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证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范文1

胃癌治疗的转变

根据过去临床和基础医学的研究,医学界总结出了对癌症治疗的一种模式或做法,先手术,后放疗、化疗以及现在采用的新方法――免疫疗法。而且,医学界认为,肿瘤能开刀的,首选开刀。这就如同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等把周围的小土块清理掉一样,是卓有成效的治疗模式,学术上称为“去肿瘤负荷手术”。

但是,在国内外一些专家看来,这种治疗模式已经落伍,至少是对晚期癌症病人不能按这套模式来治疗。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的胃癌诊治与研究专家朱正纲提出,不能对晚期胃癌病人开刀,因为晚期病人开刀后没多久就会复发,生存期很短。相反,要采取另一种方法,先化疗,后手术。

这种新的治疗观念和做法是国外近几年提出来的,称为“转化治疗”,是在一些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新的癌症治疗方法颠覆了传统的肿瘤治疗观念,即先“转化”肿瘤,把大肿瘤转成小肿瘤,把晚期肿瘤转化到中期、甚至早期,然后再手术切除,甚至达到根治的结果。

手术前的肿瘤转化方式是化疗,即“术前新辅助腹腔与全身联合化疗”(NIPS),瑞金医院试用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有一年多,结果令人吃惊:原本大面积扩散的肿瘤细胞不见了,腹水不见了,拳头大小的肿瘤缩小到豆粒大小……一批晚期患者在几个疗程的术前新辅助腹腔与全身联合化疗治疗后,再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存活至今。此前,医生对他们的生存期预判仅为3~6个月。

基于这样的结果,朱正纲认为开刀没用,还会起反作用。而且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大医院的一些医生也在转变观念,不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但是,有些医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朱正纲则认为,明明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但太多医生不了解或不敢尝试,让一些患者牺牲在“未进步”的医生手里。

为什么朱正纲等医生深信对晚期癌症先化疗再手术的治疗方式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因为这是近年来国外医生在临床上进行循证医疗所得出的结果,是有科学依据的。

循证医学与治病救人

很多疾病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即花钱少,疗效显著,康复时间缩短和病人的预后较好(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和较有质量的生活),显然,上述晚期胃癌的新疗法就是获得了证据才提出的,这就要引入一个现代医学的观念――循证医学(医疗)。

循证医学(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称证据医学,指的是医疗决策(即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及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做出,同时也重视结合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

循证医学是1996年由英国牛津大学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国家卫生服务部(NHS)循证医学中心临床流行病学教授、流行病学家萨基特提出的,其代表专著就是《怎样实践和教授循证医学》。

萨基特在2000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再次把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对病人的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概念、两个金标准证据、三个基本要素、四个基本步骤和五级证据梯度。

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医生治病要讲证据和依靠证据,而证据来源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相关最新而且可靠的文献信息,这是相对于个人经验的外部证据。

不过,证据有真有假,所以需要有可靠的或者是重要的证据,也就是两个金标准证据。一是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SR),即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二是单个样本(病例)量是足够大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两者是证明某种诊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可靠证据。

三个基本要素是指,临床医生对待不同的患者要依靠三个基本要素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即收集到的最新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其意愿。

四个基本步骤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证据,对收集到的最新、最全面的证据进行评价,然后应用确认为最好的证据并进行再评价。

五级证据梯度是指,将研究证据按质量、可靠度分为五级,证据程度依次降低。一级为所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二级为单个样本量足够大的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三级为非随机的对照研究,四级为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为专家意见。

萨基特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首先考虑使用一、二两级金标准证据,在没有金标准证据的情况下可依次使用其他级别的证据,专家意见可信度最低。

按照上述循证医疗的理念,晚期胃癌或其他晚期癌症的治疗从先手术再化疗到先化疗再手术的治疗方式的转变应当有证据,按瑞金医院的证据来看,现在应用术前新辅助腹腔与全身联合化疗方法已治疗30多例晚期胃癌病例,手术转化成功率达到70%,其中RO切除(相当于肿瘤彻底切除)达到77.8%。转化治疗后,患者生存期都已达到一年以上,生活质量也都不错。

显然,按照循证医疗的两个金标准,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即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和单个样本(病例)量是足够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看,仅仅是第二条金标准――单个病例样本要足够大,瑞金医院的证据也显得分量不足,只有30多例。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证明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对病人更大的益处。

不过,国外对此提供了较多的一、二两级金标准证据。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治疗标准

要治好病人,还需要遵循医学专业协会、权威的国家医学研究中心或权威的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治疗指南,这些治疗指南也是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

