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详细阐述了蒙城县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轮作、选用良种、精细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收获与储藏等内容,为夺取大豆高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大豆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大豆最忌连作,连作大豆,一是病虫蔓延,如孢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等危害加重;二是使土壤中磷钾元素过分消耗,因而使大豆营养比例失调,发育不良;三是大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其本身根系生长有毒害作用,因而连作大豆根系发育不良,根瘤数减少,固氮能力下降。应尽量做到大豆与大豆隔2茬以上轮作为好。

2选用良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上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我县夏大豆可选用和推广早熟、高产大豆良种,生育期为90~100d为宜,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有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2等品种。同时要剔除杂种子,并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达到85%以上才能做种子用。

3精细播种

温度是决定播期的主导因素。一般温度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我县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大豆在6月上中旬,一般不能迟过夏至,否则将严重影响大豆产量。播种有条播、穴播、点播3种方法。目前采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机械条播,一般行距在20cm左右。

4合理密植

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籽粒大小、发芽率高低、留苗密度、播种期早晚、土壤肥力高低及土壤墒情来确定。夏大豆合理种植的幅度在18.0~37.5万株/hm2。一般原则是分枝多的品种播稀些,反之密些;早熟品种密些,晚熟播稀些;高肥力地块稀些,瘠薄地块密些。

5合理施肥

据试验,每生产100kg的大豆籽粒,需纯氮5.3kg,有效磷1kg,氧化钾1.3kg,还需要一定量的钙及微量元素硼、锰、钼、锌等。大豆除了根瘤菌提供所需30%~50%的氮外,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磷肥对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效果更明显,施磷可以使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苗期施钾可以加速营养生长,鼓粒成熟期施钾能促进干物质转移到籽粒中,有利于增产。

(1)重施基肥。大豆要重施基肥,由于大豆抢时早播,往往来不及施有机肥,所以前茬要重施农家肥作基肥,以保证大豆高产稳产。大豆喜磷好钾,施用磷钾肥除为大豆提供磷钾营养外,还能促进根瘤菌固氮,增强植株抗病、抗旱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对后茬作物也有增产作用。一般施磷肥375kg/hm2、钾肥105~120kg/hm2,与有机肥混合同时施入作底肥。在播种前施尿素150kg/hm2作基肥。

(2)巧追肥。大豆宜在花荚期追肥,此期追肥对增花保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结合中耕除草追尿素60~75kg/hm2,于大豆侧根5cm处开沟施入,氮磷钾配合效果更佳。也可遇雨撒施。如土壤肥力较高又施足底肥,种肥也可不施,以免造成徒长引起倒伏。

(3)根外追肥。花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有显著增产效果。在大豆生长后期(一般在花荚期)用尿素3.75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硼砂375g/hm2对水750kg,喷施叶面。根外追肥宜在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后进行,隔7d后再喷施1次,遇雨需重喷。在生产上,根外喷肥一般与防治病虫害结合进行。

6田间管理

大豆是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又处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生长速度快,因此加强大豆田间管理,有利于大豆高产。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大雨,表土形成了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毁掉重种,若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可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都不好;破除板结的方法一是耧耙,二是用耙破除。(2)查苗补缺。大豆出苗后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缺苗断垄,为保证全苗应及时检查,采取补苗和补种措施。主要是移稠补稀或育苗移栽。一般在2片叶时补苗为宜,可结合间苗进行补栽。缺苗严重的地块采取补种或育苗移栽进行补种。

(3)间苗定苗。间苗是保证苗匀、苗壮实现合理密植的有效措施。间苗时间宜早不宜晚,从子叶展开至对生叶片出现进行间苗为宜,间苗、定苗最好一次完成。

(4)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灭杂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也能保墒防旱,增产效果明显。一般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中耕,苗高15~17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开花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以浅-深-浅为原则,最后一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有利于保护豆苗、防止倒伏和清除杂草。另外,也可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5)灌溉。大豆的一生有4个时期需要灌水,即幼苗水、分枝水、花荚水和鼓粒水。具体要求是苗水要轻,分枝水要小,花荚水要足,鼓荚水要巧。大豆苗期一般不需灌水,而应蹲苗。花荚期需水最多,要勤浇细灌,对防止大量落花落荚、增粒增重极为重要。

(6)防治病虫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做好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认真做好食心虫、豆荚螟及蚜虫的防治,可选用毒死蜱、阿维菌素、吡虫啉、Bt等药剂进行防治。

