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海啸成因;危害性;分布特点;预警机制

2004年12月26日,一场8.9级的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西北端海域。地震引起的海啸在几个小时内就席卷了印度洋,印度沿岸国家泰国、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甚至亚洲的索马里都受到了海啸的袭击。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海啸预警,所有受灾国都遭受了极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者还包括评断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至少有1.5万人死于这次海啸,据说国际影星李连杰一家当时也正在该地度假,所幸的是他们及时逃脱,才幸免于难。顷刻间,南亚清晨和煦的阳光灰飞烟灭,人类的生命和文明在暴虐的自然界面前显得格外的渺小和脆弱。

海啸的发生有多种原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的海底滑坡都会引发海啸,其中最严重的要数海底地震。更可怕的海啸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入海洋所引起的,其能量可达印尼海啸的几万倍,波高几百米。这 样的海啸将把所过之处的沿海城市完全摧毁。

海啸波浪的波峰很大,波长又长。海啸在海洋上传播,与风动波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微风还是猛烈的大风,在海洋上掀起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即便卷起了30米高的巨浪,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海水。而且由风引起的海浪通常波长很短,100-200米左右,而海啸的波长可达200公里,在地震点上方刚开始的时候海啸波峰一般是1.-2米,但是这样的高度分布在这么大的波长上,处在船上或飞机上的人根本就感觉不到。

除了巨大的波长,海啸波浪的传播速度更快,其传播速度只跟水深有关,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乘积的平方根,故海水越深,度越大。在6000米深的-海洋土,海啸波浪的速度大约是800公里/小时,可轻松地与波747保持同步。值得一提的是,海啸波高与水深又成反比,这是因为,越是到近海区,海浪与洋底的摩擦使它的速度减缓,后面的波浪不停地赶上来与前面的波浪形成叠加,加上波浪的表面和底部之间的范围越来越狭窄,最后汇聚成一道高高的水墙。如果高速飘洋过海的海啸波浪突遇浅水区,它就可以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所以一般船只要逃避海啸的话,不应该往港口里跑,而是往深海中跑,跑得越快,危险越小。

海啸波浪挟裹着如此巨大的能量,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所有设施、建筑物,在狂涛骇浪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海滩上只留下一片狼藉,残木破砾,尸横遍野。

众所周知,海啸的危害如此之大,难道就不能预测到一点动静以挽救生命,减小损失吗?回答不尽如人意。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而真正被准确预报过的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别说在海底发生的地震了。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分院院长述金院士曾根据太平洋地区的水下地形情况绘制了一个海啸传播的时间图,只要在任何一个观潮站观测到海啸迹象,几秒钟内就能计算出其到达任何地点的时间,这样测出的海啸从阿拉斯加到夏威夷的时间误差只有1分钟,无奈的事,因为海底地形实在是太复杂了,海底的形变很难测得准,所以,海啸的预测比地震探测更难。

即便如此,目前美国环境保护实验室仍然在太平洋里的7个地方安装了所谓的海啸记录器和海啸测量仪。据说它们能确定海啸是如何扩散并向哪个方向扩散的,能够传达98%以上的数据,测量出小于1cm的振幅,在获得首批海啸数据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在数学模式的帮助下对它们进行快速精确的处理,从而发出海啸预警,告知人们即将到来的危害。

那么,印尼的那场灾难为何在事前又毫无察觉昵?这与海啸历史不无关系。全世界大多数海啸源于太平洋,整个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活火山都在其底部,所以有人说:这个海洋实在一点也不太平。据人类1700多年来的统计,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约发生260次,平均6-7年一次,其中发生在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海啸约占80%,发生在地中海地区的占8%左右,而在日本列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约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而像2004年这样的海啸,近几年来都没有在印度洋出现过了。在世界海啸预警系统中,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东北部靠近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区,根本不包括印度洋。正因为如此,用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杨华庭研究员的话说:“我参加的几次国际会议上,从来没有来自印度洋地区的学者”。由此可见,对于印度和斯斯兰卡这些远离地震带的国家和地区而言,灾难意识非常缺乏,如果有项目支持,有防范意识,有数据共享和协作机制的话,至少可能给印尼海啸争取更多疏散的时间的。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2

一个幽灵,一个“地震┼海啸┼核事故”的幽灵,正在东瀛上空游荡。

大地震的影响有多大

一场罕见的堪称千年一遇的巨大灾难降临了日本。9.0级的强烈地震,尤其是地震所引发的毁灭性海啸,使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创伤。尽管日本人对这一地震的发生并非毫无思想准备,但对地震的级别、烈度以及紧随其后的海啸所造成的危害之严重,仍大感出乎意料,触目惊心。由于目前通信不畅,所以具体的损失还无法估计,但超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1000亿美元)是毫无疑义的。高盛公司在3月15日做出的初步测算为16万亿日元,超出阪神大地震60%,但看来这个数字还打不住。因为日本东北地区的GDP占全国的6.4%,而阪神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兵库县仅占4.1%。由于东北地区的工资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很多企业均将工厂设在那里,尤其是汽车和电器生产企业。例如电子信息产品那里的比重占到全国的15%,电子零部件也占到13%左右。

