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1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音乐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然而,首先,现阶段中职生教育往往运用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气息,同时,在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质量较差的现象;其次,中职生在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之上还存在着过于重视音乐技巧的现象,这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缺乏兴趣,仅有少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才专注于这样的音乐艺术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严重限制了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在中职生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2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音乐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然而,首先,现阶段中职生教育往往运用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气息,同时,在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质量较差的现象;其次,中职生在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之上还存在着过于重视音乐技巧的现象,这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缺乏兴趣,仅有少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才专注于这样的音乐艺术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严重限制了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在中职生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3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4

“魅力郑州”系列公益招贴,基于郑州本土元素进行大胆的形式解构。选择郑州代表性建筑作为核心描绘对象,搭配与画面相协调的文字设计,力求达到简约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而从根本上避免繁琐无用的多余装饰。正如日本知名设计师田中一光提到的“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本次作品的创意构思中,着重强调公益为主的信息传递,以及观众的整体视觉感受。通过精简的画面布局风格营造一种清晰明确的视觉氛围。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摒弃目前国内公益招贴较为常见的环保、美德、健康等主题,避免社会大众对这类主题招贴作品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在构图上,规避传统的影像拼接模式,只保留图形外部框架结构,其余部分均使用单色填充,构图整体简洁大方,视觉效果直观又不失艺术美感。主题描绘对象共选择了三个,分别为二七纪念塔、中原福塔以及河南省博物院。在本系列三副作品的主题内容表现上分别提取了这三个建筑物的独特之处,其中二七纪念塔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代表郑州这片土地所秉承的光荣革命传统。中原福塔则代表一种现代化的都市时尚气息,表现郑州在中原沃土上的稳步发展。而河南博物院则将中原丰富的历史文化装进了现代的都市建筑之中,展现出郑州浑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在与时俱进的融入进现代社会当中,时刻提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开拓创新。该创意将实际建筑转述为新的概念符号,在推广公益信息的同时又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播。

二、设计思路

海报招贴的设计理念应是力求在整体画面及布局上和谐统一,构成元素上力求精炼而不多余,表达主题上力求新颖而不脱离主题。其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图形作为各招贴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体现着设计的本质内涵和表现技能,并发挥着触及设计灵魂的根本性作用。本次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图形创意为切入点,利用图形语言表现主题。在图形语言的表现上,其中图形创意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创意功底是否深厚,将直接影响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高低。而图形创意的核心,是如何运用图形语言恰到好处的向广大观众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既要使观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同时还能享受艺术的美感,从而产生共鸣。在本次图形语言的选择上,忠实于客观物象的原本形态,将客观物象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特征,采用简明扼要的线条语言概括建筑外轮廓造型,以最简洁有效的元素来表现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这一创意图形的采用,首先不会影响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观众通过对画面中图形的捕捉可以清晰的辨识出对象的信息。其次,又兼具美感和文化内涵,能够较好的与观者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也正是通过对生活材料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才能够拿来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招贴的图形语言,拉近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使得两者之间变得越来越融合。好的图形创意并不应该是简单的追求形式美感,而是应该更深一层的去体现作品的内涵以及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路。创意越单纯,越贴近人们周遭的实际生活,就越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同时,这也要求设计者们拥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能够不断发现事物的全新涵义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

