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育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0-01

目前出现的“小学化”倾向是指部分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理念提前应用于幼儿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过于压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应试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由此,我们需要综合的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采取相应策略。

一、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提倡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总之,我们需要分别对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才能更加科学的培养幼儿的身心发育。

二、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顺序和阶段的进行培养的教育。通俗的讲,什么年龄我们传授什么知识,培养相应的习惯。而事实证明,拔苗助长的行为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可能一时在应试上初显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无疑是极为负面的。也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中深刻的反思。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普遍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都没有从应试的狭隘思维中走出。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或社会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上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错误观念,幼儿教育机构也被迫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等。家长中间也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错误的思想,一些教育机构便开始了拔苗助长的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总而言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⑦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8}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家庭的配合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普遍的出现在国内家庭。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也要积极与幼儿家庭沟通。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③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②⑦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20号.

④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DB/OL].kc.省略/dispbbs.asp?boardid=23,2006-05-06.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2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环境系统理论;有准备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15-04

谈到蒙台梭利教育,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课程的设置上,而事实上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系统就好比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骨架与基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蒙台梭利对环境系统的理论阐述散见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台梭利认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要改变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的弊端,我们必须从改造教育环境开始。旧教育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而新教育则包含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产生密切联系。环境对促进儿童的专心致志、遵守纪律、独立自主等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命。但它是生命现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碍或促进生命的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儿童的“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不断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将其具体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2)儿童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被迫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环境特征也就成为儿童本性的一部分。对儿童来说,适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失败,他将来会面临严峻的社会适应问题。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但事实上儿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据支配地位的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经常会阻碍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笔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容,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均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致力于观察并发现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盲目地追求蒙台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过多地照搬蒙台梭利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与运用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于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

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时,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备的蒙台梭利活动室,就具备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条件。因此,这些学前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把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上。另外,作为蒙台梭利活动室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变化,往往同一种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机会。于是,一些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仅看作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蒙台梭利教具的准备,认为只要教具齐全,按部就班地向儿童展示教具操作,教会儿童各种教具操作,就是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这种做法把教具与儿童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使教具脱离儿童的生活,沦为缺乏变化、机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师教学工具和儿童学习工具。儿童被教具束缚,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与他人互动,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物化的结晶。蒙台梭利发现,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儿童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工作进行创造,满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且还能通过工作来完善周围的环境。儿童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材料,蒙台梭利教具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所以说,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不存在通过这套教具教给孩子大小尺寸知识的问题,目的也不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错地使用这套教材圆满地完成这个练习”。教具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学习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最终促进儿童的内在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

由此看来,教具不能孤立存在,它应存在于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儿童。只有这样,借助教具,儿童才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

过多地关注活动室环境的准备,还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就是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无形中割裂了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家长。一些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教育只能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或蒙台梭利活动室内进行,他们在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时会过分看重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容易忽视自身为孩子创设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准备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能自然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处于独立自主、安静专注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脱离蒙台梭利活动室的环境,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很难得到保持。换句话说,这些教师和家长发现似乎只有在蒙台梭利活动室中蒙台梭利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这实在让人费解。

实际上,蒙台梭利从不孤立地看待儿童身处的教育环境,她坚持认为,“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她认为教育有双重目的,不仅要帮助儿童个体自然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

格,还要培养儿童适应周围环境,使其成为一个能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在教育过程中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是家庭环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把家庭环境的准备放在首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就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蒙台梭利坚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她在建设“儿童之家”时对贫民区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从而改变了贫民区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落后状况。即便是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很多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原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也非常紧密。蒙台梭利教学法三大领域之一的日常生活练习就被称为蒙台梭利将活动室环境与家庭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肉体生命的发展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力量,精神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养分。所以说,自然环境的准备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让儿童在室外、公园里自由成长,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蒙台梭利幼儿园有必要配备一个带花园的宽阔操场,让儿童自由出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综上所述,活动室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均是儿童发展必需的环境,它们相互联系,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在精心准备活动室环境的同时,也要去关心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儿童体会到蒙台梭利教育的延展性和连贯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城市儿童接触大自然的天性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身为蒙台梭利教师,我们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保证他们有时间、空间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秩序、和谐之美,从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忽视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