7收获与储藏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 总结了广石绿大豆1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选茬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促进广石绿大豆1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优质高产广石绿大豆1号是黑龙江省克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克山绿大豆为母本,绿仁黑大豆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1997年F6代决选,品系代号为广97-468,1998~2002年进行所内鉴定试验,2003~2005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示范,2006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主要在黑龙江省克山县、九三分局、讷河、内蒙古等地种植,市场前景广阔。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无限结荚习性,白花、尖叶、灰色茸毛。株高90cm,籽粒大小均匀,百粒重20g。病虫粒率低,蛋白质含量42.91%,脂肪含量19.78%,品质优良,在适应区生育天数113d,需活动积温2 180℃,适宜黑龙江省第3~4积温带种植,是一个早熟、高产、优质、特用型绿大豆品种。

2产量表现

1998~2002年所内鉴定平均产量2 848.4kg/hm2,较对照品种黑河18增产11.2%。2003~2005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示范,2003年产量2 899kg/hm2,较对照品种黑河18增产11.4%;2004年产量2 653.1kg/hm2,较对照品种黑河18增产10.0%;2005年产量2 866.4kg/hm2,较对照品种黑河18增产12.9%,不但高产,而且稳产性也好。

3栽培技术

3.1选茬整地

选不重不迎的麦茬或玉米茬为好。有深翻基础的麦茬或玉米茬,及时用重耙(耙深12~15cm)耙碎、耙平,每耕层直径5~10cm土块不超过5块/m2。没有深翻的麦茬或玉米茬,要在上年秋天进行伏秋深翻20cm以上,翻垡要严,耕幅耕深一致,不重不漏,耕堑要直,耙耢结合,达到平整细碎。按要求全部秋起垄,垄向要直,50m垄长直线度误差不超过±5cm,垄距误差不超过1cm,垄幅结合线误差不超过±3cm,起垄后及时镇压1次。

3.2施肥

3.2.1底肥。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1 500kg/hm2,结合整地一次施入,也可破垄夹肥。

3.2.2种肥。化肥做种肥,施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45 kg/hm2、硫酸钾30kg/hm2。种肥分层施,距种子5cm处施总施肥量的1/3,距种子10cm处施总施肥量的2/3,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

3.2.3追肥。大豆生长较弱时,结合铲2遍地追尿素75 kg/hm2,也可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7.5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对水500kg/hm2叶面喷施。

3.3播种

3.3.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在适应区5月5~10日播种。

3.3.2播法与密度。采用“垄三”栽培法,保苗25万株/hm2左右。

3.3.3播种深度。播深镇压后达到3~4cm。

3.4田间管理

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者深趟一犁不上土(也叫拉墒沟)。

做到三铲四趟,后期拔1遍大草。

3.5化学除草

3.5.1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出苗前,用90%乙草胺乳油2 000~2 500mL/hm2+氯嘧磺隆80~1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

3.5.2茎叶处理。在大豆出苗后、杂草二至四叶期,防除禾本科杂草,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50mL/hm2或12.5%拿扑净机油乳剂1 250~1 5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除阔叶杂草,用25%虎威水剂1 000~1 500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3.6病虫害防治

3.6.1灰斑病。花荚期使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kg/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

3.6.2大豆食心虫。封垄好的地块用敌敌畏熏蒸,封垄差的地块用功夫或氯氰菊酯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姚卫华.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大豆通报,2007(5):9-11.

[2] 姚卫华.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J].黑河科技,2001(3):10-15.

[3] 姚卫华.优质大豆寒地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7(6):41-42.

[4] 姚卫华.浅谈大豆持续高产稳产的几点做法[J].上海农业科技,2007(4):85-86.

[5] 姚卫华.大豆“八改”栽培法[J].中国农技推广,2006(10):31-32.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重迎茬大豆有很多负面影响,通过选择高产抗病优良品种、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秸秆还田、进行种子包衣、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栽培、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解决重迎茬大豆存在的问题。

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开花期以后,光合效率降低,根系活力降低,使得吸收能力减弱,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二是对产量的影响,大豆重茬平均减产6.1%~31.5%,迎茬平均减产10.7%。重迎茬1年减产15.9%,重茬2年减产21.4%,重茬3年减产31.1%。三是对品质的影响,重茬1年脂肪降低0.29个百分点,重茬3年降低1.29个百分点,百粒重迎茬降低2.7%,重茬降低3.7%,病粒率、虫食率迎茬和重茬分别增加39.7%、41.6%,导致逊克县大豆单产低,总产上不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大豆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农民增收。

1选择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

农业生产中种子的贡献率为23.8%,根据试验及在逊克县范围内对大豆品种的筛选,逊克县第4积温带应以黑河43号、黑河8号、黑03-3559为主栽品种。第5积温带应以黑河31号、垦鉴豆27号为主栽品种。第6积温带应选择黑河35号、黑河33号为主栽品种。在同一积温带,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轮流更换使用增产10%~15%,发挥品种增产优

