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1
所以今天我们要站在整个供应链来考虑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本人给一些日资企业做过项目,感觉日资企业的模式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思考。在大多数的企业里面,上到总经理下到一名采购员,在考虑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一种材料找多家供应商,一般都是两家或更多,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材料的时候去向多家供应商询价,最后选择物廉价美的材料作为本批的供应商。这样做有问题吗?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问题啊。但我们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来考虑考虑就会看出问题所在。首先,企业要向多家供应商询价,需要增加采购员,增加了沟通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其次,如果要对供应商的状况及时把握,也需要经常关注供应商的动态,更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品质能力、服务能力,同样需要沟通成本。第三方面,即便是大家认为前两者都不成问题,我们也无法回避的是,当你向多家供应商采购的时候,哪个供应商都不将你作为重点客户,在品质和交期上不可能做到最好,而且,因为你的订单不稳定,供应商无法合理安排其采购材料的数量和生产的进度,这样企业为了满足其客户,就可能增加库存来平衡需求的起伏,无疑会增加供应商的生产和管理成本,而这部分的成本要么就转嫁给其客户,要么就以牺牲产品的质量来降低成本,保住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恶性循环,供应商因为要应付大量的不良品又付出大量的成本,而其客户也会因为供应商的品质影响到自己产品的品质,从而影响其客户对其的信任,久而久之,丢失订单丢失客户就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这让我们意识到降低材料成本的重要性。但如何降低材料成本呢?笔者将从材料在工厂的不同阶段来加以说明:
一、设计阶段;本人有个观点:“成本是设计出来的”。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设计本身的成本,另一方面方面是指设计出来的产品的成本。设计本身的成本是指由于重复设计、过分设计所带来的成本;很多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往设计的产品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方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在设计新的产品时基本上都需要重新开始,不能利用已有的设计方案,消耗了大量的设计成本,而且设计出来的产品的质量还非常的不稳定,设计周期特别长。而设计出来的产品的成本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的产品的所使用材料、设计的工艺路线、设计的零件的通用性等的不同而导致的产品成本的差异。比如不同的设计方案对采购的材料的质量或规格要求不同,对材料的质量或规格要求高的自然成本就比较高;工艺路线设计复杂,加工难度大的设计自然所消耗的成本也比较高。而材料或零件的通用性对成本的影响也非常大,如果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新的材料,很有可能会导致库存增加和呆滞料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严重的时候甚至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而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利用通用材料和设计出通用的零件,无疑会增加库存的利用和周转,同时,由于减少了特殊件或新零件的品种,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模具,并且也降低了生产计划制定的复杂度,生产效率也会更加高,同时也能使产品的品质得到保证,新产品、新零件的质量问题远高于成熟产品。这一系列的好处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二、计划阶段;所谓的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指生产计划。这两方面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以合理的库存量来满足生产的需要,保证生产平稳进行。只有达到了以上目标企业的生产成本才是最低的,如果生产线经常停工待料或生产出多余的产品积压在仓库,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采购计划是根据生产计划来制定的,所以生产计划是否合理就非常关键了。那么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则:a、保证订单的交货期;b、保证生产均衡且产能能够满足生产需要;c、保证生产批量效率最高,不会因为批量的不合理而导致多次的换模或其他准备时间的增加,从而使单件加工时间增加。
生产计划安排好了,就需要考虑如何制定采购计划了,首先在制作采购计划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以下因素:现有库存有多少?在途材料有多少(已采购未入库),什么时候到?已经下达的未完成的生产计划需要用的料是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已经纳入计划的采购量有多少?已经纳入生产计划的产品所需要的材料用量有多少?要考虑这么多的因素如果用人工去计算估计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即使能算出来效率也很低,所以建议企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如ERP系统来协助计算。合理的采购计划能有效减少库存。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按订单生产,PMC运作过程中,会将需求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订单特有的材料,另一部分是共用料(或零件);对于订单特有的材料通常都会按订单去采购或生产,不会采购或生产多余的库存出来,而共用料部分则不同,需要根据经验批量生产。机械行业虽然也属于订单型生产,但其计划模式跟以上情况还有不同,如果等到订单确认以后才生产,生产的周期会非常的长,满足不了客户的交期需要;所以机械行业企业会根据设计的标准配置先行生产,在客户下单后再在标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减设备和零件),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生产的周期,这种情况对计划的预测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否则可能造成产品的积压。
