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1
一、高中作文校本化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展高中作文校本化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改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校本化作文教学创新落到实处,需要广大教师更加深刻地领悟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把握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情感状况,合理整合资源和运用技巧组织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改理念。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对教学资源的重新组合、教学方法的提升优化,教师在组织校本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与课改理念保持一致。其次,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资源。校本化作文教学体现了地方特色,利用的多是个性化资源,例如参观本地的景点,探究学校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分析近期学校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等等,这些方面的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多观察分析以及发掘运用这样的资源,服务于作文教学工作,体现作文校本化教学的实效性。另外,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校本化作文教学,其本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的教学过程,实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作文校本化教学的成效,教师要潜心研究心理学,准确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状况,善于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他们的角度切入教学,营造更加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教师的积极尝试有效推动了校本化作文教学
实施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除了制定周密的计划,还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作文教学校本化改革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和提炼,可以推动作文教学校本化探究的进程。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提出,在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积累素材,同时要开展现场研讨和指导,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加深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与把握,能够显著提升作文教学成效,这一条建议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也有教师提出,作文教学校本化应当体现教学空间的拓展延伸,既要抓住课堂教学,也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要结合教学专题开展课后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经验体会,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技巧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布置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的过程中,也要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让校本化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更接地气,更加适应教学实际,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师生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积极开展校本化研究与探索,是全面贯彻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举措,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执行者又是设计者,从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到具体落实,再到研究提升,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双重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建立两者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课题的实施,要强调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能够让他们准确把握教学改革的要求与要点,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对教学改革的方向、路径以及实施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的成果。无论是学校还是教研组、课题组,在处理上述两者关系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关系、建章立制,使其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只有将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增添活力,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生动高效。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校本化研究的各种要素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技巧,促进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对高中语文教师履职尽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当主动适应和积极配合,共同推动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2
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政治课教师要积累广博精深的文化底蕴。时代要求,政治教师须具有通识型特质,不仅要有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还必须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则是教师的灵魂。因而政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地理、伦理、哲学、艺术等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内化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和信念。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的力量,学习、感悟、接受教师所传导的人文的理念与精神。例如,笔者会侃侃而谈“七月革命”的起因、“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的背景、“公车上书”引起的中国民众政治革命等这些历史,用来印证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会利用“宇宙要爆炸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的恒星,才能让地球上的女士们穿金戴银”这种诙谐的方式表达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把物理、地理等自然知识以人文化、哲学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并接受世界的物质性;会用楼兰少女的发饰、庞贝古城的市集、甚至用“江南style”来诠释文化的时代和地域差异……较之缺乏人文色彩的学科语言,这样的教学自然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政治教师不单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更要以自己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教师的人格、言行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例如,笔者始终认为具备积极友好、自控自律、充满信心、善于合作的人格特征是政治教师基本职业要求;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文明礼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这是政治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是职业素养。唯有通过以身作则,不断传递着这些素养,并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爱祖国,才能真正感染与教育学生,让充满高尚人性的思想政治课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须主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抓好人文精神的升华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闪闪发光的人文精华。例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规则亦属道德伦理范畴,染色剂、毒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等,这些生产者为一己之利置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不仅仅是市场天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然,也是信用教育缺失的结果;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仅是价值规律歪曲的表现,权利意识、公正意识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正。