同样以胃癌的治疗为例,可以通过三个胃癌治疗指南来理解医生的治疗是在遵循什么样的科学标准进行治疗,一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第3版,二是《美国国家癌症中心(NCI)胃癌治疗指南》(2011最新版)和中国卫生部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最新版)。这些指南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一、二两级金标准证据基础上的。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是由世界上25个著名的癌症中心(包括美国的国家癌症中心)组成的一个非营利联盟组织,每年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由于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和遵循。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胃癌临床实践指南》(简称NCCN指南)更新内容主要通过医学生命科学数据库检索2013年6月27日至2014年6月27日收录的关于人类胃癌的英文文献,从检索结果中选择Ⅱ期、Ⅲ期、Ⅳ期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随机对照试验、荟萃(Meta)分析、系统综述等文献,为临床医生诊治胃癌提供指南。

“NCCN指南”提出,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前应用CT扫描(胸部、腹部和盆腔)对病变范围进行临床分期,可联合或不联合内镜超声检查。手术的首要目的是达到切缘阴性的完全切除(R0切除),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有足够切缘(≥4厘米)。远端胃癌首选胃次全切除术,这种手术治疗的预后与全胃切除术相似,但并发症显著减少。

显然,“NCCN指南”推荐的是对早期胃癌进行手术治疗,同时“NCCN指南”又提出了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包括,进展期胃癌(指癌组织浸润到黏膜下层以下的胃癌,即中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的总称,又称中晚期胃癌)、局部复发或存在远处转移的病人,同时把旧版指南中姑息性治疗方案中的化学治疗改为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包含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等一系列治疗。也就是说,中晚期胃癌即便考虑手术切除,也要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现在上海瑞金医院的做法也可能是参考和接受这一指南进行的。

另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新版指南重点突出了个体化治疗和系统化治疗的模式,提出应尊重病人的选择,对“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更名为不适合外科手术的病人,这就包含了“不能耐受手术病人和能耐受手术但不愿手术病人”两类。这也使胃癌的临床治疗更人性化,也更充分尊重病人个人的意愿,体现了个性化的治疗。

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指南

美国国家癌症中心胃癌治疗指南也为医生治疗胃癌提出了指南或参考意见,并且对于各期胃癌的治疗有比较具体的意见。

0期胃癌:该期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在日本该期肿瘤诊断率较高,而且预后很好,根治性手术后超过90%的病人可以生存5年,美国的一个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Ⅰ期胃癌:由于该期胃周围区域淋巴结可能有累及,该期病变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至少包括胃大、小弯侧胃周淋巴结。如果病变未侵犯到贲门或者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胃,推荐进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D1),已证明该术式和全胃切除术有同样的根治效果,而且手术死亡率较低。当病变侵及贲门时,推荐进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D1)或全胃切除(包括足够长度的食管,D1);如果病变弥漫地侵及整个胃,则必须行全胃切除术。

对于有区域淋巴结转移(T1M0)或者病变侵及肌层者(T2N0)推荐术后行联合放化疗的辅助治疗。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证明,术后进行放化疗联合的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5年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效果尚待明确。

归纳起来,Ⅰ期胃癌的标准治疗选择有两种。一是适当的手术方案: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不推荐进行常规脾切除。二是淋巴结转移或有肌层侵犯的病人进行术后放化疗联合的辅助治疗。

Ⅱ期胃癌:如果病变未侵犯到贲门或者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胃,推荐进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D1),当病变侵及贲门时,推荐进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D1);如果病变弥漫地侵及整个胃,则必须进行全胃切除术(D1)。无证据证明扩大的区域淋巴结清扫(D2)能改善患者预后,相反在某些试验中该术式增加了手术死亡率。

此外,对Ⅱ期胃癌患者都推荐术后进行放化疗联合辅助治疗,INT-0116试验已经证明Ⅱ 期患者术后放化疗联合的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不但能减少复发率,而且能提高生存期。INT-0116试验是由著名的北美胃癌治疗协作试验组进行的试验,针对胃癌根治术后同期放化疗获益情况进行研究。

此外,欧洲研究人员评价了手术期间的化学治疗的作用,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单纯手术组,一组在手术前后各接受3个疗程的化疗,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手术期间化疗组具有明显生存优势,5年生存率由23%提高到36.3%。

显然,瑞金医院的“术前新辅助腹腔与全身联合化疗”也符合美国国家癌症中心胃癌治疗指南的标准。

中国的胃癌治疗规范

中国卫生部同样了胃癌诊治的指南,即《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简称“中国规范”)。

