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区别;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9]陈沁竹,徐王国,王燕.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0):1013-1017.
医学教育范文2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6]刘隽,赵周彦,舒静.新一轮技术变革中的美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107-114.
医学教育范文3
1.1关于教育对象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理念不仅被广泛认同,而且逐渐变为现实。但是,由于临床医疗工作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实践后必须对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医学教育注定是一个精英教育。因此,成人医学教育是在已经接受过医学相关专业培训之上的一种继续教育,它的全民化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的最大化。
1.2关于教育职能
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的持续发展、差异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服务[1]。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补偿学历教育,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其外延,充实其内涵,面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市场,增添新的职能。一方面满足一线临床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第二学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采用而进行的技能提高培训教育。
1.3关于教育理念
1.3.1终身化学习理念医学教育是教育界最早实现终身化教育的学科,这是因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快速的变迁、经济结构的改变、医学知识的迅速膨胀,一“学”永逸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加之医学教育服务对象和服务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医学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1.3.2实践第一的理念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学科,成人医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的是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实践的过程就是医疗服务的过程;同时医学理论和知识的产生,正是基于不断的实践和实践总结的升华;现代医学已经由经验性学科向着实验性学科逐步发展,其特点就在于医学教育中超过一半的课程都是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2]。因此,对于成人医学教育过程,实践是第一位的。
1.3.3国际化理念医学教育有着很强的国际同一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要求成人医学教育不但能够“走进来”,向先进国家学习医学知识和医学教育经验;还要让国医、民族医“走出去”,产生社会影响,得到国际认同。
1.4关于教育内容
1.4.1注重实用性学习者掌握再多的知识,最终要落实在一个“用”字上,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人医学教育培养的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越来越重视实用性,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1.4.2重视职业道德等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博学至德,明德至善”。医学生走出课堂所从事的健康服务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具有特殊性;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缺乏服务意识。这些都决定了对成人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修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5关于教育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不受时空限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利于扩大教育覆盖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但可以将医学中很多抽象概念和微观机制具体化形象化,还能进行临床操作实体演示,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3]。因此,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必然成为成人医学教育的有效武器。
1.6关于教育成本
据统计,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只是普通教育的1/5,且人才培养过程周期短、学用结合,能产生直接的效益;但是成人医学教育中超过一半的课程是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其相应的投入非常大,故而成人医学教育在教育成本上明显有别于成人教育的其他学科[2]。
2成人医学教育对象特点
2.1成人医学生的学习优势
2.1.1独立完善的自我意识成人医学生个体认知能力比较成熟、智力有充分的发展,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学习,具有极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学习的价值以及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价值;也善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同化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目的地确定与自身的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学习目标、专业以及内容;能积极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并自觉地付诸实施。在学习中他们通常能用批判思维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观点,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1.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人医学生大都经过了中专和专科阶段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学能力。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使其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学习内容。
2.1.3学以致用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的希望补充新知识,有的需要补充知识断层提高层次,有的希望学习新技能或者强化原有技能。明确的目标能够促使其在学习当中表现出高效的行动。
2.1.4以问题为中心的情景学习者成人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由于成人学生在职性的特点,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总是带着问题而来,学习每一门课、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后,都希望解决一些问题,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情境推理,借此对个人经验发生质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阐释。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成人医学生的学习障碍
2.2.1学习时间少成人医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具有多维社会角色,可支配的时间较少。他们为完成学业付出的精力和体力远远超过普通在校学生,这些现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习有效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2.2.2定势思维多年的实践工作,使得成人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形成了某些模式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固定程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思维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但是,临床工作中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判断、不规范操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下来,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在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短时间内难以修正。
2.2.3学习主动性不够一方面,成人医学生的生源渠道众多,从事的专业不同、当前所学对日后工作的意义不同,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存在多元化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落后,教学内容的部分重复、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教学热情降低等挫伤学生的求知热情;加之社会的不公平竞争、歧视带来的就业压力给成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部分学生是迫于晋升职称的需要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校学习。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混文凭的思想浓厚。
