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1

迷茫和绝望

糖尿病,曾经像个“隐身人”一样,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就在我精疲力竭,想要放弃继续寻找时,它终于“现身”了,像个礼物从天而降;但转瞬间,我便发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而这场梦,将不分昼夜地伴我一生。

在研究生院的第一个感恩节之后,我生病了――胃痛,就像感染了某种病菌一样难受。但那时日夜忙碌,既要给许多学生的论文评分,还要完成自己的课业和论文。我是不敢轻易生病的,即使有稍微的不舒服,也习惯了自己去扛。所以,根本没把那点儿“微恙”当回事儿。但是,接下来的半年,莫名其妙的症状接踵而至,并且越来越严重――慢性窦感染、体重明显下降,还有极度的口渴和持续性的疲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了查明病因,我从这个医生面前奔波到那个医生面前,大家都很难诊断,除了沮丧,一无所获。

身体的不适尚能忍受,内心的焦虑却让我时时濒临崩溃边缘。迅速消瘦,这是最明显的症状,于是每天都有人就我的体重问题发表评论。有一天,在健身房,一位男士从我身边走过,上下打量我一番后,说:“走之前吃个汉堡包吧。”我的朋友怀疑我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饭后立即会把食物吐出来,所以非要跟着我进卫生间一窥究竟。最可笑的是,就连医生都问我是不是患上了厌食症。

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让我一天天陷入了孤独、无助之中,拷打着我的身体和精神,令我日渐消沉。本来,我正处在新婚之后的甜蜜世界,并踌躇满志地要继续修完我的学位;但那种冥冥之中正在被死神召唤的感觉,却将我一步步推向绝望的深渊。

误解和偏见

终于,有一天,我难受万分,不得不去当地医院的急诊室;五天后,我带着一张诊断证明和一把小册子出院了。诊断证明书上赫然写着:“糖尿病!”尽管我被这姗姗来迟的确诊惊了一下,但总算有了一丝安慰,因为医生说:“不管怎样,患的是糖尿病,就意味着你还有希望继续活下去。”

过去,我从不知道,当一个人被贴上“糖尿病患者”的标签后,就意味着此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总是会问我:“这个能吃吗?”“那个能吃吗?”而且很多人就此认定,我不该吃一切含糖的食品。他们对糖尿病的无知以及对我的种种错误评论让我感到失望。一些人跟我说他们非常害怕针头,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很好地管理糖尿病这类疾病;但他们不明白,如果我也害怕针头以及与针头有关的一系列治疗,那么我将会死去。

患上糖尿病已经让我丧失了很多生活乐趣,但身边人们的各种指点和评论则进一步加剧了我的痛楚。

一位朋友为了安慰我,对妈妈说:“幸亏是Rachel患上了这种病,换做是我,肯定应付不了。”我知道她的好意,她是在对妈妈夸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但即使这种安慰的话,也让我懊恼无比。

某天,一个小孩子对我说:“我叔叔也患有糖尿病,他因此切去了脚趾。”这算什么?安慰?鼓励?不,在孩子眼中,糖尿病就是这样的――仅仅是切掉脚趾而已。幼稚的表弟还曾问我:“医生什么时候才让你停止使用胰岛素啊?”他的问话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我经常要面临的窘境,起初,我总是因此有种挫败感,深感自己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别人无需知道的东西,我却必须要了如指掌,因为那关系到我的健康和生命。

在每天回答各种善意询问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那纸诊断书,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将我提升为一位“医学教育者”和“糖尿病抵抗者”。其实,当时这种想法是对糖尿病的误解和陈旧观念,这种心态也影响着许许多多患者。就我自己而言,确诊之后很长时间,我都在抱怨他人、或者自怨自艾。比如那些浪费了我那么长时间都查不出病因的医生;再比如我始终觉得自己置身一场自卫战中,一转身,就能看到别人在评论我。即使别人好心好意地告诉我说,我比确诊之前气色好多了,也会刺痛我的心。那时的我,一直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偏偏是我?

坦然和接纳

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糖尿病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凡、不可或缺。糖尿病护理人员也向我保证,糖尿病会成为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只是需要我稍微花点心思去照料它罢了。渐渐地,我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并承诺要与它好好相处。糖尿病确实会给我带来一些麻烦,但我已学会从心里承认它的存在并接纳它,进而战胜它。不管在我们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过后,都要继续生活,让一切趋于常规化,并始终保持平常心。

必须承认,我已身陷一场持久战,对抗着身边的负面声音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医生不太恰当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我都会考虑许多他的弦外之音;朋友一句“你真的要吃掉那馅饼吗”,也会让我条件反射地认定自己又输给了糖尿病。

沮丧?是的!伤心?当然!失望?肯定有!