势。

2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改春整地为秋整地,秋整地能将秋季雨水贮存在土壤中,保墒保苗,且能延长土壤熟化时间,提高土壤肥力,既解决了春整地大豆缺苗断垄问题,又提高了产量。经调查,在相同条件下,秋整地大豆保苗率达98%以上,而春整地保苗率只在70%左右。由于整地时间不同,产量也不一样,秋整地比春整地增产12.5%左右。改年年耕、深翻为浅翻、深松(据有关专家测定,深松的深度每增加1cm,可增加蓄水量600 t/hm2),可增加作物产量

15%~20%,是一项很好的增产措施。

3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不仅避免了因腐烂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地养地;而且为大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夯实了地力基础。逊克县目前有耕地面积10.56万公顷,有90%以上耕地种植大豆,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秸秆还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截至2008年全县应用小型混轮脱粒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还田,面积已达5.33万公顷,有机质连续提高1.0%~1.5%,通过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水蓄水能力,从而达到了保墒节水目的,减少了黑土层流失。经调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增收450元/hm2。

4进行种子包衣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虫害加重,逊克县大豆种植区90%以上发生根腐病,不少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严重,并且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就要杜绝白籽下地,用适乐时、生物表面活化剂进行种子包衣。经调查,使用种衣剂加适乐时进行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增产112.50kg/hm2,增加收入310元/hm2,提高产量10%~15%。

5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密植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增加密度实现增产的一项新技术,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比常规的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13.2%。45cm双条密植增产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数,扩大了绿色面积;二是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在加大密度的条件下,由于行距缩小,加大株距,缩垄增行,增加绿色面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协调比较好,从而达到增产。经调查车陆乡10户农民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技术,在2009年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平均产量1 271.93kg/hm2,比逊克县大豆平均产量增产15%,比常规大豆栽培增效益564.00元/hm2。

6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

为改善微生物环境,可施用有机肥15t/hm2以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解决大豆重迎茬养分消耗单一问题,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喷浆造粒工艺生产的复合肥,增施土壤磷素活化剂,既能分解土壤中的磷、钾,又能起到固氮作用。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来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和用量,既能节本,又能增效,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经过3年的测土配方工程实施,大豆平均增产幅度为8%,逊克县节省化肥投入800万元,节本增效达1 800万元。

7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苗期浅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长,又能杀灭田间杂草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生育调控,进行追肥,使用既能促进大豆生长,又能防止前茬农药残留的生长调节剂——奈安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保障大豆植株健壮,以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转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建设;教学方法多样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5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edible crop cultivation,we discussed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model,method and test of teaching,and so on. Mean while we also summarized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urse,and we hoped they w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o.

Key words:Crop cultivation;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ion;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Discussion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中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所占的比例达60%以上,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栽培作物涉及露地生产、促、控、调技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难度大,地域性强。所以,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重要性。目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模拟”为主,即“教师讲解―学生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评阅”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得到提高。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走向生产第一线后发挥的主导作用缓慢。为了增强学生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传统教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丛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作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建设和探讨,并取了一定的效果。

1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

2015年4~6月份本校的农学专业开设作物栽培学实验课,这个季节是农作物的播种时间,首先,学生分组调查大豆,玉米,水稻,棉花,小麦和甘薯等农作物的在浙江省的种植制度,进而来确定播种时间。实验根据栽培和繁殖方式的不同,设置了棉花和甘薯这2种作物的播种栽培技术,棉花是有性繁殖,选取棉花种子进行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播种,提高成活率;最后,要做好苗期管理,除了一组出苗很差外,其他的组出苗率均达80%以上。甘薯采取扦插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剪取培育好甘薯苗,进行甘薯扦插移栽。通过这2种栽培技术比较,学生掌握作物的主要栽培模式。让学生更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播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栽培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小麦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调查实验,让学生了解哪些性状是和小麦产量直接相关的,有助于在小麦栽培技术上重点把控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栽培管理技术。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从室内转入田间地头,边讲授,边实践。注重师生互动,采用探讨式教学,分作物探讨,注重启发式教育,提升学生思考的空间。农作物常用的播种方法有哪几种?棉花为什么不宜直播,而进行育苗移栽?为了比较这2种的优缺点,让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了直播和育苗移栽的实验,看哪种播种方法出苗率高。提高和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还可以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系列等组成的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新增田间农事操作与田间实验技术必修课和抓好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实施与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一般3月完成种子准备及播种的相关实验内容,4~5月完成苗期相关的实验内容,6~7月完成蕾花期相关的实验内容,8月以后完成荚期及成熟期相关的实验内容。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安排在2个学期完成,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生育期的实验,实验内容充实、实验效果比在一个学期完成整个实验的效果有明显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2.1 选地 带领学生了解农场附近的土质和土壤,选取适合农作物播种的地段。

