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最优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4)野外实习计划。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 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理性与价值判断、科学与人文等素质相协调,真善美相统一的个体人格[1-2]。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求真的人文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对善和美的人文追求,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3]。在教育领域内,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曾经受到批评和指责,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4]104-106。因此,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必须在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都要进行基本的建设,缺少了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自然科学的根本,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的生物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灵魂,也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4]104-106。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多重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考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体验生命之伟大
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生物要与生存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一些从未涉足西北环境的南方同学,总以为沙漠里是荒凉无际、寸草不生。而当他们面对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郁郁葱葱、傲然挺立的沙生植物时,深刻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奇妙关系,更由衷地感叹:沙漠并不是生命的,看似弱小的植物,不断与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经历了伟大的进化历程,是奇迹,也是生命的赞歌!学生们通过考察深刻领悟到沙生植物种种奇特的形态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如梭梭和红柳的叶子成了鳞片状;骆驼刺的根系不仅发达,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份,可供一年的生命之需。这些形态特征对于适应沙漠严酷的环境十分有利。因此,在教学实习中,要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之学习、了解生物适应性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关注自然界的和谐,思考如何增强自己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考察民勤生态危机,体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羊河流域最后一个湖泊青土湖干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态加速发展,时至今日,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县的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考察了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中的生物类型和特点,也深刻体会到了民勤的生态危机:严重的资源性缺水、人口剧增、耕地不断扩大、灌溉用水急剧增加、石羊河下游断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实习中,教师以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民勤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策略。同学们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观点,即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坚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民族文化,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甘肃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有利于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体现在、禁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丧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如藏族的祖先崇拜以及图腾崇拜,使大部分动物作为直接崇拜对象,如鸟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昆虫类等,由崇拜而形成禁忌杀生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禁忌杀生观念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动物皮毛服装等行为,实质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尤其对野生濒危动物的保护,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尊重,因为无须为做棺材而砍树伐木,也不占用土地,使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减少秃鹭对其它兽类和鸟类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6]。甘肃玛曲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全县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方,足以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与藏族崇尚自然、保护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实习引导学生们深刻体验了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内涵这一社会资源来推动现代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四)考察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基地之一的碌曲县是甘肃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碌曲和玛曲都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在维系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经过在碌曲尕海湿地、则岔森林、黄河首曲阿万仓湿地的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到,近年来,甘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地和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渗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方沙化,严重威胁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此外,甘南黄河源区还面临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草原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以及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甘南黄河源区的实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重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才能使生态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全面地纳入教学体系
1•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社会实践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明确“学生主体”观念,倡导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唤醒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整个实习活动的主人。这方面,兰州大学的野外生物学实习带队教师做了不少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实习时间相对短暂,穿越和经历的路线较长,因此,如何克服地域广泛、生态类型复杂、物种特异性较强与学生多、时间相对紧张之间的矛盾,是实习队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全面了解不同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在组织管理方面,改革大团队式的野外实习活动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分组模式,将整个实组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如民勤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小组、甘南牧区草地退化人文因素调查小组、阿万仓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小组等,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开展野外生物学实习的同时,对个人感兴趣的社会实践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而且也有效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开展生物学实习的同时,主动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实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2•改革教学内容,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
