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三心一本”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子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说明反思问题古而有之,是教育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十余年,先后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从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期间与同行、学生不断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深刻体会到反思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失误和纰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不断地反思和探讨,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利用“三心一本”解决问题。
一、耐心教学
1.耐心引导学生学习,塑造学生意志品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必然不断遭遇挫折而产生疑问。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多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经历过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能经受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数学学习的挫折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不具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2.耐心辅导学生,注意培优扶困。教学上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既要关注优秀生,又要关注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既保护中等的学生,又兼顾两头的学生。对待学优生及学困生,特别给予关注,多提问、多督促,让他们多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做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使他们各自尽情发挥、各得其所,学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向更高峰迈进;学困生也能够循序渐进,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耐心答疑释惑,培养好问习惯。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各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刁难偏怪的问题,切勿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要在答疑上舍得多下工夫,多投入精力释惑,耐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爱心教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和学生相处中,老师与学生真诚相待,给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则会“亲其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一点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获得做题的成功,多一点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则会信其道,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学会”为“会学”、变“会学”为“乐学”。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三、细心教学
粗心、大意、马虎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教师治学严谨,做好示范和表率。课堂上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中的字迹、符号,必须规范、整洁,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
2.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总结归类。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3.培养学生勤于验证的习惯。做完问题之后要把所得结果代入原问题,看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解题的思路、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注意隐含条件、是否全面周到。
4.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是数学学习的“陷阱”,教师要经常性地强调,提出要求,防止学生再次“上当受骗”,才能使学生形成细心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务本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要务本求实,做到三个为本。
1.以德为本,修身立德。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急不可待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
3.以教材为本。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一教学理念不是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有的课堂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堂甚至整节课始终根本见不到有教材。这种脱离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又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
总之,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教学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对自己细心严谨,务本求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8).
[2]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2
反思之一:怎样有效地教学设计?
同一教材不同的教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必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在经意与不经意中都要做到顺理成章。每一环节都要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主题,教学中的一点一滴都不能偏离主题,千万不要请君入瓮式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要在美妙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携手漫步其间,师生之间的明与暗、藏与露的双主体关系设计要和谐自然。在环节的安排上,注意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连续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彼此联系且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才能体现数学课堂授人以,学生自己自由去找活水的境界。
反思之二:怎样有效指导学生合作?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单调机械式的个人学习,而注重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促进知识的交流有并利于知识有效构建。这要做到①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合作过程中始终有明晰的任务,做到兼顾全体,提高小组合作合作质量。②细化合作组织。不要以请四人为一合作小组等一些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者朝着稳健的方向迈进。③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在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向深层次进发的可靠保证。一个问题提出后,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思考,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等待充分让学生各自进行一定的研究后,再交流想法,才能相互补充,互相受到启发。如果一味地追求合作交流,掌握不好时机,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反思之三:怎样让情境有效为课堂服务?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静态的课程知识转化为生动形态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情境的创设有效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①引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②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积极情感;③为学习者提供提高智力的有效背景。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要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且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由然发生。
反思之四:怎样有效让学生充满自信?
自信是任何人学习前进的动力,不断的成功体验会逐渐增强自信心。过去教学中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高难度有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滋生失败者的心态,自信心的失落导致他们害怕数学,讨厌数学,放弃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关爱他们,特别对于我们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的人都有讨厌数学的心态,作为职教的数学教师就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促使他们获得点滴成功,来引燃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只有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有一份好心情去学习,才会充满自信心学习,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来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火花,他们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反思之五:怎样有效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素质教育 反思
本学期的一次月考中有一道选择题,看似容易,但得分率并不高,这引起了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初等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否则什么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下面就结合这道题目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1 题目
如图1,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与它的一边相切的圆的周长相等,当这个圆按箭头方向从某一位置沿等边三角形的三边做无滑动旋转,直到回到原出发位置时,该圆自转了几圈?答( )。
A.2 B.3 C.4 D.5
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C。只有25%的学生答对,有75%的学生选择了错误的答案。原因何在?