三、使用阶段;在使用阶段材料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减少浪费。理论上车间在领用材料时都是按技术部门的标准用量来领的,但实际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超出标准用量的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因为标准用量不标准,车间按标准用量领料常常不够需要重新多次领料或多了需要退料,这种情况多了车间就会觉得麻烦,就不按标准用量去领料了。另一种原因可能是车间材料的领用未按生产计划单据领,或即使按单领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各单据之间的料互相挪用,搞得账目不清楚,不够了就再去仓库领,实际上车间可能还有这些材料。第三种情况就是直接的浪费,比如丢失或报废。针对以上三种情况,首先是要建立车间材料领用的流程和制度,规范领料的行为;其次是要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定义当有超领料行为发生时应该如何处理。另外还是需要借助ERP的管理工具,来控制领料的数量和规范挪料的行为,这样基本可以控制随意性的行为,当确实需要超领料时,也可以触发相关部门去检讨超领料的原因,以便将问题从源头解决。
四、保管阶段;主要是指仓库保存阶段。库存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成本:A、库存呆滞料的控制;B、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对于呆滞料,我们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订单取消;b、计划不准导致等原因采购部门多采购;c、供应商多送货;d、库存不准,需要物料的时候没有导致重新订购;e、工程变更导致某些材料使用不上了。
对于订单取消而导致的库存通常我们无法预测,这部分的库存如果在后续也用不到,那要么就退供应商或转其他能用到的工厂,要么直接处理掉。而由于后三种产生呆滞料的情况,则重在预防,而不是呆滞料产生以后如何处理。比如,计划不准就要想办法把计划搞准,库存不准就得想办法把库存账实搞成一致。搞准计划还是得如我前面所述,应用管理工具(如ERP);至于怎么搞准库存,方法很多,其实也很简单,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如果是由于工程变更导致库存的呆滞,除非是属于客户要求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否则一定要用完旧的材料才做变更;当然这里面又会有个问题,到底我的料到什么时候才能用完呢?除了目测法外,最好的办法还是借助ERP工具,因为ERP可以实现自动替换,计划的时候如果旧材料库存不够系统就会自动替换使用新的材料。而提高库存的周转率问题,这里就分享一个仓库主管的方法吧:曾经有个仓库主管跟我说,他们的物料采用先进先出,库存最多允许在仓库中呆六天,超过六天仓库主管就要打报告,追究原因。
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分析:
一、建立精干有效的组织体系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组织臃肿事情却没人去做,因为职责没有明确或界定,一件事情既可以张三去做,也可以李四去做,如果张三责任心强,那么张三就去做了,否则有可能两个人互相推诿,工作被拖沓延误。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可大可小,如果整个企业都是这种气氛,问题就很大了。对外来说,企业这样下去执行力很差,缺乏竞争能力,丢失客户是很自然的事情,企业是否能永续经营恐怕也没有什么把握;对内来说,这么多的无效率的人,侵蚀了大量的公司的资金,公司要为其付工资,买福利和支付各种费用。所以定岗定职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间接部门间接人员。
另外,在每个岗位都必须建立其后备人员,在辅导企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企业因为某个人物很重要、无可替代而影响到工作的进行。更有甚者,这种人员以此作为筹码来跟公司要挟公司,提各种要求,不满足不行。这种企业是典型的被员工挟持的企业,问题在于没有建立人才梯队,没有后备人员可以利用。
在我看到的一些企业,如台资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其组织结构表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看到每个岗位的负责人员和后备人员,所以企业不回担心员工因为离职或其他原因无法工作时工作没人做,而且这样一来,企业的工资体系也非常好建立,因为不存在他特殊员工和特殊工作,员工的升迁加薪都是循既定体系去走,所以大家不会有人感觉到不公平,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无可替代。所以,在这种企业中,员工工资相对也是比较低的。这跟很多企业无法按薪酬体系来执行工资标准相比,人力资源更加低,而且风险更加小。那么组织体系怎样才算是精干有效呢?首先是要在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其次是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将职责明确界定;第三是建立企业的培训体系,确保组织体系中的角色都是可以担当自己的岗位的,并且培养备用人才,保持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激励导向的考核体系
组织虽然建立了,但如何保证组织的执行力呢?而且在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存在一些老员工,位高权重、不思进取,在很多事情上面变成了企业的绊脚石,如果把这些人炒掉吧,老板可能觉得不忍心,毕竟跟自己奋斗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炒吧,确实这个人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很多制度无法顺利推行下去。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所以干得好和干的差一个样,员工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
如果能按每个岗位的职责去建立一个标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混水摸鱼的人出现,因为这种人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就被淘汰了。当然,绩效考核也给了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动力,因为员工知道了做好工作的标准是怎样了,别人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他就会受到影响,说大了就是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只要形成一种气氛,比如学习、积极工作等,其他后进的人员就会融入到这种气氛中,自然就形成了企业的一种文化。另外,通常很多企业的考核制度偏向于惩罚性质,这种考核制度往往不太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受约束,不愿意被罚,看到有关自己的考核标准中很多的惩罚条目时,自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既要有惩,更加需要有奖励,而且这种奖励大多是通过努力可以拿到的。绩效考核的项目也需要思考其导向性,建议在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创造性地项目。