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贺电慰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贺电慰问范文1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又一个365天悄然滑过。2010年即将载着累累硕果驶入历史长河,包涵希望的2010年已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谨代表学校党政工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您以及家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2010年扎实的工作为学校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学校接受了新区人民政府督导室的“学校发展性”及“学校信息技术运用”两项督导,获得良好的评价;学校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班参加新区质量监控名列前茅。
2010年学校获得了浦东新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浦东新区创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光荣称号。
展望2011年,我们将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机遇蕴含精彩,创新成就伟业。我们要以科研建设为龙头,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创名牌,重特色,争一流;强化师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造就一支科研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人文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交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1年,对于我们而言,是早晨,更是春天。时不我待,逝者如斯。我们将以昂扬的斗志、勃发的英姿来迎接这个早晨的万丈光芒,以辛勤的劳作、满腔的热血和汗水来耕种与浇灌这个春天的每一寸土地。
贺电慰问范文2
【关键词】电视新闻;声音;画面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作为视听的艺术,不仅在娱乐、教育、服务类节目中彰显其优势,在荧屏空前繁荣,媒介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电视新闻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且一度成为电视传媒机构打造王牌节目的不二选择。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是它的视觉语言,包括声音解说词、同期声、音响等在内的声音,则是电视新闻的听觉语言,画面是“画龙”,声音是“点睛”。因此,电视新闻除了具备新闻节目应有的诸如真实、准确、时效等特征外,画面感和现场感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特征。“电视新闻报道把现场的图像再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以深刻的直觉印象,对语言解说有一种旁证的作用,给人带来不容置疑的真实感。”[1]电视新闻的声音和画面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画面是新闻语言的现场佐证,声音是对画面的补充和延伸,赋予画面一定的思想和群,帮助受众正确地理解画面所传达的信息,表达画面体现的事实,替画面说话。声音和画面完美的结合,才能产生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电视新闻作为视听艺术的魅力。
二、电视新闻声画的辩证关系
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画面组合成声与画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受众的传播形式,声画是电视新闻节目有机体的基本要素,不能孤立存在,而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画面和声音是电视新闻的两大表现手段,他们既有各自的规律和任务,又彼此互补,相得益彰,共同揭示电视节目的内容,表达主体思想。”[2]声音和画面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声画合一的境界中,达成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互相依存
电视新闻由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构成,画面语言是电视媒体有力的表现形式,有声语言是电视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两者互相依存才能彰显电视新闻的核心价值,光有声音没有画面,则电视新闻无异于广播;光有画面没有声音,则失去电视新闻的本质。有了画面,解说词、同期声、背景音乐、特效音乐等有声语言才能依附;有了声音,画面所传达的信息才能准确的被受众理解,达到传播的效果。
(二)互相补充
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不仅相互依存才能彰显各自的价值和意义,更是互相补充,共同为电视新闻所表现的主题服务。首先,画面语言是抽象的,没有有声语言的补充,无法用画面表述新闻事件的时空概念和发展变化。“画面无法准确表述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抽象的理念,而配音解说具有思辨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能准确表达这些,比如时间、地域、思想等内容。”[3]因此,有声语言是画面语言的有效补充。其次,有声语言虽能准确表述理性的概念和时空转换,但不够生动,也没有现场感,没有画面的补充,会让新闻枯燥乏味。因此,有声语言是画面语言的“点睛”之笔,同时,画面会让有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两者互相补充。
(三)声画合一
“电视声音和画面是同时存在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没有画面的电视就变成了广播,没有声音的电视也同样让我们没办法接受,我们都不能在无声的世界里享受精彩的电视节目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4]声画合一不是简单的画面和声音的叠加,而是“画中有话”、“话在画中”,做到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的完美结合。如果不能声画合一,突兀的有声语言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原本灵动的画面就会变得刻板凝滞。