2.2.4学生个体差异大成人医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验背景不同,实践差距很大;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层次不齐;年龄跨度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各有不同。这种现状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2.5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成人医学生通常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不够,离开学校时间较长,以前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有所淡忘。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突出“三基”,加强系统化的理论教育。
2.2.6人文素质欠缺成人医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技术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知识面专深但广博欠佳,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他们强调自我成才,追求自我奋斗,对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比较淡漠,在公共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医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医学教育;实践改革;探讨
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最终目的。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医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授课时间。比如我国很多医科大学建设了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将医学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进行结合,并相应配备了高技术的设备和计算机培训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下将医学操作和人体模型进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发展对医学生培训的需求。
1现阶段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学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投入却没有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在扩招的影响下,加剧了学生人数增加与投入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医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医学实践教学对提升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扩招的情况下,医学教育面临师资力量、教学经费不足、教学场所不够等困境,使得医院的实践教学变得困难,情况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无法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医学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大量诊疗工作的医师,只要这样才能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但在实际的医学教育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处理病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差。第二,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能相应增加,无法取得优质的教学质量。由于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以及部分经济利益的驱动,几乎每个大学都在扩招。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没有相应增加,而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是下降的,能力参差不齐。扩招后的医学院校,由于在办学资金、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上存在限制,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小班式教学,而更多的是采用大班式的理论教学。大班理论教学效果自然不如小班教学。人数的增加与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加之教学效果下降自然影响最终毕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第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实践条件受限,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都是大型医院,恰恰也是病人最多的医院,往往是一床难求,临床工作的医师往往超负荷工作,在指导临床实践的实习生的时间和精力上都受到严重影响,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自然受到影响。伴随社会发展,医疗环境发生了变化,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传统的和患者面对面的实践教学面临挑战,更多病人不愿意让学生动手检查和进行一些医学处置。所以,学生实践能力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扩招,最终在临床上实践的学生人数多,导致每个实践学生管理病人的数量减少,所见疾病种类也减少。
2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医学院校既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期他们去探索未知的许多医学难题。也要培养更多实用型医技人才,大量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他们去充实力量,大量的患者需要医师去诊断和治疗,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根本。因此,要因人制宜地制定培养方案,不搞一刀切。
2.2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可以增加教师的数量,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硬件设施,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更多小班教学,增加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压缩临床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临床课程理论教学属于被动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喜欢实践性强的内容,喜欢更接近临床病人的内容。因此,增加临床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等于提前进入临床实践。对影像专业核医学课程,我们的改革就是将20学时的理论学时压缩成14学时,实践学时由2学时增加到8学时。改革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将每次的作业、课堂纪律、考勤、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后作为本学期最终成绩。经过这些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自律性加强,学习效果越来越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4加强实验技能中心和附属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对实践过程进行严格规范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根本,实验技能中心和附属医院就是虚拟实践和真实实践的两个平台。医学院校要从意识上重视医学实践的发展,为医学实践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实行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另外,有关人员还要加强对医学实践教学模拟软件的开发,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医学教育实践中。还要加强对医学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医学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医学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医学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建立,要重点突出模拟教学的地位,形成医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医学实践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教育实践的过程进行优化。[1]
2.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管控
