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模论文

数模论文范文1

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深入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培训在全国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并且有力的推动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许多院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等数学课程中来是高职数学课改的有效途径。

1数学建模融入数学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建模是一个将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刻画、建立相应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问题、处理问题、反思问题的全过程,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数学的趣味性,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课程能够加快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际应用。高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国家各行业的生力军,如果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断革新工艺、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必将会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清华大学姜启源教授曾说: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将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建模这种科学的前沿的教学方式的反复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由于建模对计算机的应用较多,所以能够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功能的掌握,数学建模需要将数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需要极大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计算机能有效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科学的进行数学建模;同时,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也能通过建模来找到自己在团队的合适位置。

二、数学建模教学实践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院在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许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新颖的教学内容正逐步进入高等数学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知识导入、案例展开、由浅入深、拓展思考”的思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由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的趣味问题导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建模案例的挑选上,尽量从问题背景简单,容易入手的题目开始,让学生了解建模的一般过程,然后再由浅入深。每个案例之后设置拓展思考,培养探索精神,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基本知识讲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掌握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过程,达到应用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实施情景案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过程中,穿插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基础案例引入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介绍相应建模方法及软件使用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分析时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交流分析思路,角色互换法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既能加深对建模方法的理解,又能提高相应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另外,采用项目研究过程法,学生自行组队,通过项目申报、研究、解题汇报并提交论文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子课件、数学软件演示、计算机辅助教学、案例视频材料等,充分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计算为简单程序求解。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师生之间密切联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学习效率。

3形成“课内、课外”互动的良好氛围,“教学、实践、竞赛”一体化的有效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数学课时较少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设计课内课外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内教学环节系统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方法,课外环节为学生创建进行建模实践的平台,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融“教、学、做”为一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以建模课程推动建模竞赛,以建模竞赛带动校园数学文化,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2010年以来,《数学建模与数学试验》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每学期的选修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由数学建模爱好者组成的院数学建模协会,以“基于学术、用于生活”为主要目标,以“导师指点、同学互促”为活动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气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数学实验室初具规模,数学问题软件解决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学院创建了数学建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有32台计算机,实验室面积100余平方米,投入经费约20余万元。每台机器都安装了与数学建模有关的Matlab、Lingo、SPSS等软件,供学生上机实践。另外,学院创新实验室和大型多媒体教室可供数学建模培训和选修课上课使用。高等数学课程中每学期专门拿出18个实验学时,学习利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大大提高。

5数学建模成绩与学生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数模论文范文2

在《金枝——巫术与宗教的探究》一书中,作者弗雷泽认为,人类社会文明信仰经历了从原始信仰到及发展至今的科学信仰时代三个阶段。在原始信仰时代,土著民俗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和祭司巫术。弗雷泽将巫术分为“模拟巫术”“接触巫术”,并统称之为“交感巫术”,同时,各种禁忌(行为、人、物、语言禁忌)也被称为“消极巫术”。原始信仰之后的,推崇的是对统治世界的神灵的信仰,之后巫术、巫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巫术的形式方法依旧存在,逐渐地从原有的权威地位转化成了民间的祈福消灾的旁属工具。魔术——这门独特的表演艺术,是在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巫术土壤中萌芽初开的。所以,魔术在成为表演艺术的第一天起,就带有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基因。魔术的生命在于其秘密,这是魔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本质的区别,就现代魔术艺术来讲,魔术的秘密存在于其所使用的机关道具以及表现技法之中——“技巧机关”是隐而不显的,正是由于它的隐蔽,才彰显出了魔术表演的“奇幻变化”的效果。