三、声画合一的实质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是处理电视新闻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最常见的方法。声画同步,就是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作用,没有主与次的区别,有的只是浑然天成,随着电视画面的展开,画面中的听觉元素自然而然的发出。声画合一看似简单,但细节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整个节目的效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镜头转接过程中,譬如有些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深入老百姓家里,当镜头在屋里的时候有电视声或者锅碗瓢盆的声响,但将镜头转到屋外的时候,如果屋里的声音还在,就会严重影响声画的整体性,影响节目的效果,此时就要对声画进行处理。譬如笔者编辑题为“安福:十万‘网军’如何突围”的新闻节目,面对一场席卷整个莆田的仿冒鞋打假风暴,让人气爆棚的安福小区,陷入了瘫痪。随着采访结束,镜头聚焦在吵吵嚷嚷的安福小区画面,就有“白天接单晚上集中配送,再加上小区规划和电商配套体系不完善,夜里的安福小区总是人声鼎沸,拥挤不堪”的配音。接下来镜头转向另外采访对象的同时,切断了小区周边的嘈杂声,让声画完全同步,这就是声画同步细节的处理。
(二)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升华,声音和画面相悖相斥,貌似互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驰,但能升华传播效果,从不同角度表达同一主题,揭示声音和画面单独存在时都不能具备的深层寓意。就如在杀戮血腥场面的新闻报道中,播出柔和美妙的音乐,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让场面更加惨烈。声画对位广泛应用于电影艺术、娱乐节目领域,营造氛围。其实,声画对位是声画合一的更高境界,是深层次的合一,在形式上的相悖和本质上的合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处理好声画对位,能深化节目的主题,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声画合一的意义
所有电视节目都是视听的艺术,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视觉元素为画面语言,听觉元素为有声语言。在两种元素孰重孰轻之间,学界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度出现“主画论”和“主声论”两种观点。“主画论”者认为画面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而听觉元素仅仅是配角或者补充;“主声论”者却认为,听觉元素才是电视新闻的核心,即便是拿掉画面,仅靠有声语言也可向受众传递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笔者认为,无论是“主画论”者,还是“主声论”者,其观点皆不全面。如前文所述,声画同步是处理电视新闻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最常见的方法,声画对位是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升华,只有同步或对位,才是电视新闻声音与画面关系处理的追求。在笔者所在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播出的新闻栏目里,有一档题为“打造幸福家园,共建美丽荔城”的节目,新闻报道的主题是“新度镇大板村推进城郊生态休闲村建设”,开篇就以大板村破旧不堪的老房子画面展开,不仅与漂亮的新房画面形成对比,也与城郊生态休闲村的主题形成对比。随着画面的展开,解说词介绍大板村静谧的森林公园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村里原先的老房子画面形成明显反差,这一声画对位的处理,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也深化了节目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四)声画合一的技巧
视听共同作用于受众,形成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电视新闻有声有画的情景。但在不同主题的电视新闻节目里,声与画的表现重点不同。譬如由笔者编辑,在莆田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全省首个茶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项目在涵江建成投产”节目里,节目的主题是表现一个建在茶园的风力提水工程,为了形象的展现这一主题,新闻节目将侧重点给了画面,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幅幅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松岭茶叶合作社的情景。从一片片整齐的茶园,到鳞次栉比的风能提水设施,有声语言仅仅是对项目发明人和合作社负责人寥寥数语的采访,和简单的对项目原理及意义的介绍,在画面展示中真是惜墨如金,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而同样在笔者编辑的“郑国增:让珍稀树木‘香火’延续”的节目里,主要讲述主人公的事迹,新闻的主题是展示一个种植珍稀树木的人物形象,节目在编辑时以人物的对话、旁白等有声语言为侧重点。节目的开篇就不惜笔墨,从解说词到同期声,对节目的主人公极尽渲染,一个树痴的形象呼之欲出。“有人说他是树痴,不舍得给自己买个包,却舍得花几十万块钱买棵树。他现在已经成为树痴、树迷了,他只要看到树眼睛就亮起来,花多少钱他都会去买。”经过大量介绍之后,才推出片名。且随着节目的推进,与主人公相关的人物采访也展开,包括对主人公妻子、相关村民、林业厅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大量的有声语言和与其同步的画面,展现给受众,一个改写了福建林业绿色转型历史的树痴形象,永远刻在受众的脑海。
结语
电视新闻因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一直是,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在一段时间内有其无法撼动的地位。但随着媒介竞争的白热化,受众选择的多元化,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是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电视新闻在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中,保持着很长的生命力,其很大的原因就是电视新闻是视听的艺术,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给受众真实、生动、形象、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吸引受众的眼球。声画合一才能展示电视新闻的魅力,好的电视新闻片是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统一。声音与画面的搭配,在电视新闻中实现了传达思想,深化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声音是画面中缺失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增加,从而使受众接收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同样,画面与声音的同步,是对解说词、同期声等有声元素的形象解释和延伸,更加生动地传递有声语言的信息;画面与声音对位,能渲染氛围,衬托环境,给受众感官强烈的刺激,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因此,做到声画合一,是电视新闻的始终追求。
注释:
[1]李晴川.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流程c技巧[J].华章,2012(28).