人们常常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去解读蒙台梭利教育环境的层次或结构,这样做容易忽视蒙台梭利教育对人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指出,个体的生活是与他人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成长需要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要充满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正是教师、家长、同伴等组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促成了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自然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内化。

儿童与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由成人对儿童的强制引起。要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人有必要调整自己在儿童世界中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家庭环境,更应该营造一种使儿童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以此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成为儿童世界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教师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去自主活动。教师应该振奋和鼓舞所有儿童,不去打扰和中断儿童的活动,以免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蒙台梭利不仅看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她还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儿童需要来自同伴的友谊。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相通性,了解各自的心理秉性,会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尊重各自的价值,具有同情心,会渐渐形成互相保护的气氛,进而产生集体归属感。蒙台梭利把这种受无意识力量引导和受社会精神鼓舞的儿童之间彼此需要的现象称为儿童的社会内聚力,并指出成人应该努力保护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儿童还只是胚胎时就会受到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婴儿,我们也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从而避免儿童因为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倦怠。

所以说,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它是儿童与父母、教师、同伴之间对话、互动及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还要为儿童准备一个蕴含丰富文化的环境,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

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认为教育环境是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好的,而儿童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只有选择教具和时间的自由,而在教具的操作方法和规则制订上没有自由,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来反复练习和摆弄教具。因此不利于儿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其实是对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的误解。

蒙台梭利曾经激烈批评过人们对儿童主动性的无视,她认为“儿童的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蒙台梭利指出,成人总以为儿童容易被具有强烈刺激的环境所吸引,其实这些环境只会引起儿童的短暂注意,儿童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凝视那些成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物,所以成人要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发现深埋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宝藏,为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出发为儿童准备环境。

如何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蒙台梭利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认为儿童教育也应该仿效这种自然方法,将儿童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任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教师要像科学家一样耐心地对儿童进行观察,不去干涉儿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到儿童自由展现出自己的特性。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儿童常常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这不仅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反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养分和动力。除此之外,儿童还能主动创设环境。蒙台梭利在日常生活练习中设置了“照顾环境”的内容,让儿童学习做家务,学习照顾动植物,从而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成人为儿童准备儿童需要的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成为独立自主的“环境主人”。因此,成人必须等待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自发探究,使他们体会到每一次新发现的快乐,从而鼓舞他们以后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更多新的体验,逐渐成长为环境的主人。

五、忽视环境的阻碍作用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教育,对父母,对家庭,是最大的问题。为人父母只要是正常人格的父母第一是希望子女健康,第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成人,健康虽然与家庭的环境、卫生条件、身体素质有关,我们一般把他作为自然因素来考量,不作为教育问题。因此,与人为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教育,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则成为父母的迫切、重要、持久伴随孩子成长的具有现实性、长远性、渐进性的问题。孩子的教育本来不是问题,但是现在由于孩子少了、物质生活条件高了,父母忙碌了、社会竞争加大了,导致了我们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很多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一、摄取太多的知识无助于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知识丰富的惊人,幼儿班的学生,知识量超过20年前小学生的水平,他们会背唐诗、会跳舞、会珠心算,认很多的字,甚至还会外语,会说大人的话,懂很多知识。这本身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社会各种盈利教育的炒作,是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导致的教育扭曲。

幼儿教育重要的是让孩子感知世界、感知自然,并不是让他理性认识世界。如果让孩子过早承担学知识的义务,就会拔苗助长,反不如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背唐诗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方法绝不是让他学知识、不是让他提高记忆力,不是背得越多越好,让幼儿逐步的数数、计算只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不是要求他算的比大人还快,如果把珠心算看作一种算数游戏,让儿童去玩、去感知还可以,如果当成任务、学问,就是与科学的教育背道而驰了。