针对原有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问题,医学教学对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实验考核、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消耗的管理。在实践课环节,要更多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医学问题。在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控方面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制定适合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医学考试内容进行设计,建立一种不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实验综合性、创新性的关注。第二,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管理。在实践教学中要按照严格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学,特别是注意对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2]第三,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首先,要健全实验课的考核评定方法,将学生对实验课全过程的记录作为对其最终考核的标准之一。其次,建立实验听课制度,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最后,定期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调查,进而了解最新的实验教学状况。
3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医学院的扩招以及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医学教育改革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医学高级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如何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需要各个医学院校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李彬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范文5
1精准医学现状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并于当月30日宣布启动该计划。我国政府也启动了相关的规划部署,如: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决定在2030年之前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此项研究;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又组织召开了精准医学专家研讨会,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目标及重点内容。目前,精准医学的实施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领域,且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肺癌、乳腺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精准医学的癌症研究也有很多阻力,如难以解释的耐药性、肿瘤组织的时空异质性、疗效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肿瘤复发因素的复杂性等[4],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对精准医学理念普遍缺乏深刻了解[4],医学教育中加强精准医学理念的传播成为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现行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尚未涉及精准医学的专门课程,理论教学中,授课老师应结合本专业课程,积极传播精准医学理念;临床实践教学中,适时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促进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医学教育措施
2.1改革教育格局,优化教育体系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由此导致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侧重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理等基础医学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临床医学的培养。精准医学本质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因此,精准医疗体系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还涉及如何采用测序、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分析疾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如何根据疾病的分子分型针对性地选择靶向药物;如何利用多维数据去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显然,传统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在精准医学体系下,医学生培养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外,还应加强对化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交叉领域的培养,建立适合精准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2.2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团队精神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精准医学依然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而且其对科学证据的要求更全面、更深入,因此,可以说精准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升华。但精准医学关注的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本人,其核心理念是“个体化”,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尽可能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定制出针对患者个体的一套诊疗方案[5]。基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各个学科的专业局限性,单独一个学科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疾病复杂的病理现象,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未来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因此,精准医学的突破性进展不单单依靠医学内部多学科的交叉,亦有赖于医学与生物学、工学等学科的结合。基于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医学教育必须让每位医学生、医务人员认识到精准医学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医学发展领域,提倡团队作战精神,培养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打破技术壁垒,融合多元数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3加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精准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疾病防控体系研发:积极开发前瞻性的、探索性的疾病预防体系,建立个体化疾病预防模式,以期达到治病于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目标。②分子诊断体系的完善:分子诊断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基石,其研究内容涉及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个层面,研究目标旨在发现在临床诊疗过程能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如:一些与疾病关联性、特异性强的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控;一些与药物疗效密相关的标志物,可以作为指导个体化用药的参考和依据;一些反映疾病预后的标志物,可用于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预测。③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包括研发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MRI、CT、超声等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以实现微创或无创的精准诊断。④临床精准医疗研究:精准医疗的核心即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以患者分子诊断结果、个人全面信息、影像学以及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开展回顾性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全面评估精准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和不足,作为开展精准治疗的循证医学依据[6]。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信息学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亦有赖于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等生物医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教育中除了让广大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意识到精准医学的战略地位外,更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精准医学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整个精准诊疗体系的各个环节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生及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各大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加大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建设,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3结语
