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职称论文范文1
一、论文管理
(一)选题
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择毕业论文的课题的知识面、深度及多样性,不同的课题涉及不同的教师,因此,学生的选题必须与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申报给指导老师审批,根据选题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开题报告。
(二)过程指导
本过程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生不可能随时接受指导教师面授指导。所以,在过程中确保管理的及时性、便利性,方便教师对学生论文进度的随时跟踪管理及意见记录等,以及管理部门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等。
(三)版面格式
毕业论文的版面格式上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应规定相关的格式模块,及其引用标注上的细节规定。
(四)评审
毕业论文在评审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为各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定评阅教师,评阅教师认真阅读论文后,独立地给出成绩与评阅意见。由于毕业论文在评阅阶段时间一般很短,评阅教师难以像指导教师那样从容和仔细。
(五)答辩总评
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指对学生撰写情况、教师指导与评阅情况的综合检验,是确保论文质量和检验论文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各个学生答辩组分配答辩组成员、答辩教师查阅相关论文,并形成提问问题、记录各答辩全程情况,以备随时查阅。
二、需求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而如今编写HomePage也没原来那么麻烦,网站的一些制作要求和素材在Internet随处都可以找到,制作网站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的实例,一些实例的源代码也可以提供参考。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开发这个系统的技术难题是不多的。参照其它MIS系统,该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与用户的良好交互作用,并且作为开发者,我也尽可能地减少让用户难以操作或是难以理解的交互方式。
综上所述,该系统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还是操作上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当然,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是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可以满足高校工作需要,减轻人工操作的负担,可以提供更强的操作,不仅方便操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该系统对毕业管理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能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要求也能很好的得到完成,课题管理也很方便。
对于创建专业Web站点而言,世界上最好的方法现在莫过于最简单的建立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的方法。DreamweaverMX这一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使得编写人员在单一环境下工作,达到快速创建、建立和管理Web站点和Internet应用程序的。用户可以使用它编写可以运行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的以.asp为后缀名的应用程序,再用Internet服务管理器进行网页的浏览。用户不但可以访问本地数据库如Acess,Foxpro,Parodox外,还可以访问诸如SQLServer、Sybase、等多种远程数据库,使得程序员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减轻工作量,以便于在其它应用程序间进行信息交流。
三、总体设计
(一)功能模块设计
1.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最大权限,可对系统进行维护、数据备份,进行教师资格审批、教师任务分配,向全体教师、学生通知以及相关用户权限设定。
2.教师
可审查相关选题、可下达任务书、向自己指导的学生通知,可查收管理员的相关通知、可在线完成论文指导的记录与保存相关评语。
3.学生
可选择系统提供的选题或自拟题目供指导教师审核,可查询相关规定与要求及的通知。可提交相关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稿件,可查收指导教师的意见与批注。
(二)总体结构设计
本管理系统共有9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题申请模块、课题审批模块、选题模块、相关报表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论文上传和查看模块、网上评阅模块、答辩管理和后台管理模块。总体结构图如下:
教育管理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Take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Yanli
(Zhengzhou University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Base,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is the basic work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um must first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set up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clear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s of college (department) two-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①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工作要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开课门数已初具规模,有些院校甚至已开设到上百门之多,但普遍存在随意性强、不成体系等问题。因此,如何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1998年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三部分。应开设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哲学与逻辑、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总之,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化、融会贯通、综合交叉、有机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平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具有通识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及引导性等特点。②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大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以及浓郁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第一,严格遵循课程的设置标准:开设的课程,要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文化优势,符合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鉴赏水平;有利于激励大学生走进经典,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同学们树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观念。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的、高水平、稳定的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授课方法和人格魅力决定了课程的知识含量、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坚韧的科学精神、浪漫的艺术情怀,课堂效果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有力保障。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教授名师等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行列。
第三,改进课堂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 ③在教学目标上,要由传统的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即:变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育模式要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由传统的以板书为主转变为包括将电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考核方式上,要由原来的以考分为主要评定标准转变为重互动、重实践、重能力等综合考评。
第四,加大对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力度:“课程管理,系指基于达成目标之需求,对于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建立管理机制并发挥影响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④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应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特色课程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建设工作离不开质量监督,监督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整理、反思、修正与再实施来提高教学水平。⑤质量监督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通过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郑州大学从1999年秋季首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十年的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达200余门,同时也锻炼和培育了一批热心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或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或具有坚韧的科学精神,或涉足于科技前沿,或具有浪漫的艺术情怀;有教学优秀特等奖获得者,有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者,有校长,也有很多院系领导;还有学校音乐系和美术系的一批教师,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与其他大多数基地学校一样,学校的课程也是分为语言文学类、人文历史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几个系列选修课程组。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
2007年以来,郑州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以 “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为标准,建设一批文化含量高,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质课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在现有校级2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包括人文、艺术、科学、卫生几大课程组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占4学分。其余8个学分移至学科基础平台,各院(系)级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
为了充分挖掘校内的教学资源和保证授课教师的可持续性,我们要求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团队,鼓励老师跨院系联合申报课程。一门课程至少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教师讲授,并明确课程负责人。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领衔开设课程。
学校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四种类型”:即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包括历史与文化、哲学与逻辑等课程)、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研读研讨型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开展经典阅读和小班研讨。在以往所开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所有学生均要在本科学习阶段选修艺术类2个学分,此外文科学生还须选修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类课程2个学分;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2个学分;医科学生选修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2个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由各院系负责建设,学生选修8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基础课、课程群组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和扩大知识面,体现厚基础和创新性。学生须选修8个学分。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科技文化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水融。
注释
① 周元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4.