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测算,由于受到地震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的增长幅度为0.25%~0.5%,第二季度可望提高至0.5%~1%。由于灾后重建对公共投资有一个拉动作用,日本经济今年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这是以企业业绩和消费者心理不出现恶化为前提的。东北地区的严重受灾究竟会在什么程度上对日本全国的制造业产生波及效应,目前还很不明朗。因此,虽然日本民族具有克服天灾的强大心理承受力和历史传统,但究竟何时能走出灾害的阴影,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今后一段时期日本经济的走势还是一个未知数。

地震海啸常年相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岛国先天就与地震有缘。处于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一年到头可说是小震不断,大震频仍。常年生活在地震的威胁之下,可说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宿命”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全世界陆地面积的0.25%,但有感地震却占到10%左右,而6级以上的地震则有20%发生在日本周边!以至日本人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在东京的大楼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地震导致的摇晃。外国人遇到这一情况,往往就要往外跑,但日本人都视若无睹,一切照旧。从电视画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摇晃较明显时,日本人甚至会设法稳住摇晃的文件柜、货架之类,因为日本的建筑物严格按照防震要求设计、施工,如果不是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一般都不至于造成房屋倒塌。而且,日本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也相对集中,即主要在本州岛。迄今为止,九州和四国居然没有一次遭灾,北海道虽然有那么两次,但造成的危害却非常有限。所有的强烈地震几乎都发生在本州岛周边海域和陆地。除了人们还记忆犹新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7.3级,死亡6400人)外,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7.9级,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10万)最是令日本人谈震色变。其实在1933年,在本次地震的同一区域,也曾发生过8.1级地震,并同样引发了海啸。除了地震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和能源的日本列岛还不时发生火山喷发和遭遇台风袭击,这实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族具有格外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显然并非“杞人忧天”。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且不说日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是世界一流的,在战后初期一场台风就往往造成上千人死亡,最多达到5000人。而如今没有一场台风的死亡人数达到三位数。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最“内陆”地区距大海也不到200公里。而且很多地震的震中本身就位于海域,所以对日本来说,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是更令人恐惧的。因为就防范地震而言,通过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日本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抗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对防范海啸,却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就以本次地震所产生的海啸而言,海水提高了10米,其肆虐之处连3楼都淹没了。日本有近3万公里的海岸线,总不能都垒起一道10米高的防波堤。所以,日本地震部门以及电视台在报道地震消息时,总要说会否伴生海啸,因为海啸令人无从防范。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有史以来最大的9.5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居然越过浩瀚的太平洋,造成在这次受灾的宫城县三陆地区142人死亡!在本次地震中,位于灾区的岩手县釜石港号称“世界第一”的防波堤也同样未能抵挡住海啸,从而导致釜石市完全被海水吞没。此前该市拆资1300亿日元(约100亿元人民币),耗时30年之久,于前年刚刚建起了防波堤。该堤全长1960米,高63米,满潮时高出海面4.5米,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居然也未能阻挡住海啸,因此可见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脆弱无力。据广岛工业大学遥控探测专家通过卫星数据分析,本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从宫城县石卷市到福岛县南相马市,其肆虐宽度为130公里,海水深入陆地达5.2公里。

灾后重建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始终未能走出经济低迷的怪圈,因此有“失去的二十年”一说。导致日本迟迟未能走出经济疲软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货紧缩这一痼疾。按理说,这次地震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害,无论是公路、桥梁、铁路和发电站等基础设施还是住房之类民生设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这对刺激日本的内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日本的生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没有需求,缺乏订单。灾后重建,从理论上来说显然是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大机遇。

电力供应面临考验

但欲推动灾后重建顺利开展,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包括电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以及完善的交通体系。因为没有交通体系物流就无法正常运行,生产就难以为继。这次虽然灾区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但灾区福岛县的核电站却隶属东京电力公司。该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日本全国一共有10家电力公司,但该公司一家的发电量就占到1/3以上,由此可见该公司在日本的地位之重要。该公司的电力供应东京都和周边的8个县,那里是日本经济和产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机组先后发生爆炸起火,加上第二核电站的所有机组都无法正常运行,这样就减少了91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另外,该公司还有约700万千瓦的火电供应也被迫停止,两者相加在该公司原先41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中占到的比重很大。由于日本各电力公司的输电频率不同,其他电力公司即便有多余的电力也无法伸出援手。虽然福岛核电站尚未出现最严重的事态,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欲恢复供电,显然不是近期内可能实现的。也就是缺电问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严重困扰东京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从目前来看,这一状况至少会持续到4月底。

没有电就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没有一家企业的生产是不需要电的。从3月14日开始,许多汽车、机电、钢铁和化工企业相继停产。在停电时间段,马路上的红绿灯也无法开启,只能让警察上路人工维持交通秩序。平时日本的大街上是根本看不到交通警的。尽管地震后日本政府通过NTT多科莫公司向2400万手机用户群发短信,呼吁节约用电,东京电力公司也一再吁请各企业和居民节约用电,但通过这一方法能多省出的电力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内的各地已于3月14日开始每天轮流停电3小时外,连电气火车的电力需求也无法满足。因为日本的火车都是电力驱动,一旦得不到足够的电力供应,铁路公司只能大幅度减少火车班次,这样就造成上班族无法正常坐火车上下班,许多车站外都排起了长龙,乘客只能耐心等着进入车站候车。

