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表演想象贯穿在舞蹈学生从最初创造直至到登台表演的全过程。表演想象丰富了舞蹈学生的创造意识,舞蹈学生的意识、经验和知识,也影响着想象的发展。

世界著名美学家苏珊郎格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舞蹈的首要行动是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舞蹈的虚幻之象决定了想象在舞蹈的意境的创造与欣赏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平常的舞蹈基本训练、剧目排练还是舞台表演,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知、体会、理解舞蹈作品,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表演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并让他们具备表演情感以丰富人生的体验,个人的阅历。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想象在表演中的作用

艺术都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创作出来的,可见,想象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独有的,不仅高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而且也高于记忆、思维或抽象(理性认识)的一种充满悟性、灵性的创造性潜能。它始终与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同时表演想象也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表演者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表演感觉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释放都离不开想象活动。它贯穿在表演者从最初创作直至登台表演的全过程。民族舞蹈《丰收时节》中,音乐响起从舞台里依次出来美丽的新疆姑娘和武警女战士,从她们充满喜悦的脸上、欢快的动作以及充满激情的精彩表演中,观众似乎被带入了美丽的南疆,丰收的葡萄园里,并和舞蹈演员一起感受着丰收的快乐。演员如果不是以想象统领着整个内心情感,就表演不出丰收时的喜悦情状。我们再来说说古典舞《秋海棠》这部作品,这是一个古典舞男子独舞。音乐响起,舞台中央摆放了一个戏曲旦角行当使用的“大头”戏装头饰,演员身着戏曲装扮从侧幕对着头饰蹒跚而出,那躬背缩搐的叟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艺人;舞蹈中间部分,秋海棠似乎在回忆当年戏台上的风光景象,令人好不惬意。忽然,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结尾处,秋海棠沉浸在对当年的回忆中,此时更是突出了凄情,使观众的心深深地被人物的悲惨命运打动,从而产生了共鸣。整个舞蹈的表演和欣赏的过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带着想象来创作和感受这个舞蹈作品的。“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这个情景在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可能让演员真的破相后才表现悲愤的情绪的,那如何把艺人受到迫害并导致破相后的悲愤心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就是靠演员的想象来推动创作的过程,观众也是在想象中去与演员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并与演员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苏珊郎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写道:“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肯定巴甫洛娃运用实际感觉到的虚弱和病态,来表演《天鹅之死》中慢慢衰竭下去的生命是最出色的,也没有人会提出在玛丽维格曼上台前几分钟,告诉她一个可怕的消息从而使她进入悲惨的《夜舞》中的角色……”所以,苏珊最后总结说:“是想象的情感控制着舞蹈。”所以说观众也是从舞蹈动作形象的感知开始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才能进到对舞蹈意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表演的意境和美。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力

中专舞蹈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知识面、生活经历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候不能很快地把握人物形象,有时候表演动作机械、缺乏情感,有时候情绪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形式不匹配,致使舞蹈的意境表现不出来。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学生表演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感。培养舞蹈学生的表演想象力,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常用一些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通过想象去理解舞蹈动作,把握舞蹈作品。例如:在基础训练课中,练‘弹撩腿’时要求小腿撩出要像“甩鞭梢”一般把力量一直贯串到脚尖;“点地翻身”时,学生的双手甩动要快如“闪电”;“串翻身”的行进犹如“车轮滚滚”,这都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做好这些动作,使之变得更加完美。刚刚接触身韵课的学生,对于身韵的腆、含、仰三个元素的练习,总是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不协调,缺乏韵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告诉她要运用想象去理解,腆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俯身去闻花香,含是说学生的表情要犹如害羞一般,含情脉脉,仰就是要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中,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领会动作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才会有韵味。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要领,让他们更好地通过想象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生活,一个表演者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表演技巧外,还应该重视拓展知识面,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中表演想象力有高与低、优与劣、雅与俗之分,这就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文化课,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舞蹈相关的姊妹艺术。从而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品位和感受人间的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迈等情感和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去体味不同的人生。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仔细体味、感悟《漫漫草地》里的小战士,以及《秋海棠》里的旧社会艺人的形象,更好地去演绎这两个舞蹈里的角色。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分析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以及细节处理,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把握好这些人物形象,并让他们投入自己的感情,诠释这些作品。每一个爱艺术的人都应该热爱和善于观察生活,并善于看到它的无限的多样性。因为铭记在我们记忆中的一切生活印象,一切最强烈、最生动和最美好的事物,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创造的。适当安排舞蹈即兴练习,把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促进学生舞蹈心智的打开,提高舞蹈思维能力。