这样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生产及生产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生产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很多公司在规划人力资源的时候,通常有这么几个依据:1、车间主管的要求;2、车间历史最大生产量;3、车间预测最大生产量;4、人力资源部门规划车间员工数。前三点基本上属于车间比较强势,或者说老板比较强势,人力资源部门比较弱势。后一点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所有的规划都是站在局部或短期的立场上去考虑的,车间主管为了扩充势力或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任务能达到比较高的完成率,就找理由扩充队伍,往往这个时候申请老板是会同意的,因为为完成生产任务嘛,理由很正当,而且如果老板不同意招人车间主管就威胁说不能完成任务别怪我啊,这样一来老板只能同意了。最后的结果是各部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人多了很多的问题也出来了,不遵守公司规定的、打架斗殴的等等。自然成本也就上升了。所以规划人力资源必须由人力资源部门去统筹规划,在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1、现有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2、工厂的产能,不是最高产量也不是最低产量,而是由工厂瓶颈资源决定的产能,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平稳;3、未来半年的订单预测情况,预测的订单数可以作为产能规划的依据,包括对设备是否扩充等等;4、各生产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当生产无法做到完全平稳或者有接一些半成品的订单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有些部门产能负荷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而有些部门却有人员空闲,所以必须考虑各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和统筹。在考虑以上因素作为主要条件的前提下,将员工的熟练程度也要纳入到其中去考虑,以便在招人的时候能有一个标准,而且在规划人数的时候,对同一条生产线,熟练工人跟非熟练工人所需要的人是不一样的,当然其成本也会不一样,所以得根据工种的要求来设计和衡量。
在确定各车间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训和考核。调查发现,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和没有员工培训的企业,其生产成本中人力成本和材料损失成本相差非常大,远远超过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在知名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个企业是不重视培训的,以上讲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实际上,企业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宗旨等等,这些培训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目标灌输到员工脑海中,在员工心中产生一致的动力和凝聚力,所产生的价值无法估量。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在收购其他几十家的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输入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企业文化。在海尔收购第一家企业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时候,采用的策略是用文化、用管理激活来红星电器厂,使其很快扭亏为盈,并实现两年内做到洗衣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可见人心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四、间接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间接部门人员主要指非生产人员,比如PMC部门、财务部门、设计开发部门等等的人员。间接部门的人员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人员数量和工资体系上,因为这些人员跟车间生产人员不太一样,车间生产人员的工资可以按计时或计件来计算,计算上是很清晰的,而且人员素质层次也不一样,间接部门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来说要高很多,更加突出的是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由于其掌握了公司需要的一些特殊的技能,在价值和价格上往往很难平衡。有些企业的工资非常的不平衡,间接部门员工的工资占了公司总工资的60%以上,如果是研发型企业也许这是合理的,但却又不是研发型企业,是生产型企业。而且这类公司如果要控制人力成本的时候,通常第一想到的就是压缩员工工资和人数,间接部门的人却感觉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中的某个人因为自己的特长或技能,动不动就要加工资否则就要罢工。在老板被迫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结果导致其他人感觉不公平,引来新的情绪和不满,然后又只有去满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的解决方案还是在前面部分讲的建立工资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和人才后备机制。
讲到制度可能有人深恶痛绝,因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没有制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笔者去一家顺德的机械企业调研过,在进入该公司办公室的第一感觉就是柜子特别多,除了一面墙上有窗户没有摆放文件柜以外,其他几面墙边都放着到天花板高的文件柜,更加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除了这些柜子里面装满文件外,还有几个专门用来存放文件的文件室。各种文件、规定可谓是名目繁多。我想该公司制度应该够完善了吧?企业管理得也应该是井井有条吧?但调研后才发现,这家企业连一个仓库都管不好,库存不准那不叫异常,而且来一个新主管就自搞一套,管理上用一个字描述那就是“乱”!所以企业在设计工作流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实际可行,否则文件越来越多,规范越来越多,最后要么就是大家无所适从,要么就是放在柜子里面做摆设给外人看。