二、魔术艺术的要素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韩国学者林异汶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活动,而艺术作品是一种表现,其表现对象则在于人的感动。同时,他指出,艺术的本质就是形式,而形式是构成事物现象或行为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希腊语中戏剧(drama)一词,是动作(action)的意思,指人的行为的表现。简单地讲,戏剧是用动作来表现的虚构情节。在《戏剧剖析》一书中,英国戏剧家马丁•艾思林认为,现实和戏剧之间的区别在于,现实中发生的事是不可逆转的,而在戏剧里它是可以从头再来的。马丁说:戏剧创作者和演员只不过是整个过程的一半;另一半是观众和他们的反应。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戏剧最吸引人、最奥秘的特性之一是观众做出的共同反应,观众不再是一群孤立的个人,他们头脑里有着共同的思想(舞台上所呈现的),体验着共同的感情,成为一种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种感情的共鸣,由此产生艺术的感染力。戏剧的要素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就魔术艺术而言,魔术是运用动作和道具创造富有心灵穿透力与震撼力的可能性表演。魔术观众的“集体意识”是人的情绪中的“惊奇”反应,相对戏剧的“感情共鸣”来讲,属于简单情绪的表现,没有上升到感情的波动层面。所以,魔术的要素是直接性和神奇性。马丁认为,一个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出,同感受力强的观众互相呼应,就能引起思想和感情的集中,从而加强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强度,直到更进一步的心领神会,使这种体验上升到类似宗教的感受——个人一生中的永志不忘的高峰。魔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的情绪体验到强烈的奇迹一般的效果,从而在观众心中留下经久不衰的长期记忆。

三、魔术艺术的结构

依据心理学理论,人的知识体系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我以为,艺术作品反映在人的认知层面,可以被描述为是一种具有结构、关系和功能的程序性知识体系。其中,结构被相应的艺术内容所依附,关系对应艺术形式,功能反映的是艺术表现与表象。马丁在《戏剧剖析》中谈到:在上演一出戏给观众看时,首先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使他们保持住对演出的关注,因此要造成一种兴趣和悬念,这是一切戏剧结构的基础。同时,马丁认为,一个戏剧作品的结构,取决于众多因素的极微妙的平衡,前后关系是决定一切的。一切形式,一切结构是靠接合的方法,靠各个不同的部分接合在一起而构成的,要是没有可辨认的结构,也就没有了明确的形式。结构的清晰和在演出过程中设置明确的“路标”是戏剧结构中极重要的形式上的因素。两个临近部分变化愈大,使观众腻烦的危险也就愈小。期待、兴趣和悬念是戏剧的基本结构组成,我以为,对于魔术而言,也是一样的。在魔术表演中间,也需要适时地变换速度和节奏,表现出鲜明的起承转合。可以说,任何一种单调、重复的魔术技法都会使观众的注意力消失,使他们感到厌烦和困倦;同时魔术表演也要展现铺垫和交代环节,缺乏必要的铺垫和交代,也会使魔幻效果大打折扣。

四、魔术艺术的心理

数模论文范文3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有所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固然有节节攀升的毕业生数、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供需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保持工作及晋升和继续发展的内在素质和才能,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规划与应聘能力”等,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其“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而“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基本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

二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赛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甚至有许多是学生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如,2012年赛题中的C题:“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与医学领域有关),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是难以甚至不能完成竞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复习好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必须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如,数学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方法、不包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数学内容(如数值计算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从大量文献中吸取所需知识的技巧等知识,学生都须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来掌握。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是要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结合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题涉及的数据量往往大且复杂,求解、运算过程十分繁琐,手工计算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结果,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问题,例如,常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模型初建、模型合理性分析、模型改进等;使用SPSS等数理统计类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图形变换和问题求解等工作,这是个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可见,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技能。

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赛题来自于实际问题之中,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而对竞赛选手完成的答卷(论文)的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评价时主要是看对问题所做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评审者更青睐有独特创意的论文。这就要求参赛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在通过分析、讨论,迅速洞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之后,做出合理的假设,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创造性地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可见,数学建模过程是个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4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一般竞赛,单独一个队员是无法完成竞赛的,必须通过团队三队员共同的努力,才能在72个小时内完成论文,交上答卷。这要求在竞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队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发挥团队的整体综合实力。在团队中,由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队员来负责协调三人的关系,安排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由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队员来保证写出较流畅的论文;由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队员来使用数学软件,负责建立、检验数学模型;竞赛过程中,队员间必须精诚团结、相互配合、集体攻关,才能在竞赛中取胜。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过程是个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高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毋庸置疑