[2]王秀,浅谈电视新闻画面与声音的作用及关系[J].新西部,2009(20).
[3]费林敬,电视专题片中的声画关系[J].新闻传播,2011(04).
[4]朱海波,电视是“主声”还是“主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贺电慰问范文3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改革重点 难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前者是以服务公共利益为目的,后者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事实上,自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新《规范》),实施半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之间也日渐突出,为了往后更有效落实和发挥此新《规范》,有必要针对处于新时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难点及早梳理规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重点
在新《规范》第一条开章明义就明确提出实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各种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网民监督政府也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预算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出国等“三公经费”也在广大公民的强烈要求公开化,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也开始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利用社会力量对资金安排进行很好的监督,这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挑战。所以本文认为新《规范》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为“三公经费”,具体为:一是,预算中未将资金支付内容计入,易出现超预算支出风险;二是出现资金支付内容超出标准或范围的风险;三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绘图,如财务部门在审核资金支出的标准、范围、内部时不按照规定程序严格进行,极容易会出现审计风险,导致违规内容发生支出;四是出现资金支出经费来源达不到要求的风险;五是单位可能发生触犯刑法的风险,如使用虚假票据报销,比如开展虚假业务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难点问题
1、内控意识淡薄,单位处于较被动状态
内控观念的弱与强,决定了内部控制规范能否有效运行。新《规范》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据此可知新《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一个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实现内部制约而建立的高效履行职能和安全合法使用财政资源的一个保障系统。这也从中看出,新《规范》并不是给单位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反而是成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保护制度,也是防范和管控经济业务风险的一种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且从目前整体的行政事业单位来看,相对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明显不具有企业那样强烈的实施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反而是具有明显的非盈利公共属性(刘永泽、唐大鹏,2013)。正是内生动力的不足,从领导到相关事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不到新《规范》的开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大多迫于上面的压力而试行,基本上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新《规范》的顺利施行,必须迟早根除。
2、内控实施制度不健全,欠缺监管力度
更有效实施新《规范》,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必要健全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可见,准备工作相当繁重,实施前期建立内控体系将是一个难点问题。首先,单位需要单独成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且成立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和内部控制部门;由内部控制部门来指引全面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负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设计内部控制方案,并严格通过由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以明确规范每一项业务往来。其次,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主要是评估经济业务层面风险和单位层面风险这两大项的评估,以系统分析潜在的风险所在点,进行提前准备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三,需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以有效就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改进。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改掉以往粗放型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分配职权不明确、权力过度集中等现象,需要建立在长期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且各方专家以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施行新《规范》,这也说明了前期工作量大,难度要求也会相应高。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就新《规范》要狠抓落实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要素,具体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要素如图1所示。
3、业务不规范,风险不易控制
经济的高速发展没能掩盖行政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府职能不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现象严重(刘永泽,张亮,2012)。任何制度都是靠人去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业务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基础业务上,如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会计凭证内容不齐全或借款凭据在收回借款时撤回、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没有追加验收证明、交接时接替人员没有按正常移交手续办理等关于收支管理的多个不规范问题,甚至出纳人员兼管本该由会计人员掌管的会计档案和部分账目登记工作,导致财务账目容易混乱,也易造成单位人员较薄弱的预算控制意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领导权力大于一切,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存在领导可随意改变集体决策,往往以领导的意见放在主导地位,这样的工作作风与制度难以控制风险。总之,由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业务上没有成本核算这个环节,疏忽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引发的问题往往集中在“盲目购买+重复购买+攀比现象”日渐严重,结果是造成利用效率低、办公成本高等问题。这些普通遗留的风险意识淡薄也是新《规范》实话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难题。