东日本铁路公司(运行区间与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大致相同)虽然拥有水力发电设施,但那只能用于救救急,欲弥补如此有计划的停电是无能为力的。日本人的上下班路途时间本来就很长,火车班次一少,这就更耗费时间了。在东京地区,90%以上的上班族的通勤工具都是火车(即日本人所说的“电车”)。员工无法正常上班,企业只能让他们呆在家里,于是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停产。甚至连医院也无法保证全天供电。日本此前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各医院对此毫无准备,根本没有自备发电设施。如果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那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日本一些企业具有自备发电设施,但自备发电机也只能救救急,与正常的供电体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一些企业还在想方设法让不在停电地区的企业增加生产,以此来弥补因停产造成的损失。但这仅限于同样的产品,因为生产线是无法轻易改变生产流程的。好在东京证交所的交易没有受到停电的任何影响。即便连续两天停电,东京证交所也可靠自备电确保交易体系正常化运行。当然,银行的ATM机在停电时间段是无法提供服务的,银行的正常营业也因此受到影响。

交通运输遭受重创

除了电力短缺以外,日本相关地区的汽油供应也变得非常紧张,各加油站都是人满为患,不是无油可加就是加油量受到严格限制,这就又使公路运输遭受重创。由于只能首先确保特殊车辆的加油,所以连东京的一些巴士和出租车也不得不停运。因为一些储油基地在海啸中遭到重创,而灾区的5所炼油厂因地震而受损,无法生产,一些储油罐还发生了火灾,这些炼油厂的产量占到全国的20%,从而导致成品油的供应能力下降。此前日本各企业为了提高效益,都将零部件的库存压到最低限度。如今一旦遭灾,库存连一天的生产也无法维持。为此日本已开始投放126万升国家储备油,并准备在今后一个月时间中持续投放。地震发生后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递公司一律不再收件,因为根本送不出去。

地震还使得海运企业遭受重创。地震造成的板块错位抬升,使得多艘货轮触礁,从而使得海运公司的运力受到明显影响。在仍可能发生海啸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海运公司愿意冒险运行。除此以外,一些港口设施也遭到了破坏,对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影响。电力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没有保障,企业员工通勤也受到制约,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在无法正常生产和物流体系出现紊乱的情况下,不用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连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地震发生后,连远离灾区的东京这一首善之区,瓶装水、卫生纸和方便面等都相继从超市中消失了,连食品也出现了短缺,便利店货架上空空如也,头盔也成为畅销商品。电器商店中电筒和电池随即出现了脱销。所幸没有出现趁机涨价的恶劣行径。靠近灾区的地区其物资供应能力之低下就不难想象了。仙台的一家超市在地震后重新开张,外面排队的顾客队伍竟长达900米!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无法及时补货,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的抢购心理不无关系。

服务业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除了电力和汽油紧缺以外,一些地区的自来水厂也受到了地震和海啸影响,而水泵的运行离不开电力,这使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也趋于下降。截至3月14日深夜,日本12个县共140万户居民被断水,今后除灾区以外的地区也完全可能出现断水现象。由于上述原因,目前不要说企业生产,连服务业都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一些零售业和餐饮业已从3月14日起缩短营业时间,包括在停电时暂停营业。例如罗森便利店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有3000家门店,但由于夜间无法得到供电,只能停止夜间的营业。在停电时间段,餐厅也只能关门谢客。伊势丹百货商店从3月14日开始停止6家门店的营业。至于那些生产和经营冷冻食品的企业,除了停业外,剩余的商品只能报废处理。这种情况,显然与上一次阪神大地震时明显不同。日本本来就苦于消费萎缩,由于许多商店都不同程度减少了营业时间,这使得繁华商业街更是门可罗雀。没有消费的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

此外,正如媒体已一再介绍的,地震和海啸造成了手机通信的瘫痪,互联网的联通情况也远不如地震以前。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通信如此严重受到影响,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核泄漏危机影响深远

福岛核电站危机何时能止住,这不仅为日本国民所深切关注,也同样引发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因为这将对日本和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未来的核电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日本的核电约占1/3,此前各电力公司准备继续提高核电的比重,但随着日本的“核电安全神话”不攻自破,看来这一思路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因为公众不会接受。本来日本企业已在越南首座核电站招标中中标,看来越南也要重新考虑了。另外,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和土耳其签署了核能合作协议,东芝公司很可能中标,这事看来也会黄。印度此前也正与日本进行类似的洽谈,能否继续下去也出现了不确定因素。此外,日本的核电设备生产厂商还觊觎着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约旦等国家的核电市场,这些都可能一风吹了。连日本生产的农产品,也引发了国外消费者的恐慌,唯恐遭到了核辐射。为此,日本农林水产省已吁请负责食品卫生的厚生劳动省和负责测量核辐射的文部科学省对相关地区的农产品进行测试,以打消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在发生重大核事故的福岛县,其农业人口为13.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其大米产量占全国的5.2%,桃子则高达20%,鲤鱼的比重更达34.4%。如果这些产品都无人问津的话,当地受到的打击将进一步加重。在内需始终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是日本经济维持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如此这般的飞来横祸,对日本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日本政府和人民能否通过这次抗震救灾化危为机,完全取决于其国民的意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足以告慰这次地震中的罹难者,为地震所付出的代价也没有付之东流,在日本民族抗衡灾难的史册上写下全新的篇章。它能使这一巨大悲剧转化为日本重新启程的重大转折点吗?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3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①这场地震造成的灾害不是单一的,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时还难以评估。此次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了日本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与之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本文就日本大地震后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1.中日经贸关系回顾

