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勤服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勤服务论文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1

通过学院后勤生活服务引进的社会组织(购买),能够弥补后勤自身不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引进(购买)的导入期,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引进力度不够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这需要学院后勤生活服务机构改变惯性思维,在增加校园市场公共服务项目時,优先考虑引进(向社会购买)。也需要将后勤服务部门引进社会资源进行常规的计划,以减少领导意志带来的不稳定性。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长效运行机制,加速推进校园市场后勤生活服务社会化改革;即全面放开,公平、公正的向社会招标,施实以经济合同和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甲乙方契约式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管理。校园餐饮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日趋成熟,修复高校餐饮业和市场的效率基础,完成向成熟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时利用这一个平台,社会组织也应该有意识地转变其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由化,散漫化的倾向,克服和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用行业规范、公共道德来加强此间的交流、合作,整体融入学院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引入"许可准入制"和"大宗物资集团采购管理"的方式,从流程上彻底扭转食品原材料由各个供货商提供造成的安全隐患,促使学院大宗食品的采购过程置于阳光下,有效遏制了学院食堂食品采购渠道杂乱、采购过程不规范的现象。盘活资产,创造效益,提升优质服务,理顺校园餐饮业和各类门面经营服务工作,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对于社会组织(社会资源)来说,学院后勤部门本着互信、发展、共赢的合作原则,运用市场资源和手段,在为学生提供公益服务的背后,享受一定红利应该是其发展之路中的应有之义。

二、校园餐饮业契约式服务经营管理,必须强化成本的监督,确保质优价廉

高校食堂成本核算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食堂釆购计划、物资管理、生产加工、定价销售等食品加工生产全过程。必须建立一整套成本核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监管要求,并严格按照规范化作业流程运作。随着高校后勤生活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食堂已经从过去的保障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对外发包招标。但是由于学院食堂的目标消费群体的特殊性,承包经营的管理模式也造成了不少高校食堂的垄断经营,“以包帯管”忽略了食堂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监督工作。为此校园餐饮业契约式服务经营管理,就如何降低伙食成本和稳定伙食价格,是摆在当前高校食堂经济运行中的重中之重,必须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合理控制不同经营性质或服务实体在高校餐饮服务中的利益空间,对校园市场实施甲乙方契约式合同的规范履行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

当前高校食堂呈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遵循高校餐饮服务的教育属性,保持食堂伙食价格的相对稳定,切实维护好部分特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坚持微利保本的经营原则。正确处理高校食堂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与高校食堂服务性、公益性之间的矛盾。甲方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跟踪服务。

2、加强原材料集中釆购管理,是堵塞食堂原材料流失漏洞的重要措施。

要克服承包之后经营过程的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管工作趋于形式化,为此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关注管理盲点,才能够使食堂成本核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体现管理效益的提高,特别原材料验收多方监督与出入库物资预算性管理,也是提高食堂核算效率和管理效益的重要环节。3、避免和减少生产资料的流失、浪费现象,是提高节能降耗效率,从而推进食堂节约化生产。高校食堂就餐人数多,营业总量大,每天需消耗大量的生产资料(含水、电、气),通过对食堂成本核算测量分析,计算出不同经营性质服务项目直接成本和各种间接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有比例,并科学合理确定伙食成本和定价准则;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防止物资流失,减少原材料浪费,是把好食堂成本核算的重要关口。

三、校园餐饮业契约式经营服务管理,完善互利共赢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机制弊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化的理论依据、现实驱动力以及合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并就如何保证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 ,提出一定的制度安排设想。尽管 目前我国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在总体上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在内部管理体制与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目标上寻求“破”旧“立”新的战略选择。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早诞生于制造业领域的外包概念,已经扩展并运用于国内外生产 、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服务业各个领域,促成了世界服务贸易和社会服务业 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随着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已经逐渐融为社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其供需机制也自然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我国政府机关是否应 当借鉴诸如贸易行业服务外包的实践经验寻求创新机关后勤服务供需机制机遇?服务外包这种新型供需机制运行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驱动力和持久力如何?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应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设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是为政府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提供直接支持并具有明显服务特征的经济生产活动,具有服务对象特殊、政治性强、项 目多类别杂等特征 ,主要包括餐饮、物业、交通、医疗、文印、汽车修理、基建维修等项目内容。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就是指政府机关为降低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服务产品质量,集中精力强化公共决策与公共治理能力,按照模块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方式,将原本由政府 自身承担的(如餐饮 、交通、物业等)后勤服务产品研发与生产、服务环节和服务流程改造等一些具有基础性、技术性、非保密性的服务性项 目,交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来完成的一种新的后勤服务产品供给机制。