三、强化新《规范》实施力度的建议措施
经前面讨论可知,尽管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都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在落实方面依然还有不少欠缺,甚至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质意义。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规范》的顺利展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具体改进措施。
1、加强新《规范》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内控意识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往往都有其独特的单位文化氛围,也体现单位成员的价值标准、精神岁月以及基本偏偏,在实施新《规范》时可从单位文化建设这一块作为切入点。当新《规范》融入单位文化建设体系,良好的单位文化基础将能很好地引导和约束单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也进而促进单位朝着积极向上、稳步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由于现阶段领导权力大于一切的现象较多,可由领导带动全体成员,结合单位情况创办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有风险防范意识、有开拓创新精神、有高效服务能力的新单位文化”。同时,积极拥挤新《规范》的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可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实施新《规范》,从各方面提高各单位领导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与认识,深入理解新《规范》实施的现实意义。另外,各级财政部门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以责任制落实,职权分明,对自己所属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与监督。单位也要将财政部门的培训传达给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并由这些关键员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传达给其他员工,必要时配合单位内部控制部门明确本岗位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中的风险点,从而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并落实年终考核工作,不断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2、健全预算和监督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的一个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是预算的控制管理。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一年收支的计划,对单位内控的全局起到引导作用,对单位内控更起到一个监督约束的作用。首先,在预算编制时,项目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尽可能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以核定具体收支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其次,授权批准控制环节的管理要重点掌控,这也是有效实施新《规范》的重要环节。第三,在管理关键点控制的过程中,一些控制环节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这就有必要在实施新《规范》时,重点掌握这些关键点的管理。具体如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措施,一是明确领导负责制,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落实承担主要责任;二是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具体负责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出国等管理的部门,明确考核指标,落实责任;三是加大对重点经费的监控力度,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对存在题要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并及时解决。
3、强化控制风险管理体系
新《规范》明确提出风险控制目标。能否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决定新《规范》内部控制是否成功。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学习、研究风险管理理论,拒绝纸上谈兵,多参与实践中,进行风险分析应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单位层面的风险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及时将分析结果汇报单位领导班子,以为其做出正确的决策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陈嘉智,2008)。即每个风险并不是单个存在,它们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单位要培养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另外,为更有效实施风险管理,财政部有必要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供一个操作比较具体的范本,以更科学控制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所坚守的底线不能改变。大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有利于确保国家各个方面的信息具有高精度的真实可靠性,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目标实现的进程,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因此分析和探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制定有效的对策,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贺电慰问范文4
【关键词】时事教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7-02
