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1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准大学生

在我国是指高中毕业生。特指参加过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获得录取通知书的高三毕业学生。

(二)大学生

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亦包括研究生。本文所指的大学生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

(三)兼职

兼职指的是: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兼职”一词并非法律用语,而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是指一个人在已经拥有一份工作的前提下,又利用这份工作之外的时间从事第二份甚至是多份工作的工作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兼职来锻炼个人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学生工队伍逐年壮大不容忽视。法律在学生打工兼职处存在一定漏洞,打工市场操作不规范,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准大学生身份特殊,不了解打工事宜易上当受骗,应当给其敲醒警钟。准大学生和大学生虽然只是学生的两个不同阶段,但在假期打工兼职这一事情上大学生和准大学生们的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准大学生假期打工面临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准大学生正确处理假期打工事宜,有利于提升社会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关注度,更有利于保障准大学生权益,因此研究此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三、准大学生假期打工面临的窘境分析

归纳总结准大学生在假期打工时将会面临的窘境,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打工前会面临的窘境;二是实际工作中会面临的窘境。因为准大学生和大学生仅有一字之差,因此两者很容易被忽视区别、混为一谈考虑,为了能够体现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比二者之间的不同来具体分析准大学生假期打工情况。

(一)打工之前会面临的窘境

(1)准大学生打工遭到家庭反对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准大学生在毕业之前一直处于被呵护状态父母对安排其生活已经形成习惯,潜意识里认为子女仍然幼小不能做主并包办子女的一切事宜,这种现象在大城市里尤为显著。所以当刚刚高中毕业的子女提出要外出打工兼职的时候往往会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与此同时家长们为说服子女打消外出打工的念头通常会夸张的列举各种打工弊端并且轮番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这会让准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出打工这一决定产生疑惑、动摇和放弃的心理。而大学生已经渐渐脱离父母成为独立的个体,父母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会给他们自己处理事情的空间,所以当大学生提出要假期打工时,父母往往会持认可态度。家庭的不支持往往成为准大学生假期兼职的首要绊脚石,同时也是准大学生假期打工首先会面临的窘境。

(2)准大学生找兼职工作面临窘境

相比较大学生而言,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途径十分匮乏。很多单位都会把宣传单页贴进大学校园,这使得大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适合自己的招工信息。而准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处在高中校园这样封闭的环境里和社会接触极少根本无从了解招工信息,所以决定假期兼职时他们往往会陷入无从找工作的窘境。最重要的是准大学生没有经验不容易被兼职单位录用。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兼职市场同样竞争激烈,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招工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准大学生刚从学校毕业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此类事物没有丝毫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招工单位在选择时倾向于有一定兼职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其他专职打工人员,大大降低了准大学生找到兼职的可能性。准大学生在如此高压的竞争环境之中苦苦挣扎,往往被动的陷入尴尬境地。

(3)准大学生兼职安全难以保障

兼职的安全问题成为准大学生假期打工的又一大窘境。当下社会诈骗问题普遍存在,各种诈骗手段方法层出不穷,相比而言准大学生所能得到是来自街头海报的用工消息,但是这些所谓用人工厂大多不为人知且所处位置较远,准大学生们没办法确定招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而大学生拥有更多工作的选择权,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可以对工作进行初步判断,大大降低了兼职的风险性。自身安全的没保障使得准大学生在面对兼职机遇时产生了疑惑,打工信心受到影响,甚至会有一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原先假期打工的计划。

(二)实际工作中会面临的窘境

(1)工作能力不足,难以处理日常事宜

相比较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兼职机会而言准大学生可以锻炼自我的机会很少,于是当他们正式开始工作的时候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为在实际社会工作中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准大学生缺乏随机应变能力,没有经验,缺乏处理能力,因此就会显得笨手笨脚不够机灵。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准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选择的都是一些体力活,时间长、工作量大,这不仅不能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更是对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他们造成了一定伤害,不利于他们正确就业观的形成。

