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场地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1
1.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视角
“议程设置”一词首先出现在新闻学领域,美国新闻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如果大众传播突出报道某些议题,这些议题就会成为受众重点关注的对象”韦宗友认为从国际关系角度,媒体如何影响受众、谁来设置媒体议程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不足。金登从政治学角度“为什么某些议题会受到政府的重视并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而另外一些问题和潜在备选方案却从来没有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此后更多学者从政治学方向弥补新闻学中的议程设置。金登指出,“问题过程和政治过程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议程设置,而政策过程更多涉及具体的政策和备选方案的制订过程。”其间发展过程政府作为参与者积极介入。
综上所述,问题的出现是引起政府关注的焦点,政府议程就是政府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应激性选择的研究,关键是问题如何进入政府的工作议程。大众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失衡一定程度上偏离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宗旨和承诺,制约着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
2.议程界定
“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导向需求越高,他们就越可能关注大众媒介议程”。导向需求是公共事务变化中的一个主导因素,“如果问题上不了议程,也就无从考虑采取行动。在做出一项政策选择之前,问题首先必须得到承认”。体育社会的到来使体育生活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载体即场地保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成为体育利益受损者利益诉求的内在激励之一。而利益行动者本身更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旦诉求变成行动,公众议程必定会推动政府议程启动,推动政府有所作为。
在某些意义上,政府也有选择的权利。王绍光“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 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鲁先锋“议题能否从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终取决于某项议题的支持力量和反对力量对‘权力距’大小的实际改变”。如果在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诉求上,利益诉求者的影响力足够大,能代表最大群众利益给决策核心造成足够压力并且公众议题符合决策者价值取向时,“权力距”变小,就越能推动政府议程的进程,反之,“权力距”加大,议题往往被拒于政府议程之外。反而就更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了,更别谈努力去解决问题了。
3.议程博弈
问题要提出来,更要最大程度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议程的建立也是多元利益群体利益博弈的过程。韩志明“成千上完的利益诉求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引起政府官员的关注”,“但是由于他们的判断、偏好、政府的利益及其路径依赖问题,问题也不是立刻就得到认可和采纳。所以,要把问题上升得到政府层面,还必须运用各种行动策略和计划把自身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国家利益需要。格斯顿也指出“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整个事件)”。“解决老百姓身边体育场地、设施欠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供给的有效性”,“知屋漏者在宇下”,就体育用地而言,政府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但在供需不平衡的极端状况下,没有充分了解到公众的实际需求或是底层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仅没有保障公众的基本体育权利,反而浪费了国家成本。原因就在没有一条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公众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我国,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主导者,掌握着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全民健身的开展使政府没有理由任其发展,而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议程设置更能推动政府某些议程的设立来维护政府工作的自主性、稳定性和控制力。
4.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依重要性进行排序。在体育用地失范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公众议程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政府议程的实施。“政府既是矛盾冲突的重要制造者,也是责无旁贷的问题解决者”,解决利益需求的路径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顺利解决。体育用地的供给不仅仅涉及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执行,还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王韶光将议程分为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实际上,这三种议程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必要联系。传媒议程可以将社会出现的某些问题聚焦在某一点对公众施加影响从而产生公众议程,当然公众议程的产生还有其他因素;公众议程是社会大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公众议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透过事件表象反应出政治制度运作的实质。
体育权利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逐渐认识的利益诉求。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是参加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之一。政府议程设置实质上是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必要保障。
5.结语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政府责任的缺失,缓解大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争取体育用地划拨的本质是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在政府议程设置过程中,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推动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在此条件下:1.提高群体议题意识和主流意识。体育场地、设施是老百姓身边进行日常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的重要载体,公众应具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并以此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2.新闻媒体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会的形成成为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政府明智的选择只能是疏通和顺应民意。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议程设置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实际价值,至少使政府注意到公众的实际需求,加速了解决场地设施问题。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体育供需失衡状态下,体育场地设施配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在政府工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实现公众的体育权利还需要建构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基于制度保障和合理引导。(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参考文献:
[1] 麦库姆斯.郭镇之译.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5-77
[2] 韦宗友.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0);39-52