再如《政治生活》模块中,公民义务的履行反映在道德上即是要求公民具有责任意识,政治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精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温总理曾在2010年两会中阐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党的十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提出“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党的治国理政和政府的履职,处处体现出庄重与温情的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环境的维护与尊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须将知识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
假如,学生怯怯地问:“老师,我学‘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有什么用呢?”这时作为政治教师,绝不该驳斥他,而应欣喜地发现学生正在关注哲学的真正营养所在――启迪心灵。哲学授课不但要使学生增长智慧,也要引导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思维精华,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更遑论《文化生活》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模块,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几乎课本所有的字里行间,开发好教材的丰富人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价值取向。
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学模式
构建人本教学模式,开发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
“灌输――接受”“宣讲――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具备较高知识素养的政治教师的运用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取得良好的评估成效,但与此相应的被动学习方式很可能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笔者主张开发多种教法和学法。在这里仅以“探究式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例如,笔者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将要进行综合探究的主题――“文化竞争力”。在总结所学文化的作用之后,引导大家析清“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两个概念。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的生成次序,选择三个主课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认识和开发周围的文化”,让同学们自行分成三个小组,选择题目,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进行研究,回答他们所选择的那些问题。每个同学就小组任务进行活动,组内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
笔者在小组活动中指导方向,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组成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合作探究自己的课题。最后,各组依次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也在展示过程中将自己设置的解决问题的环节生成设问,交由大家群策群力地进行推敲、辩论和探讨,我们师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第一组同学选取了“感受文化竞争力”作为切入点,用“哈利波特”文化现象作为例证,抛出“‘哈利波特现象’折射出文化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结合自身的体会说一说:当今时代,哪些国家的某种突出的文化竞争力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结合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例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得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二组同学给自己的课题取了一个标题:“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提升文化竞争力”。茉莉花、中国茶文化、京剧、古筝、敦煌壁画等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征服世界、赢得尊重和喝彩的原因,也列举了《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流失和外域文化殖民的危害,提出应“提升文化竞争力”这一议题,并就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给出自己的意见,进而号召全体同学集众智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出谋划策。第三组同学则做了一个“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我们周围的文化”的专题,学生整理了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现状和未来规划,学校的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身边文化的作用。
这堂课的探究任务完成得很充分和全面。课堂上主动权在学生,教学过程是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提高,实现了协调发展。
开发课外资源,丰富学生感知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点经验向大家推荐。
推行学科校本课程 针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低、投入热情少、学科价值不足的现状,笔者通过参与天津市“空中课堂”授课,将选修课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编纂成36课时的录像,它集大量现实生活和实例分析、集前沿科学知识与人文理念,网络录像课供同学们选修。这样做既使学生抛离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可在主动学习中提升了对美德的追求,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笔者还联合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和地理教师着手编制校本课程《雍阳文化与运河文明》,一系列高品质的丰富而鲜活的现实素材,展现了家乡的历史与今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报效故土、回馈桑梓的热情。
多种活动,打开四维空间 坚持开展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定期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辩论会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创设了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例如从2012年起,文科班学生就开始进行“时政论坛”活动。该年暑假后一开学,学生自行组织的“时政论坛”,就对刚刚发生的“温州7・23动车事故”展开细致而冷静的点评与讨论,并郑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年来,他们的讨论涉及到各个领域,如“基础教育择校现象”;就业时的“出身歧视”“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一系列问题”及“最美妈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网络信息管理讨论;2012年春节的“巨额奢侈品境外消费”;北京“一场大雨的拷问”;官员财产公示的人权探究等。通过这些主题,同学们能将一些最新时事联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点,学会运用的基本观点、方法,全面、正确地观察、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开展多种活动,尤其是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情景引入课堂,不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缩小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让个人跳动的脉博与祖国的步步发展息息相关。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3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盛行,而民族音乐却颇受冷遇。课堂上,学生普遍对学习民歌、欣赏民乐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不愿意听,有些教师担心影响课堂纪律便投其所好,把教材中出现的民歌、戏曲统统删掉,在课堂上大唱流行歌曲,一时间“你是我的小苹果”,“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歌曲回荡在很多校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传授民族音乐知识的重要性。