系很大,密封越好,则渗透性越低,由此可知传热系数较小,切密封性较好,则有利于室内的保温及隔热,从而节省能源的消耗。在噪音的控制方面,则指的是围护体的隔音效果,为了确保建筑达到噪音标准的要求,就要求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隔音性,以此来抵挡外界噪音所以,建筑的密闭性对外面的噪音也有重大的影响。
三.建筑节能和降低噪音的方法
在加强对有关施工单位进行环保的法规方面,政策的传导及教育十分重要,要使施工单位十分明确对建筑噪音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提高施工单位绿色环保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建筑噪音给居民及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建筑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以此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将噪音污染降低至最低水平。在建筑施工中,切实将噪音控制形成制度化管理。每一个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在环保部门做好登记注册,将工程的规模和工期以及易产生噪音设备的设置位置进行申报,并且加大对于施工噪音的检测力度,强化现场检查和管理工作。
目前施工噪音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颁布了有关防治噪音污染的条例法规,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做具体规定如下:在开工15 日之前,施工单位需向项目所在区域的环保局提交噪音申报登记手续;在进行施工时,要将建筑施工环保牌悬挂在工地明显位置,并且做好环保负责人及电话号码的标注,提示公众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噪音排放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单位要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缴纳超标费用,减少或避免再次超标,造成噪音扰民。针对为了赶工期在夜间施工的现象,政府也做了相关规定,禁止施工单位夜间在居民区或者医疗区进行建筑施工作业,以免产生噪音及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国家对建筑施工的工具及设备做了相关限制和规定,凡是违反规定拒保或者是故意错报施工噪音排放申报的施工单位,不按时缴纳超标排放费用的施工单位,拒绝环保部门检查监督或夜间进行违反规定作业的施工单位,给予媒体曝光及严重处罚,有甚者吊销其施工许可证。
四.建筑绿化对噪音的控制和节能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大量的工业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减少和消灭污染源头。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限制,消灭这一根本性的源头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和时间。植物作为人类自然环境的创造者,是改善目前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宝,因此,扩大绿化建设要做好对园林植物的相应选择和对本地条件的合理性应用。在园林植物上应该选择本土化的植物为主,节约运输费用,可以适当选取一定的观赏性高且适应能力强的外地植物,在设计时应遵循自然生态的生长特性进行有效的科学搭配合,创造出自然的绿色景观,以此来净化空气,美化居住环境。合理应用就是尽量的少动土方,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绿化,这样做不但显得绿化环境自然真实,而且在资金方面降低了投入成本。在降低噪声污染方面,可以在建筑物同噪音区之间,种植高大的灌木和乔木树种,或者铺设草坪,由此形成浓密的绿化带以便降低噪声干扰。
五.房屋结构对噪音的控制和节能
在实际的应用中,节能与隔音通常能够综合处理,一举两得。下面分别从入户们、室内门窗和外墙等围护结构的选材和构造来分析如何能够同时有效地控制能耗和提高隔音效果。
1.入户门
在入户门设计中,大多采用多功能防盗门,其具有保温、隔音和防盗的作用。这种门的中间一般是用玻璃棉等保温材料进行填充的,具有很好的保温和吸声的作用。除此之外,门缝和窗缝的处理,对于保温和隔音也有很大影响,一定要做好密封处理,防止空气的渗透。
2.室内门窗
门窗的大小对于能耗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因门窗朝向的不同,窗墙比对能耗上的影响也不同。随着建筑风格的日新月异,大的飘窗和落地窗受到越来越多购房人的青睐,使得现在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外墙传热系数需要更小,才能达到一样的节能效果。在隔音方面,窗墙比越大,隔音效果越差,反之,亦然。因此,适当的缩小窗墙比对节能和隔音来说更易满足建筑要求。在门窗材料的节能方面,原始的木质材料、断桥铝合金和塑料要优于铝合金。由于木质材料存在热胀冷缩易变形的问题而被日渐淘汰,断桥铝合金在成本造价上较为高昂,因此,铝合金仍然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窗体材料,另外在窗体中镶嵌中空玻璃,不仅能提高节能效果,而且对于隔音也有不错的提高效果。
3.外墙
目前建筑外墙多采用空心砖为主,把20-60 厚度的膨胀聚苯板增加在分层里,这样的材料构成外墙的保温结构,以此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现有的建筑砖墙厚度强,墙面密度大,隔音比较好,可以满足建筑的隔音要求。
六.结束语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2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打好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现代语言教学内容,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还有语言功能和话题。特别是进入九年级后,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学习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读、写阶段,逐步向听、说的阶段过渡和转移。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引来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在词汇和句型方面,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常用单词、词组、习语和句型外,还应设法把“只作理解”的一些词汇上升到“熟练掌握并运用”的阶段。在基础语法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对①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②动词不定式③被动语态④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⑤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⑥常用的八种时态等,做到既系统地理清脉络,又集中地复习运用。
2.促进知识积累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初中学生所学的外语知识很难满足日常阅读要求。随着学生理解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学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单一的词汇记忆上,就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兴趣。但是,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小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课外还要督促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比如限定每天读两篇短文等,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技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积极互动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应灵活地设置一些问题,诱导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还应积极为学生创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互动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技能。
