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1

工程的本质是创造并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综合创新,所以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工程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创新来源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而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方式和环境。上海理工大学以“一校八(研究)院(所)”为载体,在改革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协作、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和机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所谓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间教育认证机构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性认证标准和方法,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权威性,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2德国的教育体系及认证制度

众所周知,在德国大学工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皇冠,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向独具特色,德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享誉世界,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认证机构自身的质量并统一认证标准,德国的学科评审委员会、认证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了全国性的专业认证体系,其中权威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为ASIIN(the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ASIIN是在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和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的倡导下,由各大学、科技协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相关工商业组织的研发机构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认证准则和程序,是德国唯一开展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在机构设置上,ASIIN下设董事会、两个认证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评估小组,其中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董事会由ASIIN的会员组成。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即大学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ASIIN不仅希望达到认证专业化的目的,还注重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互动探讨,ASIIN的会员大会把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高校与实业界的企业需求方集中到了一起探讨;其次,与美国的ABET相似,ASIIN拥有一个由800多名专家组成的同行评估专家库,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认真对待来自学界和实业界同行的评估意见;另外,ASIIN与国际上的认证组织、认证机构有广泛联系。ASIIN不仅认证标程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还积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团体密切联系,2004年9月,ASIIN加入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成为推行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领头羊。同时,ASIIN也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的国际性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ASIIN对大学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其认证流程包括听取学校简况介绍,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协调,最后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认证决策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鉴定书和高校方面的表态作出有关认证的最终决定,具体包括通过认证、附加限定条件的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或者中止认证程序(最长可中止18个月再进行)。

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认证的实践

在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控除了自我评估外,引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认证,特别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重要转型。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内第一家纯中国的“本土”专业,成功通过德国ASIIN标准认证和ENAEE质量标签EUR-ACE后,我校总结国际认证的成功经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即将接受德国ASIIN评估机构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工程教育认证,而这两个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选优评估中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专业。近年来机械学科发展较快,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几年来与德国的富特旺根合作,实施“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一年的学生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与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生(3+1模式),3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最后一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学习,完成本科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富特旺根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根据专业发展和合作办学的需要,正着力进行ASSIN教育评估机构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按德国有关规定,凡经ASSIN评估合格并授权的大学本科专业,其合格的毕业学生就可获得德国正式的学士学位。这样,就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学生不出国就能获得国外认可的正式学历文凭。我校的国际合作办学也需要引进规范化的认证,认证专业中取得的学分、学位和工程师职业资质借此得到国际化认可,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勇于改革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培养体系。我校接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学校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抓手、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校卓越工程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执行性举措。为更好实施国际认证标准提供制度保障,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做到“内外联动,以外促内”,上海理工大学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认证理念,为通过认证可以促进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建立一套能够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重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应该适当引进德国ASIIN认证机构的评估,从德国ASIIN认证的角度看我们“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和“卓越工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满足政府、学生、社会等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精品化,并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接轨,探索一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精品本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4结语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3

一、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兴起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而受到关注。不仅在国外很多的外国人都在聘请汉语教师、汉语家教来学习汉语,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选择了中国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缺口日益增加,同时,很多非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士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使得对外汉语教育体系显得有些混乱。因此,如何规范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当前对外汉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4月设置的新增学位,意在培养专业化、高水准的应用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专业学位的授予,很大程度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对外教育兴趣者拓宽学习方向的机会,弥补了大学本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使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更加专业化。

三、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方法

1.建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供专业化的从业方向

在华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语言类”留学生,然而,由于我国的留学生体制问题,还未能将“语言类”留学生完全剥离出来,单独的予以签证等独立手续,甚至在各大学中也没有专门的设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因此只能将所有的留学生汉语教育整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专业化语言教育的开展。“汉语语言教育学院”的成立,可以承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习与论文调研活动的开展,并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直接与留学生需求相对接,通过双方的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修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从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将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完善、扩充开来。

2.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结合起来

目前由于对外汉语教师岗位缺口较大,专职、兼职教师流动性也相对较大。从对外汉语教学整体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严格从业教师的专业化认可。肃清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面向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象性途径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认定,来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能力的教师,凡是取得该硕士学位的人员视等同于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四、结语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扩充与加强,是建立在完善教学体制,补充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正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后备力量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学科设置、学位授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验文化;书法;太极拳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也逐渐兴起“汉语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总结与经验探索也逐渐加强。社会各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也由最初的语言教学拓展为文化知识传播。但总体而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依然属于新兴专业,这门学科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探究其教育内容和手段。而体验文化教学法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将这种教学方法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中,以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优势

