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1
【关键词】衔接模式;升学意愿;组织管理;学习难度;教学内容和方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单独发展中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浪费、生源急剧减少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更存在学历水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等弊端。中高职教育如何发展一直困扰着所有“职教人”,改革中高职“各自为政”现状,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探索适应湖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本课题组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开展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调研工作。
一、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始于1985年,1999年的《实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又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速度。到了21世纪,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不断进行试点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衔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一是由中职和高职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中高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按阶段实施各自的教学任务。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广泛采取的有“3+2”、“2+3”、“3+3”三种衔接方式。
二是由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独立完成5年学制的教学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学完中专教学任务后,按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完成高职教育。
二、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摸清湖北省内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本人及同事对省内多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并向部分中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含普高和中职两类生源)、教师三类人群。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9份,有效回收率为84.88%。并对调查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1、学生升学意愿不强
中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升学意愿不强,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高。(2)升学途径了解不多。(3)高职对口招生的专业有限,可供选择的高职院校较少。(4)部分学生认为中职阶段所学技能够用,担心升入高职后学非所用,认为积累工作经验比提高学历要重要,也有部分中职学生认为目前的工资起薪和岗位设置符合自己的要求,故没有升学意愿。
2、学校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在调查访问中发现,中、高职学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这一问题上,更多是从各自学校利益考虑,鲜有中、高职学校从学生备考、招生、授课、就业等过程中权衡学生、校方的综合利益,无法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
(1)中职学校组织参与不积极
由于政策和舆论偏重于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各界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多是“终结式教育”,中职学校的升学率很少被人提起。
(2)高职院校管理投入不够
近几年,高职院校迫于招生压力,已不断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宣传力度。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没有为中职生源的学生单独开班,也没有为这类学生单独制定教学计划。
3、学生对学习难度的认识不同
(1)对文化课学习难度的认识:中高职学生均认为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学习难度大。
(2)对专业课学习难度的认识:大部分中高职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难度一般。
(3)对技能课学习难度的认识:在技能课程学习方面,67.66%的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认为学习难度不大,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最没优势。
4、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衔接不流畅
由于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人数少,往往无法单独开班教学,因此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主要体现在课程方面:(1)中职和普高文化课的难度有较大差距,而在高职教育中,文化课教学采用同一标准,没有考虑中职和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带来了一定困扰。(2)中职生源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有一定的基础,而高职阶段又开设这些课程,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
5、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不清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虽然文件中有明确阐述,但是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仍存在一些误区。
三、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1、改革招生考试政策
许多专家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为招生考试制度。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短缺,加之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增无减,令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改革招生考试政策,拓宽不同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的途径就变得十分必要,可以采取凭职业资格证书入学、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测评等方式。
2、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职院校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符合自己校情的中高职衔接方案。我们认为,高职的主要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技能训练课应根据专业情况有的需要延伸与深化,有的要做拓展。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中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升入高职时已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经过高职阶段的理论学习后,一般可达到大专层次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往往没有明显的提升。应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着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应用训练,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职业与教育.2011,(16)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3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体系;分层递进;技能型
引言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而如何进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也成为各校和社会研究的主要问题。
1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模式
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一贯制和对口单招模式,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对口单招,又称对口高考,对口升学,是相对于普通高中生参加的普通高考的另一概念,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1-2]。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中高职衔接课程重复率高
中职和高职在课程的衔接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中高职在制定各自课程体系的时候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中职的课程体系中有相当部分的课程会在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后重复出现。以公共课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并取得了计算机一级的等级证书,但是进入高职学校后,第一学期作为公共课仍然会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按照考级的要求和标准教学并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就造成了课程的重复教学。再如计算机专业课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PS等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都已开设并学习过,但是到了高职阶段仍然会重复学习,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公共基础课程衔接薄弱
中职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普通高中的课程学习,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相比较于高中生要薄弱一些,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时候,仍然会以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学起来会感觉吃力,再加上有诸如英语等级考试之类的要求和限制,必然分散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
2.3专业技能操作重复
中职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模式,而高职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模式,所以,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接受过多项的专业技能训练,动手能力是比较强的,甚至有些学生在中职阶段还获得过各种技能大赛的奖项,升入高职以后,如果在实验实训课程中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操作而没有新内容的突破,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失去提升和拓展的机会,已有的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问题存在的原因
3.1中职和高职缺乏沟通
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的起点不同,培养学生的标准和模式也不一样,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中高职院校在各自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时候缺乏沟通和交流,相互之间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标准、达到的要求等方面不甚了解,这就必然导致课程重复率高、公共基础课程衔接薄弱、专业技能操作重复等问题的出现[3]。
3.2生源差异性的忽视