目前,江苏、四川、上海、杭州等部分省市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践探索,根据服务项目的类别不同及其性质差异,将机关后勤服务项目主要采取整体或分项、委托管理 、授权经营等方式签约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进展缓慢,在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另外,由于受传统体制自利性和习惯性思维 的影响,对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直存有争议,缺乏理论总结、指导和统一的认识,甚至开始出现针对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质疑和极少数的回潮现象。因此,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探索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统一理论观点,总结探索经验。

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后勤服务产品供给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对传统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与服务机制的变革 ,是对 既有的后勤运行体系与利益格局 的再调整。我国传统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是 20世纪8O年代以前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衍生的产物 ,“政府以公共部门的特殊性为由,强化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集中化管理和政府机构的直接生产,排斥市场主体、市场价值和市场机制”。 传统的机关后勤服务机制行政计划色彩浓,在服务供给机制市场化方面着力不足,是一种封闭式、福利性 、自给自足式的供给制服务机制 ,相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发展的要求而言,其自身存在的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投入成本高、管理不科学等弊端逐渐显现,亟需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其中,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理论可行性:

第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排他性。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的主体是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这一特定范畴,服务产品由特定的政府机关消费并由其支付成本,排斥了其他机关、集团及社会公众对产品的受益权,产品消费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相比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 ,政府机关与这类社会单位在对餐饮、物业、交通等后勤服务产品的需求都是一种排他性的群体性或集团性消费,并且这些服务产品都属于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形成并交易的商品种类。可以说,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社会 团体等社会单位所需的服务产品具有同质性 ,排他性特征明显。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竞争性。产品的竞争性是指任意给定某项产品的产 出水平,当增加额外的个人消费,该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大于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供给 ,就会增加生产一个单位产 品所需的成本。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餐饮 、物业 、交通等项目内容 ,当增加这些项 目的消费人数时,其相应的供给数量必然要求增加 ,供给成本也必然随之增加。因此 ,这类产品的竞争性特征明显。

第三 ,政府机关后 勤服务产品的效 用具有 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 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 ,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团体享用。而就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而言,它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工作之需而提供的产品,其消费和受益对象只能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用也就相应地属于政府机关,并可分割到消费该产品的工作人员。因此 ,这类产品的效用可分割性特征明显。

综上可知,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明显 的私人产品特征,而私人产品由市场供给是市场存在的第一要义,如果由政府供给私人产品则难免低效率与高成本,难 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寻求优化配置一些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在确保本单位核心机密安全的前提下 ,更多地选择服务外包 ,利用市场既有资源配置 自身所需的服务产品,以便能集中精力与资源提高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革除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的弊端 ,政府最好 的选择,就是借鉴企业 、公司等社会单位的外包策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 中脱身出来,利用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分工,将不涉及政府机密的后勤服务签约外包给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较强专业化水平的社会服务企业,政府直接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获取更好的服务产品。政府还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劣比较 ,选择最佳合作伙伴 ,寻求最优服务,使政府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精明的买主”。在西方 国家,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的私人提供并非新鲜事物,“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依靠竞争性私人企业提供政府需要 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在美国,政府历来主张“如果某些产品或服务能够通过正常商业渠道从私人企业采购获得,联邦政府不得开展或继续从事此类商业性活动”,强调通过多元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政府机关所需的后勤服务产品就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选购。

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现实驱动力

如前所述,尽管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 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机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具有强劲的现实驱动力。