时事政策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的国情教育,是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要与时俱进,从社会现象中去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利用热点时事为德育教育加温,让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去分辨是非,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从“什么是结合时事开展德育,为什么要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怎样结合时事开展德育”这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什么是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时事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以及我们身边的大小事,在开放度日益扩大、信息化程度加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会很快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广大中学生正处在健康成长时期,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时事的关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显然是不适宜的,相反,一旦他们有了关心和了解时事的主观愿望,一旦他们获得了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时事教育,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个人谈话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联系时事开展不同方式、不同长短的思想教育交流都是叫做结合时事开展德育。近两年来,我校借德育改革之机,将时事教育的内涵广义化,扩展为学生身边的家事、班事、校事、社会事、国内外大事等,巧妙地将其引入到德育中来,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为什么要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1.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更能体现渗透性
结合时事开展的德育是在以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学校内、班级里发生的各种新闻或事件为背景进行的,并不局限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直接的道德灌输和宣讲,而世界各国以及社会、学校、班级、同学等诸方面因素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如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班级的气氛、学习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正是因为奥运会的举办,媒体、社会以及校园中才出现了那么多以“奥运”为主题的多姿多彩的各种活动,奥林匹克精神和知识才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也正是由于有了全社会、学校、班级乃至个人为保钓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动力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和父母而可以是为了国家将来更加富强繁荣昌盛。所以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者知晓的新闻或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更具有渗透性。
2.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更能体现灵活性
唐朝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育,常常采用“遇物而诲”的办法。如见太子吃饭,就说,你要知道耕地的艰难;见乘船,就对太子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大多采用这种办法,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教育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发生汶川大地震后,要发现此时的危机也是绝佳的教育契机,汶川地震中父母为了救孩子、教师为了救学生不惜牺牲生命,抢救人员翻山越岭、不顾危险地抢救伤者,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照顾伤者,我们就应该教育学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舍己救人的精神是人类至高的价值追求。这种结合时事的教育效果很好,因为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地利用新闻或事件中的各种素材进行各方面的德育,同时可以让德育的主题更加灵活性,因为有的时事属于偶发事件,事件性质具有不确定性,使德育有时效性和灵活性。
3.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更能体现说服性
社会和身边发生的新闻或事件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在说服性方面,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新闻或事件具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往往不能完全体现民主精神、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有着一定排斥观念的情况下地一味采取强制灌输模式,学生们根本很难完全主动地接受他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再好的教育课也可能流于形式。社会和身边发生的新闻或事件是真实的事件,是大家可以评论可以感受到的事件,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本能的可接受情绪,不会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远离感,事件的真实性,对于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生死关头,最美教师张丽莉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的生命。我们的学生在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后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师德风范和人性光辉,学生会更加懂得尊师重教。再如学校和班级定期举行感动校园、感动班级人物的评选、宣传活动,能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间温情,让他们学会感恩。因此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更能体现说服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4.结合时事开展德育更能体现实效性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高高在上的德育往往收效甚微,这就是说学生的德育认知是有阶段性的,因此德育要有层次性、实效性。高效的德育应当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而强制灌输的德育模式是将抽象的思想道德理念强加给学生,没有让学生经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没有经历充分的思考加工过程,这样的德育教育是肤浅的、低效的。这就要求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发生在社会上身边的事件进行教育或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媒体报道了大量关于我国人民保钓抗议的活动以后,我们学校举办了相关主题的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并知道爱国要理国。所以只有这样通过具体事件分析、讨论、总结的德育方式才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理,才能体现德育的实效性,才可以收到普通说教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怎样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1.利用国旗下讲话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这种形式主要是一位同学的感想和发言让其他同学得到共鸣的德育方式。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我们学校都会轮流让每班派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而主题都是在前一周的周一由我根据计划或临时计划联系时事制定的主题让学生写讲稿,我会提醒学生联系时事、联系生活、联系自我,让学生通过案例和时事来体会主题主旨,学生感受到的是平等、实在,也就更容易接受国旗下讲话所讲的观点,这样的讲稿才能够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才深刻。
