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年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年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年中总结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1

一、 本人能够认真学习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学习有关信用社业务规章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廉洁自律教育,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员工业务习,加强员工廉洁自律教育,法律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使本社各项工作遵章依法运行.

二、 努力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不仅按照上级规定的执行,同时又能根据本社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准则和业务考核办法,做到工作有制约,又有相互促进,达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又取得一定的效益.

三、 工作方面:

1、根据本社区域的经济特点,及时抓好存款组织工作,做到全员有任务,全员齐抓吸储存款.今年前三个季度,存款年增数稳居全区第一。

2、及时抓好”清非”化险和收息工作。年初做好”清非”总布署、总动员,根据季节性收入情况及时落实清收工作,并于对虾收入旺季组织了”百日清非”大行动,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更多工作总结

管理者的年终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秘笈 导游年终工作工作总结 年终考核工作总结

四、 效益业绩方面: 五、 不足方面:

本人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不高,业务发展缓慢,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清收速度缓慢,”两呆”贷款上升,潜在风险加大,有超比例贷款企业四户,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账面273万元的亏损额,办公条件,防范设施及员工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没有改善。

六、 改进措施: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2

一、20XX年工作情况

1.恪尽职守,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一是认真对待来电,服务热情周到。作为呼叫中心的一名英语客服代表,机票专席。我认真地对待每一通来电,严格遵守各项服务流程,用适当的语音,语速以及表达方式为旅客提供热情专业的服务。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耐心做。我的努力也得到了旅客的认可,曾多次在电话中受到旅客的表扬。另外,满意度,挂机率等绩效考核也是几度排名第一。二是扩展营销范围,提升营销业绩。在机票预定服务开通以来,我主动向身边亲朋好友宣传机票业务,思想汇报专题也争取抓住电话中每一个契机进行营销。提升了自己的营销技巧,每月超额完成了营销任务,并且名列前茅。三是统筹培训工作,高效完成任务。作为呼叫中心的内部讲师,我努力学习课件制作,协助领导制定新老员工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布置培训场地,编写并批阅月考试卷,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培训任务。

2.稳中求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积极参与QC成果,并获得省级以及国家级奖项。在“长沙机场夏令营”活动中担任主讲,带领参与活动的二十多位家长孩子参观机场,了解乘机安全知识,得到了一致好评。在信息部组织的“百日劳动竞赛”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获得“最佳服务奖”。工作重要,身体更重要,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我坚持练瑜伽,散步,也参加了“橘子洲头马拉松比赛”。

二.20XX年工作计划

1.巩固业务,细心服务

温故而知新,将自己已掌握的业务知识系统化,精简优化服务话术,总结自己和其他同事出现过的差错。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沟通零距离,业务零差错,服务零投诉。

2.思学结合,提升技能

从乘机咨询,到投诉受理,再到机票,贵宾服务预定,呼叫中心的业务在不断深化。我意识到热情耐心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新的一年,我将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营销意识,掌握营销技巧,积累营销经验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3

本年度客服部8名员工中有6位工龄在半年以内,也是企业的新鲜血液,在加入本部后,以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部工作程序,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工作,客服部员工认真学习岗位知识,及时解答业主疑问。年度接待来电来访万余次,客服员登门走访业主200余户,投放各类通知20余份。截止xx年12月底,办理接房8483户,办理装修6976户,现小区在住人数3500余户。

本年度物业费收缴情况;现1,2,3期物业费用收取的日期,分为四个阶段,给物业费的收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进入8月份以来,客服部对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进行了电话提示的催缴工作,要求业主以汇款和柜台结算的方式进行缴纳物业费用,对现居住在小区恶意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进行提示,限期及停办一切服务项目的措施催缴物业费,在物业费的催缴过程中,虽然我们的客服员遭到了业主的不理解与语言攻击,但客服员都能以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为业主进行解说。截止12月底,已缴纳物业费业主6247户,占总体的75%。这个成绩是和我们每一位客服员的努力分不开的。

