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1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2

网络是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电子系统。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也日新月异,但这种高科技有利也有弊。

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快捷、方便。利用网络可以进行商业活动。相隔很远的两个商人,如果面谈,需要费很多周折,打电话也往往说不清楚,可是只要坐在电脑旁敲几下键盘,一切就搞定了。网络还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不管相距多远,只要电脑在手,就可以互相交谈,传达祝福;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实现了网上授课,使学生在家中就可以轻松学到知识,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络还包容了许多信息。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爱听的歌曲,名人的资料,美丽的图片等各类信息。网络使人们能“无师自通”。

但网络对人们也有负作用。比如,网络游戏刺激好玩,种类繁多,许多学生昼夜不停地玩儿,甚至把网吧当成了自己的“家”。这种恶习不易改掉,为此有的学生成绩一落千丈,进而与自己理想的学校擦肩而过;有的精神崩溃,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没有钱玩儿,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走上了偷抢甚至犯罪的道路。据真实报道,有位中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把自己的零花钱都花光了,就趁父母不在时,把家中的500元钱偷了去上网。警方破获此案后对他进行了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警告,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牟取暴利。中考前夕,网上就有一些人明目张胆地说知道考题,并高价出售。在大街上、超市里不敢卖的东西,在网上就可以卖,网络成了他们做坏事的屏障。

总之,网络的出现,既给我们带来方便,也带来了诱惑,甚至是陷阱。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要想远离网络的伤害,使它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关键在于自己,我们要增强自律性,拒绝不良信息,那样,我们就是网络的受益者。

点评: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3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一种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也随即出现,这就是网络文化[2]。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内容丰富性、操作交互性、交流开放性及文化共享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原理及方法,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层面的指导与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人格品质,可以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网络文化下的中学生心理分析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学生们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促进自身的学习;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及复杂性等特点也造成一些中学生网友沉溺网络,形成网瘾。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造成他们沉溺网络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情感需要释放。中学时代是人生的花季,正是一个心理情感十分丰富、个性全面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学校往往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其个性的发展,造成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当遇到生活、情感上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不知如何解决,而网络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交流的开放性等特点,无疑为中学生释放压力、发泄自己的情绪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学习压力需要缓解。调查研究发现,现如今中学生除了学校学习之外,课后娱乐时间屈指可数。长时间的学习生活不仅容易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精神紧张,还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但学习成绩没有得到明显提升,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心理疾病。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畅所欲言,不仅能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放松,也能使自己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好奇心需要满足。中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而网络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极大地激发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任何他们想了解的知识与信息,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四、网络文化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4

从烽火台上点火报警,到古希腊马拉松战役,派人长途奔跑,再延伸到人们驯化了的鸽子。我们从中看到了传媒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和发展,可这些传媒方式必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都被广泛地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就拿网络来说,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终日沉迷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的人越来越多。以主观的角度分析,这并不算什么,不过是种休闲方式;但以客观角度分析,网络的危害的确很大。报刊上时常有这类新闻出现。很多家长、老师也都反对孩子上网。他们认为上网只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耽误学习时间,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视力下降。长期下去,会成瘾,并且不能自拔,也很难矫正,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几个月,西安有个14岁的中学生,因迷恋网上游戏,成天逃学。一日,打游戏时,久久不能过关,最终喝农药自杀。

最近,也因网络而引起了一例扑朔迷离的事情:一个15岁的男孩(简称男孩A)和一个13岁的男孩(简称男孩B)引起的杀人案件。男孩A和男孩B是在网上聊天结识的,男孩A是以两个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以女孩的身份,另一个是以女孩的弟弟的身份(也就是自己性别的身份)。男孩A以女孩的身份在网上教唆男孩B去杀人,但是杀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男孩A自己,他答应男孩B,杀完人之后,会给予很多好处,男孩B就信以为真。当他两人见面时,男孩B就照着男孩A的吩咐杀了男孩A。幸亏警方及时赶到,救了男孩A,才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而男孩B还是一头雾水。一场由一个15岁的男孩自编自演的悲剧,目前还在调查中。而对这男孩教唆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目前也在分析中。这场因网络引起的悲剧,使两个同在一个城市的男孩从此不准见面。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在网络上,十有八九是匿名的。因为网络没有真实性,它本身虚拟性的世界使大家都想保护好自己,也有更多的人认为反正不是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对自己的言行可以不负责任,然而出了事情往往无人追究。这种不好的现象也使真正想学习的同学因受到家长的限制得不到宝贵的学习资源。

对于现在的信息时代来讲,这种高科技的好朋友还是利大于弊的。我们不用看报纸,上网轻轻一点,就能掌握最新、最快的资讯。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但关键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能否看清、辨别网络存在的利与弊,要认识网络、把握网络、驾驭网络。而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在这虚拟的航海中正确航行,让这高科技朋友的出现成了一种美丽的错误。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5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教师的法制素养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备好法制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法》、《贵州省义务教育条例》、《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民法》、《刑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和法规,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到自觉遵守法律的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

二、课前讲“法”

我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法制新闻报道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活动方式是由语文科代表按学号排序,每天一人,轮流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述法制新闻;如遇个别学生未收集到法制新闻,则由教师讲述。

三、读中悟“法”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中,很多课文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在部分篇目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内容。

四、作文有“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的做法是,根据本班实际,结合身边的小事,不定期的拟出命题日记题目,如《教室、走廊和楼道追逐打闹的隐患》《小议中学生打架行为》《出口成“脏”》等,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当天在课前三分钟听到的法制新闻写成听后感,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种做法,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另外,引导学生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等法制栏目,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学会用“法”

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演讲赛。在校园安全、环保、禁毒等方面,我组织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珍惜青春,远离”等为主题的演讲赛。

辩论赛。根据班上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我组织了“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知道恰当地利用网络会给生活带来便利,沉迷网络则会害人害己。

课本剧。学生在学习《强项令》《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在编排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演员角色,又熟悉了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模拟法庭”。学完《包拯》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范文6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包括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造过程。教师地位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想的学习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到“敢问”。其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做到“善辩”。再次,学生参照教师的点拨,明辨是非,提升认识,做到“勤总结”。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质疑提问。不断地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到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利用教材上现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新教材一改往日陈旧的编排模式,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等栏目,这些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如在学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内容时,结合五幅漫画讲解公民行使监督权,请学生判断漫画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最后归纳出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诸如此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创新意识也得到增强。经过这样的安排,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论自然得出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时事丰富生动,且和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每年政治中考的方向。再者,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非常必要。例如,学生课下对 “党的十”“北京雾霾天气”“神舟十号”等都津津乐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上课时重视利用时事新闻和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只是注重理论传授。与时事相结合,能将理论性的知识讲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