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到生物科学知识中,这是兰州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地域特色和教学特色。拓展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实习中引入人文内容,加强同实习地社会、文化、经济的联系,使实习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主题。如兰州大学理科基地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时刻灌输环保的思想,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注重将植物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界的了解,开阔其视野,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生态和环境意识,从而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鼓励学生走入实习地的居住区域中,了解当地经济结构、宗教文化、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可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以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视角来认识问题的眼光与情怀。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生活、教学实践中广泛学习和运用人文知识、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探索,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在实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不仅了解实习地的生态环境、生物类型等,也要尽量搜集当地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料,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因此,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人文内涵的教师,才能善于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等都受到感染,获得升华。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地理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提高地理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在实习区域、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经费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根据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深入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5所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联合组织了首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之后又连续组织了3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参加联合实习高校由最初的5所发展到涵盖港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4所主要地理学高校。
一、当前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全国各院校的重视。依托地域优势,各院校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野外实习基地,成为培养地理学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但是各个高校往往仅限于自己有限范围的实习基地实习,给地理学系统性教学带来瓶颈和困难,大大阻遏了学生知识的全面完善,特别是对培养地理学杰出后备人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地理内容丰富、差异显著,传统野外实践存在学生感悟系统地理学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地方院校也存在野外优秀指导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局限。
全国地理学现有7个理科基地,每年约招收学生200多人,其中70%~80%免试直升研究生,是我国地理学科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他们的特殊培养更显重要和迫切。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为例,在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曾先后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一是大纵深跨越式实习,先后开拓东北线、西南线与西北线三条跨区域野外实习路线,带领高年级地理专业本科学生前往陌生的区域开展综合实习;其二是建立校际交换实习与联合实习,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建立交换实习关系,开辟香港地区综合地理实习,在校际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资源。这些改革尝试虽部分有效提升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然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小规模联合实习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地理学人才培养的系统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跨区域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主要问题:
(1)跨区域实习指导师资的缺乏。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专业课程实习的常见模式,依托长期建立的野外实习基地,由本校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野外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以认识性实践为主的野外实习。这样的野外实践教学,客观上制约了地理专业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实践、获得真知。一旦将实习区域拓展到其他区域,指导师资方面的问题又突显出来,如在西部实习过程中,东部地区的教师因缺乏在西部地区的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实习内容讲解和探索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小规模联合实习相较于传统野外实践教学虽在师资配备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仅局限于少数几所院校的部分教师,经验丰富的野外指导教师难以保障仍然是制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2)系统性指导教材的缺乏。目前全国多数院校缺乏在大跨度地区开展科研和教学的积累,难以编写出结构完备、内容翔实的野外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指导教师缺少可供参考的材料,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学生手头中没有配备相关指导教材,使得野外实践的预习无从谈起。
(3)有效后勤保障的缺乏。由于跨区域实习远离实习单位所在地,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后勤保障合作关系,这给实习过程中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
(4)校际之间深入交流的缺乏。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以本单位师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交流范围局限于校内,不同高校的教师一起研讨野外实践教学的机会不多,学生们更是难以形成在全国地理学领域内的准确定位;小规模联合实习教学模式,虽有不同院校师生的交流,但所涵盖的仅是一两个单位的师生,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校际有效交流仍十分有限。
二、试行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
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突破野外实习区域限制等瓶颈,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由“单干”走向“联合”,将各自长期建设成熟的野外实习基地、精品实习线路和优秀师资加合实习,开展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以“合作、开放、共享、辐射”为宗旨,服务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联合实习每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理科基地高校轮流承办,在中国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之间交替举行,极大拓展了不同区域学生的地理视野。第一届和第三届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第二届和第四届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
1.开辟典型性、代表性的精品实习路线