2 分析与解答
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顶点,只需考虑两方面:一方面考虑在边上的滚动;另一方面考虑在顶点处的转动。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且三个角都是60°,所以只考虑计算一条边上和一个顶点处的运动就可以了。再仔细阅读题目,“圆与三角形是相切的,且做无滑动旋转”,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不要考虑其它因素。因为三角形的边长和圆的周长相等,所以经过一条边,圆刚好转了1圈,三条边上就是3圈。
圆在顶点处的旋转:如图2在点C处的情形,当圆与BC边相切于点C时,CE是过圆心的直线,CEBC,∠BCE=90°,∠ACB=60°,所以当圆转到与AC相切于点C时,CF是过圆心的直线,CFAC,∠ACF=90°,当圆沿点C从CE旋转到CF时,切点是C点,∠ECF就是圆转过的角度,∠ECF=360°-90°-60°=120°,即圆经过一个顶点转120°,经过三个顶点共转120°×3=360为1圈。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圆共转过4圈。正确的选择是C,错误的答案都没有考虑在顶点处的转动。
3 反思
3.1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这道题目,圆沿等边三角形的三边做无滑动旋转,圆沿着边做直线运动,这个条件比较简单和直观,是显示条件。但等边三角形是一个平面图形,当这个圆沿箭头方向从某个位置出发直到回到原出发位置时,圆做的是曲线运动。圆要通过顶点处改变运动的方向才能回到原出发位置,这是一个稳性条件,容易被忽视。很多学生就只考虑边上的滚动,而忽视在顶点处的转动。
如果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圆,然后实际操作一下,再仔细观察圆转动的情况,显示条件和稳性条件就会一目了然。圆沿边的滚动,圆心始终在与边平行的直线上,且直线离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切点是变化的,运动的方向没有改变,但在顶点处圆绕顶点做旋转,不是点的移动,而是圆周运动,运动方向是变化的,切点未变,圆未滚过距离而转过一个角度,在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要转动1/3周。学生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角度发生了变化,经过正确计算就能得到转过的度数。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际中经过体验性学习才能容易发现稳性问题,同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中主动地进行时间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
3.2数学教学要指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
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容易出现一个普遍性的错误,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受到题目中的显性条件的影响,忽视了隐性条件,从而产生错觉。解这道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对于等边三角形学生是很熟悉的,觉得再简单不过了,因而会掉以轻心;
(2)圆的周长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一目了然,学生就会粗心大意;
(3)沿边做无滑动的旋转,会让学生一个误解,觉得旋转只与边有关,与顶点无关,容易忽视在顶点处的运动。学生只重视显性条件,而忽视了稳性条件。
通过这道题目,要教育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能因简单而轻视,因粗心而疏漏,凭感觉而掉以轻心。一定要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不要受题目难易程度的影响,而要保持冷静的套度,认真地审题,正确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主要是解决题目中稳性问题,因为它不明显、不显露。有时稳性问题是命题者设置的一个障碍,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3.3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不应为解题而学习,而应把学习当成一种研究尝试和组织的延伸。通过变化方式或添加条件来增强效果、发散思维。注意把题目变成练习,就学会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与分析问题。解一道题目,就要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例如可以把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进一步拓展:
(1)如果圆的周长不等于等边三角形的边长?
(2)如果这个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是一般三角形?
(3)把等边三角形改为正方形?
(4)把三角形改为五边形、六边形等?
我们可以分析上述的变形练习,主要是解决圆在边上和顶点处的运动,圆边上转过的圈数就用边长除以圆的周长。经过n条边转过的圈数,其实就是用多边形的周长除以圆的周长。圆经过多边形的所有顶点处共转过的角度与多边行的边数无关,这是一个定值。
通过把一道题目变成几个题目,不断地提出问题,构成问题链,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反复地应用与巩固,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组合与沟通,就可得到一个普遍规律:圆沿着平面凸n边行的边做无滑动旋转,从一个位置出发回到原出发位置时,该圆所转高的圈数等于多边行的周长除以圆的周长+1。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初中 美术 教学
一、设计教学情景
美术教学要求老师设计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们融入一个美术的大环境里,通过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感悟美术艺术,并以此加深对美术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学生们对艺术的社会认识。
1、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懂得让自己的学生们明白什么是美术,如何体现出它的美。并充分激发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一幅作品的表面挖掘出其深刻的含义,并对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已有的情感体验。
2、众所周知,艺术总是相通的,除了美术,艺术还包括:音乐、电影、书法、舞蹈等等,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术作品中一些比较抽象或者包含太多生活情感的作品。美术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是人文与美的结合,它也许不像音乐、电影那样可以轻易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带动观众的情绪。但美术所拥有的视觉冲击力也是其他艺术所没有的,所以,对于美术的学习要求学生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完成。当然,在课堂上创作时,我也会为学生选择性的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
3、俗话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品中都带有很多生活的影子,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点滴细节中寻找创作的源泉。这样的作品首先是带着弄弄的生活情感在,其次,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养成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的作品才是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二、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中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也就是说,他们对美的概念还停留在视觉和感觉上,无法挖掘出作品深处的内涵,当然,这也和其年龄和不够丰富的阅历有关。初中美术可以说是在小学美术简笔画的基础上又深了一个层面,而且这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美术的感觉和理解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在初中,所以,我为了让同学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让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上课结束时,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的谈谈今天看到了什么,或者你对哪个美术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讨论如何改进我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等。我一直认为师生间的交流对教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学生们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还会得到老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而我,可以通过学生们反馈来不断的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打开眼界看世界
美术课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甚至取决于教材本身,我认为这样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本就每天窝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学习,他们对于外界的事物还接触的不够。所以,在美术课上,我会跟学校申请带学生们去小公园之类的地方写生,这在美术的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美术,本就是一个大的、充满想象的空间,学生们只有见的多了,眼界才会宽广,自然作品的视觉也会宽广。
四、教学方式的改进
老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们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以《西湖的美景》一课来展开讨论,这一课的重点是讲对于水彩画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我特意搜集了很懂关于西湖的故事传说,并找了大量的图片信息,把学生先带入西湖的美景中,让学生去看,去想,去感受。并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等课外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中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轻松活泼,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绘画方式。
五、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写生,紧扣这一学习的关键点。可以先从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练习,如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用品或者教室一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练习的积极性。打好基础后,可以带学生去户外写生,观察花草树木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构图能力。可以进行一个小比赛"猜猜他是谁",老师讲解真人的绘画要点,五人一组,每组选取一个同学当模特,最后摆出来让大家猜。不仅增加了绘画的趣味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六、赏析与技法相辅相成
初中美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这是得到教育界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学会赏析才能发现其中技法的运用。美术教学在赏析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美感的基础上赋予画面无限的遐想空间。如学习中国画时,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也就是笔尖技巧和墨色运用的技巧,可以分类进行讲解,如分为花草、鸟类、山水等,对不同内容的画进行赏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练习。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临摹和练习中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并在创作中学以致用。
七、巧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把课本知识与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美术是感官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传授,不仅传授信息有限,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面,增加课堂信息量。教师可以搜集本节课所学画家的相关作品给同学们欣赏,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等相关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动画片《哪吒闹海》,不仅能直观的感受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欲望。还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画面风格,及所表达的类型及含义,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储备。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
最近,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我经历了两次磨课,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针对“教师主导”这一课标理念,教学中教师如何导、导在何处,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磨课:
(先出示购物单,如右表,让学生填写,然后引入话题进行讨论)
师:怎么计算2.4×10?