第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我国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20世纪 9O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 目标就是 找准政府职能定位,理顺政府职能关系。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政府职能核心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 ,理顺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明确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在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领域中权力与职责分配体系。机关后勤服务是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将其推向市场,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根据政府机关运转需求提供服务产品,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要求,利于政府机关集中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与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务。当前,社会服务业总体发展快速,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提供的服务保障资源日益丰富,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已经完全具备了为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品种服务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服务外包也是政府推动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已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发挥服务外包的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该《意见》还强调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由内部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明确了通过社会服务企业为需求量呈现日益增长趋势的政府机关提供后勤服务产品的改革方向。

第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企业寻求发展机遇的利益诉求。社会服务企业的原始动机就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社会服务行业 ,社会服务企业利润增幅呈现递减趋势 ,谋求新 的扩张机遇已经 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社会服务企业,开始寻机利用其拥有的各种资源抢占逐渐开放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力争商业先机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社会服务企业一旦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 ,政府机关天然具有的社会公信力,无形中会提升其社会信誉度与认可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社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相对稳定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 ,利用政府机关的各种附属资源,打造 自身服务产品品牌 ,并无限扩大品牌效应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支撑点。

第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 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关公务人员对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条件和适宜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 ,机关职能正常运转所需的后勤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服务供给方式 由于理念、技术 、方式的落后 ,已经不能适应机关职能高效运转、公务人员需求提高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的发展要求,导致机关后勤保障需求的增长与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方式的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公共舆论监督机制的健全和社会公众对机关公务消费的关注,解决这种供需矛盾,显然已经不适合沿用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保障方式。

而将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由社会服务企业凭借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以及制度合理的优势,为机关提供更加专业化、高质量 、物美价廉 的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可以说是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最佳路径。

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定位

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主要定位为降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成本,创新后勤服务机制,激发后勤服务市场活力。其中,降低服务成本,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好的服务产品,让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实现外包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价值目标。据统计,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下所生产的服务产品,要支付相当于同时期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同类服务产品约 3倍的成本,让政府承载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许多改革都源于政府财政拮据或负担过重的大背景,具有政府减负卸载的意图。改变政府传统后勤供给机制的高成本状态,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更倾向于实行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性变革,因为“没有管理体制和服务提供机制改革带来的微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即使政府财政投人扩大数倍也不一定导致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是既定的,而市场各种要素及其变化系数却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市场供给模式完全按照政府既定的经济效益价值目标的要求来运行 ,进而可能引起政府既定价值目标的错位或紊乱,因此,政府在外包后勤服务时,既要充分评估 市场潜在的风险并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也要注重协调好经济效益目标与其他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第一,防范低价竞争的市场风险。政府机关围绕后勤服务的内容、产品价格与质量标准,选定几家社会服务企业,在综合比较后确定合作方,实际结果往往是竞标价格最低者胜出。这种注重以服务产品价格作为标准 的竞购规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尽量规避两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是防范服务产品的质量承诺不能兑现,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压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手段,争取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而在生产与供给服务产品时,考虑到产品成本因素 ,在追逐利润的原始动机下,成为供应商的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状况可能与竞标 时的质量承诺有差距 ,即使政府机关发现质量的差别,但鉴于合同期间进行重新竞购的成本考虑,政府机关往往会降低产品质量的要求,使竞标时的初衷与效应大打折扣。二是防止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 ,政府机关将合同全部交给要价较低的社会服务企业,这会面临让其他竞争者 出局的风险,低价中标者会成为服务产品的唯一供应者并进而衍生出垄断,导致了市场的非竞争性或是不完全竞争性,难以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 、淘汰与风险功能。政府机关在竞购后勤服务产品时,应规避这两种潜在的风险,保持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和竞争活力,确保服务产品供给的高质量。

第二 ,要实现多种利益的动态均衡。一是要统筹兼顾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主要形成的是机关 、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三方利益主体 ,三者各有其价值目标,政府机关追逐的是以最低成本购买到最有力、最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关公务人员关心的是服务外包机制下获取的服务产品是否 比以往的服务产品更优惠更优质,而社会服务企业追逐的则是竞取一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服务外包过程中,要通盘考虑三者利益诉求的动态平衡,既要保障机关职能正常有序运转、让机关公务人员满意,又要允许社会服务企业有利可图,任何偏颇一方、致使一方受损的决策,都可能导致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合作的失败。二是要考虑多种利益目标的均衡与协调。尽管降低服务成本是政府实行后勤服务外包的出发点,但从实践来看,新旧体制的转轨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高于旧体制的运行成本,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新体制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探索的初期阶段,不宜只单纯考虑经济利益、以是否降低服务成本来权衡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而是要从长远角度看,综合考虑经济利益、探索服务供给新机制、完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以及社会效益等多重利益目标的协调推进。

