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扶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范文1

——遂川县茶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遂川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产业示范县,是百年金奖茶——狗牯脑的原产地,狗牯脑品牌居江西茶“四绿一红”品牌之首。近年来,遂川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狗牯脑茶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来抓,目前,遂川县茶园面积28.2万亩,产量8700吨,产值达21.7亿元,狗牯脑品牌价值达25.37亿元。遂川县近10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户均增收达4000元。

一、强政策引导,壮大产业规模

根据遂川县实际,制定狗牯脑茶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力促狗牯脑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规划布局科学有序。紧扣江西省“十三五”十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探索遂川县“四个一”(一片茶山、一亩果园、一栏畜禽、一人就业)产业扶贫模式,选择以茶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主抓手,在原有10多万亩茶园基础上,每年新种2万亩,目前已达28.2万亩,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规划,将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选择有条件发展茶产业的贫困户6000多户,按平均每户增加发展2亩的规划,再落实1.2万亩茶业扶贫任务,努力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政策扶持真金白银。出台《遂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遂川县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遂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制定“特惠制”扶持措施,降低奖补门槛,提高奖补标准。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建立“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基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奖补,1000万元用于市场营销、品牌宣传奖补,1000万元用于加工企业设备升级、投资创新等奖补。贫困户新种和低改茶叶奖补标准:新种茶叶1亩以上(含1亩),经验收合格后,每亩奖补1000元,按5:3:2的比例,分三年进行奖补到位;实施茶叶低改1亩以上(含1亩),每亩一次性奖补500元。近年来,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产业扶贫基地免费发放茶苗935.6万株,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的种茶热情。考核评比动真碰硬。成立狗牯脑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茶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强化各主体责任,明确茶产业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把茶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列入乡镇和县直单位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该年度的农业农村工作不得评优评先。

二、重帮扶带动,提升发展能力

为增强贫困群众种茶、制茶、售茶势头,全力实施精准帮扶,做到政府来扶、干部来帮、社会力量来带。政府扶到位。健全配齐以服务茶叶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基础设施,补充一批茶叶种植技术专业人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的方式培训茶农茶叶种植管理与加工技术,培训人次6000多人。举办了2019年第三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第四届“狗牯脑”杯全国绿茶手工制作大赛,遂川县贫困户张春艳获得全国金奖。同时,遂川县还举行了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制茶能手参加的狗牯脑茶制作技能大赛,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助推贫困户提升技能,实现脱贫致富。干部帮到位。建立了干部“9753”责任帮扶精准扶贫机制。按县级干部“1+9”、科级干部“1+7”、股级干部“1+5”,一般干部“1+3”标准,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原则上按每户贫困户不高于50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帮扶资金,千方百计引导贫困户将产业资金投向合作社或产业基地等经营主体,避免“撒胡椒面”浪费资金。社会力量带到位。进一步深化“长江公益善茶项目”的合作,借助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昌泰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在遂川县开展精准帮扶,2019年9月已资助遂川县部分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于漳州科技学院茶学专业,致力于帮助遂川县培养一批制茶产业专业人士,夯实茶产业基础,促进遂川县茶产业发展。

三、建机制依托,带动群众致富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让贫困户通过茶产业获得稳定收益,从而带动群众致富。联结机制带动致富。针对自身条件不足,难以独自发展茶叶产业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身种植的“三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如高坪镇车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梅创办的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有142户农户加入该合作社,流转土地500多亩,入股土地200多亩,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扶贫贷款带动致富。对自身有条件发展茶业的贫困户,在茶叶基地建设、茶苗提供、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帮扶奖励,县财政对贫困户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贴息。如南江乡沙美村贫困户张继炎依托政策,利用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5万元,加自有资金发展一个70亩的产业基地,并成立合作社,向上级争取产业基地建设资金6万元,其中3万元用于10户贫困户入股资金,3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每户贫困户总收益不少于4000元。示范基地带动致富。择优打造3个县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乡镇茶产业扶贫精品基地,完善一批村级茶产业扶贫规范基地,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江西同洲茶叶产业扶贫基地吸纳的贫困户以资金或茶园入股,该产业基地按“五统一分”(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物资、统一营销、分户经营)方式,年底分红10-15%给社员,带动100户贫困户增加收入。目前,遂川县共有34个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个县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个乡级茶产业扶贫基地,26个村级茶产业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900多户。