二、亲近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亲近自然是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最简单方法。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儿童有非常多的玩具,各式各样,从芭比娃娃、布袋熊、各种车模、动物模型、各种的电子玩具,各种电子版的读物、动画片,还有各种游乐场、蹦蹦床、他们面临多彩的游乐世界,却很少去野外堆沙、挖沙、无法见到真正的鸡、猪、狗、鸭、鹅、马、驴,很少见到田地、庄稼、河流、小溪、山坡、树林、泥泞的道路、炊烟、甚至各种昆虫。很少一个人用小手到田地里玩土、到小河边玩水、很难像一个小动物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里享受阳光、雨露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暖,他们无法使自己的身与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为孩子驱赶孤独,是父母的要务

由于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工作繁忙、应酬又多,闲下来还得去饮酒、抓紧时间还要去打牌。陪孩子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属于好玩一族。为了安慰孩子,只好给他们买更多的玩具,把孩子丢给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成了带孩子的主力军。农村种田的都是50岁以上的,城市带孩子的多是60岁以上的,是目前社会的怪现象。孩子同样需要交流,需要伙伴,需要父母陪伴。父母的陪伴让儿童有安全感、温馨感,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更有帮助,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会明显超过在父母身边长的大的人。再多的玩具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尤其是父亲更应该多带孩子,国外有研究证明,父亲的亲历亲为更有益于孩子成长,妈妈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爸爸则显示出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定等男性特征,父亲以更大的生命激情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但是,由于男性承担的家庭收入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父亲往往忽视陪伴、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都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完美的,近年来幼儿园已引进男教师,男性与女性的互补更增加了教育的圆满度。

四、鼓励了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中国的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例如:当孩子兴匆匆的拿着图画到妈妈面前:怎么这么脏,看别人画得多干净!孩子有兴趣唱歌了:你声音怎么这么小,不会大一点,就是没胆量!遇到熟人:快叫,快叫!你这孩子就是不叫人!等等,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千万不要说孩子笨蛋、笨、胆小,这会使他丧失信心。长此以往他就会真认为自己笨自己胆小。实际上如果没有智力缺陷,人的智商差不多,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该重视孩子的进步、看重孩子的优点、做到适时、恰到好处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动力。

五、用爱心教育孩子,让孩子充满爱心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4

【关键词】主题游戏 游戏评价 幼儿反思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03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帮助幼儿获得有利于一生发展的知识、技能,形成促进一生发展的习惯、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这里的思维方式包括"反思"。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2]其实,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反思,可是多数人缺乏反思习惯和反思技巧,只能在工作中凭着感觉去摸索,正如李娟老师说到"多数教师每次反思的内容都很随意,缺乏对焦点问题的集中分析。" [3]由于反思的随意性,我们有时会错过重要问题;有时也会无意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反思,但却很难举一反三;"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的反思能达到'批判反思的水平(critical reflection)'"。[4]而只有"批判反思"才能从客观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寻根问底。试想如果反思能从幼儿开始,从小形成一种有意反思的习惯,在成人的帮助下不断总结反思的经验,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反思技巧,将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为反思而难的教师,不会出现那么多找不到出路的研究者。这将成为我们理想的追求。

而反思又是在评价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选择了《教师运用游戏与评价发展幼儿反思能力的研究》这一论题,希望以中班主题游戏《我的服装我做主》为切入点,在探讨这一主题游戏的评价策略过程中,运用观察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预诊--预设--实践--反思--修改计划--再实践的循环研究,探索促进幼儿形成反思习惯的评价的时机、形式、方法的恰当性。获得引导幼儿从被动的无意识的反思行为到主动的有初步意识的反思行为的基本方法,并能为其它的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运用观察法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收集幼儿在游戏中的反思情况(例一)

例一:

背景:教师观察到的秘密

秘密一:集体活动时,凡凡转过身和轩轩低着头指着衣服小声地说着什么,老师走过去,她们马上转过身来坐好。教师发现凡凡穿着一件新衣服,刚才她们指新衣服的地方有好多的装饰彩片。

老师猜想,可能凡凡正在向轩轩炫耀自己新衣服上的装饰彩片。

秘密二:盥洗室里,凡凡正在给其他来盥洗的小朋友发小彩片,当她抬头看见老师时,快速地将小彩片放到了老师面前:"老师,这个亮片片掉了,给你。"老师观察发现,凡凡穿新衣服这两天,经常会在老师不注意的地方分发衣服上的彩片,得到彩片的小朋友会把它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目的:通过对话,帮助幼儿了解将衣服上的彩片摘下来的后果,从而使他们能制止自己的不当行为。

实录:幼儿自由交流时间:教师来到凡凡面前蹲下说:"这件衣服有点特别,你一定很喜欢吧,喜欢它哪儿呢?"

