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返乡创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范文1

近几年来,在返乡农民企业家李勇的帮扶下,老君庙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曾经贫困落后、偏僻闭塞的村落,如今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村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李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大力支持家乡经济建设的举动,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好评。

李勇十分关注家乡的留守老人,从2004年至今,他坚持每年春节出资20万给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一个200元的“红包”,以示尊老,目前已有450余位老人每年享受这项优待。

他不仅尊老敬老,对于患重病的家庭也关心备至。2006年11月24日,《新荣昌》报周末版刊登了消息《请救救我的双腿》,昌元镇螺罐村一组村民刘大学14岁的儿子刘志勇双腿烧伤无钱医治,切盼社会各界好心人伸援手。报道第二天,有一位神秘的好心人驱车前往刘志勇家,不仅亲自开车将刘志勇送往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还先后两次为他支付15000元的医疗费用,保住了刘志勇的双腿。后经刘家多方打听,才知道不愿留下姓名的好心人就是李勇。

“5・12汶川地震”后,李勇瞒着亲戚朋友驱车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捐款40万元,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

2008年,在外地创业已小有名气的李勇听说家乡正在实施整村脱贫工作,于是决定要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建设做一些事。他经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人民要致富,全靠政策和有路,有了通院路,大家好致富。”

2008年底,他向金佛社区10组、11组、17组共捐资3万元帮助修建“社社通”公路;2009年初,他又向本社区11组捐资8万元修建1公里泥结石公路。2009年,李勇主动提出两年内捐资300多万元为全社区修建新农村生产生活便道200多公里,实现通院石板路户户通,金佛社区3000余户11000人因此而受益。

李勇说:“人民的公路、大路、街道我来捐款修,修好公路、大路、街道为人民。人民满意,人民受益,我乐意。”家乡父老说:“李老板出钱给我们修路,实在是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中,留传于后人。”

返乡创业范文2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进城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在中国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尽管目前人数还不算多,但随着外出民工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回乡创业人数也必然增加,并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群体。目前,累计有5000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此同时,有近20个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从昔日的打工仔到今日的创业者,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个新现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飞跃。

(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一是兴办“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能、资本或技术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靠农村内生力量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新路子。

二是兴办配套配件产业。许多回乡创业人员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过的经验和技术,抓住规模企业产业链条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机遇,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

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一)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农民工回乡创业在促进城镇经济和城镇化的同时,又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农民就地就近进入二三产业。据统计,一名回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50-60个人就业,全镇有近20个回乡创业人员,可以安排1200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每个人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的收入。

(二)回乡创业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

农民工回乡创业开发了农村的人力资源,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塑造了一批新型农民,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回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创业者通过吸纳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对农业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

(三)回乡创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乡创业者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独资经营等形式,创办、领办企业,促使资金、先进技术等企业资源向农村地区集中。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市场这所“大学”培育出的农民创业者,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农村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其中的一些人已成长为现实的企业家。以这些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吸引了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就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县域的资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回乡创业的制约性因素

(一)资金量小,缺乏金融服务

虽然农民工返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额来说,这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多数返乡民工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金融机构贷款约束变硬,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抓大放小”、或只收不贷,使之难以得到金融服务,流动资金短缺,是当前严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二)负担太重,创业服务不到位

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办小企业包括开办个体工商户,要辗转多个部门,办理包括场地证明,资金证明,环保评估,消防和安全许可,生产许可,卫生许可,建筑规划、设计,工商登记等多项手续,往往每道手续都要收费,增加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本。在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越是贫困、税源少的地方,越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

返乡创业范文3

一是扩大授信范围,搞好延伸服务。**县信用联社紧紧抓住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扩大授信范围,对中小企业、个体业主、工商大户、退伍军人、大中专学生、进城进镇商铺、摊点等进行授信,凡是符合条件的、愿意通过信用社贷款致富的客户均进行授信。

二是提高授信额度,搞好跟进服务。开年以来,该联社组织2个专题调查组,深入各乡镇了解农民工返乡情况,对返乡“能人”进行登记,对有创业意愿农民工的进行造册,通过县劳动就业局查找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采取跟进服务等措施,及时解决其资金需求;同时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分别增加授信额度,公务员贷款授信从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创业户可以通过公务员担保获取贷款;返乡创业业主贷款授信从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中小企业实施最高额抵押,使不同层面的客户都能享受贷款的支持。1月份,对新星塑业、吉祥养殖场、雪王食品柜厂、义军油脂公司、饼干厂等15家返乡创业户,发放12**万元贷款支持。

