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1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二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2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有哪些呢?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 ( 节气清明)、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等。
了解来历,意味深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具有深刻的含义外,它的背后还蕴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写作中,加入节日的来历,会让文章更深刻。
例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江中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以为是值得庆祝的节日,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和“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如果你去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时,写起来就特别亲切了。
习俗丰富,特色为主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同。
例如:腊月就开始扫尘(将家里的蜘蛛网和灰尘打描干净)。年前准备好“松糕”(用粘米粉和花生做成的白色糕点),意味着步步高升,还要炸油角和“糖环”。“糖环”是用面粉过筛,拌入砂糖,印模后炸成金黄色,糖环形状如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盆桔和鲜花,意味着一年大吉大利,花开富贵。
中秋是小孩子喜欢的传统节日,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东莞还有节前送中秋(外婆到女儿家送月饼、灯笼和各种食物给外孙)和拜中秋(儿孙辈到长辈家送月饼)。在月亮下开“和碌”(蜜柚),意示着家人要和和睦睦。到了端午节,东莞水乡片各个管理区进行赛龙舟。除了赛龙舟,还有做龙船饭食。龙船饭食有点像扬州炒饭。龙船饭的用料很多,先煲一煲饭,将玉米、红萝卜、肉丁、蘑菇炒好,再将饭和些佐料搅拌,色味香俱全。有一位同学写东莞的春节,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做“咸丸”,大家不妨了解东莞的传统美食。
到了除夕,北京人要吃饺子,我们东莞就食“咸丸”, 食“咸丸”表示合家团圆之意。普通汤圆都是包了豆沙馅、芝麻馅,再放糖煮熟,而东莞的“咸丸”却是斋丸,而煮丸子的汤就非常丰富了。准备做东莞咸丸啦,奶奶先准备好鸡、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蚝豉等佐料,光看这锅咸丸的食材就知道美味。奶奶先是用油锅炒这些配料,倒上热水,放上鱼胶(鱼肉饼),煮出来的汤很鲜甜的。煮好汤底就开始搓汤圆,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用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这个时候小孩子也可以搓粉团,因为你想大的也可以,小的也可以,这并不影响这锅咸丸的质量。将搓好的粉团倒入鲜甜美味的汤底,咸丸在锅进翻腾,汤汁浓厚,尝一口,味道鲜美,一家人围着锅,吃着咸丸,过年嘛,一家人肯定要团团圆圆啦!
搜集诗句,锦上添花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3
关键词:乡土作文 教学 策略
一.收集乡土语言、民间传说、新鲜故事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收集材料,采访、图书资料查阅、上网查阅,同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记录所收集的素材:文字记录、图片资料收集、照片、录音等形式,使资料更趋完整和可参考性。
二.写农村风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
1.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美。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面、正是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作文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做农活写农活。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劳动辛苦。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2.学农民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养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5
2021春节作文要怎么写呢?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国,有许多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是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它预示着一年的开始,春节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作文一在不知不觉中,春节到了。
小区里很热闹,伶俐都换上了新衣服,小树也不例外,人们在它身上挂上了红通通的小灯笼,一阵风吹过,小树和它背上的小灯笼们摇晃着,它们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把一片喜气洋洋传递给我们,草坪里的小草虽然枯萎了,在节日里却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地上的黄叶仿佛跳起了舞。远处似乎站着一个人,她弯曲着背,把地上的垃圾扫进垃圾桶,原来产辛勤的清洁工阿姨啊,在春节,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她仍坚守在岗位上,为我们清扫小区里的垃圾。
妈妈正在为我们家贴上春联和福字,我先帮她定好春联的位置,她再撕出一条胶布来,把春联的两端固定住,这时,我看了一眼,说:“唉呀,不行,贴歪了。”之后又把春联撕了下来,贴横幅更不容易,我端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才固定住了横幅,这时,负责贴胶布的妈妈挤了进来,我快被挤下去了,我把椅子往右移,妈妈总算是能贴胶布了。这时,妈妈把“福”字拿了出来,对我说:“这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到。”我们迅速贴好了“福”,却挡住了猫眼,看来又得重新贴了,我们把福往上移,完工了。我刚想走,妈妈又递给我一对灯笼,让我把它们贴在阳台上,又有活了。我把椅子端到阳台放下,占了上去,把手中的灯笼往上举,没想到这灯笼拿在手里挺轻,举在头顶却十分吃力,我好不容易把灯笼举起来,却又过了头,害得我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妈妈见了,马上跑过来,这才扶住了我。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暗暗在心里骂自己笨:这可是升降衣架啊,何必还要花那么多力气呢。我按下升降衣架的按钮,把灯笼挂了上去。
望着门上的“福”字和春联,书房里挂着的中国结,我家似乎也换上了新装,我们要开开心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年。
2021春节作文二春节到了,亲戚要来咱们家做客,我们要好好准备准备。
“铭扬,帮爸爸抬一下桌子!”“哦,我来啦!”“儿子,来帮妈妈摆放一下碗筷!”“喳!”“孙子,来,帮奶奶来搬菜!”“我来了!”……哎,我可是一秒钟都没歇呀!