生1:2 . 4元就是24角,10个24角就是240角,就是24元。
生2:我先算2元乘10,再加上10个4角,就是20元加上4元,等于24元。
师:那么,你怎么计算2.3×4呢?还有别的算法吗?
……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2.3×4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迟迟无法进入竖式计算的思维中。即使我强行引入竖式计算,学生依然将数学计算经验停留在朴素算理中,对小数乘法中的相同数位相乘和相加无法真正理解,因而造成了思维的盲点。结果,学生被硬拽到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和书写中,导致课堂探究无法展开,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
为此,我进行深入思考:“第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哪里?怎么把握?第二,该如何在新知引入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之中?”先从第一点来说,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小数意义和性质,并且他们熟练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经验,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小数乘整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数学经验,从旧知引向新知的学习。但问题在于,学生习惯了用旧有的方式思维,认为“拆开算”很简便,尤其是在2.4×10的计算中。也就是说,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没有产生认知冲突,自然无法激活思维。这样,我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引入新知时一定要从认知冲突入手,才会激发学生产生探索的动力。
第二次磨课:
(出示购物单,如右表,学生填写后交流)
师:怎么计算3.8×4?
生1:先用3×4,再加上4个8角,即12元加上3.2元就是15.2元。(也有学生想列出竖式来计算)
师(根据学生的算法,整理思路):可以将小数化为整数计算。(然后出示以下四种算法,激发学生思考)0.35×27怎么计算更简便?
根据我罗列出来的这几种算法,学生产生很多疑问:是把小数点对齐,还是将末尾对齐?为什么竖式和横式的计算结果不一致?怎么对齐小数位数……这些疑问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如何确定小数乘整数的小数位数,从而展开算理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结合2100×25的算法“先计算21×25,而后在计算结果的末尾添上两个0”,启发学生计算0.35×27:可以先算35×27,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末尾小数点的位置。这样,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根据两次磨课不难看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学生主体的发挥,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又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导及导在何处呢?
1.导在新知萌发处,追问本质
学生新知的建立,既是旧有知识体系和数学经验的激活,也是新知与旧知建构通道的一个过程。此时,教师担当的责任就是要沟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根据我的第一次磨课,发现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干扰,学生旧有的经验和知识有时候会成为新知萌发的制约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如在第二次磨课中,针对0.35×27的计算,学生对几种算法产生了疑问,我借此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整数的数学本质,使他们渐渐明晰算理。对于教师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的矛盾点,不能盲目教学。
2.导在推理过程处,挖掘教材
小数乘整数的教学,教材省略了如何引出竖式计算这一环节,这个地方的留白显然对教师教学是一个挑战,但同时又是激发教师主导的关键点。毋庸置疑,如何使用竖式计算,是学生推导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的关键之处。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拓展教材,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第二次磨课时,我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另辟蹊径,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通过探究真正获得新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实践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会大幅度下降,许多小学数学成绩很不错的学生有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因此我对新生入学后的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搞好六、七年级课程的衔接。
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七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教材、同学、教师、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进入初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听说初中数学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负数、绝对值、数轴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教材的变化
首选,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量少而简单;而初中数学内容开始抽象,研究变量、字母的内容增多,不仅注重主要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三)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量少简单,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老师对重难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科目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七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小学初中衔接所采取的一些实践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和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学生讲明小学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四是可以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2.摸清底细,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衔接,教师首选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另一方面,比较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学初中知识的链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衔接工作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绝对值、数轴,对七年级新生来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小学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死记硬套,这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小学初中良好衔接
重视运用情感,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我在初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更是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高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完善,证明实施这些措施后成效明显。我知道这些不足挂齿,只想抛砖引玉,赐教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