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1

一、困惑与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九年语文,竟不能独立分析文章,作文更是咬断笔头还无从下笔,这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几年前一次偶然,我发现两个孩子特别爱看连续剧《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过后还兴致勃勃地翻阅对于他们来说还似懂非懂的相关书画,为了满足他们浓厚的兴趣,我给他们买了有关这两部名著的连环画,他们如获至宝反复地阅读这两套连环画。两个孩子从此迷上了书本,总是嚷着我和他们的父母要买相关的书籍给他们看,如此几年,我发现他们竟然学到不少知识,还得心应手品评《三国》、《水浒》等名著,有些还是我闻所未闻的独到见解。据了解,他们在班里的语文成绩也遥遥领先,他们"下笔如有神"的作文更叫老师赞口不绝。

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益于"读书破万卷",而绝不是老师的教育之功。

二、反思平时的教学

这一鲜活的事例引起我对平时教学的反思。平时老师教得那么多、那么累,学生学得那么少、那么难,就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去寻求知识,想学的因受老师控制学不了,不想学的却反复满堂灌,结果“消化不良”,重者逃学了事。

三、偶然里是否反映必然?是否可以普遍推行?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大量而反复阅读,每个学生(先天智力障碍除外)是否都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实践与理论看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身就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读书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多读课外书正是新课程所大张旗鼓提倡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一个初中生每学年要读两到三部名著,每学期课本后面附录部分都列出应读的名著。

四、规律的东西必然反复出现。

南京师大附小的教师在实践中也曾遇到这样类似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个孩子还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其父亲便常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书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了,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书看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不久,他发现女儿无意中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她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的故事了。第二件事是他们在访问一位学生家长时,这位家长经常播放《365夜》的录音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很喜欢学语文。

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典范,这也我们要改革的方向。

五、变革势在必行。

(1)信息社会的呼唤:信息社会要求主要教会学生方法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因为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是无法教得完的,重要的是教"钓鱼法",而应“天高任鸟飞”,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展、更好发展。

(2)孔乙己应该断子绝孙――历史悲剧不可重演: 小孩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仅用几年时间就能熟练运用。我们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有的还不能独立分析文章,更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的大学生提到写论文,视如比登天还难,读书多年,书仍然读不成,又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过去我们帮孔乙己责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现在我们又责怪什么呢?

(3)旧票不能上新船――新课程呼唤改变教法,中考、高考呼唤改变教法。 开放的社会,激烈的国内国外竞争,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晴雨表的高考、中考也悄然革命,那种只会跟在老师后面背诵老师现成答案的学生早已淘汰,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富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春风得意。如果平时不放手让学生在学海中掌握游泳术,老师一味包办,学生最后只有溺死一条路了。

六、出路何在?如何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在大量与反复阅读、探究中学好语文。这是我们变革的最终目标。

七、新法为何有效而又正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能保证学生大量阅读,能大量阅读,自然会学到很多语文知识,语文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2)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是真正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品尝梨子。”这是反复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一句名言。离开了实践,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有成就。老师当然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可是每到上课,总觉得不多讲一点好像没有尽为师之责,结果忘了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学生当然没有获得"真知"了。

(3)大量阅读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目的。

阅读的数量不够,还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大量阅读,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要求反复阅读是因为真正认识事物规律需要反复实践。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能靠一次实践完成,特别是复杂的事物。人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反复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对认识事物需要反复实践的科学概括。要求反复阅读正是要利用这个认识规律达到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5)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不能代替学生。

各人情况不同,只要不适合个体接受方式,老师硬塞给的再好的知识也是吸收不了。只有学生按自己喜好、风格构建的知识体系才是根深蒂固而富有活力的。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2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是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学生可指导其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学生可指导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中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2)指导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再如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可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有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有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把好的文句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作文前教师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课前;课堂;课后;教学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有所改进和创新,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新教材是围绕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学。所以课前要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要用激情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课后要通过作业进行反馈、师生共同反思,才能真正把这堂课上好。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