为了保证小区业主能够正常乘坐班车,杜绝外小区人员乘坐,浪费小区资源。客服部对业主乘车卡的发放进行了规范管理,发卡时严格核对业主信息,限一户一卡,对车卡充值的业主进行身份核对,挂失补卡等都做到了登记备案,控制了乘车卡的外流问题。在xx年中,业主主要报修项为外墙渗水,飘窗进水未装修房屋有水渗入楼下,洗手间下水管漏水等问题,及门锁,窗等常见问题,走廊照明,电梯停用等。以上问题客服部都已及时上报及时派工及时给予解决,并做好回访工作。

尽管本部门总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明年工作,现将本部门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不够成熟,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在服务中的职业素养不是很高。协调处理问题不够及时妥善,在投诉处理,业主意见建议,业主求助方面,欠缺部门协调,跟进和报告。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4

进入9月,维持了整个8月慢跌加暴跌的中国股市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上证综指从9月1日的2683点再次上攻3000点大关。

8月超过预期的信贷投放数据,连同其他政策信号,再次扮演了市场指挥棒的角色。

9月1日,国务院总理强调,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4日,中国银监会表示,将分步实施将商业银行交叉持有次级债扣减资本的规定。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称,计划将单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

9月8日,央行货币政策系统在青岛召开了例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传出的信息仍为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特别强调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全面研究”,以免误判。央行的基本判断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货币因素终究会带动物价发生顺周期变化。

尽管货币政策的表述并无显著变化,但信贷尺度的微妙调整还是对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与上半年明确的宽松基调不同,进入下半年后,货币、信贷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越发强烈。

这一点,在7月、8月的信贷数据上已有所显现。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8月,信贷新增则为4104亿元。“8月的最后一周,信贷应当又向上冲了一次,”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一抑一扬,既牵动了市场的神经,又反映了决策层的困境。

申银万国研究所乐观地认为,信贷正常化不会影响经济向好的趋势。他们测算,下半年月度信贷新增只要不低于3000亿元,加上贷款结构转换的因素,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能达到4000亿元,足以维持经济发展之需。

收缩“基本盘”

9月中旬,央行将按计划向中国银行发行450亿元定向央票,向九家股份制银行发行550亿元定向央票。

上半年信贷投放领行业之先的中行,在年中会议上并未提出规模控制的原则。不过,进入8月,该行内部对信贷投放实际已有所收缩。8月24日,该行一个沿海省份分行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将各分支行贷款规模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评价范围。

当月,央行一个西部大区行在召集辖内商业银行开会时了解到,这些银行都在主动进行信贷规模控制。

“高层的‘监管要求’正在明显发挥效力。年中以来,地方政府背景贷款下降得很快。”一名监管官员对《财经》记者说。

一名大型商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审批部负责人表示,7月和8月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确实在减少,而其他行业贷款则无明显变化。他认为,下半年此类审贷条件会日趋苛刻。

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被业界视为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基本盘”。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以北京地区为例,上半年,银行业近一半新增贷款投向了各类投融资平台。据监管部门初步了解,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的项目主要通过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获取贷款。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其中8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工行公司部有关人士表示,有些大行的此类贷款做得比较激进,“比如呼伦贝尔这样的二线城市都抢着去做。”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授信增长快,风险隐患大”,7月中旬,监管高层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措词严厉的“监管要求”,包括严格按项目逐个进行调查、评估、审批、放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已签的,不允许执行;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运用不健全的,要坚决调整、严格限制贷款;等等。

民生银行一名正在操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员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这家平台公司拿来了当地政府的担保函,但“这些文件在审贷中已不起关键作用了,至少要拿出土地做抵押”。

对于一些储备项目的放贷情况,中行总行一名人士日前曾做过调研。他表示,由于政府平台公司的项目分段实施,下半年需要资金会比较多,但一些银行原本承诺给平台公司的授信,如今也在寻找各种理由推迟放款。“至少也要拖到明年1月。”一名银行信贷员说。