首先,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合理运用体验文化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其次,体验文化教学法可以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自觉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亲身体会和感受中国文化元素,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运用中国文化。为学习汉语语言知识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最后,在体验文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并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或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中国文化,并加深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体验文化教学法还可以有效增加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当今社会也深受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剪纸则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与美术理念。太极拳渗透了我国道家文化,将文化与体育融于一体,在当今世界的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些文化也历来被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这三种文化为切入点,详细探究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体验文化教学法在书法教育中的运用

教师要在讲授书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黑板上书写汉字,然后为学生拆开讲解这个汉字的结构和运笔要求,以及用笔墨色的结构、汉字的点画组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进而组织学生运用笔墨纸砚进行实际操作。此外,在训练环节,教师还可以书写一些古诗词,赠送给喜欢诗词的留学生,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模仿、研究、体验这些示范性作品,还能够联络师生感情。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课外书法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观著名书画展,或到一些名胜古迹欣赏文人歌赋、石碑碑文、书法题词等,也可以安排留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汉简碑铭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书法文化的理解,提高书法学习动力。

2.体验文化教学法在太极拳教育中的运用

太极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练示范,反复训练,鼓励打拳较好的学生为大家示范,或安排学生相互切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了解太极拳的竞技性。同时,太极拳也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讲解太极拳练习中涉及的拳法招式和身体部位,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考核虽然以实践性为主,主要通过学生打拳、演练来考查学生的技法掌握情况,但与此同时,太极拳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考核环节,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认识。

3.体验文化教学法在剪纸教育中的运用

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作出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剪纸作品。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问答形式,探究剪纸艺术内涵,让学生在问与答的交流中思考中国剪纸文化的发展渊源和内在审美元素。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剪裁技巧和叠纸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让学生跟随视频模仿剪裁。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传统节日中民众张贴的剪纸,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民俗场面中充分了解剪纸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论对外汉语专业中华才艺研习课程的教学策略[J]. 读与写,2012.

[2]李蔚苹.中国民间艺术之中国结与剪纸[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5

社会科学研究学院ISS座落在海牙。于1952年由荷兰的大学创办, 其初衷是为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培训和更深入的研究。 是一所研究社会和经济变革尤其着重于研究发展过程的国际高等教育学院,提供高质量教学、综合学科研究和咨询等学术性工作,设有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公共管理和国际法等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项目, 所有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ISS是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世界学术权威中心之一,其学位世界公认。

ISS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它从多学科角度比较,分析全球性和区域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院的教职工来自世界各地,其中30%来自发展中国家, 一半以上来自荷兰以外的国家。 他们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与之相对应, 学院提供非常广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不仅包括课堂授课、讲座、辅导、小组讨论,还包括课题论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至今共有来自160个国家的8500名学生在此研修过。毕业生大多在政府部门、计划署、国际性机构、法律和高等教育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

作为一个国际性学术机构, ISS有着广泛的国际联系, 它是很多国际协会的成员, 包括国际发展协会、 国际教育联合会等。 ISS为加强荷兰高等教育和研究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中国,ISS与南京大学缔结合作伙伴关系。

专业设置:发展研究博士:学制四年,开学日期为每年的1月1日,每学年学费约为5,000荷兰盾。

研究方向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国家、社会和世界发展、人力资源与地区发展、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口研究

申请条件:已获得社会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成绩为B+或2.2以上、TOEFL550或IELTS6.0以上。

发展研究硕士: 学制15.5个月,由9个月的授课和6个月的研究论文写作组成。 开学日期为每年的9月。学费共计约为6,150荷兰盾。

专业有: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和就业、地区和区域发展、可替代性发展政治学人口和发展、公共政策和管理、农村生计和全球发展、妇女、性别、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和发展。

研究生水平的专业证书项目: 根据专业需要课程期限短, 约为6-10周, 灵活性强, 致力于当前相关的发展政策的准备和实施。 学费因方向不同从725到3,500荷兰盾不等。

方向有:儿童、青年和发展、法律和社会公平、人类发展有效的社会政策、全球化和发展、政府管理、民主和公共政策、人权、国际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与自然资源冲突的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型与计量、转型经济政策分析技能、贫困人口的社会经济保障、女权主义发展经济学。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中外对比;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01-07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研究现状、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对促进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Welch利用引文分析对《计算机辅助学习》杂志在2002至2011年间的文献进行分析,发掘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1];胡小勇等学者利用CiteSpace对2002至2012年间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揭示了11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2];同时对2002至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期刊M行了可视化分析[3];兰国帅利用Bibexcel和Histcite对2004至2013年间两本国际期刊《计算机与教育》与《英国教育技术杂志》进行分析[4]。不难看出,目前学界特别重视文献的定量研究,然而将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研究热点等同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横向比较的研究相对少有。借鉴国际教育技术学研究经验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文将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III对国际与国内两种权威期刊近10年所刊载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标示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变迁以及前沿等,通过横向对比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异同,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的来源与分析的方法

