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1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一般存在着教师硬灌,学生死板接受的错误。教师普遍存在着“不讲不放心”“只怕讲不懂”的心理,限制自己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生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死板的记忆,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无法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因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使得教学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怎样使阅读教学走出困境?阅读教学必须“读”――读词语、读佳句、读课文、读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果!

一.读词语:以读带记,以析带记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文本中的词语本身就是带有感彩的,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如《猫》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第三只猫的卑微和可怜,我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的环节。先让学生阅读原文中的一个语段:“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再对比阅读修改后的语段,让学生体会“取”与“抱”、“拾”与“领”的感情差别。

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持汤沃灌”时,“汤”作为“热水”之意,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人的用词习惯,我就结合了“汤”字在温州方言中的应用。学生很快就意识到“汤”在温州方言中就保留了“热水”的意思。如“洗脚汤”等。有了这么直接的经验,学生们对“汤”字的意思就轻松掌握了。学习文言文,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这样的教学才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

二.读佳句:以读带悟,以读带品,美读升华

在读词语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提升至读佳句。现代文赏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品析句子。

比如《春》这课,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应该读出不同的轻重,第一个“盼望”要读的平稳,第二个“盼望”要强调,表现出人们在经历了一个冬天后,对春天的迫切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中“脚步”两字,用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春天活泼的生命力,要读的格外突出些,感情上要渗透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再如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显示小草顽强的生长力量,“偷偷地”一词本来是贬义的,但这里却赋予了“惊喜”的情感,写出了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处来。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句子,可以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中读出苦闷;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读出高兴;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读出知音难寻的孤单;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中读出了有遇知音的快乐和闲适;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错把竹柏当藻荇的会心一笑。

三.读课文:整体阅读,营造氛围

现代文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重点语段的学习,甚至有脱离文本,片面讲解的形象。其实我们所提倡在现代文教学中的“有所舍弃”,并不是完全地舍弃全文,只保留重点语段,而是淡化非重点的语段。任何语段和词语的理解都是建立在整篇课文的基础上,非重点语段可以通过听读或默读的方式,重点语段可以采用美读的方法进行品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原文是必须的一个环节。文言文绝对不可以只读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文言文可以通过美读来朗读课文,美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1、营造环境,范读课文

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音乐是画布,也是朗读与想象的催化剂,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进行想象,勾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再造,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形象。通过想象,必然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内心现象”,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要求学生美读《荷叶母亲》一文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舒缓的钢琴伴奏下讲述了冰心与母亲的动人点滴,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真正的伟大,也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自己原来也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联系实践,重视真实体验,设身处地去感悟,以情击情,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才能达到心灵的震撼。

在《湖心亭看雪》的授课过程中,我就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再配上悠扬的古琴配乐,在这样悠远的画面中我再范读全文,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听读,更具现场感、亲切感,学生能从教师的范读中充分思考、比照、欣赏、揣摩。学生入情入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对课文意境的体会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2.用诗来读诗

在今年的八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实验中学朱彬茹老师在《饮酒》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的设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解读诗歌的意思时,朱彬茹老师要求以现代诗的方式来解读古体诗。这个新颖的设计使得诗词的解读变得不再枯燥,现代诗那优美的文字很好的承接了古诗词所营造的诗情,再通过老师和学生现代诗和古体诗的交替朗读,使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又有了语感的提升。

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也将这个环节运用了进来,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授课中同样要求以现代诗来解读古体诗,借助了白话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文言教学的领地,让二者彼此互为支持,紧密联系,进一步打好语言的底子,培养文言语感。

3、有效指导,形式多样

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但现在很多的朗读指导都是无效的,比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在老师的有效朗读指导后,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小组合作朗读。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针对这篇课文的特色,定位教学时重点就是要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黄土文化的淳朴厚重,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开始的时候,学生听了录音,呵呵直笑,面对大师的激情朗诵,学生还不是很适应。于是我安排了小组自己读,代表分层读等各种朗读的形式,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居然模仿的很有大师的风范了,真令人高兴呀!

也可以采取男生和女生分工朗读的方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对于英子在风里、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渐渐长大的品质可以通过朗读来很好地感受。结尾处点明主题的重点语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以采用男生朗读一句,女生重复朗读一句,形成回环的效果。在余音环绕的效果中学生更能读出淡淡的哀伤和英子坚强的性格。

除此之外,还有分角色朗读、学生范读等等形式,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朗读的主角。

四.读名篇:拓展阅读量,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

宋代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精心进行朗读指导,就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感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田立君.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