2.利用班团会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全校的班、团会活动课,每周班会、团会交替轮换进行,关于班团会的主题是在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下,学校会在每周一根据计划或临时计划联系时事给出指导性主题让学生自由安排自我组织。这是可以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讨论的自我德育方式,经过充分的发言和谈论之后主题的内涵就更显得有理有据,学生更容易、更正确、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和其中的道理。
3.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每月我们都会根据计划或临时计划联系时事给出指导性主题让学生出好黑板报,学生会依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通过文字和图画展现时事的教育意义,这种形式因为内容展示具有可延长性,因此可以较长时间的发挥其德育效果。
4.利用政治课前三分钟时事演讲开展德育
每节政治课上课前,我们会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时事演讲。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时事活动,让学生养成学习、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其他一些形式结合时事开展德育
包括收看《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组织时事知识竞赛,订阅时事杂志等等。
总之,传统的学校德育受指责最多的一点是脱离学生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倾向,要让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里,学校就应该结合时事开展德育并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其实所有的时事都可以成为德育的契机,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抓紧社会的时事议题,引导学生讨论及反思当中凸显的相关价值观,是推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这样结合时事开展的德育才会让学生在民主气氛中良好成长,才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与空间,才能让学生具有责任感而又有参与能力,才能让德育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贺电慰问范文5
关键词 心身二元论 经典力学 观察者 意识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意识涵盖了大部分的心理现象,它既是我们体验到的对心理状态的复杂的内省,又等同于“觉醒”的状态,或者感知状态。因此,在给意识下定义时就会出现困难,它所涉及的分支众多,难以用一个单一的定义将意识所包含的方面全部囊括其中。意识的核心问题是“现象性”,理解意识的关键在于弄清楚现象性本身的本质及其起源。在早期西方哲学历史上,意识问题是以“心身问题”为标志开始的,意识是“心灵”的一个特征。从最早时期开始,意识与死亡相关联,人们希望并且相信,意识是与物质性的身体相区别的东西。因此,对意识的研究首先要回溯到早期历史上的心身问题。
自从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赋予“心灵”以实体地位以来,对于心灵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如果存在,心灵该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等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笛卡尔认为,心灵与物质是独立的两个实体,物质具有广延的属性,却不能思考,心灵能够思考却不占有空间。从对日常经验的内在主义素朴描述出发来看,心灵与身体之间和谐地相互作用,促使人们能够相信,心灵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地位。为了说明两者如何互动作用,笛卡尔提出“松果腺”这一概念。但是“松果腺”的提出,却恰恰暴露出笛卡尔的心灵观念存在的矛盾。
从内在主义的角度看,心灵确实与物质相互作用,意愿、欲望能够促成行为的发生,导致行为对象的改变等。但是,由于心灵不具有广延且不占有空间的属性,又导致人们无法运用在经典力学基础之上形成的认知图式,来理解和说明心灵的存在形式,心灵怎样与物质相互作用更成为了一个难题。如果承认心灵的独特实体地位,则有悖于经典力学的科学原则,如果依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心灵与物质等同起来,用大脑内部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意识活动,则导致无法说明为什么存在主观体验和感受的问题,这显然又违背了人类体验的直觉。因此,无论是坚持二元论还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心物互动问题都面临着极大的理论困难,坚持内在主义观点,就必须说明心灵有别于物质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心身互动的作用机制;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须说明为什么人会有主观体验和感受。本文认为,除了上述两种对心物关系的说明之外,存在第三种对心物关系的思考,即对经典力学原则在说明心灵问题上是否具有适用性的质疑:经典力学的原则是万能的吗?它是否能够作为评判心灵是否存在以及怎样存在的标准?心物关系问题难以有所进展,是否因为我们用来评判心灵存在的标准出了问题?量子力学能否作为新的研究范式来推进心灵的研究?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灵问题的讨论更加如火如荼。古老神秘的“心灵”概念也逐渐以“意识”这一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视域中。本文将以“意识”这一概念来论述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中所提及的“心灵”。
“有一种古老的观点:自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含感觉和思想,另一部分在运动中包含有物质对象。这个观点在笛卡尔的时代复活,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础。”①1687年,牛顿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掀起了科学的革命。在这本书中,宇宙被描述成一个遵循严格规律的大机器,依照数学的精密性在空间中运动。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还原成遵循严格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作为因果决定链条上的一环,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因此,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被冠以具有决定论和客观性的特征。但是在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对象时,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原则就失效了。
