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范文1

实验——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

如: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OH)2 ?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既可以避免SO2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检验产生的SO2,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多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4.多总结,及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总结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学生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

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SO2的性质,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SO2与CO2有那些相同点?

(2)SO2与CO2有哪些不同点?

(3)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学生能很快对(1)(2)两问进行回答,回答问题(3)时则多数人局限在化学性质中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及物理法中的密度比较上,这时我进行了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问题(1)(2),思考时尽量从二者的不同点出发,并动员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最后总结得出如下方法:

化 学 法

编 号 药 品 或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A 品红溶液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品红、布条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则无漂白性) 褪色的是 SO2

B PH试纸 PH值的大小(H2SO3 是中强酸,H2CO3是弱酸) PH值小的SO2

C 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溶液 颜色是否明显变化(SO2容

易被氧化,CO2不易被氧化) 颜色明显变化的是 SO2

D 让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它们反应,再冷却到16.8℃以下

看是否有晶体生成(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SO3,而SO3熔点较低) 有晶体生成的是SO2

E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 看看是否有混浊出现(SO2能与氢硫酸反应)

有混浊出现的是SO2

F 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到灼热的炭层,再通入到灼热的氧化铜看氧化铜的颜色是否变化(CO2与C反应生成CO,CO能还原氧化铜) 氧化铜变红的是CO2

上述方法中A、B、C、E虽然都较简单,但由于E中用到硫化氢是剧毒气体,因此该方法不用;B方法中二者PH值相差不大,故现象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是A、C。

物 理 法

编 号 操 做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溶解法收集等试管的两种气体,分别倒扣在水槽中 看液面上升的快慢情况(VSO2:VH2O=40:1,VCO2:VH2O=1:1) 液面上升快的是SO2

称重法称量相同体积两种气体的质量大小 SO2密度大于CO2 质量大的是SO2

嗅闻法闻气味 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SO2

降温法降温、加压 看哪一种先液化 先液化的是SO2

从简便和可行性上实验室中常用嗅闻法

生物法

编 号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结论

动物试验法将两只小白鼠置于两个密闭透明装置内,并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到两个装置中 观察实验动物的表情(SO2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CO2使小白鼠窒息) 小白鼠咳嗽的是 SO2

植物试验法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棵普通绿色植物密封在一个透明装置中,并给予充足的光照 过几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是否正常

(S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O2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死亡的是SO2

霉菌试验法分别将

两种气体和一定数量霉菌作用,再通过显微镜观察 看霉菌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抑制霉菌生长) 霉菌死亡或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是SO2在这样的尝试中,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我又及时的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收敛,于是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4)SO2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你在实验室中如何处理?工业上又如何处理?观察教材上P1的实验6-2,分析其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如不科学应如何改进?

这一问题将思维进行了收敛,主要突出化学性质。并体现出实验室和工业的不同点来。

(5)如果CO2中混有SO2该如何除去?

(6)如果欲验证SO2中是否含有CO2,该选哪些药品,如何操作?如欲验证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哪些试剂现象明显?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SO2性质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不能范围太大,范围太大就会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失去探究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能急于做答,更不能一拿出问题就马上去启发,应给学生一个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智力的火花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加强。

(三)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合理而又有新意的应及时予以表扬,不足的地方要引导其自己质疑或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状态。

(四)掌握好课内课外时间,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我们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提出问题,问题要在能力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能够完成的情况下提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下真正的去探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我想“解放孩子们的学习,就应该使之会学习、会探究”,就要让他们的双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能够亮起来,让他们的嘴巴在课堂上能够响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眼观、手做、嘴讲的同时还怕脑子不想吗?只要脑子想,我们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通过实验培养了他们的探

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论文范文2

1.教学课时的减少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年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体系不够完善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二、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1.课程设置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2.教材改革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3.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学论文范文3

PBL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急救医学的知识特点,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平台自己负责找答案,引导学生通过自发学习、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共同讨论和相互合作等方式寻求答案。在这些过程中容易使知识系统化、连贯化,把所学知识及专科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培养特有的急诊思维。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PBL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属于精英教育。PBL教学方法的精髓在于充分发挥临床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PBL教学程序基本按照“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小结反馈”的周期进行。在撰写及设计急救医学教案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前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问题,教师最后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训练和加强了临床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病史询问技巧,锻炼了同学之间及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技巧,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师来说,在PBL问题的编写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对不同医学课程之间关系的学习,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这样教师能更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资料可以了解和学习医学的新动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从根本上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在等待问题揭晓的时间内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平台及手段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还能进一步加强查阅文献的能力,学生容易进行知识同化而不会感到枯燥及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扩大信息量。但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知识面及专业要求都较高,并且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式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