产业扶贫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阶段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统筹规划各具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谋划打造一批幅射面大、带动力强和市场前景广、扶贫效率高、生态效益好的各种类型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拓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途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覆盖面广的扶贫产业项目库,调整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施内容,增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新阶段实施扶贫开发、申报国家项目资金及政策支持、争取行业资金和社会力量扶持做好项目储备,做到用项目去落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用项目去对接各种渠道的支持,用项目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三、基本原则

扶贫产业项目规划总体要以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为中心,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项目库为抓手。项目规划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扶贫宗旨。规划入库项目要具有扶贫功能和扶贫效益,对贫困乡村开发产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致富具有较大的幅射面和较强的带动力。

2、坚持因地制宜。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立足本地实际确定发展模式,确保规划入库项目实施后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一致,以实施规划入库项目将新阶段扶贫开发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坚持科学和动态管理。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实可行,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对规划入库项目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优良项目补充进库。

四、规划内容

1、项目规划的总体要求: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建立全县扶贫产业项目库;各乡镇负责辖区内扶贫产业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县内重大项目的规划、申报工作。确保项目规划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2、规划入库项目的主要类型:

(1)龙头企业类。即:对贫困乡村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具有直接幅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是国家、省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以及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产业基地类。即:与贫困群众增收联系紧密、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并落实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的扶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3)市场营销类。即:以农产品营销为主业并与当地扶贫产业生产产品建立了订单关系的营销企业或组织发展和市场体系或设施建设;

(4)科技扶贫类。即:具有科技含量、能够推动扶贫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新科技、新品种推广项目;

(5)合作组织类。即:以服务贫困群众增收为宗旨,在发展产业、应用科技、销售产品等方面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规划入库项目的基本内容:

(1)项目概况。主要是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类型、项目性质等情况。

(2)项目条件。主要是项目实施具备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实施项目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政策条件、群众基础及发展前景等情况。

(3)项目需求。主要是项目的发展思路和规模、实施项目的资金需求、投资结构及计划安排、实施项目的其他需求等情况。

(4)项目模式。主要是实施项目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经营形式等情况。

(5)扶贫功能。主要是推进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幅射带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方式、作用及效果预测等方面的情况。

(6)项目论证。以简单的项目说明为主,如果确定了必扶项目,再做可行性研究。

产业扶贫范文3

“我家每年养五到六批肉鸡,每批1万多只,每年十五六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同时,还可以在家陪父母孩子,赚钱团圆两不误。”这是记者2016年12月初在河南滑县城关镇西林头村采访时,该村村民关瑞江发自内心的热情介绍,让记者听后顿时寒意全无,跟着兴奋起来。

模式: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近年来,河南永达食业集团(以下简称永达集团)在董事长冯永山的统筹规划下,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扶贫举措,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到位于滑县的永达集团产业基地考察,对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创新“6+1”产业融合发展扶贫模式,带领农民养鸡脱贫致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永达集团提出了“按照‘6+1’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的希望与要求。

那么,这种“6+1”模式到底是怎样的架构?又能给贫困户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益处呢?所谓“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就是以贫困户为核心,贫困户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创业脱贫、就业脱贫和合作社帮扶脱贫等方式摆脱贫困;通过建立帮贫养殖合作社平台,在龙头企业代办贫困户入社、政府对拨付合作社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监管和监督的基础上,由国开行打包贷款,担保公司为合作社贫困户社员扶贫贷款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产业扶贫提供财产保险、饲养保险的一种创新扶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永达集团负责还本付息,贫困户不还本息、不承担还贷责任,合作社对贫困户社员每年还有固定年限和数量的分红。

永达集团外联部副总经理郑贵铭向记者介绍说:“在‘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中,贫困户脱贫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政府起到的是主导和监管作用,永达集团为贫困户提供‘脱贫致富’的机会,通过组建合作社搭建平台,由国开行贷款、担保公司担保和保险公司保险,六者之间相互联动,通过自身职能为贫困户带来最大程度的扶贫效果。”简言之,这种模式就是为那些有创业热情、有就业期望的贫困户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和平台,提供资金贷款和担保,提供保险赔付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贫困户想创业、就业,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缺乏技术,又存在“赔不起”的心理,阻碍了他们脱贫致富的进程,也影响着滑县整个脱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永达集团的“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正是围绕贫困户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固有的扶贫方式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了创新,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创业平台,组建了帮贫养殖合作社,而且还有政府的主导与监管,以及金融贷款担保、保险赔付等一系列激励贫困户“大干一场”的举措,彻底为贫困户消除了后顾之忧。