精心准备,仔细斟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前教师最为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条件。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更加能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将文字、图片、名言警句、思考题目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形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优化设计,重在效率。教学前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效果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师生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首先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喜怒哀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是为了体会,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来。学生“看情绪”,用多媒体来完成,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设情景。让学生谈心得体会,知道情绪的调整方式。

德智互益,相得益彰。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新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认知规律和特点,重在取材于实际生活,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教学最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离开这一原则和要求,其教学是不成功的。

三、课后

巩固反馈,师生反思。课后是对这堂课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也是新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总结过渡的环节。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要注重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我们必须明确,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践出真知。《思想品德》教学中自始至终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反思可以从写教学实录入手,可以写教学叙事,可写教学片段,可写教学后记,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找准自己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形下改进优化我们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川.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4

一、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先导,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从而保证组织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提高学生素质,做新、做活、做实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不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先入为主,灌输式教育,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危及学生身心健康;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易受挫折、意志消沉、自信缺失等非均衡发展的心态;不注重服务于学生,只停留在“如何管住学生”工作的表层,无法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科学管理的模式。它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锻炼,个性得到改良,自主性得到较好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提高。

二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朝代,是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文明程度和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观念、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管理,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管理。这表明学生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互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加强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相对制度管理而言,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的一种模式。它的主要模式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个性,使学生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

其次,努力服务于学生。广大管理者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感化并督促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律意识,鼓励创新,并促成良好的非智力能力和较高智力水平的培养。学校教育者要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己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方面注入爱心、关心、同情心、责任心,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促成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三,优化学校环境。环境的优美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名人名言、先驱雕塑等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的奋斗目标;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压力,促使他们自学树立文明意识,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优美环境的潜在影响能从多方面激励学生规范言谈举止,完善人格,奋发向上。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文化渗透;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81-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培养学生跨语言交流能力,最终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时,教师更要注意方法,多策并举,以防学生将文化混淆,不利于其学习。

一、结合词汇,认识差异

教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可以从词汇入手,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差异并能熟记于心。汉语和英语最直观的差异便是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因此,在遇到这种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比如,在四年级上册“I like dogs”单元中,课本上的人物提到了“dog”这一单词,也就是“狗”。狗在我们的中国成语中往往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等。但是在英美文化里,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在一些词组或句子中可以指代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等。再如,在三年级上册“Color”单元中,各种颜色在我国文化中与情绪的关系并不大,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代表忧郁的blue(蓝色)、代表软弱的yellow(黄色)、代表忌妒的green(绿色)都与人的各种情绪或性格密切相关,这与我国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单词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判断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并进行交流。在新课教学或者试题讲解的过程中,遇到在中英文中差异较大的词汇,教师就可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认识到中美文化的差异。

二、交流比较,增强渗透

教师要注意在交际过程中的比较与渗透,将这类句子所蕴含的英美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增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比如,在三年级上册“Happy New Year”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中美文化背景下在接受礼物时不同的做法。在中国,人们会把礼物收好道谢,待到客人离开后才会打开。但是在美国,人们会在赠送礼物的人的面前拆开礼物,然后真挚地说:Thank you.教师可将这种交际的差异进行拓展。在接受别人的赞美时,我国人的表现通常是十分谦虚而且低调的,但是在美国,人们受到赞美时,同样会表示感谢说:Thank you.如果是关系比较紧密的朋友,还会说“You don’t know how hard I was working”等,表示自己为这个结果付出了很多努力。教师在一次考试题的讲解中遇到了“How do you do?”这种打招呼的句子。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拓展中美文化下打招呼的差异。在中国,打招呼通常是假问别人“是否吃饭”“要去哪里”这种并不在意结果的问句,但是跟美国人打招呼就不能这么说了,这样的说法会让他们误以为你邀请他们吃饭、打探他们的隐私或者根本就是废话。美国人打招呼时通常会说“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或者“Hello”等表示问好的话。中美两种文化下的交际其实有诸多不同,学生在比较中学习,通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题活动,切身体验