完善可行的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也可有效降低人员的培训成本。举个例子,有个企业的开发部门常常开发出新的产品,产品的零件通用性很差,即使在量产的时候也还在不断做设变;结果是车间疲于应付,采购忙乱不堪,报废的材料和半成品触目惊心,仓库各种各样的零件成堆,订单交期大量延迟,客户抱怨。老板常常为质量和交期问题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跟客户沟通。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作流程没有标准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新的产品设计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所以没有按照“设计标准化、零件共用化、功能模组化”的思想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果有严格的审批,同类型产品中新的零件就不会这么多,因为设计不成熟造成的车间停工和零件报废、返工就不会这么多。而且正因为没有标准流程的原因,设变非常随意,造成整个生产系统混乱。也导致产品的成本很高。这是没有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或者是流程不实用而没有得到执行所带来的问题。
在以上的案例中讲到了一个产品设计的作业标准或者称为审核标准,就是“设计标准化、零件共用化、功能模组化”。这是一个审核的思路零件共用化到底有哪些细节?功能模组化到底集成到什么程度?,具体细节还得在作业标准中描述,而且必须把员工的经验融入到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用,发挥大的作用。在一个企业中,作业标准非常重要,它的影响不仅仅在成本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业务甚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业标准通常跟作业流程配套,作为流程中的一个部分。比如在设备作业的流程中,就会附加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作业标准,在培训作业人员的时候就会将这些标准作为培训教材和考核点,员工在上岗后就知道如何操作机器,如何保养机器,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在哪里找设备,找哪些部门协助等等。
建立了一套现实可用的制度体系,作业标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流程化、制度化,将企业依赖人的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让企业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运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讲到浪费,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东西掉在地上被扫进垃圾筒或一块很大的材料只用了一小部分,而将其他部分破坏不能用了。这部分固然是浪费,但这只是浪费中很小的一部分,大的浪费包括很多内容,归纳起来有六大类:多做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和不良品、返修的浪费。下面详细说明每种浪费所包含的内容和产生的问题。
1、多做的浪费。多做的浪费包括早做和多做两个部分,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这怎么也是浪费?这做出来的东西不也还可以用吗?其实不然,多做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很可能在以后用不到而变成呆滞料,而且多做出来的产品需要占用多的容器和仓库的空间,需要增加人员搬运和管理库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多做的库存会隐藏大量的未知问题。如果没有库存,有问题马上就会被发现。举个例子,如果车间机器运行状况不稳定,在没有库存的时候,由于必须要做到一定的产出数量,一旦机器停止运行,马上就会影响到其他部门材料或零件的供应,所以机器所在部门就必须想办法保证机器一直处于可运行状态。而如果有库存情况就不一样,如果过去有生产多余的库存存在,即使机器坏了也不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转,所以相关部门也就没有这种意识去维护机器。早做的危害性类似多做,但还有一点早做的危害就是:现在企业大多数都是按订单生产,如果提前将产品或零件做出来,一旦客户订单取消或变更,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浪费已是无法挽回。
2、等待的浪费。等待材料到来、等待零件转移过来和等待机器运转都是浪费。等待的时间企业不会因为员工没做事就不给工资,而且等待的时间越长,就需要招聘更多的工人来完成工作任务,因为订单的交期已定,就那么长时间,其中如果你因为各种等待浪费了时间,就需要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任务。
3、搬运的浪费。搬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材料从进入车间第一个工序做完,直接流向下个工序,中间不需要人力或设备(如叉车等)的运输、搬运。比如工序之间直接用倾斜的管道输送,即不需要人力也不需要机械设备或电力。如果需要搬运,则必须有人力和机械设备,还必须有材料或零件的临时放置区域,这些都是浪费。所以在设计仓库和车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中搬运或转移的距离,以最小距离为优先考虑。这里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现在我们很多的工厂车间都是按功能来设计的,比如冲压车间、机加车间等等,但以工艺流程的观念来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机器设备的放置位置,保证搬运的距离最小,而不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将相同功能的机器放到同一个区域。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零件先要冲压,然后经过磨光等等几个工序,然后还要经过冲压工序,如果按功能设计车间的话,则这个零件要来到冲压车间两次,要比按工艺流程设置机器设备要多搬运很多的距离,因为按工艺流程设置的话,会有冲压机放置在做磨光等工序后面最近的地方。这样基本就不需要搬运了。仓库与仓库之间、仓库内部及仓库与车间之间、临时存放低于仓库之间、临时存放地与车间之间的搬运都属于浪费。所以在设计仓库及仓库中各类物料应摆放在仓库的什么位置,都应考虑搬运的快捷、方便。
4、加工的浪费。很多工厂对产品设计没有明确或精确的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产品或零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就会浪费很多的工时,因为大家都必须符合最低标准才算合格,然后在此基础上附加工时,而附加的工时的多少就是浪费的多少。举个例子,一个五金件,用在某产品的内部,按工序要求只需要在压铸成型后送到毛边车间将边角稍微处理一下就可以了,而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工序的时候却加入了抛光工序,将这个零件磨的漂漂亮亮,这个增加的抛光工序就是浪费,因为它没有给产品带来任何的附加价值,只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产品设计部门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必须有成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思考设计的产品怎样才使工厂能批量生产(如:多设计通用件)、怎样设计员工加工的动作最少、怎样设计才能使产品加工的复杂度减少(以便于提高合格率)。而工程部门在设计生产物料清单(BOM)的时候,得考虑使用何种材料比较经济,包括寻找供应商的复杂程度和运输成本等等。另外生产部门也必须严格按照开发制定的标准去生产,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增加产品的生产要求,当然也不能低于生产标准造成返工。加工的浪费不仅浪费人力工时成本,还会浪费水电气,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2