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制度安排

政府与市场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完善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在信息认知与判断、制度安排方面的局限性与市场的自发盲 目性等方面的缺陷比较突出。因此 ,如何以多种形式并存、形成多样化的外在约束条件,使“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 ’是合同外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规则、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政府主导性与公平竞争性,是政府在推进服务外包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一,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和规划。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推动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应该统筹考虑 内外部环境、方案步骤、制度设计等因素,合理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一是界定服务外包的项 目范畴。根据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项 目的业务特点与性质,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目录,确定外包服务 的范围、程度与方式。二是有序开放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目前机关后勤服务属于新 旧体制转轨时期,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不宜太快太急,应充分总结部分省市的实践探索经验 ,深入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 ,科学确定开放的力度与进度,避免过快过松开放市场可能导致的混乱无序状态。

第二,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外包的源动力无疑是市场机制中的“竞争处方”,只有竞争才能优胜劣汰,才能竞购到优质服务产品。而现成的完整有序的后勤服务竞争市场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在缺乏一个类似的市场竞争模式以供借鉴 、缺失合理的市场规则作为评判依据的情境下,政府在对诸多参与竞争的社会服务企业的权衡比较中,往往很难确定作出的选择是最优的。因此,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首要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培育完善的竞争市场。一个完善的竞争市场 ,应选定多重的竞争主体 以保证竞争的激烈性 ,设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以保证竞争的公正性,制定科学的运行程序 以保证竞争的有序性政府机关应合理确定社会服务企业的市场准人条件与资质要求 ,规范服务产品招投标程序,为社会服务企业提供 良好的契机与平台,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诚信的社会服务企业承担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

第三,掌控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主导权。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签定外包合同,意味着政府将服务产品的供应权委派给了合作方 ,但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相对于服务购买者政府机关而言,社会服务企业在知识、信息 、专业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实践 中许多服务外包合同的真正设计者是社会服务企业而非政府。 政府要成为一个“精明的买主”以及签约外包的设计者与操控者 ,必须着力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与分析,拥有与社会服务企业在信息方面的对称权。一是建立一套标准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分析方法,跟踪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社会服务资源的市场价值,比较市场各类服务产品的品种 、规格与质量,让政府成为一个有效 的综合信息源,增强政府在比较、选择最优服务产品时的判断力。二是充分了解参与竞争的各社会服务企业 的资质与实力、社会信誉度、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扩大政府选择的空间与余地 ,在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的谈判与合作 的利益博弈中,形成有利于政府主导的格局。

第四,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化,意味着政府对 内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但并不代表政府责任的减轻或推卸,对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的驾驭和管理至关重要。政府将后勤服务外包之后,政府并不能充当“甩手掌柜”,而应当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监管手段与方式,加强服务外包的全程监管和质量监管。一是加强合 同管理 ,政府 与社会 服务企业签定合作协议 ,规定双方 的权责利及违约责任,明确产 品的规格 、型号与质量标准。二是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成立专 门的质量评估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参与,利用专家的技术水平,增强评估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三是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的效力 ,在竞购服务产品过程中,要保证程序公正 、操作规范,防止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在 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破坏“游戏规则”, 进行“暗箱操作”或恶意竞争,损害政府及其他公平竞争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服务外包:驱动力、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 [J].北京大学学报2005(3).