课堂上我注重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引导学生逐步对民间音乐产生兴趣,从小爱唱民谣、民歌,受到民族艺术的熏陶,爱上民族音乐。我在介绍中国戏曲时,重点介绍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世界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介绍驰名中外中国国粹艺术的京剧;介绍抒情、悠扬、委婉的汉族民间小调,极富江南乡土气息的江南紫竹调;介绍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的广东音乐以及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和乐曲,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二泉映月》,介绍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五声调式和世界上最早用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我国明代大音乐家朱宰值取T谝衾纸萄е形一瓜蜓生介绍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加深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分析处理爱国题裁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我把教材中爱国题裁的歌曲分成了三类:古曲类《苏武牧羊》、《满江红》等,革命歌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现代歌曲《我的祖国》、《国旗多美丽》等。在教唱这样题材歌曲时,我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歌曲,深刻理解歌曲内容。比如在《义勇军进行曲》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当《风云儿女》开拍时,作词,并请聂耳谱曲,但歌词还未写出就被当局逮捕。后来被关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偷偷地把歌词写在两个烟盒的被面,趁家属探监之便带了出来。聂耳接到歌词时,已准备去日本,他立即谱出初稿,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改,只好带到日本。聂耳到日本后不几天,就将曲谱修改好了,很快地寄回电影公司。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问世,《义勇军进行曲》很快流传开来。很多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抗战最前线。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后我总结: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不朽的,因为它高昂激奋,催人^进,它是中华民族的号角,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祖国危亡而斗争,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出现特强的小军鼓独奏,接着在隆隆的炮声中奏响军号的前奏再引出以后半拍(弱拍)起唱的、发自内心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在抗战烽火刚刚燃起时,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演唱?学生肯定会选择较弱的力度来演唱。在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时,作者突然运用了休止符,造成了一种紧迫感来突出“最危险的时候”从而引出了“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由弱到强层层递进的呼喊声之后,号角式的音乐再次出现,它象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曲尾声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更富有推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
社会的大环境没有给予孩子崇高的爱国理想,打开电视“死了都要爱”的精神鸦片,媒体通篇报道老人摔倒不能扶的利己哲学,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在教学过程中,若我们不去帮助这些天真的少年儿童树立担当有责任心,那么我们的未来,连最起码的助人为乐都没有的一个人何谈爱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震撼,我更让我的学生以帮助别人为己任,从身边的一点小事做起,我相信,音乐带给学生的心里引导结合到实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人,一撇一捺,哪一边出了毛病,都无法昂首站立,我很欣慰我能从事最一线的教学的工作,天真的少年儿童我给他们画上什么色彩都将陪伴他一生,我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在教育学生有担当做个帮助别人的人时,我在学生面前,时时做他们的榜样,培养学生助人为乐,鼓励学生自编自导好听的歌曲,让正能量的歌曲响彻校园。每当我教唱这首歌时,学生只要听到它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就会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歌,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去珍惜的同时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将来用知识和力量报效祖国。
三、捕捉欣赏教学音乐形象,领会其中爱国内涵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内容,音乐形象极其鲜明,一些作品极具爱国热情。
在欣赏某些外国作品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捕捉音乐形象,使学生领会其含义。如欣赏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等,我向学生介绍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手段赞美祖国光辉历史、美好山河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的,以此来启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讲音乐家爱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喜欢讲音乐家的故事,更爱讲音乐家爱国的故事。
五、梳理凝炼优质课程资源,提升教育资源品质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4
一、搭建师德培训平台,培养敬业爱生品格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我们始终把它列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重中之重。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同伴互助、履职承诺,自查互评、实践反思等方式,引导教师将理论素养转化为自觉履行师德、师风的具体行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把践行“献师爱四做到”落实到位:一是做到将教师爱之情落实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与善待上;二是做到将爱的行动落实在公平、公正育人及与特殊生结友相处等方面。三是做到将爱的能力落实在“对少年行为塑造矫正技术”掌握运用上,四是做到将爱的艺术落实在严爱相济、因人疏导等方面的教育艺术上。献师爱四做到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让教师从沐浴着师爱之情而健康成长的学生身上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了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创设多元开放培训平台,提升课改适应能力
1.分层立标,夯实梯队教师业务培训
(1)对新教师进行“入格”培训,让其在实践中学会教育教学基本功,以适应教师角色转换。采用拜师学徒法,骨干教师对新教师在“知、行、能”上进行传帮带。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每学期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班团活动,写一份全面工作总结。
(2)对青年教师进行“上格”培训,让他们在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上,发展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参加基本功比武、学科教学竞赛、课件制作评比等,反思成绩与不足,确立发展定位,学校为其尽快成长为一名新秀提供必要的机会和资助。
(3)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训,让骨干教师发展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通过参加省内外研修班学习,掌握前瞻性教育观、质量观等。通过参加各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不断创新教学风格,站在课改前哨,以专家型姿态引领教师发展进步。
2.搭建新课改培训平台,促进教师角色转型
(1)开放式培训。一是走出去。十一五期间我校派百余人次去省内外培训学习,汲取优秀实验区经验,聆听专家新课程讲座。理解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外出培训归来的骨干做好课改培训的二传手,以不同方式予以汇报、讲座、辅导,或执教一节新理念的观摩课。二是请进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先后10次请省市教科研专家、教授、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与做课,借助网络资源组织观看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特级教师讲座及新课程观摩录像。 同时,我们挂靠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作为外语教师培训基地,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或请院领导教授专家到我校进行讲学辅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全校教师卓有成效地受到了新课改培训。