意识问题是当代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难题。众多学科关注意识的原因在于,它是关乎人的本性根基和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性问题。不论是唯物主义立场,还是二元论立场来看待意识,都有不可回避的理论困难。
以上两种立场在说明意识问题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困难的原因,除了意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均把研究宏观事物低速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作为思考意识问题的理论基础。二元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迫于经典力学的还原论和客观性压力,人们无法调和与说明物质活动和意识之间存在形式的不协调,但是却又难以违背自己体验的常识,放弃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唯物主义则恰恰相反,它遵循经典力学的客观性、决定论、还原论等根本规律,把物质放在优先地位,试图用经典力学的规律来同化或拒斥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二元论与唯物主义这两种相对立的立场都是以经典力学的原则为根本依据,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建构自己的理论,但是,二元论从理论内部割裂了意识与物质的关联,而唯物主义又混淆了意识与物质的差别。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力学在20世纪以前被称为最美的物理学,它通过把“意识”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来实现其理论的完备性。它假定时空的绝对性和依据初始值可进行精确预测等特征,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身的本性描绘了一幅因果封闭、清晰可测的蓝图。世界上的任何物理系统都能够被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各个组成元素只能够与彼此相邻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物理系统遵循着严格的物理因果封闭定律,根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能够做出无限精确的预测。经典力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否定了意识是有别于物质,具有独立存在地位的实体。大脑是世界上最为精密且复杂的整体系统,它作为意识活动发生的场所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大脑与意识同样应该遵守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但显然意识的诸多属性以及对应的神经活动的规律都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说明。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意识活动的发生受到大脑整体活动的控制,它并不是固定发生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同样,大脑的某一部分神经通路也不是意识发生的场所,完整的意识的出现,需要调动大脑内部不同脑区的神经元进行放电。不同的意识场景所对应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也不一样。就目前的神经研究成果而言,神经科学只能够对意识活动的说明进行基于科学经验上的描述,而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因果说明。经典力学中的整体可以分解成部分的组合的原则,无法说明意识的高度统一性;相邻部分的因果互动原则更加无法解释不同脑区的神经活动,怎样能够作为单一的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发生在个体大脑中的意识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甚至毫无规律可循。大脑内部呈现的意识场景为什么具有统一整合性和动态的分化性,归属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为什么能同时放电而形成单一的意识场景,控制这些神经元活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宏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而言存在困难。经典力学中不需要涉及对微观事物的化学过程的说明,而这一点对于大脑研究来说,则非常重要。
如果从大脑内部和大脑外部两个维度,来对意识进行一种描述上的区分,从大脑外部,引入一个“观察者”,那么对意识就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描述。这两种维度的描述之间的区别也表明,经典力学难以说明意识。
按照经典力学的原则,每个脑区的神经元只能够与它紧邻的神经元发生互动,并根据所处的大脑区域的定域性而非全局性来表征意识场景。对意识的内在描述不是从外在的“观察者”或者元素集合所体现出的整体功能性角度进行描述,而是对这些独立的神经元描述的组合的描述。“根据经典力学,对物理系统和它的动力学的状态的描述,能够在内在的层次上表达出来。但是人们怎样来理解经验的整体思想的发生呢?”②
外在描述是在引入一个外部“观察者”之后而做出的描述,观察者知道大脑内部描述是由诸多元素所构成,但是,他能够从外在维度对内部元素进行整合,使内部元素组合起来具有整体的表征属性。同时,外部的观察者能够从整体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来进行整体表征,在观察者的意识中形成的整体性描述,不会受到各个不同脑区神经元活动的区域性限制。总之,这个外在的观察者不仅具备“知道”大脑内部是由多个元素组合的能力,还具备把这些元素集合成整体的能力。因此,在内在描述层次上的独立元素的集合,在外在层次上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大脑被看作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但是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大脑的过程受到不同脑区神经活动的控制,然而,大脑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实现大脑的整体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从外在层次所描述的功能性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含义要比逻辑上独立的要素的简单集合要复杂得多,而这一点恰恰是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相悖。因此,意识的整体功能性概念在经典力学框架中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说明。
依据经典力学的法则,整体可以被分解为独立的局部要素的集合。“功能性”对于物理因果封闭定律而言是无效的,因而不具备任何存在的理由,唯一承认它的理由就是方便我们从外在层次对它进行直接的理解。
灵感与顿悟是经常出现在人类思考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在艺术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它们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丰富性、瞬息变化等特征,它们常常会受到当下场景或意识内容的刺激而产生,但是其产生的机制与结果却远远超出了人对当下对意识的研究水平。按照经典力学的可预测性原则,依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就能够对事物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是在灵感和顿悟这类具有突发性的心理现象上,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显然不适用。
根据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来解决意识问题面临诸多的理论困难,意识的高度整合性和高度的分化性、主观体验的整体性和动态多样性、从外在的功能角度所描述的大脑的整体功能性特征、灵感和顿悟这类突发性的心理现象都无法从经典力学理论中得到科学合理的说明。