[3]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9(5);86-99
[4] 鲁先锋.“权利距”视野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N].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13)2;70-74
[5]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N].公共管理学报.2012(2);57-59
[7]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N]国际新闻界.1997.3.004;18-23
[8] 杜志娟等.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18-20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2
本文以河南省72所农村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当前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思路与合理化建议。
体育场地是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保证。随着“十一五”期间对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巨大投入,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规划当中又提出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又可使体育设施建设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但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学校所占比例也较大,农村的体育设施建设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研究,无疑对推动全省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18个地、市的72所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分布状况、设施的规模、经费投入、标准化程度等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学校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326 份, 回收2306份,回收率99.14%,有效问卷2291份, 有效率98.50% 。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1.2.2 文献资料法
研究过程中,详细查阅了近年有关体育设施研究的文献及相关资料。
1.2.3 访谈法
对河南省相关的学校、教体局、教育系统体育管理部门,进行了解,访问有关专家、教授、教师,征得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达标程度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学校运动场地面积提出了明确规定: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生不宜小于2.3 m2,中学每生不宜小于3.3m2。田径运动场地,人数在900人以下时,宜采用250 m环形跑道;人数在1200~1 500人时,宜采用300 m环形跑道。河南省目前有7600多所农村中小学。近几年,河南省各学校在校人数猛增,以高中为例,近三年来,河南省高中在校人数增长了58.12%,年均增长15.6%。但河南省普通农村高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占1.2m2。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学体育发展的“瓶颈”。
在调查的72所中小学中,发现大多数校园都有操场。但距离市区较近的学校,操场面积一般都较小,郊区或者远离市区的学校虽操场面积较大,但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距标准要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2.2 河南省各地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经费投入状况
按投资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两部分。根据河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总投入为136576.13万元,占全省中小学资金投入的37.44%。其中国家投入69.17%,社会投入占30.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还未达到全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的三分之一,而且仍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力度明显较弱。
2.3 体育器材供求情况
经统计,再被调查的学校中,全省有58.2%的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根本没有达到要求,而其中有76.5%的学校因体育设施缺乏而不能正常开课。同时,现有的体育设施大部分陈旧、破损,其中不乏由于保管不善、修理不及等人为因素造成。
2.4 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现状分析
根据河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场地的利用率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上,标准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的占83.44%,非标准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的占86.69%。二是在场地的活动人数方面,每周1500人以下的活动场地占68.1%,每周1500人以上的活动场地占31.9%,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的场地对外开放利用率较低。
3.结论与建议
针对河南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就其目前现状,结合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3.1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弥补,但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其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筹资手段是多样化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争取更多的资金进一步用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 加快发展速度,规范体育场地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体育场地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场馆质量层次低,高标准体育场馆所占比例小;室内场地少,室外场地多;公益性场地经营收入高,经营性场地少且经营收入低等特点。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标准化为基本要求、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来设计和增建一些所需的体育场馆;保护好现有的标准化场地;将非标准化场地改建成标准化场地。
3.3 加强体育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体育资金不到位,以及体育意识欠缺等原因,再加上生源量较大,导致了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
3.3.1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根据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特点,确定其能够发挥的多种用途。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体育游戏当中的障碍;橡皮筋既可以用作跳皮筋,还能够当成跳竹竿的“软竹竿”等。
3.3.2 制作简易器材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域特色等,制作简易的体育教学器材,改善教学的条件。
3.3.3 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主客观因素