三、结语

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就是想象。”可见,艺术创作需要想象,艺术欣赏也需要想象。人们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舞蹈中更需要这种想象。总而言之,想象在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演想象伴随着舞蹈表演者自始至终,它是舞蹈创造过程中,从捕捉情感到营造意境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表演想象,进而使我们的表演生动活泼,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意义与价值;必要性;通识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06-03

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专业划分上,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会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注重开发、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形成个体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车间里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具有同一模式、同一思维的“产品”。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因此,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从难、从严、从自身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中,涵盖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这种包容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4.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5.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也不能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正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对于通识教育不够重视,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上出现冷漠、无情的现象。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入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1.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份量有较大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总的看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份量有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

2.通识教育课程的组成。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这种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一般公共必修课占通识教育总课程的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30%。

3.必修课程的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10~18学分。体育和军事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主要课程种类有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训。体育和军事课程一般占4~6个学分。应用基础课主要是提高技能的工具知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着重于应用能力。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外语一般占12~18个学分。

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数学类课程: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漫谈、数学模型、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与文化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今日物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现代信息电子技术概论、元素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人类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教育、新地球科学、太空探索、现代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Internet及其应用、计算机文化概论、日常流行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Java语言基础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经济学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外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述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权力现象概论、涉外工作实务、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外国宏观经济管理、现代广告学、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北京导游、现代家政、就业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知识产权法、法律导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明、古代东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评述、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唐宋家散文、欧洲文艺复新、清代档案史料、清代宫廷史等等。语言类课程:如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韩国语、科技英语、高级阅读、英汉互译技巧、报刊选读等。艺术类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美术赏析、戏曲赏析、戏剧赏析、影视欣赏、摄影艺术实践、电脑音乐创作、装饰艺术设计、钢琴即兴演奏、文艺实践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如文科论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公共写作与处理等。

