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1
关键词: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综述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①。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②。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③,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④。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⑤,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 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Cheng 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⑦。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绍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很鲜见。笔者以“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学位”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题紧密相关的论文共有十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 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⑧。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⑨。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2003年,浙江大学的李莉、马剑虹⑩进行了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该研究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CDMSE量表,考察了当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毕业生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毕业生职业决策中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但是,文章并没有运用归因理论深入探讨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爱华(11)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该研究从成就动机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中目标定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选择范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应唤起对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的关注。
2007年,吉林大学的吴韬(12)进行了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和择业焦虑各维度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但该研究只从择业焦虑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体预测能力不强,而且只得出了择业焦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负相关关系,讨论不够深入,缺乏因果关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敏(13)也进行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该研究拟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视角探讨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她借鉴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14)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15)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16)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从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梳理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诸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开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将是我们面临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积极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群体如女生、人文学科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职业辅导。抽样涉及面也可以更广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岗再就业的工人等。这样,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另外,以CDMSE为依据,可以编制更多符合我们需要的相关量表,并建立全国常模和地区常模。
而且,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尝试采用更为先进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深入探明各因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结构和特点,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改进方法。
随着心理科学和职业指导学科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为完善的研究来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推动其更大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22-26.
[2]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 7(2)147-162.
[3]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3,(5)130-137
[4]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Jepson D.A.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A]. Brown SD, Lent R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C].New York: Johns Willey &Sons, 1984.194-195
[6]Yun-Cheng Wei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selecting program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J].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7]Gati I, Krausz M.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43(4)510-511
[8]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38-43
[9]彭永新,龙立荣.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3)175-177
[10]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11]徐爱华.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吴韬.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郭敏.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2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下面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1.身教重于言传。
杜甫曾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于“无声”中“润物”呢?俗语说“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而不仅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职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能从中受益。
2.新时代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及时进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论文参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尽快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实质性的提升。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3.做好学生升学与就业的指导工作。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局面。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则更为不易。这就促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来谋求出路,但考研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同样也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这就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为此,学校要做好学生升学与就业的指导工作,提高成功指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并对毕业生的毕业后趋向进行追踪,为后继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提供帮助。
4.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即人们常说的“差生”。如果对这类学生教育不当,他们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甚至会导致他们的整个人生失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危害。为了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们必须用“心”去做。
(1)重视个性研究,以爱心唤醒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一定要以持久的爱心去关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们,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2)重视集体期望,以诚心唤起后进生的自强心。教育工作者必须诚心关怀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懂得集体是他们各种正当需要得到满足的场所,是进步的力量源泉,使后进生的内心与班集体的脉搏沟通,唤起他们原有的自强心,以心“唤”心。
(3)重视自主教育,以耐心激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后进生的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相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教育的过程。教育者要容忍后进生一次次的“旧病复发”,并且充满热情,悉心地鼓励他们一次次战胜自我。但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教育者都要予以表扬鼓励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5.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长、成就、成才、贡献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而部分学生因为承受到来自学习、就业、家庭条件以及情感等诸方面的压力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参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论文参考。
(2)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用心浇铸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开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手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工作实效。更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韩玉璞.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安阳: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 赵剑辉.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危机 干预
