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障碍;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2
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关注,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点经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努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阶段性成果的验证与推广运用工作。 研究时间:两年 。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 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6、刘英琦 《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科学教育,2006
7、马桂佳编著:《青少年学习障碍及其调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
扩展阅读: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保障
1、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我校先后承担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文学“教育研究,子课题:“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 《 现代德育理念探微》等课题,有《如何做好和谐社会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浅谈中职学生的德育建设的着眼点》等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因此我校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
2、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队伍基础。
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政教处、教科处以及各个教研组的科组长,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多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其论文多次在国家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在报刊书籍上发表。课题组还将聘请应城市教科所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课题研究得到科学、协调、顺利的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保障
1、专家培训引领、夯实理论基础。
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教师大会、骨干队伍学习班、专业部会议、教研组活动、教师自学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拓宽眼界,提高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全体教师开发德育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我校是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已构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3、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 心理障碍 大学生 处境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将要面临着就业、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从而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20%左右的心理障碍爆发率,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加强对于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和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势在必行。
一、当前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障碍行为表现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不足,造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不佳。下面详细分析心理障碍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
(一)环境适应障碍
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享受着良好的物质生活,而进入大学之后要开始独自生活,同时大学是个陌生的环境,面对这新的集体和同学,同时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当面面这着障碍。学生要摆脱之前对于家长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造成生活中存在着忧虑、紧张的心情,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和集体内的成员发生冲突矛盾。部分大学生由于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在当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着不顺时,就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也会造成对于大学环境的适应障碍。
(二)自我定位的障碍
大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学习之后进入到大学生活中,而大学都是同等水平学生的汇聚,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消失,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在同龄学生中获得明显的优势,就会造成自尊心的挫伤。再者大学生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独特的专长爱好,不能在大学生活中脱颖而出,也会对自我的信心和意志力造成损害,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定位不恰当造成的。部分学生甚至对比自我优秀的同学产生敌视和嫉妒的心理,甚至由于自我定位障碍而刻意去忽视人际关系的培养,长时间的脱离群体生活,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的孤僻和极端。
(三)人际关系的障碍
大学生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活来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通过与同学的相处可以培养自我的处事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形成自己固定的交往群体,这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沟通能力较差,性格存在缺陷,就会有利于正常的生活交往中,甚至会和同学产生较为严重的矛盾。对于极少数缺乏社交基本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社交的经验不成熟,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立的境地。
(四)抵抗挫折的障碍
大学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措施,例如学习成绩不佳、家庭原因、恋爱问题、朋友交往问题等,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抵抗措施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悲观挫折的环境中走出来。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失败或者变故的打击,因此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难免会出现暗焦虑、自卑、失望、烦躁的心态,抵抗挫折能力较差是当前大学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就业压力心理障碍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压力,一些就业前景并不如意的大学生被就业压力所困扰,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一个不甚理想的专业,部分同学把专业上的差距过度放大,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排斥心理,从而失去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习成绩的落后,甚至会产生退学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剖析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家长对于大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自身性格情感不成熟也会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下面详细阐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存在弊端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还处于情感并不成熟的阶段,对于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不能以正确的形式来对待困难和措施,同时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造成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家长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不可避免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要在学校中取得良好的表现才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状态紧张的状态,不能够轻松的面对学校中的学习竞争压力,一旦学习成绩不佳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大学生都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家庭中享受着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性格中出现了任性和偏激,同时其生活和学习独立性较差,尤其是缺乏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一旦面临失败就会怀疑自我,不能正确面对面对困难,而一些学生则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其他同学的竞争,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四)社会竞争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人才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同时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造成大学生没有“金饭碗”,这些状况都造成大学生社会地位的下降。