中日贸易有着十分久远的发展历史,到2003年为止,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是日本对于中国而言仍然是很重要的贸易伙伴,2004年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了14.6%的较高水平,与第一位欧盟的15.4%和第二位美国的14.7%相差不大。②据中国海关总署对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0年日本连续5年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经贸往来稳固发展。日本和中国经贸往来非常密切,截至2010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日本出口的第一大市场。目前每年中日贸易规模约30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③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日贸易规模是2978亿美元,中国对日出口1210.6亿美元,进口1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逆差达556.5亿美元。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商品主要有集成电路、钢材以及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等。这些产品的进口规模占到整个中国从日本进口的22%。中国和日本不仅有贸易合作,最重要的是在中国还有大量的日资企业,如在天津、辽宁、山东等都有大量的日资企业运营,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大量进口日本的原材料、零部件,还有塑料、铝锡等等。中国对于日本的进口方面,服装、农产品和电子类的产品是前三大类的产品。服装和农产品是传统的对日出口的大宗商品,电子产品是供应日本的一些电子类产品制造的。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受大地震影响后的经济状况

2.1日本经济现状

在本次地震发生时,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正处在努力走出衰退阶段,通缩的阴影挥之不去,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下降。2010年,日本经济强劲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长3.9%,创20年来最快增速。不过其经济增长主要由去年第一季度带动,后三个季度经济低迷,第四季度实际GDP甚至环比萎缩0.3%。9级地震对于已经深受金融危机打击的日本财政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正直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目前日本债务已占到GDP的200%左右,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预算,这无疑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2.2日本大地震后的经济

受到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影响,日本此次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亚洲区内股市3月11日全线下跌,东京股市的日经指数下跌633.94点,跌幅达6.2%;15日日经指数比上日收盘价又暴跌1015点,创下历史上第三大跌幅,跌幅高达10.55%。16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破77,创历史新高。可见日本地震对本国和域外的经济影响也是巨大的。

3.地震后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日本大地震对中日双边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接受在线访谈时说:仅今年(2011年)上半年,日本以87.7亿美元的差距落后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产业和外经贸最大负面冲击,表现在进口领域,因为我国大量进口日本高技术产品、上游中间产品和设备。我国对美欧巨额顺差,对日本贸易则巨额逆差,原因即在于此。因此,我国电子、汽车等一些产业产能利用率可能会因为日本上游中间产品供货停顿而降低,一些新建和改造项目可能因为日本设备生产、交货流程被打断而不得不减速。

中日经贸合作密切,地震的发生会对两国的贸易、制造业的投资产生影响,在所难免。此次日本的地震位于日本东北部海域,东北部受灾地区GDP规模还是相当大的,占到日本总体经济的8%左右,同时这个地区还集中了一些电子、汽车、石化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贸易量中有相当规模,灾害估计将对中国未来数月的进口造成冲击。所以在短期内会对中日贸易形成一定影响。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的产品,分别是集成电路、钢材、汽车零部件和汽车。上述进口商品在中国国内有相当的库存,目前还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营。在华日资企业也会在国内找一些替代的生产厂家来补充生产。在出口上,日本强震和海啸造成部分汽车厂和零部件厂的停产,直接影响了以整车和零部件厂为主的国内铝合金企业的出口。目前,国内公司已经将部分原本出口的产品转为国内市场销售。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4

人与自然:轮回

有幸走访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县。在该县宫古市田老町,这个曾经遭遇数十次海啸洗礼,特别是1611年、1896年、1933年海啸将整个市区吞噬殆尽的地方,我们见到了当地人与自然博弈中于1978年建成的全长2433米、高10米左右,被称为“田老万里长城”的田老海岸堤防,但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这个发挥过一定效能、曾被认为固若金汤的日本“马其顿防线”,其中有一段长约500米的堤坝被高度超过堤坝一倍的海啸瞬间冲垮,海水如入无人之境,倾泻至市区……这一幕被宫古市政府大楼上的职员拍摄了下来,令世人震惊。

尽管受灾严重,但在宫古市市区一家宾馆六楼,我们静静地观看整个受灾地区,发现在这里是那样的安静、整洁,已全然看不到灾害的痕迹。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全球有1/10的火山位于日本,1/5的地震发生在日本。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是那么的渺小,但生活还得继续,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大一部分是渔民,他们修复渔船后依然出海打鱼。摧毁、重建;摧毁、重建……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中,现世看似对立的两者,关系又是那么的和谐。