[3][4][9]唐纳德·F·凯特尔.权力分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J].云南社会科 学,2008(5).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3

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总务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实体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必须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单位从行政管理序列中分离出来,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成立总务小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后勤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服务实体作为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适应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甲乙方关系协调、融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顺畅,后勤服务才能到位。

一、甲乙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科学定位

总务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企业签订契约,建立甲乙方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契约关系,摆正双方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重组后勤机构,把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把资源分配、监督、考核部门和资源使用部门分开,形成甲、乙方。甲方通过合同方式加强对乙方服务项目的管理。从甲、乙方的定位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委托与被委托,发包与承包的关系,两者在职位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乙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注意把甲乙双方的联结点放在合同和契约上。乙方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甲方工作的重点是对乙方完成任务进度、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甲、乙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2、机构职能分开,分清工作职责

甲方是代表学校处理后勤事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理甲、乙方关系时,重点应该通过制定后勤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创造一个适合乙方发展的环境,增强乙方的竞争力,引导乙方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使企业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一般来说,甲方职能主要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后勤发展规划、年度后勤工作计划等。组建由师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并使之开展工作;协调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等关系;协助乙方处理校内职能部门及院系关系;主持房改办、绿化办、爱卫会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和房地产管理等。乙方主要职能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为学校教育、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实现“把优质服务搞上去、把服务收费降下来”的目标。发挥后勤人才和资源的优势,发挥规模经营效应,立足校内,开拓社会市场,开展特色服务、教育服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壮大、求发展。

3、正确对待分工,明确双方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后勤,学校办社会,形成庞大的、封闭式的后勤结构,这样的后勤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一分为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甲、乙方的出现是符合高校后勤改革客观规律的。后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甲乙双方都有关。实践证明,乙方服务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的是甲乙双方的工作水平,乙方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离不开甲乙双方的互相监督、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甲乙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互相配合与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相反就走进两难境地,甚至造成后勤改革的倒退。

二、当前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改革步伐加快,思想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的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做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独立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2、剥离尚不规范,权责有待明确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后勤集团是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其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没有取得主体资格的财产特征。这部分资产是“划转”还是作为投资均无法律依据。后勤服务中心(集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后勤已经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化,但实际上,这种分离仅仅是为后勤组织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建立了一个平台。

3、后勤人才奇缺,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后勤队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后勤中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奇缺,难免在校内不但没有开辟一些市场,还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三、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

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必须维护学校利益,加强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并能根据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少、管活、管好”,以保证备种服务工作目标的实现,充分保障后勤集团经营的自主杈;作为企业运行的乙方必须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业,更不能把盈利作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是这样,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甲方要树立为乙方服务的思想,在做好宏观规划、目标管理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时,也要热心地为“剥离”出去的乙方做好服务工作,要深入了解和体谅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共同帮助他们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为乙方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乙方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市场的特殊企业,应树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占领学校市场和社会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校内后勤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

2、讲求经济效益,确保社会效益

学校后勤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服务。由于后勤的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也要求有相应的经营收入来补足事业经费的需要。但是高校后勤是培养人的地方,讲求社会效益更要放到提第一位。任何损害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取的。在由“福利型”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的过程中,价格是一个突出的敏感问题,它体现了高校服务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利益的调整。在这个目前社会服务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高校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服务实际上处于垄断状态。价格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勤的服务形象。而且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后勤管理部门要有严格的经济核算,加强价格检查和监督,关注管理盲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机制的市场化不是完全商品化,高校后勤改革成效的目标尺度是甲方有权不越权,乙方有利不唯利,脱离了这个标准和条件,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3、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鉴于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作为学校直接与乙方打交道的甲方,理解、支持、积极帮助乙方发展壮大,就成为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尊重历史、相互理解、加强沟通。甲方具有管理职能,没有经营职能,不能直接参与后勤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能成立小实体,搞第二后勤,变相参与后勤经营活动。双方是后勤服务的契约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当后勤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确定以后,乙方有自主经营、独立运作权利。甲方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跟踪服务上。乙方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该看到主动地把各项后勤服务工作搞好,使师生员工满意,使各级领导放心,这才是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才有利于后勤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4

关键词:UWES量表 后勤员工 敬业度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3-02

高校后勤员工的敬业度是影响后勤服务质量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各高校后勤系统只有提高了员工敬业度,才能够不断提升为大学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服务保障水平。因此,研究高校后勤员工的敬业度不仅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高校后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为此本文就针对清华大学后勤七个一线业务部门的员工敬业度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所用量表为张轶文、甘怡群(2005)修正过的中文版Utrecht工作敬业度量表(UWES量表),包括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分量表,16个主观测试题目。调研对象只要根据题目描述与自己的契合程度给予评分,例如题目“工作中,我会感觉到能量迸发”,员工只要回答这种情况所发生的频率即可,频率越高,得分越高,敬业度也越大。

