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1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M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2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而加强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结构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从管理理念和方式,还是从管理条件和环境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1.5在防范银行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风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很难界定银行人员向关系人提供优惠信贷的界限,这里面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1.6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难以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在金融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消灭金融舞弊,而金融风险却是不能够消除的,只能是通过管理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替代性,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使银行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1.7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为他们操纵着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实权,贷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然而这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环节。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2.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2.3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3.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
2.3.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
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
2.3.3全面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如果一个良好的信贷管理体制没有相匹配的人才,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只是一句空话。要真正把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贷资产风险,使之在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现行垂直型决策机制不利于权责利的明确划分,在改革完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完善的信贷经营决策激励约束机制应有利于银行经济效益提高,应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结果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以一定范围的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信贷经营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后果或利益,并且这种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确界定的,再强调权、责、利对等的同时,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项目发生初期体现的收益不可等同认为后期不会出现亏损或风险,因此信贷经营人员的责、权、利应在其负完相应责任后才给予完整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容.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03(4).
[2]徐红,赵优珍.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则和手段.新金融,2003(1).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3
一、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与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相似,在次贷危机结束之后,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也逐步步入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型宏观经济形势,具体体现在:
1、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转向以“调结构”为主导方向自2010年以后,随着08年次贷危机的逐步平复,政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以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之间力量的平衡,在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控过程中,开始转向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传统以政府及国有单位为投资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以民间投资及消费者推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是在投资上面,国家的财政投资力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加大了对民间投资主体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力度,而货币政策也呈现出逐渐收紧的趋势,这势必会对以后的投资和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投资以及消费会持续增加,但速度会有所放缓。
2、货币政策新环境自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增长,但主要呈现出“V”型增长趋势,这就意味着,其增长基础并不牢靠,仍需要政策的支持;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经济政策的支持下,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益也日益显现出来,给2010年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新挑战环境,具体体现在:一是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复存在,这进而引起了三个领域货币分配的严重失衡性,一旦没有进行及时的货币供给结构调整,势必会造成我国货币出现结构性的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作为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以及企业、居民等投资和储蓄行为对央行货币投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增加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3、信贷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从2009开始,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快经济的复苏,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实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需求量出现跳跃式的增长,供应量也随之增加。这种高速增长的信贷供给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大幅度提升了商业银行利润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等。
二、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
在我国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方面的信贷风险:
1、由货币政策带来的信贷风险由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反周期货币政策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2008金融次贷危机结束后,国家为尽快复苏经济制定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信贷规模增加,据相关统计数据证明,2009新增贷款额度大约是2008年的两倍,且一直持续到2010年上半年,这种信贷规模并不是在市场经济自我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国家货币政策及刺激经济措施引起的,很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根源,埋下系统性安全隐患;二是由当前调控背景下紧缩型货币政策带来的信贷风险,伴随其而来的是国家对信贷规模的控制,这就造成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大幅度降低,而银行债务人则面临着较大的还款压力,一旦不能及时还款,银行则会面临着债务链断裂问题,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2、由信贷规模增长带来的信贷风险由信贷规模高速增长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上。国家积极扩张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是促进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迅速扩展的重要因素,而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额度中,基础设施行业比重占据一半以上,并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以及工期长、受政策影响大等方面的特点,且呈现出贷款主体集中化、单一化以及政府化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系统性以及集中性风险。