凡凡:"我这儿有许多亮片片。你看还会发光呢!"

师:"还有谁也喜欢这件衣服。"

轩轩正看着我们,听到我的话后,笑了笑。

师:"你喜欢吗?"

轩轩:"喜欢。"

师:"喜欢哪里?"

轩轩:"我也喜欢这些亮片片,我也有带亮片片的衣服,今天没有穿来,我的衣服是粉色的,更漂亮。"

小宇"她还给我几个亮片片呢?"。边说边把手放在口袋里掏。

师: "我也挺喜欢这些亮片片,要是我,我也会揪下来送给自己喜欢的朋友。"

凡凡抬起头:"我也想。"

师:"那如果我把它揪光,衣服还好看吗?"

五个小朋友一起说:"不行!""不行!"

师问:"为什么呢?"

"那衣服就不好看了。"

师反问:"可是揪掉一点,就好看了吗?"

他们不说话了。

师问:"这些亮片片放在这里是自己好看的,还是为了让衣服好看的?"

凡凡:"当然是让衣服更漂亮。……那我以后不揪了,不然衣服就不好看了。"其他的幼儿也把亮片片还给了凡凡。

师:"衣服上的装饰确实很漂亮,想不想自己做呢?"

"想,我想在衣服上贴上卡通图片。""那我做奥特曼衣服。"……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黑格尔曾说过:"反思就是对思考着对象的思维的思考。"其实反思,就像例一中幼儿的思考方式一样,是对过去的行为和思维的再思考。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意图的,幼儿也是这样,例一中的凡凡将衣服上的亮片片摘下来分发,其意图是希望向别人炫耀自己服装的美,从凡凡他们的本意出发,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幼儿的生活中,在建构时不停地变换插塑,试着寻找合适的房顶;在观察小动物时用各种工具去试探;在与同伴交往时从简单粗暴到略有技巧,不断变化方法尝试等等,这些都有着与例一同质的思维方式――反思。只是我们在匆忙间忽略了它的存在。仔细地思量,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幼儿的反思随处可见。

(二)查阅文献,整理关于幼儿游戏、游戏评价和反思的心理学知识和提高幼儿反思能力的指导方法

对于游戏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较悠久的历史,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游戏理论,特别是现代的弗洛伊德、皮亚杰、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一些论点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我国也十分重视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除了近代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观点,新《纲要》再次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单独将游戏评价环节列出来研究的较少。在邱学青著的《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专门列出了"游戏的自我评价:游戏讲评"这一节。笔者查阅了2005--2008年 的学前教育期刊:《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找到了四篇关于游戏评价环节的文章,其中也隐含了关于引导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内容。[5]通过分析发现许多教师已经对于评价环节高度重视,知道了引导幼儿在评价环节开展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这一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对于评价环节中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发掘不够,没有重视评价中幼儿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关于在游戏评价环节发展幼儿反思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欲擒故纵,让幼儿在与自己的辩驳中内省

假设:如果能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有意图的行动"带来的"意外后果",也许他们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最佳的效果。

实践:为了让幼儿发现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试着按幼儿的思路继续下去,于是构想了《秀秀我最喜欢的服装》活动。

第一步:"纵",成为孩子们的同盟

反思是对过去的思维和实践的再思考。既然幼儿喜欢自己选择衣服,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点,那么我就为他们提供一个自己选择、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炫耀和讨论。

例二:

一天,我带了一件颜色鲜艳装饰着许多小花的毛衣,对孩子们说:"看,这是我最喜欢的衣服,漂亮吗?你们觉得我喜欢它哪里?""它的颜色好看。""这上面还有许多小花。"……孩子们随意地说着。我又说:"你们也有自己喜欢的衣服吧?明天拿来给大家看看、讲讲。"还没等说完,孩子们就开始大声议论开了,"我的衣服可漂亮了,上面有许多小珠珠。你没见过,妈妈不让我穿到幼儿园来。""我喜欢奥特曼的衣服,明天我带来给你看。" ……