中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探究素材。全国拥有地理学理科基地的高校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野外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野外实习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实习基地、兰州大学的西北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海岸带实习基地等均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实习线路选取、实习点设置和实习内容安排凝聚了几代教师的心血,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地理学工作者。近几年,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野外实践)”的实施,各地理学理科基地得到了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野外实习基地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5个地理学理科基地各有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强强联合,形成了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带、三大阶梯,覆盖主要自然地理实习内容,大纵深、深内涵的国家级精品实习线路和实习基地联合体。
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路线目前由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构成。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综合实习基地和兰州大学的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实习区域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华北平原、北方草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北麓祁连山区、河西走廊绿洲、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中心商业区、草原植物-土壤地理、黄河阶地、风沙沉积、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和沙漠及干旱区植被垂直分带。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实习基地,汇聚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典型自然地理景观,主要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貌、流域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亚热带植被和土壤及山地垂直分带景观,实习内容包括上海城市地理实习、浙江富春江流域自然地理实习、江西庐山综合地理实习和福建平潭海岸地貌实习四大部分。
2.组建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
在联合实习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承办院校均高度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精心挑选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如华东师范大学依托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师范大学依托区域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构成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的主体,同时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教授也参与野外实习指导,建成了一支由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等20多位教授组成的高水平野外实习指导教学团队。实现了高水平师资与优秀学生的对接,有效提升了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同时,先后有3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参与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承担了大量野外实践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等工作,为联合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编写系统科学的优质实习指导教材
为传承各理科基地先进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提升联合实习的品质,参与联合实习的基地高校组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地理学野外实习丛书》专家委员会。在反复讨论、认真挖掘各理科基地几十年积累的宝贵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系列精品野外实习指导教材。目前,已出版4部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以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浙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程》为例,教材内容涵盖浙江实习区域概况、野外实习计划以及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实习内容的详细介绍。该教材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期积淀的教学成果,同时整合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台站、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最新教学科研资源,突出浙江地区典型的野外实习特色,帮助学生在开展浙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系统领会实习内容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理论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后勤保障模式
联合实习是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跟各高校传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以“高起点、高强度、高综合”为特征,通过遴选优秀学生,提供跨学科、高强度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野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选拔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生。联合实习以培养国家地理学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为重要目标,明显有别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实习,需要高标准选拔学生接受精英教育。联合实习训练学生在原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升短时间内在陌生区域中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把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能力。在全国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成绩、野外专业素质、交流表达能力等因素,兼顾性别比例、个人意愿、深造计划等,每校选拔6~10名学生参加年度联合实习;其他非基地高校中每年从学生中严格选拔出2~3名精英学子代表参与。各高校参加联合实习学生混合编组,每5~7人编为一组,配有指导教师1~2名,以利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
(2)提供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和高强度的实习任务。联合实习时间相对有限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特点,使得高强度的野外实习在所难免,这是对学生身心的重大考验,更是充分激发其潜能的有效途径。联合实习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实习内容不但体现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的高度综合,引导学生综合地掌握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更体现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领域实现综合,将人文地理调查与自然地理考察相结合,训练学生综合理解地理环境中人地关系问题,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北方线实习为例,在近20天时间内,穿越近5000 km,温度变化近50 ℃,垂直高度变化超过4000 m,往往前一天还在祁连山冰川高寒缺氧环境下攀爬,后一天就要在烈日暴晒的巴丹吉林沙漠中跋涉,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是一种历练。学生在身体与环境做搏斗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期间平均2~3天就要进行一次分组讨论和阶段实习小结汇报,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日繁重的实习结束后,还要投入紧张的实习记录整理、汇报PPT准备、汇报内容撰写和总结中。实习结束后,各高校还组织召开联合实习经验交流会,参加联合实习的同学还需要向本专业其他同学分享联合实习的内容和收获。如此高强度的培养训练,是地理学“大师”级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3)建立长期稳定的后勤保障体系。联合实习依托各理科基地高校长期建设的精品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后勤保障由各承办高校联合负责,有效缓解单一院校野外跨区域实习后勤保障的压力。联合实习经费由各承办基地高校共同分担,对非基地高校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实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联合实习同时也制订了严格的野外管理、时间安排、组织纪律、安全保障的管理运行条例,为圆满完成大规模高校联合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联合实习的成效与推广
