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半年课程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半年课程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微课 合理性 发展
一、关于微课的基本介绍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1.教学时间较短,一个教学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问题聚焦,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简洁,例如三角形的三边问题、“杜威”生平简介;3.使用方便,由于其所占内存小,支持多种格式播放,所以使用者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方便快捷。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并且多地举办了微课教学大赛,微课现在已然是一个热点。那么它存在的合理性又有哪些呢?
二、微课存在的合理性
(一)微课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少、使用方便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1.突破了“时空限制”和“人物设定限制”
传统教育受限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场地,使得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剧了教育公平实现的困难。微课与其他远程教育一样,为学习者提供统一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域、年龄等条件的限制,都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
相比于其他传统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微课的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这更有利于学习者去有效运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和空闲时间,使学习者方便且高效地学好视频中的知识。
在微视频的制作中,不仅是教师可以录制教学视频,任何人只要有更好的创新教学思维,不受职业、年龄、学历等的限制,都可以以“旁白”或者“教师”的身份参与录制。在国内外,都出现了专门的微课教学机构。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可汗学院”,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玉平微课实践”。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其“学生群体”也不再只是各在校学生了,甚至很多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技能,也会借鉴学习微课视频中的闪光点,突破了传统教师和学生的身份限定。
2.与传统课堂互相补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认识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识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1]。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分析,笔者可以发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学内容简单、教学组织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涣散。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对具有较大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最少,而效率最高。
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内容精简、短小精悍,解决了学习者的矛盾,将课上学习与课下的自主学习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学习者更好地去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质,在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录取制度下,强调学生各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突破重点、查漏补缺。它便于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随着微课近两年的迅猛发展,其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涵盖了绝大部分知识点,涉及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并且还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故事和生活实用性视频,例如教人如何烹饪、了解感冒的病因及预防等。
(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
1.“微”时展的必然产物,有MOOC、翻转课堂等基础
在当今这个忙碌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此人们更喜欢接受简短、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涌现出了一系列“微”事物,比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各种“微”事物,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领域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短小精悍为传播特征,只要我们手头有智能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顺应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使得终生学习变得更容易。显然可以看出,微课也是微时代下的必然产物。
2.教育部鼓励支持新兴教育技术的发展
1999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以校园网的构建等为重点内容,强调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应突破传统,与世界接轨,不能墨守成规,以顺应新型信息社会的发展。微课在国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如网易公开课上的“可汗学院”。随着2012年在美国建立的MOOC、翻转课堂等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新兴教育技术已经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微课无疑也会走进课堂。
三、总结
微课作为近几年新兴的教学媒介,是否会得到重视并长远发展,主要在于微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如果微课确实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微课可能会得到持久有力的发展;反之,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淘汰。笔者认为,在完善微课系统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实用性,不断地改进,方能避免其局限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09):16-18.
下半年课程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网络;iTest;混合式教学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中国的教学方式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中,而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外语教学模式和网络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让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这一切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属于E-learning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新的教与学的关系[1]。
但对于部分大学特别是民办院校,这种E-learning教学模式缺乏面对面的师生交流与互动的环节,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2]。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E-learning能很好的实现一部分教学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反复思考、实践、转变后形成了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希望学生们能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法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混合式教学法的含义
混合式教学法是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入的混合式学习理念,它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授课的形式与网络化或数字化的远程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学之中,既要发挥老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实验性研究的成果较少,针对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
民办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又相对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英语课时在不断减少,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枯燥的授课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和有效监督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民办大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根据我院的学生和网络设备情况我们已将混合式教学方式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语篇教学授课+ 在线练习与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实践发现,混合式教学法不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大学英语,提高了我院四、六级过级率。
2、基于网络和ITEST的混合式教学法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过程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在我院英语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对学生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育成为我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思考与实践,我们决定利用QQ、微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来向学生传输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材料,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节约出有限课堂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我院管理学部15级学生为例,在每单元授课前,教师会通过已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向学生们发送该单元需掌握单词的拼写、例句及相应音频,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在即时通讯平台上自行下载学习材料一起学习,互相监督,互相考核,在上课前掌握这些词汇。课堂上老师会领同学们统一通读单词,并考核学生拼写和拼读能力,将其记录在学生过程管理成绩(该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中。除了单词以外,教师也会根据课文内容问题利用QQ群或微信群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从而深化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课堂上老师会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内容,既不会把有限时间浪费在单词讲解上,也让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资料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篇含义,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英文句式写法的理解,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教师的语篇教学中得到提升,一举多得。
除了借助网络手段辅助混合式教学模式,我学部还引进iTEST大学外语测试与训练系统并逐步投入使用。iTEST大学外语测试与训练系统是专门为高等学校的师生提供高质量外语试题库资源、自建题库管理功能和在线评测服务的综合测试教学服务系统[4]。在引入该系统之初,我部英语教师编写了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的试题库,在经过课前网络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语篇教学的讲授之后利用此测试与训练系统来给学生提供课下练习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在网上完成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测试,老师会通过此系统掌握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理解程度,了解其还有哪些部分没有充分掌握,在下一个单元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而我院的学生也通过iTest这一测试与训练系统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熟悉机考模式,为不久将来参加四、六级机考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论
在我院英语教学改革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法这段时间以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相比2015-2016第一学年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下半年经过混合式教学法模式培养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更有主动性,对于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掌握知识更加灵活,更有深度。经过半年的学习,2016年6月我院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成绩总平均分为320.29分,比15年12月四级成绩总平均分298.37高出将近22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清楚地知道这种“网络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语篇教学授课+ 在线练习与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极其显著,而我们民办英语教师也会继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混合式教学方案,运用更高质量的网络资源、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完善的iTest训练与测试评价机制来让民办院校的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1.