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造成其就业心态的失衡。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抵抗挫折的能力,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学校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设立心理疏导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着问题,同时要把预防心理疾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心理素质培养等教学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实现全面教育。在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提高自身对于困难挫折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克服困难的潜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掘合理有效的焦躁、郁闷排解方式,使学生能够自我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培养自身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突破心理障碍的困扰。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能够为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同时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都是在宿舍和班级的小团体内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宿舍和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要在课程中引入人际交往课程,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应当宽容大度,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误解和分歧,要及时进行沟通,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良好的心理健康咨询可以有效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学生思想的逐渐极端化,因此学校要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对于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保障其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治疗方式来实现其全面发展。
四、心理障碍大学生权益保护内容
心理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及时的预防和疏导是可以避免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也不能正确的面对问题的出现,甚至在心理障碍的处理上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应当享受其合法的权益,具体的权益保护内容为:(1)受教育的权利,部分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劝退或者隔离的方式,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2)治疗权益,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刻意规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享有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权益。(3)公平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性格激进、孤僻等,难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非议和议论,甚至会影响了其正常权益的享受,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其公平权益。(4)学生隐私保护,由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疏导要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保守隐私,让学生在心里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身困扰和烦躁,从而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同的表现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此文列举了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旨在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
体育是人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学习体育是一种体能学习,既要动脑,更要全身运动,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会产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智力和情绪等心理现象。由于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各式各样,并具有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协调性、集体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体能和技术的堵养与提高,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建设。青年学生由于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持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学生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的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溺爱,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进步,作为体育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应该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研究,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情况认真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克服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实施,这是盯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一环。
1.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
1.1自卑感
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消极想象和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夸大自己的弱点,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心理上体现为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身的生理或身体素质差异,如身材矮小、体弱、肥胖等;学习或运动技术长期落后,或从事的某项活动多次达不到目标;自己的某些缺点或不足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
1.2过度焦虑
表现为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担忧的倾向超过正常的限度,常常表现为呼吸因难,胸闷、胸痛、肌肉发僵、肢体活动不便,发抖等,心理上体现为: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致使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运动的准确性和力量受到限制,原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带来的。如:怕作不好同学讥笑;怕运动受伤;怕考试成绩不及格等,常常发生在学习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的运动项目过程中,也常常发生在体能测试和体育比赛中。
1.3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的人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后,表现出抑郁悲观的心理反应。在遭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