按照定额抽样的办法,从每个一线业务中随机抽取50个员工,作为访问调查对象。此次调研共发放350份问卷,共回收量表343份,其中有效量表337份,有效率为96.3%。调查数据采用Spss Data entry4.0软件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和Excel2010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分布见表1。

一、敬业度的描述性分析

敬业度UWES量表共有16个项目,5点李克特量表,对量表进行计分整合,得到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下。平均数满分为5分,5分代表敬业度高,1分代表敬业度低。

从表2中可以看出,员工敬业度的平均得分为3.73,稍微高于5分量表的中值3,说明清华大学后勤员工的敬业度属于中等偏上。

在敬业度的三个子维度中,奉献这一维度具有最高的得分,说明员工在奉献层面上,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较高,也较为敬业,充分说明清华大学后勤的文化建设一直所强调的“爱岗奉献”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效果。

相对而言,活力这一维度,则得到了最低的得分,但是也高于5分量表的中值3,说明员工在活力上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一线员工的后勤服务工作相对单一、枯燥可能有较大关系,毕竟一线服务的员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一个岗位上,难以有太多的激情四射,这就需要管理团队更多地依靠党、团、工会等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去化解。

二、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1.性别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从性别因素上来看,男、女两因素是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相互独立样本,因此可以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来推断两个总体样本敬业度均值的显著性:

由表3可以得知,女性在敬业度方面的平均值略大于男性,另外在奉献、专注两个子维度上的均值也都大于男性员工,男性员工仅在活力这一维度上略高于女性。

t检验的结果显示,上述四个指标的所有sig值(统计学指标)均大于0.05,说明该项统计的推论无法得到显著性的结果,即:性别对于员工敬业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尽管如此,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鉴于奉献和专注子维度上,女性指标高于男性,后勤系统的干部有理由相信,在重复性强的服务岗位上,女性比男性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2.年龄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年龄因素上,共有四个水平(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0岁以上),因此在分析敬业度数据时,需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40岁以上的人敬业度最低,31~40岁以上敬业度最高,整体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敬业度及其子维度上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在所有的水平上都达到了sig值

员工敬业度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会略有提高,而超过40岁后,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年龄低的员工活力强,在工作中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主意,恰当的引导必将会促进后勤服务工作的开展。

3.婚姻状况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从婚姻状况因素上来看,已婚、未婚两因素是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相互独立样本,因此可以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来推断两个总体样本敬业度均值的显著性:

由表5可以得知,未婚员工在敬业度整体、活力、专注三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大于已婚员工,已婚员工仅在奉献这一维度上较高于未婚。不过t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四个指标的sig值均大于0.05,表示婚姻状况对于员工敬业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4.教育程度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教育程度因素上,分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两个水平,对两个样本进行t检验: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在敬业度方面,高中及以下的敬业度整体情况略高于大专及以上,专注这个维度也高于大专,但其他的维度较大专低,另外t检验的结果表示在教育程度上高中以下和大专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说明不同层次的教育程度对员工在敬业度水平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5.工作年限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在工作年限因素上,共有四个水平(1年以下、1~2年、3~5年、5年以上),因此在分析敬业度数据时,需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上表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工作1~2年在敬业度总体以及活力、奉献这些维度上都达到了最高,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敬业度最低,但是工作年限因素在敬业度及其子维度上除奉献外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奉献这一子维度上达到了0.05水平上显著。说明不同工作年限对员工在敬业度以及活力、专注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奉献这一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意义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清华大学后勤员工的敬业度属于中等偏上。其中,女性的敬业度略高于男性,未婚者的敬业度略高于已婚者,年龄对于敬业度有很大影响,工作年限对于敬业度有部分影响。女性更适合做后勤工作人员,主要由于后勤服务工作更多是重复性的服务工作为主,而男性工作者在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中并没有表现出如女性一样的敬业度。不同年龄层次对于员工敬业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小和较大的员工的敬业度都不是很高,而中等年龄的员工则体现出了比其他二者更强的敬业度。

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于高校后勤员工的招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更加精准把握员工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以提高特定群体员工的敬业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研究的局限

1.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广泛性不足。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本研究只选取了清华大学七个一线业务部门进行了调查,样本容量仅350个,仅占清华大学后勤系统员工的10%左右,而且样本随机性不够,导致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足,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2.由于后勤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产生对问卷理解有误,从而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Kah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 692-724.