一、挂钩联企
在深化、完善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企业联络员制度和重点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广泛开展“走进千企,用心服务”大走访活动。各单位均拟定了年度走访企业名单及时间表,各级领导主动带头下沉到辖区一线,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解企业实情,体察企业困难,认真听取企业对工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谋划与企业共渡难关的办法措施。据统计,全系统共挂钩重点企业*户,上半年共走访企业*户(次),为*户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件。*工商局发放“企业经营状态调查表”,开展“千家万户企业经营状态大调查活动”,对全市企业进行摸排;通过建立和完善挂钩联系机制,设立“企业需求情况记录簿”,实行分类收集、定期走访、全程跟踪、整理归纳、及时反馈等五项工作机制。*工商局建立重点企业挂钩联系、走访企业调研、为企解困、纳谏督政、温馨办事等“五项制度”,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帮扶企业。*工商局开展“进企业、查问题、送良方”活动,深入生产车间、现场办公,实地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
二、登记便企
进一步深化落实注册官五项制度、三项机制,建立应用软件平台测评登记质量机制,规范市场主体准入,确保登记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各级窗口规范化建设,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推行即来即办、特事特办,采取现场办公、预约服务、疑难问题会商等方式,全方位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区工商局推出登记审批服务“十个办”原则,出台助企“五项举措”,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代办、特办、长效、信息“五项服务”。*县工商局注册大厅启用“窗口服务电子评价系统”,实行窗口企业注册官服务质量星级动态评定制,接受办事群众评价*次,总满意率达*.*%。*种畜禽养殖发展公司建设是*、*市两级政府重点项目,为确保此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推进,促进企业尽快投产落户,*市工商局将该企业列入重点跟踪服务名单,派专人全程服务,凭*市政府批文为该企业先行办理了“筹建”营业执照。发展造船业是*市经济建设工作重点,为进一步促进造船项目的引进、落地与投产,*市工商局成立“*市工商局促进造船产业项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等辖区工商所均相应成立工作小组,各工商所片(段)长和注册登记人员同造船企业挂钩,配合当地政府做好跟踪服务,对符合主体登记条件但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造船企业实行“先照后证承诺登记制”,让企业先行办理账号开立、税务登记,极大缩短了企业投产周期。为进一步提高登记服务效能,全系统大力推行网上登记、网上预审、网上年检,提高网上业务平台使用率,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截止*月中旬,“网上工商应用平台”数据显示:已有*次企业登陆“网上工商应用平台”提交业务申请,审核办结通过*户,办结率*.*%。
三、政策惠企
认真贯彻落实工商总局支持海西建设“*条”“*条”和省工商局服务企业稳定发展“*条”、“*条”、“*”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全市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分发纸质宣传材料、宣传栏、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开展全方位宣传,让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知晓。*开发区工商局组织*余户回归企业主及外地商家召开主题为“工商政策指导,助推经济发展”的政策解读会,现场解决企业提出的困难。*工商局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上半年,全系统共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次,分发宣传材料*份,举办(座谈会)培训班*场,参加人数*人,接受政策咨询电话*次。二是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上半年,全市各级注册登记部门运用优惠政策引导*家国有企业实行改制;允许*户企业到资期限延长一年;支持*户困难企业存续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实行筹建登记*户;免交*户经营困难的企业年检费。三是大力支持服务域外企业回归发展。把服务域外经济发展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市工商局服务域外回归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条措施,并由市政府批转各地、各部门、各大企业执行。全系统在放宽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品牌战略、创新服务举措、搭建对接平台等五大方面大力鼓励、引导、扶持宁籍域外经济回归发展,成效明显。*区工商局寻求以域外经济带动域内合作的发展模式,建立与开发区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按照事前跟踪、全程、事后回访的原则,对域外回归企业及域外投资者实行定岗、定人负责。*县工商局组织专人到“*商会”召开驻沪企业家座谈会,宣传优惠政策措施,了解企业状况,解答企业家关心的问题;向企业家发放“*工商联系卡”,并依托“*商会”设立全市工商系统首个域外“工商事务联络处”,聘请驻*党委和商会*名干部为联络员,搭建互动平台,为*在外企业的回归发展提供事务服务。*县工商局、*市工商局先后到*、*、*等地考察本地籍企业家在外创业情况,宣传域外企业回归发展各项优惠措施,共商服务企业发展大计。全市上半年共登记设立域外回归企业*户,吸引域外资本*亿余元。
四、品牌强企