五、通识教育的优缺点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艺术素质教育;科学技术;人文艺术

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断发展壮大来源于一种不断进取、持续发展的精神。对该精神之培育与开发,始终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主要是由艺术公共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等两部分构建而成的,以全部科技知识为前提,运用艺术教育及其活动来指导学生们掌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技能,不断提升学习者们的艺术素质以及实践运用技能,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智商和情商等综合素质之效用。它并非是单一化得文化娱乐类活动或者技艺演出类活动,而是能够让学习者们更有同情心、责任感和创造力,有更加深厚的人生历练,进而让其能够拥有更为纯净悠远的精神世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高度融通与结合。这就是大艺术素质科学教育观。科学和艺术之间联结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诸多组成部分之中。比如,中国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就旗帜鲜明得提出要将奥运盛会办成具有绿色、人文、科技等鲜明特点的一届奥运会。在欧美强调“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就是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包括公共科技艺术、环境工程艺术、电脑设计艺术、多媒体综合艺术等等,以合理的形式为社会生活提供服务,这和纯艺术只考虑艺术成效就有相当大的差别。艺术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更为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工作、生活等话题。在教育过程之中,科学和人文之间共同发力已发展为新型教育理念之一。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而教育之功能正是要为社会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人才。在科学和人文不断渗透并且加以联结的社会之中,十分需培育不仅懂得科技知识而且还通晓人文知识的全方位发展之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在于展示时代要求,让学生们能够具备基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技人文素养等。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定位就是旨在让学生们的艺术技能与人文素质能够实现全面整合化发展。在诸多艺术教育门类之中,可以运用艺术和生活之间、艺术和情感之间、艺术和文化之间、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彼此结合,实现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情趣之目的。相当多的研究者觉得今后的竞争虽然从表面上来是科技层面上的竞争,然而最后还是要看人才之间能力上的竞争。为了提升人才素质,就应当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一起抓起来,运用大艺术教育,从而人才的培育发挥更加突出之作用。如今,科技和人文之间的融合,很好得延展与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表现能力,而且还拓宽了艺术层面上的表现空间。比如,电脑绘画、电子音乐和电脑动画等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在科技和艺术不断推进的当下,两者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1][2][3]实施大艺术科学教育,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旧艺术教育理观来说,这是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致力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科学教育观视角而言,自然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的进步等三者一起组成了人字状之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能够在健全完善人格与不断美化生活上,通过全面整合自然求真与社会求善等学科知识为前提,运用对美之引导与追求,不断推动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持续发展进而升华,不断融合到具体学科教学发展之目标体系中,在人字结构的最上端以实现美育文明之目的。相同的是,从以上科学知识教学观来考虑,其又一起组建成为艺术学、社会学以及自然学科等一起建构而成的品字状教育体系,单一地注重于品字之中的哪一部分还是不完善的,一定要做到和谐与统一,才能构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结合的教育方针之使命。这是由于客观事物均在真、善、美之追求和假、恶、丑之斗争当中持续得发展与变化,一旦在教育过程之中无法体会到三位一体所具有之作用,如果没有了平衡,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否则,就会倾向其反面而违背大艺术科学教育观的规律与法则。[4][5]对艺术教育所实施的改革是对我国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十分重大的考验。一旦难以全面认识改进纯艺术教育并且加以推进之重要意义,那么艺术教育改革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推进,其后果是会造成大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无法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制约教育改革之成果不断地拓展。所以,一定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抓大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彻底改变旧的艺术教育思想认识,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地位和作用,并以组织和制度保障

由于旧的艺术教育思想没有深入到艺术本质,造成了艺术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生活,使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探索停滞不前,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改革创新及个性化发展十分局限,特别是没有很好的把艺术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并与其它各门科学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艺术的改革发展与变化。因而总是片面的认为艺术教育是特长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认为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艺术和科学已经分支,没办法结合起来了。然而,这只是阶段性的历史现象,如果从艺术和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这就是错误的了。因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文明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代表世界观,艺术代表方法论,二者本身就是合而为一的,就像每个人的左右大脑和双手双脚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大艺术素质教育观的理念。一直以来把艺术教学摆在整个教育的边缘地带,而作为应试教育和办学效益来进行特殊标榜的错误,是对素质教育和办学特色认识模糊不清的偏见!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教育思想,克服艺术特长教育观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树立培养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艺术素质教育观的地位,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在明确大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尝试从任何科学技术教育中汲取营养,培育自己的创新精神,勇于站在时展的高度来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新的学科增长点,即大艺术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例如将现有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艺术》、《经济管理艺术》等课程;自然科学方面的《自然生态艺术》、《现代科技艺术》等课程教学研究进一步带动起来、推广开来,起得促进教育全面建设发展与进步的作用。另方面通过全面普及艺术通识教育及创新考试考核办法,克服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大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机构组织,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职责,统筹全校各门课程的美育建设目标,提高办学教学水平;正确认识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公共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量计算、教育教学考试考核考查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组织研究当代艺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思想观念,克服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确保大艺术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确立大艺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战略主体地位,彻底转变不适合大艺术素质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为推动大艺术素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任务及价值取向,加强大艺术课程体系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艺术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改变而发展。为了使大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内容形式探索开发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即具体建议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的艺术素质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一至两门类的美育科学和艺术技能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并改革其课程内容,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与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发展,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理论联系实际、作品赏析与技能训练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况;突出课程特点,要根据各个学校个性特色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型课程体系。例如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哲学》、《科学与艺术》、《书法与绘画》等,理工科大学开设《科技美学》、《建筑与音乐》、《书法与绘画》等公共必修课体系,各大学及多科与单科学院应充分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学科特点,开发开设相应的艺术专业课程和艺术公共课程,如《文化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根据课程体系加强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条件建设,由于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要求不同,[6]因此如何组织开设新型课程教学?如何建立艺术类课程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体系?如何通过大艺术科学教育改革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何进行公共艺术社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创新?如何进行全社会大艺术教育认识的改造与提高,这些仍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研究。所以,艺术教育必须纳入全社会统一规划发展方向,开发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大艺术素质教育体系,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型人才。