参加联合实习的相关院校学生地学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极大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普遍对地理学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调查,超过98.7%的学生认为,联合实习前后,其地学视野有明显的拓展,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丰富;91.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地理科研工作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93.4%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据相关院校反馈的统计结果,参加联合实习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98.5%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成为地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质生源。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100-05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Ecolog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n Yueyan1 et al.
(1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str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The Ecolog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a compulsory part of ecology specialty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ways of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paper,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the arrangement,organization,preparation,management,exist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discussed,and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affor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ative majors.
Key words:Ecology;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Management models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以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内容,以充分了解自然界系统运作的原则和预测其对变化的响应为目标,以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根本目标,是一门新兴的、理论性很高、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3]。因此,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把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作为生态学专业本科学习的必修环节之一,它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单一现象,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寓学于乐”、让老师“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4-5]。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2012年生态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为例,主要从实习的安排、组织、准备、管理及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该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提供理论指导。
1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安排
1.1 野外实习任务的安排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生态学专业每年春季学期安排多门专业课程集中到野外进行综合实习。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执行实习任务,由系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的制定及前期准备工作。
1.2 时间安排 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此时主要专业课(植物学、普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土壤学、自然地理学、动物学、景观生态学等)的理论教学已经完成,恰好是安排野外实习的最佳时间,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6]。2012年生态学专业的实习地安排在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该区春季5月份的降水比较少,天气晴朗,气候舒适,植被生长状况也比较好,野生动物出没较少,从实习环境需求、安全的角度考虑,5月中、下旬安排实习比较适宜。
1.3 制定实习计划 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实习的顺利开展,制订完善的实习计划是重要前提。主管教学的院长安排系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和路线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1.4 实习学分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野外综合实习共3周,共计3个学分。
1.5 实习形式 生态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由院系统一组织,集体进行,具体可视当时综合实习地的条件和实习内容灵活确定。根据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进行实习分组,由院系辅导员和学院实习管理人员选择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人),综合考虑组员男女比例、学习认真程度和平时活动参与表现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组员分配,一般情况下每组人数控制在8~10人,并将分组情况及学生联系电话上报院综合实习管理办公室。各组组长协助课程实习教师组织好所有实习活动,及时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给组员,并将实习中学生的实际问题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通知组员携带相关的实习仪器、生活用品等;实习过程中负责整队、清点人数、组织乘车和安全工作;每门课程实习结束后,组织小组组员编写实结和心得体会。参加实习的教师包括各门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实习)、生活后勤教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及相关生活要求)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习情况),由学院统一指派,学院教务办公室通知相关教师具体实习时间和行程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要服从学院领导和实习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协助管理学生生活起居、安全和实习情况。
1.6 制定实习纪律 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作为一项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人员分散,组织管理难度大,要求参加实习的全体师生必须要服从领导,团结互助。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纪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野外要注意安全,包括交通、饮食、爬山涉水、野外采样等方面的安全,实习实习半军事化管理,要求师生按时作息,按时就餐,进入林中严禁烟火,出外必须集体活动,不得私自行动,并要以良好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综合实习。
(2)指导教师应于实习前一天到达实习地点,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实习期间要发扬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与实习基地周围群众的关系,谦虚谨慎,诚恳待人,时时处处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3)学生要遵守实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无故不能出勤者,应提前向实习指导教师和总负责人请假。学生因病、因事请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总负责人批准方可离队,并将请假期间行程安排、行程联系人、联系方式和归队时间以书面形式告知实习负责人。
(4)实习过程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做好实习记录,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和内业工作,能参考相关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结,提交实习报告。
(5)学生未参加实习或成绩不及格者,均不准毕业,按《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学藉管理实施细》有关规定处理。
