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动性探究体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艾人、五丝哨;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例如:古诗词“吟之有韵,诵之有味”,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看图读,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方法灵活多变。引导幼儿感受文化经典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

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我们通过配乐朗诵。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用电脑粗体字打出三字经经文,贴在墙上,让孩子认字并做整句或整段的拼合游戏。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饭、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等;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3: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

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蜡染创作画”、“编中国结”、“写毛笔字”、“陶吧”、“画中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孩子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做中国人而自豪。

4: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

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

参考文献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2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3

【关键词】亲子共读

一、亲子共读从诵读《三字经》开始

2009年暑假,女儿已经4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作为父母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年龄特点,正确引导,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于是,我决定把她们领进阅读的伊甸园,为她们点亮阅读的心灯。虽然起步未免太晚,但比不做好。拿定主意后,我便在学校图书室选了一本适合她们阅读的《三字经》,准备回家带她们一起读。就这样,我们的亲子共读活动也就从暑假正式拉开了序幕。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教她们念。念的时间、形式不确定,完全随着我们的兴致,无拘无束。有时,我一边给她们洗脚一边高声吟道:“人之初―”她们便齐声答道:“性本善―”我再吟:“性相近―”她们再齐答:“习相远―”……一直读到她们姐妹俩接不上时,我再教她们一两句。学会了,姐妹俩便又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读开了……此时,我则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当她们出现错误或遗忘时,我便及时更正或提醒。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一段时间后,她们能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背到“百而千,千而万”。我异常兴奋。更让我惊喜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看见她们玩游戏时口中念的居然也是《三字经》。看着她们像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她们阅读的热情和快乐。

而让她们真正尝到阅读“甜头”的是第一次登台表演《三字经》的经历。那天,镇上“世纪华联超市”搞活动,我也带着她们去凑热闹。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节目时,我在一旁极力鼓励她们也去参加。起先,她们胆小,站在台上不敢出声。于是,我便努力为她们营造“家”的氛围:我走上台,拉起她们的小手,像平时一样很自然地念道:“人之初―”慢慢地,她们也放松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声音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强,此时台下掌声不断。最后,她们还获得了丰厚的奖品――每人两盒“贝因美”米粉和一小袋饼干。再看看她们,那种成功后的喜悦很明显地写在脸上:满足、自豪、神气十足。

从那以后,她们更爱念《三字经》了。这时,我也不再是单纯地与她们接读、赛读了,而是有意无意地给她们讲讲其中的道理。没想到,她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问这问那的。于是,我也不管她们是否听懂,便坚持一直讲下去。

二、亲子共读在讲故事中延续

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越早培养,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效果就越佳。这点一直是作为我亲子阅读的动力,于是在自己忙碌懈怠时也无法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可孩子还小,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藉。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于是,我又选择了《动物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和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小布头奇遇记》等故事性、趣味性很强的书,每晚读给她们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还经常穿插以下几种方法:1.让孩子去猜测情节的发展。2.让孩子仔细去阅读画面。3.引导孩子说话,让孩子去体会故事以外的人物情感。

就这样,讲故事、听故事已经成为我和两个女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每晚睡前的故事,我们感悟到了幸福、善良以及勇敢,同时也加深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从亲子共读到孩子自主阅读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4

【关键词】经典吟诵;幼儿教育;教学探索

当前,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已意识到经典诗文吟诵教学对于幼儿成长的重大意义,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同时,引导幼儿吟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忽视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吟诵数量与篇目不甚科学,过分肢解诗文结构与内容等突出问题,导致吟诵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幼儿经典诗文吟诵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探索心得,望抛砖引玉,供大家思考。

