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论文

林业论文范文1

生态林业发展的目标是将自身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型,一个包含众多林产内容的工程体系。通过向生态林业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资,来保证生态的平稳性以及多样性,这也是生态林业具备高效能和高能量运输率的前提基础。在发展生态林业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因地制宜,顾名思义,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遵守生物的生活规律,以便设计出最合适的安排方案。第二,完善组织原则,在众多生态林业发展的途径中,组织的完善是确保物种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效益最大化原则,由于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等情况,当存在较多选择方案时,应该选取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达到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目的。

2生态林业技术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2.1生态林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保证生态林业具有科学结构框架的核心内容便是水土,因为水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元素,为了防止出现土壤被侵蚀或是水文效果,应从根本上改良目前生态林业的水资源问题。在针对上游地区的环境,应主要对土壤表面径流以及水资源涵养等问题进行处理,而针对内地环境,则应该做好防旱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在流域地带,主要通过预防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一帮采用的技术有构建山洪引导体系、建设蓄水小型灌溉设备等等。生态林业的技术特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种形式和种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快生态林业发展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2.2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自从我国成立之初,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将治理生态林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点问题,而生态林业所应用的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展开讨论,以此寻求最佳的应用方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生态流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目的在于突破这一难关,寻找到有效的生态林业应用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已经掌握了红豆草等优良乔灌品种的培育技术,并开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颇为丰富。而如今生态林业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有相关体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实际应用。

3生态林业发展主要途径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还能够达到后代设定的标准。生态林业正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发展与自身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突出发展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满足基本要求的必要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遵守以下两点要求,第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规划,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充分了解生态林业的现状,根据生态林业的特殊性制定最为适宜的方案。相信这样的话,才能提高研发新技术的速度,增加群众的环保理念。

3.2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有效途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以及政府扶持问题,更要注重管理机制是否起到必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相互管理、提高监管和检查水平等措施来完成,从而保证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

4生态林业主要应用的技术

4.1土地应用技术。

土地应用技术也叫做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应用技术,某一区域,受到天气、地形变化的影响,导致土地表层或是土壤成分存在区别,通过选取更为适宜的生态林业种类,来充分发挥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达到综合治理生态林业的目的,这便是土地应用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基础在于首先需要了解适用面区域、实际土壤利用状况和土地差异情况。选取出不同土地生活的物种,并将其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调配是该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该技术也受到资金、市场要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考虑周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2生态林业结构技术。

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应用在具有明显层次的种群当中,在同一区域,考虑生态林业存在的特异性,充分应用立体空间从而获取最大利益的技术被称之为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空间结构养殖,该技术应用在同一水域养殖动物的体系当中,将动物分成二至三层垂直结构,既方便卫生的清洁,又有利于集中管理。其次,空间结构种植,理论思想与前者大体相同,差别在于该技术针对的是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空间结构的种植,有利于调整喜光程度存有差异的植物,以便提高生态林业的构建速度。

5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5.1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生态林业技术目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林业作业者的专业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的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建设生态林业的要求,即使掌握了大部分实际应用技术,往往也都是陈旧的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生态发展效率低下。第二,管理方面的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举例而言,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是造林,造林环节固然重要,这一点林业单位的工作较为合理,但是造林后的护林工作却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甚远。

5.2针对生态林业技术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林业企业的科技能力,科技基础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林业发展技术可以通过完善创新科技系统来加以实现,依靠新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的主要途径。加强对生态林业构建的保护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起到表率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其次,各个企业做好防护措施,提高部门间的监管能力。

6结论

林业论文范文2

1建立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颁布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制度,确保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时、有效,并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多样性。会泽县应继续做好天然林的资源保护工作,稳步进行退耕还林工作,重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会泽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业的繁荣,但是采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对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2采取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时,应坚持分类区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严管公益林,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确引导山区群众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提升现有商品林资源质量,增加可利用资源数量。例如:会泽县应充分利用全县光、热、水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和以核桃为主的100万亩干果经济林及林下资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加强林政执法管理工作

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林政管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等犯罪行为,控制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减少林地的流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应加强林业法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

4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

当前,必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使得调查成果直接为林业生产、管理与执法服务;同时,设立监测样地,定期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数据。

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产业化发展

1林业工程的产业化模式

1.1合作经济组织+林户这个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相同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家庭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生产,然后通过经济组织进行产品的销售,同时还能够实时了解到销售的具体情况,这种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主要优势为投资成本少、经济效益好。

1.2企业+林户这一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这种发展模式具备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企业回收林户产品,并对林户产品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由企业提供订单,林户根据订单来完成生产,这种方式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3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之下

技术协会要对林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2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想实现林业产业化

