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1
其实,课程建设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学校的课程包括文本的课程,如,教科书、学校自编教材等,还包括学校其他的物态形式,比如,学校的文化布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活动等。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狭义的课程单指学校形成正式的文本,并列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学校的广义课程涵盖狭义的课程,校长的责任则是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素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比如有的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编制出《国学启蒙》,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有的学校根据长期的科技教育,编制成《科学入门手册》,另外,还有的学校创编出校园武术操、校园情景剧汇编、快乐作文、新教师入门手册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是一个浑然综合的整体,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课程资源,从中提取出来,形成体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来。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不是故意炮制名词或者迎合上级而刻意制造的浮躁举动,而是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有些学校为了创建校本课程而创建,人为地创编出所谓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或者只是某一两个人的闭门造车,不具有推广价值,这样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虚伪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说成大成果,初探索当作经验看,未成功已经漫天夸,这些都是不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是虚假的悬空的,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肤浅的,内容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课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赚取一时的喧嚣,终归会被淘汰、荡涤出局的。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2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本文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内容设置及具体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赖于艺术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实践一评估一开发一再实践一再评估一再开发”,其间,专家把脉,提出意见。具体而言,“小红花”艺术课程的开发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评估。从1957年建校以来,“小红花”一直实施着艺术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口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包括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评估,并分析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究。
其二,确定目标。这是学校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规范各类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加强艺术修养。
其三,组织实施。是指为实现艺术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根据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程,校委会稂据学校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审议;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课程,把好质量关。每个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编写《课程纲要》,设立教材框架,然后分发至教研组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布置的任务编写教材。
其四,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二、“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小红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一一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比如,舞蹈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技巧欣赏、音乐、舞台实践等课程;声乐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唱、节目排练、形体、舞台实践等课程;器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奏、节目排练、舞台实践等课程。这三个专业课程之间有时互相交叉,有时独立进行,舞台实践时三者合一。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再开发。艺术课程的堂教学、舞台实践及节目创作,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更成为了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宽泛,舞台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舞蹈、声乐、器乐等单一课程趋向综合。我们还着重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如声乐与舞蹈的整合、器乐与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实课程计划。学校根据各方面的考虑,每年都会制订艺术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安排计划、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艺术创作计划、艺术活动计划等,发放到舞蹈、声乐、器乐教研组推进实施,每年两次汇总考核。
其二,落实教学设备。学校现有艺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5间舞蹈房、5间声乐教室、30间小琴房,还有形体房、器乐排练间、小剧场等等。每个舞蹈房均配有音响设备,每个声乐教室均配有钢琴。器乐品种多样,学校备有扬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事、马林巴、竹笛、唢呐、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乐专业学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证他们的练琴需要。学校还根据招生情况,及时添置各类设备。如2015年扩招了60多个学生,艺术器材缺口较大,因此在开学前学校全面添置钢琴、中阮、扁鼓等设备,增设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实教学人员。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目前有艺术教师15人,包括舞蹈教师6人、声乐教师4人、器乐教师4人、形体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级职称达到33%。这些艺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高,创编能力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将人员落实到位,编内、编外同时招聘,编内为主,编外为辅,招聘程序严格把关,让能人进,让有道德的人进,把好人员进口关,定人定岗。
其四,落实教学时间。学校在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科学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信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艺术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个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学校整个下午安排有4节艺术课,在时间上充分保证艺术课程的实施。
其五,落实基础训练课。学校设有舞蹈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等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仅时间上有保证,而且是专业教师对口教、学生对口学,把个体教学与普遍教学相结合,并课课落实。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进行考核。
其六,落实节目创作。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进艺术创作,每两个星期交流一次创作思路和想法,每个月汇报一次节目创作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汇报,每年举办一次南京艺术节展演。为此,学校充分保证排练课的课时,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时。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演出者替换比较频繁,但每个教研组都安排有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节目的创作及老节目的延续。