数模论文范文4

球铁薄小件因冷却速度快,过冷度增大。过冷产生额外的液态体收缩,以及过冷度大导致形成大量具有较大体积收缩的奥氏体枝晶,增大了铁液的收缩倾向,而其石墨化膨胀相对滞后,不能有效自补缩[1]。因此球铁薄小件为获得致密的组织,必须利用冒口在铁液共晶凝固前,对孤立液相区进行液态补缩。根据铸件结构特点,工艺设计将有孤立热节的一侧置于上箱,以便放置冒口补缩。由于铸件单重较轻,为提高浇注效率,采用一箱两件树脂砂生产。

1.1铸造工艺设计

球铁补缩系统设计通常采用简单模数法,先绘制铸件模数-体积份额图,再根据铁液输送判断式M2/M1≥0.8[2],选择非散热面将铸件分为若干补缩区,分别用冒口补缩。但对于结构较复杂的球铁件,这种方法较繁琐,且不能很好的结合铁液冶金质量综合分析,有较大局限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先计算不含浇冒系统的铸件凝固液相分布,从铸件凝固阶段补缩通道的畅通情况和孤立液相区分布,确定铸件分区补缩方案。如图2所示,当铸件凝固32s时,出现9处孤立液相区(0-8区)。根据模数计算公式[3],求解图2各孤立液相区模数分别为:1.25cm(1区)、1.2cm(2区)、0.91cm(3区)、1.25cm(4区)、2.1cm(5区)、1.3cm(6区)、1.5cm(7区)、1.1cm(8区)、1.1cm(0区)。以上各区模数结果表明,如果不用冒口补缩或冷铁激冷,铸件可能会产生收缩缺陷。按照铸件整体超声波检测质量要求,工艺设计在0区、8区采用热冒口进水并补缩,2区、3区、6区用冷铁激冷,1区、4区用发热冒口补缩,5区、7区因孤立液相区域较大,采用冷铁与发热冒口配合,控制热节凝固顺序。针对铸件磁粉检测要求,为减少铸件产生一次夹渣和二次氧化夹渣,浇注系统采用缓流封闭式,避免铁液充型过程中产生紊流,浇注系统截面比:∑A直∶∑A横∶∑A内=1.4∶3.1∶1。铸件浇冒系统及激冷系统设计见图3。

1.2数值模拟

(1)色温充填。铸件充型3.36s时(图4),液流前沿温度出现短暂低温(1344℃),远高于凝固临界温度(1154℃左右),铸件不易产生冷隔。(2)充型速度。充型10.2s时,铸件充满,铸件高26cm,铁液充型液面上升速度平均2.55cm/s,大于同等壁厚铸件最小液面上升速度1.0~2.0cm/s[3],因此浇注系统流量足够大。在浇注前期1.93s时,仅内浇口区域出现短暂150cm/s流速,铁液通过热冒口后,速度都低于80cm/s(图5),铸液在型腔内产生紊流的可能性较小。(3)充型压力。模拟结果显示浇注前期从内浇道到冒口颈区域出现瞬间位置不固定的间断负压区(图6),总体充型过程平稳,因此铸件产生卷气夹杂的可能性不大。(4)液相分布。铸件凝固32.53s时(图7),左侧铸件4区、6区、9区和右侧铸件对应的11区、12区、14区出现孤立液相区,这些区域可能会产生收缩缺陷。(5)定量缩孔。设置孔松率为0.01,判断缩孔、缩松,图8显示铸件不会产生缩孔,但局部可能会有缩松。(6)Niyama缩松。图9显示有些位置能产生严重程度不明显的缩松缺陷。综合以上模拟结果,铸件充型过程中,铁液流量较大,流速较低,型腔内没有明显紊流现象,总体比较平稳,铸件产生冷隔、卷气、氧化夹渣缺陷可能性不大。铸件凝固过程中,图7确定了孤立液相区位置,图8从液相、相变、固相收缩总量的大小,判定孤立液态区可能产生分散的缩松缺陷。图9从球铁糊状凝固阶段,各区域温度梯度和冷却速度的严重程度判定缩松位置[4]。因图7-图9显示缩松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铸件产生收缩缺陷的可能性不大。图10所示收缩缺陷+液相分布,综合分析显示铸件产生收缩缺陷风险较小。但薄壁球铁件凝固过程中收缩倾向大,为使批产的每个铸件在整体表面超声波检测和磁粉检测过程中都合格,还必须严格控制冶金质量。