全系统围绕“发挥、使用、保护、传承、重点”五个重点环节,立足区域实际,找准品牌带动战略切入点,加大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采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商标品牌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截止*月,全市共有注册商标*件,其中驰名商标总数达到*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件,*省著名商标*件,*市知名商标*件。*市跻身全国“*年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同时,认真贯彻《*省企业知名字号认定和保护办法》,建立完善企业知名字号行政保护机制,全力引导帮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第二批*省企业知名字号认定工作,严格把关,确保企业知名字号质量;建立企业知名字号数据库,指导企业加强字号的管理和运作。全市工商系统的品牌战略工作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赞誉,社会反响强烈,极大地提升工商部门的社会地位。*月*日,市委书记陈荣凯第*次对市工商局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所取得的成效做出批示;*月*日,《*报》以《*品牌建设“开花结果”》为题,大篇幅地报道商标品牌带动战略取得的成效。
五、融资助企
全市工商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股权出资、出质登记,帮助企业扩大资本规模,盘活股权资产,缓解企业信贷融资困难,实现发展壮大,拉动社会投资。为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困发展,各级工商部门依托职能,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踊跃开展企业动产抵押担保融资业务,鼓励设立担保公司,为困难企业提供商业性融资担保。上半年全市共登记注册担保公司*户;办结企业股权出质设立登记*件,出质股权数额*万元。此外,积极推动商标质押贷款和作价出资工作,支持和协助企业依法以驰名、著名商标质押获得贷款。目前,已有*剪刀、*大黄鱼和*白马河调味品等*件商标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正在办理商标质押贷款或作价出资工作。
六、搭台兴企
各级工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帮助企业搭建“企企”、“政企”、“银企”对接平台。一是通过举办企业家座谈会、利用工商红盾网相关信息等形式,推动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促进企业间资源互动与合作。二是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发挥工商、个私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掌握企业反映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性问题,密切政府及相关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市工商局、个私协会与*市团市委共同成立全省首家“共青团*市个私协会委员会暨ybc*服务站”,为青年创业搭建平台,服务站成立以来,已为*名青年成功申报了ybc项目,另有*个项目进入核审阶段。三是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搭建工商、银行、企业、商会四方互动平台,为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企业发展。
七、信息引企
运用信息资源优势,加强统计分析,加强信息指导,为企业提供政策、市场等各类信息,提供投资创业指南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解答各类疑问,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提供参考。*县工商局利用统计分析、政策信息等为县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服务。该县政府*月份公布的*家重点工业企业,就是参考了县工商局提供的企业登记、经营情况等信息而作出的决定。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二元所得税制可转换债券
一、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创新与税收政策对接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之所以出现内部资本市场是由于企业作为资本的使用者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当这种不对称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会通过兼并、分立、重组、投融资等活动的资源配置行为建立其内部资本市场,以满足生产和资源配置的需要。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纳税人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的“跛行”过程中,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内部资本市场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以股票(权)为核心的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合理完善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和制度不仅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2.有利于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与之相伴的金融全球化使资本的跨境流动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问题,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长期分割,国内市场投资成本明显高于海外,这部分成本中税收占了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投资成本较低即税率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这就造成大量资本外流。要使国内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吸引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税收政策是必要的保障。
3.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进入了关键时期,一方面大量外资涌入我国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已经逐步暴露出来。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解决。上市公司的产品创新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活力和新的机遇;信息化、电子网络化及全球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等资本市场的技术创新使其更大规模发展成为可能。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活跃,相关的税收政策却没有跟上,税制的发展明显慢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适时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是促进和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完善优化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现行税收政策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4