布拉德福(B.C.Bradford)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献离散规律,又称布氏定律”,即“大多数关键文献往往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5]。因此,本文选取《Computers & Education》和《电化教育研究》两本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及前沿趋势。《Computers & Education》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的来源期刊,且为国际教育技术顶尖权威期刊,影响因子高达2.556,位居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期刊排名首位,题录数据源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所提供的“Web of Science”(简称WOS),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选择“全纪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以纯文本的形式下载《计算机与教育》(Computers & Education)2006-2015年间的文献题录数据,选择论文(Article),共收集到文献题录数据1920条。《电化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且为国内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975,刊发在其上的论文基本上象征着目前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6],题录数据源自“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以“电化教育研究”作为关键字,时间段设定为2006至2015年,选择“论文”类型,共收集10年间《电化教育研究》文献题录数据2267条。文献题录数据包括各文献的标题、作者、摘要、来源出版物与参考文献等。

基于收集的文献题录数据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III的“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这两项功能,对近10年中外教育技术领域的两本代表期刊刊发的文献进行分析,概括并比较中外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中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二、文献共被引分析

在CiteSpaceIII中,研究Time Slicing(时间跨度)设定为2006-2015年(10年),Year Per Slice(单片时间分区)设定为1年。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设定阈值Top=30,即每个时间分区选取30个高频词,这样一来在保证高被引文献突出显示的前提下,提高了网络的清晰性。Node Type(节点类型)选择Cited Reference(共被引)。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共被引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共被引分析如图1所示。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284个节点,引文之间共有1424条连线,图中圆圈大小代表了被引频次的高低,带有紫色外环的节点意味着该文献拥有比较核心的影响力。根据知识计量学相关知识,一定时间内被引频次高的文献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不难看出,这些被引频次高的节点往往集中在几大领域,也就意味着这几大领域的文献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从图1文献共被引图谱中还可以看出引文数量激增的一些术语(又称突现术语,即图中标示出的红色圆环),Connolly, T.M、Ertme, P.A、Kirschner, P.A、Azuma, R.T、Ottenbreit - Leftwich, A.T、Kebritchi, M、Shute, V.J等作者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在很短时间内激增,即说明这些学者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结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图2的文献共被引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这几大区域的主题分别为:“empirical study(实证研究)”、 “e-junior project(虚拟学习环境,例如MajaWrzesien所开展的E-junior项目,通过虚拟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7])”、“web-based conferencing(网络会议)”、“instrument(技术工具)”、“competence(竞争力)”、“review material(复习材料)”、“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scale construction(量表编制)”、“gender(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等。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被引频次高于50次的文章有13篇,其中高于100次的论文有3篇,分别是Vygotsky(维果斯基)的论文“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1978,被引120次)”、Cohen(肯恩)的文章“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8,被引108次)”以及Davis(戴维斯)的文章“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1989,被引103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维果斯基、科恩、戴维斯等著名学者及其经典作品在当今仍有较高的影响力。

2.《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如图3所示。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385个节点,引文之间共有663条连线。从图中可见共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不难看出,核心文献亦集中于几大区域。从图3文献共被引图谱中所标示出的突现热点(图中的红色圆环)可见,何克抗、南国农、吴明隆、许良、余胜泉、李克东、乔纳森、陈琦、盛群力等作者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在2006-2015年间激增,即说明这些学者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被引频次激增的文献主要为何克抗2002出版的书籍《教学系统设计》,南国农的《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以及《信息化教育概论》,吴明隆的《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许良的《技术哲学》、余胜泉的《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李克东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陈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盛群力的《现代教学设计论》,祝智庭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根据被引频次的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得到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被引次数在10次以上的有9篇,其中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有6篇,即6大节点所代表的6篇核心文献,分别是南国农的著作《信息化教育概论》(2004),何克抗论文与著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005)以及《教学系统设计》(2002),南国农的论文与著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2006)以及《电化教育学》(198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偏向教育技术理论以及整合技术与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III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设定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选择Pathfinder算法,得到高频关键术语共现图谱,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如图4所示。共得到109个节点,关键词之间存在1373条连线。年轮大小代表频次,紫色的年轮表示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数值的高低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的重要性。[8]

将关键词进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从频次排序上来看,“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一词频次最高(353次),在图中的年环最大;从中介中心度来看,“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烧咧行亩茸罡撸占据领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综上所述,2006~2015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相关研究最广泛,但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post-secondary education”等研究。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图4的结果,即2006-2015年间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教与学策略)”、“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互动学习环境)”、“students(学生)”、 “pedagogical issues(教学法话题)”、“education(教育)”、“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technology(技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介通讯)”、“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协作学习)”、“performance(成绩)”、“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介)”、“design(设计)”、 “elementary education(初等教育)”、“knowledge(知识)”、“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