2心理障碍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能不怕困难,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体育往往是迫于外部压力或是为了得到及格的成绩,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就精神涣散,纪律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当遇到困难时,就悲观失望,放弃努力,消极应付或逃避;当学习的内容难度高时,就丧失信心,畏缩不前,过度紧张或恐惧,教师传授的知识很难掌握,学习上难于进步。
3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受到家庭、社会和个性等方面的影响,克服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
3.1提高学生对体育目的、意义和锻练价值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对身心健康、身体发育、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3.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利用体育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具有取得胜利的自信心和不怕艰苦的拼搏精神,通过练习或比赛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3.3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自觉性、独立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增加学生喜欢的项目,改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多样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多变的情景中愉快地体验运动的乐趣,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状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层次深浅各异的练习内容和教学手段,使低层次的学生在低层次的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高层次的学生在较高层次的练习中不致于骄傲,使他们不断向高层次努力。
3.4.1对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帮助,少批评,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4.2对过度焦虑的学生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有一定危险的练习加强帮助和保护,增加安全感,体能测试前或参加竞赛前做好准备活动,鼓励他们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多经受锻炼,过度焦虑就容易被消除。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轮滑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差,轮滑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等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提高轮滑课的教学效果。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 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 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 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 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 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用阅读疗法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效果。方法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I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找出需要关注的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阅读辅导,阅读辅导前后用scl - 90测查,观察两组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辅导前后10项因子中有8项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第2次测查结果比较,有4项统计有意义(P
国内有关学者对阅读疗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研究表明,阅读疗法是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有明显疗效的心理治疗方法[z7。我们曾对03级大专生阅读分析证实,自行阅读能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3],但由于他们对馆藏书刊内容特点了解不够,发现学生自行阅读存在一定局限性,选择阅读时难免存有盲目现象。而由图书馆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辅导,效果更好。因此,我们在04级大专生中以阅读小组的形式对有心理间题和障碍的学生实施阅读辅导,以观察不同类型书刊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04级大专生“大学生人格调查表,”( UPI)测试档案中调出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4个班,其中1类(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2类(可能有一般心理疾病)的学生40名,男27名,女13名;年龄18一22岁,平均20.25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
1.2方法
1.2.1实验组成员分析心理问题分析:将全体成员填写的SCL一90进行因子分统计,每人的因子分不同,取最高的3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10项因子中有5项因子分值最高。依次顺序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精神病性。阅读分析:实验组成员首次填写“大学生阅读调查表”,分析出他们以前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质量、数量及需要何种帮助等情况,将结果人档。
1.2.2组织阅读活动对实验组成立阅读小组。①集体活动6次,讨论交流阅读体会和专题讲座。②分开小组活动。为了方便交流和组织,阅读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分成3个活动小组。小组活动采取隔2-}-4周集合1次,每次1.5一2h,交流阅读方法和读书体会,并提出存在问题。③个别辅导活动。小组活动开始2个月后,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指导阅读。为期为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阅读小组的主题定为“个人成长”。在阅读辅导前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测查。分不同时期填写“大学生阅读调查表”(自编)。
印发推荐书刊目录四期。开始时根据“大学生阅读调查表”的统计,参考对03级阅读调查的分析,研究SCL一90第1次评定的各因子均分情况。在馆藏图书中分析出图书100部,现期期刊86种。以后参照有关书刊中优秀书目介绍以及在阅读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期编印推荐书刊目录。
2结果
2.1阅读辅导前后SCL - 90因子分值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实验组辅导前后10项因子比较,其中8个有统计意义。对照组两次测查的10项因子比较均无统计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第2次测查结果比较,4项统计学有意义(P
2.2阅读的心情阅读时的心情有愉悦、宁静、一般、心烦、其他等5项,末次调查选择前2项者占80,第3项者占20 % 。
2.3阅读内容阅读调查表中有一栏为:你印象最深的3本书,初次统计填写了41本书,分别是:中外名著12本、现代文学14本、武侠小说5本、专业科普5本、历史2本、其他3本。末次统计填写了51本书,分别是:中外名著21本、现代文学14本、名人传记10本、励志类5本、其他1本。初、末两次对比阅读内容的变化有3个特点:一是增加名著的比例,前者占24 96,后者占40;二是增加名人传记和和励志类的书籍;三是武侠小说和科普读物减少了。2.4图书和期刊在阅读治疗中的应用①在SCL-90测试分析中,有3个显著降低分值因子项:强迫、抑郁、偏执。降低分值分别是‘0.57,0.47,0.46;分值超过平均分的人员分别有9,8,10人,他们集中于15个小组成员,其中3项者4人,2项者4人,1项者7人。②对以上巧人喜欢读的书进行统计。其中3人次以上的书有19种,这些书分别是:《狼图腾》、《人性的弱点》、《平凡的世界》、《穆斯林葬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红与黑》、《居里夫人》、《文化苦旅》、《三十六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红楼梦》、《活着》、《富兰克林》、《苔丝》、《老人与海》、《高山下的花环》、《茶花女》、《挪威的森林》。③对以上巧人喜欢阅读的期刊进行统计。其中3人次以上的有5种,分别是:《青年文摘》、《萌芽》、《读者》、《译林》、《辽宁青年》。这些说明有关在苦难中成长的小说、成功人士的传记及著作,还有励志与做人处世的期刊对存在强迫、抑郁、偏执反映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讨论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疗法是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且有明显疗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及一般心理问题的有效性正逐渐被证实。
本研究表明,从SCL-90因子分统计看,实验组因分子均分,除躯体和敌意外的其他8项均有明显的改善,占80,其中强迫、偏执、抑郁3个因子项有明显改变。对照组因子均分所有项目均无明显的差异,两组对比明显看出阅读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