英语有一句谚语: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名言,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部分提到的词汇及交际用语后,教师应当及时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切实体验英语中渗透出的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西方节日举办小的主题活动,如万圣节前夜活动、欢度圣诞、复活节滚彩蛋等,让学生们能在浓厚的节日气息下感受西方文化。学生可以互赠礼物,像西方人那样拆开礼物,大声说“Thanks”;也可以假装自己是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用Mr和Ms来称呼彼此,共度圣诞,装饰圣诞树,唱“Merry Christmas Song”;还可认真计算今年的复活节是哪一天,然后带着装饰好的彩蛋进行滚彩蛋的活动。教师可在活动前一天或者滋欤把活动中可能用到的和活动有关的词汇或者句子给学生讲解清楚,以便他们能在活动中尽量用英语交谈。这样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西方文化,有非常好的文化渗透效果。虽然举办这样的主题活动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它所带给学生们的体验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节日气氛的营造,否则可能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多策并举,从词汇、交际的差异入手,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再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差异,便可达到较好的文化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6

写什么成为制约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的瓶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味生活,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通过指导学生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写作。开源引流让学生写作时能言之有物,有话可说。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阅读 开源引流

很多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文,在他们的意识里只为作业、考试而写,所以写作时常常围着题目转,猜测出题者意图,完全失去了自己作文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自然就出现了“千文一面”的现象,文章的结构、表达如出一辙,有时使用的词汇都相同。所以如果学生连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该写些什么都不知道,恐怕再好的写作技巧对学生的写作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写什么成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习作的一个瓶颈,心中无物当然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开源引流,让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一、搭建生活与习作的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多彩如画的校园,幸福欢乐的家庭和广阔丰富的社会,都值得我们去描绘,去书写,去定格。然而,我们的学生常常觉得生活只是重复,简单、枯燥,对它熟视无睹。是他们没有生活吗?显然不是,他们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每时每刻都用自己的眼睛有意无意地“观察”着生活,可为什么还难以下笔呢?他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这与当前的社会价值导向和大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面对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文学的思想性被娱乐性取代,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学生亦如此。在升学的重压下,学生只关心分数,用“考不考”来取舍知识,他们的生活被枯燥乏味的题海占据,把快餐文化作为生活的调节剂,对周围的事物漠然,这样的成长弱化了学生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关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学期开始,我让学生描绘假期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很多学生不知道说什么,就几个词语来总结,吃饭、睡觉、上网……这样的答案让我揪心,学生说的是实话,可这样的实话让每一位老师警醒,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是多么的苍白啊!作为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显得多么的重要。

让他们真正走进生活,引导他们用一颗温润的心灵去关照社会,体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悟参与的喜悦。老师可以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多媒体)还原生活的部分场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让他们“定格”“重放”“慢放”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引导他们观察,细致刻画。实践出真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只有你真正参与了,接触了,感受了,才会有真实的想法,这样作文时才会“言而由衷”。所以老师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生活中的话题来讨论,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生活处处皆文章,身边时时有故事”。引导学生收集真实感人的生活素材,感悟到生活的精彩;还要引导他们用足够的时间的去沉淀,把精彩的生活编辑成精彩的文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让生活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唤醒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阅读让生活、写作丰富起来

由于阅历、生活环境的限制,导致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深刻,当然写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一点正好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借助书本可以获得间接的生活和间接知识,正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极大地浓缩人类生活的时空,是人类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为学生作文引流。从写作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借鉴书中精巧的构思,或生动形象、或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技巧。 “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很多东西,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阅读形式很多:专门的阅读课,老师现场解疑、指导;成立读书小组,老师推荐书目,指导读书方法,学生围绕专题读书或自由阅读;主题读书活动,确立某个主题,如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相关书籍阅读;或是开展交流会,巩固、扩大阅读成果,推荐好书,传阅好书,不断培养阅读爱好者。

当然,对于学生该读什么书,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阅读是为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抓住中学生好奇心理,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作品欣赏、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名言警句辑录、展读书笔记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要求他们专心致志、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另外对读书方法和做笔记方法,教师也应给予指导。什么样的文章该精读,什么类型的文章只需要略读、速读、选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丰富他们的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积淀。

写作需要用纤细、敏感的心灵去发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作品是作者的心与生活发生碰撞、交流之后的结果,只有真正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文章。把作文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