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财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财活动范文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联合隆重举行农牧民算账理财培训活动启动仪式。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向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感谢。
按照安排,我们今天走进**,拉开了农牧民算账理财培训活动的序幕,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来金融和算账理财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农牧民群众摆脱高利贷问题带来的困扰。高利贷是指以牟取暴利、索取高额利息为主要目的民间借贷。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正规金融网点少,农牧业生产经营周期与信贷产品周期错配,因病因灾因意外急需资金,农牧民缺乏基本的算账理财知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社会安全隐患、阻碍了脱贫攻坚整体进程。
鉴于此,各地、各部门通过调处疏导、普惠金融服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算账理财培训等举措,高利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后,我们将把 “送金融知识”进农村牧区活动作为经常性工作开展下去,努力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和算账理财知识,让农牧民真正脱离、远离高利贷。
理财活动范文2
关键词:居民;投资理财;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居民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观念不合理
中华民族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但量入为出、勤俭致富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民的投资理财活动,使人们只注重消费计划而忽略了投资规划。与之相反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月光族”不能平衡收入与支出,连最基本的储蓄都无法实现。
(二)理财知识匮乏
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众多且各具特色,对于那些缺乏时间精力学习理财知识但是又想进行投资理财活动的投资者而言,金融中介机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行业的不规范,许多金融从业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不能很好的为理财者提供投资理财服务。
(三)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不够
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但大多数居民对于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很多居民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忽略了较高的风险性。除此之外,居民在投资理财时风险分散意识还不够强,常造成“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现象。有时候也会高估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超出能力的理财活动。
(四)金融交易环境不完善
我国的金融交易环境还不够完善:市场结构由国有银行主导,金融工具种类纷杂;金融监管效率不高,存款保险体制尚未建立;法律环境不佳,对债权人和股东利益的保护还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行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难以达标,无法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
二、解决措施
(一)政府部门
1.建立完善金融法规,保障投资者利益。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交易环境,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机制,对金融市场上的违规活动进行约束,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居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心。
2.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完善家庭投资理财。我国政府应该借鉴西方金融行业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和创新居民投资理财工具,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推动居民投资理财活动向多元化、风险分散化、安全化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将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相结合,为居民投资理财活动提供更加高级化、多样化的选择。
(二)金融机构
1.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现阶段我国大多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自身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对于这类情况,金融机构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全面性,这样才能结合居民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居民个人利益出发,为其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财规划。
2.大胆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理财需求。相较于普通居民而言,金融机构在获取国家政策动向、市场变化信息时更加及时和准确,投资理财相关知识更加专业和完备,分析和统计能力也要远高于普通居民。因此金融机构要关注和听取理财者意见与建议,对金融工具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更符合大众投资理财需求、更合理科学的投资理财产品,极大地迎合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投资理财需要。
3.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居民信任度。全国有许多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但人们大多选择银行进行投资理财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不高,对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持怀疑态度。对此,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评级、审核、监督和运行机制,对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信用评级,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升在居民心中的信任度。
(三)理财者
1.转变理财观念,科学规划资产。对于投资理财者来说,要想取得理想的理财效果,转变原有的传统理财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居民投资理财要在计划消费的同时,注重投资规划,合理分配个人资金在各项投资理财活动上的分配比例,协调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理财产品组合,尽可能的最大化收益。
2.学习理财知识,合理运用理财工具。我国金融市场上理财产品种类较多,需要理财者了解各类投资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据个人对资产流动性、风险性等产品特点的偏好和自身财务状况,针对性地选择投资理财产品,制定一个有效的投资组合方案,最大限度的处理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3.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理财。居民进行投资理财活动时应关注金融环境的变化,根据国家各项政策与讯息及时调整自身投资理财方案,调整资金在不同投资理财产品上的风配比例,极大化的降低风险。
三、结论
高质量的金融理财服务既是一国金融发达的标志,也是一国财富现代化管理的一个基本方面。如何更好更快的使居民投资理财活动得到发展,回顾全文,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都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与改变,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丽华.理财新视角:个人理财规划[J].审计与理财,2005(2):35-36.
[2]王洪波.浅析金融改革之利率市场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3).
[4]刘妍.张桂仁.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商业经济,2013(02).
[5] 李炜.石家庄市居民个人理财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经济,2012(19).