斯塔普(Henry Stapp)认为,对于经典力学而言,意识和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可能从逻辑上推导出来,相反,这恰恰意味着经典力学的不完整性。经典力学不能够蕴含意识的现象性方面,除非意识是一种副现象。但是,如果意识是副现象,则显然有悖了直觉。如果经典力学控制自然的整个动态过程,那么作为人类大脑高度进化发展结果的意识就是一个令人怀疑的神话。经典力学的动态原则既不蕴含现象实在的存在,也不能够对它们怎样从简单形式进化到高级阶段提供一种自然的动态说明。在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当中,人类的体验既没有存在地位,它也无法对大脑的动态作用提供充分合理的自然说明,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用经典力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研究意识,并转而寻求一种能让我们的体验充分发挥动态作用,且完全不同的逻辑结构的模式,这一模式就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诞生打破了人类对经典力学关于世界的固有认识,传统的物质观念、物理封闭因果定律、决定论和连续性观点都遭到了破坏。量子力学重新为人类描述了一个新奇的、感官不可知、反常识的世界。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内,大脑被看作一个量子系统。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科学事实,虽然经典力学在说明意识问题上存在许多的理论困难,但是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我们始终要在科学的框架内来说明意识。因此,意识研究必须转换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目前,最有希望将意识重新纳入到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只有量子力学。“冯诺依曼、诺伯特维纳和霍尔丹指出,自然的量子力学方面似乎是为了将意识重新纳入我们现有的物质概念而为意识量身定做。”③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因素,测量结果不再是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尤其是在对意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者”本身也作为物理系统的一部分而参与和影响着对意识的测量结果。由于意识具有高度的分化性,各种心理事件瞬息万变,每一次对意识的测量都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为了对意识现象做出完备的描述,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彼此之间呈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取消了在经典力学框架内应该具有的严格因果律,意识呈现出非因果性的特征。
当代著名的心灵哲学家查默斯也多次在其著作中谈到意识可能与量子力学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对此他常常又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作为提出“意识的困难问题”而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来说,他始终关注的是意识的主观经验问题,但是,在他看来,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比,在意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即便如此,这一范式目前还未能说明为什么会有主观感受的发生。“问题在于物理理论的基本元素都要归结到两点:结构和物理过程的动力学,但是从结构和动力学出发,我们只能获得更多的结构和动力学,而有意识的经验仍然没有被涉及。”④尽管如此,量子力学在意识研究上仍有许多探讨的空间。
注释
① Stapp, H.P.(1993)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Springer-Verlag.83.
贺电慰问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为何只用一只电压表测量
探究导ks5u.com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实验是人教版物理3-1中的探究实验,教材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a、b、c ks5u.com、d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a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物理论文,b与a ks5u.com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a材料不同. 由于四段导体是串联的,每段导体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用电压表分别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由电压之比就得到ks5u.com电阻之比.
该实验与旧教材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相比,实验的重点不是测量待测导线的具体电阻值,而是运用比值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去探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体现了新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的特色.然而物理论文,不少老师发现教材电路图是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量a、b、c ks5u.com、d电压的(图中用虚线表示的),为何不用四只相同的电压表同时测量电压(如图2)呢?是不是电路图画错了呢?为此,下面从实验的误差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为便于分析,现将问题简化为比较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两只电阻丝的(如图3)电阻之比和用两只电压表测量两个电阻丝(如图4)电阻之比的误差.
为简化分析,先讨论电源内阻r=0的理想化的情形.设电源电动势为E,电阻丝a、b的电阻分别为Ra、Rb,图3中电压表的测量值分别为Ua、Ub,图4中电压表的测量值分别为、物理论文,电压表内阻为RV.
电阻丝a与电压表并联时,电阻,ks5u.com
电阻丝b与电压表并联时,电阻,
图3中 ,
整理得,即
图3中 ,
整理得,即
所以,在不考虑电源内阻的情况下物理论文,用一只电压表测得两只电阻丝的电阻之比比用两只电压表测得两只电阻丝的电阻之比的误差小.
在实际实验中,电源有内阻,还要接入滑动变阻器.假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和电源内阻之和为R0,再来比较图3、图4两种测量结果的误差.
图3中 ,
整理得
即
图4中 ,
整理得,即
比较与的大小.因,无论为真、假分数物理论文,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知比更接近于1,所以用一只电压表测得两只电阻丝的电阻之比比用两只电压表测得两只电阻丝的电阻之比的误差小.
上述分析方法和结论同样适用于四个电阻丝接入电路的情形,只是计算较为繁琐而已.
可见,在探究导ks5u.com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实验中,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量导体a、b、c、d的电压得到的电阻之比比用四只相同的电压表分别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得到的电阻之比误差小,所以教材电路中将电压表的连线画成虚线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参考文献
张维善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