那就必须要实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行山林折股、收益应该根据股份分配制度,通过租赁、拍卖等经营手段,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产经验的积极性,使得林业资源的经营逐渐朝着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2政府扶持林业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不仅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上的帮助,政府应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各地的林业企业发展。针对各区域的林业资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林业。

2.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对于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立足于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所了解的信息规划林业生产的具体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点,需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林业生长相关的技术方法,注意要点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林业生产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林业产量的不断提高。第三点,提供较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保证林业产品销路的畅通,进而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产业链。

三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3

1资源发展区域及前景广阔。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大,所以林业资源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区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林业资源的严重破坏。国内林业资源种类及数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现有资源的使用率大大超过了其生产率,长时间发展之后无疑会加剧林业资源种类的稀缺。这充分说明了资源的被破坏程度,林业资源的现状更是如此。庆幸的是林业资源虽然生长周期较长,但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乐观。

2产量及品质不高。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在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课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4人造板工业落后。作为林业的最终产业形式,国内从事人造板业的企业数量很多,但是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及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对人造板业相关企业自身整体水品影响外,对林业材料的利用及加工手法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产材料的严重浪费,最终导致国内林业加工的整体水平不高。5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我国的林业资源所有权大多数属于国家及集体所有,这种林业产权结构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条件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在立业产权上的直观体现,并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造林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造林地清理。作为林业造林工程前其准备工作的重要工序,造林地的清理及造林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期造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效果。在造林前对现有土地可以进行合理的改造,清除灌木及杂草,也可以通过小幅度的地形改变,使透光性增加或减少,这完全视造林种类而定。地形的整理工作是整个造林成活率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条件,对造林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的清理方法可以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物清理,整地方式可分为全面和局部整理。

2直播造林法。直播造林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将林木种子播种到土地里面,这种播种方法具有高种植效率的优点,适合大面积的林业播种,采用直播造林发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后期对树苗的虫病防护管理。根据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直播造林法又可以分为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和撒播法等。

3分殖造林法。分殖造林是通过利用树木根、支、干及地下根茎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林业造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节省树苗培育时间和育苗费用,且技术措施简单、成活率较高。新造幼苗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周期,同时还能有效遗传母体的优良性状。但是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是分殖造林,其造林材料受母树的分布及数量状况限制。

4造林树种的选择。林业造林最终要的前期工作就是树种选择,进行林业造林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及地区发展状况,在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气候环境适合树木生长,对于生长能力较弱或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的树木种类,不应选择在西部或北部地区。比如阔叶树通常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低,自身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能丰富林业资源,还对当地环境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所欲,造林树种的选择时林业造林的一项关键内容,直接关系着林业造林的长期发展。

5合理选取种植时间。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6建设发展混交林。现实实践中不难发现,单一的林业资源并利于改善土壤地力,林种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木环境适应性差,较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在林业造林中加大阔叶树木的引入及培育,实行多种林木混交,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同时良好的林区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林木的生长。

林业论文范文4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就应该定期的对其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树立他们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也在不断的普及,因此会计信息的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由其他非专业人员来替代专业人员的位置。对林业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交接问题做好相应规定。很多林业企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交接的工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一定要在原档案工作人员辞职之前,做好新旧工作人员的交接工作,从而避免造成会计信息档案的损失与缺失。林业企业单位其实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事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以及具有较高的责任感。

(二)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体系

1.合理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档案为自己服务在信息时代,林业企业单位应该不断地提高会计信息档案的利用率,合理的利用会计信息档案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因此,林业企业单位要不断的提高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时的检查会计信息档案,这样才能掌握相关工作的最新动态,对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会有更大的帮助。

2.形成属于自己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规则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林业企业单位需要逐渐的形成和完善自己独特的管理规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节约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来进行档案管理,这样才能够加强工作效率。

3.及时更新会计信息档案在工作中,每天都会有新的资料变动,因此,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跟上步伐,及时的收集新的材料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会计信息档案库,逐渐的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体系,那么这样的管理体系势必会给林业企业单位的发展带来益处,并且也能够体现出林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加快林业企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林业企业单位能够进行会计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确保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对会计信息档案资源原件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来对林业企业单位的档案进行管理,将会计信息档案部门的各种其他形式的管理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全面、规范的会计信息档案数据库,建立数字化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模式,要明确并不是完全取消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以及档案载体,而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一个现代化信息管理与传统信息管理两种模式相互共存相互发展的合作关系。

2.加快林业企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林业企业单位能够进行会计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确保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会计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对档案资源原件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结语

林业论文范文5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林业论文范文6

1.1所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特点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学生平时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理想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兴趣,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3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一篇林学论文

下一篇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