第二天,每个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的带来自己喜欢的衣服,有的家长也帮着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想法。虽然是深秋,但孩子们的衣服却没有季节的概念,有的带来了薄薄的纱裙;有的带来了小小的开衫;有的带来了复杂的韩服……。也没有场合的概念,有的孩子带来了妈妈的裙子;有的带来了爸爸的军装和军帽;有的带来了妈妈的长风衣。

他们刚进教室就开始试着穿起来,小惠想把小开衫套在自己的外套外面,她伸进去了一只袖子,但怎么也穿不上另一只;伟伟把爸爸的军装短袖套在外套上,带着军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飞飞的连体服穿不上,他坐在那里看着别人;雯雯拿着自己的韩服到各个桌上去讲;小雨的奥特曼衣服吸引了七八个男孩子,……半小时过去了,他们的兴趣仍然很浓。教师请他们穿上自己的衣服进行服装表演,他们急忙冲到前面争着走台,做着各种与服装相称的动作,也有的孩子带来的衣服穿不上,他们就用手拿着展示。

第二步: "擒",引导幼儿在与自己的辩驳中内省

吉登斯认为:"反思性监控过程对应与话语意识。"[6]也就是说反思离不开对话,包括幼儿自己内部的对话和与教师、同伴的对话。因此我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困惑开展了对话式的评价。

评价:(等他们稍微安静下来。)

教师说:"我刚才看见小惠的衣服可漂亮了,可是她没穿上,谁来帮帮她?"

在帮小惠穿衣服的过程中,许多幼儿都发现了小开衫太小了,根本套不上。

幼儿1:"把外套脱下再穿吧。"

幼儿2:"不行,那样会生病的。"

幼儿3:"这根本不是现在穿的衣服。"

教师问:"那是什么时候穿的呢?"

幼儿:"天气暖和的时候。""夏天。"

教师说:"是啊,衣服虽然漂亮,但是如果不是这个季节穿的,能不能穿呀?还好看吗?"

幼儿4:"她的纱裙,也不是现在穿的。"

幼儿5:"那是结婚的时候穿的。"

幼儿6:"小孩哪能结婚呀,那是夏天穿的。"

幼儿7:"在表演的时候穿的。"

经过展示和讨论,孩子们自然地发现了,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都不合适。当雯雯的韩服穿在身上时,鹏鹏马上说:"穿这衣服不好跑步。"于是他们又发现了有的衣服虽然也很合适,因为不方便穿脱或者不方便游戏,不适合上幼儿园穿。

"小惠无法穿上自己的漂亮衣服",这就是 "意外后果"。她肯定对于自己地选择有了一定的怀疑,产生了自己内部的对话,这时我及时在集体面前提出了问题,孩子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思考和改进着,于是提出了零散的总结,通过集体辩驳,最终获得了新的观点。

幼儿对于服装的现实需要有了内省,开始能够介绍成人的意见,配合现实选择衣服。但是幼儿对服装的兴趣仍在,"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

第三步:从游戏到评价,让幼儿的反思看得见

两次的反思引导增加了我的信心,面对新的游戏思路,反思该走向哪里呢?我重新分析了幼儿以往的行为,发现幼儿对于服装的审美仅仅停留在颜色鲜艳和装饰物的多少上,事实上颜色的搭配和装饰物的装饰技巧才是评价服装美的关键,而中班的幼儿应该能理解简单的构图(如对称、连续纹样)和基本的色彩搭配常识。如果反思继续下去,应该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对比和发现服装审美的关键,并主动探求简单的构图和初浅的配色规律。于是开展了第一次游戏《打扮我们的服装》

例三:

实录:在游戏中幼儿非常投入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服装半成品或制作服装饰品。多数幼儿都不假思索地在衣服上贴花、叶子、珠子,而串链子的幼儿拿到材料就串,没有任何规律。只有静静和小小在装饰时注意到了布局,静静在上衣的左右各拼贴上了一朵小红花,注意到了对称。而小小在裙子的底边重复地用了许多小圆点,表现出了对连续纹样的感知。服装表演时迪迪和媛媛争着要穿小小装饰的裙子,而萱萱第一次就选择了静静的上衣,其他的模特随便选了衣服,将许多装饰物往身上、头上贴、挂。最后,当幼儿观看服装表演和作品展示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开始讨论。

评价:教师选了几件装饰的花纹多、颜色乱用的服装与简洁清晰的服装放在一起,问:"你们喜欢那件衣服?为什么?"约有1/3的幼儿选择简洁清晰的衣服,但都说不出理由,只说好看。其他的2/3幼儿则喜欢装饰多的服装,认为颜色好看,花多。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配件多而且不协调的与协调适当的模特,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协调适当的模特,有的幼儿指着不协调的模特说:"她有点吓人。""我都认不出来她了。""为什么吓人呢?"教师问。幼儿沉默了一分钟,"她身上的东西太多了……" 鹏鹏突然说出了这句话。"就是,乱七八糟的,"丽丽也说。"那我们看看你们都喜欢的模特,她身上的花就怎么样?"老师问。"不多,好看。"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设计的衣服,现在你们认为哪件好看呢?"这次有10名幼儿有了改变,而且他们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教师总结:"虽然有装饰的衣服更漂亮,但如果装饰物太多或没有规律的乱放,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看来装饰一件衣服不那么简单。下一次我们多收集些衣服的图片一起来分析一下,再玩游戏,你们设计的装饰肯定更好看。"

从实录中幼儿的表现看,他们的能力和事先的预想相吻合,他们对服装美的认识和表达只停留在外在装饰物上,对于它的布局和搭配没有注意。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是第一次游戏,幼儿还沉浸在对材料和游戏形式的关注上,他们在游戏时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而静静和小小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审美发展还有余地,这为老师的评价和下一次游戏提供了依据。而在评价中教师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不同特点的幼儿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是幼儿的原有意图的"意外后果"放大,再引导幼儿比较分析,起到了突出和挖掘幼儿思维的效果,让幼儿的反思在不自觉之间展现了出来。但是幼儿的反思仍然是零散的,缺乏目的和技巧,有时他们的直觉能够感受到什么,但却分析不出原因,比如他们喜欢简洁清晰的衣服,但说不出理由;有时他们在思考时能意识到点什么,比如突然说出的"她身上的东西太多了……" "乱七八糟的"。看来幼儿反思的发展,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引导。游戏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三、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个月的研究,从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阶段,特别是中班以后有了明显的反思意识,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反思。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开展反思。在教师把握方向的基础上逐渐尝试从无目的的凌乱的反思向有目的的主动有逻辑的反思发展,有的幼儿甚至尝试为下一步机会提出合理化建议。虽然受到取样和时间的影响,研究的推广性不太强,但其结果对于别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幼儿的反思是特别的

幼儿的反思之所以被忽略,因为它虽然有基本的反思模式,但却存在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点:

特点1:幼儿的反思结果多是成人的常识。从三则案例都能看出,像衣服上的彩片揪掉,衣服就不好看了;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场合不对都不合适。其实幼儿的这些反思结论,是成人不用多想就知道的,在成人这里根本不需要大费周折。而建构时哪一块合适,对于成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不需要尝试和批判。虽然这些对幼儿而言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改进,却会因为成人的惯性思维而被忽略了。

特点2:幼儿的反思缺乏社会价值。"反思"之所以被大力的提倡,就是因为其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它可以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改进,社会较快较好的发展。但在幼儿的生活里最大的事不是社会发展,而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如吃、穿,还有游戏,他们的反思仅仅是为了改进自己的需要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意外后果"。这些问题是否解决,对其他人没有影响,对幼儿自己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不会被引起重视。

特点3:幼儿的反思是内隐的、无意识的。反思最初的状态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只是成人的自我意识较强,能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缄默知识表达出来,从而使反思变成了群体性的集思广益。而幼儿的反思只是对继续游戏的需要而进行的有限的思考,这种思考缺乏自我意识,而且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幼儿表达不出来,同样也很难被成人发现。

