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馏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馏实训总结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课程体系 化学工艺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3-01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其对应的课程来实现,所以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反应一个专业建设的特色与个性。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定位改变,原“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也不符合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近年来,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了职教界的共识。然而在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有的学校仍旧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有的则过度强调企业对学生的快速顶岗要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1] 。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现在学生情况,也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期望的课程体系,是中职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中职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化工生产企业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满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2]。

职业性需求即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市场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课程体系的内容首先要根据专业毕业学生所对口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来确定。同时,社会性需求是指职业教育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课程体系内容的选取除了要包含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专业课程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首先是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要求学生能够用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3]。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程就必须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化学工艺专业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化工生产过程为导向,选取化工生产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怎么工作。

以学习精馏操作为例,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先学习精馏的原理、精馏的计算、在学习精馏塔设备、最后进行精馏操作实训。然而,学生在进行精馏操作时,并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工作)联系起来,出现理论知识不能指导实际操作,甚至不会操作,学生感觉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用不上,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下,学生直接在精馏实训场所,以分离乙醇水溶液为任务,按照 “精馏生产准备――精馏正常开车――精馏生产运行控制――精馏生产正常停车” 的企业生产过程,逐一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你认识工艺流程时,学习工艺流程图的识读方法,在对设备进行检查时,学习设备的结构,在进行精馏运行控制时学习精馏操作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这样学生就能现学现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真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4]。

三、通过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要求每一门课程必须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成的,即是一个真实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要确定化学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对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来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作任务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组织方式和使用工具,以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等,为下一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做准备。

然后,召开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列举出实践专家的成长历程中从事的具有代表性、挑战性和发展性的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和排序,最终确定化学工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流体输送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换热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沉降过滤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干燥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吸收―解吸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精馏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反应器操作控制与设备维护、化工安全与环保设施的使用等。

在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接下来通过深入企业现场观察、职位问卷分析、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和归纳,最终得到包含了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及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方法与工作组织方式、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等内容的典型工作描述。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确定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成长经历和工作逻辑,兼顾教学组织实施与教学条件等因素,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最终确定出专业学习领域及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门类,并由此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最后,根据到区域化工企业的类型差异,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2-3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同时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开设化工产品营销,生产组织管理等课程,再加上公共基础文化课程,就共同构成了化学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图 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

课程体系构建之后,为了能够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前还必须做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等工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评价时要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办法,注重差异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2]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36-02

化学反应过程是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流程中反应器的投资不一定最大,但反应器的设计精度、操作控制精度均要高于其它设备,是决定最终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部位。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和反应器设计、优化、放大的工程学科。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业反应器设计、操作和控制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工程是人类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它离不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理论抽象、数学推导繁琐、工程问题多,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大学中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本科生的工程背景知识不足,仅靠理论教学难易将反应工程基本原理与工业反应过程有效结合,难易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开好这样一门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是深化书本理论知识、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青海大学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采取加大课程实验、开设课程设计、开展反应器操作仿真实训、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反应器设计、科学实验研究、反应器操作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开设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反应器优化设计的能力

我院开设了为期2周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设计,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硫酸转化器设计,采用二转二吸中的“3+1”或“2+2”式工艺、四段间接换热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每个学生的设计规模、进一段的原料气组成、净化率、转化率、吸收率不相同,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查找设计方法、搜集计算公式、选择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完成后撰写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计算、设计结果汇总、设计评述与讨论、参考文献,等等。设计过程中学生之间广泛讨论,商讨设计方法,学习氛围浓厚。虽然过程相似,但设计条件不同,每个学生都要单独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形式和特点,固体催化剂的性能、内扩散有效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平衡温度、平衡温度曲线的概念和绘图方法,最佳温度、最佳温度曲线的概念和绘图方法,各段进出口温度、进出口转化率的最佳分配方法,利用本征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积分计算反应时间的方法,催化剂用量的计算及校正方法,反应器直径、高度及其它附件尺寸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较好的掌握。