三是创新信贷产品,搞好差别服务。该联社为支持好、服务好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原有的金融产品基础上,重点开发了“企业联保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公务员消费贷款”、“便民致富贷款”、“公司+农户”贷款、“111工程”贷款、“担保公司保证”贷款等新的便民贷款。“企业联保贷款”可以实行强强联保,强弱联保,但不得弱弱联保;“公务员消费贷款”除了公务员自身贷款外,还可以为他人担保;“111工程”贷款是一项鼓励农民工返乡搞好小规模养殖的贷款,即鼓励每户养1头牛、10只羊、1**只鸡,信用社贷款在1-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有5个社启动了“111工程”贷款,帮助返乡农民在家也能致富。

**诚镇青年陈凯外出务工学会了电子机柜箱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家乡投资创办了**县飞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最高额抵押和企业联保等方式,及时从信用社获取信贷资金280万元,使其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目前该公司占地3**0平方米,资产总额近1**0万元,解决返乡民工60多人。**县屏山镇25岁的张见文利用在外务工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开办了**县峻林机械有限公司,信用社再度进行贷款支持,使该公司不断发展。目前该企业解决返乡人员70多人,年销售收入超过5**万元。

返乡创业范文4

为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乡结合返乡农民工实际情况,注重政策宣传、强化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多措并举,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激发了返乡创业热情,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现将乡2019年上半年返乡创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倡导全民创业乡党委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乡长任组长,副乡长任副组长,乡社保中心为成员的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党委会议专题讨论,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在春节期间,召开了外出务工人员专题座谈会,了解他们在外务工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广泛开展调研。

(二)建立信息台账,加强动态管理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的不确定因素,乡社保中心对全乡11个村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认真抓好统计台账,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和回乡创业人员信息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信息,积极宣传扶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政策,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兴业,使他们“回得来、留得住、能创业”,为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注重政策宣传,引导返乡创业我乡利用逢场赶集日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宣传资料1500余份,悬挂横幅5幅,并通过三职干部回乡开会的机会继续加强宣传工作。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鼓励吸引更多的返乡人员在家乡积极创业。截止目前,我乡新增返乡创业人逾8人,返乡创业企业农民工新登记企业5户,返乡创办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0人,经济实体3人纳就业人员10人,办理返乡创业小额贷款2人.

返乡创业范文5

黄森的创业不能说是有备而来的,很多创业的困难他都没有考虑到,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先是养野鸡大部分野鸡死掉,接着养土鸡,忙活了半年也还是赔钱。不过黄森并没有放弃自己创业的梦想,他一边总结失败的教训,一边找其他出路。最让黄森发愁的是无处筹集创业的资金,亲戚朋友都不敢借钱给他,他也无法得到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山穷水尽。

黄森思前想后,觉得养鸡的事业肯定是没法继续了。在困难面前,他变通了,改换了靠养鸡创业的路子,决定开一家“卤菜店”。这一次,他似乎有了些章法,先是到专业的卤菜培训班学习了相关技术,然后找好了店面,将卤菜店开了起来。就这看似简单的小小卤菜店,也有很多经营门道,紧接着,失败又一次来临。此时的黄森,最大的感受就是失望和迷茫:为什么创业那么难!

再坚持。也只能坚持。这样,在全家人的帮助下,黄森将卤菜店从县城搬到了镇上,这一次,生意总算有了起色。虽然赚得不多。但起码相比以往,是一次不小的成功。每天的营收除去成本,还有盈余。

至此,黄森的创业路子。总算是宽了起来,他似乎也慢慢找到了创业成功的感觉,尽管他还不算真正的成功……

高中学历、外出打工、回乡创业,这些关键词,很清晰地描写了当前农村有志青年。从学校走人社会后的经历,他们都怀揣梦想,大部分人都遭遇挫折: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创业路上,他们体品尝着艰辛与快乐。

笔者认为:黄森创业的启发意义,或许不在于他最后取得的成绩,而是他创业中体现出的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项目选择方面得到的教训;此外,相关部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青年成功创业也很重要。

1.思变、敢为,创业需要这样的信心与勇气

和黄森一样的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有更高的学历,尤其是具备在挫折面前善于思考的特点。当打工遭受老板的欺骗,当常年远在千里之外,无法顾及家里的亲人,父辈们可能只是选择听天由命,或安于现状。但黄森遇到困难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想出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想到。更是付出了行动。

有想法并不难,付诸行动,想法才会有价值。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但很多人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敢不敢做。需要信心和勇气,黄森没有太多的资源优势,仅仅凭借的就是内心深处的渴望,这种渴望直接影响对想法的执行力。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试错的勇气都没有。信心也不是随便都能有的,需要在锤炼中日渐积累。青年人的勇气多一些,信心足一些,才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2.选择适合的项目,让创业少走弯路

