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解剖学论文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1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班的教学中,随机选择8个班(约40人/班),分为4组(2个班/组):对照组(传统教学法组)、置问法组、病例分析法组与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联合)组。对各班进行标本辨认测试、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教学模式。

1.2实施方法

1.2.1传统教学法:即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不设置问题,不进行相关病例分析,传统教学法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

1.2.2置问法:置问法以课堂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为中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采用置问法应在下一次上课前将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学习相关解剖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所设置的问题用课堂相关知识解释预设问题。

1.2.3病例分析法: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每次课都要精选典型、易懂而又紧扣系统解剖学相关内容的临床病例。教师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病例分析中,而后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讲评。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4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次课的问题及相关病例。精选典型的临床相关病例,然后根据病例由教师设置相关解剖学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由每组一名成员将本组集中讨论的结果陈述,然后其他组同学向该组所述结果提出质疑,质疑问题由该组同学答疑,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要引导学生思考钻研,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适当作出答复,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总结。

1.3教学效果的检测

1.3.1标本辨识测试:8个班同题、相同标本进行标本辨识测试2次,考试结束的学生按要求安排在规定的教室,杜绝与未考学生进行交流,禁止携带电子通讯设施。对测试成绩按统一标准答案,由相同教师批改,并对标本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3.2期末考试试卷对比分析:完全实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由本教研室年长教授单独出题)。考题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试题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问答题四种题型组成。试卷按统一标准,由相同的教师进行集中批改,每位教师负责批判一种题型。将四组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3.3问卷调查:在8个班中获取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次标本辨认测试结果均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题类型中,名词解释、填空题与问答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选择题组间无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调查各项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问卷调查各项前二者的百分比(好与较好)最高,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枯燥,师生互动少,知识交流途径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会对知识的获取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具体原因可能如下:

(1)明显提高学生对课堂基础理论的掌握。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相关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扩大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增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教与学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灵活机动,把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活动,学生真正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将临床病例分析与相关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查阅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临床病例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3

1改革的主要措施

1.1缩减学时,减少操作的局部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这意味着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课程,使其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对解剖学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缩减了学时,以便空出时间供其他新兴学科使用。此外,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对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而减少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剖学的学时被一减再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院的解剖学总学时不足160,而局部解剖学仅在70学时左右。

1.2PBL教学

目前多数医学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灌输式”教学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针对传统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很多高校都尝试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养成。

1.3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缩短学时、减少操作局部以及PBL教学等措施以外,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

2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医学院校就已经对解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其措施也包括缩短教学时间、减少操作局部、应用PBL以及实施多媒体教学[1]。目前国内进行的改革与美国的做法大同小异,基本上照搬了美国模式。然而,Cahill于2000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对美国过去30年的解剖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评价。文中指出美国立法委、大众媒体对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质量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阶段培养的医生,大多因为基础知识缺乏而不称职。美国已经对先前的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值得引起广大解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学时减少,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并相应减少操作的局部,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内容。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局部解剖学学时数在70左右,但解剖完一具尸体,这点时间显然不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解剖学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剖”,学生只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及近距离观察,才能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减学时、去局部这样的做法,将使学生不能完整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无法全面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制约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调整课程学时的时候,应该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简单的“一刀切”式做法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主要有PBL教学的运用。PBL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的正确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的问题;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为其今后开展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BL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然而国内做法是,仅在解剖学课程中设置几次病例讨论,并未以问题为导向对该课程乃至跨学科进行讲解。因此,大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Cahill在其论文中,对PBL进行了评价[1]。文中指出PBL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教学方法。而且PBL还受到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PBL教学模式可谓有利有弊,在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时候不能盲目照搬,对于解剖学课程而言,应从该课程整体教学架构与计划等方面深入思考,根据自身条件及办学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的医学院已经意识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结合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以协和医科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为代表的高校,秉承“小系解、大局解”的优良传统,从解剖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并未对学时进行大量缩减。具体做法是将少量的学时用于讲授系统解剖学,让学生构建完整的人体概念,然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通过实地解剖的方式来学习解剖学,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这种方式具有学时设置合理、且内容详尽丰富、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同时也是笔者最推荐的一种方法。

3.2拓展性学习和继续教育为了弥补课时不足

带来的影响,以第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局部解剖学实验。通过拓展性学习,既保障学生能完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校,课题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LCD教学模式[2,3]。其包括三个环节:L指学习(learning),即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学习、课余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基于专题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C和D(com-munication&discussion)指在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不同的专题,阅读临床相关教科书/专著、浏览视频、上网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数年的教学实践表明[3],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解决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学相长。LCD教学对于那些招生数量多而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的学校,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因而具有推广价值。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数量众多,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受到局限,实验室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思维固化,参与拓展性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因此,LCD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等自身条件,灵活运用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如今,生命科学已从分子、基因水平来认识人体,但迄今为止,大体解剖仍不能少。解剖属于大体形态学的范畴,有着自身的特点,虽然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但是传统的实地解剖操作仍不可取代。如今由于微创和介入等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对解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着力探索,摸索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解剖学教学模式。

作者:卓飞 孙善全 杨美 邱国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CAHILLDR,LEONARDRJ,MARKSJrSC.AcommentonrecentteachingofhumananatomyintheUnitedStates[J].SurgRadiolAnat,2000,22(2):69-71.