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场地器材的发展和建设。本文希望通过对焦作市修武县初级中学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设施的调查,以期发现修武县中学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设施与国家规定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焦作市修武县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焦作市修武县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焦作市修武县初级中学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焦作市修武县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规定的差距。将进行调查的焦作市修武县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城关镇第一初中、城关镇第二初中、周庄乡中学、葛庄乡第一中学这6所初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情况与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比较。结果发现,焦作市修武县各个初中的场地明显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篮排球课的教学,致使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进而影响教学任务。这足以证明部分中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健身器材在这6所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涉及。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学理念的落后,因此没有这一类器械的配置。在体操器材中除了个别学校有单双杠外,其他国家规定的器材都未配备齐全。特别是健身器材、体操器材、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在焦作市修武县许多中学都没有相关的器材设施。这说明焦作市修武县初中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在现行新课标下,基本无法实现“快乐体育”的要求。
2.学生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的现状。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运动场地应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每个学生不少于3.3m2,学校田径场地的要求为:当学生的人数在900人以下的时候,宜采用250m环行跑道,位于市中心区的学校,因用地特别困难,跑道的设置可以适当的减少,但是田径场不应小于一组100m直跑道。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目前焦作市修武县大部分初中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提升,而固有的体育场地几乎不会增加,相对的体育场地必将出现紧张和不足状况,现有的场地和体育器材也将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和学生正常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焦作市修武县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建设和学校人数的增加是客观因素。修武县近年来的规划建设,由于发展需要,城市由小变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学校被包围在城市建设中,在当今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情况下,要扩大学校体育场地不仅仅需要巨额资金,更要涉及周围各种问题。学校基础设施缺乏,体育场地面积无法扩大,但学生数量却在不断增加,每个学生的人均运动场地面积自然就缩小了。
2.认识不足和资金不到位是主要因素。许多领导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把体育课当作一门应付达标的“副课”。在考试压力的指挥棒下,大家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体育活动,导致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学校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摆正体育健康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只是把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放在口头上,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成为次要环节。此外,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学校场地器材与设施的配置满足不了体育教育与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目前焦作市修武县初中体育器材设施大部分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学校甚至严重缺乏。
2.焦作市修武县初中体育场地面积大部分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3.学校场地器材的不足致使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内容无法进行正常教学。
4.城市的建设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是影响焦作市修武县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客观因素。
(二)建议
1.各学校应注重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的配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中学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各个学校配置不均衡和严重不足的现状,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2学校领导在注重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体育教育,改善学校的体育环境和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的财力支持,增加体育专项经费的拨付与投入。
参考文献:
[1]霍宁波,程亦炜,魏思玮.全民健身视野下学校体育场地公益性开放之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08):15-17.
[2]许贵福.我国城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06):28-30.
[3]陈曙,黄依柱.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与经营管理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05):11-15.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4
摘 要 本文对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体育社团发展情况、体育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综合考量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情况,分析其差距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河北省 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资源配置 服务
一、前言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环绕京、津,依山临海,占地18.88万平方公里,辖11个市、174个县(市、区)。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数733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8.45万人,占总人口的48.12%,乡村人口3804.16万人,占总人口的51.88%[1]。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众多利好机遇叠加的大好形势,根据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了解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情况与服务现状,发现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在综合考虑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适度开发、改善服务、优化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更新全民健身观念,不断拓展群众体育广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创新群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情况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总体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体育场地6.48万个,用地面积2.63亿平方米,建筑面积0.22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02亿平方米。以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7332.61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8.8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平方米,低于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的标准,同时也低于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的标准[2],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面积和数量均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1.建设资金和系统归属