一、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等省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确定了目标要求,并给企业一些实质性的帮扶,改革,使他们能够很快恢复生产。区也要利用独有的高校优势、长江沿线优势、古韵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生命力长久、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
二、大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抑制了他们的发展。为破解此道难题,要多措并举,一是办好工商联组织,吸收更多更好的行业加入商会,把互保基金,小额担保贷款更好地落实好。尧化商会是市的五星级商会(今年27家民营小企业解决2650万),它把信用社吸收为会员,经信用社考察认证,再经过商会担保给确实困难的企业小额贷款,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果政府再适当增加一些投入效果就能取得更佳的效果。二是可以考虑股权融资。佳和日化为与国内的一家名牌企业长期合作,把其中的一套洗衣粉喷装置拿出来合资,实现设备技术与资金实力的强强联合,共同经营,长期发展,双赢双利。
三、强化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只有加强管理企业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大型国有企业都有一个企业管理办公室,从劳动纪律,遵章守纪,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质量保证,治安保卫等方面进行管理,为决策者出谋化策。我建议政府可利用高校,党校这块阵地,请企业管理的专家教授,给中小型企业家、私营老板举办短期的学习班和讲座,传授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客户关系等管理知识,大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5
煤炭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涉及安全、资源等多个方面及煤炭、安监、国土资源和工商等多个监管部门,涉及的法律法规很多,国务院还专门了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446号令。现就对煤矿企业的监管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县工商局对煤矿监管的做法
*县是个产煤县,有多个乡镇产煤,原广东梅田矿务局撤走后,所经营的煤矿移给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私营矿和转制矿,情况比较复杂。针对这种状况,*县工商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介入,加强监管,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学习,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煤矿是个敏感、复杂的领域,不掌握与煤炭生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以及与煤矿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就无法实现对煤矿的有效监管。为此,*县工商局积极整理关于煤矿的资料、政策法规,及时组织、指导监管人员进行学习,使每名监管人员都掌握了煤炭管理相关知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了监管人员素质。
(二)深入调查,详细掌握监管资料。在开展对煤矿的监管之前,组织监管人员深入到各个乡镇,走访乡镇分管领导、企业办、安管站,调查了解各个煤矿的股东变化、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不惧狂风暴雨、不怕炎热酷暑,爬山越岭下到每条矿,实地调查情况,与每位矿主进行交谈,直接了解煤矿的生产经营情况,为规范管理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
(三)广泛宣传,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煤矿的投资人较为复杂,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多看重短期效益,对追加投资、投资回报慢、资本积累等规范经营不能理解,投资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煤矿瘫痪。为此,*县工商局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与企业办、安管站加强沟通、协作,通过他们对煤矿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注重与煤矿沟通,通过换位思考,与煤矿业主面对面把问题说清、说透,赢得矿主的理解和支持。
(四)加强协作,提高监管效能。*县工商局非常注重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互通信息,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整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及时对前置手续到期的煤矿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暂扣工商营业执照,确保监管到位,注重日常巡查和年度检验。日常巡点放在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和对有照煤矿的指导规范上;年度检验重点放在查处有照煤矿的违章违法行为上。近年来*县工商局查处了多起煤矿违法案件,没有一件引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二、煤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登记权限问题直接影响监管效能。*县工商局虽然建立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户口,但很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登记权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监管效能。一方面,由于登记权在省工商局,登记需要层层审批,从煤矿准备资料到登记发照,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导致登记注册周期过长,影响有些前置证件的有效性,如果申请登记的资料有不完善的地方,还得几百公里来回跑,不符合便民的原则,也就相对延长了登记期限;煤矿企业的投资人经常发生改变,有时申请变更的资料还在审批中登记事项又发生了改变,不利于煤矿企业的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登记权在省工商局,而直接监管的基层工商局(所),不能及时获取煤矿企业经济户口所需要的登记资料。县级局的权限只能通过远程终端看到营业执照所标明的登记事项,至于直接监管的工商所就只有在监管对象手里的营业执照上才能知道该煤矿企业已经登记注册,不利于及时、有效的监管。