由幼儿反思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思还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对内心的自我认识和理性思考,要想实现我们的追求,我们必须做出恰当的引导,去放大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幼儿的反思看得见。

(二)幼儿的反思对他们的思维是挑战,也是机遇

反思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首先要求反思者对事件有着较为细致、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要通过推理给问题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然后实施。正如"例二"和"例三"中的集体反思一样,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手段,如直接观察、再现、展示等,才能基本了解事情的经过,对细节进行分析,逐渐理清思路。在这些环节中要考验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分类和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挑战。

但由于幼儿在反思中需要不断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师的恰当提问和引导中,幼儿的反思将会成为这些思维能力发展的最好土壤。当幼儿反思时,他们会努力使自己注意观察、积极回忆,使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幼儿就会逐渐从主观、自我中心向客观地认识事物发展。例如"例一"中凡凡一组幼儿对摘服装上的装饰的回忆,从刚开始较只顾自己感受,逐渐能够客观的回忆摘装饰物的后果,开始顾及整体感受了。而当事实能够再现时,幼儿可以在一次次的提出问题和被反驳中正确的分类和归纳,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从中学到分类和归纳的方法。"案例二"中幼儿从对小惠穿不上小开衫的分析,到最后将所有不合时宜的服装分类和总结得出了结论,"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都不合适。"从而发现了自己选择服装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幼儿在反思过程中的提高。同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会无意识的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帮助幼儿学习举一反三,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虽然幼儿在反思中的思维差异很大,但在多次的讨论中他们都有不同的进步,这就达到了反思和评价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的反思需要从游戏到评价不断循环

科学的反思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验)检验的完整过程。[7] 幼儿的实践就是游戏,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案例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原来他们想的和实践并不一样,所以他们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并主动改正。

而评价则为反思提供了平台,在群体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幼儿的缄默知识被挖掘,如"这根本不是现在穿的衣服。" "天气暖和的时候才能穿。" "穿这衣服不好跑步。" ……所以幼儿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想法,使思路接近逻辑。可见反思必须依附于实践而行,在实践后通过"话语"实现新的认识。然而幼儿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正像案例三那样,新的材料使他们兴奋而限制思考,他们的反思零散而且缺乏逻辑,因此要想使幼儿在反思中获得提高,教师必须耐心等待、精心的引导,从游戏到评价不断循环、递进。

(四)幼儿的反思仅仅是开始

幼儿没有游戏以外的目的。幼儿之所以在游戏中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游戏。如果一味的为了反思而活动,将会改变幼儿游戏的性质,从而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对反思产生逆反。我们的追求是在幼儿的游戏中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逐渐产生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反思的度,幼儿的反思仅仅是个开始。

当然,仅仅一个主题游戏并不能反映出分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幼儿的反思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探索,更需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的眼睛和真正与儿童平等的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第2版

[2] 朱长风.加强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西部[J].2007(10)

[3]李娟.园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教研导刊,2008(8)

[4]张晖.对幼儿游戏评价的反思.早期教育, 2003,(12):17

[5] 邱学青.第十章第三节游戏的自我评价:游戏讲评.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284-292

[6]王远.对吉登斯"反思性"概念的理解.湖南社会学网, 2008(12)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标准把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论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部分,其中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否体现了有关教师能力研究的成果?是否反映了新时代对幼儿教师能力的需求?是否与原来的相关文件相衔接?本文在疏理我国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幼儿教师能力层级与分类框架,同时对《征求意见稿》中的能力标准进行了思考。

一、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的回顾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能力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文献研究中的幼儿教师理想能力结构