毫无疑问,将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之所以创设多种情境,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要做好转化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与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运用英语的乐趣。
三、 根据英语教学规律,注重总结性评价内容和语言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组织难易适中的总结性英语考试,包括听力测试、语法测试、口语测试等。测试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也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同时,考试形式既要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诊断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等,它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不应把脱离语境的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
2.笔试应避免单纯的语音知识题和单纯的语法知识题,而应增加具有一定语境的应用型试题,还应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考核方式;知识网络
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应该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尤其是对于工科专业,更应偏向于实用性知识的需求。食品工程是国家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缺少食品工程的技术人才。
一、食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才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才能使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1]。
(一)重知识识记,轻技能应用
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过程,还是考试的内容,目前教学的重点还是集中在书本知识的重复、讲解和考察。但是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无法促进学生的知识形成内化的技能。在简单粗暴的考试模式下,为了方便公平的评分,学校主要针对知识点来进行设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点识记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思考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即便是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课上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的认识不够深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能不能得到锻炼。
(二)多纵向知识总结,缺横向知识梳理
由于不同科目是由不同教师进行执教,因此教师的教学总结往往是以自己的教学科目为单位进行总结和深化的,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网络联系,缺少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实所有的知识应该是一张完整的大网,在某一学科中以结论出现的一个知识点可能在另一个学科中的原理,如食品营养学中有一个知识点: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有助于避免酮症的发生。而实际其背后的原理蕴藏在生物化学中三羧酸循环的部分。
(三)考试内容过于基础,缺乏思考能力考核
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考试的评分标准需要具体而准确,这其实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而设置的,但实际上这种评估标准却限制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2]。创造力的结果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很难用一个准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来评定,如结课论文、学科设计等考核方式,教师很难预估出种种可能并做出具体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许多高校都要求必须要以考试的方法结课,根据考试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掌握情况给分,那么学生在备考过程只能着眼于知识点的记忆,不会更多的关注对于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4]。
二、食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知识不应该简单的储存,而应该去运用[5]。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弱化知识识记,引导学生思考
授课方法要从传授知识的授课方式向引导思考的授课方式来转变,课堂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授课方式。如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进行营养配餐的计算是这门课的难点和重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按照教材安排顺序讲授,如果使用问题引导式的授课可以在一开始引入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为了获得能量和微量元素”,再引入第二个问题“什么食物可以提供能量”,这时学生会回答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教师引入第三个问题“哪些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在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学然后以“摄入的米饭、馒头可以百分百转化为能量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以碳水化合物的计算为例,学生就可以依次推导出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而关于蛋白质效价等知识性的内容不用特意地记忆,多计算几次完全可以掌握。
(二)变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但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点之上的总结、运用和拔高。现在有些高校采用“一纸开卷”的考试模式,即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入考场一张A4纸记载的内容,并且这张纸上的内容必须是手写,而不能是打印的。这样的考试形式目的就是将学生从繁重的知识记忆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拔高,这种考核方式更着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考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注意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的“为什么”,更有利于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如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减少酮症的发生”,实际上这个知识点是一个很好的与生物化学学科建立知识网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指明酮症的发生是由于脂肪酸不完全氧化而产生的代谢疾病,而避免酮症的发生,脂肪酸必须完全氧化,脂肪酸完全氧化的唯一途径就是生物化学课程中学到的三羧酸循环,没有了碳水化合物三羧酸循环就不能进行,故而没有碳水化合物,脂肪酸不能完全氧化,就会产生酮症。这样不仅学生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将营养学与生物化学建立了联系,如果学生在之后遇到关于代谢的问题,会有意识地去生物化学等代谢相关的学科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知识内化,培养学生技能