(6)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准则。实习结束后,实习学生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门课程的实习报告,按照实习计划安排的顺序装订成册,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系主任安排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综合表现予以评价,并在学生实习报告上评定成绩。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应依据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提出所负责课程的建议成绩。后由院部综合实习领导小组(教学院长、系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代表组成)考核确定每位实习学生的综合成绩(部分实习工作在校内完成的,应结合校内外情况综合评定)。综合实习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0~60分)5级评分制评定。
2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准备
2.1 野外实习地点考察 院部安排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负责人提前到实习地点,预先进行实地考察,并按照课程实习内容、目的和要求,统筹实习行程安排和实习时间安排,确定实习路线,同时联系食宿、交通工具等。
2.2 实习经费预算 按照野外实习计划的日程安排和食宿条件,科学合理进行经费预算,以不让学生多花一分钱,又能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为原则。各班班长收齐实习费用后交生活后勤服务老师妥善保管。
2.3 实习内容的制定和实习指导书发放 系主任安排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撰写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书,交由系主任整理并装订成册,下发给实习班级班长,由班长下发给各位参加实习的学生。
2.4 实习动员及实习仪器发放 野外实习之前,学院领导组织所有参与实习的师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教学院长和系主任传达实习计划,讲述野外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重点讲述实习注意事项、组织纪律和安全事项,尤其要强调实习纪律、安全制度、实习期间的请消假制度等,并告知学生携带雨具、太阳帽、背包、手电筒、个人洗漱用品及日常医药用品,比如藿香正气水、创可贴、消炎药等。课程实习指导教师重点介绍实习区概况、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安排,让学生明白实习时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内业实习需要做什么、实习报告如何编写等,并简要介绍课程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会后,实习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实习计划及具体的分组情况,准备相应的实习仪器及用品,并组织发放,明确责任到学生。例如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常用的仪器有GPS仪、钢卷尺、标本盒、样品袋等,用具有标签、记录本、小刀、铁铲、标本夹、标本纸。
2.5 联系交通工具 由院办公室负责联系交通工具,通知实习教师和学生按时到指定地点上车,放置实习相关仪器设备和生活用品。
3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野外综合实习的关键环节在于实习的有效组织与合理管理,应重点把握以下5个方面内容:
3.1 实习计划的执行管理 到达实习地点后,按照日程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目的、要求及实习内容开始调查、记录及标本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野外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资料的方法,学会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压制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具体课程实习内容和要求见表1。
表1 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课程\&内容\&要求\&植物学
(树木学)\&1.见习野外实习的预备工作、组织管理方法;2.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野外观察记录、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标本的野外鉴定方法;3.认识实习地常见植物150种,掌握重点科、属、种的鉴别特征;4.植物区系特征分析及植被类型考察;5.学习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1.掌握重点科的特征,认识常见植物100种以上,独立运用检索表鉴定5种以上不认识的植物;2.了解有关植物分布的规律性、经济用途、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标本的采集、记录及制作方法,每组压制一套标本;4.完成20种该地主要植物的分类和特征描述报告。\&微生物学\&1.野外采集真菌标本,通过图册和资料鉴定真菌种类,分析不同菌类生长环境及其危害状况;2.参观常见食用菌菇房。\&1.了解各种大型真菌的生活环境;2.掌握真菌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熟悉常见真菌种类、为害及特征;4.掌握常见食用菌培育流程。\&自然
地理学\&1.掌握实习地地貌形态;2.对实习地的岩石进行辨认;3.掌握实习地构岩矿物的特征及性质;4.学会罗盘的使用方法,运用罗盘仪测岩层的产状。\&1.掌握地貌形态、岩矿物的特征及性质;2.掌握岩石的辨别方法;3.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动物学\&1.主要掌握常见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扩展动物类群的知识;2.白天昆虫采集和晚上制作昆虫标本。\&1.认识常见的动物;2.了解所实习的环境、动物区系的基本特点;3.掌握昆虫标本制作、浸制标本制作、剥制标本制作方法;4.熟练使用《检索表》等工具书。\&气象学
与气候学\&1.熟悉主要生态因子光、温、土、风的测定方法;
2.分析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1.掌握生态因子测定方法;2.了解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及技术;3.分析生态因子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土壤学\&1.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挖掘方法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2.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3.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1.掌握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2.学会分析土壤样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土壤肥力等级评定;3.分析土壤特性与其地形的关系。\&森林
生态学\&1.森林群落梯度格局分析,沿海拔梯度林分特征变化;2.观察林下光照、群落结构特点、植物区系组成特点和群落生态结构单元划分、林下更新情况;3.掌握不同建群种生态特性和群落功能群划分方法;4.分析不同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特点、群落结构特点和自然演替规律,确定森林演替序列。\&1.学会生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
2.掌握主要生物群落分布梯度规律;
3.森林群落生物量分层测定,编制优势种群生命表,评估典型森林群落碳汇功能。
4.通过实地调绘和航片卫片解译及小尺度的斑块特征分析,在GIS相应软件上绘制局部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做出现状评价、功能区划、管理规划。\&普通
生态学\&1.典型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个体数量和群体数量指标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植物种群分布格局调查,而后进行群落成员型组成分析、生物多样性计算、格局判定以及种间关系、生态位等的计算;2.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测定、生物量测定,森林群落立地质量的分析评价等;3.森林景观格局遥感判定识别和实地踏查分析,地形图调绘,提出生态系统管理措施、该区发展森林旅游的景观资源评价和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景点规划等。\&生态学
实验技术\&1.重要值计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别调查计算各物种重要值;2.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尔指数及辛普森指数;3.群落的最小面积调查;4.主要物种的分布格局分析计算。\&1.根据群落特征,构建典型群落物种重要值计算公式;2.熟悉常见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3.掌握群落最小面积调查方法;4.选取典型物种分析不同群落成员型物种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态特性的关系。\&景观
生态学\&1.了解实习区域景观整体特征,识别斑块―廊道―本底的基本模式;2.根据具体情况描述斑块的相对性和尺度性,描述廊道的基本结构特征,描述在实际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斑块、廊道、本底之间的关系;3.了解流域高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下游水文效应,流域上游的森林经营活动如何影响景观空间格局。\&1.使学生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理解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要素的影响;2.了解斑块-廊道-本底的基本模式及斑块、廊道的基本特征,3.了解流域尺度上流域上游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下游的关系,从而提高从景观尺度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遥感技术