我省隶属于中央的体育场地总投资为55806万元,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2.3%,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总投资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6.8%,隶属于地区/市/州/盟的体育场地总投资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20.09%,隶属于街道/镇/乡的总投资金额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5.34%,隶属于居民/村民委员会的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4.99%。
2.我省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河北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调查的10类场所中均有分布,其中分布在乡镇和校园的排在前两位。与以往的调查相比,体育场地分布在校园的数量有所下降,乡/镇体育场地数量上升,城乡体育场地差距缩小,体育场地设施由原来过多集中分布在学校,向居住小区/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广场和公园分布转变,分布在乡镇/村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占场地数量的83%,其分布在居住小区/街道的体育场地所过少。在建设小型、多样,群众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等公共场所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全省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根据河北省第六次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体育场地设施中仅全民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就有25524个和15046个,共计占到了体育场地总量的62.6%,尽管全民健身路径数量和城乡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在对河北部分地区走访调查显示,很多乡镇地区的人们并不习惯也不喜欢用配备安装的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很多健身路径搁置成了凉衣、晒被的工具。如此看来,由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单一,与民俗和锻炼习惯相互不匹配,再加上分布的地理位置不适等因素,真正用于人们休闲健身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
(二)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1.我省体育社团组织情况
全省市级以上体育社团近400个,为推动河北省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4年河北省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崇礼滑雪、保定空竹、北戴河轮滑、廊坊信鸽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全年大型特色活动累计达160余项。如何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大力普及和繁荣群众性体育健身文化,传播和弘扬体育精神,培育、打造、社会体育品牌和影响力,实现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探索“政府制订政策、政府购买体育社团服务、体育社团行业监督、政府决策管理”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仍需破解的难题。
2.指导科学健身服务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3年底,河北省培养体育指导员7万名,平均每万人拥有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013年末全河北省总人口数733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8.45万人,乡村人口3804.16万人[4]。河北省农村体育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城镇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1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51.88%的农村地区,拥有的体育指导员仅占18.6%,河北省城镇地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是农村地区的6倍还多。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缺乏,势必会影响普及并强化广大农民兄弟的健身意识,更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
3.体质监测服务水平
2014年我省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质健康检测活动,石家庄、沧州和承德作为我省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的测试点,顺利完成了体质检测采样任务,组织开展了“科学健身、健康河北”河北省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暨全国科技周系列活动、体质健康达人秀活动、国民体质监测健身“私人订制”等一系列免费的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等便民服务,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不断增强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享受“快乐健身”的乐趣,进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质。
三、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议
(一)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尽快落实(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采用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兴建公共体育场馆,把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5]。
(二)优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
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也是未来我省体育职能部门努力的方向。我省公共体育场馆要全面开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受益。增加开放的数量和时间,扩大开放的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锻炼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公共体育场馆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和部分有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益[6]。
(三)抢抓机遇,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在推进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上升为民生工程,特别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基调,按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亮点、一村一活动”的要求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加强组织管理水平,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结合推进各类协会的改革,切实把协会组织、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方面面力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更多社会资源纳入到全民健身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普查办公室.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分析报告[Z].2015.1.
[2] 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2014.12.
[3]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Z].
[4] 河北省体育局.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5
我国乡镇体育存在的问题