[2] 邹燕.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匹配度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许燕.IT业员工敬业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江波.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忠诚度培育与建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转贴于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因此在整个服务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效物业品牌形象。应做好以服务促进管理,从服务求效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不断的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

后勤服务论文范文6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不高。本科很少,专科不多,中专学历占较大比例。二是职称较低。高级极少,中级占比例不大,中级以下较普遍。三是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够重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会计人员经常培训和专题培训不够。四是会计人员自学提高的压力、动力不够。因忙于日常工作,上班比较辛苦,工作之余,自主学习就放松了,因而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理财能力有限。五是大多数财会人员对帐务处理比较熟练,但综合分析能力比较欠缺。比如年终报表填制很好,但对报表分析说明不够,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如何开源节流、增收节支起到决策参考作用考虑不全,分析不深,说理不透。工作往往侧重事后反映,缺乏事前预算、事中监督,从而大大削弱了财务应有的职能。

二、规范和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确立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首先应区别其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员工,还是社会公众。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的服务与保障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任务,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学校提供的优惠条件,不能以赚钱或盈利为主要目标,理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证学校正常秩序稳定,这些服务只能保本或微利。对社会公众的服务项目可按照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合理确定服务收费标准或收费价格,按章纳税,取得最大收益,壮大自身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界定产权关系

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后勤实体与学校的产权必须规范剥离,做好后勤资产的产权界定,对剥离前后勤使用学校的资产,应该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划分学校投入的资产与集团拥有的资产。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债权债务应明晰,绝大多数高校在启动这项改革之初,并没有这样规范操作,但现在可以重新补做此项工作。通过评估,明晰产权,在产权界定过程中,学校应明确后勤集团的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哪些资产作为学校投资,哪些资产作为租赁,以便于后勤集团对不同性质的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确保学校国有资产保值而不流失。

(三)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后勤集团下属多个不同经济实体,有的是公司,有的是中心,服务的项目和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各个公司和中心都是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理顺学校与后勤实体的财务关系,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严格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其目的是既有利于学校对后勤实体的财务监管,又能充分调动后勤实体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推动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实体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资源调配。财会人员、分配方案集中管理,各实体独立核算,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既反映局部,又反映整体。

(四)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高校后勤集团的服务内容,有的属于事业性质的,也有的属于企业性质的,集团中行业又具有多样性,针对各高校后勤集团经济业务核算,应该有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增加高校间的可比性。根据其不同服务内容,隶属于哪个行业,就应该采用该行业的会计制度,必须明确并统一。首先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后勤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再制定实施办法,把后勤集团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统一并规范起来。

(五)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和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1、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建立后勤有偿服务机制。后勤集团为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学校可参照以下标准付费:国家有明确收费标准的,应按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可以制定合理收费标准,按略低于同行业价格执行,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议标方式确定。服务学校师生的项目,应实行保本经营,按成本价收费,且保持价格相对稳定,遇物价上涨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经营成本上升,由学校按相关规定对后勤实体进行经济补偿。学校也可以通过综合因素测算来建立相对合理的后勤服务价格体系。2、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不仅是后勤实体增加盈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成本费用核算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成本不实的状况。针对高校后勤服务的不同性质,应按照项目的不同,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科学,反映和计量的成本费用才能准确,尤其是学校投入的资产,后勤集团要对其实行成本补偿或上缴合理的资产使用费。

(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后勤社会化依法依规进行,后勤实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均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明确各监督机构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学校财务部门应以财务监督为主;后勤集团财务部门对各经营实体应以会计监督为主;而高校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年度审计检查对集团整体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学校纪委监察部门应以执法执纪监督为主。除了以上专业监督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监督体系,如校团委或学生会组织成立伙管会,对食堂饭菜质量进行监督和反馈,以保证后勤实体对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服务质量。

(七)全面提高后勤财会人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