“中国规范”首先提出了胃癌的总体治疗原则,即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原则,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A为主动免疫,P为被动免疫,I即个体化)等治疗手段,以求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胃癌并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中国胃癌诊疗规范”详细规定了手术治疗的原则和适应症,认为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应当力争根治性切除。胃癌根治性手术包括早期胃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ESD)、D0切除术和D1切除术等,还有部分进展期胃癌手术(D2)及扩大手术(D2+)。胃癌姑息性手术包括胃癌姑息性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外科手术应当完整切除原发病灶,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对呈局限性生长的胃癌,切缘距病灶应当至少3厘米;对呈浸润性生长的胃癌,切缘距病灶应当超过5厘米。邻近食道及十二指肠的胃癌,应当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必要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保证切缘无癌残留。

腹腔镜是发展较快的微创手术技术,在胃癌的应用应当选择Ⅰ期患者为宜。另外,“中国规范”提出,D2根治术是胃癌的标准术式,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肌层或以上),或伴有淋巴结转移但尚未侵犯邻近脏器的,均应当行标准手术(D2根治术)。

姑息性手术仅适用于有远处转移或肿瘤侵犯重要脏器无法切除而同时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情况者。姑息性手术以解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此外,不适合进行胃癌根治术(根治性手术禁忌症)的病人包括,全身状况无法耐受手术;局部浸润广泛无法完整切除;已有远处转移的确切证据,包括远处淋巴结转移、腹膜广泛播散、肝脏3个以上转移灶等情况;存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明显缺陷、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无法耐受手术者。

根据以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美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卫生部的胃癌诊治指南,胃癌应采用综合治疗原则,并且要个体化,手术治疗适用于0期胃癌、Ⅰ期和Ⅱ期胃癌,换句话说,手术适用于早期、进展期胃癌,并且有选择性,辅之以化疗手段,对于全身转移的晚期胃癌以及身体状况无法耐受的病人不宜进行手术。

循证医学范文2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临床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 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尊重病人的选择,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集成后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正是循证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证据,批判吸收,持续学习,符合当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加上当前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了条件,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1.2 循证医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医学教育体系,教会学生如何查证用证,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终生教育观。用传统经验教学培养的医学生虽然掌握基本理论较好,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在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证医学教学法和经验医学教学法的。学习实践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利用当达的互联网资源广泛收集信息。

2 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但现实中,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2 对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某些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

2.3 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3 讨论

循证医学教学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学习,培养的医学生存在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循证医学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开设循证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将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使医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找最佳的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运用证据并后效评价循证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总之,临床医学本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传播循证医学理念并结合学校或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丽芬,邓芬,陈阳美.临床实习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重庆医学,2008,37(10):1124-1131.

循证医学范文3

[关键词] 循证医学;医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31-01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 medicine, 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方法论――循证医学,已成为21世纪新的临床医学模式,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循证医学的发展也对医院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任务,医学图书馆作为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提供者之一,迫切需要参与到循证医学工作中,并主动为临床医师提

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服务。

1 循证医学实践与医学图书馆的关系

循证医学实践过程可归纳为“五部曲”:①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②检索有关医学文献;③严格评价文献;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⑤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循证医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浩瀚的信息和文献海洋中筛选出针对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临床问题的最恰当和最优的证据。循证医学的主体是临床医务人员,而文献检索是循证医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此可见,循证医学实践与医学图书馆工作息息相关。

2 医学图书馆参与循证医学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

循证医学强调所有医疗活动都应以科学证据为基础,要求临床医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及传统技能的基础上,能准确认识患者所面临的问题,了解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采用先进的手段进行高效检索,选择最佳有关研究成果,并运用循证医学原理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对于每天忙碌于临床工作的医师来说,从浩如烟海、无限无序的医学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可遵循的最佳证据,显然是勉为其难,因此,急需一个专业机构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医学图书馆是医院的信息中心,担负着医学信息服务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医学文献检索服务,另外,医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网络资源和专业的文献检索人员,所以,无论是在文献检索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上,还是在时间上,医学图书馆都具有临床医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医学图书馆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2.2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循证医学环境下,信息质量服务是医学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医学图书馆的主要目标和服务宗旨,所以,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馆员参与循证医学实践,使医学图书馆馆员以“信息咨询员、网络导航员”的角色立足于社会。循证医学给医学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医学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将一扫过去的那种只是书刊借阅场所的旧形象,成为医学临床学证据中心的全新形象,成为医学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3 循证医学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3.1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专业知识是一个医学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基础,开展优质服务的前提,当前医学信息工作者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医学知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公共外语、图书情报外语及医学专业外语知识;医学信息相关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2学习和宣传循证医学知识

医院图书馆员应率先学习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循证医学的一般知识,参与循证医学的各项培训,为达到共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目的,可在医院主办的内部刊物中开辟循证医学专栏,及时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培训班信息,使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受到不同层次的培训,掌握循证医学资源库如Cochrane等的信息检索技能。

3.3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为使临床医疗工作者使用到最好的医疗证据,图书馆员应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各种数据分析与检索等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鉴别、筛选、评价与合成,全面、快速、准确地找到临床医师所需的有用证据。

总之,循证医学要求医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树立终身教育观,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素馨.循证医学,医学图书馆准备好了吗?[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3):202-204.

