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1
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承当了五年级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现对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消泯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活动之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另外,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我们今天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再灌溉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必须让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适合于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也就是能在新的社会发展的情境下,能够不断地发现社会中的或自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学习、寻找有用的信息,能通过分析和思考作出判断,再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评价,不断地进行改进或完善,直到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
(五)、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6-01
俗话说,备课有效,则教学有效;学案有效,则课堂高效。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使教学情景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科学学习教学方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有了粗浅的见解,现与同仁商榷。
一、洞悉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发探究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深入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内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选一”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一道题是让学生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的方面与不同的方面;另一道题是让学生参考书中示意图,利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种预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初步理解和感知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优化过程,生动情景导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情况,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集电影院场景、电影票式样于一体的PPT,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当画面停留在第5排1~10号的10张电影票上时,笔者提出如果要从这10张电影票中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有9种不同拿法,笔者用PPT配合演示。接着笔者又把10张电影票抽象成1~10的10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①动手框一框,框2个连续的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3个数、4个数呢?②根据框的结果总结:“框的总次数与数的总个数、每次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了新知的探索过程,概括、总结规律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精讲多练,巩固新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精讲多练,更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和自我的感知来尝试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的巩固练习时,笔者先通过“试一试”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再把“练一练”中美丽花边这道题利用PPT进行了重新设计:先出示13朵花组成的花边。每次给相邻的2朵花盖上红色透明纸,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得出13-2+1=12(种);第一次变题,把“2朵”改为“3朵”,得出13-3+1=11(种);第二次变题,把“13朵”改为“n朵”,得出:n-2+1(种);第三次变题,不仅把“13朵”改为“n朵”还把“2朵”改为“a朵”,得出:n-a+1(种)。这组巩固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由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成字母,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四、衔接生活,引导参与实践,让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衔接现实生活进行施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通过测量、观察、计算、思考,增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84-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疑问则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条件。任何思维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疑问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学习和探索精神,获取新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疑问,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疑问情境,让学生直面疑问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也设计了某些疑问环节,但大都采用的是串讲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往前走,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将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有意识地创设质疑的环境,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周长》为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圆形硬纸板作为教学对象,测量出其周长和直径,根据测量的结果,让学生计算出直径与周长的比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问题: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如何?学生通过计算和思考,发现不管圆的大小怎样,圆的周长总比直径要多出3倍多,且倍数是固定不变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将圆的周长公式列出:周长=2×3.14×半径。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在分析、概括、抽象、综合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的知识,进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二、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学习中的设疑处。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法则规律结论处,概念形成过程、解题思路分析、学习过程困惑处以及算理推导过程、实践操作中设疑,还要教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转换角度,可通过正面、反面、侧面思考问题。如在概念的认识上,是否能删减其中的某些字样,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质疑。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数的含义上下工夫:为什么单位“1”需要加上引号,在计算时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吗?下面以具体的计算来分析:3892÷0.32。在计算该算式时,要将0.32转化成整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计算时要将被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呢?又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可对列式依据和寻求更简便的方法进行设疑。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工程问题应用题》为例,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可用单位“1”来代替数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对教师没能考虑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由于学生的质疑面较广,具有多、杂等特点,有些问题提的较好,而有些问题则可能与课堂教学无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问题有所侧重,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才能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设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将质疑作为教学的手段,在释疑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质疑漠不关心,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如果释疑方法不当,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教师应处变不惊、及时应对,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4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以形解数”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用形象化思维延深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借助数轴,比较大小
数轴是体现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方法。利用数轴,能找到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让数与数轴这个“形”紧密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比较小数的大小”时,由于学生对小数只具有初步的认识,如果让学生在总结比较时,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则显得非常困难,这时便可借助数轴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对于每一个小数,数轴上都可以找到唯一的点和它相对应,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通过这两个小数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关系来进行。
让学生在数轴上寻找小于0.4而大于0.1的小数,这样的训练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形象。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时,给出数轴:
借助数轴让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就可以容易地让学生掌握“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正数小”。而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也只需要找到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
二、活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理清数量关系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线段图是小学数学教师用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长盛不衰的手段之一,利用线段图的直观性,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校食堂买来450千克大米。如果买的面粉比大米多1/5,买的面粉有多少千克?