三、加强提高师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努力使广大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师与广大师生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是实施艺术教育改革是成还是败的决定性的因素。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发展一定要依赖于广大师生加以推动,全部问题均需师生彼此配合加以妥善解决,所以说假设未能抓好教师队伍与学生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想落实好教育改革的各项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以往,只是单一地注重教师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之建设,而对数量更多的学生队伍素质强化工作还抓地不够,以至于忽略了教和学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形成强大的正向推动力,必将直接影响到改革实施的具体深入和改革潜力的有效发挥,从而使大量富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与规划难以得到积极的支持,以至于还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要想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不但要继续深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而且还应当大力抓好学生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艺术类课程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还应该有高深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实力。广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进行人文艺术修养,获得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表达的提高。因而,艺术课教师必须在职进一步攻读学位,特别是双学位,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创新的实现,并通过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开阔视野,彻底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同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改变领导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偏差,组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针对广大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思想观念交流和艺术作品展演,通过活动沟通认识,开阔眼界,以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引领广大师生尽快步入到大艺术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上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自然、社会、艺术等多类别知识的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加强社会艺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育推普及,以普及抓深入显成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广大师生全面合作、整体协调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与完善,使广大师生在社会大艺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能更好地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艺术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化、大众化、深入化服务。

四、创造有利条件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完善艺术教育设施,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中结合起来

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改善完善艺术教育环境设备。特别建议充分利用各个学科资源,把握时机挖掘各个专业学科全面建设的发展潜力,创造条件有机结合到各个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的美学特点中去,[7]组织深入认识和掌握文化艺术和各学科技术相结合的内容形式,成立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室及实践教学活动场所,充分调动大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动作等艺术细胞去感受对科技审美的艺术体验,例如:农业院校在动物形态学教学中引入美学艺术素质教育。[8]再通过文化艺术手法的加工处理,创作出全新的、不同专业的文化知识技能的审美艺术作品来,不断丰富和加强现行“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内容形式,建议考虑进一步完善这个重大节日为“文化科技艺术节”的全新表达方式,通过全面推进传统艺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代艺术中的探索与发现,将来一定能够有机会产生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来,彻底突破人们对艺术认识的局限性,真正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文明时代高度,[9]并在学校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建设中体现出来,切实促成学校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在各个方面的“联姻”而产生的巨大的再生潜力,进而将大艺术素质教育推广到全社会当中去,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并通过在思想上,组织上的高度重视与保障,使这棵“同根生与连理枝”的艺术与学科相结合的人类文明成果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2]李惠如.作文,让人性流淌——浅谈“大艺术教育观”下的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7,(12).

[3]苑丽丽.大艺术教育观视角下的艺术学科课程整合[J].北方音乐,2009,(12).

[4]范洲衡.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问题[J].美术向导,2011,(6).

[5]谢芳.使人们合乎伦理的艺术——浅析黑格尔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2).

[6]杜艳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0).

[7]胡泊.“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育理念———专访美国汤姆•安德森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15,(2).

[8]高立云,胡格,杨佐君,段慧琴,穆祥.农业院校动物形态学教学中引入美学艺术素质教育———基于两门公选课学生选课情况的思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