2.2 整地 提前做好播种前的整地工作,深翻细耕,浇水,施肥等工作。棉花是育苗移栽,提前将营养土和蛭石混合,装入营养钵中,盖上薄膜保温保湿。

2.3 处理种子 为了棉花种子出苗率高,先将种子浸泡过夜,待种子露白后,进行育苗播种;甘薯长到7~10cm左右,从育苗大棚中剪取薯苗,选取阴雨天气进行移栽,可以极大提高成活率。

2.4 栽培管理 播种后,分若干个小组,每天抽空去田间及时观察出苗情况,保温保湿,做好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2.5 结业报告 每个小组详细记录田间试验数据,并附上种植成功的棉花和甘薯,完成实验报告。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制种大豆;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试验通过研究花期施肥对制种大豆生长、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花期的最佳追肥量,以期为制种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建立数学模式进行分析作物施肥关系量的变化,来确定氮磷钾在制种大豆中的合理应用为其它肥料的施用与不同作物建立数学模式来分析研究。

2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1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设于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基地进行,土质为草甸黑钙土土壤pH值7.80。供试品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选育的双高制种大豆品种垦农4号。

2.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进行,以R1期施用肥料,氮肥(含N 46%尿素)、钾肥(含K2O5 4%硫酸钾)、磷肥(含N 18%,P2O5 46%磷酸二铵)为变化量,按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设15个小区,小区为6行区,行长5m,区间过道1m,小区面积为20m2,田间随机排列。各项田间管理与大田管理相同。试验施肥方案如表1。表1试验实施方案(追肥量:kg/hm2)

3结果与分析

3.1通过测定不同追肥因素条件下制种观察大豆产量,氮、磷、钾肥各因子为函数量,以产量为终变量,对产量的变异来源X1/X2/X3/X12X22X32,X1X2,X1X3,X2X3分别进行平方和、自由度、均方、比值F。计算回归方程:

Y=4062.994-3.614X1-4.375X2-108.684X3-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154.575X1X2+35.850X1X3-83.925X2X3

对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F1=0.898F0.01回归检验(F2)显著,失拟检验(F1)不显著,该分析可以使用方程来预测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除去不显著的各项按显著项,α=0.10显著水平简化后的回归方程:

Y=4062.994-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

3.2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为零水平做单因子效应分析:

图1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图1表明,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为磷>氮>钾,均不显著。施用氮、磷、钾肥与产量呈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条件内增施氮、磷、钾肥可以提高产量,当施用到一定各因子的最高需求量后产量开始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各因子并不是在最高施肥值才是增加产量的关键,而是各因子在合适的比例施用量才能使制种大豆的产量提高。

3.3同样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水平为零做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氮与磷、氮与钾、磷与钾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的两因子效应方程为:

氮与磷、氮与钾及磷与钾施用量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因此仅对氮与磷的互作效应作分析。

如图2所示,磷用量-1和1及-2和2产量的模拟曲线重合,变化趋势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当磷肥施入量较少时,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产量,氮肥施用量超过50.00kg/hm2,产量开始下降;磷肥施入量较高时,呈相同的趋势。说明在氮施入量固定时,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产量,但过量施用磷肥会导致产量下降。

以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来筛选制种大豆产量的最优追肥方案。当氮肥施用量为50.00kg/hm2、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钾肥施用量为50.00kg/hm2时,产量最大为4062.99kg/hm2,说明氮、磷、钾分别在上面的组合中取值能获得较高产量。综合分析各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当产量大于3573.44kg/hm2时,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

图2氮-磷互作对产量影响

4结论

制种大豆的花期施肥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程分析,通过各因子对作物的综合作用,以及各因子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不难看出,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每一个因子的多少都决定了作物产量的大小,但并不是各因子的施用量都保持最高或者各因子最高作物的产量就是最高,实验证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得到的产量趋势是下降的趋势。通过区组实验对比分析,各因子综合影响和各因子间的互作对制种大豆的产量影响是呈现向下开口的抛物线,也就是说明有一个最高的峰值也有最低的产量值。在花期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磷>氮>钾,氮磷钾肥量平方项对产量影响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在制种大豆施肥量筛选中,合理的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在此区间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超过该范围产量开始下降。

本试验也存在误差的影响,只是针对肥料的施用情况作了相关分析和阐述,对土壤中原有含量以及外来因素对每个区组的变化影响并未作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只是建立在本试验花期前的土壤含量测试来进行的区组实验对比。实验数据的误差并不完全影响同期内测试结果,影响程度的大小还有待后期实验的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