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发展密切关联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当自我意识、个体主动性的缺失,自我整合的停滞,以及背景刺激的减少或消失都可能使自我同一面临危机。自我同一性危机在某一程度上可定义为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出现完整自我的同一性的分裂。它表现为自我存在感、确定感及价值感的缺乏或丧失,也可表现为过去、现在、将来持续性的中断,还可表现为自我内部整合及与环境整合的失衡。在社会生活中则可能表现为如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我接纳与拒绝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冲突等。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状态特征
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这一阶段,大学生将完成自我身份的确定,完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种种考验,一系列与自我同一有关的危机与冲突渐趋显现,如自我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内在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平衡,等等。
处于青春期晚期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同一性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紧密,有人将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一性获得者心理症状得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一性延缓者心理症状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早闭及扩散状态者介于两者之间,这与国外研究一致。[1]Meilman(1979)用结构晤谈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0%的大学生达成了成熟的同一性。[2]王树青(2007)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人数的分布依次为:延缓状态38.33%,扩散状态33.01%,早闭状态17.75%,获得状态10.91%。[3]数字反映当前大学生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布是不均衡的,延缓、扩散、前闭,以及获得四种状态分布的比例依次缩小。如果从心理健康水平和探索与承诺的角度来看,有近30%(早闭与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形成了同一性承诺,不管是经过自己的探索还是直接接纳父母的期望和建议而作出选择,这些个体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有近40%(延缓状态)的个体也处于同一性的积极探索过程中,虽然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但从自我同一的动态发展角度看属于正常状态,是自我同一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危机”状态,如果能得到积极的引导与援助,就能最有效地促进危机的解决和心理症状的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自我的发展水平,促进自我获得状态的形成。另外有1/3的个体处于扩散状态,虽然心理健康状态不是最差的,但是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进行探索或惧怕探索,这是自我缺失最严重的表现,这部分个体无自我与环境的区分,一旦外界环境改变(如升学、求职就业等),就很可能出现本我与超我失衡的局面,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这部分个体需要的不仅仅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其自我的重新建构。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干预
帮助大学生积极探索成熟的自我同一性,防止或尽可能地减少同一性混乱的产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鉴于此,我们从学校心理干预的目标、原则思路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目标
埃里克森(1968)指出,同一性首先是自我的同一性。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一方面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协调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矛盾。[4]换句话说,本我与超我能相互协调动态平衡、自身与环境获得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同一的过程。自我的这种协调能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而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人格的重建;需要人这一会思考的主体能动地运用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确证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主体本身也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5]因此学校对自我同一性危机进行的干预就是对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自我同一性强调意识的主体性和自我的自组织性。因此学校在对学生人格进行完善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承认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以此来唤起学生的主体存在感和身份感,给学生创造自主认识自我和环境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构建的自我才是完善健全的自我。
2.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相统一的原则
个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目标,目标的多样性使理想和情感之间产生差异。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下,相互差异的部分才会形成同一关系。同一,必须是自我和集体的同一,否则自我遵从较坏的目标和愿望来行动,这样的同一必定给社会造成危害。此时外界力量的介入正是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和谐关系建立的桥梁。
3.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自我同一性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一种交往关系,它的主旨是人的结构,它一方面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塑造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同时同一性的问题是自我动态发展的问题,学校在干预过程中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待不同同一性状态,而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状态。学校不仅要关注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而且要对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巩固其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完善其人格。
4.整体性与个别性相统一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整体弱势需要学校对大学生的整体关注,同时完善人格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学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但是不同层次的同一性状态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需要多元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当然也不能忽视时代文化、地域、家庭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影响。
(三)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的层次
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以唤起主体自我意识,发挥自我同一的自组织功能,结合环境影响,正确自我认知,合理情绪控制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发展完善独立性自我为主要导向。具体的干预形式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熏陶、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三观”教育、各类团体心理辅导与培训(如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训练营、生涯探索与管理等)、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学校社团的活动及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这一层次的心理援助给学生提供更清晰地认识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更加明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使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个体更客观地整合自我力量与权威力量的作用,从而将自身置于更科学的发展轨道上;使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个体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参照与指导,而减少走弯路或走错路的可能;使同一性混乱状态的个体在学校教育的多方刺激下启动被封闭的自我,为逐渐找回迷失的自我创造可能。
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部分学生,特别是自我同一性早闭及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在自我意识有了重新的唤醒,并对自我同一进行自组织之后,背景中其他新的矛盾冲突也会随之衍生,因此巩固和发展第一层次的成果便成为本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导向了。积极的社会实践和训练,以及发挥同伴群体直接影响优势是这一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另外,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及职业指导教育仍要继续。
第三层次,个别辅导性干预。不管是发展还是预防性心理干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自我同一的发展上。个别辅导性干预的对象是特定的学生,以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学生为主。在发展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都失效的情况下,特定的专业人员或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需要通过建立问卷或测验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对特殊群体进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分析和筛查,寻找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使其恢复对自我的认知,找回归属感和价值感,积极探索人生目标。
上述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次干预的忽视会增加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负担;而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忽视将有可能使自我同一性危机状态的学生漫延开来,更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需要三个层次心理干预的有机结合。另外,在学校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协助,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总之,高等教育的经历在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活使得青年学生推迟了以其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为他们赢得了更宽广的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因此,高校教育者更需要在理论层次上思考有效而系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机制,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应用,从而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
[2]Meilman PW,Hacker DS,Kraus Zeil mann D,et al.Use of the mental health on―call system on a university campus.J Am Coll Health,1993,429,(3):105―109.