如果按照这一理论,乡镇文化(体)站应该是在“金字塔”最底层是执行层是人员最多的。但是目前乡镇体育管理人员是最少的,这就导致体育管理机构出现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乡镇体育工作出现了只是制计划、传达上面精神、作报告等一些事务,而根本没有人力、物力、精力去指导具体的乡镇居民体育锻炼。根据郑文海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43%的乡镇没有具体分管体育事业的机构和人员[3]。乡镇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锻炼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基础建设以高速增长,特别是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更是高速增长。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乡(镇)村66446个,占8.18%[5]。从总数上看,我国现有体育场地数较多,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面积少,特别是乡镇体育设施人均面积就更少。作为经济相对较落后的乡镇体育场地设施无论总数还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都远远低于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乡镇居民体育锻炼需求。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资金是靠国家拨款和地方筹集,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地方经济富裕在体育场地数量、规模、质量及资金投入都大于中部和西部;大城市体育场地数量、规模、质量及资金投入都大于乡镇;同时在同一乡镇内部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分布在学校及单位。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局早就联合下令节假日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向居民开放,但除了一些大城市学校部分体育场馆开放以外,大多数学校节假日学校场地设施空置并没有对外开放。就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其一近几年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安全压力大,及社会人员进校锻炼发生安全事故责任不明确;其二部分人员素质不高,故意破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给学校财产造成损失;其三学校日常费用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如清洁工人、门卫工资的增加;其四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其五部分学校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因此任何盘活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乡镇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体育指导员、场地设施、体育组织是推动乡镇体育发展的三大动力,特别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在1994年6月10日开始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无到有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调查,截止200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为430491人,他们分布在社会体育的各个角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3034。在43万指导员中,有90%是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2005年城市总人口约为5.6亿每1500个城市居民就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5]。从上面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指导员总数太少、人均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乡镇体育指导员数量总数不足,人均数更少,加强乡镇体育指导员培养势在必行。
我国乡镇体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群众体育落后于竞技体育,要改变目前状况就要重视乡镇体育发展,而乡镇体育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目标的实现,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机构,是政府政策执行机构,是政府各项目标实现的保证。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体育组织机构,那么在乡镇设立专门体育组织机构是完成我国体育强国梦、加强农村体育的有效手段。在乡镇建立体育站,设立竞技科、群众科和社团科等。竞技科主要负责本乡镇群众体育的组织比赛,根据各个地方特点,开展适合本地居民的体育项目。使群众体育比赛经常化、生活化,以比赛带动全乡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乡镇建立1+1+1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所谓的1+1+1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就是:政府牵头是俱乐部的法定责任人、学校或单位节假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向乡镇居民开放。居民以会员的形式加入俱乐部,但居民才是俱乐部真正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作为俱乐部的日常开支、及基本的场地设施维护。这种模式优点是乡镇进行开放的管理工作比学校或单位更具有优势,管理的效益更明显;乡镇承担了开放的主要管理工作,消除了学校在安全等方面的顾虑,提高了学校参与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密切了学校、单位、街道社区的关系,既有利于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学校、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乡镇居民有了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同时又有体育锻炼技术指导,丰富乡镇居民娱乐文化。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力培养乡镇体育干部和乡镇体育指导员根据我国群众体育的现实情况,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调整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和体育专业能力,如群众科学健身方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基本功训练、体质健康测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真正培养一批高知识高技能适用型人才。针对社区体育工作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切实加强乡镇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满足乡镇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第一,发挥政府行政和乡镇体育团体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行政主导型”社会和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应进一步加强行政主导;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常态化,在数量上进一步增加;第二,进一步完善体育培训制度;第三,在培训方面,重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实际指导能力;第四,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信息管理科学化,建立其信息中心;挑选优秀高校体育毕业生到基层乡镇锻炼,经考察优秀者作为体育干部培养。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6
1海南高校体育场地现状
1.1海南高校体育场地情况海南省4所高校室内外体育场地的总面积为285627m2,各学校场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海南大学51.6%、琼州学院30.4%、海南师范大学14.8%、海南医学院仅占3.15%。海南高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为3.44m2。根据国家教育部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校1~2万规模的高校,其体育场地生均使用面积为4.7m2,说明海南省高校体育场地的标准善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尤其是生均最低水平的高校与国家生均标准相差4.06m2。由此可见,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亟待加强。
1.2海南高校体育场地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海南高校有1所高校不满足体育教学,其余3所是基本满足。在面向社会开放方面,实施有偿与无偿开放的各占一定比例。在面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少部分学校同时在课余时间开放。
1.3海南高校体育场地筹资与管理情况根据调查显示,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来源方面,4所学校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场地管理方面是学校体育部自主管理。