[6]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理财活动范文3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心血的结晶,情感的载体。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观点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的美点,捕捉生活的珍珠,用形象思维,用炽热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切写照。为着这种真情,我们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着意突出其情感因素,应考虑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达到激兴、染情、增知、益智之效。
所以,在进行活动课训练时,我们语文教师应抓住教材文质兼美的特点,立足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最恰当的形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去,自觉培养正确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促进其身心发展。
(一)配乐朗读情文并茂的文章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朗读时可以透过语音文字,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发生共鸣。怎样让学生动情并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呢?与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乐曲,可以给看到优美文字的朗读者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给其情感的渲染。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伴随着美丽的荷塘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清华荷塘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故都的秋》、《琵琶行》等,都可以借助乐曲艺术润色,让学生在感受朗读中培养强烈的语感,学习具有健康向上情感的好文章。
(二)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赋画
语言文字的形象图景,欣赏者可以通过对文字描写的感受在大脑中呈现。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外,还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我为诗文赋画”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感觉的文字形象诉诸礼堂,或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出,或从别处选择,做到图文兼行,图文并茂,学生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天地里遨翔,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所创新地理解知识,理解观察与作文,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充实丰富精神世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中的景物,学生均可将其搬入画面,对难入画的字又恰好可以以“踏花归去马路蹄香”为例启开学生灵感,给学生一只“蜜蜂”。
(三)编演小说等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章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解释“以学生为主体”时说: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带领他们去体味当主角的乐趣。而表演正是带领学生体味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借助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及审美情趣。简单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复杂的如《雷雨》、《祝福》、《鸿门宴》等等。
此外,与学生生活有比照关系的文章,让学生类比或对比说话也是立足教材,开展语文活动的有效途径。
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活动课“活而有趣”。这是因为,首先,中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懂得了要做好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必须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地不懈努力。
其二,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活动为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其个性和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才能。自信顽强、创新拼搏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就在这样充满趣味的创造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理财活动范文4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活动化教学 策略
一、思考
1、基于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的思考:
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变了以往从学科的视角来组织素材,而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视角,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综合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淡化,而从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立体地、多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
2、基于我身边的教师教学现象的思考
二轮课改已展开,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格局还没有质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垄断”课堂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为了升学,学生们的学习依旧是件苦差事,无乐趣可言?教师每天不停地备课,然后“倾倒”,教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依旧辛苦。由此看来,新的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很好地实践。
依据上述思考,结合我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化教学,从“目标导向”、“创设平台”、“巧设活动”等策略入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努力发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动态而持续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过程。
二、理念
(一)概念界定
活动化教学:它是以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二)理论依据
活动理论 人的发展基础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人的发展只有在他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构成,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的过程。
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三)实践依据
1、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化社会”,教育模式必然是终身教育的模式,因此以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也将不可避免。让活动教学思想体现于学科课堂教学中,使学科课程活动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有利于树立学生主体
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强化培养个性化学生的意识,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让学生学习得更为主动、更活泼。
三、策略
(一)目标导向,诱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这个狭小空间,要尽可能地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作业的布置更应注意给学生主体活动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思考空间,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提高其学习和参与历史的兴趣。
1、一周要闻
布置的课外作业就是一周要闻。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关注新闻,内容不限,不管是在你身边发生的小事,还是媒体播放的国家大事,只要是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作一个简单摘要,然后准备在周一新课前交流,每周轮流。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报纸、阿六头说新闻等寻找新闻题材,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热点关注
从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角度出发,每天的“热点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里的“热点关注”要求结合每天所要学的内容为前提。每天都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并要求选择新课内容里比较热门的知识点,接着对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索、查找资料,以便课堂交流运用。
3、历史影视
学生在假期里比较放松,学习自觉性不够,但对看电视则兴趣浓厚,所以学生在假期看几部健康有意义的历史影视,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提高人文素养,而且可以放松心情,这不是两全其美了吗?例如,开学上中国古代史部分时,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很多历史剧:《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等;学习和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又滔滔不绝:《地道战》《开国大典》……说到里面的人物、地点、故事背景等,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兴趣高涨。
(二)创设平台,贯通课内课外联通的桥梁
1.创设社会角
本校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教室大而宽敞。在教室后面设立一个能活动的板报,可以让学生把收集的社会信息可以是照片、漫画、可借鉴的资料等随意张贴,以便与同学交流与分享。
2.建立记录袋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透明记录袋。在教室后面留出一块“学生栏”,让每位学生制作一只外面写有自己名字的资料记录袋,把自己课外搜集来的健康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资料放入自己的袋内,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图画,以供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助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
3.巧用“五分钟”
在上新课前五分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收集来的、或者还在调查收集的资料、问题在小组中交流。小组快速评出组内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的内容,通过演讲、多媒体等手段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三)巧设活动,师生同享生动活泼的课堂