(2)兼职过程中屡被侵权,却不懂维权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并没有将假期工列为保护对象,这让很多商家钻了空子,而学生工只能吃“哑巴亏”。一些正规企业因时间短,程序繁琐而拒绝招录学生,而另外一些商家就抓住此机会欺负学生,在假期专门找学生工,使学生成为他们的廉价劳动力。[4]准大学刚从高中毕业,平日里都处在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之下没有过多接触社会维权意识极差,很多准大学生在面对老板克扣工资、拖延工作时间等不法行为时往往都会选择忍气吞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人们剥削学生工剩余价值的不法行为,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也更得准大学生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双重伤害。

(3)兼职工作辛苦,难以坚持

高中的生活枯燥乏味,为了挤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准大学生们把自己的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打工时的工作强度又普遍较强,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量准大学生们最初的新鲜感会逐渐被工作的劳累感所代替,当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就会导致很多准大学生难以继续坚持最终选择了放弃。

另外,在工作时准大学生们会因为工作之中的错误受到老板批评,这使得这些平日在家里被捧在手心的学生们感觉受了委屈,再加之所处年龄极易冲动在种种负面情绪的催动下小则发生口角冲突,大则辞职回家,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的体现,都不利于准大学生们的身心成长更不利于准大学生体会假期打工真正意义。

四、结束语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2

一 简介

1.SYB简介

SYB的全称是Start Your Business,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它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系列培训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有愿望开办中小企业的人员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创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培训项目。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入我国后,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论文。高校SYB创业培训不仅使学员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微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或未来成为微小企业的老板。

2.我校SYB培训简介

我校从2011年开始引进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养SYB培训讲师4名,对我校学生完成了6期培训,培训学生180名。2014年开始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大学生版):创业培训手册》,由于培训手册的知识和创业故事贴近大学生现实,深受学生的喜爱,培训效果较好。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培训并已成功创业的学生有8名,占培训学生的4.44%。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0.3%,这也证明SYB的开展确实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率。

二 存在问题

1.受众群体小,覆盖面不广

现阶段,很多高校SYB已经向全体学生开放,在我校虽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SYB的受众范围仍然很小,覆盖面不广。受师资条件等限制,SYB培训一般是一年举办一到两期,每期1~2个班,受SYB创业培训小班化教学特点的限制,培训的人数十分有限。许多大学生对SYB及创业并不了解,参加意愿也不明显。就业指导部门只能采取下指标、由各教学院系推荐参加的方式,由于人员筛选标准的限制,使得选拔的多为学习成绩好或者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而一些有很强创业意愿或者已经有创业实践的学生,由于成绩一般或表现不突出往往无法选上,失去参与系统化创业培训的机会。由于课程培训模式的限制,使得SYB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有效覆盖面。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创业教育目前在我院还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导致学院对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对创业教育的管理不明确,职责不明,管理不力,SYB创业培训导师少,且都为兼职,专业程度不够。很多开展SYB创业培训的教师要么是就业指导师,要么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多为兼职教学人员,接受短期的SYB创业导师培训后即上岗进行教学,他们自身缺乏切合实际的创业经验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到创业实践经验的缺乏,有纸上谈兵之感。此外,由于经费的限制,学校也难以聘请有创业成效的企业家真正参与到SYB培训中,即使聘请企业家,往往也只是谈谈个人创业经历,并不能就企业运营过程及遇到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详细讲解。如此情况,造成SYB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课程的进一步优化。

3.创业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度,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检验教学效果,但目前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检验和衡量教学效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有些院校通过课程考试来评价,而多数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只通过撰写一份简单的创业计划书便可通过考核,考核环节过于简单。而且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大多局限于虚拟的项目和虚拟的环境,甚至其中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去做,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成。没有与企业、社会的创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感受性不强,课程的考核效果不够理想。