然而,我还是要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我要防止自己和任何带有负面情绪的人接触。例如,那些夸张的、爱嚼舌头的、阴险的女人都会令我感到局促不安。所以,我从来不和这样的女人交朋友,因为她们会对我的情绪以及糖尿病护理造成不良影响。当我不再那么神经兮兮地盯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情绪表现时,血糖开始向我妥协。

现在,当有人又开始向我数落糖尿病的消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时,我不再懊恼,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关于糖尿病的常识和我对此的态度。比如,阿姨正要把一杯果汁递给我,突然想起什么,于是收回去,对我说:“哦,我忘了,你不能喝这个”时,我就向她解释说,我是可以喝果汁的,但我主动选择了放弃,因为我希望可以从其他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

当然,还有一种让自己逐渐坦然的方法――学习或感悟到某些东西之后立即与他人分享。比如加入网上的糖尿病社区,或者将每次拜访医生的心得写在博客上。慢慢地,我就可以自如地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疾病了。因为总体来讲,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是在增加的,我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我可以和许多人一起共享我们的生活和战胜疾病的秘诀。

选择和转变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 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 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 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而下降,HbA1C每降低1%,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同样,对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bA1C每降低1%,心肌梗死的危险度降低14%。此外,2型糖尿病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望降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的并发症。

3 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的炎症介质:IL-6、CRP的升高是糖尿病发生的很强的预测性指标。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在高血糖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他们是影响早期代谢环境的重要因素。沈备等[4]将38名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比较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结果表明,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Ⅱ和MDI方案强化治疗后,可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降低CRP水平[4-6]。

4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是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心脑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39例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其中29例经口服糖水或碳水化合物后症状缓解,8例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 ml后低血糖很快恢复,2例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继续给予10%葡萄糖液后好转,2 d后恢复正常[7]。

5 小结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实现尽早、尽快胰岛素强化治疗,紧抓早期的可逆期,解除高血糖毒性作用,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糖安全平稳达标,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1]Ilkova H,Glaser B,Tunckale A,et a1.Induction of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 etic patients by transient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J].Diabetes Care,1997,20(9):1353-1356.

[2]Ryan EA,Imes S,Wallace C.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mpy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5):1028-1032.

[3]Raskin P,Bode BW,Marks JB,et a1.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and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 therapy are equally effectivein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zed,parallel—group,24-weekstudy[J].Diabetes

Care,2003,26(9):2598-2603.

[4]沈备,冯佳庆.强化治疗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8):617-619.

[5]郑霞,郝立鹏,薛灵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31.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3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护理,干预,依从性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00例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其中150例实施进行视频、示教等的护理教育(实验组),另外150例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男73例,女77例,平均年龄4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23人,中学及中专的56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1人;对照组男69例,女81例,平均年龄4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17人,中学及中专的52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81人。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作常规宣教或根据患者所提问题做简单、必要的回复。实验组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健康管理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护理思路和沟通技巧。术后从人文、心理等多方面加以护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饮食、并发症及预防、运动及注意事项、血糖的监测和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技巧。教育方式采取面对面个体交流、一对一指导、讲座、录像、示教以及发放有关资料阅读,向患者讲解饮食原则、运动方式、注意事项,并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做到规律饮食、经常活动、定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护理方式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工作性质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对知识严重缺乏的患者,采取重点护理的方法,加强随访或指导,努力与患者建立互助式的护患关系,对初诊糖尿病患者和长期糖尿病患者区别对待,分别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初诊糖尿病患者主要使其了解糖尿病相关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使其逐步接受并认可治疗方式,克服注射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乐意按医嘱坚持治疗,从而形成并提高患者自我的疾病健康管理能力。对长期糖尿病患者在妥善保存初诊记录和随访记录的基础上,定期对糖尿病治疗护理方案进行评估,调整饮食、运动量,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并积极做好慢性并发症的护理,防治血管病变。对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资源,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宣传,让家属认识到其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家属的角度帮助患者治疗,从而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3]。同时开展 “糖尿病知识与健康论坛”,将授课专家和授课内容公开告知患者,使糖尿病患者集中教育,学习糖尿病治疗的新认识新方法,回答患者的疑问,并以依从性较好、病情控制佳的患者带动落后的方式,以患者身边成功的实例转变他们对疾病的态度,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和责任心。

2.2 调查方法

对150例实验组于入院后实施有有计划的护理干预,采取自制问卷对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的依从性调查评定。问卷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经相关专业专家审核,确保内容效度。内容分为5个主题20个条目,包括日常生活行为依从程度、按医嘱服药、糖尿病认知度、饮食和运动控制、自我监测等5个主题。评分标准为完全依从4分,依从性较好3分,依从性一般较3分,依从性较差2分,不依从1分。低分越高,说明依从程度越好。