一、注重环境熏染,激发吟诵兴趣

幼儿好奇心强,既是发展幼儿口语的关键阶段,也是强化吟诵与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环境熏染,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激发幼儿对于经典诗文的吟诵兴趣,养成良好的吟诵方法与思考习惯,切不可强行灌注,不仅对于诗文吟诵教学无益,而且会对孩子们一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在学校,我们应当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教室布置中充分考虑到经典诗文对于整个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影响,开辟“语言角”、“漫画屋”、“故事通道”等区域版块,让《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幼儿吟诵的经典故事通过漫画、故事、图片等形式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在无形中融于他们的具体生活,让经典吟诵成为幼儿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特意设置的知识版块。校园的走廊、墙面上,我们也可辅以深蓝、土黄、大红等色彩的窗格、花卷图案,填充相关的诗文故事,成语典故,推荐导读等内容,一定会营造一种古典书香的校园氛围,从小就在幼儿的心中种下一颗经典的种子,假以时日,它一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二、注重整体感知,讲究“囫囵”有法

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诗文经典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诗,从苏轼的词到鲁迅的文,这些传统经典引领我们一次次顿悟,一次次思索,一次次奋起。幼儿阶段,鉴于孩子们对于生活的懵懂认知与天真想象,我们在吟诵教学活动中药注重整体感知,切莫揠苗助长,以我们成人的思维与视角桎梏孩子们的心灵与眼睛。更多地,我们只是吟诵,甚至可以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只要你“囫囵”有法。

在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诗文吟诵篇目中,有《鹅》、《静夜思》、《七步诗》、《相思》这样浅显易懂的古诗名篇,也有诸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与人生叩问与思索的诗词经典,甚至是《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笠翁对韵》这些对我们来讲都颇有难度的传统名著。在吟诵教学中,我们自然要根据幼儿的吟诵水平因材施教,科学推荐,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过度着眼于具体的字词释义与诗句翻译,只要孩子们能够正确朗读,对这些经典篇目有着十分的激情与挚爱则可。像《赠汪伦》、《春晓》这些篇目,我们可以简单提炼一下主旨,像《将进酒》、《沁园春・雪》等篇目,学生能够理解大概意思更好,不能也不必强求。至于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孩子们喜欢故事情节也好,好奇那些人物脸谱也罢,只要他们喜欢看,喜欢读,我们就足以欣慰了。诚如巴金所说,即使他们现在对文章生吞活剥,但只要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了。

三、丰富教学手段,鲜活吟诵形式

多年的幼儿教学生涯,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采取枯燥单一的吟诵方法,不仅达不到经典诗文教学的课堂目标,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这些经典诗文的准确认知与吟诵兴趣。我们必须要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让吟诵形式变得鲜活,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同步成长。

首先是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电教媒体渲染艺术情境,创设唯美意境。譬如笔者在进行《春晓》的吟诵教学中,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视频,展示了初春万物复苏、百花绽放、虫鸟啁啾的美妙景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也便自然成诵。其次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活动,将诗文内容具化为可看、可演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理解就更深刻,朗读起来也就更加兴味盎然。如笔者在引领学生吟诵《三字经》的时候,就组织孩子们把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故事编成剧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一节课下来,或欢笑,或沉思,孩子们一个个小脸儿红扑扑的,效果甚佳。最后是要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课堂吟诵教学环节当中。在吟诵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个人读,小组读,可以个人比赛,小组竞赛,甚至是诗句问答,诗句接龙等形式,让孩子们对于经典诗文的吟诵兴趣和能力在不断地竞争中悄然提升。

总之,经典诗文记录着民族的智慧精髓,传承着先贤的思想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引领幼儿进行经典吟诵对于孩子一生的学习与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探索幼儿吟诵经典的教学方法,改革当前的教学弊端,让孩子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中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5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汉民族共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从幼儿抓起,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传承国学魅力,需从娃娃抓起。那么我园的国学教育是如何渗透的呢?