[2]侯建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
[3]何克抗.从Bla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
[4]訾韦力.iTEST系统及其在CET-4 网考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下半年课程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创作活动;审美情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艺术领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通过艺术活动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根本。基于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如此理解,我们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必须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本,强调引发幼儿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强调幼儿艺术情感的体验与积累,更强调幼儿对美的感悟、理解、想象的自由显现与流露以及艺术创新潜能的自由展现与表达。
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指导,以环境创设为抓手,充分利用艺术环境积极开展幼儿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创作活动中获得和积累审美体验,充分享受自我创作的乐趣,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家、美国学者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幼儿经常处在一个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艺术环境中,就会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兴趣,产生敏锐的感知,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欲望和兴趣。为此,我们从环境的艺术性、互动性、实效性着手,努力创设丰富的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
1.环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里,选择了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能够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题材来创设幼儿环境。教师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形象可爱、符合幼儿审美兴趣的儿童画、窗花、剪纸等,在宽阔走廊的玻璃上,贴上身穿各民族服饰的娃娃、四季分明的花鸟、惟妙惟肖的动物等;在大厅和楼梯等处张贴了世界名画、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造型、典型的西洋民族乐器图案等,吊挂着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制作的艺术小挂件;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地方,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图例;走进幼儿活动室,教师已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喜爱的物品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再造装饰,有序地分类摆放,每个角落被充分利用起来,和墙面布置相映生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2.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
我们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尽可能地让幼儿积极地参与进来。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利用早上来园、课间活动以及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去观察这些树木、花朵有什么变化。每当树上的花朵盛开时,幼儿就会三五成群地来到树下进行观察,并拿起画笔作画,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教师也会用摄像机等拍录下五彩缤纷、姿态优美的花朵。在我园的电视台里,教师按照花开的顺序给幼儿进行回放。此时,幼儿能惊奇地发现,这些花开放的时间有先有后:春季广玉兰是先开白花后长叶,红茶花比海棠花开得早,粉色的樱桃花在海棠花后面绽放。幼儿由此了解了这些花卉的知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妙。
3.环境创设要体现实效性
要发挥环境在艺术领域的教育作用,除了向幼儿提供各种审美的艺术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和呈现幼儿的艺术成就。因此,我园教师一方面尝试与教学的主题有机地相结合,在布置“主题墙”时,大家将以往教师全面包办的做法改成只向幼儿提供背景画面,把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制作的作品张贴上去;游戏长廊里,挂着小组集体完成的花纸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班级的走廊墙面等处,设置幼儿作品工作室、作品栏目等,以张扬幼儿的艺术成就,让幼儿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在活动区域摆放着幼儿自制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放学后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或在家长来园观摩教学活动时,不时能看到幼儿拉着大人来到自己的作品边,自豪地介绍着。又如,小舞台里幼儿穿着用废报纸、彩色皱纹纸制作的服饰,男孩子头戴用挂历纸制作的各式时装帽,女孩子带着用包装袋制作的各色头套,随着音乐旋律像模像样地走着时装步,跳着充满异国风味的曼妙舞步。
二、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如,美术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即3岁前的婴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画,属于涂鸦期;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开始能用初步掌握的技能表现经验;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能有意识地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等。虽然幼儿的技能技巧还很幼稚,属于初始阶段。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非常丰富,他们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也不受常规的束缚,且幼儿个性化创意的绘画、童真的形体动作、创编的歌词等,都是成人无法比拟的,甚至能让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为之感叹不已。对此,毕加索曾经说:“学会像6岁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因而,我们把艺术创作活动作为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1.