2采用CBL教学方法

CBL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课堂讨论为特色,实现了现在临床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避免了“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病例设问—讲授点拨—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自我完善为基础“,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其过程是:设计好教案后,选取合适的临床真实病例,在授课前1周内完成病例的设问,讲授点拨及讨论总结这2个阶段在课堂内完成,所占课时量均等。课前向学生提供真实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制定讨论提纲,课堂启发讲授。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回顾病例,从而引出悬念,紧紧围绕课前准备的真实病例和提出的相关问题讲解疾病的定义、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标准、遵循的急救原则及实施救治的具体措施。临床真实病例较具体,不像书本知识抽象化,可以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此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每班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学班级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精力相对略显不足,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和少数教学管理部门不予支持等,也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急救医学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在极短的时间排他诊断,最后做出诊断,实施有效的救治。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及教学模具等手段教授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窄,所获得的知识量及信息量不足,学习方法相对单一,不能掌握急救医学的精髓。急救医学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运用自己的知识,将临床各科的知识进行迅速的串联及应用,在大量信息中找到突破点,挖掘知识点的深度,最后做出初步诊断。

教学论文范文4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教学论文范文5

一旦提到探究式学习,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基本模式。尽管强调过程中不一定包括以上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发现式呢?只有通过以上的环节才可以进行吗?我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呢?以上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主动地探询,就可以认为是探究。也就是说,探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一种模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从知识的现有程度上分,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发现式探究与接受式探究。发现式探究适用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直接搜集或者不容易搜集到,或者为了注重发现的过程,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比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首先猜想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材中所说的相除、相乘,也包括我们可以想到的加减等方式,猜想后,强调控制变量法,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所用仪器,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是发现式探究的过程。接受式探究使用于已有现成的知识,但需要经过查询、分类、解读、研究、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现有的资料丰富多彩,图书、网络、电视、科技展等多种形式,可以供学生选择。比如,学习完“电磁波的海洋”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对人类的利与弊,学生会主动获取他们急于知道的信息,积极性大为增加。在对现有资料的查询整理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最终可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他们获取的知识。

二、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上看,必须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学生有了兴趣,也很难展开和深入,甚至积极性可能被打消。因此,充足的器材配备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保证。从时间方面说,学生要猜想新想法,验证新想法以及必要的讨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探究活动对教师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探究活动作出充分的准备,包括活动的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方式,对活动结果的预测,活动结果的要求,必须可以灵活处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上述时间的准备,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或学校创造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所必须的器材简单易寻,学生可以自行准备,比如,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所需的器材包括玻璃、蜡烛(或者棋子)、直尺、火柴等,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准备。另外可以采取积累的方式,这届学生使用以后,教师可以收集,供下届学生使用。对于接受式探究,物质上的准备也很重要,计算机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自不必说,书籍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更简洁经济的方法是图书馆借阅,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搜集摘抄。以上的物质准备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也可以使探究更加成功。在现今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分组探究是普遍使用的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采取自制教具的方式,更大限度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前提的认识。

三、探究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不必对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要求过高。当然也不是说探究的过程是随意的,仅仅满足于青少年自发研究,而应当着眼于“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相似过程,而不一定是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求知欲,加深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强调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甚至直接设计探究过程,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给他们机会。在磁感线的教学中,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并不十分完整,用到省略号,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通过实验操作,进而归纳总结,磁生电的条件便展现在面前。至于操作的细节不必去追究。青少年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周围的世界,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究,探究并不是十分复杂,高不可攀的,他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从事的探究与成人的探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完美。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探究之本质的共同方面,如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强调某些具体的方法与技能。

四、探究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教学论文范文6

高校基础素描包括几何体、石膏、静物、人像、人体、风景等,模特的摆放涉及前五类,摆放时需遵循一定的构图原则,并考虑周密,能适合不同角度学生的构图选择与描绘。模特摆放之前更需对模特进行选择,不论是几何体,静物的瓶罐,人物的面貌特征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特点,互相之间有联系,能够入画,对于周围陪衬物与衬布的选择也需符合模特的气质特点,不能盲目搭配。一位训练有素的艺术教学工作者,对模特进行摆放时都是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的,会考虑物体的明暗关系,色调的层次,不同的固有色、体积、质感与大小等。另外,模特摆放时需要主体突出,有大有小。亦要主题突出,有明确的主题,有内容有形式,不空洞与乏味。摆放模特的过程,应让学生进行参与,通过不同的摆法,观察层次空间的变化,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锻炼出学生对模特的气质捕捉。人像与人体素描写生中,模特的摆放更不能忽视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把握,摆放动态需自然,合于运动规律,周围陪衬道具也应符合模特气质特点,衬布选择可以有变化,但需遵从主体色调的协调与统一,以美为目标。

二、材料探索

素描的绘画表现材料较为单一,除却素描纸、铅笔、炭精条、木炭条、色粉之外,应该积极开发学生对于新材料的运用与掌握,从综合材料中寻找兴趣点与趣味性,不只是单一材料的运用。新型材料的介入为素描的表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当灰黄色牛皮纸、高丽纸、灰色卡纸等有色纸代替了纯白色的素描纸时,素描的绘画方式也将会做出适度的调整,由原来的画暗面变为反提亮面的方法,破除了以往认识的局限与死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纸张做底,塑造出肌理效果,为后期的画面做铺垫,丰富画面的层次与作画语音。材料在探索之时,往往是一种新视角的转换,学生会感到绘画中蕴含的无限创造性与趣味性,会更加执着于对素描的认知从而开拓出对绘画的具体表达。运用报纸、宣纸、碎布等的拼贴也可以开发出素描新的表现语汇,为丰富的画面效果实现做了先行实验。

三、绘画视角

上一篇管理论文

下一篇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