黄森创业的路是曲折的,这与他创业前缺少规划、目的性不强有关,以至于刚开始创业就出现很多难以应付的情况。

改变这种被动创业的局面。一是要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项目,这样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准备,从而减少操作风险。黄森最初的创业项目:养野鸡,养土鸡,他对这两样东西都懂得不多,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开办的卤菜店,前期的技术培训,给卤菜店的开办帮助很大。二是多结合周边的市场环境。黄森最近一次创业成功的“卤菜店”。刚开始在县城里边,生意不是很景气,后来搬到镇里,才逐步好转,这说明,好的创业项目也需要结合周边的市场需求情况。

3.应该给农村青年更多的创业支持

返乡创业范文6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返乡;创业;再就业

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我国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使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受到一定影响。今年农民工返乡较多,因我国沿海及发达地区的许多企业相继关闭停产,致使约2000万农民工失去饭碗,不少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农民工返乡背景

1.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我国中西部农民外出务工热潮已经上演了30多年,现在第一批进入城市务工挣钱的农民工已经年过花甲。他们大都在外漂泊了几十载,能够早日返乡早已成为他们的梦想之一。

2.第一代农民工在家乡已经能够过上比较悠闲的生活,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随着子辈的长大,孙辈的出生,他们更加愿意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在外读书或者在外务工的第二代农民工也希望父辈能够返乡休息。帮助他们照看儿女。

3.随着各地区、各县级单位的开发、发展,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返乡后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找到工作,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中老小。相对于在遥远的沿海城市打工,能够在老家找到工作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二、返乡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1.“第二代农民工”的边缘人处境

民工群体悄然“更新换代”,“第二代农民工”已以全新的面貌走到历史前台。这是一股强烈要求加速融入城市、没有退路的潮流。有关专家指出,“民工潮”持续20多年来,这一特殊群体的总数已经超过1.2亿人,且数量还在增长,其流动的范围也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在这一群体内部,基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初次流动时间、就业类型、社会资本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的二次社会分化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使民工群体的差异性不断增强,相应的使民工问题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变数。”

当今的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第二代农民工整体生存能力要比第一代农民工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为了自身的维持和发展,对农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第二代农民工即使受教育程度较高高,职业期望值高,但是其工作耐受力低、不能吃苦、做事情往往情绪化,且频频跳槽的特点往往不被企业所接受。在经济危机这一大背景下,他们不得不踏上返乡的路程。另一方面,他们退回农村,又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不会干农活,早已习惯城市生活得他们也绝不会过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对他们的现实情况却是: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2.经济危机引发家庭危机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或大量裁员,使众多农民工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减少,给家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众多农民工的失业,使得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困难从而引发婚姻问题。农民工大多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的唯一生活来源,全家的生活一般都靠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工资来维持。随着农民工的失业返乡,往往会引发夫妻关系不稳定,家庭的不和谐,离婚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家庭的经济困难往往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农民工受到生活的压迫往往走上犯罪的深渊。

3.失地农民工返乡无着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失地农民相关权益补偿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农民失地后,严重边缘化,生活水平下降,生存环境恶化,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境地。失地农民这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民失地后,大量外出打工以出卖自身劳动力而寻找谋生出路,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影响,对于那些即没知识又没技术的失地农民工难以继续立足城市,只好提前踏上返乡的归程。失地农民工返乡后再次陷入“三无处境”,再一次给其心理带来巨大的阵痛。由于他们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发展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4.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依然存在,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侵害

许多私营企业尽量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农民工劳动报酬,有些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有些企业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农民工工资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被克扣,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更为突出。H先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且自身技术水平又不够,只是凭着一身力气在建筑工地工作了30多年。H先生回忆道:“…苦点儿,累点儿到也没什么,最令人苦恼的是你干了活拿不到工资或者是拖欠工资.我在建筑工地干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哪一次能够很顺利的拿到工资,就是在去年老子为了拿工钱过年,去那包工头家里十多次。最气人的是在97年,我们工地上的几十个弟兄,辛辛苦苦在建筑工地上干了2个多月,结果那老板拿着钱跑了,怎么着也找不到,现在稍微好点,但是要工资还是有点儿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1.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动个私企业参加政府组办的人力资源招聘会,为广大农民工搭建求职平台。充分发挥个私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交流、沟通和合作,配合政府开展就业援助,为农民工提供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扩大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营造有利环境。

2.鼓励返乡农民自主创业

为家乡建设出力。针对一些多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拥有一定资金积累和一定技能的状况,鼓励这些农民工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农民工的一技之长和资金,大胆创业,由此助推了本地经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返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工还通过经商办企业,又为家乡当地的农民朋友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朋友致富。

3.政府积极联系当地职业学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再培训

政府应该利用好各地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校或者驾校等等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你返乡农民工免费或者优惠费用提供学习培训机会。让农民工返乡后能够有自己的技能去再就业,实现学校、农民工自身、政府三赢局面。让返乡农民工再为自己家乡的建设谱写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汪代华.湖南日报..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