二、逐步加大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对于化学反应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来说,实验是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学习途径。而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应用理论推演和实验研究工业反应过程的规律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方法。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建立各类实验反应器,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反应条件选择和数据处理非常有用。为此在课程建设中,我院通过专业实验课、综合设计型实验课,逐步加大与化学反应工程有关的实验。目前开设多釜串联流动特性的测定、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两个验证型实验;开设乙酸乙脂水解反应动力学的测定、乙醇催化裂解制乙烯反应动力学测定、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精馏制乙酸乙酯等四个综合设计型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返混、脉冲法、阶跃法的概念以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多釜串联模型、轴向混合模型的流动特性,理想流动反应器与实际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区别,连续均相流动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情况及产生返混原因,全混釜中连续操作条件下反应器内测定均相反应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反应精馏与常规精馏的区别,连续流动反应体系中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温度、浓度、进料流量对不同反应结果的影响,转化率、选择性及收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等知识点,有了透彻的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巩固,而且得到了应用,掌握了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测定和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开展仿真实训、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我院以前有四周生产实习,实习中遇到企业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时,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设备的锻炼机会;一般实习一个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学生掌握了工艺流程、生产原理之后,实习后期学习兴趣、主动性降低,影响实习效果等问题。而且目前大部分化工企业采用DCS控制,技术员主要在控制室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生产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仿真技术将复杂的工业反应过程虚拟化,从而在计算机上以“慢速”再现反应过程及变化特征,将“抽象”化为“形象”,动态演示工业生产过程。并且,仿真实训具有无消耗、无污染、可重复操作等优点。为此我院购买了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化工培训软件,在校内建立仿真实验室,开展仿真实训教学。将以前四周全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改为前两周在企业生产现场实习,后两周在校仿真实验室开展仿真实训。目前我院开设的与化学反应工程有关的仿真实习项目有固定床反应器单元、流化床反应器单元、间歇反应釜单元,以及30万吨合成氨生产工艺中的反应部分、甲醇生产工艺中的反应部分,等等。学生要进行冷态开车操作、正常生产操作、停车操作、故障处理操作,以及单人单工段、多人单工段、多人多工段等操作环节的实训。通过仿真操作训练对于学生了解化工反应过程、以及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对化工生产过程的运行和控制能力具有特殊效果。这种运行、调整和控制能力,集中反映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所以,仿真训练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强化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四、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编写体会

通过我校组织的“对青年教师拉、帮、带”活动,我首次尝试制定了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这学期我的授课内容煤化工工艺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出考题各环节中面临着不断出现问题、请教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大纲格式

1.大纲说明

(1)说明本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1.5学年制的高中后和3学年制的初中后中专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学习使用。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说明该课程性质、内容、任务、要求、教学中注意事项。由于课程内容量大,应采取高度概括性语言逐章介绍;教学任务和要求应该清楚、详细,这样才能让每位老师针对每节课做出相应计划;因为有刚刚从事教学任务的新老师要使用参考教学大纲,所以,教学注意事项应具有可实践性和灵活性。

2.学时分配表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表所示。学时分配表应该具体到每章、每节使用几个课时讲课,每节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什么内容应该一一对应。

3.课程内容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所示。课程内容应包括学时分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

附:本大纲 第五章 课程内容

第五章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16学时,授课12学时,复习小结4学时)

(1)教学要求:

a.掌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掌握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2)教学内容:

a.第一节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概述(2学时),重点讲述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第二节 煤气的冷凝、冷却(2学时),重点讲述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3)教学建议:

换热设备引申到间-直煤气初冷设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换热器,并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编写体会

通过自己制订教学大纲,我总结出教学大纲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色:

1.前后连贯

由于本课程是专业课,所以制订过程中需要在上完专业基础课(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等)后开课。

2.主次分明

由于本大纲是针对一年半学制的、高中起点的中专教学,所以课时有限,教学过程中要求主次分明,“掌握”内容重点讲解,“了结”部分略带讲解。

例如本大纲“炼焦技术”采用54个课时进行授课,而“煤炭气化”仅采用12个课时进行授课,就是由于一方面总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专业课《合成氨工艺》已经很详细地讲解了这部分知识。

3.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当前煤化工发展现状,煤炭液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我省“潞安集团”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本大纲 第八章 煤炭液化 (3)教学建议

(3)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确定本章的取舍。本章重点在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难点是常见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和F-T合成工艺。结合我省当前企业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4.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能力培养。以第五章内容为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知识,解决这节课“脱苯”的问题;注重在复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脱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去接受新的工艺过程(粗苯回收),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附:本大纲 第五章 教学内容

……

f.第六节 煤气中粗苯的回收与精制(2学时),重点讲述粗苯的定义、回收工序、洗苯工序影响因素,了解粗苯的加工与精制。

g.复习(2课时),总结、复习、巩固本章内容的重点知识,结合《化工原理》内容中精馏单元的知识着重讲述洗苯工序影响因素。

5.注重学生素质养成

制订计划详细到每节课的任务,每章内容授完之后,做一小结。以填空、简答、判断等题型承载本章知识重点;课内完成这些补充的作业,表面以充实平时成绩,实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做完事情及时总结”的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附:课内给同学们的小结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居世界第( )位。