管理:放心鸡肉这样养成

永达集团的肉鸡之所以被称为“放心鸡“,这是由于永达集团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并始终按照国际饲养、屠宰、加工等标准生产的。永达集团的“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为广大贫困户消除了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大量肉鸡通过贫困户饲养以供给永达集团。那么,肉鸡质量如何保证呢?关键还在于先进扶贫模式下的具体管理与把控。

“我们与每一个饲养户签订协议并规定,一年每个饲养户一般饲养5批肉鸡,44天是一批成熟肉鸡的标准,每一批肉鸡拉走后,还要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鸡棚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清扫等处理。”永达集团工作人员耿文峰向记者介绍说,“永达集团按照‘6+1’扶贫模式,在给贫困户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鸡饲料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严格把控住了肉鸡饲养的源头管理。”实际上,每一个与永达集团签订协议的贫困户,都会在当地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备案,以确保各方面安全。除此之外,每一个饲养户所建设的鸡棚的通风装置是否合理,鸡棚温度是否能够持续保持恒温,甚至就连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食用的饲料配比都由永达集团负责管理并设有严格的标准。待到肉鸡成熟装车拉到永达屠宰场时,还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等程序,所有各项指标只有检查合格才能进行屠宰。

永达集团的这些管理举措,一方面保证了自身肉鸡品牌的信誉和质量,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帮助贫困户更大程度避免了因各种饲养问题而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贫困户在“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下,在严格的肉鸡饲养管理中,既能脱贫致富,又能饲养出肉嫩质好的“放心鸡”。

合作:既能团圆又能赚钱

关瑞江是滑县城关镇西林头村村民,过去是该村有名的贫困户。因为家中贫困,只身一人去外地打工挣钱,与父母、妻儿长期分隔两地。然而,几年下来,不仅打工没有挣到钱,家人之间也因长期的聚少离多产生隔阂。2012年,他与同村其他7个在外打工的村民商量后决定,回家乡与永达集团合作,走“6+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开始自己创业。

“我们这8户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听说永达集团这个模式,我们一商量都回来了!现在,不但和家人能够团聚,而且也挣了钱。”关瑞江兴奋地说,“目前已经合作4年多了,总体来说要比打工强很多。虽然辛苦,但一年能挣十五六万元。”关瑞江家目前有一个宽16米、长43米的标准鸡舍,每批饲养1万多只肉鸡,除了每天按时给鸡苗喂食和查看鸡舍内温度外,其他的饲养物品都由永达集团统一提供。“我家盖标准鸡舍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永达集团担保,才能贷出来的,大概一年半时间,就已经还完了。”关瑞江说,“目前,周边村镇有很多养鸡户也与其他的饲养企业有联系,但是像我们这样有保险公司兜底的就永达集团一个。”

产业扶贫范文4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近年来,原阳县围绕产业谋扶贫,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路。

如今,一个个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扶贫产业,让这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了甜头。拔掉“穷根”走富路,摘掉“穷帽”换新颜,那些被生活所困的人们,正满怀信心阔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上。

激活产业扶贫一池活水

5月10日,来到原阳县采访脱贫攻坚有点见缝插针的感觉。刚刚立夏,天气还不算太热,但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早已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局面。

“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是原阳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亮点,受到了省市督导组和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原阳县扶贫办主任郝娟开门见山地介绍说,原阳县根据盘活存量、建设增量的思路,建设好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扶贫政策+扶贫基地+贫困农户”的脱贫攻坚“原阳模式”,并且明确了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智慧扶贫与电商流通、光伏扶贫等10项重点脱贫产业。

最引人注目的是,原阳着力打造了“中央厨房+互联网+三产融合+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区转移就业基地和乡村产业扶贫基地三大模式,由生产经营形势好的企业安置贫困群众就业,让市场前景好的各类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对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按照“分类别、定基地、拿标准、出政策”的步骤,原阳在全县规范内完善、提升了115个产业扶贫基地和21个转移就业扶贫基地,并从中筛选出一批市场前景好、管理经营规范、安置贫困群众就业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效果好的基地进行重点支持和帮扶。

“我们充分发挥基地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和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让产业扶贫基地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郝娟说,预计这136个扶贫基地初步能够带动7500户贫困家庭实现产业脱贫。