监管当局“矫正信号”的不断释放,以及来自银行内部自发的风险控制,将使9月信贷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信贷资金流向调查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了解,该行发放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央企后,这些资金并没有投向实体项目,很多都是留在手上。

“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究竟有多少资金入市,银行和监管机构一直很难查实。”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银行只能对该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向进行排查,但很多资金入市前,会先在银行之间转几道手,更多的入市资金则已经脱离了银行体系。此时,监管机构往往鞭长莫及。

一位国有大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近期已进驻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开始对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名为调查,实际上就是检查。”他透露,一些动手略早的派驻办,已经从银行拿到了相关数据和材料,而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房市是检心之一。

审计署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有信贷资金以其他面目进入房市,比如非房地产开发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之类,很多大型央企都廉价拿了不少地,但资金未必都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

“信贷资金入市是此次审计署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内容之一,近期已经有一些来历可疑的资金从股市闻风而逃。”一位资深银行家坦承,由于审计部门“有惩罚权力”,其检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称,一旦被审计署查出违规问题,将会被追究责任,所以,一般人忌惮三分。“审计署有延伸调查权,不仅可以查银行,还可以查企业,如果他们下决心,花力气,是有可能查出来的。”

至于审计手段,知情人士则表示,审计检查会部分采取“倒查”的办法,即审计署可能对部分证券公司的大额账户进行排查,进而查出资金来源。

“这个办法通常是一查一个准。”一名银行内部人士直言,在现实中,除非贷款封闭使用,银行对资金流向通常难以监控,但如果贷款资金真的被挪用,银行也难辞其咎。

不过,前述银行高管直言,审计调查和一系列自查、风险排查,正成为近期银行信贷工作的阶段性重点。他坦承,经过上半年的信贷高速增长,需要适当放慢脚步,检视一下可能的风险,加强贷后管理。他并不讳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涉了一定精力,成为银行信贷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一位由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介绍说,严查信贷资金流向的消息令他们的客户颇为紧张,客户的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票据融资,经过来回倒手拿到股市上来,其中部分资金已经到期,银监会的表态加速了这部分资金流出市场。“身边做私募的朋友有不少都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位人士说。

宽货币,稳信贷

市场绷紧的神经,在9月初,随着8月信贷数字的向好逐渐松弛下来。

央行8月25日的《2008年年报》虽是总结2008年的情况,但实际定稿是在年中,因此被认为会透露一些下半年货币政策意图。该年报称,央行下一步要结合宏观调控需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则判断,下半年货币信贷的特点是“宽货币、紧信贷”。而“宽货币、紧信贷”以往一般被业界认为是货币信贷“顺周期”的主要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最近监管部门关于加强资本金监管的新规,实则是顺周期行为。

针对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不再极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生态而言,受访的货币与监管部门及银行人士认为,信贷平稳增长应是下一步的特征,而不应给外界造成“收紧信贷”的印象,即信贷将“理性回归”,不至于大幅紧缩。

《财经》记者从工、农、中、建四大行内部获得的数据显示,8月四家银行新增贷款仅1658亿元。然而,有大行高管分析指出,如果考虑到大量前期票据到期因素的话,实际新增贷款投放量达到2275亿元,本身并不低,但下半年信贷冲高的情形将很难再现。央行数据显示,8月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降幅超过7月。

促成“宽货币”主要因素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一般而言,“宽货币”主要由于外汇占款投放过多。

一位中行人士分析称,如果明年出口增加,外汇占款会增加很多,届时对货币政策的压力会更大。7月,中国外汇占款数额增加约2205亿元,环比多增778亿元,出现明显回升。

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称,虽然目前银行贷款下降了,但货币供应未必会下降,因为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尽管从7月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略微上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银行间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仍为2008年年中信贷紧缩时的二分之一,说明市场的资金供给仍然比较充裕。