1、演示情境
让学生把收集来的有针对性的故事性文章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基础一般的学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
案例:在表演《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不仅自己编好了剧本,还自做了很多道具,有皇冠、宝剑、诏书、汉节等等。并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就是张骞,想象一下你在走丝路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黑板写出来,让大伙给你出一出主意。”同学们拿起粉笔写出自己的困惑,连一向胆小的女生也在黑板上写下“遇到恶鬼”四个字。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张骞要克服这许许多多的困难,靠的是什么呀?”“坚强的信念、坚忍的毅力!”“勇于开拓、不辱使命的精神!” 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2、点激艺术
古诗,名曲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母亲河》的内容中,我让学生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孤帆远影碧究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古诗导入新课,诵读古诗又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长江,既激发了学生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用播放《长江之歌》,它以优美的歌词配以壮丽的长江风光,让学生在这豪迈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身心陷“余音绕梁”的感觉。
3、展开辩论
在《开元盛世》一课中,引出有关唐玄宗的辩论题: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针对唐朝的这一焦点人物,同学们唇枪舌战,针锋相对,气氛空前活跃热烈。
观点甲: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是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一大功臣。尽管他后期不理国政,专宠杨贵妃,但是瑕不掩瑜,终其一生,他功大于过。
观点乙: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的日益奢靡,不理国政,尽管他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但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所以,他过大于功。
同学们的回答很有见地,充满个性。通过辩论,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同学们觉得历史亲切可人,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快乐的学习了应掌握的知识。
4、展览成果
指导学生开展图片收集活动。例如结合今年杭州富阳休闲运动节,学生对龙门古镇等旅游景点的兴趣也很浓厚,很多学生为了搜集图片,亲自到龙门古镇、东吴公园等拍摄照片,在学校组织的寝室美化设计比赛中,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布置寝室,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还获得“十佳寝室”或 “个性寝室”的荣誉称号 。
四、收获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通过对“活动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不少学生在课后经常主动和我探讨有关历史的问题,或者是就某些课本以外的东西谈他们的看法、听取我的意见。
看到学生由讨厌历史与社会课,到开始关注中外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勤于收集资料,并热衷于问题的争论,这个变化真是令人惊喜。我曾做过两次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同样让我感到欣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调查结果
北京教育学院的梅汝莉教授讲:成功者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种兴趣和痴迷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实践体验。活动化教学使孩子们得以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强烈的兴趣。
(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1、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中,讲述《清明上河图》的学生特意从家里拿来复制品,让全班同学围成半圆形,自己边示意边讲述,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开展唐诗周活动中,各组收集几部代表作品,要求学生以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等内容进行分类,并与语文科配合,在学生中掀起背诵唐诗的热潮。在活动中,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开办图书角、编辑历史小报等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并能将资料恰当取舍、合理运用,书面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尤其在编辑历史小报中,各组学生不仅自己寻找资料,而且要学会分工与合作。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争做水利小专家活动中,教师首先充分铺垫岷江中游地形等背景资料,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究、解决历史难题,从而再实践古人李冰的创造过程。这样便将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
4、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兴趣活动中,兴趣组的成员前往黄公望森林公园参观学习,并请居住在白鹤村的张某同学为大家服务,以小小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重点介绍黄公望生平事迹,在开展兴趣活动中,学生走出户外,摆脱封闭的教学场所,深入社会、获取直接经验,自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五、反思
活动化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教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活动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也从中认识到,活动化教学对教师也面临着一些大的挑战。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更新,教师本身科研意识有待增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教学理论,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活动性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
其次,社会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也是收获者。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另外,社会教师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展信息。
活动化教学在我校社会教学中的应用还仅仅是小组合作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活动化学习的认识,正所谓实践伴理论成长。
参考文献:
理财活动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利用“活动”内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活动”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无兴趣的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例如:旧教材,老师在讲某一大洲地理位置时,让学生读图说出各大洲的位置,但有些学生却不去读图,而是按教材给出的答案一字不差地读了出来,那这些学生的读图能力便得不到培养。新教材的“活动”内容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学生有了观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它首先要制订一个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中经常应用。例如:在教学《美国》一节时,利用“活动”设置的内容分小组扮演角色,有的扮演华人,有的扮演黑人,有的扮演印第安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合作。通过活动,学生能知道美国是一个外来移民大汇集的国家。再让他们利用“活动”内容分别进行讨论思考,最后各自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中理解得更深刻,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活动”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理财活动范文6
关键词:学生活动;地理技能;地理教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全书共有“学生活动”46处,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而不是以集中的作业形式附于各章节之后,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技能。
一、读图、表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能迅速进行归纳,进而解决问题。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页的”活动,如图:
■
图1 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分析图1,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尤其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从散乱或杂乱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迅速进行清理归纳、加工、分析、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也是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4页的“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约有2/3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亡。目前,在一些天然湿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围垦、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加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22处,28题。如第27页的“活动”:收集南水北调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核的较高目标,是要求考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17题。如第23页的”活动”:我国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
1.有人说,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还有人说,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五、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6处,10题。如第52页的”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分析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