4.没有建立后续的支持服务体系

培训结束后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资源且有能力的学员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多数学员要付诸行动,需要一定的扶持。目前我校还没有建档跟踪服务和后续支持服务体系,对学生的扶持仅限于培训导师出于对学生的关心。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

三 解决措施

1.扩宽学生的选择面,增大培训的覆盖面

SYB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两种人,一是想开办小企业的人,二是已经创办小企业,但经营时间不长,缺乏经营企业系统知识的人。目前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少数有较系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较强的学生,通过SYB培训让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很少有学校面对全体在校生进行SYB培训。其实,SYB培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拓性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针对SYB创业课程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调整。对于创业意愿强烈、在校期间有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源的学生,仍采用SYB的规范模式进行培训,教学目标为培养实践类的创业者。同时将SYB的课程作适当的补充与修改,将课程设置从公共选修和公共必修两个维度切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在课程讲授方面主要侧重创新创造意识的开发、创业思维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塑成等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可以把SYB课程中的创业素质、团队精神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结合,嵌入就业指导课程的创业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把SYB创业培训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帮助院团委成立创客空间等创业社团,在社团素质培训中融入大学生SYB培训,再由社团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意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理念大赛等,把SYB的理念和工作模式作为比赛的一种使用方式进行推广,通过多种方式扩大SYB创业培训的覆盖面以及影响。

2.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SYB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基础。目前,高职院校中具备开展SYB培训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且招生就业处和教务处对创业教育职责不明,因此高职院校应迅速建立独立的SYB培训队伍,并设部门专职负责管理。在进行队伍建设时,要注意多元化的筹建方式。首先,可以从学校内部选拔适合的教师参加培训,如可依托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具有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院系就业辅导员、具有创业教育背景的老师,选拔适合的培养对象,参加政府的SYB培训师等专项类型的培训。其次,可以带领培训教师去大学生创业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学习经验,学习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与系统化的SYB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再次,可以采取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家(特别是校友资源)等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以此为契机,让学校的SYB培训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既能增强师资力量,也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3.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SYB创业培训的考核评价不但能够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学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保证培训效果,从而使培训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但目前高校中关于SYB创业培训考核体系的标准还是存在简单化、随性化的弊端。根据SYB培训的高度参与性特点,结合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SYB创业培训的考核可以细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主要包括学员在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素质上的具体表现,由老师进行统一的评分,再按照各章节的权重分值进行统一的过程考核评分。总结性考核主要由创业计划书、实践考评组成,各占30%;对于创业计划书,可以从市场分析与推广是否完善、团队管理是否合理、个人评估以及资金预算是否充分等几个主要项目进行评审;实践考评是引入模拟创业软件,通过创业实战模拟平台使学员理论联系实际,以平台中模拟创业各环节实战操作作为实践考核。最后把各项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出学员的总成绩,只有成绩达到优秀,方可颁发SYB培训的结业证。通过合理的成绩考核,提高培训学员的积极性,量化培训的效果,推动SYB培训的优化发展。

4.建立完善的后续服务体系

SYB培训并不是“临门一脚”,而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后续服务并不单是培训教师的事,而应该由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或就业处、团委等联合起来,建立培训学员档案管理与跟踪服务,深入了解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哪些服务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培训效果;建立完善的后续服务体系,聘请法律、财会等专业的老师担当顾问,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后续服务,增强实践效果。

四 总结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SYB创业培训可以使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获得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SYB培训结业证,学生在创业时还可以获得国家提供的政府贴息小额贷款,解决创业资金的问题,这使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都得到了提高;SYB培训,更是将创业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创业精神也正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要达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2)

[2]吴志锋.高校SYB创业培训课程教学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王西琼.高职院校SYB创业培训实施探讨——基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9)

[4]刘春兰、戴莉、武静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专业技能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于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的课时、场地、设备、师资却难以保证,很多高职生不仅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创新能力较弱。

(二)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拓展能力是指在未知领域里知识量的积累,对高职学生而言,是要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高,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多数大学生希望今后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把主要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对知识面的扩展,这样导致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由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不完