俗话讲“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还少说了一个中间阶段———应用知识。知识本身的力量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技能。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应用这些知识。如在食品感官评定这门课程中,有两个知识:第一,各感官相互作用,视觉会影响味觉的形成;第二,中性灯光可以减少对食品颜色的影响,而红色灯光可以掩蔽食品颜色的差异。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介绍这两个关于感官评定的知识点,更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两个知识点,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品评薯条,不希望看到的油炸色泽影响薯条脆性的评价,这时候评价台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灯光?”,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选择教授的方式,如果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讲出理由,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递进式地提出问题,如“不想颜色影响口感应该怎么做?”“怎么可以掩蔽样品的颜色?”等,通过提问,不断向答案铺出台阶,这样学生才会消除逻辑断层,学会使用知识,最终形成专业技能。另外,对于实验课,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实验目的为导向,引导学生一步步制定出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专业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0 引言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考试不仅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学促教、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改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控制、改进与保证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现状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大潮下,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甚至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
1.1 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但目前绝大多数课程技能和能力的考核比重仅占考试的30%左右,比例明显失衡。
1.2 考试形式(方法)单一
许多课程的考试仍然基本上是闭卷笔试,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形成。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3 重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轻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诊断性考试
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70%左右,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电子类专业课程特点,针对实际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分别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 以数字系统与PLD课程为例的专业课考试改革的研究
本文在课程层面上,针对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技能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探讨。以数字系统设计与PLD等课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在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考核也应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考核方式多元化、全面化,避免理论考核占大头的情况出现,力争通过改革,使得考核成绩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通过考试的改革,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切实针对我院学生喜欢操作、害怕理论的实际学情,加强实操考核与平时表现的比重,对实操及平时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可根据课程考核标准予以免考,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改善学习风气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在数字系统设计和PLD应用课程的考试改革中,突出技能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70%,期末成绩占30%。课程针对各个单元模块分别设计具体的考核项目。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对每个项目的详细的评价环节(各个项目及成绩按照不同权重给出,如表1所示),最后综合给出平时成绩。
2.1 考核方案改革具体实施方法
该课程计划进行的考试改革重点在于将考核重点落实在平时,课程结束时对于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总评:平时总评成绩累计达到优秀以上(90分以上)的学生,将予以免考,该生的最终成绩即为其平时总评成绩;平时总评累计未达到优秀(90分)的学生,将参加期末考试,该生最终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
表1 单元项目考核权重分配表
此类过程性考核方式,能够在考核中突出对各个技能点的考察,适用于电子、通信类专业大部分教学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例如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线路cad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分值比例、是否免考等方面进行调整。
3 总结
通过考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有明显的改善:首先,课堂的到课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迟到、早退乃至早退显现有明显下降;第二,课堂上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动手的同时学到了知识,玩手机、睡觉的人减少了;第三,平时成绩的过程化考核,使得学生对每个项目都不敢懈怠,都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平时成绩,为期末考试减轻压力;第四,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激励,对改善学习风气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通过考试的改革,平时过程化考核的细化,使教师对学生对各个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哪些部分掌握的较好,哪些部分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学改革的实践也需要通过考试改革去促进和验证。
【参考文献】
[1]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1).