3、由房地产价格调控带来的信贷风险房贷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或者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价格的自我调控,都有可能增加个人住房的按揭贷款风险;此外,房地产行业是与金融行业息息相关的产业,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价格以及行情等方面因素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为商业银行信贷发展埋下系统性风险祸根。
4、由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经济结构调整是目前我国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的主要方向,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资源优化或者是市场竞争加剧等方面原因,势必会造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主体中部分产能过剩或者是运转失灵行业企业出现倒闭或者是转产等现象,而在我国日益严格的融资管理体制下。
三、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完整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的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是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信贷风险管理行为的重要前提。但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信贷客户的制度管理上,其不仅缺乏有效的评价及考察制度,且就目前客户信用评价资料及评价方法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资料不完备及方法不合理现象,而客户资料的更新以及跟踪服务也较为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处理上很难选择正确的信贷方向,很有可能致使信贷风险的产生;二是在信贷风险的内部管控制度上,其存在着明显的不完善现象,如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缺失、信贷流程运行的低效率性等,导致银行各相关部门在职能履行以及制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
2、完备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缺失一套完备的、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且在对银行相关工作人员预警职责的培训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现象,而由于各项信贷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就大大降低。
3、科学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缺少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过程中,还尚处于由定性风险分析向定量模型风险分析的过渡发展阶段。因此,商业银行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定量分析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数字化、信息化科学技术方法在信贷风险评估上的影响;此外,在实际的信贷风险处理过程中,多审贷人员更加倾向于选择规避风险,而非经营风险,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但始终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4、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独立化以及集中化风险控制能力的发挥:一是横向职能划分的不明确性,风险管控部门职能的独立性以及专业性不强,导致其在信贷风险管控过程中很难对风险进行及时深度的识别以及保持风险处理的专业性;二是纵向风险管控链条的过长,导致在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要经由客户、客户经理、贷后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部门以及最上层的分管业务行长、风险管理委员会,严重影响了信贷风险政策控制的灵活性。
四、有效解决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1、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一套完备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离不开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支持,而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则是保障银行各项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规范化、秩序化的重要制度性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客户管理制度,完善客户评价体系,既要加强对贷前客户信用的调查和评价,亦要加强对客户信用变化的监控以及资料的更新,及时关注存在的潜在性信贷风险;二是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内部管控制度,严格信贷程序和条件,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并加强对信贷客户信用的跟踪和监控;三是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以及信用评级系统,对企业客户进行全面的信贷关系控制,以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以及控制系统,将信贷风险对银行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2、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定量分析模型人才是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管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并积极督促其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宏观经济运行大环境以及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定量分析模型以及企业违约分析模型、破产预测分析模型等科学模型的开发研究,以加强商业银行对贷款客户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经济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和坚持,对预期违约概率、赔付率等数量进行科学的估算,以将可能避免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风险。
3、重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健全信贷风险岗位职责制度为保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避免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管理弊端,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风险管理全面化、集中化、垂直化以及独立化四方面的组织结构重组原则,以便于商业银行在实施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按照业务种类对信贷风险进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合理规划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实现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具体包括:一是设立独立性贷款业务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从贷款申请、客户贷前信用以及资产调查审核直至贷款发放和收回的全过程业务管理,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决策权;二是设立专职性的信贷风险管控部门,并赋予其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职能职责,实行岗位职责制度。
五、结语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分析――以A银行为例
(一)关联企业风险
多个关联企业同时在A行融资的风险,贷款资金实际被直接使用。案例:XX亨利轴承有限公司、XX华中轴承有限公司、XX英泰轴承有限公司。三户借款企业主为兄妹关系,2012年5月28日同一天取得A行授信,使用亨利达名下同一房产的多个楼层分别作为抵押物,共用一本土地证。贷款资金实际被亨利达集中使用。
(二)担保圈风险
企业主涉及担保圈,抵押物被查封、账户查封、法院诉讼等,被迫履行担保责任,代偿全部或部分债务,造成资金链紧张,影响正常经营。
