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疗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疗论文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58例,女50例。3组的年龄、病程、肛瘘位置的方差分析P>0.05,3组之间并没有明显性的差异。

1.2手术方法

肛瘘患者术前晚口服缓泻剂,术前清洁灌肠,对患者均采用截石位,腰俞穴麻醉后,用碘伏常规消毒周围会皮肤,铺无菌孔巾,采用复杂性肛瘘的术式探讨视、触、牵拉、染色及探针等方法,确定内口和瘘管走行。术后保持大便通畅,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如大便困难者适当给予缓泻剂,换药时生理盐水冲洗内口,引流通畅,常规换药至痊愈。

1.2.1切开挂线术:

在外口处作1.5cm长放射状切口,切口起于外括约肌的外侧向外延长,为了充分引流,切口长度要以瘘道深浅大小而定。内口两侧黏膜用丝线结扎,彻底清洁感染肛窦、肛腺及肛腺导管。管道穿过肛直肌环侧内口处的括约肌用橡皮筋挂线,若内口在6点位,用探针寻找后侧齿线处内口或可疑肛窦,再与后侧一并切开。用弯钳对瘘道主管和支管分开,食指轻松出入为准,用刮匙刮除所有坏死及肉芽组织后,用2cm宽的橡皮引流条悬挂,再用凡士林油纱填塞各管腔压迫止血,消炎痛栓塞肛,外用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后换药方便,只需拖动乳胶橡皮条,就可将瘘道内的坏死组织带出。

1.2.2瘘管旷置术:

用手指及探针再次探查明确内口部位后,用镰形刀将内口及内口处部分瘘道的前壁做纵形切开,其长度自内口稍上方至皮肤线为止,深度以切开瘘道前壁为宜,用刮匙充分搔刮内口部位。再从外口插入刮匙,轻轻搔刮瘘道内壁,使之成为新鲜刨面,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瘘道。将加压垫放置于瘘管外侧皮肤上,用7号丝线于瘘道旁皮肤进针,绕过瘘道后壁至对侧穿出,如此方法等距离每间断1cm贯穿1针,用缝线将加压垫加压固定于瘘道前壁的皮肤上。若半马蹄型肛瘘则同时切开后问隙,搔刮脓腔及管道,修剪瘢痕组织,残留部分亦应作多个切口,以便使瘢痕软化,切除两侧外口多余的皮肤。凡士林油纱填塞内口处压迫止血,消炎痛栓塞肛,外用塔形纱布加压包扎。

1.2.3解剖学肛瘘切除术结合挂线疗法:

依据高野正博氏括约肌保存术基本术式操作,但肠壁的内口部分不切除.对全马蹄型或半马蹄型肛瘘,在完整切除肌间瘘管困难时,可附加分段对口引流,引流口挂以橡皮引流线:对高位肌肉部分位则结合传统的中医挂线疗法挂以橡皮筋,慢性切割,以防止失禁。但如原外口不在脓肿的最低位,还应在脓肿的最低位另外开窗引流,以利排脓通畅。

2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肛瘘内外口完全闭合,开放创面完全修复,随访6月无复发。未愈:肛瘘内外口未闭合.管道内仍有分泌物流出或6月内复发。疗效: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一3年,切开挂线术37例,复发2例,平均愈合时间(20.42士5.25)d;瘘管旷置术34例,复发5例,平均愈合时间(28.48士10.75)d;解剖学肛瘘切除术结合挂线疗法38例,复发0例,平均愈合时间(19.22土8.65)d。3讨论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变部位高,管道弯曲复杂,常有支管及深部死腔存在,治疗上难度较大。本组病例采用3种术式,通过临床随访结果分析:

(1)切开挂线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引流通畅;管腔橡皮旷置,利用自身免疫修复,并使创面处于有氧环境以利创面修复;换药时只需拖动乳胶橡皮条,就可将瘘道坏死及肉芽组织带出,减少了换药时取填纱布疼痛。因为组织在橡皮筋内,疼痛较重往往持续24h或更久,有异物感。

(2)瘘管旷置术保留括约肌,减少组织损伤,缺点是瘘道残留,瘘管及脓腔引流不畅,易复发,愈合时间长。本组病例中34例行瘘管旷置术,复发5例,其中为对侧瘘管及引流不畅引起。

(3)解剖学肛瘘切除术结合挂线疗法结合了肛瘘的解剖学根治术和国内挂线疗法使得治愈率和治愈时间大大地提高,无复发、严重失禁及狭窄等。但是对技术要求较高。

同时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找到内口,内口要引流通畅。

(2)切开挂线术中挂线,尽量保护好肛管直肠环,以防失禁;引流通畅,以引流物的多少决定取橡皮条和橡皮筋,避免造成创面愈合不良。

(3)瘘管旷置术搔刮脓腔及管道要彻底,清除瘘道所有的坏死组织及肉芽。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2