但这一次东日本大地震,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核泄漏三位一体,特别是核泄漏,这已经不只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不单是日本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人类文明行进途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过去,自然的力量还不曾毁灭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却已经具备了比自然更可怕的摧毁自身的能力。人类日渐进入“风险社会”,这已引发了全球性的思考!2012年第3期《文明》杂志以此为主题刊登了《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祭》图文专题。

人与人:外冷内热

在访问宫古市灾区的临时房和商店时,我们看到400栋临时住宅,包括宫古市市长在内的很多灾民都住在这里,他们早出晚归。这里有牙科医院、食堂、理发店、照相馆、学习班等,这里的灾民与其他日本国民一样,更多地把悲伤留给自己,而不会轻易表露。

当我们以为我们的到来影响了她们宁静的生活时,一位大妈的回答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妈说我们从老远的中国来到日本东北这么偏僻的灾区,她们很感动;我们带来的这份关心,她们感到很温暖!在结束访问行将离开时,我们互相不停地挥手,直至看不见对方。

日本人喜欢冷食:寿司、冷面、生海鲜、冰水、冰牛奶等,而中国美食中,大多高温烹饪,一派热火朝天;日本人过节,安安静静地休息,而中国人越是节日越热闹……都说日本是一个谦让的国度,而中国是一个活跃的大国,日本的“阴”与中国的“阳”,在某些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日本,似乎很多事情的两面性表现得特别明显,让人难以选择。在地震发生时,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虽人情冷漠,但人们首先作出的选择是默默无闻、有序地走在马路上,徒步回家。在大灾难面前,家庭的重要价值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灾后结婚的年轻人有所增多,这便是明证。

日本人的本性:爱美、心细、守时、自觉

日本人的爱美,人尽皆知。女士出门前,一定会精心梳妆,以最美的面目示人,甚至还有男士打底霜。日本人与人会面时,报以经典的微笑——人类最美丽的表情。

日本人的心细,声名远扬。传统的日本美食会分放在数十个不同器型、颜色的小碗内,碗内的食物都搭配得赏心悦目,让人垂涎欲滴;在日本的茶道中,每个碗都不一样,意为每个客人都是独一无二,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宾馆的棉签,一头被巧妙地加工成了掏耳朵的小勺,一物多用;我们在京都新闻社五楼的编辑局顶梁上看到“名数确认”四个字,报社以此来提醒大家对报纸上的“名字”、“数字”要特别注意确认,确保无误;宾馆的门上有一些小胶垫,防止碰撞;所有的垃圾都自己带走,并按要求将瓶盖与瓶身分离、塑料纸与瓶身分离,投入分类垃圾箱,以此减少环卫人员的工作环节,从而提高回收利用效率。

日本人的守时,举世闻名。我们所有的行程安排都按计划进行,非常准时。只有一次例外,那是一位日本官员,因故迟到20分钟,在已经道歉的前提下,还是被同在会场的一位日本老者训斥良久,要求再次诚恳道歉并讲明迟到缘由,这让所有在场人员震惊!

日本人的自觉,匪夷所思。据了解,日本媒体没有绩效考核一说。媒体人靠“个体自觉”完成本职工作,按照个人的能力定岗位,核算工资。尽管没有发稿量的约束,但日本媒体却能秩序井然、运行精准。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39-02

2011年我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核心内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法观点,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上述原理,分析气候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自觉维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各种条件;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等爱国情感和团结互助、崇尚科学等正确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教师用一系列日本被地震、海啸袭击后满目疮痍的图片展示出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并配以深沉的背景音乐。在图片播放的同时,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表情从惊讶到震惊再到沉重,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力和破坏力。看完图片,教师就此导入课题:大地震及其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主题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知识点,学生找出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学生们结合日本震灾说出了很多联系:地震引发海啸,海啸使得日本的核反应堆发生泄漏,我们国家出现了抢盐的热潮,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日本进行援助,日本经济因此大幅滑坡等等。教师及时利用学生们在举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出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一) 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利用学生们举出的例子,因势利导,导出联系普遍性的三点表现:第一,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在此问题上,教师应强调,虽然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务必要让学生们走出认识误区。

(二)联系的客观性

在这次灾难中,很多联系我们不希望它出现,但却无法阻止它的发生,比如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又毁损了核电站的反应堆,这说明,联系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把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叫做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就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给学生时间自己看书,理解两种联系的含义。这是本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播放视频,(视频时间3分39秒)回顾日本大地震爆发时的惊险情景。在播放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地震带来了哪些自在事物的联系?地震又使哪些人为事物的联系遭到了破坏?这样就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观看视频,并从中获取与知识有关的有效信息。视频观看结束,学生踊跃地发言,指出视频中的路面塌陷、洪水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河堤决口等现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房屋倒塌,道路受损,通讯中断,核反应堆泄漏,股市大跌,经济滑坡等现象是遭到破坏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在学生分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对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创设情景,巧妙设置问题,成功突破了难点