(2)多元化培训。一是利用双周业务学习时间和假期集中办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通过对新课程相关资料的学习辅导,解决理念层面问题,通过看示范课及案例分析,解决理念与实践对接中的感性操作的问题,专任教师课改培训率达100%。二是强化小群体校本研学合作机制。为推进以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我们坚持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例为引领,开展“研—培—用”相结合的集约式磨课研学活动,真正形成了教学问题研究化、研究问题课例化 “研、培、用”一体化的团队研学模式,起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解决课改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学校鼓励教师自学。每学期学校为教师订阅近万元报刊、课程培训资料和电子资料。同时根据学校研训主题及教师需求,学校为教师网上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学校有关领导及校园网站及时将网上相关资料或目录索引印发给所需教师,让教师到各网站自己查询。
三、打造技能培训平台,锤炼教师现代教学基本功
1.创建信息技术培训平台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了多种媒体的购置。建起了千兆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网络学习室,电子监控网,40%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使教师尽快掌握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轮训,专任教师100%达到初级标准,80%教师掌握电子备课及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有40%的专任教师已达到或即将达到中级标准,每学期举办来的多种媒体与课程整合的研讨课,参与率达95%以上。
2.创建心育技能平台
新时期未成年人的心理与以往相比更为复杂,因此,把握学生心理教书育人已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技能。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列入教师培训中,在全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心育通识培训外,还选派骨干去省市参加系统培训。回来后在教师中进行系列讲座与实践训练,开展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高效率课堂教学研究与评比活动,课堂上教者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以最佳心态进入学习。倡导班主任要做学生心灵的“保健医”,将“关注心灵环保,呼唤绿色批评”视为育人理念。
3.创建科研技能培训平台
借助十一五课题研究平台,让教师在科学探索的实践体验中提升科研素质。十一五我校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4项,90%的教师参与研究并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22人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优秀实验工作者。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发展性课堂教育手段与初中新课程有效整合研究》被中央教科院科技研发中心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集体。我校总结的《“言情激励”是发展性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非物质化手段》一文在全国课题推进会上介绍,被总课题组专家认定为最有影响力的成果,并刊发在中央教科所张敬培主编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课题研究文集上。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教为学服务的发展性导学达标五环节模式”,已在学校推广应用,并被中央级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刊发。
四、提供自我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促教兴校中大有作为
为检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专业素质发展水平,学校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舞台。学校每年举办课改“达标课”、“创新课”、“教学大赛”、“基本功大比武”,举办师德演讲会、教育论坛会、多种媒体课件展示与评比会,先后有17人设计并执教的18节新课程优质录像课在参加中央教科所、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全国发展性课堂有效教学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有39人次执教的46节课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评选中被评为优质课。学校《科研报》及《教科研视窗》及时刊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及经验总结。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研究月”活动,每年征集两次教师的研究总结、案例、学术论文及科研报告等科研成果,并将优秀成果向上级科研部门推荐,或汇集成校级研究文集。五年来学校共投入两万余元奖励课堂教学创新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5
2011年,他从教育部到基层出任中南大学的校长,从事微观高教改革与管理工作。张尧学校长既拥有宏观高教改革的经验,又有微观高教改革的经历,这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是不多的。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担负着新一届参政议政的历史责任,完成这些历史责任最根本的是提高全体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关键是做一个合格的学习型的代表、委员。张尧学校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就怎样做好一名学习型委员,以及中南大学高教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交流。
记者:张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刊的采访!首先,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的杰出代表,您有哪些感受?
张尧学:作为一名新委员,我想首先是要好好学习,学习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这包括向老的委员们学习、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和通过调查研究学习等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的问题,通过政协,及时、真实、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对群众关注和集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做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
作为中南大学校长,我要进一步推进校内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我们要在十精神指引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系统推进人事制度、本科教学、科研体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医学教育等在内的系列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尽早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记者: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您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张尧学:党的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明确了“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总布局和建设思路。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前面的道路还非常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不断深化改革。
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我最关注的问题有:一是大学如何加强和推进自身的改革,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大学怎样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生态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国家和地方服务?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界应如何看待大学,怎样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中小学教育?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我也关心环境问题,例如PM2.5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等。
记者: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协委员是地位、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那么作为新一届的政协委员,您将如何履行职责?