2工艺试制

2.1冲击韧度影响因素分析

球铁基体组织中,珠光体和渗碳体显著降低材料冲击韧度,在硅、磷含量较低的条件下,铁素体越多,冲击韧度越高[5]。由图11[6]可知,在20℃环境下,铁素体基体是使三个夏比“V”型槽冲击试样的冲击韧度平均值获得17J的基本前提。在石墨球数量方面,20℃环境下,从图12可见,180个石墨球/mm2的试块冲击韧度高于310个石墨球/mm2试块冲击韧度,但球墨数量减少时,石墨球径大,引起非球状石墨,晶间碳化物、晶界偏析和显微缩松增多,低温冲击值较低[7]。

2.2铁液化学成分控制

为防止产生珠光体、碳化物,原生铁选用Mn、Cr、Mo、W、V、Ti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的抚顺罕王核电铁。铁液化学成分(质量分数)控制:碳当量4.25%~4.35%,碳3.65%~3.80%,原铁液硅0.45%~0.55%,终硅1.8%~2.0%,若生铁Si含量高,可增加纯净废钢加入量,用增碳剂调整,锰<0.15%,磷<0.03%,硫<0.012%,残留镁量控制在0.03%~0.05%。为保证铁液纯净度,熔炼前炉料表面要除去锈蚀和粘砂,熔炼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粘附在炉壁上的炉渣。

2.3球化和孕育处理

球化包深径比不小于1.8∶1,出铁流量尽可能大,使铁液在球化包内充分翻滚,在提高铁液镁吸收率、去氧脱硫的同时,尽量控制中镁低稀土球化剂的加入量,减少铁液夹渣和收缩倾向。孕育剂选硅钡长效孕育剂,共四次分别在出铁槽、包内、浇口杯、随流孕育中用不同块度充分孕育,其中,浇口杯内孕育量0.05%,用以消除起浇阶段来不及随流孕育而导致的孕育不足。

2.4浇注控制

根据铸件壁厚较薄容易出现冷隔的特点,浇注温度控制在1370~1420℃,因铁液高温静止、孕育、球化、运输降温约50~100℃,熔炼温度在1500~1520℃。浇注前,要多覆盖、勤扒渣,减少铁液表面氧化及反应夹杂。因为试棒在铸件浇注完成后浇,为使试棒与铸件材质性能一致,铁液覆盖、扒渣、运转过程要求快速,缩短球化至浇注的时间,保证球化后铁液在10~12min内全部浇完。

2.5铁素体化高温两阶段退火

铸件进行完全奥氏体化和铁素体化两阶段高温退火,可以减少和去除铸件基体组织中的碳化物、渗碳体和晶界偏析,获得均匀细小的铁素体晶粒,提高铸件的冲击韧性。铸件去除浇冒口后入退火炉,缓慢升温至(920±10)℃,保温3h,再炉冷至(730±10)℃保温3h,随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3试制结果

3.1铸件理化检测

铸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3.76%C、1.94%Si、0.1%Mn、0.012%S、0.03%P、0.047%Mg残、0.010%RE残、0.019%Ti、0.006%V、0.008%Ce。试块力学性能:抗拉强度385MPa,屈服强度225MPa,伸长率24%;20℃环境下,三个夏比缺口冲击试块冲击功值分别为:19.5J、18.8J、19J。试样微观组织如图13所示,球化分级2级,石墨等级6级,铁素体含量>95%,每平方毫米石墨球数约175个。