从图5中可以看出,关键词主要分为6个聚类,分别为:“young children use(青少年技术使用能力)”、“revisit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重审TPACK)”、“re-examination(复审)”、“designing(设计)”、“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协作知识建构环境)”、“student practice(学生实践)”、“online self-correction(在线自查自纠)”、“review material(复习材料)”。

2.《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共得到262个节点,关键词之间存在514条连线。在图6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研究”、“网络教学”、“网络课程”、“高校”、“网络环境”、“教学改革”、“大学生”、“网络教育”等。

将这些关键词进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从频次排序上来看,“教育技术”一词频次最高(237次),在图6中的年环最大;从中介中心度来看,“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技术”这三者中心度最高,占据领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综上所述,2006~2015年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中,“教育技术”相关研究最广泛,但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研究。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变迁

利用CiteSpaceIII以关键词作为节点,选择节点类型为“burst term(突现术语)”,设定Top N% per sliced值为30%。同时选择“citation burst(标注突现术语)”,进行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

1.《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及热点变迁

《Computers & Education》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如图7所示,图中标注的热点即当时的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网络汇总表),对突现术语的频次、突现率、突现强度与突现时间跨度进行整理,见表4。由此可以得知,在这10年中《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的关键术语有:“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教育技术系统架构)”、“country-specific developments(特定国家发展)”、“computer games(计算机游戏)”、“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分布式学习环境)”以及“comprehension(理解)”。

结合表4与图7可以看出,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静态与稳定性。2006~2015年间除了对原先研究主题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2006年国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以及各类学习环境(例如交互式学习环境、分布式学习环境);2007年则集中在技术、设计、多媒体系统、模型等的开发;2008年主要由技术的开发转向对课堂等环境中技术的应用;2009年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2010年继续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等的研究;2011年关注技术应用策略以及用户技术经验等;2012年开始侧重教学设计、性别的差异、技术应用技巧等更深入的话题;2013年研究目标更多落在高等教育、技术接受模型的开发等。值得一提的是,“computer games(电脑游戏)”作为突变专业术语,即该关键词在2013年的出现频次激增,表明学者开始大量关注电脑游戏的教育应用。2014年研究社交工具(例如Facebook)的应用,还包括学生信念、参与度等方面。2015年聚焦移动学习、元分析、大学生、情景学习以及严肃游戏等方面,其中严肃游戏是指以计算机游戏和视频游戏为主,能够使参与者的某些知识或能力的提高的游戏,是一种不以娱乐为最终目的的游戏[9]。同时,2015年 “metaanalysis(元分析)”作为热点术语,表明这一分析方法在不断受到广泛运用。元分析是用统计的概念与方法收集并分析前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找出问题与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可弥补文献综述的不足[10]。综上分析可以看到,2006-2015年间,国际上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热菥历着一系列的变化:研究重点从技术层面转向用户层面,更加注重情境因素对学习者技术应用的影响;研究主题逐渐偏向学习者或者用户的技术体验,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以及新型学习理念来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2.《电化教育研究》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

《电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如图8所示。图中所标示出的热点即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网络汇总表),对突现术语的频次、突现率、突现强度与突现时间跨度进行整理,见表5。

由此可以得知,在这10年内国内教育技术界的研究前沿的关键术语有:“教育研究”、“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网络教学”、“课程整合”、“云计算”、“教育信息化”、“TPACK”、“大数据”、“实验研究”、“教育游戏”等。

结合表5与图8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同样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静态与稳定性。当然,2006~2015年间除了对原先研究主题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2006年国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学设计等话题,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习环境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研究对象更多定位在高校,关注网络环境下师生生态,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2008年主要探讨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育、教育技术能力等;2009年开始关注各类教学策略与模式、内容分析、技术应用等愈加受到关注;2010年移动学习作为突现热点,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还包括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网络的应用等。2011年关注互联网、网络课程开发、知识建构以及教育游戏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2年研究热点聚焦个性化学习(学习者特征)、云计算(教育云)、虚拟现实等,各类社交平台(微博、博客等)的教育应用,以及个人学习环境方面的研究。2013年国内重点聚焦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也兴起了对各类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与效果反思。同时,各类在线学习相关的话题(在线学习活动、学习设计、web2.0、协作学习)也不断涌现。2014年研究关键词为在线学习与大数据,这与国际上各类网络教育学习平台(Coursera、Udacity、Edx)的兴起不无相关,研究关注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实验研究成为新的主题词,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不断整合进入课堂。2015年更多落在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关注知识共享、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聚焦泛在学习、深度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引文分析以及可视化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目前甚至未来研究热点趋势。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