2.3 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依从性情况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实验组依从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2 文化程度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其依从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其依从性越好。

3.3 两组血糖水平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PBG、FBG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4.1 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的意义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控制是防治糖尿病病情恶化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糖尿病的护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病程的进展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强化治疗目前可被作为初发T2DM 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可使患者的血糖持续稳定,并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4]。

4.2 护理干预对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患者的依从性对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健康恢复影响很大,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血糖控制不良主要是与患者缺乏相关的糖尿病知识、饮食控制不良、不规则用药和未定期监测血糖有关[5-6]。胰岛素注射对治疗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效果,但如果患者不依从医嘱坚持治疗,自行加量、换药或停药,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模式,强化医生单向教育,认为医生应尽可能的教会糖尿病人知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规律。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治疗,除嘱患者坚持应用降糖药物,告知患者注意科学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保持标准体重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单纯式讲授的模式,因人而已,因人施教,重视患者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避免患者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和150例药物治疗患者其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实验组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其依从性,有效治疗和控制糖尿病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祝方,纪立农.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5-9.

李延兵,翁建平.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5.

张爱兰.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与护理对策.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4):292-293.

李秀钧,董砚虎,程丽霞,等. 糖尿病研究进展-第16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2):72-77.

聂洁萍.健康教育对初诊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调查.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2):228-229.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5

专家简介:

李宏军,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男科学博士后,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委员,从事男科学临床工作20年,承担各级研究课题并获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实用男科学》等多部专著。

我的健康我做主: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糖尿病合并ED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的概率小,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20%的ED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而这个数字还是比较高估的,保守一点的估计只有10%的ED患者接受治疗,关键是多数患者存在有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功能障碍找医生治不了这个病,或者偶尔靠药物维持几次就可以了,所以不去医院就诊;担心医生会有偏见或歧视自己,或者医生工作很忙,更愿意给人治疗疾病,而ED似乎难以算做疾病;因为工作太忙了,而没有闲暇顾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只有对那些威胁到你的身体健康的疾病才去治疗,容易忽视功能障碍问题。

我觉得是患者的偏见很多,但不要担心医生,我们是没有偏见的。我有一个患者,怕医生瞧不起他,又希望医生关注他的问题,就绕弯地说“大夫,我最近家里不太好”,“你家里有问题跟我说有意义吗?”,“医生我在医院开了六味地黄丸”,“那你吃吧,跟看病有什么关系?”,“医生,有人说我有肾虚。”,“肾虚是中医概念,应该看中医。”,“其实是家属对我不满意,妻子总跟我发火,不让我上床,我们想让硬起来。”

我明白,他的潜台词是我不好,妻子总抗议,但他觉得岁数大了不好意思说。最后我坦诚地告诉他“我就是要你自己说出来,只有你说出来才有决心真正接受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ED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多环节,而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血管和神经病变)使得ED的治疗更加困难。尽管如此,也应该得到及时救治,否则将对夫妻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如果糖尿病合并ED不去治的话,妻子不跟你同床或者经常因为这个事情犯矛盾,可能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幸福生活。长期得不到治疗还容易导致男性的心情烦躁,不愿意与人交往,患者精神上和心理上长期苦闷。此外,对中老年男性来说,一旦出现ED,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以免延误了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合并ED的治疗安全有效

治疗糖尿病合并ED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首先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导致了ED,那当然控制血糖,血糖对血管的刺激减少了,糖尿病导致的ED就会改善了。不管采取什么办法,血糖非常高的情况下对都是不好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控制血糖,我的健康我作主,你们自己去作主控制调整血糖。既然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而生活方式是我们大家都能自己做主的,跟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我们就能够自己去控制它。

现代医学进展,使得我们对ED有非常有效的办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伟哥类药物(PDE5抑制剂)疗效很好,拜耳公司生产的艾力达就是一个效果比较可靠的代表药物,而且作用是比较强的,起效也是比较快的,有效药物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功能障碍。

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总不办这个事情就不想了。采用有效的药物让你“能行”,夫妻双方的满意度就提高了,性生活改善了,自信心也必然提高了,妻子对你的认可度提高了。当你能办成这个事情,而且是一件让人非常愉快的事情,没有道理不“将革命进行下去”,甚至可以逐渐使药物减量,直至完全停止药物治疗。