1、数据检查

医学资料必须淮确可靠,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核实。数据检查常用逻辑法和计算检查法。逻辑法:是根据两指标间的一定联系,粗略的判断数据准确性的方法,如在身高栏内为4500px而体重只有50k8时,其数据的正确性则值得怀疑,此时应对数据进一步核实查证;计算检查法:即验算数据右无错误。

2、数据分组

将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现象的一定标识分为若干组,以便在归纳过程中更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成分和结构,有利于分析和推断。分组务必注意以下四点:①分组只能在同质的基础上进行。⑨在不明确研究对象变化规律时宁可光分细一些,汇总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并组。③分组时要注意习惯,以便于资料的比较。④分组时界限要清晰和连贯,不能分组界限不清、或组间有重叠或组间有间隙。

3、材料的取台

对研究结果可能完全同预期的一致或基本一致,有时也可能与预期的完全不一致。如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不能轻易舍去,应仔细分析实验设计或理论依据,看实验设计是咨合理以及实验假设本身有无问题。在选样材料时既要注意材料的说服力,是否支持主题以及与主题的联系,如把与主题没有联系或关系木大的材料选人,则可冲淡主题;同时又安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应将与主题有关的各方面材料选人,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闸叫主题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4、材料的深化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3

我院肿瘤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晚期胃癌病例38例,均为晚期不能手术的胃癌患者,所有病例均经CT、胃镜、病理组织学确诊。52例晚期胃癌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心脏病、营养吸收障碍、精神神经疾病、消化道梗阻、糖尿病。且在化疗前患者血液分析、肝肾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均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无明显化疗禁忌症。

1.1方法

口服替吉奥按体表面积计算。成人首次给药剂量的基准量(1次剂量),一天2次,于早饭后和晚饭后各服1次。体表面积1.5m2,基准量60mg/次。连服28天,停药14天,42天为一个周期,共用两个周期。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每周期化疗前后检查血液分析、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

1.2疗效评价

可测量病灶按WHO标准分为CR、PR、SD、PD。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0~Ⅳ度。

2结果

2.1疗效

全组38例患者均可评价客观疗效,CR5例,PR12例,SD9例,PD12例,有效率达44.74%。

2.2不良反应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色沉、消化道症状和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

3讨论

近70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呈下降趋势,远端胃癌发生率下降,而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生率却在上升。而我国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胃癌死亡率为25.2/10万(男性:32.8/10万,女性:17.0/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男性是女性的1.9倍)。中国胃癌的世界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万,女性:18.6/10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药、抗溃疡药或饮食调节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因而往往被忽视而未做进一步检查。所以胃癌确诊时大多都进入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机会,从而化疗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胃癌化疗药有5-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等,其有效率多>15%。近年来的一些治疗胃癌的一线用药包括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等,其有效率多在17%——30%。但以上药物因为经济、副作用及病人的耐受情况,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替吉奥于1999年被日本批准用来治疗晚期胃癌。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替吉奥是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

据统计,日本目前晚期胃癌的化疗,有80%以上的病例使用替吉奥,治疗有效率(CR+PR)可达44.6%。[1]替吉奥是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它包括替加氟(FT)和以下两类调节剂:吉美嘧啶(CDHP)及奥替拉西(Oxo)。其三种组分的作用如下:FT是5-Fu的前体药物,具有优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能在活体内转化为5-Fu。CDHP能够抑制在二氢嘧啶脱氢酶作用下从FT释放出来的5-Fu的分解代谢,有助于长时间血中和肿瘤组织中5-Fu有效深度,从而取得与5-Fu持续静脉输注类似的疗效。Oxo能够阻断5-Fu的磷酸化,口服给药之后,Oxo在胃肠组织中具有很高的分布浓度,从而影响5-Fu在胃肠道的分布,进而降低5-Fu毒性的作用。替吉奥与5-Fu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①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并提高抗癌活性;②明显减少药毒性;③给药方便。国外研究表明与本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78%,其中主要为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率分别为68.47%和46.85%。治疗中应注意(1)若出于治疗需要而必须缩短停药周期,则必须确认不出现与本品有关的临床检查值(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异常及消化道症状,无安全性问题。停药周期至少不得少于7天。对于不能手术或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缩短停药周期的安全性尚未确立(无使用经验)。(2)为避免发生骨髓抑制、重症肝炎等严重的副作用,于各周期开始前及给药期间每2周至少进行1次临床检查(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延长停药时间、减量、中止给药等适当措施。特别是在第1周期及增加剂量时应经常进行临床检查(参照临床试验项)。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4

[关键词]SCI论文;医院;价值定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b)-0162-0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說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SCI价值本质的扭曲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員,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7]何权瀛.泛化或异化SCI评估体系的利弊思辨[J].医学与哲学,2014,35(7):10-12.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5

关键词:妇产科 临床实践学习的困境 维权

在医学这个科学领域,妇产科的临床工作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次,它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常常涉及隐私问题。随着社会以及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妇产科的临床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走出困境,提高医治水平,是每位妇产科医生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妇产科临床实践与学习的困境

