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电力拖动;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6-02
一、前言
最近,我们对河源高新区的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电器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带来很大影响。以传统学科职业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电力拖动》课程改革,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现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电力拖动》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学习电气控制的常用电器元件、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及常见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使学生具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检测、排除、维修维护综合职业能力。原来《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验证分开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中职学生的技能优势不能凸显,很难适应企业就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通过参加职业教育专家张治忠教授行动导向教学培训班的学习以及与企业行业的专家座谈,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具体。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教师上课可以只讲理论,不动手操作安装。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如将教学目标改为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安装线路,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三)教学方法简单。没有针对《电力拖动》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没有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中职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薄弱,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上理论课。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应该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安装,形成作品进行展示。
(四)考试内容不合理。按照传统教学,侧重理论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成绩不理想。应该以操作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对学生安装作品的工艺、通电试车是否成功、故障能否排除进行考核,能够突出学生的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尝试。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电力拖动》课程的特点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和探索。
(一)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明确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电力拖动》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1、识别、选择、检测、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2、绘制、识读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图;3、安装、检测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4、分析、排除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故障;5、分析、排除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
(二)以行动导向教学指导,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常用控制线路安装、检测、分析、排除故障为切入点,确定《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五个项目,分别为:1、识别、选择、检测、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2、安装、检测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3、安装、检测双速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4、分析、排除常用电气控制线路故障;5、分析、排除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中,以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导入:让学生在车床实训室自己动手操作车床正反转,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教师引导,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正反转控制。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布置任务:安装、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采用分组教学,通过任务单,让每组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教材,绘制正反转控制电路线路图,每组学生尝试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工作原理,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识读电路图、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形成团队意识;(3)实施步骤:让学生观察实物作品,清楚接线工艺,与教师示范工艺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样接线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检测、安装元器件、安装线路,安装完成后用万用表检测线路板,通电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4)作品展示、评价:让每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并讲解,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相互评分,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确定最终成绩;(5)学生总结反思:指导学生写实训心得,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创设工作情境,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分组动手操作训练,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学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电力拖动》课程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通过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要参加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排除线路故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排除线路故障的任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短路、断路故障现象,从而知道故障点在哪里,让学生掌握方法,进行反复训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气原理图;识读;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6-02
一、课程性质
《电气原理图识读》课程为电力工程类专业的专业领域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对各种电气工程图的读图方法、步骤及技巧,学会对各类电气工程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具备对部分图纸的初步设计能力。由于在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故学好本课程能为今后其他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电气运行值班员、电气自动化调试工、电气安装工、电气设计员、电气工程监理员等。
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将 “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对电气工程图纸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电气识图中的知识分解到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分析评价和初步设计中。
二、实施过程
《电气原理图识读》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资讯: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资讯环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同事也会辅助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带领学生去模拟电站模拟屏观看电气主接线图,并把模拟电站的图纸给学生识读,然后对照图纸去查看接线和各种元件,这样就比较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我们也会辅助其他的电气图,让学生讨论完成。
(二)决策与计划:拟定项目实施方案
每个项目都有一节读图练习,并配有读图分析报告格式(附评价标准),分析报告格式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决策与计划环节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分组拟定实施方案,教师从旁引导。
(三)实施:按照任务要求完成项目
制定实施方案以后,各任务小组根据相关资料完成项目的读图并分析。
(四)检查与评估: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提高
学生填写读图报告,讲授任务完成过程,各小组之间互评。老师和就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价,并就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附表见107页)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训场地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模拟电站图纸册少、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安排在时间上非常紧凑,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加深理解。我们正在努力解决这种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电厂或是变电所的实际图纸来进行分析。
(二)有些图纸只能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电气原理图的识读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图纸的分析只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完成,教师会定时检查与讲解。
(三)部分同学积极主动性不够好
有些同学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好,教师只能加强督促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一项目电气原理图的识读。