3.联系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灾后重建事实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由上一问题顺利引出解决办法,这也是教材P56相关链接的知识部分。

在日本大地震爆发的前一天,我国云南盈江地区发生了地震,在前一个月新西兰发生了地震,在2010年智利发生过8.8级大地震,再往前推,就是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近年来,地震频发,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使得一些世界末日说法甚嚣尘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据玛雅预言而制作的灾难电影《2012》。教师出示电影海报与剧情介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教师此时深入学生中间,注意了解和搜集不同的观点,并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展开争论。持否定态度的同学认为电影的拍摄是根据玛雅预言,再加上了制作者的大胆想象和特技的夸张表现,但并没有科学的根据,世界末日的说法不足信。而持相信态度的同学则指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与人类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仍然不注意保护环境,肆意破坏生态平衡,那么世界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争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教师趁热打铁,充分整合学生们争论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总结归纳:《2012》告诉人们,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对事物联系的认识不能主观随意,不能只从事物表面的眼前的和直接的联系出发,而忽视了事物的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一问题的处理,既解释了教材中P55最后一段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又由此引出下一个知识点,联系的多样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我们充分领略到灾难带给人类的伤害,也显示出自然的强大和人类的渺小,但作为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重振旗鼓,恢复重建。由日本的地震,联系我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回忆并且思考,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讨论小组,分别从三个角度讨论问题:①我国政府如何应对此次灾难?②国际上对此作何反应?③我国人民如何应对灾难?讨论中学生们积极思考,集思广益,并由小组长负责搜集和整理集体智慧并发言。我国政府积极应对,紧急调动部队抢救受灾群众,并且抢修道路,安置灾民,调动救援物资;国际社会给予积极的支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帮助;灾区人民坚强地开展自救自助,全国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教师进行归纳和知识的提升: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教师在此一定要不失时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渗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以生活情景为起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构建“观察体验生活思考探究问题感悟理解理论回归指导生活”的教学路径,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重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统一,紧贴学生生活实际,轻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社会心理;福岛核事故;影响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86 ― 04

福岛核泄漏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它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是双重的,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如期进行,日本政府也向民众承诺加快“去污”进度,让民众早日回归故里,但是精神上的创伤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愈合,因为天灾固然让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赖,可是当天灾的背后夹杂着人祸时,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有责备,也有更深刻的反思,更有抹之不去的心理痛楚。

一、福岛核事故:天灾与人祸

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有限而科技相对发达的窄长型岛国,虽然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但是其核电站有55座,有效解决了电源不足的困境。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由于东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引发10―38.9米的海啸,致使55座核电站中的11座自动关闭,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氢气爆炸。该核电站共有6台核电机组,其中的第1、2、3号机组在地震发生时还处于正常发电状态,4、5、6号机组因为在维修之中而没有启用。为了不使1、2、3号机组受损,工作人员开启控制棒,按正常程序,通过柴油机来供给冷却水,以此降低反应堆的堆芯温度。不幸的是地震发生后的30分钟,高达14.7米的海啸淹没了柴油机。堆芯不能降温,而只有5.8米高的预防海啸堤坝根本无力阻挡惊涛骇浪的肆掠。3月12日,反应堆里的氧化锆材料在高温的作用下,使水分解形成氢气,故而3个机组先后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氢气爆炸,并造成大量核物质泄漏。后来专家评估的结果显示,1号机组堆芯燃料破损率为50%以上,2号机组为35%,3号机组为35%左右。国际上把核辐射事件分为7级,一共有7档,最高是7级。这次核泄漏事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控,它由最初的3级上升到了7级。

从客观上讲,福岛核事故发生的直接起因是人们无法阻挡的地震和海啸。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崎雅男提交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地震海啸对福岛核电站的影响程度、东京电力公司对此事故的措施预案和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情况以及核泄漏经过等。其实,福岛核电站早就设计了四种电源供应方式:内部系统供电、外部系统供电、柴油发电机供电和蓄电池供电。地震后核电站内部供电自行中断,外部供电中断也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人为切断,尽管应急柴油机能解决堆芯冷却问题,然而海啸带来的巨浪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电站的设计抵御能力。置放在涡轮机房地下室的应急柴油机因为浸水而无法使用,整个核电站的内外电源供应处于瘫痪状态,注水降温无法进行,最终引起堆芯熔毁。日本技术研究院于当年10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作了小结,认为:一是AC电源没有及时供给,二是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反应堆降温,三是引发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氢气泄漏。这一说法似乎提示人们,该事故的发生还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正如有专家所说,早期预防、研判、救急方案存在主观过错。我国核电专家杨朝飞认为:如果在技术上作超前的准备,将核电站抗震能力、选址高度、电源安全性能等提高一些,其损害程度就不会有这么严重了。〔2〕“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于2012年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了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核工业安全委员会在事发前对海啸风险的评估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是预测工作不到位,进而对核电站邻近地区可能遭受亘古不遇的海啸打击重视不够,其二是东京电力公司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海啸风险模拟不够持续,即使于2008年进行了模拟实验,但是有关方面于2011年3月才将其结果上报给东京电力公司,其三是东京电力公司对模拟报告分析不力,也没有提出新的模拟实验方案或具体提高安全防御措施。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活性断层上的地带是经常发生里氏7―8级以上大地震的地区,所以,日本核电站的选址过于草率,犯了“科学”的错误。