中职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和高职学生相比,文化素质要薄弱一些,这也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要薄弱一些,加上中职阶段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训练,这就导致进入高职以后,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生源文化素质不同,以高职学生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中职的学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抱怨学生质量差,对于学生来讲也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
4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
4.1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定位,以及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高职由于生源的差异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也不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把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正确理解中高职不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加强沟通,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4]。
4.2制定分层递进的中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因此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中职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既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继续提升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中职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高职学校要以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作为制定的参考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中职阶段已学的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已经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等相关因素,从而制定出能够体现从中职课程到高职课程分层递进的课程标准[5]。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是以Dreamweaver等相关软件进行简单地应用,以菜单的学习为主,学习内容简单也不够具体深入,所以学生仅凭借这些简单的应用是不够的,所以到了高职学校之后还需要继续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但是又不能对中职内容简单地重复,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对Dreamweaver有了一定学习和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通过HTML编写网页的技巧,学习HTML仍以Dreamweaver为制作平台,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知识保障,但是又对前期所学进行了延伸,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也体现了分层递进的教学理念。
5结语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衔接理念;设计框架
作者简介:周大农(1956-),男,江苏扬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编号:B-b/2011/03/007),主持人:周大农;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编号:GZYGH2011001),主持人:吴亚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1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认为,课程改革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因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1]。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因此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意义重大。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
我国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 2002 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2002 年至2010 年)、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2010 年后)[2]。从提出到构建再到完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等办学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的衔接是问题的关键。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多种衔接形式:重点中专校与高校衔接的3+2、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注册入学,到2012年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其中,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优势在于学制的连贯,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衔接。学校通过科学安排、循序渐进,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五年一贯制的不足在于办学主体是中专校,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与高职院校相比稍逊一筹。其它的衔接形式中,真正内涵式的衔接——课程衔接体现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同类专业下,课程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中高职学校都过于注重对学生面向第一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由于缺乏课程的顶层设计,同类专业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模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宽窄界定随意性过大。
因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反思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困境,寻求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重新设置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要素,如教师、学生、校舍、教学设施、课程、管理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裂痕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3]。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诸多衔接中的核心问题。对课程衔接的概念,目前学界还缺乏一致的界定。
课程衔接是课程的组织方式之一,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过程。梳理课程衔接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大多将课程衔接界定为课程各层面间的相互联系,这一界定比较模糊,难以把握。课程衔接涉及“课程”和“衔接”两个基本概念。首先是“课程”概念,随着中外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丰富和扩展。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指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概念,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以及在学习环境中所进行的范围广泛的教育活动和经验。其次是“衔接”概念,“衔接”在中文里表示:①事物首尾连接;②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③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更接近课程衔接的含义。在课程组织的概念中,有学者指出(奥利维尔A.I. Oliver)衔接可以分为垂直与水平的衔接,垂直衔接即是继续性,而水平衔接即是整合性[4]。课程衔接,就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职和高职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中高职培养目标。具体来讲,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决定课程的范围及顺序,范围是课程的价值、内容、技能、学习经验等,涉及到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否一致,教育资源是否共享,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持续提升等问题。顺序是将这些要素作出适当的排列秩序,也就是课程的垂直组织,涉及到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准备能力能否成为高职阶段学生学习层级的基础。
三、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框架
(一)需求为导向——多元整合的课程衔接改革理念
思考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改革,不能脱离改革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任何有关课程改革的观念都有其时代的和理论的依据,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看法不一,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改革理念。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中外课程发展的历史,其课程价值观念是随着时展而变化的,但总括起来无非是三种:知识中心、社会中心和学生中心的课程价值观。我国义务教育、本科教育强调学科课程的知识记忆和逻辑体系是“知识中心”的主要表现。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状况,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侧重体现“社会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为经济服务而发展职业教育。“十五”以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强化这种“社会中心”价值取向的缩影,主要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客观上,在当时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紧密度,目前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大格局下,就实践层面而言,理性总结并反思前期的行为取向,对修正职业院校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探索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的日益富裕,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企业的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还是学生和家长,追求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作为教育自身应该“基本满足、适度超前”,而不能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代之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课程价值取向随着社会需要而变化的规律。因此,本文提出需求为导向——多元整合的课程衔接理念。“需求为导向”涵盖了“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要满足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包括家长)的需求。