张尧学:做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既要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又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因此,我要认真学习包括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十报告等重要文献、精神,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关注媒体动态,踊跃参加各种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讲座、委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身主动依法履职的能力。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将以中南大学为样本,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带到政协会议上去,结合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
作为教育界委员,我将充分利用参政议政这个平台开展调查研究,就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仔细筛选,认真听取高校有关师生代表的心声,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建议,形成选题深入、调研广泛、分析透彻、建议可行的高质量提案,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过去一年里,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南大学校内改革得到了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请您谈谈主要经验和体会有哪些?
张尧学:首先,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师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短板主要在价值观的判断、价值分析方法及标准上。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办学路子,就要把大学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标准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价值分析及分析方法、价值判断的标准。我们要通过这种教育,体现学生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工作后拿的工资有尊严,还应该让他们在学校就拥有尊严。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自由的思想,能自由地讨论,他们的声音也能够得到响应、回应。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靠言语、理论上的传递,更要靠所有的老师、管理人员一点一滴去做,甚至整个大学的一草一木,都要去影响、去渗透,直到他们的血液中。学生在学校受到熏陶,当他走出社会,能够终身受益。
改革中最难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不可能不碰到困难,改革中遭遇问题、出现问题,是发展的必然规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应对。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年龄较大的讲师,已评上教授的年轻教师,以及部分年龄较大又没有课题的教师,他们的压力就比较大。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同时学校采取系列措施。如: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会拿出1000万元经费来扶持这部分人,给他们1~2年的时间过渡,帮助他们在科研上立起来。
其次,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是赢得了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往往是利益的再分配,总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学校的此次改革,不动存量,只在增量上进行调整。在保持既有利益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和绩效,通过涨工资、涨津贴的办法,来决定增量的多少,用增量来激发活力。
从教师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让教师生活得更加幸福,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好地去做学术、做学问;从学校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使学校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发展;从服务地方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把大学的科技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学生角度来看,改革就是努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好的照顾。学校改革,是在大家取得较多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实施,确保稳中求进。改革采取的是放权的方法。学校把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在人事制度、津贴分配、学科设置、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才引进、研究生录取,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自,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再次,改革有序推进的保障是制定了成系统的改革方案。改革本科教学,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受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首先,落实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强制性提高。目前,除外语、体育等少数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已全部由教授、副教授上课。其次,实验室逐步全天候开放,向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012年,学校在原有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增加1.4亿元专门用于本科生的实验、实习课程。第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012年,学校专门出资4千万元给教室安装了空调,并对食堂、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2013年,学校还将对4栋学生宿舍进行改造。让学生在中南大学享受更好的教育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2012年,学校入选了“中国百强企业最爱的10所高校”。
改革科研管理,在推进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同时,确保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2年,在有色金属行业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学校科研经费增长了近10%,获得了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论文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比如SCI论文,已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全球500强里排54位,在中国52家入选机构里排第6位。
改革人事制度,关注青年人才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给青年教师“松绑”,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专心专意地做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学校制定了“讲师不上课”的规定。从2012年开始,学校分别给进校的理工科、文科青年教师每人提供20万元、15万元科研启动费,同时另提供相应的安家费。学校为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提供绿色通道,每年单列5~10个指标,让优秀青年人才有上升的机会。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提供提升管理能力的平台,在一些较大的二级学院增设一个副院长岗位,让青年教师学习做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2012年,学校已选拔6位青年教师担任相应二级学院的副院长。
改革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探索教授治校、教授治院的管理新模式。学校制定整体规则,学院制定实施细则。在操作层面上,扩大了教授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规定,教授委员会的成员任期不得超过两年,且决策过程完全公开。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科、学院和高校的发展规律。
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博导和硕导资格遴选、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医学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改思路、给平台,发挥着激发活力的作用。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挑战
收稿日期:2007―05―19
项目来源: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4JZD00024);本项研究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以教育促进云南省贫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实验”资助(项目编号:10450670)。
作者简介:李孝川(1979―),女,汉族,云南省曲靖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贫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研究。
王凌(1952―),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新课程的推进、实施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是新课程的终极实践者,新课程的理念及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教材的建设者及开发者;教师应成为新的评价理论、方式的实践者、探究者和创造者。然而,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淡薄;民族人口整体素质较差、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等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适应和达到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能否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的瓶颈。新课改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1.作为生态边缘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本身就属于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利,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面对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直接服务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肩负着帮助其摆脱困境的重任,特别是面对教育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挑战,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任重而道远。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和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地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