如果说选址是“科学的失误”,那么这次核事故的发生也存在着人为的隐患。日本前首相菅直人于2012年2月19日接受采访时也毫不避讳地重申,因为选址错误而造成了核泄漏的“人祸”。与把核事故主要归因于地震加海啸而产生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东京电力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应急能力不强,合理处置不当,是事故不断升级而产生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山口荣一曾经在日本经济新闻(nikkei)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核电站1号机组15时36分发生氢气爆炸,19时04分开始“注入海水”时,2号机组和3号机组不管是否有无电源供给,它的“隔离冷却系统”还在运转,如果抓住时机向2号与3号机组注入海水,这两个反应堆也不可能失控和熔毁堆芯。3月18日8时41分,当通风口被打开时,高浓度放射性铯和碘开始溢出,等待第二天向3号机组注入海水时,已经无回天之力了。这时如果向2号机组注入海水,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可惜的是东京电力公司直到14日13时22分2号机组停止运转也没有做出注入海水的决定,等到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山口荣一还对东京电力公司所说的海啸规模超出预料而无法抵御的说法进行了辩驳。他强调核电站1号机组中的“隔离冷凝器”和2、3号机组的“隔离冷却系统”都有较长时间的可控条件,即前者即使电源中断也可以持续冷却堆芯8小时,后者的升级版高达20小时以上。在此时间段,先利用贮水罐内淡水冷却,淡水用尽后,再立刻注入海水,人为控制核反应堆,核事故就会得到有效防御,也不可能产生如此惨烈的破坏力。

二、福岛核事故:物质与精神的损毁

此次海啸前的地震是日本观测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一是震源深,高达24km,二是震级强,高达Mw9.0,三是波及范围广,地壳运动从东北地区一直延伸到关东地区,其余震达593次之多。紧接着连续不断的7波海啸给东北地区到来了致命的打击。平均浪高7―15m,最大高度为40.4m,延伸到内陆的5km的范围都遭到袭击,被海水淹没的陆地约400kO以上。据日本官方2012年2月的统计,该事故共死亡15853人,受伤6013人,失踪3286人。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以及枥木县,共有避难居民约67万人。由于大面积停电、停气、停水,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加之部分建筑物、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公共设施严重受损,灾区急需生活必备品无法及时补给,众多灾民心烦意乱、苦不堪言。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经过对场所进行测评,决定将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km之内的撤离区(包括海域)界定为警戒区。直到2012年3月30日警戒区部分解除,把避难指示区域调整为避难指示解除准备区域、居住限制区域及返回限制区域。处于放射性污染对相关区域的食品、饮用水、空气质量的威胁的考虑,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禁止销售或出行的政策与制度。

在大灾大难面前,日本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了178支灾害医疗救援队,日本医学会也派出了多支由医师、护士和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灾害治疗分队,迅速赶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2011年3月13日,日本精神病与神经病学会成立了灾害应对委员会,他们与众多的精神卫生医疗队一起合作,在相关网站上公布精神卫生对策,向相服务动机构行动手册,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疗。尽管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及志愿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教育、干预,但是由于当时受人力物力所限,据2011年3月底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得知,病逝或自杀的人数为1618人,其中福岛县764人,宫城县636人,岩手县179人。从全国范围来看,自杀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1.2%。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日本人口总数的23%,有些幸免于难的老年人因为亲人的丧生、家里财产的损失、长期在养老机构生活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那些已有身孕待产的妇女因为害怕辐射对未来孩子造成生理畸形,也产生了诸多忧虑与不安,那些高强度处理灾难现场的工作人员因为高度紧张与劳累,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灾后心理救助在某种程度上要重于物质救助。据福岛县立医科大学的调查,核事故后的3个月期间被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有30%的人员与核电站事故直接相关。

三、福岛核事故:社会心理折扣

首先,民众对日本政府处置灾害的应急能力的信任度已经下降。日本政府正准备投资数万亿日元来增加福岛核辐射事件后的去污能力,而民众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反而认为这是安倍政府为2020年的世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消除世人的疑虑,是故意制造世界舆论,因为实际的去污进展相当缓慢。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一般的地震、海啸是再平凡不过的天灾了,但是象这样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地震海啸而引发的核泄漏让日本民众感受到了空前的恐惧与不安,而这种恐惧与不安不是来自核泄漏本身,而是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让他们觉得不可信。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在第一时间与东京电力公司加强协调,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全盘考虑补救方案;二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企业以经济利润作为经营第一理念,而完全不顾及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东京电力公司明知核电机组设备老化、年代久远,其中的1号机组已经运行了40年,对这种超过设计期限的技术装置本应该“改朝换代”,却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迟迟没有换新。同时,在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没有果断作出“注入海水”的决定也是出于怕机组报废而带来经济损失,反而遭受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民众对日本科技水平的信任度已经下降。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扶持下,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号科技强国,日本民众也以之感到自豪并深信不疑。但是此次核事故之后,很多日本民众认为,技术因素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升级为不可控制性的巨大毁灭。他们要质疑的是:为何核电站的选址不是最佳?为何设计标准和质量不高?为何不能放弃核电站而代之以清洁、卫生、安全的新能源?其实,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不久,欧洲的许多国家就有上万计的民众游行示威,要求该国政府下令关闭核电站,并迫使政府首脑公布放弃核电站的时间进度表。