② 张岂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4-08-15.
③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教育管理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校教育 量化管理 教育管理 质的管理
在科学主义主导今天的社会里,量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主要手段,不论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量化管理以其精确、确定的特点为现代人所认可,并不断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去。在今天日渐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的社会里,量化管理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社会管理的公平和公正。然而,在某些领域,仅仅依靠量化管理不一定就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表现明显。在学生培养上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惟分数论、在科学研究上的科研造假、在思想教育上的形式主义……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和人的素质方面的问题,但导致这些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量化管理造成的。那什么是量化管理,量化管理在教育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量化管理概念解析
所谓的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量化管理法是指在布置工作时,将工作以量化的形式提出要求,并使之涵盖工作全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量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数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标准。三者相互依存,如同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点位置的三个坐标,缺一不可,否则在执行中必然会有偏差,影响工作质量。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主要是数量化,以数字的形式来判断是非曲直。
量化管理最早倡导者可算是“科学管理之父”称号的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这种管理理论的提出并应用,使人类的生产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在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有新的理论出现,什么行为主义、科层制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不断补充着现代管理理论的新鲜血液。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这些管理理论对学校教育管理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但直到今天,科学管理――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仍然有较大的市场。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大量存在,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有利的方面,但其弊端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更应引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注意。
二、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量化管理在现代教育现实中表现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管理。学业管理方面量化在我们国家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取士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成了中国教育的创举。科举制度针对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确实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保证了录取人才的公正性,为社会选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层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越来越划定,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固定,明清时代,四书五经、八股文逐渐成了科举取士的代名词。科举取士也成了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的一种人才招录制度,于1905年被彻底废止。
之后,教育考试制度虽几经改革,但科学主义日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思想,量化管理也以自身的优势越来越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主导思想。而今天,我们国家日渐走向世界,也概莫能外。
1977年,我国开始了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恢复高考,这一政策措施的实施,无疑为我国新形势下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制度的作用下,各学校的学业管理也围绕高考来进行,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趋标准化的高考越来越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桎梏,惟分数、升学率是教育搞得好坏的重要指标,量化的学业判断标准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今天我们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走向。
2.学生管理。目前,一些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学生行为量化考核”,即把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如两操、活动课、出勤、课间纪律、上课纪律、卫生、打饭、就寝等)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学校对班级进行量化,班级对学生进行考核。班级考核的结果与班主任评奖、评模和评优挂钩;学生考核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和品德评定的重要依据。
不仅是中小学,就连大中专院校也将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以数量的形式来表现,上课迟到、早退,早晚自习、宿舍卫生,凡是学校要求检查的项目一律换算成分数来记录在案,以便学年终测评时使用。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这些数据,专门成立由学生组成的组织对学生的上课、上自习、参加活动等各种情况进行检查,有时候甚至不经上课老师同意就进入教室查看学生上课人数,并按学生不能遵守学校活动的次数的多少公布,有的学校甚至用白纸将违纪学生向全校公布。可见许多学校将量化管理看成了管理学生的致胜法宝。
3.教师管理。在教师管理方面,量化管理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评定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学生的成绩的高低、看学生平均成绩在某一范围内的名次、看学生升学率的高低,老师工作态度要看是否能按时上下班――甚至是否经常加班。在年终评教时,更是将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成效以及教学风格等划分成许多级别的指标来进行打分评定。于是教师就按着这些指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评价教师,最多也就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性的体现。
现代教师不仅要教学好,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本是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为了管理的方便,又将科研能力的强弱用的级别和数量、申报课题的级别和数量、论著出版的级别和数量等来衡量,不达标者不能进行更高职称评定,于是,许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提高些许收入,胡拼乱 写了一些别人看不懂、自己也不想看的垃圾论文――职称论文,甚至不惜抄袭他人。这几年,教师抄袭现象屡见报道,一方面我们在谴责抄袭者的道德品行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反思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原因、结果分析
1.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原因。教育量化管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展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主义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见增长。科学思想以其精确性、显性化以及确定性的特点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生产领域,而且也不断渗透到社会、思想领域,诸如社会管理、教育甚至思想观念等许多领域。(2)管理者的需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效率,高效率始终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不论是一般的生产领域还是社会管理。而量化管理以其独有的显性特点迎合了管理者的需要,从而也成了教育管理者常用的方法。(3)对学校教育的错误认识。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其自身运作的特殊规律。教育的操作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其基本特点有:迟效性、灵活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教育的这些特点要求教育管理不能简单移植行政或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教育,其他社会活动管理重点强调的是效率,而教育管理除去强调效率外,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仅仅有热情、太急功近利是很难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的。只有按教育的规律来行事才能提高教育的管理效果。
2.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结果。学校教育的量化管理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惟分数是举。“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对教育的评价尽管不无夸张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难以摆脱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分数”。在现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考试的分数更是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水平高低、能力高下的几乎惟一标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干脆不予考虑,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结果。(2)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量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便于操作,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往往以指标、比率来衡量一个学校优劣和教师优劣的标准,升学率也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学校、教师为了达标,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指标、提高比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造假。为了取得高的升学率,许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设置高的标准,把分数不高的学生拒之门外。最终造成重点学校越办越火热,而薄弱学校无人过问的结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只考虑成绩优秀学生的利益,对于差生则漠然视之,最终导致差生越差、优生更优。尽管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论输赢,不能按考试成绩排名公开,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学校仍然不能摆脱升学率的困挠。(3)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应试教育难以根除。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实现,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不足,很难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创新型人才。打破学校教育中的量化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应对策略