其七,落实舞台实践。舞台实践是“小红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校小剧场演出,不管是大队部活动(包括小型演讲),还是艺术考核,均安排在小剧场进行;二是对外演出,学校每年有5场公益演出,还有艺术节的演出、省(市)的春节团拜会以及一些接待活动,这样的舞台实践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访交流演出,学校最多一年出访5次涉及7个国家,演出场次达到30场。这么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任何学校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说,“小红花”的学生大多“脸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实评估考核。“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专门辟出“艺术”一栏,每学期分别按舞蹈、声乐、器乐进行艺术考核,考核过后集中评析考核情况,摆成绩,谈问题,从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并在课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调整。
尤为可贵的是,“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绝不固步自封,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注重解决问题,如演出时发现声乐队、器乐队的学生上台下台时有同手同脚、哈腰驼背、手足无措等现象,为此学校对这两个门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形体课;注重技能传输,如声乐课程中不仅有声乐基本训练,还有乐理及视唱练耳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技能;注重课程组合,如舞蹈队不是纯粹的基本功训练,还加进了节目的排练,开设了民舞课、技巧课、欣赏课,让学生获得多层次、有顺序的学习。
伴随着多年的实践研究,“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日益丰富,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从“小红花”走出去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活,“小红花”也因此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未来,“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会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小红花”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3-2
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及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在国家、地方课程外再构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自我课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可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构建学校人文环境、教研环境等,对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专业动机、工作兴趣和职业满意度、自主研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3.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实践看,不论语文历史学科还是物理化学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市文明单位,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对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流人才,对学校的“名师工程”和“英才战略”影响深远。
和县一中近几年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开发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为和县一中“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流人才、争创省内名校”及争创“省优秀示范高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1.2006年安徽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校迅速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革教学模式,要求全校学生人人有课题,教师人人搞研究。这期间部分学科卓有成效,如历史、语文、生物教研组等,学生的研究成果经过教师的深加工,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校本课程及教材。
2.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历史教研组早在2003年就与全国课程改革同步,向当时的巢湖市教研室申报了“让学生动起来”的市级课题并立项,为校本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到2006年安徽省新课程实施时,和县一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全面铺开。
3.全面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一中实际,学校制定《和县一中校本课程规划指南》、《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等细则。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纳入教学评估,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为社会和学生发展服务,要求教师重视到位、精神领会到位、宣传动员到位、组织工作到位、工作实施到位。通过理论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活动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教与学等基本理论,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成效
1.精心组织,合理谋划。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要求各教研组制定校本课程方案,由教研组长牵头,严格人员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保证质量。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加,鼓励课程意识强的骨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先走一步,并给予政策上扶持,条件上保证。
2.校本课程建设类型多样。从2003年到现在,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从高一《初高中衔接教材》到各科的具体分工,再到常规的音体美教育教学,再到高考讲义的合作,8个教研组(语文、历史、外语、化学、物理、数学、美术、地理)开发出相应的校本材料。教务处、教研处还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建“同课异构”活动,教研风气日浓。
历史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与合肥等地教师合作,完成省级课题《古韵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编写。《久话和州》校本教材成册,深受好评。
结合和县一中百年文化底蕴,语文教研组完成校本教材《百年一中》编写,树立起学生热爱母校、发愤图强、立志学习、回报家乡和祖国的坚定信念,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语文教研组还把中华经典诵读发展为校本课程,在2012年安徽省经典诵读(马鞍山站)启动仪式中深受好评。
英语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张弛结合,在青年教师成长和备课组建设中成效显著。学生英语竞赛成绩大面积丰收,教师教学技能相得益彰。其中的《2013届英语训练选编》(试题和阅读两本)编写以思维为焦点,以方法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入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实战技能。
数学教研组于2006年8月完成《数学典型题解析》校本教材,结合经典例题举证,提高学生的数理能力。化学组和物理组也有各自的校本课程成果,并量化学生竞赛辅导安排,与地理组“地球小博士”活动课一道,竞赛捷报频传,并有学生申请国家专利。
3.开花结果,仍有余地。2008年7月,学校汇集教师学生成果,在进一步深加工后,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了6本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报刊杂志或论文评审中获奖。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内涵式发展,一大批青年教师从中受益,许多中老年教师也焕发教学的青春活力。现在,校本开发与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中心,教育教学面貌正在潜移默化中转变。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悟与反思
1.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管理与评价机制,均衡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依据《和县一中校本课程规划指南》和《和县一中校本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等规章制度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急躁冒进,不能盲目理解为就是编写校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活动。坚决反对把校本课程开发变成资料翻版,或利用校本评职称等动机不纯者。
2.校本课程要有内涵,有研究,有焦点,有看头。如《久话和州》,几乎经历5年4届师生的努力,最终成册,可以成为学校的“和州志”。《百年一中》成书后,学生有看头,直接了解和县一中100多年的发展史。《趣味化学》和《趣味生物》,都从生活中熟悉的事谈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形成成果。这多校本课程成果,体现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创新培养,是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力量的整合。