再次,民众对重灾区的人们猜疑重重,甚至出现歧视倾向,加重了受灾民众的心理负担。灾区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改以往的平静与坦然,成员之间对对方购买的食物总是要问问出处和是否当场进行过核辐射的检测,对有明确标识的无核污染的食品也是心有余悸,因为很多民众不再相信政府。由于核泄漏事故而引发日常冲突的事件明显增多,尤其是家庭为此吵闹使矛盾升级而离婚的人也逐渐增加,被人们戏称为“核离婚”。核污染严重地区的青年男女的恋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总是怕对方存在着核辐射的潜在威胁,甚至怕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最后,民众对日本政府未来的社会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灾难发生后,日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组织工作,但是面对众多的心理抑郁和心理疾病患者,这些人的恐惧、害怕、消极被动、悲观痛苦心理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治愈和排解的,他们也一直希望有外界的帮助和慰藉,许多人陷入了深深地依赖困境而不能自我解脱的状态。人们认为,只有加强对民众日常的心理知识培训和自我心理调节理论的教育、普及灾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专业心理救助人员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畏困难而乐观向上地度过难关。

四、福岛核事故:反思中的启示

中国虽然没有像日本那样有大规模而集中的核电站,也没有发生过核泄漏的重大事故,但是类似于核电技术的许多技术性工程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它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加强政府与技术专家的对话与交流。政府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是指政府起着制定战略、统领全局的作用,如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会顾此失彼,全盘皆输。政府又不能事无巨细地到处插手,这样会力不从心,浅尝辄止。尤其是对待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项目的规划更不能“缺位”与“越位”,政府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相应的专家进行协商论证。作为技术专家来说,他们是从科学理性出发,考虑到该项目的科学性、有用性、操作性、可控性等,对于政府而言,效益、安全、惠民、环保等是其重点考虑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理性,还是社会理性,二者都是有限理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也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理性注重决策的逻辑性、数字化,而往往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不够全面,社会理性注重决策的公共性、整体化,而往往忽略了决策的精准度。所以,在重大的技术决策面前,我们既不能走唯科学主义路线,也不能走唯人文主义路线,既不能完全由技术专家拍板定音,也不能完全由政府说了算,必须在充分尊重专家权威性的前提下,确保对话的开放性、平等性,以此形成达成协议,形成共识。

第二,正确处理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与矛盾。任何一项工程技术总是负载价值的,它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般来说经济价值是有形的、短期的,它能够带来GDP的增长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社价值是无形的、长期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承载着社会的发展动力和人们的理想预期,这些精神性的因素能主宰人们的信仰,制约人格的形成,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计划实施一项工程时并不能总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后果,尤其是不能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与矛盾。譬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垃圾处理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而普遍通用的办法就是兴建垃圾焚烧厂。有些地方政府事先没有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甚至在城市居民毫不知情的条件下选址建厂,待投产使用时遭到千万民众的强烈反对,最为严重的是游行示威演变成局部的暴力冲突。其矛盾的焦点在于无法取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即他们不相信垃圾能够按照标准完全燃烧,更不相信由此排放的气体对人体没有损害。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民众的生活信心欠足,消极应世的现象增多。

第三,科学预测技术风险,做好技术的安全评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经济发展、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很多负面效应。有些负面效应是可以预测的、可控的;有些负面效应是未知的,需要科学地预测和评估,这样才能做到技术自觉,在面对负面的技术后果出现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无技可施。技术水平的落后往往会导致技术风险与技术安全评估的滞后。技术评估水平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相关技术的改进,决定着相关技术的变革维度和创新方向,直接左右着技术应用的范围和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对技术风险的预测与安全评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等。对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技术风险与技术安全评估更多的是一种“灾后评估”,或者说是一种“损失评估”。通过这种评估来明确责任主体,以此达到维护地区稳定。“科学”预测是事前预测,它是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技术的投产使用不是分割的,而是连续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应该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技术风险与技术安全评估的组织程序和制度机制,真正做到事前向高标准看齐,事中以谨慎态度明察,事后按客观公正立场评说。

第四,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提高民众的心理抗压能力。无论是社会心理还是个体心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受学科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的心理学在师资力量、研究条件、学术成果以及运用普及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而随着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行业各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亚健康的人群在增加,而且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一些人很难摆脱失去家园或财产损失的痛楚,有的甚至失去了战胜眼前困难的勇气。为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心理咨询队伍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市场,完善心理救助体系,培育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优势,让灾难中的人们不再一蹶不振,不再消极颓废,而是意志更加坚定,内心更加强大。

〔参 考 文 献〕