满足“宽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银行资产非贷款化倾向加剧。

一位工行人士透露,上半年北京地区信托理财产品新增3000亿元,规模约为新增贷款的六成。如果算上表外贷款融资规模,工行这两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萎缩。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监管层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股份制银行下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被严格限定,差不多只有平常一个月的规模。从6月底开始,银信合作的信托表外融资业务已成发展重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量从6月开始大幅上涨,6月、7月和8月分别为180只、135只和145只,超过前五个月发行之和,月度发行数量已经与去年同期信贷紧缩时的规模相当。

作为“宽货币”形成的第三个特点,民间借贷也已开始回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介绍,最近有机构追踪的温州地区民间利率数据显示,民间利率从2008年10月超过60%的水平,快速下降至今年%左右的水平,但6月至7月,该利率温和上升。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5

摘要: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改革;战略

Abstract: In the state-owned bank listed on the Damulakai 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seem to have seen the dawn of the success of banking reform. However, in 2006 the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eve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pansion continues to urg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overheating of the macro-policies often conflict, on the other hand, reform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Gradually bec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bank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after another.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ing reform; strategy

前言

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

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府担保”的认同,上市本身并不意味着现代经营机制的建立。如果就此放弃内部机制改革,则很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政府必须在包括人事等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市场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商业金融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收益权衡机制,才能保证银行改革的成果。就此来看,上市只是有效改革的刚刚起步,也并非银行改革的惟一选择。

三是改善资产质量与贷款结构。应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还应根据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业务发展的趋势,更加主动灵活地实施负债管理,控制负债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总之,商业银行应把风险识别能力的大小作为信贷投放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不仅在信贷投放“量”上做文章,还应在信贷投放的“质”上努力。

四是不断创新现有条件下可行的业务模式。总体上虽然信贷增长过快,但也要看到,在传统业务模式和理念下,银行还是更关注集中于少数领域的贷款业务。但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还有许多领域缺乏发展资金,目前需要能够开拓市场,探索银行资金进入这类领域的新模式。例如,通过与政策性资金的配合、资产证券化、基金等模式,银行资金可以有效进入资金短缺严重的很多经济领域,探索有效利用资本金的广泛途径。

其二,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应适应新形势,转变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重点

商业银行改革中的整体性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有四方面任务迫在眉睫。

一是综合调控银行体系的资金过剩。资金过剩加剧了银行当前的盈利压力,从总体上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也是对政府的现实要求。2003年4月份开始以定期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来回收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多的流动性,但由于疲于应付,最终形成的净货币投放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商业银行的资金持续过剩。当前,银行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外汇体制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也使得中国经济金融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影响。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相对最佳的选择,尽可能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

二是为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做好制度准备。随着2006年金融产品创新的开展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混业经营的潮流已经显现出来。产品创新带来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而机构创新则带来多种金融资源的有效组合,如近期保险资金对银行的规模介入。对此,应该全面更新观念,在立法、监管、内控和会计准则等基础制度建设方面为银行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三是增强商业银行对人民币产品的设计定价能力,从而在未来国外同业竞争中能够立足。当前虽然国内市场具有大多金融产品,但价格发现机制仍然缺位,银行也不具有产品设计定价能力,不得不依赖外资报价。在外资全面进入后,国内商业银行在本币产品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国情决定了相关的金融制度优化和创新短期内必须由监管部门而不是市场来主导推进,这需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尽快弥补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对促使本币产品交易活跃提供政策支持。

信贷年中总结范文6

美林被收购,大摩和高盛被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数十家地方银行陆续倒闭……华尔街正在遭受审判。

近一个月来,不仅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得到了批准,包括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数家央行也都参与了救助,以防止危机蔓延而引发全球金融业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危机之初 我们掉以轻心

次贷危机之初,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曾乐观地估计危机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也希望通过注资和向市场提供其他便利,能够很快渡过危机。然而一年过去了,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且影响还在加深。甚至有预测称世界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