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制约了对煤矿企业的有效监管。有很多情况是在与另一监管对象的沟通中了解到的,使监管显得滞后,影响了对煤矿的有效监管。
煤矿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对煤炭、国土资源、安管部门的职能较为了解,而对把着准入关的工商部门不甚了解,认为只要前置手续齐全了,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有没有都没关系,说明工商部门在政策法律的宣传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
(一)建议下放登记权。煤矿行业的登记管理有五个前置许可,而作为煤矿企业的登记机关,基层工商部门履行的登记是形式审查,工商部门的登记权上收到省局,使形式的东西更加形式。工商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管理重点应放在监管上,从目前的登记体制来说,煤矿企业的登记权应适当下放(如:下放到设区的市工商局),更有利于对煤矿企业的有效监管。
企业交流材料范文6
一、以人为本,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提升企业凝聚力。
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工作对象,就更是如此。人们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问题常常是与其他各种具体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很多员工认识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与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以及保健上、心理心态上遇到的问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应把解决员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前提。要经常关心员工的疾苦,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解决,能办到的事就要积级主动地去解决,即使一时办不到和本职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给职工耐心地讲清道理。要真正以人为本,理解人、关心人,通过理解人关心人来凝聚人。了解其余人中每名员工的所思所想,为其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资源,让员工在个人进步与集体认同中增强与团队共同发展的信心。一个企业如果善于从人性化的角度满足职工的人生需求,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将大大增强。有了这个基础,企业才能经受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基层员工的思想教育效果
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做人的工作离不开沟通,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针对员工队伍群体成分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化,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实际,建立反映民情民意民声的沟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教育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要通过多向沟通,在企业党支部、工会组织与员工之间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沟通桥梁,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变员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首先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反馈系统,强调双向沟通和把沟通制度化。通过宣传企业改革的意义和政策方向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其次基层管理人员要多向员工灌输思想观念转型的意义和方向,多了解员工的想法,及时消除员工疑虑,引导员工和企业改革的思维始终保持一致。最后基层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心声和意见,增加他们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和企业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大家为企业努力工作的激情。总之,有效的沟通是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缺少了沟通,所有对教育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有了良好的沟通,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将更为显著。
三、提高执行思想意识,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时做人的工作,就是用好的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变得日趋活跃,形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面对这种新的工作对象,要审时度势、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企业要让全体员工明确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将其落实到人。在任务分解过程中,充分尊重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参与目标制订并参与任务分解。这有助于将企业目标内化为员工个人目标,让全体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执行意识,将个人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执行文化之中,促使企业目标实现。同时通过任务执行过程中不断的沟通和反馈进行工作指导,辅助以业绩管理和相应的激励手段,以工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执行能力,也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四、发挥模范职工、先进人物、领导骨干的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