善,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有部分学生在入学时有过初期的职业准备,但只是盲目的、随机的行动,有些学生甚至在毕业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或能够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有相关数据表明,严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随波逐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模式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凸显本校专业特色、就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构建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高职教学模式”;借助合作企业优势,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切实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借助合作企业,为专业教师实岗锻炼搭建桥梁,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双方人员互兼、互派、互聘的长效机制,构建一支知识技能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具有“双师”素质、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入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掌握技能、习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素质,最终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实践锻炼平台,帮助专业教师增加职业体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从而主动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结合专业教学教书育人,有利于形成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借助校企合作,使学校更加深入了解了市场和企业需求,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教学相互渗透,推动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在入学初期职业规划意识模糊、方向不明的困境,帮助学生及早确定职业目标。

(三)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办学机制,提升就业能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角色,构建专门的产学研管理机构、建设服务性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对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制度法规和资金帮助和支持,不断协调和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其次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各参与方要充分总结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掘我国现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机制弊端,在经济社会大发展背景下,积极制订和调整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联合师资队伍,共同参与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因地制宜地选择和运用全面参与、阶段性参与、特定项目和顶岗实习等合作办学模式,重点把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协调组织机制等合作办学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明确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政策和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科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使高院校和企业形成合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4-01

一、当代大学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没有充分和正确地认知。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最适合于做什么,自己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种性质的单位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是排除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现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及其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机构除了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外,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不能形成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就业心理指导和服务体系。大多只针对毕业生班级,就业心理指导的时间是学生进入大四以后,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一)从事就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当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德育老师、学生工作处的干部及其他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或行政人员担任,专职人员都很少,并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工作人员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心理学方面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指导还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二)就业心理指导的内容单一,指导的方法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目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指导形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单一,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围。在指导的过程中,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三)、就业心理指导和大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心理指导的基本评价是:服务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反映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在大学生群体眼中处于盲区状态,也说明大学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的探索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的具体要求。1、坚持长期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事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而且要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使大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将来自己的就业;理指导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注重个体性原则。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所学专业、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既要看到对所有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对具体学生指导过程中的特殊性。要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具体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就业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这就要求高校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高学历人员担任此项工作,专兼职合理配置,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生涯心理辅导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我国,把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于就业心理指导的具体事例还比较少,因此单纯依靠现有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困难。这就要求从事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实践中探索并和总结,完善现有的理论,从而形成适合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切实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付尧(1981―),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14

[3]何晓红,白玲.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1.10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2004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5]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2003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5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group. With the growth of their consumption level, as well 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regard traveling as their way of relaxation. Meanwhile,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model have change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tradition of package tours which usually gathering lots of strangers as a group could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y more.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start looking for a more stylish, more personalized, and a participatory, in-depth travel mode. As it comes to college students, considering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self-help travel issue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the platform which provides the details and information for self-help tour,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establishing a college students reciprocal travel platform which has been very specified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Xi'an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大学生;旅游现状;互助旅游平台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travelling;reciprocal travel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001-03

0 引言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旅游热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赞同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到全国各地走一走,希望他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眼,健康的成长。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1]。

在国外,互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旅游,尤其被大学生们所钟爱,具体的形式是借助互联网认识异地或同城的朋友,商量好后进行异地互访,被访者在自己家中接待一位远方朋友,可能的话可以提供车、导游等,然而在自己旅行时将获得远方朋友相应周到的接待,从而做到低消费或无消费住宿、旅行[2]。这种旅游方式皆被国外的青年大学生所喜爱,同样,也不断的渗透到我国的旅游事业中。

1 大学生旅游现状

当今全国高校数量逐年上升,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庞大的队伍[3]。就西安而言,在校大学生就有120多万。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参考法以及访谈法,对西安市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5份。其中有接近9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只有2%的大学生没感觉。我们从性别、专业、出行方式、景区的选择、结伴的对象、出游时间、出游目的等19项,对西安在校大学生的旅游现状进行了总结。具体的调查内容和调研的数据显示:93%的学生非常喜欢旅游,5%的学生一般喜欢旅游,2%的学生对于旅游没感觉。