刚要坐下,爷爷开着电动车“嘟嘟”回来了,我看见车上挂着大包、小包,总不能袖手旁观吧!于是我“飞”出家门,左右开弓,迈着“凌波微步”直奔厨房……奶奶累了,歇歇脚;爷爷累了,浇浇花;老妈累了,嗑瓜子;老爸累了,伸伸腰;我累了……打住,先瞧瞧我还做了哪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嘿哟,嘿哟,倒垃圾!”我骑着三轮车,目标——大垃圾箱,出发!
垃圾箱到了,我拎起两桶垃圾向箱子倒去,垃圾如开闸的洪水般往下涌。我还时不时用扫帚把赖在车上不走的“淘气包”们赶下车,让它们早点投入垃圾箱“母亲”的怀抱。经过不懈努力,总算活着回了家,真是累“死”我也。
开饭啦——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尝奶奶做的美味佳肴:香喷喷的鸡肉、麻辣辣的大龙虾、油光光的糖醋排骨……让我“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身旁没筷子”。抢!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先前的劳累、抱怨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老妈嗔怪到:“你这小子,食神转世呀!”呵呵!一举杯:“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二举杯:祝大家工作进步、永不下岗!“”最后祝大家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双手抱拳;”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哈……“大家都被我逗笑了。
春节,你过得怎么样?我”火眼金睛“,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滋味哦!
2021春节作文三春节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而我过得特别有意思。
早上起床,我们一家去贴春联。刚贴着“福”的时候,爸爸阻止我说:“等一等,贴福的时候,应该把“福”倒着贴。因为“福倒”谐音“福到”,这样咱家就有福气了。”
吃年夜饭的时候,美味佳肴的饭菜在餐桌上冒着热气,让人垂涎欲滴,爷爷告诉我们吃年夜饭还有讲究,吃鱼叫做年年有余,吃汤圆叫做团团圆圆,吃香肠叫做常吃常有,因为饺子像元宝,表示财源滚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吃饺子,过年时不能吃鸡和虾,因为吃鸡叫叽叽喳喳,吃虾叫越吃越瞎。
吃完年夜饭,我们开始“手痒痒”了,那批鞭炮就往外冲,我拿起打火机点燃引线,我以为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爆炸,可是才一两秒就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已经在我耳边响起了,一个比较小的在我背后几厘米的地方爆炸了,可我一点没伤着。
在爷爷家玩够了,我们就向回家的路上前进,到家后我们就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动听的歌曲让人欢快喜庆,武术和杂技让人拍案叫绝,而小品让人捧腹大笑,抢红包的时候爸爸妈妈拿起手机不停地摇起来,据说全国人民都在要手机抢红包。
最后,我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命百岁,爸爸妈妈幸福美满,老师万岁如意,兄弟姐妹健康快乐成长,祝我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21春节作文四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国,有许多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元宵节……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这是全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过年的来历吗?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说,很早以前,年就是一个可怕的野兽,它每年除夕,都要出来害人,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害得人们吃了不少苦,后来有一个老婆婆,她想了一个办法,她身穿红衣红裤红袜,门外贴上红纸黑字,还放红红的炮竹,把野兽吓跑了。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这样,就成了过年。
我最喜欢过年,每到过年,家里都要买许多菜和好吃的零食,小孩要穿新衣服,门上贴倒福字,门两边贴上春联,窗上贴上美丽的窗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请上所有的亲威一起吃团圆饭。
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菜,有甲鱼、鸡鸭、年糕、大虾、螃蟹……好酒好肉,应有尽有。8点,一家人坐在电视机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让我最开心的就是,我有压岁钱,我可以买东西吃。12点,我们出去放炮竹,爸爸点火,我捂着耳朵看,真是又漂亮,又开心。
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我是这样过年的。你们呢?
2021春节作文五每年过年,我们家都会回农村过年,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是习俗,也是习惯。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走在乡间小道上,我敢保证,只要有人家,就会有春联。吃完饭,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春联,品味品味,绝对也是一种享受。如今的农村,乡亲们的文化品位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甚至还有自家撰写的颇有个性的春联,市场上买回来的也都十分新颖,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的春联是重复的。有几首至今难以忘怀: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大顺大财大吉利作文/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这些春联洋溢着清新、典雅、古朴、率真的韵味。春联似画,春联似诗,分明显示着家乡人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春联是对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祝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除夕夜,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少不了的是祝福,团年饭,大家坐在一块儿,举杯欢庆,少不了的也是这份祝福;大家一起在家门前贴上春联,这也是对家人的一种祝福;春联离不开祝福,祝福离不开春节,春联与春节本就是一对。
春节贴春联,过年送祝福,团团圆圆,幸幸福福,一副小小的春联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我的年味,我的年味尽在春联中:银蛇劲舞狂欢日金榜题名会有时横批:学业有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事事顺心。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