为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充分落实扶贫政策和扶持扶贫企业发展,原阳县提出了入股分红、以奖代补、企业贴息、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并搭建了融资、“互联网+”、营销、加工等服务平台。不仅如此,原阳还筹措扶贫产业项目资金,不惜投入真金白银。仅2016年,原阳县用于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共计3253.9万元,其中本县统筹整合资金2050.5万元,涉及111个行政村,覆盖1812户贫困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项项得力有效的举措,激活了原阳产业扶贫的一池活水。

龙头带动,兼济桑梓

如今,原阳县产业扶贫基地和转移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达则兼济桑梓”的优秀帮扶企业。

“俺母亲多病,父亲行动不便,俺和弟弟来厂里上班后,贫困户的帽子也要摘掉啦!”尚建厂现在是河南宏达集团的一名职工,由于先天发育不足,身材矮小,他告诉记者,自从自己来到工厂上班,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了。

位于韩董庄镇的河南宏达集团,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仅以直接安排就业的形式,公司就累计带动248个贫困户脱贫。同时,集团创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周边贫困村建设种植基地和木材加工厂,带动600余名滩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来到河南星光机械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矗立着的硕大的脱贫攻坚宣传标牌。走进公司院内,悉心设计的有关脱贫攻坚的标语、政策以及相关知识,也都布列在最醒目的位置。从编号上看,这是福宁集镇第四个产业扶贫基地。

该公司是一家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近亿元。刚从村里指导建档立卡工作赶来的镇人大主席张鹏威介绍说,全镇有9个贫困村,公司通过安置就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

33岁的毛须良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他干不了重活,加上孩子小且家里人多地少,他去年在“精准扶贫回头看”时,被列入贫困户。毛须良感激地说:“公司把我安排在仓库干些轻活,每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此外,每年还有1700元的股份分红。”

河南省顶好家居有限公司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年销售额七八千万元。公司总经理冯保钢性格直率,坦言公司一直热衷于产业扶贫,但由于经验不足,目前正在努力向河南宏达集团学习。他告诉记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侧重于入股分红和公益性岗位性质的扶贫模式。他特别介绍,“今年公司计划拿出25万元,提供70多个公益性扶贫岗位,让贫困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帮助他们脱贫”。

“原阳县高度重视打造扶贫龙头企业,培树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带动。对经济效益好,扶贫成效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群众脱贫致富做出更大贡献。”郝娟介绍说。

兴盛产业,共奔小康

“在产业扶贫方面,原阳县根据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采取不同的就业脱贫方式,继续加大对劳动密集型、科技成长型、辐射带动型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帮助和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原阳县发改委主任姬彦辉说,特别是中小企业,他们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更强。

齐街镇的原阳县亮姿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采用居家手工制作圣诞饰品、鞋盒、藤编、项链、手链等饰品的模式,辐射带动原阳、封丘周边150余村、2500多个贫困家庭实现累计增收500多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

太平镇的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的产销模式,带领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目前,合作社依法流转土地1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的贫困户就地脱贫。

葛埠口乡的麒翔食品有限公司,安置农村劳动力200余人,年增加群众收入600余万元。特别是巧媳妇产业扶贫基地,采取“有限集中,适度分散,缝制进农家,能人挑头,骨干组阁,跟单督导”的方式,帮助留守妇女谋划创业思路,提供上岗培训,带动就业,助力脱贫,目前已累计吸纳和帮扶贫困户30余户。

靳堂乡的雨润养殖有限公司,占地270余亩,总投资1500万元,是集生态养殖、有机蔬菜种植及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22户。

产业扶贫范文5

在对象上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把扶贫对象精确找出来,把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精准定位,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为此,南康在精准识别中做到三个“结合”:将统一标准与自定条款结合起来,让群众认可;将评定贫困对象与村民代表小组民主评议结合起来,让群众知道;将政府核实公示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让群众答应。

通过按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南康收入倒排,对照自定的“九不准一必须”前置条件,按照“一评二审三公示四签字”的程序(即村民代表小组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乡镇审核、区扶贫办复审,村级公示、乡镇公示、区级公告,帮扶干部签字、村主任签字、乡镇负责人签字、贫困户签字),精准建档贫困户29226户,贫困人口93495人。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南康认真做好致贫原因调查分析,进行区分类型、科学分类,确保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从致贫原因上,将贫困人口分为七类,一是无就业技能的;二是找不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三是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致贫的;四是无发展启动资金、技术的;五是因环境恶劣致贫的;六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七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从帮扶角度上,将贫困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劳动力,但缺少发展门路、缺技术、缺资金的,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金融扶持或进城就业等,帮助发展脱贫;第二类,没有劳动力或因病致贫的,在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租入股获得收益的同时,通过完善低保、医保、大病医疗救助、社会救助等措施实施救助兜底;第三类,有部分劳动能力的,通过采取发展产业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帮助提高收入。

