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1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主要讲述了零件制造、机械设计与加工等工艺与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与掌握机械零件加工与制作等的基本流程与技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与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机械制造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生产第一线奠定必要的基础。[1]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与制约,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导致了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体系的不及时性与陈旧性。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实验课程课时的不足,致使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将其转化为自己真正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2]
2、教学方式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发展所需要角度出发,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优秀人才。然而,实践中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导致培养出的职业院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熟悉的理论知识,但是其缺乏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具体的机械工艺制作任务,需要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以此来提升自己实际操作能力。[3]
3、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德、学、才、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既懂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艺加工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娴熟、创新性的工艺加工方法与流程。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安排专门的实验课程,提前分配为多个实验小组,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交流。专业课老师对于各个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问题与优点,使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能力。[4]
三、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策略与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为了保证学习和应用效果,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5]
2、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图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将部分零件加工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机床的结构与原理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与讲解,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内容,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于具体的机床加工、工艺制作环节中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方向的转化。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具体实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2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足,热情不高,课堂上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教师授课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组织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讲授。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又相互独立,而学时较少,学生难以在较少学时下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还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教学用具,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死记硬背,师生间缺乏交流。陈旧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四)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机械加工实训条件不足现象,该课程实践性很强,铣、刨、磨、铸、锻等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精选授课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相应地处理教材内容。如,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教学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二)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内容大多枯燥、晦涩,专业课教学困难重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入方式,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上来。
2.注重教与学互动。简单内容,学生阅读;抽象内容,边讲边读;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提示后学生阅读、现场观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进行。总之就是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为主,以教师提示、答疑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直观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演示,给学生以必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现场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让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认真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运动方式、加工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会更高。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师可结合书本知识提问,学生可将发现的疑问向教师求证。如此,教学互动大大增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毛坯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企业和学校焊接实训车间观看铸造、锻造、焊接的基本加工过程,增加感性认识。(3)多媒体教学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将声、图、文、视频通过计算机集成,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形式活泼,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可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学习车削圆柱面、车削阶台、车削孔时采用CAI课件,可以给学生多方位展示,增强艺术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一线输送合格的适用性人才,机械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技术工人。因此,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加大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用于实训教学;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条件不足问题。
2.提高实训教师实训操作能力。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只有首先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训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
3.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学校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通过实训帮助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操作、加工产品,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军.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讲授法;现场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03-03
机械制造工艺是各种机械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要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的适应性。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思考和研究,把本课程内容归纳后,提出相适应的四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工艺理论基本知识
工艺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主要是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各主要工种、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以及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对于工艺理论基本知识主要采用讲授法。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利用生产、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第一章“铸造”时,首先,从一个学生比较能理解和了解到的生活问题“金店如何加工手饰”的入手,进一步点出铸造方法是手饰加工上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具体讲述戒指成形的浇注过程,在激发学生兴趣之际,引入铸造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切入了课题的中心,顺利完成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的介绍。在采用讲授法时,还可以辅以对比法和总结法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对比法。针对各种容易发生混淆或理解上可能产生模糊的概念及加工类型进行对比,必要时采用图形进行鲜明的对比。如:在讲授“分离工序中的冲裁方法”时,采用实体直观对比:课前先准备好落料和冲孔加工出来的制件展示并指出哪个是冲压制件,哪个是废料或余料(如下页图1(a)、(b)所示),可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落料和冲孔的区别,然后,引入落料和冲孔的概念,增强对冲裁这种分离工序的理解。
又如,在上第六章“刨削和插削”时,采用列表的形式把这两种切削加工方法中的工艺特点、机床运动特点等表达出来(如表1所示)。
通过表格列出的异同点,清晰表达出了刨削和插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
2.总结法。在讲授第三章“焊接”时,对焊接的类型运用总结手法(如图2所示)。
通过总结后,使繁多的焊接方法有了完整清晰的条理,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现场教学法——机床结构及操作方法
机床结构及其原理、各种机床操作方法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课堂上讲起来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第八章“铣削”中介绍X6132型卧式升降台铣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用,以及铣床附件、工件的一般装夹方法等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费尽精力后,效果仍然不好。如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实习工厂的作用,通过学生对实际设备的观察和对操作方法的观摩,可加深直观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均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如:在介绍“磨床”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带到现场,首先让学生认识磨床的种类: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万能外圆磨床等。在介绍磨床种类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类砂轮及各种磨床对应的加工范围。然后着重介绍M1432B型万能磨床,参照现场的实物讲解其主要部件及其功用,实际演示操作,让学生理解主运动与进给运动,并初步了解规范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课堂上难以讲解的磨削方法也可以在现场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展示不同的工件外形,讲解纵向磨削法、横向磨削法等的加工特点和适用的加工范围,浅显易懂且很有说服力。最后重点解释如何在万能外圆磨床上加工圆锥面,磨外圆锥面的方法:转动工作台法,转动头架法,转动砂轮架法;磨内圆锥面的方法:转动工作台法和转动头架法。这些在课堂中很难表述的问题,在现场对照实物能够轻松解决,而且学生更容易懂。当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在一次的现场教学中能完成,得安排多次的现场教学才行。
采用现场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下问题:(1)去现场前要充分准备,无论是时间安排、地点选择、生产协调,还是内容讲解都要认真考虑,切忌“走马观花”。(2)参观现场时要明确目的,例如参观铣床时要求把铣床的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铣床附件,装夹方法作为重点。现场时要求做到“三带”,带书、带笔、带本,教师讲解时学生要记录,确保参观质量。(3)要注意参观效果的检查与评述,在参观过程中设问题由学生回答,回到课堂上也可向学生提问。对参观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参观时和参观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解答,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讨论法——零件加工方法实例分析