[3]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53―54.
[5]杨畅.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36.
[6]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70―272.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5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国家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 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3-6.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狭义地讲是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个人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具体地说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兴趣、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决策等方面,它们主要是对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还非常少见。而已有研究证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就业力甚至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Gould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职业生涯个体报告了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Orpen研究也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便呼之欲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期望能够补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资料,并对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包括5个因子,其中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各6个项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各有5个项目,反馈修正的能力4个项目,共2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2,效标效度为0.81,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统计方法
因要探讨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故运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研究结果
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而通过方差分析LSD法和S-N-K法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具体能力因子中,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因子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因子上,大三、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各能力因子中,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P
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3 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Crites曾研究10到12岁的学童,指出职业语言行为与年龄、年级间呈现直线关系,且与年级的相关高于年龄。苏萍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李文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认为职业生涯成熟度随年级增加而增加。Achebe以尼日利亚学生为对象探讨其职业生涯发展、Lokan研究加拿大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均认为随年级增加而增加。苏钰婷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著差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Bakar和McCracken研究职业类学生、Hartung研究高一与高二生均指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综观以上研究,年级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并无一致结果,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而言,似乎职业生涯发展有随年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那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趋势呢?
本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总体上差异显著,具体看来,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具体各能力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这或许是因为大一、大二阶段各种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还未开始或刚展开,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年级大三、大四阶段,伴随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大学培养的效果逐步展现出来。而随着毕业的临近,“何去何从”成了大三、特别是大四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将来上研究生还是工作,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去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工作,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等现实问题提上了日程,各种问题和选择迫使其要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定位和抉择。这个过程中,相应的认识环境的能力和确定目标的能力便不断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要到四年级才正式开始找工作,但对于广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为了考研或工作他们也已经开始考虑、探索、谋划、准备了。因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3.2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
当学生干部,可以有机会参与、组织许多校园的集体活动等,从而能够锻炼各种能力,如领导、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有学者调查发现,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按照这个逻辑推论起来,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应该更高一些。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推论。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各能力因子中,除了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之外,其余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干部不仅仅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等重要职位,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广。这种范围的扩大湮没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学中,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限于校内,校外也有很多,学生不担任学生干部并不等于校外锻炼相应能力的实践机会就少,因此才出现以上结果。但学生干部作为连接学校、老师和普通学生的桥梁,有着更多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的机会,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其认识环境的能力。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是显著的,理工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好于文科类大学生。具体各能力因子中,制定计划的能力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类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文科类大学生得分要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理工科与文科专业的差异性,使得理工科学生普遍讲求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而文科类学生普遍更重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贯接受系统计划思维训练的理工类大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就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而在应对环境信息方面,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更为关注,对环境的认知更显灵活性,掌握环境信息更加广泛,从而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就更强。当然这种差异性是更多源于性格本身还是更多出于不同的专业训练,值得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
(2)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年级差异显著;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专业差异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596.
[2]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3] Gould, S.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planners in upwardly mobile occup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539-550.
[4]Orpen C.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on career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4,15(1):27-38.
[5]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6]Crites, J. O.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5,79.
[7]苏萍.台北市中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论文,1984.
[8]李文仰.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工教所硕士论文,1996.
[9]Achebe, C.. Assessing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ast central state of Nigeria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2):153-161.
[10]Lokan, J. J., Boss, M. W. Patsula, P J.. A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adolesc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331-342.
[11]苏钰婷.在学青少年生涯发展之相关因素研究[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2]Bakar, A. R. McCracken, J. D.. Youth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DB/OL].2006-4-3.
[13]Hartung,P,J.Achievingcareermaturity[DB/OL].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