在帮扶上有的放矢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才能使“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南康注重做好两个“关键”:

一是制定帮扶措施关键要结合区域实际,既要突出扶贫优势,拓展扶贫面,又要注重扶贫难点,啃下“硬骨头”。

二是实施贫困户帮扶措施关键要因户施策、综合施策、叠加施策。围绕产业帮扶全覆盖,南康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较好、市场较旺、重大项目多、工业园区、生产聚集区承载能力强等优势大力实施工业产业扶贫,充分依托农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做到不同区域间各有侧重,更加精准。

工业产业扶贫的强力带动。家具和服装是南康吸纳就业的两大主要传统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仅家具、服装等传统产业新增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超过4000人,解决约1.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目前,南康共有7200多家家具企业、1600多家服装企业,并按照建设全产业链配套公共配套服务平台思路,打造家具千亿产业集群目标;以打造“全省著名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为契机,积极实施国际服装贸易中心、服装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服装百亿产业集群。围绕这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南康把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优质就业、稳定就业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就业帮扶机制,创新地搭建起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帮扶就业、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大力推动职业介绍就业五大就业扶贫平台。今年以来,南康共实施就业扶贫专项资金2827.66万元,其中实施聘用贫困户就业工资补贴1075.02万元。为贫困户创造6500个工作岗位,已实现10000人以上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致富。

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持续。农业产业是扶贫攻坚重要的着力点和长效脱贫的支撑点。南康区立足于贫困地区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以发展油茶、甜柚、优质稻、蔬菜、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为抓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规划,依托2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46家农民合作社、103家家庭农场、306户专业种养大户的带领驱动作用,大力实施五大优势农业产业扶贫,并通过创新帮扶机制,搭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扶持、奖补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模式,实现贫困户捆绑脱贫和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近一年来,已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174.12万元,其中发放龙头企业(基地)聘用贫困户用工工资补贴962.3万元,新成立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3000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吸纳8000余人就业。

民政救助扶贫的保障兜底。对于因无劳动能力和因病致贫的贫困对象和贫困家庭,他们是处于所帮扶的贫困对象的底层人群,是整个帮扶工作中帮扶难度最大、帮扶成效显现最小、脱贫进程最慢的特困人群,但更需要政府投入更多工作精力和实施更大帮扶力度。

为此,南康通过实施“三个一”保障扶贫措施来确保这些特困人群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保”、低保补助标准和覆盖面,并将其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政府代缴范围;同时全面实施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乡镇农村敬老院建设,让需要供养的特殊贫困群体能在区福利院、乡镇敬老院和社会养老机构实现全部集中供养,实现特困人群基本生活有所依。

二是采取“提标准(提高区级医院实际补偿比、提高部分区外非定点医院报销比例、根据新农合基金结余情况进行二次补偿)、降门槛(精准扶贫对象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实施先住院后付费)、扩范围(政府为每位扶贫对象每年出资35元购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让贫困对象拥有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四道医疗保障、增加5种常见慢性病纳入新农合门诊大病补偿范围、增加10家省外医院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区外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等措施,让贫困对象有病能就医,减少因病致贫或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是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同时,加大临时救助配套资金投入,开展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救急难”工作,积极帮助其渡过难关,解决暂时困难。

同时,让具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通过培训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或农业技术,是帮助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或上岗就业的重要一环,也是南康区实现精准扶贫“4321”基本脱贫工作目标(即2015年脱贫40%、2016年脱贫30%、2017年脱贫20%、2018年脱贫10%)的重要保障。南康依托自身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产业优势,成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设立了精准扶贫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通过建设“1+N”扶贫培训网络体系(即精准扶贫培训学院+家具研发院+光明电商孵化基地+行业部门培训机构+乡镇、街道、园区培训机构+企业、基地、合作社等培训机构),采取培训学院集中培训、企业基地现场培训、技术人员上门培训等方式,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四免一补”式(免除培训费、教材费、实习费、住宿费;补助培训期间的伙食费或补贴基本生活费)专项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投入精准扶贫培训专项资金338.12万元,并用3年时间,逐年帮助48634名贫困户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脱贫致富技能“法宝”。