1.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人员要去除一般管理中的行政意识,摒弃“官”本位的观念。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教育规律指导和服务教育工作。教育管理部门要更多的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进行指导,实现教育的战略性的发展。
2.扩大学校办学自,推动特色办学。量化管理造成各学校办学的僵化统一,缺少特色、缺乏活力。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统得过多、统得过死,而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区域的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打破这种管理体制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针对不同的学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要予以鼓励,不论升学率的高低,学校也要按照自身的条件特色办学,这是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可以根据所处区域特点以及生源特点设置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区域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的人才。当然,特色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而不是形式,更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3.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工作是一种灵活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创造性的发挥,不是简单的“管”所能完成的,对教师的管理,注重“管”,更要注重“理”。要尽量满足教师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激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变让他干为他想干,变“任务式”管理为自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量化管理是用数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过度的量化管理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必然导致学生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即使有学习存在,更多的也是死记硬背、僵化教条,很难谈得上创造性、创新性。现在的教育,就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特点给以相应的指导,尽可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五、量化管理与质的管理相结合
量化管理的弊端日益显露,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否定量化管理在今天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量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以人为本,把量化管理和质的管理结合起来,使学校教育管理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管理职称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 教育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教授卡尔.威特曾说“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情感、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美术的魅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得到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却因种种原因,新课改的理念未能完全的渗透到具体教学中去,学校美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薄弱的环节,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做以下分析:
(1)农村小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的美术课被随意缩减,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副”科。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对美术学科的忽视。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简单方式的美术活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极大地束缚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严重匮乏。很多学校缺少专职的美术教师,而是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缺少美术方面的教学理念,使美术课流于形式。同时,现有不少优秀的师资也在向经济发达城市学校流动。
美术教师的职业品质与文化素养也待提高。在农村,很多教师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轻视学生自主探索,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自然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美术不能够产生持久的兴趣。
(3)美术教学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美术教学设备短缺,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支撑美术常规教学。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不能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因观念或经济状况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关美术用具也有限。由于缺少必要的用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都将严重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
(4)学校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过于陈旧。盲目效仿经济发达的城市美术教育模式,不能立足本地实际,教学方法方式不够创新,未充分开掘本地的美术教育资源。多过度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个性化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让学生感到茫然失去兴趣。评价方式是单一的。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三、新课改以来,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探索建议
为适应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需求,探索适合其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农村学校的实际,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探索建议如下: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农村地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举办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消除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有关美术教育的决策、引导和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化。
加强美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是小学的最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必须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农村教学设施薄弱,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各项美术教学设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跟城市的孩子一样,通过互联网浏览任何国家任何名画,增广见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美术学科的学科特点,现时条件下的农村美术教育有着许多城市学校所没有的天然资源。只要把这些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来,把学生从教室引向室外、从校园引向校外,这既是对课堂美术教学活动的补充,也是拓展学生眼界,体验生活,获得更多艺术创作的源泉。
(3)加强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解决好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教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挖掘乡土文化,自编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建立健全美术教师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到美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学习。
(4)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群力决策,组织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共同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新途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把分散的资源力量形成合力,并把任务分散到各个学校进行其试点研究,要充分发掘优势资源,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之路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强调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个性化的创作。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评价标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应有所改变,要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提高,以达到“新课程”规定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