一、诵读重要文史典籍

蒙童读物是以行为习惯规范教育为主,文史典籍则是侧重做人道理的教育和熏陶。幼儿时期引导孩子读经典,主要是利用儿童期记忆力强的特点,将典籍中闪光的语言融入记忆,使孩子受益终生。

小班孩子主要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主。这些读物语句短小、声韵性强,容易取得成就感,让孩子在快乐诵读中成长。中班幼儿主要以诵读《朱子治家格言》《声律启蒙》为主。这几种读物的特点是散句居多,诵读时需要含义较深,多数文字难以理解。由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会有选择地引导孩子诵读,不能全篇诵读,否则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大班主要以《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黄帝内经》等为主。

二、历代诗词名篇

中国历代诗词名家积累了很多优秀篇章,这些闪光的诗词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优秀教材。由于近现代诗词较多,诵读时我园只选择经典作家的作品。幼儿的经历少,接触的东西也少,我们把诗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和理解。一开始,幼儿学习速度很慢,总是记了上句忘下句,有时还会对古诗东拼西凑,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幼儿已能把古诗记下来了,虽然不懂古诗到底在讲些什么,但他们体会到了古诗的韵律美,他们觉得古诗读起来很好听。教师有时会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指定室内桌子之类为松,窗外树木为山。开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问童子”后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童子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那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树)。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精美古典音乐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6

【关键词】诵读;幼儿期;萌芽

一听到“诵读”这个词,好像马上与“国学”扯上关系,离不了“三字经”、“百家姓”,好像离孩子的生活好远,是不是只有诵读古诗词才是诵读呢?就先说说什么是“诵读”吧?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我们所说的诵读是指老师带领小朋友轻松愉快地读、念、唱、吟、诵经典,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诵读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而在幼儿园阶段,为什么要开展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又对幼儿期的孩子有什么好处?

先听听专家是怎样说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楫宪林:儿童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我们的灵魂家园更加美好。著名作家于秋雨:在孩子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时代的绝佳措施,幼儿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走向。

再看看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生记忆的最高峰,13岁以后记忆力开始慢慢衰退。而理解力的发展与此相反,在0~13岁之间发展缓慢,13岁之后才获得迅猛发展。对于0~13岁的儿童来讲,记忆力是他们的天性,背诵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幼儿期就处在大教育家维果斯基所说的“关键期”,即记忆力旺盛的时期,通过诵读能记忆许多经典作品,对孩子们今后发展一定获益匪浅。

还有教育家卡尔威特提出0~6岁是发展的语言敏感期,再者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如果这个时期给孩子足够多的语言活动,以丰富孩子的语言环境,一定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诵读就是给孩子这一个语言练习的平台,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活动,语言能力不断地提高,及幼儿对文字的敏感和阅读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

选择合适的读本,成为我们老师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发现分享阅读的读本就是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的读本,题材多样,而且能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分别有相应不同的内容,非常适合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孩子晨间及课间的时间,带领孩子进行诵读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

每周两次的晨间诵读是我们班的“固定时间固定栏目”,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将本周学习的分享阅读读本拿出来阅读,开始时,我们老师只在于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幼儿巩固分享阅读的内容,只是简单地读,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们变成一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怎样能让孩子读得有兴趣?

首先,分析读本内容,帮助幼儿有感情地诵读。每一本读本都有不同的内容,要根据读本内容来,指导孩子诵读。有的读本是诗歌题材,如《村居》、《端午节》等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古诗或儿歌等题材,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指导他们的时候,就要注意诗歌本身特有的韵味,读得要抑扬顿挫,读得要押韵合仄;有的读本是故事题材,如《东东的小白兔》、《贪吃的小猫》等,在理解读本内容的基础上,像讲故事一样地读读本,特别是有人物对话的,更要能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不同的人物;还有个别的读本是剧本题材,孩子熟悉读本后,就直接分角色朗读。

其次,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如集体、个别、小组、吟唱、接龙、轮换等各种形式,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我们在孩子们中开展了“我是小小领读员”的活动,像值日生一样轮流担任“领读员”,在晨间诵读时轮流上前带领朗读,可以是一个人或两人一起领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同时要能促进孩子诵读水平的提高。有时还采用小组擂台赛,每个小组轮流诵读读本,比哪一小组读得熟练、有感情。“接龙”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可以是“领读员”读上句,小朋友接下句;可以是小组之间的“接龙”读;或是男生和女生间的“接龙”读。形式的多样,使孩子们爱上了诵读活动,他们的朗诵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