(三)民间借贷风险
企业主涉及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导致逾期。今年A行新增逾期贷款中,因涉及民间借贷风险导致逾期的共有6户。
(四)担保公司担保风险
1. 担保公司整体运营情况
截至3月末,A行小企业贷款中担保公司类贷款余额为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4%;今年1季度小企业担保公司类贷款新增逾期金额10280万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逾期金额的53%。目前逾期余额为5080万元,占全部贷款逾期余额的13%。
2. 担保机构风险暴露案例
(1)丹阳市XX担保公司
A行存量在保客户22户,余额8876.6万元。2014年以来代偿金额超过1亿元,都通过扣减保证金代偿逾期贷款,担保机构自身基本已失去代偿能力。目前,A行面临担保权落空的风险。
(2)其他地区担保公司风险暴露
福建福州某担保公司因经营困难,在A行的2000万元保证金已全部代偿完毕,未进一步补充保证金,逾期贷款短期内无法代偿。
(3)担保机构管理的建议与意见:以我为主关注第一还款来源,不盲目信任担保公司担保;关注反担保措施,尤其为第三方担保的情况,防止资金挪用;关注担保机构代偿及回收情况,对于代偿较高的要重估其担保能力;按照银行文件要求,落实担保机构保证金缴纳;注意担保机构真实财务情况,防止资本金挪用(报国资委报表);落实担保机构逾期贷款回收,防止出现担保机构在A行贷款不良率连续三个月超过4%、按照制度需采取退出的情况。
(五)资金挪用风险
企业贷款用途不实,A行小企业贷款实际为关联企业其他用途集中挪用引发的实质风险。案例:B集团为当地规模企业,由于市场下行、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导致企业濒临崩盘。A行共为B集团3户关联及与其资金往来的上下游客户3户提供贷款,其中一户为抵押类贷款,其余5户为XX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反担保措施皆为B集团旗下公司法人保证,6户3000万贷款实际用款人皆为B集团,可能导致风险集中爆发。
(六)第三方抵押风险
第三方抵押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有:
一是全部贷款被关联企业使用。企业为贷款主体,资金实际使用人为其关联企业,A行无法了解贷款实际使用企业经营情况、无法及时跟踪落实贷款资金回收情况。
二是部分资金被关联企业使用。借款企业与第三方企业之间存在不清晰的账务关系,应收应付账款复杂,互为债务债权人。一旦出现借款企业不能正常还款的情况,很难顺利处置第三方抵押物;某省内分行累计出现了12笔逾期贷款,其中有4笔均为第三方抵押的情况,累计金额1400万元。
(七)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主未如实反映对外担保及他行贷款情况,导致分行对企业主实际偿债能力了解不足引发的实质风险。
某企业在A行部分支取贷款后,由于涉及对外担保,被并判决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在这期间,企业其他两家银行续贷均未通过,导致企业资金流紧张。同时,A行未能及时发现上述问题,仍给客户进行第二笔的贷款支用,最终由于他行抽贷,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发生贷款逾期。事后,客户经理在网上查到了客户涉及法律诉讼的情况。如能在支用前及时发现,也许能避免。
(八)预判不足、心存侥幸
部分分支行对存量客户中的潜在风险客户心存侥幸,未能采取坚决的退出措施,甚至对个别已经列入退出计划的客户仍然予以续贷。对潜在风险客户被动应对,未能及早采取主动的风险化解或处置措施,甚至存在坐等逾期后进行法律诉讼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05亿元、0.25%。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13个季度上升,而且关注类贷款也比上年增加逾50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向次级及以下迁徙。这反映出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处于近10年来的高峰期。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较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差距还很大,具体问题表述如下:
(一)各商业银行公司管理结构不够先进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在努力完善的过程中,各方面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最终的风险承担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同时,其商业化水平还不高,还受到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沿袭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套的管理体制,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这也是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有效、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是体制不够集中,各行各业、各地区都是分散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准入退出冲突很多,因此给一体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的约束力,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第三是对市场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的洞察能力以及注意力都不到位,不能及时察觉,并作出有效反应,同时风险管理不全面。
(三)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在国际上来看,先进的银行都不会忽视风险控制,甚至他们会认为风险的控制与收益的创造是同样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2R” is the same coin。意思就是风险和收益是同样重要的,两者都不能被忽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人们似乎还没有这样先进的理念,与国外的银行之间在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平时的业务经营中,总是将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一味的追求效益、收入,而忘记风险控制。同时,授信产品的风险通常具有滞后性,风险不能被及时的发现,等到被发现时为时已晚,很多商业银行的失败教训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很重要。
(四)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不先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定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是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方面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这与国外的先进银行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三、降低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设完善的社会信贷体系
1. 树立全民信用理念
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和优秀的国民道德水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和高的道德水平,那么经济发展必然也不会很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来加强国民的信用理念。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政府应该完善与金融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比如说合同法、经济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对社会的信用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失信行为要做出明确的处罚标准。这样就可以为信贷行为提供法律上的相关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信贷活动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的现状;同时,不仅仅需要完善上文所述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包括规范中介结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也可以保证信贷活动的正常进行。
3. 大力建设信用服务体系
因为我国目前信贷信息分散,所以可以从行政方面采取措施,可以让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管理信贷信息的方法,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来登记、咨询并管理信贷信息,从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及时整理和收集借款人的金融机构往来活动、债权债务变动、民事刑事纠纷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这样就可以让银行得到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该减少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层次,扩大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强化管理信贷风险的权威性。应该给商业银行更多的权利,比如说在政策制定方面、决策制定方面等等。根据自身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决定是否要设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信贷资产安全,统筹制定信贷风险的识别、报告程序与方法,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对信贷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情况、整体信贷资产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向银行董事会和投资者提供信贷风险报告,并建立起以风险为评价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进行信贷风险全面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数据挖掘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成因