三、艺术语言

平面设计的内涵往往通过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也需要艺术语言来向外界传递,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种手段和手法所构成的艺术语言就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传统的艺术语言大概有:色彩、图形、文字等种类,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是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审美意象。色彩是招贴设计中最容易映入眼帘的形象,具有独立审美特质。在该作品的创作中,着力强调色彩语言的刻画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色彩的使用和布局上采用了分离前景和背景的着色手段,前景主要指标题、文字、图形、图片等主题元素。在这些元素之中多采用纯色填充,突出视觉感染力。背景则是指由单色、过渡色构成大面积的背景画面。烘托出画面整体的色彩氛围。协调均匀的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是保证画面美感的关键。在细节上,围绕文字所在区域适量的使用对比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文字内容。同时恰当的控制对比色的面积范围,避免了画面产生一种由于大面积对比色的使用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和浮躁感。在三张系列作品的色彩搭配选择上,分别赋予了红加黄、黄加蓝、蓝加红的颜色组合,由于三原色本身较难调和,所以这三种颜色组合往往在设计中较少使用,同时,这样的颜色搭配往往代表着设计作品的理念较为单纯。作为色相环中最基本的三个色彩,它们虽然本身无法被调和,但其他的多种颜色却可以由它们的调和而产生,那么在三原色的使用上,可以辅以对比色手法以烘托效果。也由于三原色本身纯度较高,色彩对比强烈,将它们统一进一个视觉系统中无疑将大大提升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与此同时,在该作品中也精心打造描绘建筑的形体语言。在描绘对象本身影像外形的基础上,使用抽象线条语言表现建筑元素的外形结构,使视觉效果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但又不失传递信息的功能。观众通过观赏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产生了更大的联想空间。除主题描绘对象以外,背景装饰陪衬元素也以单纯的几何形体为主,既迎合了主体元素的表现特点,又简单明了的烘托了整个画面韵律感。由此可见,公益招贴艺术语言的简洁精炼不仅会带给观众具有美感的视觉享受,也能以快速、准确的方式,清晰、明确的传达信息和表现主题。公益招贴中的简约美在于图形、文字、色彩等方面相互协调,突出设计者所要传达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一幅优秀的公益招贴设计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语言构成。所以,公益招贴的简约美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图形简练突出、颜色简洁鲜明。简练突出、个性化的图形更容易抓住广大受众的眼球,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使图形更意味深长,内涵充满延展性;简洁鲜明的色彩更容易突出画面中的图形,渲染画面的意境美和形象美。从这三方面来准确阐述公益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语言,凸显设计的主题和展现设计者的个性。如果一个公益招贴广告通过简练视觉语言,无法准确表述内容所具的内涵,这便无法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这样的招贴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公益招贴广告创作中需通过简洁的视觉语言而又不失完整准确的表达涵义。

四、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5

(一)缺少资金导致的艺术教育硬件投入不足

艺术教育教学是需要硬件设备的,但是在打工子弟学校,校舍简陋缺少经费,导致很多学校没有能力购买艺术教学所用的设备,例如:钢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等。这种硬件条件还应包括辅助艺术教育的专业教材。

(二)缺少高素质的艺术类师资

在打工子弟学校中,从事艺术教学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现阶段的打工子弟小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兼任着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但这些教师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在城市的公办学校中,每所学校都有专业的艺术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育类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较高,学科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

(三)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

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的家长是外来进城的务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素质相较于城市中的家长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状态和孩子的表现漠不关心,基于这种情况,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在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是很无力与无奈的。

二、细述背景

不可否认,打工子弟学校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就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而言,它至少在最低限度上解决了很多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产生城市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除了政策以外的因素,还有诸如流入城市教育资源不足、户籍制度造就的城乡差异等,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政策自身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纵观这些年来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不难发现,这些政策的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

(一)政策因素

打工子弟学校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是相当复杂的,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来说,它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目前绝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办学标准,由此它们中的大多数被归入“不合法”的范畴。打工子弟学校在这种状态下生存,不仅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更会导致消极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二)环境因素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首先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意识并不强烈,其次是孩子的流动性过大,第三是整个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存在一些偏见。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在某一个地方打工很多都是临时性的,工作常变化,这会导致小孩子随着父母迁移;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需要租房,居住地的变化也会导致孩子频繁转学,有的甚至会辍学。

三、提出对策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目前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连最基本的基础学科教育都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怎么能强调在此时重视并解决艺术教育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的教育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基于现实状况,笔者提出了有可行性的以下办法:

(一)政府帮扶、NGO支持,共同打开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大门

在政府帮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NGO的项目来推进,也可以借助其资金来改善硬件条件。但NGO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NGO不能解决所有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问题的,而且也不是长久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教育援助的过程中,NGO还要督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政策,从而寻求制度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完成制度性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

(二)通过志愿者的支教,填补艺术类学科教师的缺口

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极度渴望接受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教师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而且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有限,无力聘请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老师,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或许通过公益性的艺术支教能够部分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流动。近年来,艺术支教开始出现在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很多艺术教育机构和单位都做过尝试,并受学校的热烈欢迎。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显著的是绝大多数艺术支教的团体只到支教地点待上一两天,甚至一个下午就离开,这样的行为的确是支教,但不如说它只给孩子们带去了一次短暂的艺术体验。而真正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到知识,一节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艺术支教,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三)通过艺术类杂志的发放,对艺术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