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终身学习的国际教育潮流和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例如,德国对学习领域课程作了进一步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了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在开发及运用方面强调通用技能(也即核心能力)的培养;欧盟特别淡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差异,学习结果导向课程强调基于职业本位的多元能力标准而不是岗位本位的成绩标准,把培养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他们的课程价值导向普遍强调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5]。借鉴这些最新的经验,就是转变课程价值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即满足政府服务于社会变化的需求、满足信息化时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家长)能力发展的需求,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的方向。
(二)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发路径
基于“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整合课程理念,提出“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路径。
分层化,从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能力目标角度确定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根据哲学和社会学对能力的理解,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水平,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改造世界的能力[6]。中高职衔接的能力概念与哲学和社会学的能力概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在社会职业中,人的职业能力结构包括四个不同的层面[7]。基础层为核心能力,是面对所有职业所必备的能力,是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也是后续教育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如:认真负责、团队合作、交流表达、问题处理、自我学习、运算与信息处理能力等;定向的行业通用能力,即某类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若干个行业共同需要的跨行业能力,如营销服务、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等,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能力;职业能力形成的塔尖是专门的职业特定能力,即形成在专门职业岗位上,在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四个层面的能力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形式。需要说明的是,从四个层面讨论能力问题,并不是要辨别能力的层级或者说高低,而是提供一个中高职衔接课程选取内容体系时的思维角度。
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制定不同的能力标准,统筹考虑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贯穿中职和高职的教育过程,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职业人或社会人。
分类型,从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融通的角度看,总体上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很不完善,在制约行业企业的同时,也制约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的课程顶层设计工作分类推进。第一,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完善的行业,认真研究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此融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双证;第二,对于学校不能直接取证的国家考试,要求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性;第三,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滞后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途径,掌握来自先进企业生产一线、具有国际水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标准,将其融入课程标准;第四,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主动把一些与现代主流技术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标准引入课程体系。
分级别,即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参照制定能力层级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课程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明确分段培养目标: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岗位操作技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分级别也就是制定不同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
从学校层面讲,课程标准主要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类的设置、单门课程(科目)标准,是课程组织的重要文件,是学校层面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编制的规范性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应从职业分析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首先,确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其次,中职以岗位(群)的相关中级职业资格标准、高职以岗位(群)的相关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再次,要体现出由低到高、由单个特定岗位技能课程到面向岗位群课程的排序,也即体现出由特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第二,科目课程标准的编制是开发适合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依据。科目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内容标准是对本门课的定位、目标与任务、内容与体系、组织与实施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体系、职业行动领域的能力等级、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使用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科目课程考核标准是对本门课在特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标准,包括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等级等。
模块化,根据中职、高职等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级别,由教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而组建成相应的模块。不同层级的能力转换为课程,从职业特定能力纵向延伸向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横向拓展,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中职和高职的教育过程。
学分制,这是为课程实施搭建柔性化管理平台,推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初、中、高、准技师不同级别的模块课程,规定相应的最低学分,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段,选择不同能力的模块课程。
(三)倒金字塔形——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还需要理清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对普通文化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问题。职业教育高移化趋势,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普通文化课具有系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人文素养作用。重新梳理普通文化课程并进行整合分类:核心能力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工具类课程(为专业学习准备)、生涯心理类课程等。从更深层的意义讲,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因核心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其迁移性强,更利于专业的学习。这些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可以到占总课时的40%,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整合后的新课程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核心能力培养贯穿其中,以其达到好的效果。第二,专业课程的实施,可以按照模块化课程,由特定技能课程开设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扩展到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跨行业能力课程,内容纵向加深、横向拓展,呈现倒金字塔形(或者倒三角形)[8]。
“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中高等职业教育乃至应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都能合理衔接,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可基本成型。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专业的设置问题
高职专业应该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针对中职专业的设置,高职专业要宽泛,便于中高职专业上的衔接,专业衔接理顺后,课程的衔接才能考虑其适应性和发展性。
(二)组织开发区域课程标准的问题
我国职教课程始终还是单个学校行为,没有上升到行业、地区或国家等更高的层面。要解决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需要集中社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教育主管部门应以行业或区域为基准,立法鼓励企业参与,主动提出人才需求,并颁布相关的最低课程标准;或者采取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模式,一方面国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发、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建议公开招标,组织专家答辩。作为该项目的建设单位,应该有一批熟悉技能型、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性本科院校和现代产业、行业专家团队组成,将中高职课程衔接改革的层次从单个高职院校提升到行业、区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01):43-47.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4]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04):57-62.
[5]李玉静.国际职教课程改革新趋势——基于对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比较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6]肖化移.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04).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6
关 键 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 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 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 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 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 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 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5).
[2] 高 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