1.1 出游地点的选择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风光等都是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景区更受到大学生的向往,如图1所示。其中,钟情于自然风景区的占了总人数的46%;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25%左右;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12%和8%;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占9%。当然,其中很多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而选择旅行的地点。例如,旅游专业的同学往往会因为专业而选择旅游的地方,历史系的同学总会去一些红色旅游革命区,同时也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这也符合其内心世界丰富、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4]。(图1)

1.2 出游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很零散,所以在出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是不固定的,自由选择,这样的大学生占了总人数的42%左右;大约43%的学生会安排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和五一小长假进行一次中长途的旅行,趁此时间休息调整精神状态,而在双休日则选择学校周边的地方去放松;而选择寒暑假期出游的人约占总人数的15%,大部分的原因是一直在外地求学,想利用寒暑假在家多陪陪父母,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周末去兼职或参加各种活动。

1.3 出游的消费情况 根据调查,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有感觉但是没去旅行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因为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一般大学生在出游的消费上选择如下:

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大部分的学生选择自行车、长途汽车、火车等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很少一部分同学会乘坐飞机、动车;旅游住宿方面,一般不选择星级宾馆,而选择住亲戚、朋友、同学家、大学宿舍或廉价的旅馆;在旅游过程中饮食大都很不讲究,主要以吃方便面、快餐乃至家常便饭为主;仅次于车费的花销是购买纪念品或者当地特产、品尝旅游地的风味小吃;娱乐方面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少。因此整个旅游过程较为节约。

1.4 出游的目的 说到出游目的,其实很多人的旅行时目的很单纯,比如说去避暑避寒、随便去散散心、了解各地风情等。根据调查得到图2所示,65%的大学生出游主要是为了欣赏景观、参观古代建筑、从而增长见识,而15%的人是为了休闲散心,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的人不多。

2 互助旅游平台的研发

2.1 自助旅游与互助旅游的比较 自助旅游和团队旅游,它本身有许多弊端,如随团旅游,不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导游的推销和逼迫式消费让人无法拒绝,再加上走马观灯式的看景点,就会导致整个旅途不愉快;再如自助旅游,虽然没有随团的那么多局限和繁琐,自由的可以取舍,但是,不够安全,线路的选择也较为耗时,所以很多人选择到BBS或社区里找一些驴友团结伴而行。而互助旅游在旅游花费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学生可以通过最优的行程设计,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满意的旅游经历。

2.2 互助旅游平台的设计理念 我们从大学生旅游动机、旅游经费、最优路径的选择、期待的旅游方式等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旅游平台。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那些无法建模的复杂问题,它能够模仿人的思维方式,考虑到费用、时间、地点等因素来分析不确定、不精确的情况,进行最优决策的推荐。当然,我们也采用了google的搜索和地图服务,有效的利用API进行开发,实现一些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功能,比如,谷歌的地图的最优路线服务。

2.3 互助旅游平台的功能 互助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有:

①首页:主要包括网站的最新信息,其设计力求抓住用户内心。抛弃传统旅游资讯网的大量繁杂信息。简约但不简单,整体布局有以下几个板块:校园互助导航(主要提供旅游信息集散地导航);路线查询;今日推荐;学校周边(主要关注学校周边的旅游和食宿等信息);这个周末怎么办(主要给注册用户一个喊话的模块,一起商量“这个周末怎么办?”这个“首要大事”);在线问答(有专门志愿者提供在线提问解答);热评(去过一个地儿,如果好的话,在此版块发起热评,吸引大家都去哦)。

②个人主页:属于个人博客,用户注册后才能使用。这是属于用户的个人天地,你可以在上面写写日志,分享心得,和访问者交流,你可以在此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装扮以此来展示你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个人主页”上,让大家都可以来欣赏、认识你,是一个充分展示你自己的网上平台。