[2]季顺宁,邹传琴.电子信息类专业项目课程考核方法与形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考试分数 应得分 实得分 能力缺陷 非智力因素
考试既是教师用来检测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又是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那么每次考试结束以后,如何根据考试情况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如何透过考试分数发现自己知识或能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呢?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以供参考。
一、分析错题原因,并认真更正错误
试卷发下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检查自己做错的题目,分析自己为什么错了,是确实不会做,还是会做而做错,好好总结错误原因,并把做错了的试题一一更正过来。
二、把错题更正到错题本上
错题本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也是每个中学生应备的学习工具之一。每次考试以后,要把典型的错题写到错题本上,并注明错误的原因,写上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平时独到的想法、解题技巧、学习经验、考试经验、注意事项等总结到错题本上。这样高中三年下来,错题本就是一位极好的“老师”。每次考试之前都拿出来看看,给自己提个醒,考试会发挥得更好,特别是高考之前的自由复习阶段,三年积累的错题分析、考试经验总结、解题方法总结、平时的注意事项等,将是难得的、极好的复习资料,针对性极强。
三、从分数上寻找能力上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更正以后,就要分析这次考试能力上的差异。首先弄清楚三个分数,即试卷的满分,这是很清楚的,一般是100分或者150分等。第二个分数是应得分,也就是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认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是应该得到这个分数的。第三个分数是实得分,也就是你这次考试的实际考分。然后把每个题目的这三个分数在试卷上标明,也可以像如下列表一样列出来,再根据分数看能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首先看满分与应得分之差A,它代表知识能力缺陷,也就是说在知识面上或解题技能方面存在不足,要么是知识点没有学到位,比如考试超出所学范围;要么是没有学懂,自己知道不会做,得不到分;要么是没有掌握这方面的基本技能,平时就不会解答方面的试题。这个差值表示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后学习中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深入一点分析,就要分析到知识点上。首先该把科目高中所有必考知识点列一张清单表格(有现成的知识列表,即考试大纲),将每次考试检查出来的知识薄弱环节在知识清单上作标记,并通过学习逐一排除,效果会更好。
再看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的差值B,代表你在应试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也就是说你本来会做这方面的试题,由于考试时粗心大意、思维定式等原因造成人为丢分,比如审题错误,或计算错误,或答题错误,或写字错误,或没有注意解题格式,或字迹潦草教师看不清,或情绪急躁引起的丢分,等等,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考试时既要缩小差值A,更要缩小差值B,事实上缩小差值A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只要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学习没有到位,或者没有学懂,哪些方法没有掌握,然后用心学习,知识上做到查漏补缺、方法技能上多熟悉就能实现。缩小差值B是相对较难的,由于非智力因素干扰条件的存在,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粗心这一因素就很难避免,不能说这次考试很粗心,下次考试就不粗心,尽管很努力控制粗心,但粗心还是存在。这就要靠平时做作业、做练习时多提醒自己,多锻炼自己,逐步缩小这一差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B为负值时叫作超水平发挥,本来这个题目不会做,或以前也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或教师没有教过这样的解题方法,是自己在考场中凭借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考试能力临场发挥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今天教育要培养的能力。
上面是逐题分析,表格中最后一列是对整个试卷的分析,两个分数的差值代表了这次考试所检查出来的能力缺陷。可能是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的情况,如果是高三总复习就代表了对整个高中内容的情况。只有做好了高一、高二的每次考试分析和检查,并及时训练和弥补,才可能缩小高三考试时的差异。
四、尽量缩小差值B的办法
差值B造成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心理原因的影响,即考试心态的影响;第二,身体状态原因的影响,比如考试时感冒、生病等;第三,考试习惯造成的影响,比如习惯性做题速度慢、习惯性答题格式差字迹潦草等;第四,粗心大意,思考不仔细等。
对于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要有自信心。有时心理的暗示作用对考试影响很大,比如平时物理没有学好,一看到物理考试就害怕,结果考试时会做的题也会做错。或者平时解答难题没信心,看到难题就不敢动笔,这是不好的。对于难题,要敢于动笔,哪怕是只做一步,或者写一个公式,或者猜测性的解答都是可以的,一步有一步的分数。而且只有迈出了第一步,才可能发现第二步,灵感说不定就会随之而来,整个解题思路就出来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一是平时多注意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二是尽量控制和调整好身体状态,尽量不在考试的时候感冒生病。
对于第三种情况,平时作业、练习、考试时多注意解题速度的培养,比如写字速度加快,演算速度加快等。同时还要注意调整解题顺序,一定要做到“先易后难”,前面的题目不一定容易,后面的题目也不一定难,不要让前面的难题把时间浪费,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另外,演草纸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技巧,要分版分区使用,这样既展示思路,又便于检查。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习评价生化课程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它承担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以便较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学习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某门课程成绩的综合性评定,其评定结果既要反映学生学习该课程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反映该生基本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基本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食品生化课程属于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对该课程的学习评价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现象。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到学习兴趣。本文通过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对课程学习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弊端
1、没有切实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
根据调查得知,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而且大多数为中考的落选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而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沿用了中学的模式,继续“以考试为本位”的学习只能让学生得到新的挫折,由此产生畏难、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从知识基础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属于学习的失败者。以笔者所讲授的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学生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学习。由于基础薄弱,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导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生化学基础差到仅仅会一些化学元素符号的程度,在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时,无异于听天书。所以多数学生对考试有厌烦情绪,甚至出现过该考试了,有个别学生竟然不参加的现象,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反正考试也过不了关,还不如直接缺考算了。
从学习能力来看,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慢,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重点,也不会有效地总结复习。由于不知道如何才能学好课程内容,学习效率较低,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
