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1

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 “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

教师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一集中一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2

学生在没有对全文内容作整体理解、把握,还没有做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时,就急于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了,实质即失之于浅薄、浮躁。我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看到:“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赞同、反对)。它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求同――求异――再求同。

1、求同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或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其次,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的阅读中,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初步感悟到文章所要赞颂的一种世间伟大的情感――母爱,并为文中的母藏羚羊的行动所感动产生的敬仰之情。而此时教师应深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体会感悟: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藏羚羊跪拜、落泪)、心理描写(老猎人在扳动扳机之前的心理活动)、老猎人在剖开藏羚羊腹部发现其腹中已成型的小藏羚羊时的神情及动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又一次作了深入的解读,并且做出了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

2、求异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本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心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例如:《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在求同阶段引导学生已经总结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人物性格特点。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他既没有向周瑜说实话,也没有向诸葛亮说实话,这难道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之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3、再求同是个性化阅读的归宿

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后,不但意在追求文本最终价值,更意在要实现文本的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爱国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例如:《三峡》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思想后,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人文性: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三峡这样的美丽壮观的秀美风景还有许许多多,对此你作何感悟,引导学生去从多角度发表见解;作者笔下的三峡描写的为何如此淋漓尽致呢?正是因为作者有了这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份美景才溢于笔下。同学们能否把你的这份感情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呢?或者用行动表现呢?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这份文章情感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并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5、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在阅读教学加大“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也就是对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能从整体感知文本。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共性化阅读而言的,所谓个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有独特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个人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说明了阅读活动个性化的基本特点。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个性化阅,,要避免原来的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于作者创作的“二次创造”活动,因此其认识和感受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个性得以释放和发展。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除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可以选用适合本阶段学生阅读水平的书刊,如选取《读者》《意林》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局部突破-训练语言-认知提升”的教学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通览全文: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熟悉相关文本,获取初步印象,即文章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初步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文本的内在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环节,学生会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读结果。为保证学生对文本自由、个性的解读,教师应该多导引,不急于下结论,不必对学生作过多或过细的规定要求。

初步感知: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的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把第一环节已经形成的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不同的阅读感悟,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常理,老师都应该应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消除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推高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

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和重难点,尤其是多元的阅读感受,要抓住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比如学习完《愚公移山》,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傻,为什么不考虑搬家”;有的学生学完《背影》,提出父亲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对学生认识的偏颇与不足合理引导,在鼓励学生思考的同时,提倡真善美的价值观。既不选择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一棍子打死”,也不应以“阅读就应该多元化”而回避,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训练语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精美的细节时强化对学生字词句的能力训练,比如用文中的写作技巧当堂作文或说话;或者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课文改写、续写等,以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4

一、自主学习个性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片段一: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石榴。

师:石榴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说一说?

生1:石榴的皮有点儿黄,有点儿红。

生2:石榴红红的,像小朋友可爱的笑脸。

生3:剥开石榴,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子儿,吃起来可甜啦!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石榴》。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在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出现一个个小问号呀?

生1:石榴小时候是什么样儿的?

生2:石榴为什么会驰名中外?

生3:石榴花到底有多美?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2.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师: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来,告诉大家你想怎么读?

生1:我喜欢大声读课文。

生2: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默读。

生3:我想和好朋友一起读书。

二、提问个性化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性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你在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呢?

生1:我不明白“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句话,石榴花怎么会吹喇叭呢?

生2:“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我不懂。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还挺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经过讨论之后,学生知道石榴花的样子像一个个小喇叭,很逗人喜爱。作者把它当做人来写,表达了对石榴花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亲自品尝了石榴后,有的说“甜甜的,酸酸的”,有的说“先有点酸,后来就很甜很甜了”,有的说“一下子就感觉到冰冰的,凉凉的”。我适时点拨,那感觉就是课文中说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想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个性化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便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教师应倍加珍视孩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片段三:

师:小朋友都说石榴美,那它到底美在哪儿呢?自由读读2、3、4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石榴美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一画,然后再多读几遍。

生认认真真地画着、读着,不一会儿便举起了小手。

师:我为你们这么认真的学习态度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先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第一时间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赶快找到你的好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我们就有了双份的收获。

每个小朋友都高高兴兴地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

师:和朋友一起学是最快乐的,愿意把你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吗?

生1:我觉得石榴花最美,我最喜欢这一句“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火红的石榴花”,我觉得火红的石榴花颜色很鲜艳,很美。

生2:我也觉得石榴的花最美,我最喜欢这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我觉得石榴花像小喇叭,样子很可爱,所以我很喜欢。

生3:我觉得石榴的叶子最美,因为叶子是我最喜欢的绿色。“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来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我觉得石榴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多讨人喜欢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小组学习使一些不敢发言的孩子消除了恐惧心理。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我往往采取先小组讨论的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识,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颗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5

一、在主体实践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所谓“引导”,其实是教师走在前面,学生跟在后面。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遇到确切的困难时,教师才在后面“指引”。如教学《鸟的天堂》时,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我先肯定学生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能及时提出来,并问“仿佛”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学生沉默。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中萌发自主探究意识

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乌鸦为自己的孩子找到肉,站在树枝上高兴的情景,然后直接阅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学生惊奇地发现,原先乌鸦准备喂自己孩子的肉被狐狸叼走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乌鸦的肉怎么会被狐狸叼走的?而这一结论的得出恰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急不可待地阅读课文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乌鸦喜欢听奉承话,上当受骗的教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的重点也在统领全文的悬念中不攻自破了。

三、在课外延伸中释放自主探究潜能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课文之前、之后,教师应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为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这样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探究潜能,并能使课堂学习“活”起来。“拓展式阅读”就是能释放学生自主探究潜能的主要学习方式。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了理解句子:“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在此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举出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战争事实数据或者图片,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了众多关于战争的残酷事实之后,学生就知道了“罪恶的子弹”是怎样威胁“和平之花”,也知道了“和平之花”为什么如此“娇嫩”?在课堂拓展学习的基础了,理解起文中的句子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本质上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标准化的解读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可以是结合想象的阅读,也可以是结合画面的阅读。因此,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质疑思辨,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对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重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有耐心去阅读,去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完善教学预设,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要求,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阅读教学包含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将导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课堂上的对话是多角度的、互动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昭示着民主平等。要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彼此才能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二、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拓展个性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对教师的提问,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在开放性问题上,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一定要耐心。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而不应一味的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

三、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朗读、默读、速读、批注等均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的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己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这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