该能力结构的主要研究成果见表1。

(二)实证研究中的幼儿教师能力结构

主要指有关教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认为,幼儿教师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体特征”[20]。有的研究从教师的胜任力现状出发归纳出了幼儿教师理想素质(包含能力)模型。刘钦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由教学技能、自我提升、反思能力、科研能力、职业情意、教育理念独立性、情绪管理能力、工作价值观这8个因素构成[21]。王强等提出了包括8项鉴别胜任力特征与8项基准胜任力特征的模型,其中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包括:对幼儿的爱心与细心、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整合力、幼儿园文化适应与变革力、多种评价手段灵活掌握度、团队协作与个人创造力、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积极而稳定的情绪[22]。张英峨建构了6因素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分别为科研与引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职业人格特质(含耐心、细心、客观公正、心胸豁达、主动性等个人特质)、工作品质(含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责任心、奉献精神等职业情操)、学习能力。[23]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研究的评析

已有研究使我们能够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地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幼儿教师所需的能力。幼儿教师能力结构日趋丰满与理想。

(一)值得肯定之处——突出了幼儿教师能力的专业性

1995年,方明就指出了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应是教育技能,如观察与评估、创设与利用环境、与幼儿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建立与培养各种常规、做好家长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各门学科技能,比如音乐技能或美术技能(见表1)。这种观点基本上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同,已较少有人把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当做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确实,只有当各门学科的技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才能称之为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

(二)尚需要思考的问题

1.理清 “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在已有的文献中,用于表达教师能力的概念比较混乱,除了“专业能力”外,还有各种说法,如方明用“教育技能”、 饶淑园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步社民用“专业技能”(见表1),这些概念有必要加以区分和澄清。一是我国已经把幼儿教师定位为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已经不同于一般的无需长期专业学习就能从事的职业。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比如对儿童文学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计算、统计技能,简单实验技能,社会研究技能,身体动作技能,以及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制作手工等各门学科的技能是构成教育专业技能的原料,否则专业能力也就无从说起。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些技能代替能力,因此,用“职业技能”、“教育技能”、“专业技能”来表达教育能力不够恰当,也容易导致“技能”和“能力”的混同,对实践产生误导。

我国的实践界正是过于强调了各门学科的“技能”,尤其是艺术领域的学科技能。如江苏省教委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分为“八会”(即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与“五能”(即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24]。湖北省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内容包括现场说课/教育叙事、才艺展示、机智应变3个版块,才艺展示即琴、棋、书、画、说、唱、谈、跳[25]。云南省首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包括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考试、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4个大类6个方面[26]。某地招聘考试对申请人面试采取弹奏、演唱、舞蹈、绘画、讲课相结合的办法,面试时间每人20分钟。[27]

因此,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需要认清二者的关系,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全面重视各门学科技能的学习(目前我国比较重视音乐和美术,而忽视科学实验与社会研究等其他学科技能),另一方面要更重视各门学科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活动或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要考察教育能力,比如片断教学或说课等,如果应聘者艺术素养高,那么他/她肯定会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没必要设置专门的才艺测试,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6

幼师虽然为人师表,但自己肯定也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幼师继续教育反思周记一

幼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幼师学习基础上的。必须在加强和发展幼师教育,促进幼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幼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由此通过对幼师专业观发展历程的回顾,通过对幼师专业能力的时代内涵以及幼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原则的论证和阐述,探讨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创新的机制,明确幼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的发展性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的创造发展历程。因此,努力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幼师继续教育,是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需要,幼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幼师继续教育是幼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幼师整体素质和促进幼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幼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幼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幼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幼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幼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幼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幼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幼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幼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幼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幼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幼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

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幼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幼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有人说,幼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幼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幼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苦读、苦学应该是幼师的“天性”。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从学习中我懂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此种种,我在做“好学生”的基础上,也在努力的做好幼师。做“好学生”是磨练我的重要历程;而做一名好幼师是我的终极目标。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师继续教育反思周记二

有人说,幼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幼师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镇中心校的组织下,我们有计划地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大学,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幼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幼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幼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幼师还要处理好对学生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而是要严格有度,要求有法。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校的统一要求。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优秀幼师还有很大差别。

要尽可能多的开展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集体活动是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的要求统一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限制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性。实则不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能在某方面优于其他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一般,在集体中毫不起眼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信心。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学生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外因条件,创设符合学生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氛围。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

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幼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幼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幼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幼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幼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幼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幼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幼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幼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幼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幼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幼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