[2]邱国平,孙善全,杨美,等.LCD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61-1063.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4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medical beaut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beauty of anatomy》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SU Shi-zhen,CUI Yan-ju,LI Jie,MENG Fan-wei,SHEN Fang-fang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tai 264199,Shandong,China)

Abstract: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 anatomy teaching reform must be undertaken along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hairdress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group from th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experiment practice、examination appraisal system reform,and fully embody the anatom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beauty of anatomy;teaching research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护和再塑造人体美,并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为目的的新兴医学技术类专业[1]。《美容解剖学》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学好美容解剖学,将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范围过于宽泛、教学内容过于深入、教授知识点过多、专业针对性不明显,为此,近几年来,课程组通过广泛调研,从专业考察和体系重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实训、考试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专业考察及体系重建

课程组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深入探讨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范畴,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工作[3],明确医疗美容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及重点内容,压缩或删除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的部分内容),对与医疗美容工作中相关的内容加以重点讲授,还注意综合美容专业各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同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将解剖学总学时由128学时(理论100学时,实验28学时) 调整为90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例如双眼皮手术时需要掌握的是眼睑附近的神经、血管分布;隆鼻术时需要掌握鼻骨结构、分布等,在课程讲授时给予重点讲解及强调。此外,也明确了教师在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应联系哪些临床美容内容。例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美容解剖学是将来从事医疗美容行业的基础,从而主动学习,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授课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在解剖教学中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广泛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解剖学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尝试采取以下方法。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教师的责任及任务;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使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比赛、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相互听课,每学期配合校督导组组织开展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促进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4];鼓励授课教师参加各种美容学术会议及相关美容课程短期培训,及时了解美容专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科研能力。此外,还邀请医疗美容技术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为授课教师讲授医疗美容知识,介绍目前医疗美容技术行业最新进展情况,从而让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医疗美容法专业一线从业人员需要哪些解剖学知识,为授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提供实践依据。

3教材及教辅资料的选择

根据专业考察、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广泛调研,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后,选用了课程组教师参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美容解剖学基础》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授课教材。该教材突出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此外,还积极参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解剖学其他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如《美容解剖学实验实训指导》、《美容解剖学习题集》等,制定了考试考核标准,建立了试题库,编制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编写典型《美容解剖学》案例及电子教案,并将这些资料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下载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4.1直观教学法[5]:授课时均带有讲授内容所需的解剖模型、器官挂图,学生听的同时,可以看平面图,也可以观察立体模型,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更直观生动。此外,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内容之中,例如讲授“三庭五眼”、“面部美容线”时,让学生自己测量或两人一组互相进行测量,判定是否符合美容标准。效果是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堂内容也会牢固掌握。

4.2案例教学法[6]:介绍临床美容师实践操作案例(讲述或视频短片)引出授课内容,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一边学习新内容,一边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之后再回到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授“皮肤结构” 时,播放瘢痕修复术的视频短片,提出问题:皮肤的层次结构、皮肤的功能后开始授课。通过案例教学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知识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7]: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特点把枯燥无味的人体解剖结构立体直观的展示出来,既增加了视觉感官刺激,更生动直观的演示授课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可给予学生一种新鲜的感受,并且适当运用flash动画,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讲到鼻部时,可添加隆鼻手术前后对比的图片和动画,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现代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增添美容技术的新发展及解剖学知识在美容技术中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知识面。

此外,在上课时既使用多媒体也要注意使用黑板[8]。例如讲授“心脏结构”时,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讲课提纲,教师根据提纲边画简图边讲解,多媒体用来播放复杂的心脏图片、心脏搏动的动画等,这样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减少了学生吃力、紧张地记忆屏幕上稍纵即逝的内容和赶笔记的辛苦。

5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加强实验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9],所以课程组积极进行实验实训课的改革[10]。实训室配有器官标本、断层标本、器官模型及标准化的多媒体系统,实训课时尝试采用小班教学,每班30~40人,做到学生每人手中有标本,便于对解剖结构的观察、理解和掌握。在实训过程中,注意结合医疗美容技术的专业特点,重点加强头、颈、面部、皮肤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如在进行面部实训时,要求学生特别加深对面部骨性、肌性标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结合活体触摸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室除了供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使用外,课余时间还向学生开放,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班、巡回指导,充分提高了其利用率和实验实训效果,既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普及程度,成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实践资源。