银行经营风险一般由两个因素引发:一是整个国民经济金融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全局系统性风险,如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政策性风险,二是由银行自身因素所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后者。非系统性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银行自身层面的系统性风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信贷逐渐向大城市、大行业、大客户的“三大方向”集中,集中度的提高带来了系统性风险的积聚。(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蓬勃发展,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低成本存款比重下降明显,中长期贷款比例却在显著上升,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配比矛盾较突出,流动性风险大增。(三)担保风险在信贷业务中,信贷担保是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具备了信贷担保即可放贷,然而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并不能根本上改变借款人信用状况与财务水平,也无法足额偿还本息,不能解决信贷风险。(四)道德风险信贷业务合约缔结后,存在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委托人与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为个人私利,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为,使他人利益受损的可能性。
二、银行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上述风险,主要应对措施有以下四点。1)加强对国家经济形势与政策的研究水平,做好信贷资产合理配置,分散经营风险。2)推行风险管理机制,防微杜渐,将违约风险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状态。3)是建立监管监控体系,量化评价客户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4)形成集团客户综合信贷管理体系,对于大型集团采用综合授信的管理方式,动态监控其各业务板块的发展,确保信用贷款的健康稳定。
三、数据挖掘技术和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巨量的不同格式不同形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过滤用户最希望获知的信息与结论,而且这些信息与结论通常是隐藏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事先未知的,挖掘到的信息表示为概念、规律、模式、可视化等多种形式,数据挖掘的对象是数据库。
(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信贷风险模型建模方法
1.决策树根据被预测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分类不同数据,形成测试函数,构建树状结构各层分支,并不断重复构建,此即决策树构建方法,该方法常常被应用于金融业务决策,通过决策树建模法可以快速预测各类信贷申请企业违约概率。2.聚类算法通俗来说,聚类算法的含义类似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将大体量的数据进行归类,归因处理,分门别类地分析对待。聚类算法的本质就是把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某几个特定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数据样本算作同类,同一类的数据样本在该特定领域或该几个特定方面考量下的差异不大,但是不同类的数据样本相对来讲差异非常大。使用聚类算法构建的信贷风险模型能够根据企业客户的特点将其按照低风险高回报/中等风险回报比/高风险低回报等类别大致分类。3.人工神经网络此办法模拟人脑的神经传输网络,模仿生物神经对外部信息(刺激信号)的传递、判别与处理方式。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的算法体系在非线性分析拟合方面性能特别突出。信贷企业是否违约一部分情况可以从企业重要经营指标上反映出来,另一部分情况是潜在的,无法通过量化分析获得的,由此两类情况综合影响下,造成企业数据与其违约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必然是非线性的,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构建信贷风险模型将较好地拟合这个非线性的过程,从而达到相对准确的结论。
四、信贷风险管理展望
1)完善信贷业务权责一致制度要将银行的信贷业务的权力和责任相对应,从实行信贷业务的信用评估、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职能等各环节分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交叉管理、权责分明、从而有效防范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2)明确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银行除了发展传统信贷业务以外,更应该加强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使信贷产品的定制化程度更加提高,加强市场竞争力,监管机构和银行内控也要加强主体责任意识,提高风险管理理论水平,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业务开展特点的合理规章办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征信系统,多措并举多方努力推动信贷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严格依照公司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标准,有序规范地进行信贷业务工作,从流程上防范信贷业务风险。3)强化监管。金融机构要在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条件下优化融资结构、强化内部监管,处理好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关系,采用内评法将信贷融资业务的相关指标精细化分级调档,同时银监会要加强对银行的检查力度,另外,信贷企业也要严格监控信贷资金的用途,保障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靖雯,刘锦淼.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建设及数据服务价值[J].中国金融电脑,2010(07):23-24.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从管理理念和方式,还是从管理条件和环境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1.5在防范银行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风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很难界定银行人员向关系人提供优惠信贷的界限,这里面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1.6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难以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在金融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消灭金融舞弊,而金融风险却是不能够消除的,只能是通过管理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替代性,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使银行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1.7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为他们操纵着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实权,贷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然而这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环节。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2.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
2.3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3.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
2.3.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
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