本题如果仅从文字上就想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是有难度的。在做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上面的线段图,学生就容易理清题目数量关系,很快地找出买来的大米是“单位1”,1/5指的是面粉比大米多的量,要求面粉有多少千克,首先要求出面粉比大米多了多少千克。这样做了以后,问题的解决就已经不存在难度了。
然而,“画线段图比解题更难”,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说的一句话。因为画线段图这一手段的使用时间长,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画线段图要求过于严格。其实,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画出来的线段图说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题目就行,至于线段图应该可以随意地画,不应该有什么格式要求。
三、巧画示意图,突破难点
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会因为在某一点上理解不好或转不过弯来而导致束手无策,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把这个难点突破,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时,过多的条条框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相比线段图,很多学生更喜欢画示意图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思维特点,画出一些让教师都意想不到的示意图。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孩子们,特别是当孩子们的示意图画出来的时候,可能不够成熟,但教师应该很好地、认真地去挖掘他们的思维价值,保护孩子们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时,如果只满足于从文字上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关键,因此很多教师都利用了示意图帮助学生来理解,突破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上的难点,让学生根据题意,作出类似于下面的示意图:
学生借助于上面的示意图,就能相对简单地理解一一间隔排列,也能理解三种情况的区别。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用橡皮代表中间物体,用牙签或者火柴棒表示两端物体,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也算得上是示意图,它是把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抽象的情况形象具体到橡皮和牙签或火柴棒这些实物上。实物也好,上面的线段示意图也好,它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问题所对应的“形”。
再如,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若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难度十分大,不现实;若是教师用文字描述规律,过于抽象,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通过示意图,一步步来让学生发现规律,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容易,难点就得到了突破。
在教学这内容时,学生自由画示意图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过程如下:
(1)读题后,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两个点就可以得到一条线段;
(2)继续画三个点。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三个点就可以得到三条线段;
(3)接着画四个点,得到右图:
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将找规律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了具体的图形,而且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这些图形中获得启发,这启发就是每个字母旁边的数字,这些数字代表着从该点出发,与其他各点分别连线,可以画线段的条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线段都重复计算了一遍(AB与BA为同一条线段,以下类同),因此可以很快用算式得出结果:如四个点时,4×3÷2=6;五个点时,5×4÷2=10。
接下去,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分别计算了8个点、10个点的情况,学生都能总结出规律和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的实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四、以形引入,理清算理
数学中计算的算理往往显得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分一分,借助于直观的图形把抽象的算理进行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难为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知识有了直观的体验,能形象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算理,而且学生学得也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5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6
一、以制作精美的童话小报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性的情感,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情况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次次挫折,没有得到正确的引领,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吞噬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而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对数学都有一种亲近感。如何解决好这种矛盾,我们如何教好数学,让学生学好数学呢?这就需要每个数学教师对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用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引领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如:我们每年举办一次数学阅读文化节,其中有一项是制作数学童话小报比赛,这项比赛思维含量不高。正因为思维含量不高,才给了平时数学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机会,他们不能在正常的思维性强的地方和其他学生一比高低,但在这方面可以和其他的学生去拼一拼、比一比。他们会比一般的学生更精心地挑选题目,挑选数学童话、插图等作为小报的素材。实际上,在挑选的过程中,他们就是在进行一种数学学习。正是通过数学童话小报的制作评比,使这些学生对数学保持着一种亲近感。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难就难在对中等偏后学生的教学上,假如这些学生都能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就成功了。
二、以具体实在的数学游戏为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一种玩耍形式,根据我们的定义,它也是一种“童话”。如果说让学生在游戏和上课之间进行选择,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游戏,因为它使人轻松,更使人愉悦。游戏不具有如课堂学习那样带有隐隐的强制性的特征,它比约束在课堂里的学习更自由、更轻松,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之一。因此,游戏天然地与学生有种亲和感、兼容性。游戏讲究的是规则,而课堂学习强调的是目标,按规则行事的心情是轻松的,而依目标学习的心理是紧张和有负担的。因此,我们将数学知识的巩固也延伸到了课间游戏中,并设计了一系列儿童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如在二年级学生学了乘法口诀后,为了巩固学生的口诀,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种游戏,课问学生们戴上头饰,几个学生自由组合围成一个圈,由一个孩子扮“大灰狼”,在圈的中间,其他学生在圆圈上。大灰狼顺着圈转,转到每个学生前面报一题口诀前半句,然后由对应的学生回答后半句。如果这个学生能正确地报出答案,那么大灰狼继续转圈圈,如果这个学生答不出或答错了,就被大灰狼抓出来表演一个节目。而在五年级学生学了“因数和倍数”后,游戏规则改成了由大灰狼出题,如大灰狼规定:从某某同学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从8开始按自然数的顺序依次报数,轮到3的倍数的同学不能报数,由后面的同学跳过这个数继续往下报。在游戏过程中,假如轮到报3的倍数的同学报数了就要出来表演节目。诸如此类,我们按照学生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创编了很多游戏,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活动,引领学生去做这些游戏。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也将数学知识游戏化,真正地将数学学习、生活和游戏融为一体。
三、以创设形象的童话情境为依托。触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机械性的重复练习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有意注意等心理素质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让学生长时间地做单一性、枯燥的事情就觉得特别累,而且效果不佳。学生是感性的,常常是由感知触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由有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我们发现学生新学了一种计算,即使反反复复地练习,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的计算会出错,而且你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容易出错的时间往往在后半节课。是不是他们的脑子不好使?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以及与他们交流后,逐步发现,实际上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即使注意力集中,也是一会儿的工夫?究其原因,这种单纯的计算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就没有了注意力,没有了注意力,就出现了更高的错误率。由此及彼,其实其他学生也有这种现象。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更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带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一般老师可能认为在新授课中是有必要创设情境的,便于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在练习课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其实这正是我们低年级数学练习课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一些童话情境,提高数学学习素材的有趣性,避免课堂学习的机械与枯燥。
如在学生学了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后,我们设计了“蚂蚁司令呼唤小蚂蚁回家”的童话情境练习。
师:冬天到了,小蚂蚁在为过冬做准备。司令发出命令了:“结果小于4000的蚂蚁赶快回家。”(如图1)
你能不算出得数,很快地找出哪些蚂蚁应该先回家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略)不算出得数,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些蚂蚁可以先回家吗?
动画演示906x4、380x9、6x610三只小蚂蚁回家了。
师追问:9x510这只蚂蚁为什么不能立刻回家?(生回答略)
师:你不仅能做出判断,还能说出理由,学习数学就应该像你这样完整地思考、清楚地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了估一估的方法,你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怎样估算的呢?
生: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百数,然后进行估算。
师:远处的两只蚂蚁接到命令也赶来了,谁――该先回家呢?(如图2)
师:看来估算的时候不仅要把三位数看成接近它的整百数,有时还要看看是比整百数多还是少,从而做出更精确的估计。
师:还有一只小蚂蚁也想回家,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如图3)你是怎么想的?5为什么不可以呢?
师:经过小蚂蚁们的辛勤劳动,为度过寒冷的冬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