③信息中心:在这里各种旅游信息,每个注册用户都有权限发部信息。这个板块是这个平台的核心,它是联系线上和线下的纽带。

④食宿驿站:该板块主要是向大学生介绍供食宿的大学地点及可提供的一些帮助,并推荐实惠的餐厅及安全的旅店,通过链接可以直接浏览各家餐厅及旅店的信息。

⑤登录注册:提供登录注册,通过注册成为会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例如:注册会员可上传旅行日志相册,景点推荐,以及其他比较好的信息供他人分享。

⑥Talk-Box:此功能很像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右下角的及时交流窗口。通过此工具你可以在线及时的和各地的大学生进行交流。

⑦路线查询:借助google地图API进行开发,提供优质的路线选择服务。

综上所述,在互助旅游平台中,允许旅行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出邀请帖,并在帖中标出出游的地点、出游方式、消费估算、想要结伴的条件等,并将帖于旅游平台的交流板块中,等待有意向的驴友来回应。对于安全问题,整个平台采用的是教育平台,实名制交流,等到一个兴趣爱好一致的团队组建好之后,通过平台中的最优路径的选取模块,从而自动获得我们整个旅游的线路、餐饮、住宿等详细的旅行清单。

大学生可以通过互助的方式进行校际和地区间的旅游,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看世界的愿望,也加深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这不但帮助他们缓解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她们的自我学习和社交能力。通过每次旅游策划,旅游过程,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每次的探索与冒险,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助旅游平台的推广

3.1 新型的网络平台想要推出,必然起步较难,用户数量势必少,但是互助旅游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所以我们要将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大力的扩散到各所高校,从而扩大宣传力度。同时,我们需要邀请旅游业的业内人士,对我们的平台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确保其实用性、价值性。

3.2 互助旅游平台要有专人去更新内容,并去各大知名论坛、名人的博客、微博等处发帖,帖子签名处或文章内容内加上自己网站的链接,同时注重网站友情链接,多做一些高质量的友情链接,建立品牌意识,扩大网站认知程度。

3.3 互助旅游平台要充分注重用户体验,邀请自己的朋友、广大大学生朋友们,以及一些喜欢旅游的人加入平台的管理和宣传的工作,征询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借鉴一些做得好的旅游网站,不断更新和改进旅游平台的功能。

3.4 通过录制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视频,加上自己网址或者网站的介绍,然后发到各大视频网站上面,选择视频的时候尽量找一些质量好有新意的,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激情、敢于挑战的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生事物,不仅期待学习先进的理论,同样喜欢大自然的清新、现代化的刺激、人类文明的遗迹。经济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学生各种出游选择。旅行社的带队出游纵然舒适安全,但是昂贵的旅费将大学生拒之门外;个人旅行固然轻松自由,但是缺乏安全和新点子以及对目的地陌生,总会产生几许孤寂。所以基于大学生出游的问题,我们搭建了大学生互助旅游平台,期待能够带给他们省钱、便捷、舒适的旅行路线,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升个人文化素养,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旅行成为我们人生成长的重要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曹喜蛙.曹喜蛙作品选集——2009中国大学生旅游节典藏图书[M].北京: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8.

[2]任曼丽.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现状及开发策略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3:57-59.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6