6考试考核制度建设

取消了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评价学习效果的传统考试制度,将考试分为平时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实训考核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60%、3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上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理论知识考核即期末闭卷考试,通过随机题库抽取A/B试卷进行考核,考后集体阅卷、流水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制订出整改措施。实训考核包括标本识别、实验报告。通过以上改革,形成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高[11]。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PBL教学法;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众所周知,它是一门形态学科,这个重要特征决定了其实验教学是检验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PBL(problem basedlearing)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及更大灵活性的课程教学模式[1]。PBL教学法已经在我院的《系统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中实施,本文对具体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讨论。

1 PBL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置什么样的问题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所以教学中所提“问题”的质量关系着整个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质量,“问题”的设置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的一些问题未如预想般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设置的问题难度较低,学生比较容易从书本中得到答案,未能在标本观察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了设置问题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初衷。而当所设置的问题与临床紧密相连,且增加的专业医学术语,又使得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消极的等待老师或者同学给出答案。

1.2 如何设计PBL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在教学人员和教学物资紧张的条件下,教学学时有所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面,既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又能完成PBL的教学安排呢?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为教学时间紧张,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寻找答案,往往只能服从教学计划,最后又以老师匆匆解答问题结束,使得PBL教学法流于形式。

PBL教学模式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老师提供答案”这三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三个环节中,“学生寻找答案”这一环节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使之既与大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又不乏PBL教学法的灵活性,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1.3 如何评价PBL教学模式

目前对PBL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2种方法,即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3]。主观评价法多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施PBL的学生进行调查,客观的评价方法多采用PBL组学生的理论或技能考试成绩来评价PBL的教学效果。受目前客观条件限制,我院评价PBL教学模式的主要采用是考试成绩评定。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通过传统的考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完成水平,但是却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具体解决的对策

2.1 设置“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是PBL教学法的关键。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契机,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不在于“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如何解决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是杂乱和复杂的,其中没有足够的现成的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询问和思考[4]29。比如总论中讲解骨的构造时,需要学生掌握“髂后上棘是临床上抽取骨髓的部位”这一知识点。如果直接问“临床上进行骨髓穿刺的部位是哪里?”,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换个方式提问,“人体内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为什么临床上常选取髂后上棘这一部位进行骨髓穿刺呢?”。这一问题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学生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观察以上结构的形态,并且从以上结构的形态和位置来考虑骨髓穿刺的最近进针部位。在《系统解剖学》实习课中,让刚刚接触医学的大一新生通过观察,明白学习解剖的临床指导意义,让学生辨别需要学什么,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转变。

为了“结构不良”的问题,学生会收集很多资料,甚至通过合作学习,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采用PBL学习法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33。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无固定解决模式或者没有固定正确答案的问题,同时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才能达到PBL学习法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课外专题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的缩短的是PBL教学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PBL教学法应该灵活设计。在《系统解剖学》总论和运动系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刚接触解剖学,需要建立观察标本的基本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每堂课都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题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标本的能力。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老师示教——学生观察”转变为“提出问题——学生观察——老师示教解答疑难”这一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脉管系统或者神经系统等章节时,则不应局限于每堂课,应以专题为单元,如脉管系统为单元设置问题,作为单元讨论进行。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电子文献这一丰富且便利的资源,并且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医学生的终身学习立下基础。

因为PBL教学法设置的问题是“结构不良”型问题,所以,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的合作完成,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促进和帮助完成问题。在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上,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相互配合。无论是在具体解剖结构的寻找,或者是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分组实验这一模式都发挥了重要的团队影响[5]。

2.3 采用多样评估方式,改革标本考试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如课堂上的一些小问题,可用提问这一传统的评估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遇到某些专题时,可用建议学生呈交论文、报告等形式,由老师评估。老师在评估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所有的评估目的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鼓励学生思考。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改革了标本考试模式。教研组人员集中讨论,将所有考核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难易搭配,组合成内容不同、难度相当,重复率低的题卡,建立一套完整的标本试题卡电子题库。考试中由学生随机抽卡,在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卡片上有不同的数字编号,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解剖标本结构,学生在不同的封瓶标本中找到相应的编号,并且说出该编号所代表的标本结果名称。标本考试改革既达到了检验解剖实验教学水平的目的,且减少了标本考试改革带来的资源浪费,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

对于刚刚从传统的直观教学法走出来的大一医学新生而言,他们对于PBL这种主动的学习模式是乐于接受的。但是对于医学教育者而言,如何将晦涩难懂的解剖教育在有限的时间里与PBL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仍然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东林,田彩云,倪萍.PBL教学法在我院基础医学教育应用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15 .

[2] 谢华,张剑凯,崔晓军,等.CAL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37539.

[3]王爱平,张晓春.医学本科生PBL教学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1):16251627.

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6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