1.维权意识的认知与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项法律日趋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医学模式也由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关系。在医疗过程中,病人享有平等的医疗服务权利,享有知情权、同意权、决定权、隐私权等等合法权益。每位患者都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所要接受的检查和治疗是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希望减少就医过程中心理上的压力和生理上的痛苦和。因此,很多患者都片面地认为实习生参与检查和操作,是将患者视为“实验品”而回避或不配合;甚至认为实习生的观摩学习,是将自己作为“活标本”而反感或拒绝。尤其妇产科的病史及检查往往涉及隐私,常遭到患者强烈排斥;倘若未征求意见更是认为其知情权受到了侵犯。由此引发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医患纠纷,致使妇产临床实践受到限制,妇产科的医学技术发展举步维艰。

2.医疗风险意识的增强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的相继出台,一些患者及家属过激行为时有发生,临床医师的医疗风险意识也明显提高了。据统计,近年来医疗纠纷每年以30 的速度递增,注重了维护患者的权益,但却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套,为医师提供保障,只能导致医师自我保护。临床实习工作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医生不得不在为数极少的愿意配合的病人中进行教学实践。男医生几乎就没有机会实践妇科检查。为了避免发生这些不必要的纠纷,带教医师往往采取回避态度,致使许多实践课变为理论课,实习变为见习,见习变为听习,一些重要的临床教学内容只能“纸上谈兵”、“沙盘操作”,实习生的实践越来越少,临床医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面对现实出台相应对策

1.正确引导患者对权利和义务认识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科学,任何一个医生在成为正是医生之前,都必须经过临床见习和实习这个阶段,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梯。医生治病,尤其是妇产科,不可能不涉及患者的隐私。临床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检查患者,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生,如病人不能配合医生的见习或实习,势必导致医生在上岗前业务基础不扎实、医术不精,今后如何去医治病人?那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将又如何产生?没有精湛的医技,顶尖的科学医师,受损失的还是病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有必要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认识到配合临床教学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使临床教学得以顺畅开展。

2.带教医师要以人为本,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带教医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带教时,不应把病人简单地作为教学的道具或单一的疾病载体,而是要把病人看成需要关心爱护的弱势群体。临床医师不仅要有高超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社会学、哲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博的知识,要懂得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病人到医院的目的是治病,没有规定要求其必须配合教学。而作为医生及培养医生的医院,却承担着培养医生的责任和任务,这就形成了矛盾。目前,解决这对矛盾需要靠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理解。首先在尊重病人维护病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病人多一些理性关怀,与病人接触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增加亲切感和信任感;在友善的气氛下,病人才会愿意配合完成带教任务;医患过程中往往举手投足间的一件小事,就会让病人体会到医务人员的关爱,用耐心和真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才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医患关系。在治疗中起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表率作用和教育作用。此外,医院应对配合带教的病人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对一些典型病例或经济困难的病人,可以考虑减免其一定的医疗费用,作为配合教学的回报,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3.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名医学工作者一旦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就是一名准医师。就应从思想认识上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医生。

首先是塑造自我形象,良好的形象是获取病人信任的前提。衣冠整洁,仪表端庄。若医生衣着随便或浓妆艳抹,会给病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其次是对病人要谨言慎行,态度认真,不得有不良刺激的表情和语言,避免粗暴刚硬手法,不随意解答患者关于病情的询问,不擅自做规定以外的诊疗操作。三是对病人要富于同情心,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不得把病人的隐私作为课余的谈资笑料。四是妇产科见习检查和操作时,学生尽可能做到男女搭配。

4.利用先进的医科技设备,增加医治的准确性

多媒体的使用为妇产科临床注入了生机。多媒体融语言、图像、音响、视频于一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在“正常分娩”中,关于分娩机制中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复杂抽象,一直是妇产科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屏幕上胎儿先露部分在母体骨盆内完成“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等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及产妇正常分娩整个过程和接产技术操作。既便于学生理解,减轻授课难度,又避免了将大批学生带入无菌的产房,对产妇进行“围观”,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遮住病人面部,只对需要观察或操作的部位予以视频监控,可使学生身临其境。

对于一些典型体征、少见体征,应积极制作CAI课件用于教学,可避免以往见习中遇到什么看什么的“碰运气”方式,让学生能够观察到更多的阳性体征。此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各个教学医院、医学院校资源共享,以进一步缓解见习难的问题。

各种仿真模型、模拟人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可反复操练、允许犯错误的临床场景。虽然模型仍有别于真人,但可让学生方便地练习妇科双合诊,产科骨盆测量等基本手法,减少在病人身上的操作。借助这种医学模拟实验室,我们就不用担心受训者的训练操作会伤害别人,也不再被目前教学实践资源紧张的局面所困。

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和应用,可增加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解决见习时病员不足,不易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帮助完成基本临床训练。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作为妇科检查教学之用的女性SP招收并非易事。

临床医疗论文范文6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检验医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就读的2009级7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