在项目上注重实效,让责任负责到底

产业扶贫范文6

然而,近两年来,金沙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呈现出良好态势: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大关,年均增长13.9%以上,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1个百分点。这巨大的转变,离不开金沙县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当地的产业扶贫中去。

以新理念催生好机制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情,但必须创造一个好机制,让政府、企业、农户共赢,才能将扶贫攻坚工作做到可持续。

产业扶贫尽管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增强贫困地区脱贫造血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和贫困地区农民积极性的最现实途径。因此,必须寻找一条适应新常态、将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价值让贫困农民实现致富的多方共赢的扶贫途径,建立一个将农民的脱贫致富意愿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相关联的体制机制。

金沙逻辑的背后源于金沙县的现实:煤炭黄金十年,一方面为金沙积累了资本,锻炼了企业家的队伍。另一方面也损毁了当地生态。新常态下,金沙县面临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企业面临转型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紧迫任务。2013年至2014年,金沙先后整合资金投入5200万元在农村实施了两轮水、电、路建设改造和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硬件支撑。

结合本县农业资源区域特点,金沙县以西洛街道、岩孔街道、平坝镇和清池镇为中心,规划了现代农业高效园区和清池贡茶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台湾企业和当地的梦樵茶业公司投资10亿元,合作在西洛街道组建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投入资金2.8亿元建高规格现代大棚4.6万平方米,打造了一个集特种花草树木驯化培育、农产品研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与此同时,周边的海龙大鲵养殖场、惠馨果业有限公司、西洛河蔬菜专业合作社、金叶藤农场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园区,目前已有4个企业获得省、市级科技示范园称号。

另外,金沙县积极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集聚、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坝、石场、清池、马路、太平岩孔和乌江后靠移民区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金沙县基本实现了产业项目在贫困地区的全覆盖:在东、西部沿赤水河谷和乌江河谷地带发展崭毯退产业;在马路、清池、太平、石场、大田等乡镇发展核桃、茶叶;在岩孔、平坝、五龙街道等地发展中药材、猕猴桃、葡萄、杨梅、大枣等精品果业;在东、中、西部高海拔地区发展黑山羊和杂粮产业;在中、东部地区扶持发展牧业产业。

目前,金沙县贫困地区已建成和正在开工建设的项目达到178个,涉及总投资3.0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民营资本投入0.45亿元参与区域性开发,这些企业在带动农户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承担了扶贫开发的社会责任。

政府加强引导服务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产业扶贫上,我们主要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项目扶贫及服务手段上下功夫。”金沙县扶贫办主任蒋显祥说。

金沙县在产业规划时,同时明确了贴息贷款、种植补贴、建厂房补贴和项目扶持等六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产业扶贫既可以享受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又可以享受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同时设立了一条红线:严禁非农化。

杠杆的作用是明显的:后山乡村民邱进原是西洛街道宏达煤矿的老板,煤炭市场开始下滑时,他立即转型投入农业产业,在自己的家乡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及广阔的荒山发展旅游和茶叶产业。金沙县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邱进流转的土地里实施,将原来的坡土变为梯土。金沙县农牧局以一名领导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跟踪,对茶叶的育苗、移栽追施肥等进行“一站式”服务,县政府以每亩茶叶补助1000元,修建加工厂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目前,邱进的三丈水公司已栽种茶叶上万亩,可采面积达2000多亩,在采摘春、夏、秋三季茶叶时,解决当地及周边乡镇300多人就业。

金沙县针对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启动实施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升级服务方式,每年从财政挤资100万元作为农业企业的贷款贴息,破解了扶贫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的发展。

企业带来脱贫希望

除了资金、技术、品牌、产业链,贫困山区的农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掣肘之处很多,说到底还是缺人才、少理念。

在产业扶贫中,龙头企业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主体。随着一些知名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带动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

金沙县是中国贡茶之乡。浙江商人邵志清到岚头镇进行考察并对土质进行抽样化验后,投资8000万元创办贡茶公司。目前已栽种茶叶2万亩,可机采面积达到6000多亩,所采的茶青加工为脆片、毛尖、大茶、光杆茶和粉末几大类。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和欧洲、中非、南非等地,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这不仅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农业企业接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也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投资的显著增长,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金沙县的标本意义是:区域化农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产业链的延长又推动了区域化的精准布局,让贫困地区滚动式发展,让贫困地区发展依靠后发优势赶超成为可能。同时,一批以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省内外民营企业陆续参与当地农业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项目,开发扶贫地区丰富的“四荒”地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产业。

上一篇纪检监察

下一篇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