零件加工方法实例分析是在各类机床结构、操作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之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常见典型零件进行分析,主要知识点为毛坯选择、定位基准选择、主要表面加工方法选择等。如轴类零件加工实例,套类零件加工实例等,有了之前的基本知识,配合挂图或零件模型和实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讨论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争论不休。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1)要善于提出问题,且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和有针对性,使学生易于接受。(2)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或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要耐心引导,鼓励。(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准确、详细地回答。(4)对学生的回答和发言要恰如其分地评述和补充。
采用讨论法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照挂图或模型讨论;也可指定某个学生准备某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重点发言;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讨论等等,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主题。
读书指导法——概述、简介类内容
本课程中有不少是属于简单介绍的内容,大纲只要求学生作一般的了解,如各章节概述中的部分内容及一些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等内容。对这一类型的内容可采用读书指导法,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思考、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集中起来,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另一种形式是教师在课前先把这类内容化解成各种针对性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列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阅读思考,举手发言,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对回答不全面的问题给予补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运用四法教学的注意点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课堂中的挂图、多媒体的直观授课与现场教学的优势共同应用,互相补偿,加强了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既丰富了感性认识,又加强了理性理解,教学效果较好。但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双师型”的特点,既可以传授理论知识,又可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增强教学效果。(2)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教学程序和授课具体课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的时间,处理好三者的关系。(3)现场教学的地点是实习场所,必须事先与实习车间负责人取得联系,同时组织好学生,注意遵守进入车间的安全规范,使现场教学顺利进行。现场教学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整理笔记,定时抽查笔记来督促学生完成现场记录,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杨宗德.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4
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班的学生以男生居多,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但好动好胜是他们的特点。于是,我经常在课前精心布置好舞台,由学生自选道具,自导自演,使他们的表演欲得以发挥。如讲到“冲压中的拉深成形工序”时,学校刚好有一套由上一届学生自己制造的拉深成形全过程的教学模型,我将这套模型带到课室,先由我介绍其工作原理,然后请一至二位学生用讲台上的模型模仿我的讲解重新演示一遍。有些性格外向,表现力强的学生,不但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带有很强的“搞笑”成分,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二、引导启发式
这种教学方法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注意以下几点:(1)引入竞争机制,最快看明白课本内容,又能大胆走上讲台讲解并且讲得好的,在平时成绩里实施加分奖励;(2)由学生讲解的教学内容,应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行看懂或经提示后能看懂;(3)教师在上课时要有节目主持人的气质,善于控制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当有学生走上讲台时,带领全班同学鼓掌,适时讲上一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某某同学。”随后再请几位同学发表不同意见,最后,反过来叫学生看书本上的说明,让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讲得对、讲得好,再适当给予加分奖励。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5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引言
所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机械类专业学科。它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现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存在诸如学生兴趣不足,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践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所作的原因分析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分析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技校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和相对贫穷地区,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所讲授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存在混日子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高新材料、生物制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传统的制造技术和制造观念日益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但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内容并未与时代同步发展,略显陈旧。
(三)教师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教学教师提出了相应标准,即需要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技能。但是,实际上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不能达到教学大纲中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与此相比,教师存在更多的问题是教学方法陈旧,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获取书本外的最新教学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因此,传统只重书本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结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拙见。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在真正开始实施教学过程前为学生勾画出他们的职业前景,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比如,在第一节课带领新生观摩往届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后所完成的优秀结课作品,在学生内心形成“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和偏好,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课外活动上下足功夫,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爱上老师,爱上《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
(二)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
客观地讲,现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原因有二:其一,教授理论知识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必经程序;其二,现行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更多的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应当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相对单调的、乏味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教学目的。此外,我国部分学者和大众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国外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的乃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国外技校同样十分重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以德国为例,实践部分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来进行的,学生若在动手实践部分发生了错误,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对照、学习前期的理论知识。
(三)培养动手能力是关键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出真知”,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准确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在实践课上反复示范动作要领,然后指导学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不规范动作,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再次指导学生练习正确动作。
比如我十分重视生产实习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一般安排两到四周的实习时期,改变以往学生轮岗的做法,在实习布置阶段向每组学生发给零件制造图纸。首先要求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识得图纸,自主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我在一旁引导、答疑和纠错。我认为,实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一次综合性的动手锻炼机会,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工人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
四、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内容庞杂、琐碎,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能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和适用范围,要根据该课程不同的部分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着重探讨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三个在教学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注意的方面,以求对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德检等.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广西高教研究,2000,(4).
[2]徐玉花.技工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建设思路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工作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本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获取相应岗位需求信息,确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把行动领域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最后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项目,完成从工作任务到教学任务的转换。
二、教学设计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以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任务的实施者。
以企业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综合课程知识,提出问题并形成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六部教学法进行分析,确定六个教学环节。
学习环节一:资讯――明确任务,搜集信息;
学习环节二:计划――分析任务,拟定方案;
学习环节三:决策――分析讨论,确定实施方案;
学习环节四:实施――任务实施,记录过程;
学习环节五:检查――自检互检,教师专捡;
学习环节六:评价――教师总评,归纳总结。
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合理安排实训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
三、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内容结构,以典型零件作为主要教学载体,按由简到难的能力递进关系构建了6个典型零件+1个产品装配,共7个项目课程内容,26个教学任务,将逻辑编排的知识框架和顺序变成按教学项目所需的内容进行编排,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能力需求很好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及效果比较,见右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内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情境设计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取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加工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很容易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改前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比,见下表: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考核方式不同,学生课程考核评价见下表:
六、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学生满意度调查
此次教学改革中,有7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感到上课时间过的很快,学习比较投入;基本上学会了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编制等技能;教学质量挺高,学到了不少工艺知识与技能;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收获较大。此次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吸收率,技能水平的提高,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