对高校主知性道德教育的反思

(一)主知性道德教育中“人”的缺位,导致高校道德教育空白乏力1.“以本(书本)为本”的物本教学主知性道德教育的典型表现是教师“教书不育人”。一般高校育德教师都认为:道德的养成是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事情,大学主要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以本(书本)为本”的物本教育,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不到位。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道德教育者缺乏足够的感情认知和投入,将道德教育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将道德规范从道德情感中剥离出来灌输给学生,更有甚者是“念书本”,完全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育德课经常性地表现为人云亦云的说教,或是是非非的判断,抑或该做不该做的命令。道德教育的重点没有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而是放在训练学生高超的记忆能力和答题技巧上,相对忽视了人的完整性。有一项相关的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方面的占67%,自身素养提升方面的占21%,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与人相处的教育方面的占10%。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普遍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3]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道德规范是知识化的,由语言符号粉饰的、一系列理性化的、外在的行为律令所组成。教条式的陈述和毫无生命力的条框完全遮蔽了道德教育应有的魅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层面的断裂,即学生“知书不达理”。2.“以务(任务)为本”的无本教学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似乎将整个社会群体的观念带入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当中,一向被人们视为“清风浩然”的高校也被席卷而入。目前,许多高校出现专职教师在外兼职的现象,即教师“专职不专心”。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囊中饱,学生腹中饥”。当一种反常的现象被当作一种社会常态并且加以传播时,会产生两种可能: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现象被人们从观念上接受,行为上也接受;另一种则是从道义上不被接受,行为上接受。当前高校经营之风属于第二种可能。除了当前教师绩效工资和升迁考核制度的弊端这些显性的原因之外,社会上功利主义的文化氛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当下高校教师的素养和师德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高校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高校师德建设本身就是教育和谐环境构建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各种原因,道德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地带,高校育德者的地位也处于尴尬之中。不少育德教师谋求各自的“发展捷径”,利用高校丰富的公共资源和灵活而充足的时间来谋求社会兼职。还有部分高校育德教师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对自己的工作只是消极应付,将教学任务硬性化、量化(每学期多少课时,学生考试及格率等),完全漠视教学任务背后指向的学生品德、行为意识等“软指标”。道德教育本是“以人为本”,而“以务为本”的教学却将道德教育之树连根拔起,使其成为虚设的飘渺之物。这虽然是道德教育中的极端个案,但也反映出高校道德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教师师德的另一个侧面,以及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二)主知性道德教育的负面效应主知性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它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思维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道德教育领域曾有巨大影响,直到今天,在高校道德教育中仍占据主要地位。这种合理性在现代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有其不足,对其负面效应进行探微,不是要彻底摈弃它,而是要加以修正,从“主知”的片面性道德教育转换到“主德”的全面道德教育。1.主知性道德教育脱离学生心理需求,是高校育德工作低效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是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育任务。但是,道德教育者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及心理发展特征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大学生心理的发育正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水平可以概括为智力发展高峰、欲求发展高峰、善于创新高峰“三大高峰”,同时,其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显著增强。[4]对于心理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并渴求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老师留给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不深,形成教学中的恶性循环。学生觉得老师所教无用、单调、乏味,对教师所教内容反感,产生消极的课堂体验;同时,教师受到学生情绪感染,教课积极性下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空谈。道德教育本身应该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任务,是为塑造人、教化人而来的,脱离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毫无魅力可言,显得苍白乏力,其实效可想而知。2.主知性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层面和实践层面,造成学习上的“断层”学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性学习,二是技能型学习,三是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三个部分的学习解决的是学生不同层次的问题:知识性学习解决的是学生“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技能型学习解决的是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的是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知性教学”方法,把学生品德的养成当成一种绝对性的知识进行传授灌输,解决的只是第一层面“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最重要的“信不信”、“行不行”这一层面的问题,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断层,从而进入“学而不知、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坚”的怪圈。3.主知性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过于简约化,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道德不是科学,却用科学的思维关照自己;道德不是经济,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工具;道德不是知识,在道德教育中却被置换成知识教育。道德本是最具有独特魅力的两个字眼,却总是用科学的、现实世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颠倒了“自我”和“他我”的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强调“知情意信行”,主知性的道德教育过于关注“知”的层面。而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主知性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层面仍然存在缺陷。道德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道德认识能力,除此以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主知性道德教育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将教师传授、学生品德养成的过程变成教师传授一步到位,走完了学生道德认知的第一步即止步。被动性的知识教学在今天已经越来越被学者们诟病和学生排斥。

高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从“主知”到“主德”的回归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