2.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管教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关注最多的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这种机械重复的方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只关心教书,很少把教书的着眼点放在能力培养、技能学习和育人方面。几年的教书生涯,使他们大致熟悉教材的套路,把教学模式变成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经书”,教学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忽视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未改变以往教师“说教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作为被动执行者和实际操作者角色受到挑战
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角色规范的内在需要。这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客观趋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但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普遍认为研究是一种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需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需要参与研究,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教师未养成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的意识,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而认为从事研究就脱离教学实际,把教学和科研分离开来。不能以研究者的姿态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结合理论进行思考,并富有创建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在大多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心目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定的,教师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其任务就是教授,被动地接受教材内容。加之新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就使得多数教师根本不了解国家层次、地方层次、课堂层次、学生层次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及形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
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自由发展的能力,其贫困是不言而喻的,贫困制约了人们实现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加之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与外界联系较少,交流机会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极深,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现状,较为重视短期效益问题,这就使得学校教师不易很快转变观念去适应新课改对其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科结构不配套。表现在缺乏音、体、美、计算机、外语教师,这些课程只能低水平地应付,有的根本无法开设,有的山村小学只能开语文、数学两门课,更多农职中学缺乏职教专业师资。因此出现了代课教师比例增加,中学教师拔高使用,非专业教师代用、替用等现象。
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人才分布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多集中在乡镇,贫困偏远农村地区学校难调进教师,安排去了干不了一两年都坚决要求调出,知识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多调到乡办学校任教,有门路的教师有不少调离教师队伍。致使贫困偏远地区缺乏教师,偏远学校教师在编少,公办教师少,教师学历低。这种人才分布失调,严重影响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3.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教师的业务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年来,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离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部分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所占比例大,他们中间许多教师只有初中文化,即使现在取得中师学历的,也只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其实际拥有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他们除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外,多数教师还一身兼两职,既是教师,又是农民,白天上班,回家还要务农。此外,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缺乏资料,教研活动少,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业务方面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4.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存在困难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由于教育经费缺乏,无法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这些地区教师的职前培训严重缺乏。尽管近几年来通过履职晋级等方面的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程度的职前培训,但是由于缺乏培训经费,这类培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自己出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教师而言,不仅没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反而挫伤了他们的从教积极性,职后培训脱离了实际需要,流于形式、内容不实。因此,许多教师只能停留在毕业时的知识水平上,教育教学水平不但难于提高,还有下降的危险。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联系不够,教师继续教育还有待加强。显然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培养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现代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为了适应挑战,作为现代教育承担者的教师必须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到“做”。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在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揭示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寻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冲破陈腐的教育教学模式,大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发挥政府职能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考虑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教育经费倾斜政策力度,实施特殊教育政策,发挥地方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扩大地方教育发展的自。使部分有条件的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能够采取一定措施,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扶贫,特别加大对教师的扶贫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边疆贫困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开设课外活动课、自然课、劳动课、科技活动课,增强师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有效的建设者创造条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在“三教统筹”的同时,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农科教结合”的角度出发,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切实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教师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针对目前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现状,为使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融入新课程、驾驭新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国家和地方在加强和扩大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时,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上,着眼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观念、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使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上发生变化。教师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在步入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新课改既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而对这样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学校组织必须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此就要进行与这种形势变化相适应的观念、知识、技能的培训,它要解决的是当前教师队伍在面对这种变化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的整体问题。因此在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是采取全面铺开,大面积进行培训才能迅速改变这些地区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落后的现状。培训方式必须适合教师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的需要,形式应多样化,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与在职相结合;报考成人大、中专与中心学校、专题讲座与培训班、观摩与讨论相结合;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采用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它为教师在和谐与求实的气氛下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为其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提供了机会,为评价者、评价对象共同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机会,这种评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专业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可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水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124.
〔2〕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5.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