从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心思就会转移到其他方面,课堂上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学习行为,如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说话、吃零食等等。
从学习目标来看,中职生的年龄由于偏小,不能有效地为自己的未来做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部分中职生把上学当做混日子,这样情况下,学生根本就不重视考试,成绩好坏也无所谓。
从情感体验来看,中职生所能得到的评价多为负面消极的,在家不被家长肯定,在校不为教师看好。由于沿用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方式,有些学生得不到教师鼓励的、正面的评价,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易产生自卑情绪。
教育应该因人施教,对于中职生再采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不能有效体现中职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在岗位上发挥应用价值的人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应该承担起桥梁作用。以往的评价模式下,有些学生即使学习成绩较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不能有效地将自身所学进行实际应用。所以传统的学习评价并没有真正突显中职教育的特色。
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已由单纯科学知识的教育转向全面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即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来培养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在课程评价上,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生化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采取平时考查加期末考试的模式,并且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大;在评价重心上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对于评价标准要求统一,忽略了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间的评价与自评。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经常位于差生的行列,经常处于教师和同学轻视的地位,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中职教育不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而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所以,现有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亟需进行有效地改革。
二、学习评价改革的尝试
当今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技能,“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近几年来,国家级、各省级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突显了学生技能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中职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发展性和实用性,学习评价方式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本人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在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探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
1、评价结果过程化
学习评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以功能为依据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测试的形成性评价,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好坏往往由最终的考试成绩一锤定音。
为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在生化课程学习中,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由原来的30%增加到60%。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更关注平时学习,转变了以往的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及格,而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个人的学习方法习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堂表现: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遵守课堂纪律等。
知识总结:学生个人总结某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哪些属于重点知识、个人学会了那些知识、哪些知识与日常生活或企业生产有关,教师总结等。
实验操作:是否会熟练使用相关仪器、是否能完成实验内容、是否明白实验相关原理、是否能提高实验准确性等。
平时作业:学生是否按时交作业、是否完成全部作业、作业是否全部正确等。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生化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教学,以往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外乎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所以学习评价的重点还在于知识技能方面。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来说,只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人才是根本目标,这样的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不断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举例如下:
论文总结: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及明确知识的应用方向等。
知识拓展:搜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
企业评价: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通过社会与企业的考验。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获得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也是对学生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之一。
3、评价标准区别化
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能力强弱、个性特点相差甚远。如果对全体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那么,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获得的仍是自卑与否定。对于他们来说,努力和付出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赶上其他同学,但他们确实在努力、在进步,我们当教师的要看到这一点,要有发展的观念。评价标准区别化,也就是说,要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深刻的学习评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生化教学中,针对知识的难度不同,可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讲授“糖类物质”时,学生对于糖类尤其是多糖的分子结构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最为头疼,教师讲课的难度很大,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在学习评价上,设置不同的标准,如让学生进行知识了解、学会糖类物质含量的测定、糖类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等。
实践表明,在新的评价方式下,不少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成功的一面。有的学生虽不喜欢听理论课,但是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不再恐惧考试;有的学生以前总觉得知识没什么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原来都可以用生化知识来解释……新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自豪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塑造人、培养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有义务去不断探索,不断改变,建立起一套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