对于此次危机,各种评述很多。起初,人们只从市场角度分析,将其主要归咎于:中央银行长期低利率政策、利差和风险溢价长期偏低、评级公司的误判、市场参与者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等。后来,人们才从理论上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前,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该观点认为,市场总是趋于均衡,只有允许各类市场参与者追逐自身的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市场有充足的韧性以实现自我风险调节。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金融监管不断放松,金融创新被认为是纯粹的金融工程或金融技术问题,而低估了各种次生产品相互交叉和渗透的风险。

此外,经济全球化又使得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被推迟和掩盖。在全球化过程中,商品市场供给丰富,价格低廉,使一些发达国家享受到了丰厚的生产红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利用其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肆意扩张,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金融衍生品的扩张,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只能通过危机加以调整。

危机传导 我们推波助澜

现在看来,虚拟经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扩张。金融业无论多发达,也不能改变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1980年,全球金融资产规模与世界GDP水平相当,而到2005年,金融资产总量已经增长到同年GDP的3倍,过剩的流动性使得信贷产品的利得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为了逃避管制、增加收益,市场迫切要求利用相应的杠杆改善收益状况,从而使证券化及衍生产品和其他杠杆产品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似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非理性的繁荣似皇帝的新衣障住了许多人的双眼,谁也不愿刺穿泡沫。

当然,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风波,如果不波及到主要的货币市场,也并不必然对系统性稳定构成威胁。而当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时,为应对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就不得不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努力改变自己的资金状况。这样,次贷通过两个途径对经济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第一个传导途径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主要商业银行每日在伦敦和纽约市场相互拆借资金,资金的价格取决于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指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或美联储基准利率。危机发生后,许多大银行出现了巨额损失,想方设法把钱攥在手中,同时对其他银行的资金状况和还款能力表现出怀疑。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使得货币市场瞬间就紧张起来,从而导致流动性枯竭。一个标志是3个月期LIBOR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利差急剧上升;另一个标志就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向银行间市场注入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这也反映出了监管部门对银行流动性不足的普遍忧虑。

第二个传导途径是资本市场。由于风险放大,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银行发行长期债券或增发股票的难度加大,公司借款的成本也大幅度提高,高收益率公司债券等垃圾债券充斥市场,投资者比平时表现得更加厌恶风险。因此,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社会。

危机警钟 不可充耳不闻

这样的危机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是技术性问题还是理念问题?

任何危机的发生都不可能毫无征兆,次贷危机也不例外。违约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风险的指标。2005年年中以前,就违约率而言,次贷与优质或准优质贷款都保持在较低水平,二者也无明显差别。但到2005年年中以后,特别是2006年年中后,随着美国住房价格的下降,二者开始分化,次贷违约率明显上升。到2007年,次贷违约率初步攀升。今年前几个月,次贷违约率继续攀升,但升幅有所减缓,而优质贷款违约率却出现明显上升。在到期不能还款的次贷中,累计爽约额大的主要是集中在2005年~2007年发放的贷款。

因此,从技术层面看,有许多问题值得考量。

其一,货币统计和监测。过去十几年中,管理当局对贷款增长高于货币增长并没有足够重视。证券化、利差交易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影响了全球货币信贷统计。从理论上讲,年金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单位信托、外汇交换所等机构的负债不计入货币,这样,金融机构的借出只是增加了信贷供给,却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只有货币金融机构才有权增加货币供给。但是,证券化虽然减少了银行的账内贷款,却并没减少银行的资本。于是,银行仍可以用新的贷款替代售出贷款。通过这样的循环。银行持续收取服务费并赚取利润,进而使得货币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动力。

其二,风险资产权重的确定。货币金融机构受《巴塞尔协议|》的约束,必须针对风险资产持有8%的最低资本金,对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风险权重。然而,权重是粗线条的,分类也是广泛的,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篮子里各类资产的不同质量。比如,主贷和次贷都是50%的风险权重,会导致规则性套利行为。

其三,信用评级问题。投资者之所以对证券化产品趋之若骛,是因为那些高信用级别的资产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信用级别高的实体少,但证券化却创造了一大批AAA、AA、A级的证券,这些证券的收益率比那些可比的企业债、政府债的收益率要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