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改善生活质量是第二位的。我们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风险硬要办这个事情,我们有几个基本要求。首先老年男性要过性生活,需要一定的身体健康做保障,如果身体特别差可能有危险,但如果能上二层楼梯,没有出现心慌,就没有太大问题。第二,你没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没有使用过某些特殊药物,例如硝酸甘油类的药物可能会对治疗ED的伟哥类药物有影响,只要没有这两种情况就可以安全进行性生活,而且这个药物的副作用很小,目前看来是比较安全的。有人经常提出,使用这个药物,会出现脸面潮红、眩晕等副作用,实际上性生活达到的反应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所以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发生率较小(约12%)且轻微。

糖尿病伴ED的其他治疗办法

功能障碍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①海绵体内注射,以前没有有效口服药的时候,我们主要是用这种方法治疗,这种效果是比较确切的,但是自打有了口服药这种方法就很少用了。②尿道内给药方法也可以促进。③真空负压吸引装置。④血管重建,嫁接一根血管也是可以的。⑤海绵体的假体,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安一个假体。雄激素补充治疗适用于雄激素低下者,可能改善功能。还可以采取性咨询和性教育的办法。指导和性心理治疗也十分有效,一些夫妻的性生活方式不对、性生活时机选择不当,都可以指导。

不管你们选择何种办法治疗障碍,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有人认为这辈子可能要一直靠药物帮忙。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心情不好,环境不好,身体状态不好,过度疲劳,夫妻感情不好的时候,都不可能有成功的性生活,药物再好也不行;反之则可能有机会抛弃药物。现代医学技术可以给大家提供性指导、性知识、性器具、性药物,都可以帮助大家获得满意的性生活,当然前提是你要求这个,如果你不要求这个,大夫肯定不会上你家里拽着你去做这个事情。

年龄是ED的最重要因素,年龄大了,硬要把八九十岁老人的调治成二三十岁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要求太高,太苛刻自己。只要比原来的情况有所好转,靠药物帮助能够过性生活,质量不一定很高,频度不一定很快,量不一定很大,但是同样可以满足我们最高境界的夫妻间的精神交流渴望。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6

1、 偏头痛。影子疾病为中风或心脏病。如果定期患有偏头痛,那么,医生则可能警告有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如果你一个月偏头痛的频率不足一次,则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没有此症状者高50%,如果两周有一次偏头痛症状,则患中风的风险高出三倍。

防御措施: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防止偏头痛即可降低患中风或心脏病的几率。但是,尽可能地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则可减少患心脏病的几率。为此,要通过饮食和锻炼来控制诸如高胆固醇和肥胖之类的危险因素,还应戒烟限酒。

2. 子宫内膜异位。影子疾病为黑素瘤。法国一项历时12年的大型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的妇女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比正常者高62%。科研人员尚不确定为何子宫内膜异位与致命的黑素瘤有时是一对孪生疾病,其一种可能性是基因缺乏所致。

防御措施:如果患有子宫内膜异位,请求医生做皮肤扫描,以诊断是否患有黑素瘤,对皮肤上的痣也可进行自我检查。如果持有怀疑,应进行活体组织切片。及早诊断,黑素瘤的治愈率可达100%。

3、 高血压。影子疾病为糖尿病。长期以来,医生就试图弄清楚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种疾病常常共同发生,对肥胖者而言尤为如此。在对3.8万名中年女性进行10年跟踪后发现,无论体重指数如何,长期高血压都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一倍。其原因在于体内的炎症水平较高,或者是血管内壁功能异常,使得细胞渗入至周边的血管,进而损害血管。

防御措施:如果你患有中度高血压或存在着风险,应检测是否患上了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防止糖尿病露头,如增加体育锻炼、降低多余的体重、限盐、戒烟。

4、牛皮癣。影子疾病为心脏病。牛皮癣所呈现出的粗糙、瘙痒的斑不仅让人烦恼,还可提升患心脏病的几率。心脏危重急症的风险与牛皮癣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关联。严重的皮肤病可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一倍。诱导牛皮癣的异常免疫系统也可导致炎症,进一步渗透到心脏动脉之中。

预防措施:控制皮肤病是否能减低引发心脏病的炎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医生建议应通过饮食和锻炼来保持心脏健康。

5、 代谢综合征。影子疾病为肾结石。代谢综合征是与冠心病、糖尿病和过早夭折相关的一种严重健康疾病。如果你有下列5种症状中的3种,即可确定患有代谢综合征。这5种症状为腹部脂肪过剩、高甘油三脂、高密度胆固醇低、血压高、葡萄糖耐性受损。现代研究揭示,代谢综合征背后存在着肾结石的隐患。如果有上述2种症状,其肾结石的风险上升54%,有上述3种症状,其肾结石的风险上升70%。

预防措施:肥胖是导致代谢综合症和肾结石的核心因素,因为超重者有可能摄入过量的蛋白质和钠,这可引发导致肾疼痛的晶体形成。缩紧腰围可降低代谢综合征的症状,也可降低患肾结石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