3.2铸件无损检测

铸件整体表面超声波检测,关键区符合AS2574-2000标准Class1级,其他区域符合Class2级要求。磁粉检测符合AS4037-1999标准15.1要求。样品UT、MT检测后剖切,对剖切面进行着色PT检测,铸件符合检测要求。

4结束语

数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宋代陶模儒释道文化教化

一、多元文化传播中伴生的艺术

宋代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陶模艺术作为宋代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佛教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到唐宋时期逐渐演化成“乞夕”节所供奉的偶像。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描述:“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摩睺罗。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摩睺罗的民俗文化内涵:一是用于“七夕”的乞巧;二是为祈生男孩,有“宜男”和保佑吉祥安乐之意。《梦粱录》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苏汉臣的风俗画、宋代陶瓷与雕刻作品亦常见与此风俗相关的造型。可见摩睺罗是佛教神本土化后,伴随着宋代民俗信仰与民俗事象应运而生的生殖崇拜偶像。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宋代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态势。加之传播地域与受传人群的扩大,宋代陶模的地域性与异文现象明显,摩睺罗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题材内容上除仍然延续隋唐以来传统的摩睺罗等神像造型外,更加关注当时的世俗文化生活,造型纹饰上开始出现多种变体与异化现象。其功能也由生殖崇拜逐渐向多神与娱神化、启蒙与教化、生活与商品化上转变,功能日趋多元化。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娱乐的需要,部分原来用于生产摩睺罗的工具——模范,经过形态与功能上的改进,逐步演化成为教化性、审美性、娱乐性强且传播面广的民俗玩具,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并逐渐形成一种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现象。

二、宋代陶模艺术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宋代陶模作为物质民俗,受儒文化的影响,其特征是以物化的形态及造型体现敬鬼神的观念。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因此,儒学认为,天人并非对立,人神可以互通,人神互通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儒学将其祖先圣贤的人格伦理上升为神格化,其所崇拜的神灵,既立足于当世血亲人情,又超出于日常世界,因而,所产生的信仰观念就带有世俗性与此岸性。从陶模造型中可见到从中华始祖神的伏羲、女娲,到历代帝王圣贤像。由此,不难看出宋人对圣贤的崇拜是以灵魂不灭并以敬鬼神的观念为基础。其造型虽然表现为对圣贤的神化,但受人神统一的观念影响,陶模中圣贤、鬼神的造型又极富人情意味。另外,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与“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又决定了陶模艺术的礼教性,并呈现注重教化的另一面。儒文化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即儒文化起源于礼,并且将礼视为人的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仁,是儒文化的本质,也是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的灵魂。在儒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不仅如此,关羽因其仁、义、礼、智、信集于一身,还被视为民间生活中人伦的崇高表现,具有“万古著纲常,海邦砥中柱”的精神象征。陶模作为物态文化,所塑造的关羽形象,造型丰富,写实感人,虽少了些庙堂气,却给人一种正气凛然的视觉冲击。由此可见,陶模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有意识地将关羽等历史圣贤当成传播仁、义、礼、智、信的榜样,并加以直观形象的艺术化表现,其教化性显而易见。

宋代陶模的审美取向,体现着道教文化的思想和生命观。其蕴含的道教文化中“阴阳”相合万物生的道理与宋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陶模造型中多以隐喻和象征及谐音等手法表现。如以阴阳结合隐喻“创生”的“童子戏绣球”、体现“重生贵和”“美善相乐”观念的“四喜贵和”的陶模造型就渗透着两两相对、你中有我、静中有动的阴阳八卦观念,在陶模造型中较为常见并为世人所爱。它物态化的造型语言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人生四喜表现得传神而达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上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透露出以生为真实,以“长生”为宗旨的思想观念,由此可见宋人对生命的尊重。宋代陶模民俗文化的传播是一种社会需求、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范功能、经济功能和教化功能。首先,德范是包含了关于社会福利的、普遍的哲学和伦理内容的民俗,其哲学和伦理思想本来就蕴藏在其中。百姓常遵循约定俗成的传统德范和习惯生活。陶模的题材、内容中包含着道教的德范观念,如表现“紫气东来”,老子著书“五千言”《道德经》骑青牛出关的“出关图”,可见老子的睿智、洒脱和祥和。陶模这种有指向性的题材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宋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念。

