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粉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粉实训总结

水粉实训总结范文1

一、教学问题和困惑

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色彩的学习缺乏兴趣,实训课技能的提高非常缓慢,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容乐观。

1.学生对色彩课的学习缺乏兴趣

高一下学期开学初,笔者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色彩课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希望通过色彩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调查的结果显示,笔者班级中有30%的学生对色彩学习有兴趣,50%的学生喜欢画画,但是对色彩的学习兴趣一般。还有20%的学生不喜欢色彩的学习,学习色彩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绘画只停留在铺色阶段,没有统一的画面色调的意识,缺少对形体M一步的刻画与塑造。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乐观

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课后色彩作业完成情况也不乐观,作业拖交、欠交的情况每次都有,上交作业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学生作业比较认真,画面的效果也较完整;有些学生只停留在画面的铺色阶段,没有进一步的刻画。学生懒散的习惯、应付了事的心理会影响本学科的学习与提高,阻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生对色彩学科工具准备不充分,学习态度不端正

(1)色彩学习需要准备的物品较多,学生嫌麻烦。由于色彩学科的特点,绘画的工具比较多,基本的水粉颜料有20多种,还需要调色盒、水粉笔、水桶、调色盘、吸水布、胶带等工具。在课前的准备方面,学生绘画工具不齐全,几个人用同一卷胶带,导致课前准备拖后。

(2)中职生学习动力不强。中职生源是初中时成绩偏后的学生,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较为薄弱,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职高部分学生自以为艺术天赋较好,对别人不屑一顾,影响了作业质量的提升。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没有多少美术基础,色彩知识欠缺。完成一张色彩作业需要时间较长,在作业绘画当中,学生经常以洗调色盘和换水为由,三三两两离开画室,逃避画画,最后作业就是在消磨时间、拖沓中结束的。在这样的态度下,学生色彩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没有质量可言。

(3)学生对色彩作业的态度不端正。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色彩的观察能力、调色能力,掌握色彩的冷暖对比、用笔技法等等,学习色彩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要达到这个目的,离不开端正的学习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中借上厕所为由离开,态度不端正;在课后绘画中“单打独斗”,有畏难情绪,同时缺少沉着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对色彩的热情只是一时,不能做到长久坚持。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作业的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也很难提高。

2.教材的局限性

教材缺乏实用性,广而不精。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学生手中的色彩教材学习范围较广,只有一些基本理论,不利于学生的绘画实践,图片的色彩印刷效果也不理想,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搜集、重整,重新组织内容再进行教学。

3.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和批阅有待完善

现阶段教师布置作业,统一临摹一张,难度“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但作业批改仍然是以简单打分的形式,学生看到大量的作业,产生厌烦情绪。

教师布置作业仍然用传统的作业设计及实施模式,一般是课上讲解和学习理论,课后辅导也重在理论部分,学生课后单独实践,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创新、改变,色彩教学难有起色。

三、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课中―课后―拓展”创新布置作业

由于色彩学科的特殊性,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让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实现多样化、主动化、趣味化,丰富作业的内容,同时达到预后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色彩作业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压抑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思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作业布置实现自主化、趣味化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课堂作业多样化,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①自主选题――题材和内容。围绕本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

②内容趣味化――技法。利用色彩技法中的干湿画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③形式多样――小组形式。学生分小组训练,5人为一组,领取任务,选择不同类别的水粉静物进行实训。小组长根据内容进行分工,期间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最终完成一幅作品。

步骤:分析题材内容―布置构图―材料准备―分工训练―教师指导―合作完成―(小组派代表)分析讲解―作品展示。教师通过视频录制、照片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准备与绘画过程,为下一步的作业讲评做好准备。

(2)课后作业推陈出新,发挥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放飞学生的理想,作业形式为体验性学习技能。观察作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的色彩、形体的特征、大小的变化等;搜集作业:可以把家里不用的物品搜集起来,为静物写生准备材料;视听作业:学生可以在家观看有关色彩静物的视频。

(3)扩展主题活动作业,学中做,做中学。可以选择各种主题的活动,把学生的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学生的情绪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个体―小组―整体”创新批改作业

(1)加强面批,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继续加强面批面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彼此的印象,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教师要多给予表扬与鼓励,在作业中找出几个典型进行表扬与鼓励,指出优点,其他的学生就有了标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2)学生分小组互批,明确标准。在绘画的过程中批改、纠错。学生完成作业后,学生之间互批,教师在这之前要讲清楚批改的标准。每组派代表对组内作业进行展示,老师再做统一的批改,肯定积极的批阅,纠正不准确的评语。

(3)利用二次作业达到预后教学的效果。有些作业需要二次调整与修改的,统一进行二次批改,并与第一次的效果形成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同时明确方向。教师要避免简单的等批阅,改进笼统的文字评语,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为预后教学做好铺垫。