2.按选煤方法的不同,煤炭洗选可以分为物理选煤、( )和微生物选煤等。

……

二、判断题

( )1.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

( )2.选煤是根据原煤中的煤与其中的矿物质、煤矸石等,杂质的密度、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他性质的差别,清除原煤中的有害杂质,降低灰分、硫分和水分,改善煤炭质量的过程。

……

三、问答题

1.煤的成焦过程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

6.本大纲的缺陷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有课内理论教学,就应该有相应的实践练习过程。

由于本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一门辅助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所以重在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训环节。另一方面,目前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要求。这是本大纲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和实践本门课程的所学知识,只是这样的实训条件对这门课程不具有针对性。

三、实践结果

1.考核办法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进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核过程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知识系统全面的特点,才能够真实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我在出考题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注意分析各种题型各自的特点。

(1)填空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所需填空前后有提示;题量大,应涵盖所学知识面。例如第18题:“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2)判断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有明显错误,容易判断。例如第10题:“(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给出很明显的错误,上课听讲的同学都知道“焦煤”名字的由来――一种炼焦煤,前后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3)简答题。题量少、知识重点、分值小。同学们普遍不喜欢记忆,所以分值减少,而且是课内经常重复的重点,也能够答上其中的几条。

附:期末考卷

一、 填空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8.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40分)。

……

(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

……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

2.炼焦生产中,装煤过程如何控制烟尘?

……

2.实践检验结果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化工G1002班的考核成绩还比较理想。

从成绩汇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人数在各分数段内分布比较合理,整个趋势呈正态分布曲线。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5

如何培养精通远程教学的复合型的教师?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首先要培养教师有一颗热爱远程教育的“心”。远程教育的教师的心理满足感的获得,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时空距离的阻隔,有时教师并不能因为直接获知或感受学生取得的成绩而得到心理满足,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教师能从对“人的完善”的角度来获得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

(2)利用各种职业培训使教师熟悉远程教育教学规律和成人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努力提高教师的远程教育水平。成人的学习多是自导型的学习,但并不是说自导性学习就适合每一个成人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还要知道依赖性,参与型,兴趣型的学习者的教学,并能针对个别学生,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3)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例如分子结构、轨道形状、晶体结构等内容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功能,则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再比如为演示工业制硫酸,可用Authorware5.0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用动画模拟整个生产过程,栩栩如生,学生对其中涉及的增大反应物面积、逆流操作、增加反应物浓度、采用合适压强和温度、利用反应热、综合利用“三废”等化工原理就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来自家长、社会、学界、政府的传统观念和偏见根深蒂固。教学的模式和资源上如果没有创新,势必步履艰难,甚至最终不得不重新向传统高校看齐,步入尴尬。此外,一个专业的成熟,一门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都不是一名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在社会分工和协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远程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尤显重要。

(5)培养教师的评价和反思的意识。远程教育的教师,尤其要注重评价和反思,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总结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劣,才能找出教学规律,分析不足,使远程教育的理论和资源更加丰富。

二、注重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如今的数字化教学中,数字平台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学习、交流、考核、实验、测试等功能,可以使学生“自助式”学习。对于这个数字化的平台,除了使硬件更加流畅,软件更加“傻瓜”外,建设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训基地等课程的“软实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硬件资源可以通过金钱来购买,而这种“软实力”则是需要经过一代或几代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完善。对于这些“软实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

(1)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①典型案例的收集并建立案例分析素材库。例如可将化工类的案例分为典型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典型化工单元操作事故与安全、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三大类;②项目化教学设计。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项目化教学在化学课程的建设中尤为重要,其原则是在项目中引入知识点介绍。例如在分析化学的项目设计中,可以采用在现实中出现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例如“三聚氰胺”的检测,实用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等,将其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在项目完成中逐步引入,并进行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一对一应。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专业的项目教学设计的系统化,使整个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成序列、成系列,如:分析检验序列,它包括:精细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有机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无机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及石油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化工单元操作序列,它包括:精馏、蒸馏、重结晶及过滤等;化工设备序列,它包括:反应釜、精馏塔、冷却设备、加热设备及输送设备等;化工安全序列,它包括:生产安全、贮存安全、运输安全及使用安全等。