宋代陶模的问世与佛教东渐有着较深的渊源。从摩睺罗到陶模玩具的演化过程足以证明,陶模艺术是传播宗教的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它的造型多是姿态多样的佛、菩萨、罗汉造像与佛传故事,其中佛艺术造像精美华丽、端庄慈祥、千姿百态。其直观、富有人情意味的造型最容易唤起受众对佛的崇敬及对“西方乐土”的向往,从济度众生的释迦牟尼那眉目修长、双眼微睁的神态中,让人感悟“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是谓佛教”的佛教义;从法乐无边的布袋僧那常开的笑口与能容天下大事的腹中,理解“观空智慧”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以善为本”的神的魅力。

历史证实,一种外传宗教及文化的传播,必须善于适应彼时彼地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并附会一定的本土民俗文化观念方能传播发展。佛教与传统的儒、道文化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并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质。三教合一的信仰观使民众心理中错杂糅合了三者的意识及伦理道德观念,并通过官学、私学与民间文学艺术等多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教化形式,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从而,对规范道德、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与文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宋代城市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生市民阶层的形成,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社会意识。人们开始关注理性的现实生活,并对传统的等级差序规范提出异议,“等贵贱”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认同并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陶模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体现平等、自由思想的造型,如伏龙图、马上猴图和蕉石鸳鸯图等。此类题材的造型多关注百姓生活,造型手法自由、新颖,有向宫廷、文人美术借鉴的倾向。因此,陶模造型中所体现出的等贵贱的道德观、自由享乐的生活观、雅致的审美取向,对后世影响较大,其文化的精神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三、寓教于乐的启蒙教化功能

宋代陶模艺术作为精神文化,同时作为用于文化交流传播的工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与教化性。尽管宋代陶模在艺术表层上,多关注与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礼仪、风尚、娱乐等民俗事象,但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其文化的认知与教化、文化与传播功能是明显的;其目的性与指向性是倡导“天人合一”“导民为善”,并倡导恪守道德和立志成仁的蒙学观。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蒙学教育在内容上包括了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宋代蒙学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程颐主张“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观点,可见宋代蒙学不仅重视其教育内容,更注重灵活多样的方法。陶模作为民间启蒙教育的有效的载体,既是可以触知、视知的物质实体,也是适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且具教化功能的图式版的百科全书。它凝聚着宋人的智慧,体现着宋人的德范意识与价值观,代表宋人生存的需求和能力。宋代陶模的认知功能是从口传心授及人与物互动的看图识事过程中体现的。其直观的图视形态多是体现信仰、再现民俗事象、贴近生活的常识等,此类造型直观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便于众多的市民阶层喜爱并接受。陶模的教化功能表现为:通过陶模制作的互动环境,将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认知能力,巧妙地寓教化于娱乐之中,并在人与物互动、人与人口传心授交流的基础上,借助陶模直观的图视形象,通过启迪与接受、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使原本高深的人生哲理、德范与价值观,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人生道理。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人们的认识与行为,进而不同程度地培育并养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并使之社会化,以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钱钟书先生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在如此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口传心授的宋代陶模民俗文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以物态化形式保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它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依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它独特的艺术形态、广泛的传播地域与众多的受众,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涵养、审美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最难得的是,宋代陶模艺术能自觉地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情感蕴含在陶模艺术造型中,并用直观生动的艺术语言将原本高深的文化精神,诠释为易于民众理解并接受的人生道理。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宋代重视蒙教的环境和陶模艺术创造者的文化良知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金盈之.醉翁谈录[M].古籍文学出版社,1958.