艺术创作活动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且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深刻地指出:“艺术的特征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对于幼儿而言,属于他们的童趣生活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的需要,每学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散步、郊游等活动,让幼儿自主“寻找春姑娘”,幼儿从气候的变化到花草树木的生长,到小动物的生活,到保护大自然,这个过程是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提供相关的乐曲、作画材料等,让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绘画作品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又如,在“美丽的小鱼”活动中,虽然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是幼儿常见的,并不新颖特别,但幼儿的创意一个又一个,有的说应清理河道,有的讲该种些水草,有的说要放些鹅卵石,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大胆构思创作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剪剪、贴贴、画画、折折,制作出一幅幅稚嫩而又富有童趣的手工作品。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幼儿创作的作品进行剪辑、编排、装饰,展示在教室里,让幼儿体验创作所带来的,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展露幼儿对美的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的兴趣。”歌曲、律动、舞蹈、节奏乐等音乐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幼儿接触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形式。色彩鲜艳的油画棒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想画画的欲望,水粉、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毛笔蘸颜料作画既快又省,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而手工制作既能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又能锻炼手的小肌肉群能力的发展。在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针对大中小不同年龄幼儿的艺术基础,分别选择有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担任音乐、美术课题研究实践班的班主任,并让家长协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班级,教师则结合平时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相应的艺术创作活动。如,在大班“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古诗新唱”的系列音乐教学活动,幼儿在黄梅戏曲调的伴奏下,学会演唱古诗《咏春》,并掌握了一些黄梅戏小生、花旦的舞蹈动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用已会的古诗替换演唱,并根据所唱古诗的内容创编舞蹈动作。又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背景下的美术系列活动中,我们提供墨汁和不同色彩的颜料,引导幼儿用学到的水墨画技法画出自己在春天观察到的花鸟、树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引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美妙春光的感悟。
3.提供多种表达途径,给予幼儿创作展示的舞台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幼儿展示的舞台,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表演活动、设置“幼儿作品栏”、张贴每个幼儿的作品外,我园每学期都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举办艺术教育展示活动。如,2007年下半年,幼儿园音乐、美术、语言课题研究小组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尝试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以“迎奥运、迎圣诞、迎新年”为主题设计了“绿色奥运”“爱心涌动”“欢乐满怀”“大一岁”等艺术教育活动。在活动的策划、开展过程中,注重了从不同的层面提供幼儿人人参与表现的平台,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体验艺术的魅力,并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发现、挖掘每个幼儿的艺术潜能。每年六月底,我园在开明大戏院举行隆重的大班毕业典礼,让大班的每个孩子站在大舞台上表演,同时在影剧院大门口举办幼儿绘画作品展示。此外,我们还利用节日,不定期地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大型活动,表演节目。幼儿有了这番展示的经历,都会老练许多,且更加自信。
4.教师的评价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审美品位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的精神和要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教师十分重视发挥师幼互动、幼儿间互动的评价作用。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评价时,注重让幼儿获得更多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对他人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园教师注重鼓励幼儿充分地自由创作,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作的乐趣。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的画面内容不丰富或色彩不鲜艳时,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幼儿的语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丰富作品的内容。我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分享各自的作品,逐步引导幼儿从一般知觉向审美知觉发展,让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园教师还注重将幼儿成功的作品、积极的行为表现直观、形象地再现给幼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每次教学活动结束,教师会将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使每个幼儿从教师的肯定中得到心理上的充分满足。
总之,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的艺术创作,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并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与喜悦,使其在原有水平上都有相应的提高。三年里,许多幼儿充满自信,纷纷参加了由文艺单位、电视台组织的各种幼儿才艺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其中1名幼儿表演的节目《小春香》,在祖国十周年期间,应邀参加由中国舞蹈协会、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回归少儿舞蹈大联欢暨新苗嘉年华”的演出,1名幼儿在苏州电视台的故事会栏目中多次担任小演员,频频出镜,并荣获2008年度《故事会》“最具期待奖”。1名幼儿被选上星光无限才艺广告片的拍摄,每年各年龄组幼儿的精彩舞蹈表演都能得到同行和家长的普遍好评。2009年8月我园大班幼儿表演的舞蹈《学习雷锋好榜样》,参加了沧浪区隆重的“军民鱼水情”大型文艺表演。百余名幼儿获得了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证书和全国“育儿杯”儿童书画大赛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