1.4海南高校新兴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开况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体育产业成为海南省经济上新兴增长点的趋势越发突出,商业体育类、休闲体育类以及大众体育类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较快发展,各种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与新兴运动项目的训练基地在海南岛扎根落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省高校体育项目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的,如海南大学积极引入木球、棒球以及垒球,和各高校沙滩排球的开展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当前木球项目的国家队落户海大,学校先后修建了多个木球场地和棒垒球场地,为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提升学校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仅是局限于此是完全不够的,海南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怡人的气候环境,为开展众多新兴体育项目提供了地利,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新兴项目的引进,办出具有海南岛特色的高校。
2海南高校体育场地存在的问题
2.1体育场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场地是否对社会开放所持观点不一,使得体育场地负责人把握不好开放的度,从而出现体育场地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场地闲置的情况。一般而言,高校体育场地应在满足学生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向大众开放,是完全可以的,只要管理者把时间协调好,使开放与体育教学和训练互不冲突。
2.2体育场地资源结构性失调根据调查了解到,海南省4所全日制本科高校都存在着多校区办学的情况,其原因源于高校合并以及新校区的开发。高校合并对于教育资源整合与提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校区的存在,同样也有可能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疏于管理或者浪费的现象。由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分散,如果各校区体育场地设施与学生人数不匹配,则必然会导致场地资源紧缺和浪费,原本总体合理的局面,场地的使用也必然变得紧缺。如在海南大学的3个校区中,海淀校区几乎容纳了全校学生的78%左右,儋州校区为15%,城西校区仅为7%。这些因素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仅仅是基本满足教学与学生锻炼。因此,海南各高校对校区体育场地结构的整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2.3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来源单一近年来,海南省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在兼备了国际旅游岛、海南特区等诸多具有国家政策倾斜的荣耀头衔冠名之下,体育产业成为海南省经济上新兴增长点的趋势越发突出,商业体育类、休闲体育类以及大众体育类运动项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较快发展。然而,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下的前沿阵地,市场化特征在海南省高校中并没有凸显出来,海南高校教育设施的建设依然建立在国家财政的基础上,没有较好的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例如,可以建立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筹资模式,确立以高校与市场经济接轨为基础,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成为筹资主体,建立政府、私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此外,顺应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来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2.4体育场地资源产业化、管理市场化意识淡薄调查了解到,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与当地政府合作,定期为儋州市各乡镇及行政村的工作人员提供体育场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既有效提高了场地利用效率,又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与联系。众所周知,体育场地本身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折旧和老化的周期,国家花巨资建造的场馆,如果只当作摆设,任其自然老化直至报废,将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80%左右是由于体育资源的缺乏。而高效的体育资源最集中、最齐全、最充分,能否有效地满足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整合程度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大众对高校体育场地的需求是很强劲的,因此,高校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应当积极面向社会开放,使体育场地资源产业化、管理市场化,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体育场地维护与更新的费用得到一定补充,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学校拨款。
2.5新兴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开展不足新兴体育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国内开展时间短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等。调查显示,海南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新兴体育项目持支持态度,目前校园内开展最多的新兴项目主要有网球、跆拳道、自卫防身、棒球、门球等。其中海南大学的门球与棒球开展的较好,几乎每年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赛事。而对学生身心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如攀岩、素质拓展、校园定向、电子竞技等几乎没有。近年来,海南省的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横渡琼州海峡、环岛自行车、沙滩节、登山以及漂流等品牌项目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省高校体育项目的开展应当受到一些启示,结合海南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怡人的气候环境,积极尝试新兴体育项目推广,办出具有海南岛特色的高校是实现海南高校体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
3体育场地资源发展对策与建议
3.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省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必将是长期走向,在此情况下,合理规划各校区的教学资源和各校区学生人数分布,既是解决场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闲置和浪费的重要手段。
3.2转变体育场地经费筹资模式虽然国家财政在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是面对庞大的高校群体,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况且这种计划经济式的发展模式,与高度市场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对于经费来源,不能一味的建立在国家财政的投入,可以尝试建立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筹资模式,确立以高校与市场经济接轨为基础,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成为筹资主体,建立政府、私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此外,顺应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来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3.3逐步推进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随着高校体育场地社会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海南省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体制必然要逐渐打破。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能够按正常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顺利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为学校体育资源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