数模论文范文6

作为一个新产品,在设计开始之前,不仅要明确创造产品的目的,而且要搞清楚有哪些约束缩小了设计方案的选择。这些约束通常是以准确表达出的条件或者以技术要求的形式表示出来的,符合这些约束的任何一个方案,都被认为是可行的,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这个可行方案,哪怕是只有一个。如果设置的约束不很严格,能够存在多个允许的方案集。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并选择在不同的技术经济指标方面有优越性的方案,或者选择最优的方案。在本质不确定的条件下,常常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最优的方案并证明它的存在。在解决结构设计任务时,许多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是接近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统计依赖关系或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因此应慎重评价得到的设计方案与实际最优方案的相近性。在进行功能设计时,设计方案优化的主要特点归结于设计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可能的方案综合方法选择上。而仅仅是在可能的方案集形成以后,或是找到可能的方案形成的有效计算法以后,才会面临选择获取最优方案的方法问题。从本质上说,优化所有这些方法就是对可能的方案离散集合寻找最适条件。个别情况下,可能的方案集被以确定的一组某个结构表示出来,能够采用已知的优化方法,如网式优化法、排列优化法等。

2案例分析

以飞机上的壳体零件为例,在使用过程中,壳体处于强大气流中,承受空气动力负载,除此之外,它还是产品结构动力布局的一部分。在壳体设计的不同阶段,创建产品结构和功能优化数学模型。在拟定技术建议阶段,为了下一步设计,形成产品Ai主要轮廓F(Ai)的组成,这些主要轮廓确定了产品的功能用途。对于壳体而言,主要轮廓的组成与工作用途轮廓的描述一样,直接影响了壳体的结构方案和工艺性指标的选择:FP11为外圈轮廓的圆柱表面;FP12为法兰接合处轮廓;FP13为壳体的长度L;FP14为壳体内孔轮廓表面;…FP21为外圈轮廓相对理论表面FP11的许可偏差ΔP22;FP22为壳体长度许可偏差ΔP22;FP23为接合处平面平行度许可偏差ΔP23;FP24为内孔轮廓许可的表面粗糙度Ra……在构思结构方案的过程中,壳体的结构方案分割性质是不同的,如整体性程度不同,结构材料不同,毛坯可能的形式不同等。在这个阶段借助于生产工艺准备模型和生产模型,进行壳体工艺性评价,生产工艺准备模型能够评价生产工艺准备的时间长短,生产模型则能够扩展评价制造产品所需的劳动消耗。针对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应有不同的壳体结构方案,整体式壳体,这种壳体可由金属铸造或者由非金属材料压制成型,并需要外圆表面和两端面加工;双半壳体组合的焊接壳体,所示,这种壳体是由两个锻件经辗压得到的,并需要外圆表面和两端面加工与焊接;焊接外壳和法兰组合的焊接壳体,它是由两个法兰和一个外壳组成,主要的联接工序是焊接及其后的外圆表面加工;非金属外壳和金属法兰组合的壳体,它是由一个非金属外壳和两个金属法兰组成,并需要外圆表面的加工和法兰的紧固联接。为了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设计阶段便对壳体的结构元素进行分析。为评价其工艺性,选择一个与安装的对接螺钉相匹配的壳体空腔。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空腔可能是圆柱形的,或者是长椭圆形的(A向视图示)。前一种情况,空腔只能由钻和锪来实现。但为了螺钉头能固定在空腔壁上,必须把孔锪到对接螺钉的下方;第二种情况,不要求锪孔,空腔用不少于二道的工序加工完成,即钻和铣。在设计阶段,确定工艺性的任务包含在产品结构元素加工工序和工步方案的评价之中,解决这个任务需借助于基于工序、工步和具体类型设备和工装水平上的生产系统数学模型。

3结语

上一篇人生忠告

下一篇初一日记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