3.“互评―专评―重评 ”创新讲评作业

(1)作业讲评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评作用,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来观察,提出同学作业的优点与不足,这也是一个学生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电脑上建一个班级云盘,作业及时上传到班级的云盘中,可以利用投影仪进行作业讲评。

(2)作业的讲评为预后教学做好铺垫。在作业的讲评中,教师要夯实理论知识部分,同时提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书面记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为预后的教学和实践做好铺垫。教师讲解后,要求学生再次对同一作业进行绘画与调整,再次制作PPT,运用多媒体进行色彩作业的比对,这样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生的进步,学生也从中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二次绘画,有目的地解决作业中的问题。二次评分让学生看到自己绘画的进步,真正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率。

4.“学习―交流―参观”创新作业评价

(1)根据色彩考试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教师在评价中,指明方向,为预后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理论的导向下,在实践中提高绘画技能。色彩风格因地区、学院等不同,也存在不同的风格。教师要研究色彩作业的风格,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努力明确方向,找到适合当前的绘画方法,既保留对形体的体块塑造,同时又兼顾色彩的大效果。

(2)搭建交流的平台,校与校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利用网络搭建交流的平台,和其他职校的老师沟通交流,上传学生的作业,实行网上评价。也可以邀请往届升入美院的学生加入微信等公众平台,师兄、师姐讲评作业。让作业的评价不局限于本校、本班、本科目的任课教师,让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最新动向,为预后教学服务。

(3)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参观画展,接受不同的评价。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技能运动会、市技能比赛,积极参加各种基础色彩的技能比赛,通过比赛,肯定自己的努力,也可以了解各方面的评价。

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写生与外出参观学习,比如古镇西塘色彩风景写生。让学生在实地写生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力。有机会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画展,如上海的双年展、名家的画展等,提高学生眼界,吸取精华。这些工作都是为提高学生能力服务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评价,起到一定的预后作用,让作业不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下一轮学习的开始,培养学生色彩的表现力。

水粉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职 《园林美术》课程 课程调整 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单纯教学生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它关注和思考的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更注重真的追求和善的探索。它从宏观上启迪和引导着人们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实践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提高园林工作者创造和表现美的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好的技术人才,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为园林规划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上的学生反馈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建议,我认为该课程还有待于改进。

1.1本课程以往都是只开一学期,周课时4节,课时确实较少。三分之一的理论课,三分之二的课堂基本训练,室外写生、综合实训不到一周时间,根本达不到美术课的实践需要,无法实现技术的熟练掌握。

1.2教材内容过于繁多、分散,纯美术性较强,而且技法参差不齐。中职与高职用的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高职高专通用教材,不区分中职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专业美术里的人体、静物《素描》、比例,色彩构成、技法,速写范例等基本要求一致,造成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1.3技法训练缺少针对性,显示不出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所侧重的表现技法不大一致,技能训练与专业特点有脱节现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应多些人体形态、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园林小品等简笔速写和色彩渲染技法训练等。

1.4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文化底蕴不深厚,美术基础较差,美学理论知识甚少,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差。不懂得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只能机械地描绘。在学生对园林只是一种模糊认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描绘和创造园林风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2.课程特色与功能

2.1主要特色。园林美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是以绘画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美术技法两者之间,将园林与美术相结合、自然与艺术相结合、功能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认为园林美术基础课教学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绘画基础部分包括艺术理论、美术理论、结构素描、铅笔及钢笔速写;二是工艺美术部分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三是手绘效果部分包括彩铅技法、钢笔淡彩技法、马克笔技法等。

2.2功能。绘画基础是园林美术课程的主干,主要培养学生树立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工艺美术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艺术与园林要素、小品之间的关联性,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园林环境效果;手绘效果表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行为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及表现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3.1增加课时量,延长教学时间。建议该课程调整到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目前的60多课时确实有限,美术课重在实践,春天景色优美,到外面写生又方便。把园林艺术、植物等课程提到第一学年,使学生在掌握园林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律的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2概述一章中增加部分艺术美理论、形式美理论、美术语言等美学基础知识课,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欣赏美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3增加人体动态速写、花草、树木、建筑等自然景观的速写内容。加强简笔画的练习,它是电脑绘制平面施工图、立体效果图的基础。

3.4在铅笔素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钢笔素描的内容。因为钢笔画比较生动,最能表现出建筑、自然景物结构中既柔又刚的特点。构图原则、形体结构与比例尽量以自然景观和园林小品为例,具有针对性。

3.5色彩教学部分,重在讲解色彩原理与构成理论,彩铅的特征及用法,而后就是加强彩铅素描训练,并与钢笔素描相结合,绘制出园林立体效果图。

3.6人物、石膏像素描、美术字、插花、盆景,还有像水粉、水彩写生等内容可作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美术基础拓展知识面。

3.7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每周至少6课时,共108学时为宜。开篇课建议先观赏见习、对园林有个整体的了解,感知园林的基本构成、组成要素,增强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其潜移默化和后续课程衔接的作用。