(四)教学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电气原理图识读》任课教师大都是校内专任教师,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多让教师去现场参观学习。“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电气原理图识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从传统的注重理论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芳,李家坤.电气原理图识读[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3
(一)依据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确立课程目标
根据调研分析,明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范围有三个专门化方向,分别是工业电气控制技术专门化、工业企业变配电技术专门化和电梯电气技术专门化。通过开展企业专题调研,确定这三个专门化方向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针对典型职业活动的职业特征,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八个方面对职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依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描述,将职业必备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确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的目标要求: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识读简单电路图和电气装配图;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和检测常用电路元器件;能处理电路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具有资料查阅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意识。
(二)依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电工实训室的认识与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单相交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三相交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上述四部分中的每项训练都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
(三)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考核标准
根据《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依据典型职业活动的要求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考核标准:正确识读简单电路图和电气装配图;正确计算电路的基本物理量;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正确调试常用电工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会依据电路图正确接线和检查线路,能正确分析和排除线路中的简单故障;会调试测量电路,正确测量电压、电流和元件参数;按要求独立写出实验实训报告,正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实训结果,得出结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爱护实验实训设备;工作现场达到5S标准。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与编排学习单元
1.设计思路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依据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课程性质,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
2.载体的选择
载体的选择应该能承载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学习单元设计时,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三个载体,即MF-47型万用表、荧光灯电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单元:MF-47型万用表的组装,荧光灯电路的装配,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接、检测与运行。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可见的工作成果。各学习单元的内容编排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3.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的关系
从知识层面来讲,学习单元1、2、3之间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从知识的关联性来讲,学习单元1是整个课程的基础,要为学习单元2、3作铺垫,而单元3又涵盖单元1、2的内容,单元2也涵盖了单元1的内容,因此三个学习单元之间具有包容关系。从三个学习单元完成的学习任务来讲,三个任务相互独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三个学习单元又具有并列关系。在进行学习单元设计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目标制定各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通过各学习单元的教学,实现课程整体目标。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与任务
在进行教学实施前要将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理念进行设计。如MF-47型万用表的组装学习单元教学设计,首先按照万用表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工作项目,再将每个工作项目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将知识和技能融入每项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具体项目或任务的学习,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按照万用表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的工作项目流程为:参观电工实训室安全用电操作识读万用表的原理电路材料的领取、清点与检测绘制装配接线图焊接、装配检测、调试,具体内容见表4所示。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根据学习单元教学需求提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撑性材料,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是电工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和相关配置,这些资源大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软件资源分为教师使用资源和学生使用资源,教师使用资源又称教学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实施方案首页、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及实施、工作实践内容及实施和评价内容及要求。学生使用资源又称学习集,包括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页、工作页和评价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采用小班授课,每班24人左右。电工实训室配置14个实训台,每个实训台两个工位,每个学生一个工位。为确保安全,每个实训台台面及周围地面上都铺有绝缘橡胶。除此之外,实训室还配备有仪表柜、设备柜、工具柜、材料柜和工装柜。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结合学习单元的内容,注重引进企业文化。在实训室的墙面上,分别有实训室规则、实验实训须知、学习单元一览表、学习单元考核表、5S概念挂板,真正做到教学环境及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的工作场景、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创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情境。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过程由体现生产或工作过程特征的“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价”7个环节组成。7个环节的主要任务:第一,明确任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学生理解任务,把握任务完成的满意度指标和学习目标。第二,收集信息。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对完成学习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做必要的补充;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企业工作任务的现场实施与管理,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制订计划。学生之间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讨论任务及分析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初步制订工作计划。第四,进行决策。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对工作计划进行修订,及时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五,组织实施。学生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组织、监督、咨询、指导等。第六,过程检查。学生按照工作计划阶段拟定的检查项目逐一进行检查。第七,结果评价。学生汇报总结,上交任务实施报告,进行汇报等;教师对学生、团队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指出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熟练、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要完成这个任务,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学生能力与行业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然对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对专业课《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改革作以探索。
一、以教材特点和学情,改革教学方法
可编程控制器即PLC,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控制装置。其教材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知识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时若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将教材分成5个知识模块:PLC基础知识模块;PLC编程元件与指令系统模块;PLC程序设计模块;PLC应用系统设计模块;PLC网络与通信模块。将每个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对应的项目,模块1安排了去工厂参观生产流水线、PLC的接线安装、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动机的连续控制4个项目,模块2安排了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动机的手动Y-Δ控制、抢答器程序设计、报警器程序的设计4个项目,模块3安排了多台电机顺序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小车自动送料系统的控制,货物传输带控制系统的控制4个项目,模块4安排了彩灯控制系统设计、多种液体混合的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机械手的控制系统设计、电梯控制程序的设计4个项目,模块5安排了用一台电脑控制多台PLC的实验、两台PLC通过“CAN通信端”连成CAN主从通信网络综合实验两个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如下: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按3~5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查找资料,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选择编程元件,画出流程图,设计功能图,绘制梯形图,写出语句表,完成接线图,必要时利用PLC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确定项目的实施方案,经改进后,学校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看成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实验、口头书面表达、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本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革教学手段