精准医学将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使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及后续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指南和规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科研环境的支撑都提出了新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理念传输,优化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培养,灌输团队精神,激发科研和创新意识,深化精准医学人才的培育,以期促进我国精准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PE.DavidSackettandthebirthof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2015,350(3):2382~2383.
[2]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3(3):123~128.
[3]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hopes.Nature.2015,517(7536):540.
[4]CollinsFS,VarmusH.Anewinitiativeonprecisionmedicine.NEnglJMed,2015,372(9):793~795.
[5]李雷,郎景和.精准医学[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4):365~376.
医学教育范文6
一、海上急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6年以来,我校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STCW公约中关于海员培训的有关要求,开始对船员及海上专业的学生进行“四小证”培训,即《海上求生》、《救生艇筏操纵》、《船舶消防》、《海上急救》四个方面的培训。我校医院每学期派两名医生担任海上急救课程教学任务.每期培训班授课l周,共24学时,讲解24种病症的急救方法和治疗方法。海上急救课程教学,一方面因为内容多、课时少,而且多数受培训者所掌握的医疗常识不多或不重视此课,所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好,记忆不牢,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使得船员上船工作以后遇到病人或受到意外伤害时惊慌失措,不能正确处理,甚至于重症病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加重病情,造成人员伤亡;或把普通病症误认为很重,因而惊慌失措,甚至为送这样的病人就医而改变航线,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十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没变,而航海业已迅速发展,STCW公约对航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实际技能要求。海上急救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同时笔者在担任船医工作时也感到,我校海上急救课教学只局限于病后急救、治疗,实际上,这门课程属于航海医学教育范畴,一切同海上作业有关的医学内容都应包括在内,特别是预防疾病、预防杀虫剂中毒、必要的医疗设备的使用、疾病治疗的处置方法等等。
笔者于1992年至1993年在本校远洋教学实习船“郑和轮”上任船医,船上有船员约3。名,实习学生约80名,每个航次都有数量不等,轻重不同的病人。病例1:薛XX,男,21岁,轮机系90级实习生。在厨房帮厨工作时因船体摇晃,热米粥将后背烫伤。该学生被烫伤后仍然穿着烫伤时穿的衣服,经过两层楼梯,从船尾跑到船头的医务室来求医。由于从厨房到医务室需要将近1分钟的时间,患者到达医务室时,烫伤部位已经有水泡形成,烫伤面积约有2%,形成二度烧伤。给予冷水疗法治疗20分钟,涂烫伤膏包扎后,送回学生舱室休息。以后每天换药,30天后复查,创面基本痊愈,但留下明显褐色鹿痕。
病例2:李XX,男,26岁,船上轮机员。一次扫舱时,右手被铁丝划伤,手背部可见横形伤口约2.。厘米,静脉被割破,受伤后血流不止,该船员立即用口罩带当作止血带,绑扎在腕部,用口罩包住伤口,但仍然流血不止。当让患者平卧床上时,发现口罩带绑扎较松,所以立即剪掉腕部的口罩带,抬高伤肢后,出血明显减少,用纱布按压伤口2分钟后流血止住。
病例3:王XX,男,49岁,机匠。工作劳累后心前区疼痛,心悸、心慌伴有出冷汗、头晕症状。查体见意识清楚,面色苍白,血压90/6ommHg,脉博细弱、不规则,伴有早搏。因船上没有心电图机,不能立刻确定是否为心肌梗塞,所以只好先按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口服冠心舒合丸,但心前区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然后肌肉注射杜冷丁并吸氧,观察半小时后无好转,因而考虑病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通过与陆地联络,在患者发病两小时后,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请日本救生艇送到当地医院抢救治疗。
从病例1可以看出,船员对海上急救课上讲过的烫伤治疗方法掌握不熟,没能在烫伤时立刻应用冷水疗法处理创面,缩短烫伤时热作用的时间。像冷水疗法这样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海上急救课上已经学过,但船员在受伤时却不能及时应用,这样的病例在船上屡见不鲜。
病例2说明了在发生外伤,伤口出血较多时,没有正确使用止血带,而且绑扎止血带的位置和力量也不对。尤其是力量太小,只能阻止静脉血流(血液回流受阻),而不能止住动脉血流(因为动脉血可以通过)。这样绑扎止血带,只能使伤口出血加快。伤员登梯活动时使出血明显,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用静脉输液时使用的那种止血带进行止血,就会使伤口出血加快,去掉这样的止血带,伤口出血就会立刻减少。像这样误用止血带使有的患者加重了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病例3提示,船上如果有急性心脏病病人,就是非常严重和紧急的病症。应该密切观查,细心治疗并且尽快作出明确诊断,因为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但是,不典型心肌梗塞病人的诊断容易同心绞痛病人的诊断相混淆,难以确切诊断。如果不是心肌梗塞,在国外把病人由船上送到陆地治疗,费用很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果病人真是心肌梗塞,而又不能确诊,并把病人继续留在船上,治疗就很困难,而且有误诊的可能,那将是很危险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教学实习船上死于“心脏病”的就有3人。
二、对航海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
我校是航海家的摇篮,是培养跨世纪航海人才的基地。远洋船舶就象一块浮动的国土,来往于世界各地,工作环境特殊。船上的人员组成一个整体,每名船员都必须能够独挡一面。这个特殊的环境对船员的政治、业务、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很高,需要船员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涉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应变能力外,还要有临危不惧、顽强拼搏、坚定果敢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和航海医学知识及技能。因此,航海教育面向21世纪,要培养高质量的未来船员,航海医学教育是航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海上急救课程的教学如果仍然沿袭已有的模式.势必影响航海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改革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首先,为了保证全体船员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每名船员应该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和医疗技术,特别是外派船上不设船医,船员掌握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就更为重要.例如,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以及肌肉注射等医疗技术。如果船员能够掌握静脉输液技术,治疗疾病就会更加有效.静脉输液是船员在船舶航行中患病时使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应可以考虑在授课中增加静脉输液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如果每个本科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将来在外派船上担任二副兼船医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减少很多麻烦,这对治疗疾病、保障船员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我校两条教学实习船均为老龄船舶,船上人多,生活区面积、活动空间都很有限,每个航次人数几乎都在100人以上,生活与卫生条件较差。夏季经常没有空调,需要敞开门窗防暑,防蚊蝇设施简陋。因此,蚊蝇滋生于船上,特别在厨房和餐厅,蚊蝇更多,必须经常在厨房、餐厅及船员的生活区投放杀虫剂,这无疑会给船员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严重者可以产生蓄积中毒,特别是对长年在船上工作的船员影响更大.所以教学中应该增加杀虫剂中毒防护内容及加强对防毒重要性认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