4.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38课时,实践教学70课程,共108课时)

5.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模式,实行理论实践并进的模式,挖掘校园周围绿化环境的美,按1∶3理论、实践课时比例随堂写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是全面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5.1加强实践课外化措施的改善。扩展课堂,我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写生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和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5.2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采用课堂示范,观摩技法比较好的同学的创作过程,研究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间组织学生多鉴赏一些优秀的手绘作品和园林风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

5.3针对园林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与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取得了强大的带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彰显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课程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6.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理论实践综合应用能力,重在实践训练考核,总分100分。课外强化练习速写作品占30,课堂布置命题作品占60,参加社团文化活动展示(包括态度)占10。

7.课程调整后的预期目标

通过艺术和美术理论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艺术的分类及形式美的规律与审美特征,培养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素描》与《平面构成》中具体化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合理性设计,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因素进行组织、结构,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利用工艺美术与色彩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的搭配原理,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以及写生中色彩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

根据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要求,通过手绘表现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总之,鉴于中高职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调整其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并针对园林美术课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要求,注重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创造园林美的技能,并与后续专业课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云龙.园林美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1.

[2]奚传绩.美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J].杭州:新美术,2002.3.

水粉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工业设计 实践教育

在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是社会发展需求,更是工业设计学科自身特色所决定。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育,就必须完善实践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从学校院系、教师、社会等各个角度营造全面的实践教育环境。本文就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作了初步的探讨。

1.学校院系――人才培养单位

(1)加强实践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首先要在教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方案中重视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面向现场操作的技术能力。研究型人才侧重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普通工人则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兼顾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所以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工艺辨别能力、制造加工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太少,也缺少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因此学校应当有意识的重视实践体系的建设,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整合,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并及时地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此外,完善实践教育管理体系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是实施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实践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育,对在实践中有突出表现者给予奖励,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整合院系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能力。学院需要加大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功能强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为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验设计中增加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命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实验。甚至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设计。除开放计算机机房外,还可向学生开放一些专业实验室。比如工业设计的造型材料模型制作工作室可对有制作愿望的学生开放,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院系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所提的资源整合是指学校利用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综合研究能力,得到企业的信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争取企业项目的开发部分委托学校完成。这样,既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各个院系又充分发挥特长,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很多著名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承接了某船厂的游艇制造项目,船厂看中的是交大百年船舶学科优势,学校以海洋船舶学院为基础,联合设计学院进行外观设计和后期策划,联合管理学院进行商业评估,成功的完成了该项目。在校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取长补短,各专业师生也在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是自行车大城,天津大学搭建了自行车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学、市场等多个科研平台为某著名自行车公司设计未来10年的自行车款式,利用企业对学校科研前瞻能力的信任,系统的提出系列自行车开发套系。所以学校应将各院系的科研能力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源,善打学校整体优势王牌以争取实际项目,为实践教育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是一个较新兴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比例较高,能进行实验实习指导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不能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品,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工程师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而教师还要将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提炼并再现给学生。因此,学校―方面要引进实践能力强、有实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师,另―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

(4)培养注重实践、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学风。优良的学风在学生成才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内树立求真务实的风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可以举办“工程师论坛”、“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外形成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2、教师――人才培养的执行者

(1)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注重产学研结合。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协作产品研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实地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本行业当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还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讲给学生,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与拓展。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联合开办工作室,承接各种设计开发项目,即改善科研条件又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2)把学生引入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实验、实习和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首先,工业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比比皆是:金工实习、速写实习、色彩实习、水粉实习、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例如学生要到工厂了解车钳洗刨钻等工种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领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指导设计实践,这种生产现场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与收获是令人难忘的。其次,在一些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实践环节。比如可以参观南京博物院的古代陶瓷青铜器馆等,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参观回来后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对应的设计课题。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去,提前进入产品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可以每2~3人一组进行调研、讨论并制定产品设计方案;亦可以学生自行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每星期进行小结,到一定阶段进行正式汇报。学生的交流实践可以是学生间的,也可以是与教师、专家间的互动,还可以与国外院校师生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最后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锻炼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独具专业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特色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实践创造的机会,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社会――人才培养大环境

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侧重于课程设计、校内实验等内容,虽然解决了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问题,但终究不能替代现实的社会实践环境,不能展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全貌。要达到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目的,必须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社会一一主要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一种形式是学生到企业直接参加生产工作,有明确的岗位。通过岗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锻炼专业技能。毕业设计的学生还可以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完成课题。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实效,基地建设质量上主要考虑规模大和效益好的企业,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校内实习中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批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条件。学校还要与实践基地签订协议,定期与实践基地负责人沟通联系,维持好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由此建立一个固定的、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日趋完善、管理日趋规范的实践基地。另一种形式是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师生参与到企业具体项目的研发过程,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目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也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