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仿真教学的各自优势,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PLC特点时,教师可将PLC的特点清楚地写在黑板上,联系实际,逐条剖析讲解,学生可条理清晰地掌握PLC的特点。但用此种教学手段进行PLC工作原理分析、PLC的程序设计和一些抽象概念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十字路通信号灯控制教学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将十字路口行人车辆交通场景和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及对应的工作时序图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场景、灯光,图象的动态演示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通过交通信号灯工作过程与其时序图对比,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红、黄、绿交通信号灯的时序关系,为设计其控制程序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接着演示功能图的画法:先将上述时序图中每个时序段用“步”表示,确定各步之间的转换条件和每步动作(输出),用有向连线将各步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用转换将步与步隔开,标明转换条件,画出每步的动作,注明动作对象,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很快掌握了功能图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对应功能图给学生展示梯形图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了活的“能流”在流动,看清了每个编程元器件的作用,兴趣高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倍增。然后,教师再讲梯形图的画法、语句表的写法,则将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模拟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可对PLC的接线进行虚拟连接,可对其故障进行判断与检测。在教学中运用仿真教学手段,营造工作任务仿真场景,贴近工作岗位,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与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效率与效果。
三、以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职业师范;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动态“4+X+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7日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第一批转型高校,如何抓住机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关键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的支撑专业,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我校作为职业师范学院,是培养职业师资的摇篮,培养的学生要同时具有职业型和师范型院校培养学生的共同特点,不但要具有扎实过硬的动手能力还要具有授人以渔的教书育人能力。作为吉林省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承载着为全国中高职院校培养骨干师资的重任,而自动化专业又是学校的主干专业,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本文提出了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充分考虑了校企合作坚持经常化,而且考虑到合作时间的稳定性,每学期必须坚持1次的企业或者教育实习。同时,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间的灵活性,在“4”年本科学习过程中,专业和基础课程“X”可动态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法规性文件,它能保证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性文件,它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课内外实施方案。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截至2013年8月份,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879所,高职院校1,266所,其中122所“211”大学,134所“985”大学,我校作为一所职业性师范院校,如何在众多师范院校都开展职业教育的条件下办出自己的特色,为中高职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成为在众多高校中立足的关键,也是自动化专业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教育,职业师范院校是培养具有职业技术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是有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我校的特色所在。自动化专业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调研,秉承“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电气设备安装及调试技能、基本的控制系统设计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等相关专业从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二)确定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主线,注重职业教师的素养教育,职业专业能力教育和教师教学能力教育,即突出职业教师的师能、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教育,大力培养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热爱职教、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技能突出、教学过硬、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注重知行统一,人才培养以“面向中高职、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理念,实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框架,构建科技创新培养机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校在进行充分调研后,在“双师培养、三性融合、能力为重、实践取向、注重创新”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新理念的引导下,推行“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与统一的动态“4+X+1”人才培养模式。4年本科教育,每学期1次的实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X的基础和专业课程,1次的实习可以是企业实习也可以是师资培训和实习,由简单的参观认识到实际动手完成项目,从观摩教学到亲自授课,总结经验。X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但是还是在计划下调整,不会使课程及其他环节出现太大的偏差。探索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融通的职技高师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形成更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理论。
(四)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依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企业的相关专业进行调研,整理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再分析规划出中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此为基础与企业人员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安排课程时,除了理论性特别强的课程,都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企业工程项目开发和学生学习规律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氛围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素养培养模块、职业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是相互融合的,素养是前提,职业专业能力是核心,教师教学能力是手段。素养是前提,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挑战精神,能够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没有素养的人具有再强的能力都是没有用的;职业专业能力是核心,学生首先应该具有职业专业能力,才能到中高职学校去教书育人;教师教学能力是手段,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把自己所掌握的职业专业知识通过教师教学能力转化为被中高职学生能够接受掌握的能力。尽量压缩教学学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去进行探究式学习。
(五)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的思维能力,除了将原来的课堂教学转换为理实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又构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1)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管理,打好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2)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和丰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大力推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4)强化个人素养教育和师能的培养,争做“为人师表”典范,提升就业几率。
(六)考核形式改革。为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一纸式”的期末考试变为过程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考前突击,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过程考核制度是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课程结束再进行最后的综合考核。总体来说,每一次的考核也都是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要紧扣教学内容,并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二、结语
作为职业师范类本科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不断探索,这次以高校转型为契机来探讨自动化专业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为中高职学校输送更优秀的师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长发.基于项目驱动式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硕士论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