(2)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络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网络虚拟仿真课件的开发利用、网络课程的开发、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网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以及专业内课程的衔接与系统化设计等。特别是网络仿真课件以及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尤为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作为远程的开放课程,很多学生选择化学类专业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加本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操作能力,而实验和实训课程在当前远程课程资源中又是一个短板,其教学理论有待丰富,教学资源有待充实。作者认为目前可以采用仿真虚拟实验这一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此手段对于远程教育来说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其学生大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不需从最基本的实验培训做起,所以远程教育的学生对仿真虚拟实验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都会较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其他学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虚拟的毕竟不是真实的,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虚拟现象的信任程度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既对化学技术了解,又要懂得电脑软件技术,亲身参与,开发出可信度高,学生乐见的仿真虚拟实验系统,让学生通过仿真的药品、仪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以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本专业内的学分兑换

兑换式学分是指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之间以学分形式自由兑换。特别是针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证书的取得即是对本人操作能力和职业资格的一种肯定,所以对于此种实践性很强专业,要充分重视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重要性。实现学分自由兑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体现学分兑换的公平、公正性,才能避免弄虚作假。如:①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可自由兑换;②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固定的学分,课程之间的优先权不同,一般而言,专业课程大于素质课程大于拓展课程。优先权大的可兑换优先权低的,优先权低的不能兑换优先权大的,同一优先权的可相互兑换;③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按一定的计算方法给定一个学分,取得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即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与课程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国家级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专业课程,省市级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素质课程,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拓展课程。远程教育中的学分兑换是常态的,也是应该积极鼓励和大力宣传的。出发点是:学习者由于内在的需求(如:职业的升迁、求职或兴趣等)开始学习,通过学校与工作之间的交替验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则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就上升到对学习系统性的追求,如学位需求、能力提升和职务升迁上,而学分兑换为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也为公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精馏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加强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药品性能,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制药设备生产水平,鼓励符合GMP要求的新型制药设备的开发与生产,为提高药品生产水平提供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将制药技术与制药设备、GMP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教学已经成为制药工程专业的新任务。

药品生产企业为进行生产所采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统称为制药设备,包括制药设备和非制药专用的其他设备。《制药工程与设备》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主要研究我国制药行业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主要技术参数等。通过学习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制药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6年来,在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方面积累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整合课程内容

1. 去粗取精,讲解典型设备,适当补充新型设备

我校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是面向本科毕业生开设,总共40学时,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笔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用设备进行讲解,比如粉碎与分级设备、混合与制粒设备、蒸发与结晶设备等,还适当补充新型的制药设备,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膜分离设备等,努力把最精华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2. 结合工艺介绍设备,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

教材中设备类型较为陈旧,制剂专用设备的内容较分散、针对性不强。学生把课程中学到的设备都看成单个的个体,不能和工艺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课本上的设备不够直观,学生缺乏想象力,到工作岗位后对于已经学过的设备仍然不认识、不会使用。笔者到企业调研,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岗位(群)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针对典型剂型(如片剂、注射剂等)工艺介绍每一个单元操作所使用的设备,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 增加常用药物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虽然学生在大二时就已经学习过《仪器分析》课程,但由于实践机会少,有些已经实习或工作的学生,在用人单位被分配到QC岗位工作后,反映不会使用和维护UV、HPLC等常用的药物分析仪器。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UV、HPLC等常用药物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使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

1. 采用直观式教学法,展示制药设备的实物或模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

课本上的图形极为抽象,且我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缺乏想象力。没有开设实践课,缺乏实物,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够使用和维修、维护常用制药设备的要求。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下载制作了多种设备的实物图和工作原理示意图,以便于将设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学校也购买了一些设备模型,如精馏塔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或模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了感性认知。讲解时先以图片介绍外观,用flas演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并展示与企业合作录制的视频,配上文字和解说,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 采用情境式教学法,结合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制药车间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我系目前已经和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湖北省大型医药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我系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一方面派遣我系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实践丰富的各级各类工程师或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维护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课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设备问题。

3.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让学生撰写综述,使其了解设备的最新研究现状

以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大胆开展第二课堂学习,通过项目导向式教学,布置学生撰写制药设备的最新研究现状综述,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和整理资料,并对同类设备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让学生了解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撰写综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为后续的考核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学生普遍反映,撰写综述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很多新型设备,对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4.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以实践促教学,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笔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我校工作,没有到企业就职的经验,仅靠学生时代知识背景和工作后自学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授的需要。针对知识老化问题,笔者借助“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去企业挂职锻炼,达到以实践促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增设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是改进课程考核的重要措施。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采取项目导向式教学,增设过程性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都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需要。

四、结语

通过6年的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大量新型制药设备资料,归纳总结,撰写综述,不仅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写作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论文规范撰写奠定基础,而且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我校“以学生为本,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宏吉,张明贤.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2] 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