3.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导是教师,但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活动过程。语文历史科目外的数理化校本课程也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学生以此展开科普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与伙伴。师生合作、学生自主研究,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学习积极性高涨,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4.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县一中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课题研究的辐射功能。如化学教研组的“初高中衔接”省级课题就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花结累,在2012年7月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历史教研组参加的省编教材《古韵安徽》,也是建立在学生对和县历史研究的课题基础上。
5.健全学校的校本课程管理,取得地方的支持,是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开发的有效保证。和县一中坚持以校本课程开发推动教师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的评优、职评、奖金等对应起来,有效地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拓展。在硬件设施中,专门设置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专门教室,实验中心配置数字实验室,积极倡导教师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4
一、高中校本课程乱象
当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之时,校本课程建设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很多中学都在开发、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并积极向外宣传、推介,以显示自己对新课改的支持和拥护,可当热潮退去之时,校本课程又重新归于冷寂,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上级检查、同行交流时就展示一下,平时就听之任之,缺乏规范的管理与指导,所以出现了很多乱象:
1. 变相为练习课。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性质与味道,变成了练习课,老师发试卷,学生做试卷,做完讲评试卷,与平时的练习课无异。
2. 变相为培优补差课。一些学校为了保证重点率,对有偏科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重点辅导,由专门老师开设课程予以补习。这样的校本课没有选择,没有兴趣,没有个性,只有分数,只有目标,只有重复。
3. 变相为电影放映课。一些老师为了图轻松、省力,把校本课程变相电影放映课,随心选择一些课题,由学生选报,在实际实施时没有讲解,没有讲座,没有座谈,只有视频的观看。比如历史学科的就放映《大国崛起》《建国大业》之类的, 英语科组开设《英美经典名著赏析》就是放一些英美电影,甚至数学学科都可以放电影。
4. 变相为必修课。校本课程本来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修,可有的学校就规定一些学生必须选报某一门课程,或者是某些老师要求一些学生选报自己的校本课程。我的一个学生就跟我说,她是心理课代表,心理老师就要求必须选报心理校本课程,而她喜欢的是语文老师开设的《红楼梦》解读的校本课程。
5. 变相为奥赛辅导课。一些学校为了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奥赛、信息奥赛、物理奥赛等,就直接将校本课程定为各种奥赛培训班,鼓动学生选报。美其名曰个性化培养。因为参加奥赛一旦获奖可以高考加分,甚至可以保送名校。
总之,从以上校本课程的乱象上可以看出,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随意性强。很多校本课程的开设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教师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某方面有一些研究就开设什么,而且没有传承性,今年开这个,明年开那个,很多校本课程都是一时兴起,三分热度,导致上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课堂在浅层次上滑行。
第二,强调统一性,忽视多样性与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开设本来就是多元的,多彩的,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果是指定的,统一的,就违背了其选择性,丧失了校本课堂的实质。高中课堂本来就很单一、枯燥,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匍匐前行,本来可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校本课程,一旦变得单一、统一更让学生望而生畏。
第三,过于死板,不够灵活,忽视兴趣性。校本课程本来是必修课程的补充与调剂,它的开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与兴趣,形式可以多样,内容应该丰富,可以是讲座式的,可以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是对话的,也可以是座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本课程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而单调死板的校本课程是会把学生吓跑的。
第四,教师、学生热情不高。由于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积累很多资料,花很长时间去整理、备课,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所以很多老师并不愿意开设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校本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是无关紧要的,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热情。同时,学生的热情也不高,很多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比较功利,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关注,这些使得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报并不热情,很多学生仅仅是走个形式,并不把校本课程当回事。
二、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1. 统一管理,科学组织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课程的合理、高效与否,与学校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依然猖獗的今天,学校坚持不懈的开发、设计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的莫大坚守和践行。如果我们还想坚守一方教育的净土,如果我们还想追求一份教育的幸福,如果我们还关注着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果我们打造一所理想的学校的热情还没有散去,对于校本课程,我们就不能只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导处应该对校本课程的申报、选报、设计、开发、开设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管理,筛选出契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富有特色的课程,并对开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跟踪、指导、协助、评价,确保好的课程在开课老师的充分准备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转变观念,开阔视野
作为一线教师,要破除思想的桎梏,清理陈旧的观念,开阔视野,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增加了几门课程,增加了几节课,它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学校的角度讲,校本课程的开设弥补国家课程的很多不足。国家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大纲、计划及教科书,过分强调了普及性、基础性、统一性,而忽略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开发周期性长,且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地反映科技进步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校本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民主性,很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很多先天不足。同时校本课程对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学生的角度讲,校本课程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国家课程所没有的独特优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在于发掘,在于关注并塑造学生的个性。但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大都是要求统一性,忽略了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而校本课程恰恰相反,它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差异性,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转变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从教师的角度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教育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反思者、开发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开辟新的领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大量书籍、杂志,勤于思考,勤于归纳整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最后形成成果,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自身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3. 遵循规律,科学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流程,进行科学开发。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环境分析,分析学情、校情以及地区情况,弄情课程开发的限制与条件,比如师资情况,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办学条件、社区的潜在资源等;第二是确定课程目标,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期望,目标要具体,要有针对性;第三是建立课程开发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学校组织的领导下,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第四是解释与实施;第五是评价与修订。当然,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课程开发不一定遵循一样的步骤,可以有适当的调换与增减。