与应用\&1.识别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图像特征,根据实地情况初步判断遥感影像拍摄区域的整体特征,描述野外实地踏查过程;3.建立目视判读标志: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和实地对比,描述图像中包括的地物类型,在色调、大小、形状、纹理、阴影等方面的特点及分布的空间位置;4.对实习区域进行解译分类,划分出具体的地物类型。\&1.了解航空像片或者卫星影像的基本特征;2.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解译标志的建立方法,掌握航空像片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不同植被类型、岩石、耕地、居民地、道路等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目视分析的一般方法;4.能够进行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类。\&城市
生态学\&1.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影响;2.进行城市植被类型调查;3.调查分析城市环境与树种多样性的关系。\&1.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功能特性,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2.掌握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分析城市植被环境特点及其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3.2 日常生活管理 生活后勤负责教师在学生到达实习地点之前,做好学生的食宿安排,做到安全、方便、卫生、价格低廉。野外实习不仅要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工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自我管理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良好的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过程中师生同吃同住,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有效开展思想教育,使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实验仪器管理 实习期间各小组负责保管各组的实验仪器,不得故意破坏、丢失相关仪器和调查记录,并能正确应用实验仪器。实习结束后各小组清还仪器用具,对于丢失和损坏的仪器要按照仪器管理制度进行赔偿。
3.4 实结报告的管理 返校后,各小组对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进行整理归类,制作标本,对在野外调查的气象因子、土壤、种群、群落数据和地质地貌、自然地理景观、森林景观图片等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各门课程的实结报告,并结合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心得体会。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后,统一装订成册,交学院教务办公室存放管理。
3.5 实习成绩评定管理 交齐实结后,实习负责人安排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既要依据实习作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又要参考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遵守纪律情况、团队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7-8],提出各门课程的建议成绩,由院部综合实习领导小组考核确定最终成绩(部分实习工作在校内完成的,应结合校内外情况综合评定)。综合实习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5级评分制评定。成绩评定结束,系主任组织各门课程的实习教师组织教研活动,认真总结分析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3.6 实习经费管理 生活后勤服务老师负责管理实习经费,实习完成后与保护区负责人整理、结算实习师生食宿费。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中产生的经费账目报学院领导审核签字,并到学校财务主管部门报销、存档。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实习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涨,各项野外实习开销(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呈现出直线增长趋势,但各高校的实习经费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野外实习经费很难满足需求,每次进行综合实习时,都需要组织动员学生自筹经费。对于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向相关管理部门说明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对于完善专业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说明目前实习经费不足的现状,使相关管理部门意识到增大实习经费投入的紧迫性,从而实现实习经费投入的实质增加[9]。当前的实习时间安排一般比较紧张,实习地点多选在自然条件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这无形中增加了实习经费的投入。因此,为节约实习经费[3],可以考虑与旅行社合作开展实习,科学安排实习路线和合理确定实习地点,同时根据实习课程性质将实习任务分为综合实习和单科课程实习2种,减少综合实习的实习投入,多途径收集资金采取单科课程实习。
4.2 实践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生态学学科的强理论性和高度综合性,只有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丰富体验,才能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理论内容阐释与实际现象分析相结合的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多,教师少,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记[10],以致无暇顾及周围景观多样性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从野外获得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偏少,无法形成系统思维和整合分析,教学实习效果相对较差。笔者认为,扭转这种局面的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互动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即采取启发、提问等互动方式开展实践教学,野外实习出发前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具体实习地点生态现象,然后通过实习地点讲解,最后在撰写实习报告时形成科学思维,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问、有所悟”,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释现实环境问题。
4.3 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增强 在科学规划实习出行路线和合理确定实习地点的基础上,其他课程体系由于侧重点不同,也需要优化选择特色实习地点,如污染生态学可开展在学校污水处理场参观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可在太岳山森林经营管理局灵空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参观学习等。综合课程实习地点也应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增加实习地点,如通过蟒河自然保护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对比分析,可增加学生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直观印象,通过增强学生“三练”(练腿、练眼和练闹)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对生态学理论和中性学科的认识,同时通过与院相关学科(林学、水保)的同步实习,丰富学生对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及生态技术等的认识,完善生态学专业学生“分向培育模式”(科研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教学和实习体系,培育学生生态整合的思维理念,完善生态经济的思维视角,提高生态规划的应用范畴,健全生态管理的管理体系,形成因材施教、准确定位、分向培育、铸就人才的专业人才培育思路。
参考文献
[1]魏民.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规划设计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3]郑钢,顾翠花,林夏珍,等.关于改进园林植物综合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214-216.
[4]邱清华,邓绍云,邹玲,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8-170.
[5]邓兰生.《植物营养学》课程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6-238.
[6]闫永庆,王昆,樊金萍,等.园林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2):115-116.
[7]罗侠,诸立新,王慧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114-115.
[8]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9]熊国勇,张同林,余波,等.生物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新困境与改革应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l1,32(6):42-44.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认识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5-02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6]张燕.关于完善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