[2]周祖文,循证医学与医学信息服务的几个问题[J].医学信息,2006,19(5):990-991.

[3]温耀刚.浅谈医学图书馆在循证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4):127,158.

[4]李珏,等.循证医学与电子信息资源[J].华西医学,2002,17(4):447-449.

[5]王家良,等.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李虹,胡善文.医院图书馆与循证医学[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10(5):9.

循证医学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循证医学范文5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经验医学,EBM是在重视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对研究证据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个体情况,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指导临床实践;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EBM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求索者,充分发挥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的意义

2.1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EBM最早就是指循证临床实践,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现代EBM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1999年)中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EBM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EBM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3]。

2.2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循证医疗实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全面检索已有文献,并严格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最终作出正确临床决策。EBM教育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王琰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较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证医学的意义,就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循证医疗实践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EBM开创性的思维理念,掌握医学实践中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应用EBM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认同怀疑态度和客观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课程时间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学[4]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学习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不错,在住院医生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应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对临床医学生进行EBM教育。

3.2.1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应尽早开设此课程,介绍EBM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EBM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打下基础。3.2.2临床前期的医学生,应教会他们必备的开展循证医疗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进展,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利用医学研究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3.2.3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及大查房是医学实习生接受临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基本方法为: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形成结论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及讨论,以及对问题认识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评估和概括总结。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自主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励的开放式学习,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协作,师生共同探讨的交互式学习,对问题理解深刻透彻,对知识掌握清晰牢固。

3.3课程教材选取

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们对我国高校EBM教育教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不同阶段,选用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充分吸纳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选用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材。

3.4课程教学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案例教学以针对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

循证医学范文6

甲流病毒传染性最强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威力最大。甲型流感病毒往往导致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甚至是全球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则相对温和一些,常常是局部流行,比如学校规模的“单位内流行”,不会引起大规模流行;丙型流感病毒最温和,常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和免疫力差的成年人,一般不会引起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的威力为何如此之大呢?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它,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6个亚型,从H1到H16,N可分为9个亚型,从N1到N9,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他亚型主要侵袭禽类和动物,被称为禽流感,但自1997年后,H5N1、H9N2等一些亚型的毒株也侵袭了人类,导致禽流感在人群流行。甲型流感传染性极强主要是因为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会发生一种叫做“移变”的变异,“移变”的结果是病毒发生抗原性突变,导致一种新的病毒“亚型”出现,人体内几乎没有抵御新生亚型病毒的抗体,因此“移变”往往会导致甲型流感的全球性大暴发。此外,甲流病毒还经常会发生一种幅度比较小的、只发生于病毒表面抗原内部的变异——“飘变”,病毒通过这种细微的变化伪装自己,从而能达到躲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目的而侵袭人类,因此甲流病毒的毒株年年不同。

中药可广谱抗击病毒

在这流感高发的时节,如何选择药物有效防治流感呢?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中医中药在对抗流感病毒、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连花清瘟胶囊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例。国内多家权威机构对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该药具有良好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对甲型H1N1、H3N2、H5N1、H9N2流感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杀灭作用,其强大的抗病毒作用可迅速消除流感引起的怕冷、发烧、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在预防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研究中,连花清瘟胶囊对病毒的活性和增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抗病毒药利巴韦林。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还发现连花清瘟胶囊能穿透细菌生物膜,有效抑制多种细菌,有利于治疗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引发的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合并炎症、间质性肺炎等各种肺部炎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牵头,北京佑安医院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还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为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的良好疗效,多次被国家权威机构推荐为各种流感的治疗用药,比如,被国家卫生部列入《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8版修订版)》、《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版)》的推荐用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2012年乙型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推荐用药等等,成为近年来我国应对多个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药物。

循证医学给出最佳答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暴发时,连花清瘟胶囊的良好疗效得到了国内医学专家的广泛认可,为进一步证明连花清瘟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发人员启动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循证医学研究。在当时来讲,能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中成药可谓凤毛麟角,可以说,连花清瘟胶囊的此次研究开创了抗流感中成药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