4. 注重传承,打造品牌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能总是一次性的,它需要传承,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会有积淀,有厚度,才能形成品牌,才能吸引学生参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传承的校本课程只能是昙花一现,被学生丢在记忆深处的角落,这样的校本课程是失败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校语文科组开设的校本课程――松湖大讲堂,就特别注重传承,逐渐培养了大批听众,如今的松湖大讲堂选报人数已由之前的几十人上升到两百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深受学生欢迎。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5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了“三级课程”。为了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若干意见,以确保我市校本课程建设能科学、有效、扎实的开展,望各县(市、区)教育局,各义务段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
一、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1、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和相互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级课程”具有互补性,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2、提高对校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校本课程是综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
3、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可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相关人士和课程专家等组成。
4、义务段校本课程原则上以校为单位,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地处偏远且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可以由乡镇中心学校负责,实行联片开发和实施。
5、各校要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做到“六有三明确”。“六有”即校本课程有基地、有教案、有教师、有课时、有评价、有成效。“三明确”即要明确目标、明确职责、明确内容。
6、县(市、区)教研室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指导和管理。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纳入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确定专人负责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7、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统筹安排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三、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8、校本课程的研究。教研室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经验总结与交流,及时推广先进经验;要深入学校、深入班级和课堂,同教师一起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鼓励和支持学校之间在校本课程内容、形式、运行机制及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各校要把样本课程的开发与与实施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9、校本课程的教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小学低年级倡导以游戏的形式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参与性的综合活动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小学高年级应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可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互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建设范文6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好,城市的教学条件也比农村先进许多。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存在下列问题:
1.农村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教育资源有很大差距,阻碍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第一,农村小学教师的水平相对较低。多数教师长期在农村执教,教学环境较为艰苦、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激情。第二,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较少。自2001年我国实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以来,教师资源整合的效果并不显著,许多代课教师被辞退,反而使得教师资源更加紧张。第三,农村的教育环境较差,师资待遇较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执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专业化程度较低。
2.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乏力
所谓“童蒙养正”,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乏力,加上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学习、卫生、品德等习惯缺难于得到有力的矫正和固化。除此之外,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使得校本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再者,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资源缺乏,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的机会很少,学生自我发展的场所局限在学校。
3.课程建设负担较重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农村小学既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又要进行学校自身建设,导致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负担较大,专业课教师快发,经常出现由其他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1.突出“国学”文化特色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强调校本课程的多样性。比如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了“国学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学习孔、孟等先贤大家的传世经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启蒙读物,练习孝道美德礼仪操、行“周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主要内容,也作为语文教育的补充、还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提升、学校良性发展。
2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国学文化
在农村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国学进校园”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以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选择,选择可以启蒙小学生心灵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弟子规》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将国学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并将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融入进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
3.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改革时,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国学文化的选择时也应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校本改革的真正意义,也才能发挥国学文化的价值。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有限,在进行国学文化选择时应避免生僻难懂的内容,选择一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掌握国学文化的同时,学会为为人处世道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